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2-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平面构成因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摘要:在现代设计基础中,平面构成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线、面三者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因素,这三因素同样也是室内环境构成的基本因素。本文首先介绍了平面构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最后对平面构成因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平面构成因素;室内设计;运用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70-01在现代设计基础中,平面构成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点、线、面三者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因素,这三因素同样也是室内环境构成的基本因素没,这三因素各具特征,在作品中将这三者相互结合、穿插使用、相辅相成,这样作品才能达到完美。因此,在设计室内空间时,巧妙科学合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在平面与室内空间中使点、线、面三者得到和谐统一。一、平面构成的基本因素点、线、面是所有形都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点、n线、面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只要能转化为可被平面构成运用形态形的最终结果。为此,点、线、面就是平面构成的三个基本因素。(一)点点是平面构成中构成一切形态的基础。从几何学角度来看,点既没有大小,也没有长度,它仅仅只是拥有自己的一个位置,也仅仅只是一条线的起端或结尾部分,有时也可能是两条线交叉处的形体。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理解“点”这一概念时,通常会认为是相比线、面而言一种较小的形体。通常人们会对自然物,或是对各种抽象的事物进行联想,这正是由于点的形状不同、构成不同所引起的。不过人的某种感情的触发也有可能是因为单纯的点本身所引发的。这就说明了,在不同情况下,点所产生性格特点也会不尽相同。(二)线线就是点连续不断移动后的轨迹,其不仅具有长度,还具有自己的位置。线在平面构成中要表现出形象,宽度和厚度是前提条件。实体的线和感觉中存在的线是线的两种基本形式。通常我们能用肉眼所看到的,或是经常认识到的和使用到的线,就是所谓实体n的线了;而在面与面的交界或转折处,就是所谓的感觉中存在的线,在室内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这一类型的线,因为与实体的线相比,其有较大的制约性,其自身的形态不能有其所决定,各种形式的线的构成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三)面面相比点和线,其在构成中的位置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因为面是点和线的经过一定组织和排列后的最终形态,在平面构成因素中,面是最具有表现特征的一个因素。面无论以任何形式出现,其四周边线均是由趋向封闭的轮廓所组成。但其会随周围形体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为此,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将各构成因素的性质和性格特点充分利用起来,这是所有构成因素的都需要考虑的。二、平面构成因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一)在室内空间中,点是其力的中心,具有表明位置的功能环境的向心力正是由于位于其中心的点而产生的,这样给人感觉的是整个环境最为稳定。视觉感受是随着点位置的偏移而随之变化,室内原本安静稳定的空间效果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而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将多个点经过一定的组合与排列后,就可以n形成“点群”,这种有规律顺序所排列岀来的点,不仅会有稳定、对称、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产生,且其一定程度上还会产生很强的视觉引导作用;而无序排列出来的点,就会给人产生复杂、运动感。(二)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线是不仅是立体的,其还具有方向性、运动性和延长性的特点静、严肃、整齐是直线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充满韵律和动感是曲线所表现出的形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的一种自然倾向爱好就是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节奏韵律能表现出最佳的载体就是曲线。曲线从空间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用曲线将空间进行分割,另一种对空间没能起分割的作用,而仅仅是起到单纯的装饰作用,室内空间的流动感正是借助了曲线这种流畅、极富动态和方向感的线形的装饰才得以增强的。此外,在环境空间中,人们常常会感觉空间中的垂直线是向上、崇高、坚忍不拔的,对于水平线人们会有稳定、舒缓、平和之感,对于倾斜线人们则会有不稳定、危险和紧张压迫之感。(三)面是环境艺术设计重要的造型元素在室内设计中,不仅需要空间已有的6个面,还需要人为地去设计出一些面,以使室内的视觉效果变得更加丰富。面在空间中,无论是简洁的玄关、精致n的隔断,还是一面轻盈的珠帘都能作为其一种充分的诠释。例如,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设计出来的巴塞罗那德国馆,其的室内就是一例典型的将面的组合巧妙合理的运用而使得空间充满了流通感。参考文献:⑴潘景果,姚玉娟.构成艺术与室内设计[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