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 MB
  • 2022-04-24 发布

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有效性分析

  • 7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分类号___________密级UDC___________学校代码<*^4YUNNANUNIVERSITYOFFINAStIANDECONOMICS学术碩士斫光生学位泠文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有效性分析学院(部、所>:财政与经济举晚专业:..._屋.民紐学_____姓导师:叶文辉教授论文起止时间:2014年5月〜2015年5月n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f.论文作者签名:舢莉葑日期••年6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n葑15n摘要摘要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保证,其供给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成为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尤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下,应该更加注重农田水利的建设。近些年来,云南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目前云南省的农田水利供给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基于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供给效率低下的现象,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参考意义。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是对农田水利相关概念和理论的阐述,首先是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概念和特点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对与农田水利供给相关的一些理论如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粮食安全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进行理论梳理。第三章分析了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分为效率与公平标准,林达尔均衡标准,和总成本最小下的最优规模选择问题及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评价。第四章着重对云南省和各州市的农田水利的供给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阐述了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供给主体问题,投入资金保障问题,参与决策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章是实证分析,首先用计量模型分析了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得出,反映农田水利供给水平的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然后运用DEA模型对云南省近些年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进行评价分析,从纵向测度了云南省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并横向比较了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结论显示,云南省农田水利投入产出效率整体偏低。第六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先进经验,探讨了云南省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模式的选择,并提出提升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措施。关键词: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数据包络分析;机制构建InAbstractAbstract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providesanimportantguaranteefor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effectivenessofitssupplyisdirect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andbecomeakeyfactoroffirmingbasicstatusofagricultureandensuringnationalfoodsecurity,especiallythefrequentoccurrencesofnaturaldisastersatpresent,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construction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Inrecentyears,farmland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inYunnanprovincehasmadegreatprogress,butatpresentthereisstillalotofproblemintheprocessofthefarmlandwaterconservancysupplyinYunnanProvince,inthispaper,thewriteranalysistheexistingproblem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supplyandlowefficiencyofsupplyinYunnanprovince,accordingtothereasonoftheproblem,then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hopingforofferingreferencevalueforimprovingthesupplyefficiencyofthefarmlandwaterconservancyinYunnanprovince.Thethesisisdividedintosixparts,thefirstchapteristheintroductionpart,introducingtheresearchbackground,researchsignificance,andsummarizetheresearchstatusathomeandabroadatpresent,furthermoreshowtheresearchmethodsandthepossibleinnovationpointsanddeficienciesinthispaper.Thesecondchapterelaboratetherelatedconceptsandtheories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firstofall,definitetherelatedconceptandthecharacteristics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facilities,thenelaboratesometheoriesrelatedtofarmlandirrigationsupply,suchasthetheoryofpublicgoodssupply,thetheoryofpublicfinance,foodsecuritytheoryandthetheoryofmulticentermanagement.Thethirdchapteranalysestheevaluationcriteriaoftheeffectivesupply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forexample,thestandardofefficiencyandfairness,thestandardofLindahlequilibrium,andtheproblemofoptimalscaleselectionundertheminimum,andtheevaluationoftheeffectivesupply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IInAbstractThefourthchapterfocusesonintroducingandanalyzingthepresentstatus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supplyinYunnanprovinceandstates,expoundingtheexistingprobleminthefarmlandwaterconservancysupply,forexample,theproblemofthemainbodyinsupplying;theproblemofinvestmentfundsguarantee;theproblemofparticipationindecisionmakingandtheproblemofmanagementsystem,thenstatethereasonoftheproblem.Thefifthchapteristheempiricalanalysis,firstthewriteruseeconometricmodeltomeasuretheinternalrelationsbetweenfarmlandwaterconservancyconstructionandgrainoutput,theresultsindicate:theeffectiveirrigationareaisakeyfactorofaffectinggrainoutput,thenthewriterusetheDEAmodeltoevaluateandexpoundthesupplyefficiencyofirrigationandwaterconservancyinYunnanProvinceinrecentyears,fromtheverticaltomeasurethesupplyefficiencyofwaterconservancyinYunnanprovince,andfromthehorizontaltocomparethesupplyefficiency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inStatesandcitiesinYunnanProvincein2012,theconclusionshows,theinputandoutputefficiency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isverylowinYunnanprovince.Thesixthchapterdiscussestheselectionofeffectivesupplymode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inYunnanprovince,bydrawingontheadvancedexperienceofeffectivesupply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indevelopedcountriesandregions,atthesametime,thenputforwardthemeasurestoimprovethesupplyefficiencyoffarmlandwaterconservancy.Keywords:farmlandwaterconservancy;effectivesupply;DEA;mechanismconstructionIIIn目录目录第一章引言........................................................................................................................1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2第二节文献综述...................................................................................................3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3二、国内研究的现状............................................................................................4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8一、研究内容......................................................................................................8二、研究方法......................................................................................................8第四节创新与不足...............................................................................................8一、可能的创新点...............................................................................................8二、不足.............................................................................................................9第二章农田水利相关理论的分析......................................................................10第一节相关概念的界定.....................................................................................10一、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涵义............................................................................10二、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特点............................................................................10第二节相关理论的分析.....................................................................................11一、公共产品供给理论..................................................................................................11二、公共财政理论..........................................................................................................12三、粮食安全理论..........................................................................................................12四、多中心治理理论......................................................................................................13第三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15第一节效率与公平标准.....................................................................................15第二节林达尔均衡与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15第三节总成本最小化下的最优水利建设规模的选择.....................................16第四节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评价.................................................................18In目录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19第一节云南省农业用水情况.............................................................................................19一、云南省自然条件............................................................................................................19二、云南省水资源状况........................................................................................................19三、云南省农业生产现状...................................................................................................20第二节云南省农田水利的现状........................................................................................22一、云南省农田水利的概况...............................................................................................22二、云南省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存在的问题.......................................................................24第三节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的概况.........................................................................28一、各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分析...................................................................................28二、各州市农田水利投入资金情况分析...........................................................................29第四节云南省农田水利有效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0一、农田水利供给主体的缺位......................................................................................30二、投入保障机制不稳定..............................................................................................31三、缺乏健全的供给决策参与机制..............................................................................31四、运营管理体制不完善..............................................................................................32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33第一节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33一、数据和变量选择......................................................................................................33二、模型估计与检验......................................................................................................33三、结论分析..................................................................................................................36第二节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效率的评价.....................................................................37一、DEA模型建构...........................................................................................................37二、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38三、模型结果与分析......................................................................................................39第三节各州市农田水利供给效率评价.........................................................................41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42二、模型结果与分析......................................................................................................42三、结论与建议..............................................................................................................44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46IIn目录第一节发达国家和地区农田水利供给模式的经验借鉴........................................46一、美国农田水利供给模式..........................................................................................46二、日本农田水利供给模式..........................................................................................46三、台湾农田水利供给模式...........................................................................................47四、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经验启示.......................................47第二节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模式的选择.........................................................................48一、均等化供给模式的选择..........................................................................................48二、多中心治理模式的选择..........................................................................................48第三节提升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措施.....................................................................48一、建立农户需求的偏好显示机制..............................................................................49二、强化政府财政主导机制,加大公共投入的力度..................................................50三、健全市场机制,开展投融资机制创新..................................................................52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改革......................................................................55第四节结语..............................................................................................................................57参考文献..............................................................................................................................58致谢.........................................................................................................................................62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63IIIn第一章引言第一章引言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2009年,向来有着丰富水资源的西南地区遭受了多年不见的干旱袭击,云南约有9000000亩农田的土壤水分缺失,灾害使得大春作物产量减少约50%,导1致超过二百多亿元的农业经济损失。2014年7月,我国中部和东北地区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旱灾,辽宁农作物受灾面积有200.7万公顷,河南受灾面2积达到216.3万公顷,绝收面积达18.62万公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几十万亩农业用地连片绝收。这一连串的干旱事件,让我们深入的觉察到当今农田水利设施的脆弱。中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一半,还有超过半数的土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中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据2013年底统计,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只占有效灌溉面积的二分之一左右,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五分之三,全国的水库总库容占年径流量的比例只有20%,其中,西欧、北欧这些国3家都超过90%,在美国这个比例也达到三分之二。中国现有的灌排设施多部分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备之间不配套、退化毁损、完好率低、运行效率低的问题十分普遍。完备的农田水利设施能有效的抵御旱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2011年初,中央政府印发了第一个针对水利的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兴修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着重加大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2014年11月24日,李克1云南旱灾致农业损失超200亿,已人工增雨1400次[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3/181219924947.shtml.2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干旱[EB/OL].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4/judiganhan/.3水利部:中国近半数耕地仍是“望天田”[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8/27/c_1112255181.htm.1n第一章引言强总理在水利部考察时指出,“兴水治水关系国泰民安,是实现三化的重要支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要加大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加快解决农田4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云南省地形的大部分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水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农田水利建设和运营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具有特殊性和地区差异性。全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年降水量都比较充足,但是在每个地方的分布则很不均匀,云南省旱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超过70%,有效灌溉面积在总耕地面积中的5占比甚至不足30%,田高水低,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云南地区要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就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近些年,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但是目前农田水利供给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仍面临着资金、劳动投入不足的窘境,因此,急需建立有效的供给机制。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本文以公共财政、粮食安全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为农田水利供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根据云南省农田水利的供给现状,探索建立符合云南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二)现实意义1、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年降水量都比较充足,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山高谷深,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农业常常面临干旱危机,近几年连续出现了几次严重的旱情,使得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村发展受到了重大影响,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能有效的减轻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研究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概况,探究如何提高农田水利的供给水平,对政府制定政策、提升农田水利的管理意识都有重要的4李克强:重大水利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EB/OL].人民网,http://qh.people.com.cn/n/2014/1126/c346768-23012566-2.html.5云南省水利厅:陈坚厅长在2013年云南水利会议上的讲话.2n第一章引言借鉴意义。2、农田水利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通过研究农田水利的供给,能够为其他农村公共品、准公共品供给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义。3、基于云南省独特的地理条件,探寻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对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巩固云南省的农业基础,保证粮食供给,维护农村和社会稳定都有重大的作用,对西南地区乃至与云南有相似地形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都有借鉴作用。第二节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一)有关公共产品理论萨缪尔森定义公共产品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他还阐述了集体消费产品的概念,以及在生产公共产品中6如何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等,并且从局部均衡的角度分析了公共产品。马斯格雷夫(1969)把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特征称为“联合消费性”,称公共产品为“社7会需要品”,并第一次将价格排他原则的非适用性引入公共产品定义。布坎南(1965)首次对准公共产品进行了研究,明确地划分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界限,以规范分析的方法解释了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提出了俱乐部均衡理8论。奥尔森最早提出了搭便车问题,他认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可以由所有的成员分享,但风险与成本并非由所有成员分担,一部分人没有参与集体行为,并不9会影响他们获得集体行动的成果”。因而,根据理性的经济人假设,集体内的成员存在搭便车行为,有逃避集体行动的动机,而且集体的人数越多,搭便车6Samuelson..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M].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4(36).7Musgrave,R.A.cost-benefitanalysisinthetheoryofpublicfinanc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69(7).8J.Buchanan.AnEconomicTheoryofClubs[J].Economica,February,1965(2).9Olson.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PublicGoodsandtheTheoryofGroups[J].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5.3n第一章引言行为就越容易出现,集体行动就越困难。此外,FrancescoForte(2004)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指出:“假定每一个群体或个体都能独立自主的选择公共产品,那么在生产上便会达到纳什均衡”。SangDemo从消费技术角度研究了混合产品。Tiebout提出了以居民流动、地方政府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模型,构建了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指出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来表达。Masay-oshingHayashi和HiroshiOhta则认为假设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在某一水平上得到满足及其自愿供给边际成本会增加后,即使集团规模变大,公共物品供给的纳什均衡也会得以实现。(二)对农田水利的相关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坚持市场化对农村水利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品市场作用的一系列规律同样可以应用于农村水利市场。Binswanger(2002)认为应使水权规范化,并设置可交换水权,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水者顾及到水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尽量减轻农作物灌溉过程中存在的负外部性。Ostrom将农田水利设施界定为“公共池塘资源”。Welch则坚持认为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是棘手的,其中解决的办法只有实现私有化。Bauer(1998)认为在现实中能否实现水利市场的完全竞争是不置可否的,因为无论是出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考虑,都没有前车之鉴。MacMillan,Rosegrant和Ringler(2000)等认为,政府参与水利建设可以规避市场失灵,对发达国家的作用是显著的,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自身财政实力不足,在应用上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效。Barnett和Tony(1984)列举了非洲各种类型水利的发展情况,提出要提高水利供给的效率,就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大、中、小型水利区别对待。Gheblawi(2004)认为市场化是促进水利设施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鼓励政府把职责部分或全部转移到集体或农民手中,促进水利供给的市场化改革。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农田水利建设在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上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由国家负责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4n第一章引言面,国家对这些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费用减少了;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的投融资政策没有吸引力,因而市场主体对农田水利设施多无投资意愿,致使工程运转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针对农田水利的建设问题,国内的学者主要从提供主体、投融资模式、供给效率、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一)在农田水利供给主体研究上在市场供给主体研究上,学者们主要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多元化的供给主体等方面进行研究,李武(2011)表明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政府不10但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支持和鼓励其他供给主体的供给。岳军(2009)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关键在于财政分权制度下参与主体的行为偏好及在经济增长的目标选择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和财力均等化并不是其实质所在11。俞雅乖(2012)认为要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就需要创建“一主多元”的供给体系(主要供给主体政府+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市场运行机12制)。何平均、李明贤(2012)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没有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国家对其投入的专项资金偏少,强调从加强政府职责、整合财政资金,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等方面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投入的长效、激13励及保障机制。刘海英、李大胜(2014)以超边际分析方法运算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率模型,结论表明农田水利的单一主体供给具有低效性,多中心治14理模式是有效的。(二)在农田水利投融资模式研究上桂丽(2014)研究了云南省农田水利投融资不足的原因,提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金融支持、鼓励社会投资,从而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张辰硕(2014)认为我国目前水利投融资是比较困难的,为解决这种困境,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投融资体制,即使得水利投资的10李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3).11岳军.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J].财政研究,2009(5).12俞雅乖.“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6).13何平均,李明贤.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2(3).14刘海英,李大胜.农田水利设施多中心治理研究—基于供给效率的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5).5n第一章引言增长幅度与全社会投资和国有投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刘家伟(2006)认为实行完全竞争的投融资模式是必要的,此外,在融资比例上应该限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刘芹、方国华等(2006)则主张采用融资租赁、高新技术等辅助手段来创新水利的投融资渠道来源。(三)在农田水利供给效率的研究上理论研究上,倪焱平、钱焕欢(2007)认为我国的农田水利供给,在供给主体缺位的同时,还缺乏民主的供给决策机制,强调建立一个有多种规则制度15构成的水利供给制度组合。辛波等(2011)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公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因地制宜、不同地区要不同对待。柳俊锋(2005)从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量选择的角度探讨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模式的构建。实证分析上,吴平、谭琼(2012)、何平均(2014)均运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设施配置效率,结果得出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投资总体上缺乏效率,提出从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加强资金整合,发展科技,开展区域内合作、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配置效率。相婷婷,张长征(2014)运用成本-收益法,通过建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需均衡模型,从均衡的角度探讨了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华坚,祁智国等(2013)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基于2010年全国31个省、市、16自治区农村水利建设数据,研究了各个地方的农村水利投入产出效率。郭唐兵,叶文辉(2014)运用DEA-TOBIT两阶段法研究了我国31个省份农田水利运营效17率问题。(四)在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模式研究上胡继连、苏百义、周玉玺(2000)表明应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相关产权15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16华坚,祁智国,马殷琳.基于超效率DEA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探究,2013(8).17郭唐兵,叶文辉.我国农田水利运营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DEA-TOBIT两阶段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2).6n第一章引言的流转制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创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水利企业,创新水利企业制度体系,增强水利企业的筹融资能力;建立合理的农田水利补偿机制,从而实现产权配置效率的提高。刘晓玲(2004)针对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如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改革建18议。丁平(2006)等主张引入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以及公私合作模式,并研究了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用水协会业主负责机制等符合中国国情的灌排区新模式。刘铁军(2007)分析和评价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存的三种产权治理模式,提出自主治理模式是比较适用的产权治理模式,因为它相当符合我国小型农田水利的19特点。李鹤、江彬等(2011)研究认为私人和用水户协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改革模式,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的缓解私人管理模式下存20在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提供公共服务的冲突。柴盈(2013)比较分析了山东与台湾农田水利四种管理制度模式,研究发现“准公共部门管理制度”是最高效的管理制度,因为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的需求。(五)从其他角度的研究上杜威漩(2014)从交易费用的视角分析了农田水利组织运行的效率,认为规范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灌区水管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对单位的性质进行合理的定位,是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水利运行效率的关键。赵春江(2007)基于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阐释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认为集体中的个体总是想搭别人的便车,从而使得集体行动陷入困境,他指出通过建立选择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良好的外部环境、小规模化集团来走出困境。王奎泉、范诗强(2011)认为政府诱导供给的模式是实现农村区域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新模式。罗琳等(2014)研究了河北省2010年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情况,从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绩效评价。18刘晓玲.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以江苏省为例[J].水利经济,2004(6).19刘铁军.产权理论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研究[J].节水灌溉,2007(3).20李鹤,江彬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市场化改革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1(6).7n第一章引言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本文首先界定农田水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接着研究了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进一步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随后用实证的方法论证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效率,最后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农田水利供给的先进经验,提出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模式的选择和改善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措施。二、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并结合云南省特殊的省情,采取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析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为云南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参考意义。(1)理论研究法。应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公共产品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梳理,认知中国农田水利供给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比较分析法。运用图表等对云南省农田水利的供给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及云南省各个州市间的农田水利的供给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深入了解云南省农田水利的供给水平。(3)实证研究法。利用Eviews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云南省历年来农田水利供给水平与粮食产出的关系,并建立DEA模型对云南省及各州市农田水利供给的效率进行分析与说明,指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四节创新与不足一、可能的创新点以往的文章多是研究农村公共产品或是单纯的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主体、管理制度层面进行研究,而对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特别是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研究则不是很多,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与实证8n第一章引言角度探究了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有效性。二、不足鉴于笔者知识水平的有限,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建议尚未进行深入的验证,对多数理论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所查阅到的资料也很局限。另外,由于获得数据的限制,对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供给水平的研究也不够全面,在如何确定农田水利供给的最优规模及最优结构上也缺乏深入的分析。9n第二章农田水利相关理论的分析第二章农田水利相关理论的分析第一节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农田水利设施的基本涵义农田水利与农田水利设施是一个概念,农田水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农田水利主要指灌溉、排水设施,广义的农田水利不仅涵盖灌溉、排水、截流提水、水土保持设施,还包括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根据建设中工程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如大型水库是指库33容1亿m以上的水库,中型水库的库容在0.1亿—1亿m之间,其余的则为小型水库。二、农田水利设施的主要特点奥尔森(Olson)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集体行动提供的是一种21公共品或集体产品”,因为它是公共物品,所以没有办法排除个体分享集体行动所带来的成果。农田水利设施是集体行动的产物,而且农田灌溉用水的产权是公共的,这说明农田水利设施是地方性公共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存在效益上可定价性和技术上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把一些人排除在外。农田水利供给的特点:农田水利是复杂的公共品,一般地,私人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往往由国家承担大型农田水利供给的角色,由于“囚徒困境”的原因,私人不愿与政府合作供给公共产品,而且私人在供给中存在着“智猪博弈”和“斗鸡博弈”,博弈的结果是私人不愿提供公共产22品,从而使政府有较重的财政负担。然而有学者通过无限次的重复博弈证明,21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10n第二章农田水利相关理论的分析23私人提供公共产品也可能是有效的。农田水利的集体行动特点:农田水利建设通过为农田灌排提供水库、坝塘、沟渠、排灌设备等水利设施,来为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服务。由于是集体产品,独家独户往往没有能力单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需要由集体组织群策群力,共同采取行动,而且需要组织成员共同维修防护。外部性特点:庇古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研究了外部性问题,当私人与社会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外部性,外部性可正可负。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资源往往不能实现最优配置。农田水利是地方性公共品,毫无疑问它具有公用品的公益性质,所以难免会有外部性的存在,研究发现,农村水利设施在使用中所产生的私人边际效用小于社会边际效用,所以它存在正的外部性,在供给中难免会有“搭便车”现象的出现。第二节相关理论的分析一、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林达尔(Lindahl)于1919年首次阐述了公共产品的含义。指出它与私人产品相对立,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它具有的特性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依照公共产品的基本特性,可将公共产品分为同时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拥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私人产品、以及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指将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或外部性特征的产品或服务免费或部分收费的提供给消费者。在供给主体上:公共产品的供给很大程度上需要由政府来提供,然而介于中间部分的准公共产品在供给方面具有公共性质,但在消费上却具有明显的“私人”性,因此,私人和市场也能成为这些准24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23尤登威.私人供给下的公共物品-基于博弈论的框架[J].商场现代化.2008(5).24刘远翔.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n第二章农田水利相关理论的分析在供给方式上:一般而言,对于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效益的纯公共产品(大江大河的治理、大型桥梁道路的修建等)主要是由政府直接提供;对于一些大型的且进入成本不高的准公共产品(如大中型水利水电设施等),可以由企业单独来提供;对于一些自用的小微型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渠道建设、农村电网等),鼓励农户自己出资出力购买使用;对于一些中小型桥梁、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往往采取政府和企业参与的多元化的供给方式。二、公共财政理论当政府把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物品和资源的分配,从而满足公众的需要,至此便产生了公共财政理论,它是政府财政职能的体现,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财政。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必须由市场以外的政府运用公共财政的手段来提供资金支持。公共财政理论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资源配置职能。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筹集一部分社会资源作为财政收入,然后由政府通过财政支出活动,合理使用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税收等)、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支付、救济、补贴)等手段对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使分配更加合理。三是调控经济职能。指通过实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政策,来达到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使经济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率等目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监督管理职能。通过政府财政合理的监督、管制,以达到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三、粮食安全理论粮食安全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它被定义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确保得到满足生存和健康所12n第二章农田水利相关理论的分析25需要的足够的食品”。粮食安全自提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贫穷国家的广泛关注,其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改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对维持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央决策层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问题提到重要的日程,粮食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虽然中国粮食产量在改革开放后总体处于上升状态,并在2003至2012年期间取得了九连增的骄傲成绩,但粮食自给率却始终徘徊在95%甚至90%上下,如图2.1所示,从长期来看居然还处于一种下降的走势,因此中国粮食供求长期偏紧。105%100%95%粮食自给率90%85%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年份图2.11978-2012年中国粮食自给率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12)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据测算,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2/5以上26。我国的灾害频发,农用田地抵抗灾害的能力不够,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整体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远不及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所以要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使农业生产不至于面临更大的风险。四、多中心治理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0)指出:“无限的管辖单位享有有限的、独立的规25吴志华.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述评[J].粮食经济研究,2003(1).26我国粮食安全相关问题分析[EB/OL].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5-01/5523781_2.html.13n第二章农田水利相关理论的分析则制定和决策权,所有的公共当局的官方地位不是无限的、非独立的,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作为最后的和全能的权威脱离法律的约束,从而形成多中心体27制”。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国外较多的运用于水资源管理、小流域灌溉工程治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及城市服务等,其中农村公共设施研究占了较大的比例。与传统的治理理论相比,它具有选择的多样性、决策机制的合理性及外在效应事务治理内部化等三大特点,公共决策中实行多中心的治理方式,可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2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4n第三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第三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第一节效率与公平标准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假定经济人是理性的,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农民作为公共品需求的利益主体,能够自主选择公共品的供给水平,从而满足日常的生存需要并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受低收入、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充分表达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并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的条件,因此,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产品的次优供给才是最切合实际的。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公平包括横向的公平和纵向的公平,不仅指不同区域的公民能享受到大体相同的公共产品,而且指不同收入水平的人能享受到同等数量、质量的公共产品。效率即产出投入比,是在取得某种目的时,所获得的成就与所投入的活动的比值,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可以用配置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等来衡量。权衡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标准有(1)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即是一个阶段提供公共品的数量能否满足该阶段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2)公共品的供给成本和负担,公共品的供给成本用以反映其产出或收益相对于供给主体的投入或成本而言,是高还是低,公共品的负担则指的是作为需求方的农民所负担的公共品的价格相对于其收入水平,是高还是低;(3)公共品的供给结构。衡量公共品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节林达尔均衡与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林达尔均衡,又称公共品市场均衡模型,是公共品最优供给理论中相当早28的成果思想,林达尔讨论了人们偏好不同公共支出水平情况下,公用品自愿交28何平均,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5n第三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易的均衡供给问题。林达尔均衡模型主要解决公共产品的成本、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等资源配置问题,并在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的前提下考虑了公平问题,均衡状态反映了公共品的支出水平和受益水平的平衡。可用下图3.1来表示。图3.1林达尔均衡模型在这里假设经济环境中有两个个体A和B,且两个人能商议各自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比例即税价。以Oa为原点的坐标系表示A的行为,B的行为由Ob为原点的坐标系来描述,将两个坐标系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纵轴代表A、B承担的税价,其长度定为1,横轴代表公共产品的数量。以A来看,BB线等同于它的供给曲线,同理,AA线也相当于B的供给曲线。在AA、BB的交点E两人享有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量,此时A和B承担的价格分别为t*,1-t*,双方同意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处于G*水平,因此,AA、BB线的交点E所确定的均衡状态被称为林达尔均衡。第三节总成本最小化下的最优水利建设规模的选择现阶段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政府只注重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一出现了自然灾害,便广泛的投入人力、财力,大修水库、大建坝堤,而一些大型水利设施可能根本就派不上用场,放在那闲置,此外还可能会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鉴于此,就有必要找到最优的水利建设规模。所谓最优的,就是根据各地的水利建设情况,测算符合当地情况的最少浪费的16n第三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投入。彭小兵(2007)通过一个水利最优规模确定的经济学模型,测度了最佳水利规模投入的问题。如图3.2,Q表示水利数量,D表示水利的需求曲线,水利作为公共产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这里假定水利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那么它的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垂直曲线。MC表示边际总成本曲线,总成本=建设维护成本+外部成本,这里的外部成本指的是比如发生自然灾害时,由于水利设施的存量不足所造成的损失,并且自然灾害越严重,外部成本越高,水利设施存量不足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P表示水利设施成本,在此,Pm代表平均修建成本,当Q>Q1时就会产生外部成本,并且当Q增加时,其边际外部成本也增加。图3.2水利建设供需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假设发生自然灾害时对水利设施的需求量为Qm,而此前的水Qm利设施存量为Q1,因为Qm>Q1,那么水利的使用就产生了外部成本MC1dQ,Q1这时考虑扩建水利基础设施来降低外部成本。由于总成本=水利扩建成本+水利Qm外部成本,因此在基点Q1上的水利总成本=MC1dQ(这里假设基点上扩建Q1成本为零)。如果要扩建到Q2,此时要使水利设施投入达到最优规模(总成本QmQ2最小),在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满足(Q-Q1)Pm+MC2dQ≤MC1dQ,QQ1Qm其中(Q-Q1)Pm为水利设施的扩建维修成本,MC2dQ为水利使用产生的外Q17n第三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Q2部成本,MC1dQ为总成本。则上式中的Q为满足总成本最小下的最佳投入Q1点,此时水利建设达到最优的投入规模。第四节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评价有效供给在理论界尚未形成公认的科学定义,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的学科专业背景出发,界定了有效供给的内涵。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笔者总结有效供给的内涵为:在正常的市场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需求能够得到恰当满足的供给,这种供给不仅关注资源的供给能力的扩大,还关注如何改进资源的供给效率,以实现潜在总供给的扩大。根据有效供给的内涵,本文认为农田水利的有效供给指的是农田水利供给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用水户合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供给,包括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两方面的含义。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关键是用水者能够按自己获得的效用真实的表达对农田水利的需求,所以有效供给并不意味着投入的越多越好,而是要考虑供给是否与需求相匹配,以及供给效率的高低。农田水利供给的无效主要表现为供给短缺和低效供给,供给短缺指农田水利供给能力不足,供给量小于合理需求(农户基本用水需求、粮食生产需求,脱贫致富的需要等),供给效率低则是指供给结构不合理,或者在供给中并未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财力状况和需求水平等,使得供给不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18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第一节云南省农业用水情况一、云南省自然条件云南省有着复杂的地貌特征,并且有多种地形,纬度低,高原分布集中,有典型的干湿季节之分,多降水但时空分布不均匀,气候类型变化显著多样,极易受洪涝、旱灾、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云南的山地高原面积占比约达到百分之九十四,其中,山地占84%;全省有超过一半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全省耕地面积约415.8万公顷,其中山区耕地约298.8万公顷,29占耕地面积的71.8%。云南全省年均降水量达到127.9厘米,可谓有着丰富的降水,但降水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而中部和北部的坝子地区的降水量则很少;云南省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也非常明显,五到十月份的降水较多,其他月份的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比例不足15%,这也是使得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二、云南省水资源状况云南省的水资源总量虽然很丰富,但是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水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上有着比较大的难度,且需要耗费很高的成本,所以有着较低的边际收益。在分布上,水资源的拥有量常常不能满足人口、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需求,与各类生产要素不相匹配,所以存在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其中最显著的是工程性缺水。在日常饮水上,全省有约百分之二十五的居民表30示不能很方便的获得日常饮用水,这个比例比西部的平均水平还要高。云南省水资源困境具体表现在:29云南水利概况[EB/OL].云南省水利厅,http://www.wcb.yn.gov.cn/slgk/1.html.30云南水利要闻[EB/OL].云南省水利厅信息网,http://www.wcb.yn.gov.cn/.19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度低,供水保障率低云南省水量充沛,但由于全省主要是山区、半山区地形,雨水自上而下流向江河底部,水资源很难开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度低,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1仅为7%;云南省的水库蓄水库容低,据2012年底统计,全省水库库容在全国排名仅占第21位,在西部各省中的排名也仅占第7位,全省人均蓄水库容量仅332为247m,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低库容不能正常保障供水。(二)洪旱灾害严重,调洪抗旱能力弱云南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自然灾害,每年受旱面积约占常用耕地的三分之一,旱灾和水灾经常是连续不断,交替出现,或者是长久干旱之后骤然发生大洪水,引发水灾,抑或洪灾过后长时间的缺乏降水,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云南省的自然灾害不仅发生频繁,而且灾害有很大的强度、并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波及面广、往往会导致很大程度的损失,影响到大多数人和多数牲畜的饮水。严重的洪旱灾害却没有足量的水库来进行调节,因为其水库大多为小型水库,调节蓄水能力低,不能有效的蓄丰补枯。(三)水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云南省提防长度在全国虽排到第13位、在西部地区排到第2位,但达标程度仅占全国第20位、西部地区第6位,以至于每年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耕地遭33受洪水冲击。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1/3,其中中度以上水土34流失面积达6000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3%,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三、云南省农业生产现状云南省有特殊的省情,属于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山区省份,经济基础差,31云南省水利厅:陈坚厅长在2013年云南水利会议上的讲话.32云南水利概况[EB/OL].云南省水利厅,http://www.wcb.yn.gov.cn/slgk/1.html.33崔金斌,金吉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云南农业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342013年云南省水资源公报[EB/OL].云南水文水资源信息网,http://www.ynswj.gov.cn/news/?list-4-130-1.html.20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贫困人口多、程度深,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水平依然比较滞后,表现在:(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少。2012年云南为5417元,是1978年(130.6元)的41.5倍,而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1978年的3元扩大到2012年的352500元,扩大了833倍,说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要减轻这种差距,就需要有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然而,云南省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要实现高速度增长是有难度的,要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生活富裕,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二是地区发展不均衡。2012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45元,其中怒江州只有2773元,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与昆明(8040元)、玉溪36(7628元)等地差距则更大。三是城乡收入差距明显。2012年云南省城镇居37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9倍,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呈现有增无减的态势,说明云南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很严重,这就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增添了阻力。(二)农业基础设施差云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退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防御灾害的能力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2012年云南省标准化生猪圈舍的占比不足全国水平的2/5,万人拥有的农机总动力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38实际机耕面积仅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机收面积39占常用耕地的比例也不足5%。各州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有些偏远地区建设落后的情况尤其严重,如2012年昆明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而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35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3).36资料来源:《云南年鉴》(2013).37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3).38陈坚厅长做客“金色热线”[EB/OL].云南网,http://yn.yunnan.cn/html/2014-03/17/content_3128954.htm.39资料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http://www.ynagri.gov.cn/Default.shtml.21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40不足2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三)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且没有建立完善的投入增长保障机制,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如图4.1,财政支农支出从1994年的25.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8.6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从203.7亿元增长到3572.7亿元,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4年的12%增长到2012年的14%,18年间仅增长了2%,由此可知,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幅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幅不相称,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缓慢,此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单一、项目资金分散、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图4.1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1995-2013)第二节云南省农田水利的现状一、云南省农田水利的概况云南省的高科技工业和产业并不发达,经济支撑主要还是靠农业,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是水利供给很难保障需求。近年来,云南省人民群众在水利部和上级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把建设农田水利作为关键大事,把振兴水利、减轻灾害、保护水土作为口号,不怕苦、累,掀40资料来源:《云南各州市年鉴》(2013).22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起了水利建设的热潮,另外,不同的投资主体也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水利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方面,水利投资额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里,全省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794亿元,比上一个五年翻了两番多,国41家对水利建设资金支持也增长了近3.7倍,在量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的拥有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12年水库座数达到5634座、总库3容达到142.6亿m,完成国家规划内的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加固738座,五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改造了中低产田地77.93万公顷,中低产田地在42耕地总面积中的占比下降了15%。表4.1云南省2005-2012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指标水库(座)53705401540554775517555555905634水库总库容106.1112113128.3129111114.2142.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485.41501.31517.11536.91562.11588.41634.21677.9(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896.8904.1911.4917.3924.7932935.4943(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94.7189.3183.9183.7183.9183.1183.6182.8(千公顷)除涝面积234.4237.3240.2244.4249.1251.3254260.1(千公顷)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3年)由表4.1通过纵向对比2005-2012来云南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可知,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大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效灌溉面积指标能比较系统的反映出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以有效灌溉面积为例,2012年云南省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7.8万公顷,相比2005年,增加了近12.9%,水库总库容、旱涝保收面积、除涝面积也分别增加了34.4%、5.2%、11%,云南省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的41云南省水利厅:陈坚厅长在2013年云南水利会议上的讲话.42秦光荣:云南4年大旱教训深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EB/OL].中新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3/04-22/4752209.shtml.23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成效显著。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云南省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供给仍然无效,有的是水库数量多,但蓄水严重不足,有的则是除险加固不行。如位于大理州宾川县最大的中型水库—海稍水库,据2012年统计,其库容只有123万立方米,远远低于能维持水库正常运行的最低水位43以下的蓄水量标准。水利供给无效的原因,从国家层面看,国家主要供给大中型水库,对小微型水库供给不足,而投资者供给农田水利的经济效益低,农民自身修水库的机会成本大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水利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二、云南省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一)在耕地构成结构上云南省的耕地占有量少,耕地质量差,没有有效的灌溉设施,耕地大部分集中在山区,人均占有耕地山区多,坝区少。在耕地构成结构上,云南省水田和水浇地在耕地面积中的占比很小,而旱地占耕地面积的70%还多,云南省水田、水浇地的比例远远低于旱地的比例。图4.22012年各地区耕地面积构成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这里选取四川、重庆、贵州、江西、福建几个省与云南进行比较,其中四43云南:海稍水库库容十年最低,人畜饮水告急[EB/OL].佛山市水务局,http://www.fswater.gov.cn/xwzx/fxkh/201202/t20120209_3473479.html.24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川、重庆、贵州属于西部省份,江西属于中部省份,而福建是东部沿海省份,44选取它们的原因是都属于降水量比较多的省份。从图4.2中可以看出,云南省的旱地构成比例远高于其他省份,水田与水浇地的比例则比其他几个省份要低很多。(二)在灌溉工程效率上1、现有农村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功能退化云南省大多数的农村水利设施已年代久远,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损毁严重、渠道不畅通、灌溉能力低下、储水防洪能力脆弱,再加上频繁的水旱灾害,更是使水利设施的维护雪上加霜。云南省有超过50%的水库是病险水库,个别地方病险水库的数量甚至超过八成,很多水库尤其是中小型水库的安全问题着实堪忧,有的没有泄洪口,有的则没有有效的蓄水池。雨季担心溃堤不能充分蓄水,从而蓄水不足,当严重旱情来临时,常常不能救急;有的水库使用多年,涵管已经严重断裂,非但不能起到防洪灌溉减灾的作用,水灾来临时,甚至会成为居于下游百姓的安全隐患:如在红河州芷村镇,8个村小组共同使用着一条沟渠,芷村位于下游,每到45用水的季节往往缺水严重,水库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2、云南省农田灌溉水平低下。粮食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种植用水量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最大。要进行农业生产就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所以要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但是现实是农田灌溉水平并没有达到粮食生产的要求,从表4.2中有效灌溉面积和耕地面积的比例可以看出,农田灌溉水平和农作物生产情况是矛盾的。44张琰.我国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45一号文件聚焦农田水利[EB/OL].央视网,http://news.sohu.com/20110201/n279190025.shtml.25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表4.22012年各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水库库容有效灌溉旱涝保收机电排有效灌溉地区水库/座/亿立方面积/万面积/万灌面积/面积/耕米公顷公顷万公顷地面积全国平均2878232.6203.3141.4137.10.56云南5634142.6167.894.318.30.26贵州2084358.8121.463.870.80.27四川6768216.4266.3179.3287.50.44重庆290781.170335.4188.10.30广西4348378.4154.1116.7288.60.36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中国水利年鉴》(2013)由表4.2知,2012年云南省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排灌面积的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只有2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标准,甚至比贵州的水平还要低,说明还有多数的耕地缺乏灌溉条件。从表4.1看出,从2005年到2012年,云南省的机电排灌面积从194.7千公顷下降到182.2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处于下降态势,说明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技术的落后和配套工程的缺乏,另外,虽然2012年全省水库座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但水库库容却比较低,这也说明了云南省水库储水、蓄水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三)在资金投入上1、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虽然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拨出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上来,但总体上仍不能满足对水利增建、扩建的资金需求。云南省除大中型水利工程由国家直接建设以外,主要满足农民需求的“五小水利”工程投入少,建设程度低。加上全省大部分州市的财政资金不够雄厚,并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建设农田水利,而且配套补助资金的标准不高或者落实不到位,所制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常常不能及时完成,使得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云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比重还是很低的。如图4.3,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占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仅在8%以下,而农村水利固定资产投入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中的占比还不足3.5%,这个比例甚至出现26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停止增长的情况,对此应引起重视。图4.3云南省农村以及农村水利设施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数据来源:2000-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狭窄由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存在投资规模大、资本系数高、回收周期长等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国家往往对其投资很少;农村金融部门出于对农业生产风险规避的考虑,常常不愿对其进行投资;外资投入是要求投资回报和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引进外资极其困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水利设施的投46资资金出现严重匮乏的局面。如图4.4,就云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言,农村水利设施投入的资金来源比较狭窄,主要来自于财政和农户自筹资金,信贷资金和引用外资的资金数量比例很小,很难满足现实中对资金的需求。图4.42012年云南省水利设施投入资金来源数据来源: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13)46欧阳德敏.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经济论坛,2011(6).27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第三节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的概况一、各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粮食产量与农民增收上,事实也验证了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与粮食单产有着很大的正相关关系。表4.3显示了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由表知,2012年怒江的有效灌溉面积与旱涝保收面积均在各州市中处于末位,而其粮食单产量也最小;16个州市中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的比值最大的州市是玉溪市,比值高达0.74,其粮食单产的数值也最大,为5.37吨/每公顷。从图4.5也得以反映,由图可知,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提高。表4.3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单产情况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地区(万公顷)(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吨/公顷)昆明13.218.800.474.31曲靖18.8111.430.284.55玉溪7.985.440.745.37保山11.878.360.465.23昭通14.465.990.263.71丽江7.163.660.533.64普洱126.390.353.15临沧9.684.630.333.24楚雄12.428.030.504.75红河18.049.290.464.41文山11.785.680.263.24西双版纳4.892.880.545大理14.918.090.485.32德宏6.843.410.454.81怒江1.551.050.192.41迪庆2.231.190.433.29数据来源:《云南年鉴》(2013);《云南各州市年鉴》(2013)28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图4.5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灌溉面积与粮食单产关系图数据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3)、《云南各州市年鉴》(201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二、各州市农田水利投入资金情况分析资金投入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云南省及各州市在固定资产和水利设施投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投入不足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表4.4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固定资产及水利设施资金投入情况规模以上固地方财政水利设施水利投入占水利投入占地区定资产投资支出投资固定资产投地方财政支(亿元)(亿元)(亿元)入的比重(%)出的比重(%)全省7553.53572.72643.57.4昆明2345.9525.522.50.954.3曲靖825.1281.934.24.112.1玉溪287.1161.813.64.78.4保山222.6141.618.78.413.2昭通421.8248.1235.49.3丽江295.6106.77.82.67.3普洱351170.119.25.511.3楚雄347.615823.36.714.7红河560.9248.121.43.88.6文山277.2167.815.35.59.1西双版纳16080.66.13.87.5大理406.6200.520.4510.2德宏157.9102.27.64.87.429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续表规模以上固地方财政水利设施水利投入占水利投入占地区定资产投资支出投资固定资产投地方财政支(亿元)(亿元)(亿元)入的比重(%)出的比重(%)迪庆155.373.15.13.36.9临沧302.2160.622.37.313.8怒江63.650.43.55.36.9数据来源:《云南年鉴》(2013)、《云南各州市年鉴》(2013)从表4.4看出,2012年云南省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553.5亿元,水利投资(基建投资和小农水投资)为26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只有3.5%,水利投资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只有7.4%,水利总体投入不足。云南省各州市间固定资产投资也很不均衡,以昆明市为例,2012年昆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345.9亿元,而同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72785.92亿元,昆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接近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还多,而其水利投资占到全省水利投资的比重只有8.5%,其固定资产投入中也只有0.95%用于水利投资,其财政支出中用于水利支出的比重也只有4.3%,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对水利的投入严重不足。第四节云南省农田水利有效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农田水利供给主体的缺位中央和省级财政财力雄厚,但只把资金投入到重大项目的建设中,没有建立完善的水利设施资金投入长效机制,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地方政府也因为税制改革,财政收入不足,经济援助微薄,少量的公共支出也主要用于原有公共品的运转管理方面,能划拨给水利设施建设的少之又少;农户由于政策变更、收入低、社会城市化发展等原因对水利投入不足;除了政府和农户外,集体和社会投资者等也承担供给责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均存在供给缺位现象,47资料来源:《云南统计年鉴》(2013).30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从而引起体制内供给不足,体制外供给紧张。二、投入保障机制不稳定48税费改革后,随着农业税费的减少和“两工”制度的取消,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缺乏完善、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投入不足。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入,但更多的是投在了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等方面,投入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并不多;法律上,虽然中央颁布了《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重要条例》、《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等条例规定,但是云南省地方上的法律规定几乎没有,并且在执行中央相关条令规定的过程49中还不时地打打折扣;资金投入上,尚未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积累机制,虽然云南省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可是提取的比例仍然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需求;利益补偿上,尚未有健全的融资利益补偿机制,如金融机构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政府之间存在博弈,其投资的积极性受政府政策激励的影响较大,而政府在利差拨付、经营费用补贴上并未给金融机构足够的利益补偿,使其缺乏投资的积极性,此外,云南省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农户居住分散,农户间很难很好的合作,这也使一事一议制度不容易顺利执行,从而降低了农户投资的意愿。三、缺乏健全的供给决策参与机制农民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科学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决策机制应符合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的要求,可是在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中,由于决策机制的不完善,供给经常会与农民的有效需求相背离。因为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平台,农民参与者的意见经常不被重视,以至于有的会采取相机而动的策略,对自己有利的政府政策就乐于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则变相抵制。如对于一些落后偏僻的山村,由于信息的不畅通和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政府和村委会48两工:劳动积累工和农村义务工.49曾毅.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31n第四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现状分析往往成为他们需求表达的代言人,农民“集体失语”的现象很严重,经常会出现农民拒绝缴费或逃避出资的状况。这样缺少农民参与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往往缺乏效率和活力,得不到农民认可的公共决策执行起来,非但成本很高,效果也不明显。四、运营管理体制不完善云南省在农田水利的运营管理上存在产权性质不明,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状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使农民有了经营土地的自主权,但是仍沿袭着旧的供应管理制度。在供给上,政府仍然是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主体,由国家出资兴建水利设施;在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未确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经常是出了差错但是找不到责任人;在维护上,经常是有人使用、无人管护,因为出于经济人的利己动机,谁都不愿“免费”贡献自己的力量,监管的费用更是很难筹集,使得一些水利工程老化和恶化程度加剧。32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第一节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云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农业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经常受到水涝和干旱的双重影响,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笔者在这里借鉴协整理论,利用1985-2013年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水平与粮食产出的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研究农田水利供给与粮食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提高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粮食产量提高提供客观参考价值。一、数据和变量选择为分析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选取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借鉴已有的研究,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笔者在这里选取与粮食产出有密切关系的粮食播种面积(x1)、有效灌溉面积(x2)、成灾面积(x3)、化肥使用量(x4)作为自变量;因变量选粮食产量。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1985年~2013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衡量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产出的关系,是典型的投入产出问题,因此本文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同时由于各变量是时间序列数据,难免会出现异方差性,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在这里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由此模型方程设定为:lny=a0+a1lnx1+a2lnx2+a3lnx3+a4lnx4(5.1)二、模型估计与检验(一)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不平稳的,在检验协整关系前,要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即检验这些时间序列数据是否具有单位根,如果不具有单位根,则证明时间序列数据是平稳的,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就可33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以进行回归分析。这里选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应用Eviews6.0软件分别对lny和lnx1、lnx2、lnx3、lnx4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1所示。50表5.1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检验形式ADF统计值临界值显著性水平结论lny(c,t,1)-2.737562-3.22923010%非平稳lnx1(c,t,1)-2.871834-3.22533410%非平稳lnx2(0,0,1)6.384013-1.60979810%非平稳lnx3(c,t,1)-4.842328-4.33933010%平稳lnx4(c,t,0)-2.591315-3.22533410%非平稳△lny(c,0,0)-4.360212-3.6998711%平稳△lnx1(0,0,0)-5.285899-2.6534011%平稳△lnx2(c,0,0)-4.880472-3.6998711%平稳△lnx4(c,0,0)-7.297022-3.6998711%平稳由表5.1可以看出,在10%水平下,lnx3为平稳序列,所以剔除lnx3,而lny、lnx1、lnx2、lnx4均为非平稳序列,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在1%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所以lny、lnx1、lnx2、lnx4为一阶单整序列,说明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都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也符合预期。(二)协整检验由于变量lny、lnx1、lnx2、lnx4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接着对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利用Eviews6.0操作得到如下方程lny=3.376481+0.811494lnx1+0.811776lnx2-0.024349lnx4(5.2)t(-3.210676)(4.112264)(3.503482)(-0.357175)2R=0.983438F=494.8252DW=1.477068在方程(5.2)中,可决系数接近于1,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lnx2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反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解释变量中只有lnx4通不过t检验,是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经调整剔除lnx4。50注:c表示常数项,t代表时间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由AIC最小原则确定.34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另外,由于模型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可能会存在“伪回归”现象,为排除这种可能性,检验模型的残差序列RESID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5.2表5.2残差的ADF检验结果序列检验形式ADF统计值临界值显著性水平结论RESID(0,0,0)-4.852771-1.9533815%平稳由检验结果知道,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表明了序列lnx1、lnx2和lny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过修正得到长期均衡方程:lny=-3.053547+0.829478lnx1+0.736176lnx2(5.3)t(-5.782950)(4.422122)(7.943631)2R=0.983353F=767.9422DW=1.461193方程(5.3)中模型拟合度仍较好,可决系数变动不大,F值通过置信度水平为1%的检验,DW值接近于2,即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问题,各参数值均能通过t检验,由于是时间序列数据,而且采用双对数形式,因此不存在异方差问题。上述模型(5.3)中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为各个影响因素的产出弹性,反映了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程度,根据回归系数我们发现,方程中粮食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为0.839,而反映农田水利供给的有效灌溉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736,仅次于粮食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表明反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1%,粮食产量增长0.736%。有效灌概面积较大的弹性系数表明,它在云南省粮食产出增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增产增收,尤其是对工程性缺水严重的云南省的作用不容忽视。(三)误差修正模型由上述分析,lny与lnx1,lnx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残差序列RESID是平稳的,至此可以建立lny与lnx1,lnx2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在进行一系列检验与修正后,得到误差修正模型为:35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D(lny)=0.749474D(lnx1)+0.74175D(lnx2)-0.851291ECM(-1)(5.4)t(4.298275)(3.615113)(-4.461209)2R=0.615272DW=1.819859在以上方程(5.4)中,模型拟合度仍较高,方程通过DW检验,变量回归系数通过t检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四)序列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上述可知,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产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为进一步揭示出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产出之间的引导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5.3。表5.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原假设滞后期123456LNY不是F统计量0.870525.871044.108832.476372.028131.97495LNX2的格显著性0.35970.00910.02100.008590.14120.1631兰杰原因水平LNX2不是F统计量7.726186.0511.979562.773162.3672.20718LNY的格显著性0.01020.0080.15130.06330.09780.1285兰杰原因水平由表可知,滞后1期时,在5%显著性水平上二者之间构成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有效灌溉面积是粮食产出的格兰杰原因;滞后2期和滞后4期时,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产出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滞后3期,在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粮食产出到有效灌溉面积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粮食产出是有效灌溉面积的格兰杰原因;滞后5期,在10%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有效灌溉面积到粮食产出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有效灌溉面积是粮食产出的格兰杰原因。综上知,有效灌溉面积是粮食产出的格兰杰原因,表明云南省的农田水利供给影响粮食产量增长,格兰杰检验进一步证明了提高农田水利供给能有效保障粮食供给,增加粮食产量。三、结论分析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和粮食产出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有效灌36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溉面积是推动粮食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反映农田水利供给水平的有效灌溉面积是粮食产出的格兰杰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产出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效益,保障农田水利的有效供给对提高粮食产量的意义重大。云南农田水利供给对粮食产量增长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反映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1%,粮食产量的增长将达到0.736%。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节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效率的评价目前,关于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的界定上,尚无确切的定论,学者们多是在全国或是局部区域层面来研究公共产品的建设运营效率,笔者在此探究云南省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一、DEA模型建构DEA模型即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位生产(经营)效率的方法,是由Charnes等于1978年提出的。DEA方法通过比较评价51单元与DEA前沿面的偏离程度,进而来判定它们的相对有效性。DEA模型分为不变规模报酬(CRS)模型和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划分依据是对可变规模报酬假定的引入与否,相比不变规模报酬的DEA模型,可变规模报酬DEA模型将其中的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本节研究云南省52历年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采用不变规模报酬的CRS模型,线性规划模型为:51郑垂勇,章仁骏,岳金桂等.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52刘思峰,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7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Minθ(θ无约束)ns.t.ixi≤θx0i1niyi≥y0i1λi≥0(i=1,2,3,4„n)模型中θ为效率值,θ∈[0,1],λi为线性规划变量,xi和yi为各年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其中x0,y0分别为评价年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二、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DEA模型评价的是既定年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因此在变量选择上是选取投入和产出两项指标,本节以云南省2000-2012年各年份作为评价单元,建立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对云南省近些年的水利设施的投入效率进行纵向分析。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并考虑云南省的实际,选择数据如下:投入指标数据:(1)水利投资。以云南省2000-2012年农村水利投资(基建投资和小型农田水利投资)为资金投入计算变量,单位为亿元。(2)农民投劳,以2000-2012年云南省农民年平均投工为劳动投入计算变量,单位为工日。产出指标数据:(1)GDP。以云南省历年的GDP为计算变量,单位为亿元。(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选取2000-2012年云南省农林牧渔业产值为计算变量,单位为亿元。本文将云南省2000-2012年各年份作为评价单元,数据指标如表5.4所示。表5.4云南省2000-2012年水利建设相关数据输入指标输出指标年份农村水利投资农民年平均投农林牧渔业总GDP/亿元/亿元工/工日产值/亿元200018.1535680.862011.19200118.3729703.532138.31200218.6425743.752312.82200322.3624799.332556.0238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续表输入指标输出指标年份农村水利投资农民年平均投农林牧渔业总GDP/亿元/亿元工/工日产值/亿元200424.6121965.223081.91200523.17201068.583462.73200651.02171209.763988.14200778.37151414.794772.52200884.64111641.465692.122009113.31161706.196169.752010123.8141810.537224.182011201.2122306.498893.12201226412680.2210309.47数据来源:2001-2013年《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统计报表》三、模型结果与分析将云南省历年水利设施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LINDO软件,依次求出-+2000-2012年13个评价单元的θ、∑λi/θ的值,其中S,S分别是剩余变量和-+松弛变量,S代表的是无效投入量,S代表的是产出不足量,运行结果如下表5.5:表5.5DEA模型输出结果--++年份θ∑λi/θS1S2S1S220000.74150.7833014.334706.067720010.77890.7928010.23707.345820020.83020.804507.397508.075920030.76490.96503.594408.426520040.84411.049500023.315200511000020060.85580.797400035.508420070.80341.116500038.908220080.97380.429300032.274920090.77671.43620016.361502010110000.00022011110000201211000.0004039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一)综合效率分析--++由表5.5可知,θ=1且S1=0,S2=0,S1=0,S2=0的评价单元有2个,分别为2005年和2011年,这2个评价单元为CCR模型下DEA有效;θ=1,但松弛变量不全为零的评价单元也有两个,分别为2010年和2012年,它们为CCR模型下弱DEA有效的评价单元;θ<1的评价单元有9个,为2000年、2001、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这9年为非DEA有效。在非DEA有效的这9年中,综合效率最低的年份为2000年,综合效率值只有0.7415,综合效率平均值偏低,说明云南省水利投入总体上缺乏效率。分析非DEA有效的年份,从表5.5看出劳动投工无效的有4年,有2年显示GDP产出不足,农林牧渔业产值不足的有9年,说明云南省水利投入的产出不足。(二)规模效率分析反映农田水利规模收益的指标是规模效率值,若规模效率∑λi/θ=1,则该评价单元的规模收益不变;若∑λi/θ<1,则规模报酬递增;若∑λi/θ>1则规模收益递减。由表5.5知规模收益不变的评价单元有4个,即在这4个年份中,有比较适合的投入和产出规模;规模收益递增的评价单元有6个,即需要增加投入规模,从而提高产出水平;有3个评价单元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即需要减少投入规模,来增加产出。云南省水利行业有近一半年份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说明云南省水利行业的投入偏少,未来应增加水利行业的总体投入水平,增加产出规模。(三)非DEA有效年份结果分析在线性优化模型中,影子价格表示当对应约束有微小变动时,目标函数的变化率,常用来反映资源最优配置效果,可被用来分析效率低下或者无效率的原因。在此模型中,它表示对应约束中指定项增加1个单位,目标函数减少的单位数,在这里,如果影子价格数值较大,则说明资源投入的配置效率较低,鉴于此,应减少该资源的总体投入规模,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反之,应增加40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投入规模,提高效率。表5.6非DEA有效年份影子价格农林牧渔业年份资金投入劳动投入GDP总产值20000.05510-0.0004-0.000320010.05440-0.0004-0.000320020.05360-0.0003-0.000220030.04470-0.0003-0.000520040.0150.03-0.0003020060.01180.0235-0.0002-0.000720070.00920.0185-0.0001-0.000720080.00940.0188-0.0002020090.00750.00920-0.0011分析云南省这几年的影子价格的数值可知,在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这几个年份中,资金投入的影子价格数值比较大,说明在以上几年中资源投入的配置效率低下,应该降低水利行业的资金投入,提高配置效率。在其余几年中劳动投入的影子价格值大于资金投入的影子价格值,资源仍未达到最优配置,说明应首先降低水利行业的劳动投入,以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产出。(四)结论分析利用DEA分析云南省2000-2012年农村水利投入的有效性,结果得出:有9个年份的评价单元为DEA无效,有两个评价单元为弱DEA有效,仅有2个评价单元的目标最优值θ=1,属于DEA有效的年份,从而说明云南省水利行业投入产出整体趋于无效率状态。第三节各州市农田水利供给效率评价为了进一步分析云南省农田水利的投入效率,笔者选取了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的水利投入产出值,同样进行DEA数据包络分析,对云南省各州市水利投入产出的效率进行横向比较。41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数据说明:1、投入指标数据:(1)水利投资。以2012年各州市农村水利投资(基建投资和小型农田水利投资)为资金投入计算变量,单位为亿元。(2)农民投劳,因无法找到各个州市从事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民投劳人数数据,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各州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近似替代为劳动力投入,单位为万人。2、产出指标数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2012年各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计算变量,单位为亿元。由于临沧市和怒江州的部分数据缺失,故本研究不包括临沧和怒江。数据来源于《2013年云南年鉴》,《2013年云南各州市年鉴》和《2013年云南统计年鉴》表5.7云南省各州市2012年水利投入产出值输入指标输出指标第一产业地区水利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就业人员数(亿元)(亿元)(万人)昆明22.50.33268.84曲靖34.20.39443.87玉溪13.60.22170.95保山18.70.49184.91昭通230.22176.79丽江7.80.3565.62普洱19.21.41190.24楚雄23.30.26221.01红河21.41.55260.83文山15.30.59192.46西双版纳6.10.36115.2大理20.40.51285.58德宏7.61.2291.34迪庆5.10.114.76二、模型结果与分析DEA模型对效率的评价方法有现有产出下的投入最小化模型和现有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模型两种。本节对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效42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率的评价采用规模报酬可变(VRS)条件下的DEA模型,从产出的角度(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产出最大化),对表5.7中的数据进行测算,通过运行DEAP—2.1软件来测算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效率,测算结果如表5.8所示。53表5.8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投入产出效率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所处规模报酬序号地区crstevrstescale生产阶段1昆明111-2曲靖111-3玉溪0.95510.955irs4保山0.6670.6970.958drs5昭通0.7060.9190.768irs6丽江0.5280.6140.859irs7普洱0.5390.7050.765drs8楚雄0.7470.8790.850irs9红河0.6860.8910.770drs10文山0.7690.8560.899drs11西双版纳111-12大理0.95510.955drs13德宏0.6590.8990.951drs14迪庆0.21710.217irs均值-0.7450.8750.853(一)水利设施综合效率分析综合技术效率反映农田水利供给的总体效率情况。由表5.8可知,2012年云南省水利基础设施总体效率偏低,均值为0.745,其中在14个州市中,达到DEA有效的州市只有3个,分别为昆明,曲靖,西双版纳,即这三个州市达到了最佳的投入和产出水平,基本实现动态优化。究其原因,昆明、曲靖属于经53注:“drs”为规模报酬递减;“irs”为规模报酬递增;“-”为规模报酬不变.43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政府财政资金充裕,公共服务能力较强,水利设施比较完备、维护与扩建成本较低,而西双版纳可能是因为有着独特的气候,丰富的降水,农作物产出水平相对较高。这几个地区的农田水利投入产出模式比较合理,可继续保持目前的投入产出水平。(二)水利设施规模效益分析如果规模报酬不变,说明有比较合适的投入规模;如果规模报酬递减(drs),说明应该通过缩小生产规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反之,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生产效率。规模收益不变的州市有3个,为昆明、曲靖、西双版纳,说明其水利设施投入配置良好,说明其投入产出比较匹配,未来仍可按照目前的投入配置水平进行投入;规模收益递增的州市有5个,为玉溪、昭通、丽江、楚雄、迪庆,说明这些州市对投入的需求量大,应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增加产出;规模收益递减的州市有6个,为保山、普洱、红河、文山、大理、德宏,即这些州市可能存在资源投入规模不合理的情况,鉴于此应从优化投入规模、投资结构等方面来提高配置效率。(三)DEA相对无效的分析DEA相对无效的地区有包括玉溪、昭通、丽江、楚雄、大理、保山、普洱、红河、文山、迪庆、德宏,其中仅由于规模效率低而导致综合效率低的地区有玉溪、大理、迪庆,这三个州市的技术效率达到了最优,即它们有效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水平,但建设规模存在不合理现象。其余8个州市综合效率值偏低,是由于其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值均低下,说明这些地区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上不仅存在投入规模不合理现象,而且也没能充分的利用科技资源,导致投入产出不匹配,其中,丽江市和迪庆州无论在水利资金投入还是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上,都远低于其他各州市,因此,应加大投入,从而实现投入产出的动态优化。三、结论与建议整体上看,2012年云南省各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总体上缺乏效率,仍存在很44n第五章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大的提升空间。各州市农田水利投入效率存在差异,14个州市中只有昆明,曲靖,西双版纳在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中达到DEA有效,即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有11个州市属于非DEA有效。非DEA有效的州市中,玉溪、大理、迪庆是由于规模效率无效而导致综合效率无效,应使投资规模更加合理从而增加总体效率,其余几个州市存在规模不合理和投入产出不匹配现象,对此应优化投资结构,注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农田水利投入的效率。45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第一节发达国家和地区农田水利供给模式的经验借鉴一、美国农田水利供给模式在参与主体上,美国对农田水利的投资主体包括政府、私人部门和居民等,各级主体有明确的财权、事权划分,政府主要担当服务者的角色,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针对一些大型的防洪、防旱工程,由政府承担建设,而对于一些与自身相关的小型水利设施,由农场主或农民自己投资建设;在投融资方面,美国具有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但政府在水利工程投融资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60%以上的资金都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此外,政府还通过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发行上市股票、提供长期或无利息贷款等政策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在管理模式上,美国实行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有些水利设施由民间集资,自主建设和经营,有些则由联邦政府投资建设完成后,交给民间经营和管理;在权属分配上,美国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它是由董事会(由农场选举产生)授权,并由聘任的总经理来管理具体业务的管理模式,总经理也可以视情况聘任水利技术人员参与到水利设施的运营中来,这种模式有效地54明确了权属关系。此外,美国有些水利工程已经把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融入进来,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水利设施的管理效率。二、日本农田水利供给模式在投入主体方面,在日本,农田水利的供给主体不仅有国家、地方政府,还包括农民和项目业主,对于水利公益事业的投人,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负责,项目业主负责水利非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补助一部分),日本特别重视对54杜威漩.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框架、制度透视与创新构想[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46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水利的投资,每年对水利项目的投资额都处于前列;在融资方面,日本不但实55行直接融资方式,还实行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方式,从而拓宽了资金来源;在管理方式上,日本对水利设施实行分级管理,分为国家直接管理的工程、国家委托县级管理的工程、团体管理的工程,分级管理的方式明确了权属关系,提高了运行效率。三、台湾农田水利供给模式台湾有一套相当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投资政策。在台湾,存在一种与农民用水户协会性质相似的农田水利会,它可以说是一种准政府性质的灌溉专管机构,专门负责管制水利,并由法律保障。在运作中,政府承担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费用,项目建成后,把权力让与由农民组成的农田水利会,政府依据实际灌溉面积对农田水利会给予大量的会费补助。除此之外,水利会对56渠道、闸门、抽水站等各种水利设施应做的维护工作都有具体的描述,说明对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也非常重视。农田水利会的成立及运作极大地增强了台湾省农田水利的运营效率,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供给模式。四、发达国家和地区提高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经验启示从美国、日本、台湾农田水利的供给模式可以看出,它们主要是从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多主体参与,拓宽投融资来源,创新管理模式,明确权属分配,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等方面来提高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基于此,借鉴先进的经验,笔者在此探究云南省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模式的选择和提升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措施。55金旸.水利融资的战略管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56王海平.台湾省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简介[J].农政与农情,2011(223).47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第二节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模式的选择一、均等化供给模式的选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应能够促进城乡之间、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农57村公共产品的均等化供给。这里的均等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机会上的均等,二是数量和质量上的相等。如针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农民享受的机会应该均等,即农民有平等使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权利;其次农民享受的农田水利设施,无论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该大体相等。二、多中心治理模式的选择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渠道单一,供给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形成一个以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多主体参与,形成政府财政投入、市场融资、第三部门筹资、群众参与的供给渠道多元化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在该模式中,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优势互补,从而更高效地解决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强调治理过程的多元化的同时,尤其应该发挥民间公共事务、社区的自主治理能力,从而突破单中心模式的局限,提高农田水利治理的效率。第三节提升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措施通过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分析结果可知,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存在投入资金不足,供给效率整体偏低的状况,对此,应从加大投入规模、提高供给效率方面来提升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对于综合效率值偏低的州市,应加大投入,注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规模效率无效的州市,如玉溪、大理、迪庆,应使投资规模更加合理从而增加总体效率。根据前面的分析,本节从满足农户需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开展投融资机制创新、加强57董明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1.48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来探究提升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措施。一、建立农户需求的偏好显示机制根据最优供给理论,要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的最佳的供应,就必须考虑农户的需求,衡量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重要标志是农户有效需求的实现,即是否能提供农户满意和需要的基础设施。要建立农户需求的偏好显真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提高农户对公共产品表达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与富裕阶层的人比起来,农民的物质资源缺乏,由于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农户不能获得充分而有效的信息,从而使他们往往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阿尔蒙德就曾指出“:穷人和富人的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富人往往操纵支配着合乎规定的利益表达途径,而穷人或是保持沉默,或是采58取暴力或激进的措施来表达他们的呼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连最起码的物质保障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对其他利益的追求,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民有对利益需求表达的能力。二是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文化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往往更愿意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有更强烈的利益表达愿望,可以通过开办夜校、培训站等方式来督促农民加强文化知识及一些技能的学习,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农户对公共产品表达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完善农民利益表达的平台。我国现阶段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实行的还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它带有很强的政令色彩,作为消费者的农民不能很好地参与,会与实际脱离,而且农户与政府、农户与农户之间供给行为存在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囚徒困境的可能,这使得各个主体间的利益需求经常是不一致的,特别是政府与农户之间经常会存在利益间的博弈。鉴于此,必须搭建农户利益表达的平台,使农户有充分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对于农田水利设施,意愿调查法是最常用的征集农民意见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58(美)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9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如下措施,一、深入调研,设计问卷,列出农户最关心的且与其利益有最大关联的问题,在农民中进行问卷调查;二、召开有政府官员和农民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使农民能畅所欲言的表达利益需求,并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政府。三、不定期的随访农民,让他们以书面形式列出自己的需求意愿,在村委会召开的59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讨论农民的需求意见。此外,还可以开展财政奖补等方式鼓励农户有效需求愿望的表达。最后,健全法律规则,做到有章可循,保护农民的话语权,使农民畅所欲言,把自己真正的需求愿望表达出来,克服农民个人理性可能导致的“公共的悲剧”的发生。二、强化政府财政主导机制,加大公共投入的力度(一)从投入上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力支持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水利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事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切实突破阻碍水利事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首先,强化政府财政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投入政策,对一些偏远的山区要给予一定的照顾政策,从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事实证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是很有成效的,如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且规定提取的比例下限等,云南省2012年计提的农田水利资金达到375亿元,602013年更是比2012年增长了20%,达到了450亿元,有效的提高了农田水利的运营效率。其次,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入。政府在引导资金投入上,可以采用诸如基金、财政补助、贷款优惠、配套投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田水利建设,还要充分发挥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重大水利投资公司的杠杆作用,以云南省为59陈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制度设计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10).60秦光荣.云南4年大旱教训深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EB/OL].中新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3/04-22/4752209.shtml.50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61例,省水投公司在2007年到2012年五年的时间融资160亿元用于水利建设,在市场融资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云南省还明确表示省级财政每年补助水利专项贷款的资金不低于4亿元,总体上增加了对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最后,在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还应使投资结构得以优化,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二)科学安排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不同层级的政府共同参与,要想承担相应的公共产品供给即承担不同的事权责任,就需要有相应的财权保障。而在以往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经常是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为此,需要合理限定财权和事权的范围。首先,从法律层次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权利、责任分配,使各自的权责分明,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使上级向下级能够合理的转嫁事权,从而使各权力主体间能更好的合作。其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多是纯纵向的,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就需要建立一个横纵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可以利用收集到的相应地方的数据资料,来完善转移支付的计算公式,使计算的资金与实际需要的资金吻合。(三)发挥主导作用,激励、引导和协调其他供给主体参与供给政府应主要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引导作用,但单纯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为提高供给效率,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和协调其他供给主体参与供给,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作用,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中的不足。通过各个主体间的相互竞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内的“多中心”的供给模式,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政府在引导其他供给主体参与上,可以采取放权、让利等方式给予激励,61云南省水利厅:陈坚厅长在2013年全省水利工作会上的讲话.51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如对于不该或不应政府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可以把权力让与下一级政府或社会民间力量,强调民间供给主体的自主治理能力,使管理权力得以分散,管理系统更加规范。三、健全市场机制,开展投融资机制创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是“靠财政吃饭的”,我国要开展水利投融资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松绑”力度,多渠道的拓宽水利资金来源,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一)提高民间资本在供给中的投资份额英国经济学家Sawasdee萨瓦斯指出:“在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过程中,62聚集多种资本来参与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间资本参与的重要性。民间资本可以依法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合作、捐赠等方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对民间资本的参与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并享受工程用地、用电优惠等政策。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民间主动投资方式PFI就是一种适用的筹资形式,它着重说明的是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63在优势上互补,来实现产出效率的最大化。(二)探索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农田水利建设可尝试使用BOT、BT和PPP等融资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转让方式,BT即建设-转让,与BOT融资模式相比,BT模式则省去了中间环节,无须投资者的经营,项目建成后,政府立即回购,投资者通过获得回购款来取得投资收益,目前这些融资模式已经被大多数地方采用。PPP融资模式是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括,包括BOT、BOO(建设-拥有-经营)、O&M(经营和维护)、leasing(租赁)、JV(联营体)等,这种模式能使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利,这是它的最大优势,但是由于其实际应用中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结构形式,所以只有选择合适的项目才能发挥62[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3陈红艳,蒲华.PFI:水利融资新机制[J].水利经济,2003(4).52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这种融资模式的优势。(三)发挥农村金融组织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贷款越来越成为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2013年银行贷款64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到194.2亿元,占全年水利投资总额的4.9%。我国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信贷和保险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各类保险机构等。要大力增加各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增加信贷资金支持水利建设。政策性银行应该发挥政策指导和金融优势,投入配套资金建设大型农田水利设施;水费收缴代理银行应积极拓展应收票据质押贷款业务,根据依法核准的贷款额度来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农业金融机构应该主动和信贷担保机构、水利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切实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的贷款需求,大力发行灌溉设施信用担保贷款,以此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二是要完善和实行优惠政策。首先,农村金融组织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在贷款力度、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具体做法为:对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由财政全额担保建设;对农田灌溉排水项目和灌区技术改造项目,实行由财政担保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优惠;对小水电、小水窖、小沟渠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穷困边远地区的水利建设给予较高比例的贴息补助。其次,对水利建设项目进行补贴,并能保证资金的使用到位,逐步建立项目公示制,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三是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行为提供激励。如为了满足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资金需求,积极引导和协调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形成银团贷款,实施融资租赁业务等。另外,在培育农村投融资市场上,还可以采取诸如股权、债权融资、产业投资基金、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只有这些多元化的供给方式在竞争中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642013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EB/OL].水利部,http://www.mwr.gov.cn/zwzc/hygb/slfztjgb/.53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四)鼓励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1、健全财政奖补制度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参与意愿受财政奖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应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适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农民有能力支付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具体可以采取多做多补、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激发农民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的热情,提高农民的积极性。2、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中要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实行过程中,要公开、透明的严格执行操作程序,通过集体讨论和民主表决来决定筹资筹劳的数量,提高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效率。云南省作为对村级公益项目建设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试点省,2012年共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4万多个,覆盖11.365万多个自然村。一事一议决策有效的发挥了公共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使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筹集困境得以缓解,并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3、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和协会在供给中的作用2014年9月23日,水利部、发改委、农业部等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应依法注册合作社名称,变更业务范围,设定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工程管护机制,66落实管护人和管护责任”。这对规范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建设方式和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1)农民用水协会的内容由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特殊性,对于一些规模不大、单个农户负担不起、企业又不愿意涉足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成立农民用水联合协会可以有效克服这些不足。鉴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要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因此,在云南实行用水合作组织模式是可行的。用水者协会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边界,按照自愿加入的原则,在政府授权下将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权、经营权、收益权和使用权下放给农民用水者,65云南财经要闻[EB/OL].云南省财政厅,http://www.ynf.gov.cn/ynczt_model/index.aspx.66参见《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水农〔2014〕256号).54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由农民进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权益。(2)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鉴于灌溉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在灌区灌溉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搭便车”行为的发生,但是作为“第三部门”的用水者协会极大地影响着灌区灌溉管理,在维护、改造渠系设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改革用水秩序等方面发挥着特定的功能。2013年,全国成立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累计达到80500多家,管67理灌溉面积约17.47百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的比例接近30%,这些合作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减贫中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改革(一)确保农田水利供给过程中的产权明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前,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权隶属于国家、集体,自实行后农村分户经营、独立管理,前后两种模式已经脱节,这就加大了水利工程经营管理的难度。国家、集体、农民在管理责任上权属不清,经常会出现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农业水利设施亟需进行以明晰产权为核心、权责利清晰、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的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以遵循农民意愿为前提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改革由产权所有者主持,以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法转移经营权,使小型水利设施民营化、多样化,由村民自愿讨论、表决,不强迫、不命令,把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山区群众灌溉、饮水最管用的“五小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改革成果显著,自2009年至2012年,全省山区“五小水利”工程累计完工135余万件,增加蓄水能力1.38亿立方米,有效的缓解了68山区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二)健全激励机制672013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EB/OL].水利部,http://www.mwr.gov.cn/zwzc/hygb/slfztjgb/.68秦光荣:云南4年大旱教训深刻,痛下决心大干水利[EB/OL].中新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3/04-22/4752209.shtml.55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政府实行激励型公共财政机制,有利于社会公众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达到政府机构自身的公共财政目标,转变由政府管制所引起的政府与大众的不相容局面,满足政府激励与私人行为的融洽协调状态,从而建立起政府与私人机构69之间指引与合作的新型公共财政模式。我们相信,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的提高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三)建立良好的供给监督机制良好的供给监督管理机制可以大力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促进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在主体上,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私人部门、老百姓,各个主体需要在公共品供给过程中相互监督、配合,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在监管方式上,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公共品的价格听证制度,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从而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首先,强化各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是多元的,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难免存在侥幸心理,因此,各部门之间都应该相互监督,相互检查,政府可以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等管理方式,对其他供给主体在行为上加以督促。其次,应加强对供给过程的监督。政府要加强监督制约,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监督就落实到哪。可采取以下监督途径:1、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的方法,设立举报站点,举办恳谈会等,充分收集各方信息,加大农民参与监督的力度,提高供给过程的透明度;2、加大社会审计监督的力度,严惩违规、违纪行为,使得农村公用品的分配更加公正、公开、透明。最后,贯彻执行事后监督责任制。除了发挥事前、事中监督的责任外,事后的监督也是必要的,只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供给制度落实的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公共产品供给的全过程及供给的各个阶段中都加强监督,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才能建立一个公平、公69商庆军.公共财政政策的激励相容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8).56n第六章农田水利供给效率提升的实现机制与对策建议正、开放的现代服务监督体制。第四节结语本文分析了云南省及各州市农田水利供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云南省及各州市在农田水利供给上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然后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与粮食产出的关系,结果得出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保障粮食供给的意义重大,接着纵向分析了云南省近几年水利行业投入产出效率,得出云南省水利供给效率低下,并横向比较了云南省各州市水利投入产出的效率,发现有多数州市的水利投入产出趋于无效状态,说明云南省农田水利投入总体上缺乏效率,农田水利的供给效率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从加大投入规模、提高供给效率方面提升云南省农田水利供给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其中对于不同的州市,应综合考虑它们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财力状况、需求水平等,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对于滇中地区,由于其地势平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可以从扩大投入规模、增加对大、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来提高农田水利的供给水平,而对于昭通这样一些山高谷深、水资源开发难度大的地区,可以通过修建小水窖、沟渠等微型水利设施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整体提高云南省农田水利的供给水平,希望能够对云南省及各州市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57n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Samuelson.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M].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54.[2]Musgrave,R.A.cost-benefitanalysisinthetheoryofpublicfinanc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69(7).[3]J.Buchanan.AnEconomicTheoryofClubs[J].Economica,February,1965(2).[4]Olson.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PublicGoodsandtheTheoryofGroups[J].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5.[5]FrancescoForte.SupplyofPublicGoods[J].TheEncyclopediaofPublicChoice,2014.[6]Friedman.Milton:ATheoryoftheConsumptionFunction[M].NewYork: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7.[7]Tiebout,C.M.A.puretheoryoflocalexpenditur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6.[8]MasayoshiHayashiandHiroshiOhta.IncreasingMarginalCostsandSatiationinthePrivateProvisionofPublicGoods:GroupSizeandOptimalityRevisited[J].InternationalTaxPublicFinance,2007(14).[9]BinswangerandKlausDeninger.TheEvolutionoftheWorldBank’sLandPolicy:Principles,Experience,andFutureChallenges[J].WorldBankResearchObserver,1999(2).[10]RosegrantW.MarkandClaudia.Impactonfoodsecurityandruraldevelopmentoftransferringwateroutofagriculture[J].WaterPolicy,2000(1).[11]Barnett,Tony.all-scaleirrigationinsub-SaharanAfrica:sparselessons,bigproblems,anysolutions:SUMMARY[J].PublicAdministration&Development,1984(1).[12]Gheblawi.M.S.EstimatingthevalueofStochasticirrigationwaterdeliveriesinsouthernAlberta:Adiscretesequentialstochasticprogrammingapproach[M].Canada:UniversityofAlberta,2004.[13]李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3).[14]岳军.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J].财政研究,2009(5).[15]俞雅乖.“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6).[16]何平均,李明贤.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2(3).[17]刘海英,李大胜.农田水利设施多中心治理研究—基于供给效率的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5).[18]桂丽.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6).[19]张辰硕.我国水利投融资现状分析[J].水利经济,2014(1).58n参考文献[20]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21]刘芹,方国华,朱庆元等.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分析及设想[J].水利经济,2006(2).[22]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23]辛波,牛勇平,严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基于“无嫉妒主义”公平观念的角度[J].经济学动态,2011(9).[24]柳俊锋.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构建[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25]吴平,谭琼.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设施配置效率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DEA和动态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26]何平均.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4(3).[27]陆玉双,葛久研.基于DEA的江苏省经济发展有效性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2007(3).[28]相婷婷,张长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供需均衡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1).[29]华坚,祁智国,马殷琳.基于超效率DEA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产出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探究,2013(8).[30]郭唐兵,叶文辉.我国农田水利运营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DEA-TOBIT两阶段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2).[31]胡继连,苏百义,周玉玺.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3).[32]刘晓玲.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以江苏省为例[J].水利经济,2004(6).[33]丁平,李崇光,李瑾.我国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4).[34]刘铁军.产权理论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研究[J].节水灌溉,2007(3).[35]李鹤,江彬,顾涛,龙海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市场化改革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1(6).[36]柴盈.激励与协调视角的“小农水”管理效率:四省(区)证据[J].改革,2013(7).[37]俞雅乖.我国农田水利财政支出效率的省际差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4).[38]杜威漩.交易费用视角下农田水利组织的效率与治理[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1).[39]赵春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基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的阐释[J].苏州大学学报,2007(5).[40]王奎泉,范诗强.农村区域性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新视角-基于浙江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调研[J].财经论丛,2011(4).[41]王蕾,朱玉春.基于农户收入异质性视角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效果分析[J].软科学,2013(9).59n参考文献[42]罗琳,尉京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小型农田水利绩效评价—以河北省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为例[J].节水灌溉,2014(8).[4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6.[44]刘俊浩.农田水利建设国家动员机制的强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5]吴志华.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述评[J].粮食经济研究,2003(1).[46]刘远翔.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47]胡雯莉.完善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48]何平均.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9]彭小兵,刘冀娜.总成本最小化下的最优水利规模-以重庆为例[J].科技与管理,2007(5).[50]崔金赋,金吉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云南农业发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5).[51]桂丽.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6).[52]郭唐兵.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的有效性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53]康静萍.浅议政府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兼论“一事一议”制度[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54]江春明,霍伟,葛久研.安徽省水利投入有效性分析[J].水利经济,2011(5).[55]杜威漩.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框架、制度透视与创新构想[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56]贾康.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积极推进,但不能急于求成[J].审计与理论,2007(8).[57]华桂宏.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58]张琰.我国农田水利有效供给机制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59]高乃云.“三农”视域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重构[J].求实,2010(1).[60]金旸.水利融资的战略管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61]王海平.台湾省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简介[J].农政与农情,2011(223).[62]董明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1.[63]陈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制度设计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10).[64]赵宇.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与供给决策问题分析—理论考察和山东调研[J].财政研究,2009(7).[65]黄云鹏.“十二五”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0(7).60n参考文献[66]施威,王思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变迁的历史困境及其突破[J].中国农史,2007(3).[67]刘迪平,夏永祥.新农村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配置[J].特区经济,2008(1).[68]陈红艳,蒲华.PFI:水利融资新机制[J].水利经济,2003(4).[69]王国新,岳磊磊,薛亮等.安徽农田水利工程投融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70]甘琳.PPP模式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1.[71]吴春梅.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研究[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72]田霏,刘克俊,张映旭.金融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J].金融时报,2013(11).[73]张旺,范卓玮.我国水利投融资探索和创新[J].水利发展研究,2010(8).[74]叶文辉.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理论、实践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5]王全忠.晋中市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时代金融,2012(18).[76]贾凌民,吕旭宁.创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4).[77]吴孔凡.新时期农民公共需求的特点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取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8(69).[78]商庆军.公共财政政策的激励相容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8).61n致谢致谢时间稍纵即逝,转瞬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就要接近尾声,马上要离开熟悉的校园,离开朝夕相处的可爱的同学们,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在要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之际,回首这三年的校园生活,内心充满无尽的感慨和感恩。我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叶文辉教授。从论文的选题方向、框架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到论文的改进、完善再到最终定稿,叶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细致、耐心的为我讲解论文的不足,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叶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风格深深启迪了我,使我受益良多。我还要感谢学院的所有任课老师,教会我专业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在论文预答辩中,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论文需要完善之处,正是他们的指引和鞭策,才让我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样感谢我的同学和我的舍友吴征兰、张娜、郝文棣、卢冬冬,陪伴我度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给予我关怀照顾,带给我快乐和感动,为我的校园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朋友,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关爱和最热情的帮助,才能够使我顺利完成学业。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空评阅本论文的专家教授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62n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1.发表论文孙莉莉,卢冬冬.关于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青年科学,2014(3).2.参与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田水利建设与运营的模式演化与机制设计研究:以云南为例”(2011)(未结题)6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