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66 KB
- 2022-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王澍建筑思想解读以及对屮国城市化的思考摘要: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种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使得原有的城市文化逐渐消失与没落,批量式的重复建筑使得原有的地域特色和地域归属消失殆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城市的陌生与自我的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另一方而,对于传统建筑符号缺乏理解导致传统建筑符号的滥用进一步加速了传统建筑符号的没落。本文从“城市逆行者”王澍的若干建筑作品出发,分析其内在的建筑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的发展。关键字:城市化;传统建筑符号;本土文化与归属;传统文化;城市未来一.王澍的建筑思想1.文化观作为中国新锐建筑师代表,王澍的建筑理念不同于其他新锐建筑师,比如张永和,张永和将概念设计引入屮国,从国外带回来了先进的工作方式和设计手法;比如刘家琨的建筑设计手法,王澍评论刘家琨的建筑设计手法更强调图纸,模型的推敲。对于王澍来说建筑的营造更加富有生活化,感受一个建筑的场所更在于建筑基于的环境,环境所处的历史场所和自然场所对于王澍来说是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在感受前人带来的历史感受和现实环境的个人解渎也许是王澍的出发点,比如他没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图一)方案,建筑的营造更多体现了历史文脉和环境场所,建筑的屋顶同远处的山形相近,白墙灰沉下映衬出江南聚落的历史景象,在杭州这样一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区域,屮国的城镇结构非常模糊儿近崩溃,如何将找回失落的城市记忆,找回曾经的城市文脉,这正是王澍思考的出发点,也正是基于这一观点使得宁波博物馆得以延续这一场所精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重新阐释了当代建筑融入环境,尊重文脉的理念,白墙灰瓦,延绵起伏的屋顶,烟雨蒙蒙中,建筑场景化为生活的一部分,建筑融入了历史生活,不再成为环境的主宰,而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农田,鱼塘作为校区的一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保留了下来,不仅再现了江南的传统聚落,也再现了这里过去和现在赖以生存的鱼米文化。王澍认为杭州是一个文人气息浓厚的地方,自古就是文人造园盛行的地方,他对于古人的造园手法也颇有研究,在他的建筑中也能感受到,比如他在上海世博会建造的宁波滕头案例馆当中就运用了“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他在墙体上凿开了大小不一的洞窗,通过不同的墙体商差错位将建筑的视线设计的精巧有趣,身临其屮能感受到江南园林的空间意想,在王澍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将建筑与特定的地域文化以及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这一点在宁波历史博物馆(图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建筑的底层平面是个简单的长方形,但它朝上生长的时候就开始开裂,如果说I面是非常统一的,上面就开始自巾,就是它开始出现自由开裂的状态,完了这种开裂的方式又隐隐约约的像屮国传统山水绘画上对于山表达方式,但是它又是儿何形的,那么它又有点像建筑,它是一个儿者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那样的一种抽象的玩味,另外所有这上血的砖瓦,都是在这个地区被拆毁的村落做的收集,就是废墟上收回来的材料,把所有的回忆收藏在这里,因力这是博物馆,它就是用来收藏时间,收藏回忆的。但是还需要有一个新的生活,我们需要超前走的,所以王澍又用了另外一个材料,就是混凝土这是现代的材料,但是没有简单的使用,他试验了一种用毛竹做模板,来浇注浞凝土,让人工现代的材料带有那种自然的感觉,这样的话这两个东西之间就可以对话了。下端是这个砖瓦的混合砌筑,上面是混凝土,但是用竹子作为模板来浇注,让我们看到了它超越了两个对立的东西。n图一图二1.技术观王澍的建筑作品中,很少能看到大片的玻璃鉻和钢结构技术,更多是不被大多数建筑师利用的青砖,灰瓦和竹片,朴素大方,在当今这样一个能源大肆浪费的社会背景下,建筑师的思路对于城市的作用是一个风向标,如何回应这样一个节能,可持续的世界a题,需要建筑师思考,王澍的建筑材料更多来自于拆迁现场的回收利用,在他做象山校区吋,后期的六万片灰瓦是來自于拆迁的建筑中,走廊的栏杆和百叶窗是来自当地盛产的竹片,建筑的营造并没有fii现大量的钢结构更多是经济的混凝土技术;在其设计的宁波历史陴物馆中,建筑的材料来自于就地拆除的废旧建筑中,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冋收利用,适宜技术。2.建筑观王澍的建筑观念是: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他认为建筑就是景观,景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然之道”的理解,保留了原有的农村地貌、耕地和鱼塘,微调自然地理特征他相信有一种将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强调建造与自然关系的建筑活动,而它必将给建筑学带來一种触及根源的变化。一.当今中国城市化的问题1.对中国传统的城市化缺乏理解从明代开始,我们已经是普遍城市化的国家,我们的村庄都是小城市,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散落的农村,尤其是江南一带,是髙标准的城市化,经济、基础设施都达到一定水平,而且从很多传统村落中我们可看到中国的居住区很早就适应了人口高密度的聚集,我们的村庄大多都是有规划的,它们只是跟国外的现代化城市意义不一样而已。传统的城市里建筑与环境融合,看不出城市在哪,它们消隐在绿树丛中。中国传统城市的概念是“一半城市,一般山”,建筑和自然山水景观是等比例的。n1.对传统建筑缺乏理解n这不仅表现在普通民众屮,也表现在众多的建筑师屮。在南宋御街改造时,曾有个领导说:“这个东西怎么做,在我眼里,他就是一堆破烂。”这种无知的领导为数不少,在他们的整个意识里,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就像磁带被洗掉一样,完全是没有感情的,但他们对城市的建设却起着重要的作川,所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他们为Y眼前的利益,不考虑可持续发展,崇尚大规模的改造,盲目崇洋媚外,去旧迎新,甚至改天换地,在保有世界领先的建设量和速度的同时,摧残着向然和历史的生命。同时传统的建筑符号在屮国建筑师手屮不断的被毫无新意的使用,似乎离开了这些符号建筑师就无法创作,这也是源于对传统建筑,传统建筑符号缺乏理解。1.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缺乏自信当今,大批国外知名建筑师涌向中国这块大试验场掘金,巾国众多知名建筑无一不是有国外建筑师建造的,如鸟巢、国家大剧院、广州歌剧院等,似乎只有国外建筑师冰能满足国人对想象中的现代化的向往。各大城市拼命地争建高楼大厦,打造中国的“曼哈顿”,但我们根本就不是纽约,为何要变成纽约呢。虽然我们讲传承,但只是怯懦地在形式上对历史样式的模仿;我们在创新,也只是一些不找边际的形式语汇的堆砌和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夸张表演。盲目追求现代化,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建筑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人不如外人。2.城市面貌越来越单一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人叫往想象屮的现代化,对现代化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信奉的是一种抽象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技术进步的理念,而失落了对灵魂深处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的追求,和对生存环境真实的历史感的呵护和爱心。不同地区的住宅区都打着欧美风、东南亚风格等称号,却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千城一面,生活环境的雷同,历史感的丧失,以致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处在哪个城市,国内还是国外。3.盲目的城市化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直接将当时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组成70多个大中城市(也就是现在的一二线城市),并实行集约规模化管理,以至于这些城市超前完成城市化进程,深圳甚至直接达到100%,而绝大多数城市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城市也都已经超过70%,盲目的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过度聚集、房价高涨、环境污染、居住质fi变差、自然灾害频发,而乡村在衰落,大量传统技艺流失,城乡差异越来越大。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建议屮国的城市化建设过于浮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传统文化,致使城帘中宝贵的传统建筑、逑造方式被大量摧毁,现在只有在乡村j能找到传统建筑的影子,因此我们需要从乡土建筑屮寻找更有智慧的建造方式,破解城市急速发展与乡土建筑间的僵局,乡土丰富的材料、建造方式、建造结构,是与自然可以对话的另一套建筑学,传统工艺是保持差异性的根源,我们要走屮国传统建筑现代复兴的道路,保持城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此外,我们需要审视是否高楼大厦才能代表城市化的水平,是否所有人口都变成城市人口或城镇人口才代表国家的发达程度,在我认为,“城市”只是一个称号,不是把所有人口都变成城市人口就代表国家很发达,最重要的是使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福利保障制度都达到相当的水平。n参考文献:[1]世界建筑王澍:差异的世界2012,(05)[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城市规划2012,(05)[3]陈锦富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2011,(08)[4]王澍虚构之城时代建筑2003(05)[5]赖德霖屮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建筑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