• 69.05 KB
  • 2022-04-22 发布

2012年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专业课真题及参考答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武汉大学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科目名称:社会保障(D卷)科目代码:859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劳动能力测试2、三效应理论3、社会保险负担系数4、贫困陷阱5、引致退休效应6、社会福利函数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1、个人账户积累制度有哪些利与弊?2、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有哪些,改革的方向是什么?3、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有哪些特点?4、20世纪中后期至今,各国为了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破产,保证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对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5、社会保险预算模式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6、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三、论述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1、以美国、德国为例说明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各有何优缺点,各模式近年来有何改革措施,效果如何。你认为我国该采取何种医疗保险模式呢?2、社会保险对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会产生哪些影响?该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劳动能力测试—是以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的平均劳动能力作为对照标准,评价工伤职工伤残后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大小。这一评价标准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可比性强,缺点是评价指标多,操作复杂。2、三效应理论—是美国芝加哥流派的代表人物贝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贝克尔认为生育水平受收入效应、物价效应和替代效应等三效应的制约。当收入效应大于抚养孩子的成本时,生育率提高,反之,生育率下降;当物价上涨抚养孩子的成本上升,生育率下降,反之则上升;当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提高时,作为高档商品、耐用品、旅游等的替代效应得到强化,人们宁愿把收入用于高档商品、耐用品等项目的消费上,而不愿生养孩子,从而导致生育水平呈下降趋势。3、社会保险负担系数—社会保险负担系数是已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人员人数分别与参加各项保险的职工人数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参加社会保险的职工负担程度,系数越大,说明职工负担程度越重;反之,则越轻。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负担系数=已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人数÷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人数4、贫困陷阱—n就是贫困人口在接受社会保障资助时的收入并不比他努力工作时的收入少或两者相比较所差无几,因此贫困人口宁愿接受社会保障的资助而不努力工作,从而无法自贫困中解放出来。1、引致退休效应—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2、社会福利函数论—美国经济学家柏格森和萨缪尔森认为社会福利的大小取决于影响福利的一切变量,将分配方面及其他所有支配福利的因素统统考虑进来,编制了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当这个函数值达到最大时才算实现了福利极大化。一、简答题1、答:相关概念:个人账户制度是个人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和消费平滑制度,是个人生命周期内的长期财务平衡制度。优点:(1)个人账户制度是个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个人老年收入取决于个人的终身储蓄及其积累的数量,而不取决于人口的结构。这样,许多人认为它不受人口结构的影响,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它优于代际转移支付制度。(2)这一制度的权益是以收定支的,退休金的多少不是取决于退休人口的收入需要,而是取决于个人账户已有的积累,这样政府的风险就被转移出去了。(3)这一制度使得个人所得与支出紧紧连在一起,可能使个人更加负有责任感,同时制度可能运行得更有效率。(4)从制度外部效应看,这一制度是一种强制储蓄制度,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老年人口的收入,但从效果上看它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对经济起促进的作用。缺点:(1)个人账户在所有制上是私有制,不具有再分配性质。(2)个人账户制度能否回避人口老龄化在理论上仍然是不确定的。(3)个人账户积累制度面临保值增值风险。包括通货膨胀,一国政治、经济政策不稳定的风险,经济周期造成的投资风险,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投资风险,在个人选择投资公司的情况下面临投资选择失误的风险以及个人退休金的充足性面临长寿的风险。2、答:相关概念:养老金制度是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力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在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掀起了一轮从西欧到拉美,再到东欧和东亚国家,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养老金制度改革浪潮。这轮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寻求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平衡;建立包括公共养老金、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在内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品混合提供中的效率与作用,实行养老基金运营市场化。(一)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基金制养老金制度改革之所以成为世界性改革趋势在于它提高了效率又不排斥公平。一是基金制在阻挡人口老龄化冲击的同时增强制度的激励性。二是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产权易于界定,并可通过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随劳动力流动而自由转移,因而促进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劳动者感受到时刻在为自己工作,激发其工作热情;三是政府公共部门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以增进社会福利。(二)从单支柱走向多支柱n传统的现收现付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正常和有效运行依赖于人口结构的稳定,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性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明显,动摇了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金的制度基础。另外,公共养老金模式忽略了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容易助长个人依赖政府的倾向;在基金不足时仅仅依靠提高缴费比例增加基金积累,缺乏保值增值的手段;基金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下。由此可见,单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模式已无法承担社会保障的重荷,多支柱养老金模式浮出水面。(一)政府经营走向市场化运作养老金市场化运作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为养老金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障,给予计划参与者税收优惠,在遵循市场化的前提下,通过基金营运实现制度的自我平衡;另一层含义是,政府只对基本保障项目进行管理,并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其他项目交给非盈利性机构或商业机构负责。1、答:相关概念: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2004年颁布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是在总结过去十余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改革经验,综合借鉴了国际上的主导趋势和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制订的,这两部法规的立法理念和制度特点对于规范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和年金基金管理市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模式:信托型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基金治理模式是在参照国家主流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公司型、基金会型和契约型的基础上构建的。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分为两类:法人受托机构和企业年金理事会。(二)企业年金财务机制:完全基金积累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养老金制度改革正是因为大部分国家人口进入老龄化,以及经济增长减速而引发的,延长退休年龄、提高工薪税、降低养老金待遇标准等政策措施的作用都极其有限。在此背景下,以基金积累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年金制度自然地成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性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志。(三)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方式:个人账户制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统一实行个人账户制管理方式,这意味着:一方面,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基金积累属于个人产权,具有可继承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挪用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基金资产;另一方面,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基金在退休前依法“锁定”,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四)企业年金计划类型:待遇确定制与缴费确定制结合按给付刚性,企业年金计划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制计划、缴费确定制计划或二者混合。混合计划是在缴费确定制基础之上,将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决策权由职工让渡给企业,也意味着企业将为年金基金投资风险承担责任。(五)企业年金计划举办方式:自愿型在我国,是否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是企业自愿行为,由企业和职工共同协商决定,这可以进一步实现职工参与企业的效益分配与管理,能将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六)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方式:完全市场化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运作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政府为企业年金制度提供法律上的保障,给予计划参与者税收优惠,在遵循市场化的前提下,通过基金营运实现自我平衡;另一层含义是,政府只对基本保障项目进行管理,并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其他项目交给非盈利性机构或商业机构负责。2、n答:相关概念: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社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保险,它是从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残障、遗属、医疗(疾病和生育)、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保险。由于社会保险带有部分社会福利性质,所以,有的国家称社会保障为社会福利保险。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对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调整与改革的措施:(1)设法增大社会保险基金,同时控制社会保险给付。具体做法包括:提高缴纳社会保险税(费)的上限,扩大税基;提高社会保险税(费)率,直接增加社会保险收入;削减社会保险给付项目,延长退休年龄和推迟社会保险给付时间等。(2)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储蓄保险等三大支柱社会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3)建立高效、统一、专门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分散社会保险管理权限,调动地方社会保险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保险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改革社会保险模式单一和大一统的社会保险格局,鼓励有条件并符合有关规定的地方、社区、法人单位和个人举办社会保险事业,以缩小政府负担的保障范围与项目、分散保险风险,增加社会保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1、答:相关概念:社会保险预算是政府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目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编制的、反映社会保障收支规模、结构及变化的计划,是管理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工具。社会保障的预算模式:(1)基金预算模式---是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的以基金形式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优点:一是,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收支高度明晰,便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二是,政府的责任较小,而且相当明确,财政负担较轻。缺点:政府可能对社会保障制度失去控制,同时这一制度也并不意味着当制度收不抵支时政府能够逃脱最后责任人的角色。(2)政府公共预算模式---是将社会保障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内,同政府其他收支混合味一体编制预算、国家全面对社会保障负责的一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优点:一是,可以保障国民“普享”较高的福利水平;二是,政府便于直接控制和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缺点:在这种预算制度下,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福利支出的刚性,政府财政的压力往往非常大。(3)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是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与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优点:一是,它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社会保障的收支状况;二是,政府能够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全面协调,且财政负担较轻。缺点:这种模式往往涉及多部门的利益协调,一是,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二是,编制方法比较复杂。(4)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即半独立性预算,是在编制政府公共预算时,把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单独划出来,编织成一个子预算的一种社会保障预算模式。优点:较政府公共预算形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相对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情况。缺点:由于没有完全独立,易造成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权限不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的弊端,使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仅仅流于形式。n1、答:相关概念: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1、将失业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高失业率和严重的就业不足,西方各国都将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优先发展目标,应对措施也由单纯的发放失业补贴变为积极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的等。2、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给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大量吸纳失业人员。实践证明,发展小型企业对缓解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3、加强劳动就业咨询工作,开展职业介绍服务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建立了职业介绍网络系统。其中有国家开办的,也由社团和私人开办的。英、法、日、瑞典等国家劳动行政部门都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4、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1)政府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保证就业政策的实施。(2)金融政策。(3)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来增加就业。(4)促进科技政策同就业政策的结合。(5)加强对外经济的合作,开拓国外市场。5、减少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这是西欧各国通常采用的办法:即压缩工时,提倡雇佣飞泉日工,使更多的人有就业的机会。6、对不同类型的失业者提供不同的就业方式(1)对摩擦性失业者,政府采取提供信息职业介绍等方式来解决;(2)对结构性失业者,采取培训的办法,并通过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积极创造一些新的额就业岗位。(3)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景气而受影响的失业者,国家应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采取适度经济增长,从宏观政策上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7、改革福利制度,增加就业(1)鼓励老年劳动者提前退休,让青年人顶替空位。(2)为改变依赖济救的穷人越来越多的现状,有识之士建议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让身体健全、又未到退休年龄的人通过劳动养家糊口。首先,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提高技能水平尽快就业。其次,调控失业,鼓励企业减少裁员。再次,建立突发性重大事件情况下的应对机制,重大突发事件会对就业形势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国家为了缓解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大规模失业采取了多方面的应急措施。一、论述题1、答:相关概念: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是指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制度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是把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法则自由经营的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德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点在于体现了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能够在年老与年轻、n患病与为患病的人群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更好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问题在于:一是由于对医疗服务供给方监督不力,增加了服务滥用的可能,加上老龄化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保险负担沉重;二是不同医疗保险组织之间存在着缴费和待遇水平的差异。针对这些问题,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1993年的《卫生机构改革法》,实行了限制医生人数,鼓励疾病基金会之间以及疾病基金会与商业保险组织之间的竞争;实行总预算控制,使医疗保险费用总支出的上涨率不得超过投保人工资的增长率等关键性改革措施。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竞争能够促进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促进保险品种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的医疗需求。但是,其缺点在于:人们享受医疗保险的水平取决于自身收入水平,社会公平性差;医疗和保险机构追求营利最大化,争相购进高、新仪器设备,出现供方诱导需求等行为,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度膨胀,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管理型医疗保险模式逐步发展起来。管理型医疗保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注重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并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后来发展成为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以控制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医疗保险模式。采用管理型医疗保险模式的主要有健康维持组织、优先提供者组织、排他性提供者组织、定点服务计划等。到目前为止,加入管理型医疗保险计划的投保人已经接近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我国该采取社会医疗保险模式2、答:相关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使劳动者能够在劳动期间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之中。从这个层面上讲,社会保障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2、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力供给由于征收社会保障税(费)会使劳动者当期收入减少,劳动者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因征收社会保障税(费)而下降,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3、通过对劳动力的修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其中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救助,能够帮助生病或受伤的劳动者或潜在劳动者及时恢复健康,尽快重新进入劳动力队伍,从而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供给。4、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很多计划,特别是一些培训计划,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同一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劳动。(二)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消极影响1、推迟劳动者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n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为尚未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提供的福利使一些人认为不参加劳动也能够生活得不错,显然会有一部分人推迟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1、使失业者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如果失业保险制度或失业救济制度提供的待遇足够好,对享受待遇的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不够严格,一些失业者就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而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这显然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2、使工作者减少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税率过高常常会导致正规部门劳动力流向非正规部门,从而降低劳动力的生产力;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过高会导致一部分高收入人群增加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3、引致提前退休雇员退休后能够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获得足够的退休养老金,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或其养老金与工作收入相当或高于工资报酬,他们就很可能提前退休,过早地离开劳动力市场,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净影响一个国际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增加还是减少劳动力供给,主要是取决于上述各种力量的对比。一、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雇主因社会保障征税或收费是否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1、雇主能否把这种新增的成本转嫁出去。如果雇主能够很轻易地把它全部转嫁给雇员,则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减少。2、雇主能否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如果雇主无法将新增的成本全部转嫁出去,他们显然有减少劳动力需求的愿望。不过,雇主能否真正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还取决于雇主能否用其他的东西代替劳动以维持生产。3、赢利或亏损水平还是雇主可以接受的吗?如果雇主既不能将新增的成本转嫁出去,也不能用其他的东西代替劳动,那么,他通常会考虑赢利或亏损水平是否还可以接受。4、社会保障通常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是不同的,这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力量对比、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雇主可接受的赢利或亏损水平等因素。二、社会保障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劳动力流动的速度;二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合适度;三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成本。1、在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市场机制缺陷的一种弥补,它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照顾,为贫困的妇女和儿童提供各种实物和资金的帮助,为病人和残疾人提供伤残保障和健康服务,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从而起到了社会安全网的作用。这种安全网能够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生存风险,使人们能够更大胆地去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工作。2、社会保障制度是否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的可携带性如何都会对劳动力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如果制度不是统一的,就会妨碍劳动力在不同制度覆盖下的单位之间的转移。3、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比如政府搜集并公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在劳动力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牵线搭桥等,一般可以直接提高劳动力流动的速度、降低劳动力配置的成本。4、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对雇主解雇雇员的严格限制,会直接妨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联系实际谈该理论对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简史有何启示,即我国应该如何做武汉大学n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科目名称:公共管理学科目代码: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公共管理者2、治理工具3、公共政策4、非营利组织5、反制法则6、奖酬权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1、简述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因素。2、简述公共管理者的技能。3、简述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4、传统预算制度对于控制人物尚能完成,但对于“评价”的任务则不能胜任,请问其主要原因是什么?5、简述零基预算的优点。6、简述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1、试述管理学大师亨利·明兹伯格总结的8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2、立足国情,借鉴外国,评述中国公共管理的得与失。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公共管理者—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及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如果我们将政府视为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者便是公经理人。2、治理工具—又可称之为政策工具或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途和机制,政策工具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3、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在职能范围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经过政治活动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4、非营利组织—是有别于政府组织(第一部门)、营利组织(第二部门)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总称,它提供部分公共物品与服务,强调个人奉献、成员互益等价值观念,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重要特征。非营利组织不是为了积聚私人财富而是为满足公众需要而成立的组织,这是它能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重要依据。5、反制法则—决策者或高级官员越是致力于控制下级的行为,部属就越致力于付出更大的心力去规避或反制这些控制。n一、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72分)1、相关概念: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政府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二是政府的范围,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代方法可以运用;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一方面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功能确有力不从心之感,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保守、消极、被动等均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的政治主张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有许多重要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亲市场、反国家的信念大行其道,公共行政求助于市场或者类似市场的解决之道,几乎成为一种不可置疑的选择。2、相关概念:公共管理者—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及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如果我们将政府视为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者便是公经理人。技能—系指后天发展起来的处理特定的人、事、物的能力。公共管理者应有的技能:1、技术性技能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日益变成一个专业化的活动,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拥有完成专业性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相对来说,管理层次越低的管理人员就越需要具有技术技能。2、人际关系技能一个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是与人打交道的:对外要与有关的组织和人员进行联系、接触;对内要联系上下级,特别是要善于激励诱导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即做人的工作)。3、概念化技能所谓概念化技能,系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一位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现状与趋势,从组织之中超脱出来,将组织视为大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建构愿景、发展战略,以保证组织的永续生存和发展。4、诊断技能n所谓诊断技能,是指针对特定的情境寻求最佳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一个公共管理者应根据组织内部各种现象来分析研究各种表象,进而探究其实质。5、沟通技能所谓的沟通技能,系指管理者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的媒介,有效与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亦能较快、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3、相关概念:战略管理—管理者有意识地选择政策、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或者说,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黎民书上的关于战略管理的名词解释亦可)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战略管理为组织未来的发展设立愿景,规划蓝图。(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战略管理关注全局或非局部,关注较长远的利益而非当前利益。(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宗旨便是利用外部机会和化解或回避外部威胁。(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经验、判断和感觉、直觉对于制定良好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战略管理的目标便是组织能够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持续不断地对外在环境做出反应。(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前瞻性思考,其特征为:向前看;寻找问题和机会;寻找重构问题的新方式以便将负面的东西转为潜在的正面性,开启新的发展途径;把握、形成和发展机会使其能够实现。“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即脱逃自我中心,从他人或外在环境的观点来看组织问题。4、5、相关概念:零基预算—不按上年度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是对原有项目进行重新审核。零基预算制度的基本优点:(1)以零为预算编制基础,不受往年预算金额的拘束,对新旧计划均须考虑,可避免传统预算累积加成与持续膨胀的弊端(2)一律以决策包得效益评估为基础,删除效益较低的计划,可使国家资源予以合理的配置(3)承袭设计计划预算之精神,仍有长程规划与整体资源合理配置的优点(4)新旧计划均以同一基础评估,对新计划有激励作用,对无效率的旧计划予以删除,具有兴利除害、提高行政效率的效用(5)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排列与分级,有助于预算分配的弹性,在预算执行期间如有新业务或应删除计划,亦以相同的步骤评估,不至于形成累积庞大会计剩余与不足的问题6、相关概念:企业型政府—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n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特征:(1)重视成本效益关系。企业型政府改变过去只关心投入而不关心产出的做法,强调政策、规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2)强调顾客导向。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应有强烈的当事人取向,施政目标应以公民的需求为考虑,视顾客为关怀的对象,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提供公共服务;使民间机构与政府共同生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4)授予权能。企业型政府主张给予公共管理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完成计划,由于创新的政策与管理,必须使公共管理者充分了解其工作目标,这意味着裁量权的扩大,同时也包含着支持与容忍错误。(5)创新与改革。创新乃是企业型政府的主要特征。企业型政府要求解除规则枷锁,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官员思维。主张公共企业家运用各种创新策略达到管理的目标。一、论述题(每小题24分,共48分)1、相关概念: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亨利·明兹伯格曾经总结了八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1)古典学派。他们将管理者的角色用一套综合的职能予以描述。最典型的是法约尔提出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控。(2)伟人学派。他们试图通过对历史上以及现实中杰出人物的家庭、教育、社会交往、事业、个性等加以描述,将他们作为楷模和典型。(3)企业家学派。他们更多的将管理者视为创新者、创造性思考者以及机会的发现者。(4)决策理论学派。他们更多的将管理者视为复杂环境下的决策者。(5)领导有效性学派。他们将领导特质以及管理风格视为导致有效绩效的因素。(6)领导行为学派。他们通过领导行为的观察和研究,研究成功领导的行为以及技能。(7)领导权力学派。他们关心的是领导者的权力和影响,以及如何最大化地行使他们的权力。(8)工作活动学派。他们运用归纳方法,以调查研究资料为基础,对管理的工作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确认管理者的活动。管理者的十大角色—明兹伯格的观点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着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具体包括下列三种角色:(1)挂名首脑。由于其正式的权威,管理者是组织的象征,有责任和义务从事各种活动。但全都涉及人际关系的活动。(2)领导者。负责对下属激励和鼓励,负责用人、培训和交际。(3)联络者。负责同他所领导的组织内外无数个个人和团体维持关系,建立和发展一种特别的联系网络,将组织与环境联结起来。2.信息方面的角色管理者在其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中处于中心地位。(1)监听者。其角色是寻求信息。(2)传播者。将收集到的信息传播给组织的成员。n(1)发言者。代表组织对外发布信息。1.决策方面的角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担任决策角色。(1)企业家。按其意志进行变革的全部活动,包括发现利用各种机会,促进组织的变革。(2)故障排除者。处理非自愿的情况以及部分的非管理者所能控制的变革。(3)资源分配者。资源分配是组织战略制定的核心。所谓资源分配主要是安排时间、安排工作、批准行动等。(4)谈判者。代表组织与相关组织和人士进行协商和谈判,进行资源的交易。1、答:一、相关概念: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二、我国国情:从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整体上发生了一个实质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1、社会主导价值从以“阶级斗争能为纲”转为以发展生产力为纲;经济体制;2、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社会经济形态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整个社会结构从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三、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成效:1、整个社会对政府改革取得了共识,认为不进行政府改革,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2、政府机构扩张的总体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机构本身向精简的方向发展;3、开始以重塑政府职能而创新政府管理体制;4、在理顺关系,特别是政企关系、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突破性进展;5、公务员和公职制度正在实现从特殊主义的偏狭制到普遍主义的功绩制的转换;6、政府治理从遵循人治到重视法治。四、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缺陷: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阐述2.政府改革视角的偏狭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络5.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本题中改革的成效和缺陷与英美等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措施相结合进行扩展,这题比较灵活,无标准答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