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2-04-24 发布

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上的发言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在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共西昌市委西昌市人民政府(2009年元月)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新年伊始,正当全市上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之际,我们很荣幸地迎来了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会在凉山西昌召开。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西昌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65万西昌各族人民对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在西昌召开,既是对西昌农业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西昌全面工作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决心把这次会议作为推动西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起点,打一场农田水利建设攻坚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在凉山州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谷做出积极的贡献!下面,按照大会安排,我就西昌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作简要汇报。一、西昌市情简介西昌市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的腹心地带,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西昌水能资源富集,是国家“西电东送”最重要战略基地,在建工程有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官地电站,6/6n大型输变电工程有800KV、500KV、220KV、110KV等;西昌光热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大县、洋葱之乡、花木之乡;西昌旅游资源丰富,明清古城保存完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驰名中外的航天城;西昌民族风情浓郁,火把节、毕摩文化、彝族歌舞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西昌区位优势明显,是内陆辐射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攀西区域中心城市,区域聚集效应明显。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昌大力实施“立足区位,融入成昆,联动雅攀,辐射周边,工业主导,城市提升,农业转型,旅游突破,文明和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取得超常规发展,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城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中国西部十强、四川省三强,有望继双流县之后,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008年,虽然遭遇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8.30”会理地震、“9.18”西昌洪灾、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灾害,但我市把灾后重建变为跨越发展,发展步伐更快,发展势头更猛。2008年,预计GDP突破145亿元,增速创近年新高;财政总收入突破2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亿元,实现两年翻番;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亿元,增长59%。今年全省旅游业因地震受到影响,但西昌市旅游人数突破800万人次,增长65%。二、西昌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历来制约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通过各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扎实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改善:6/6n一是突出抓好水利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投入资金2.25亿元,构建起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资源水利四大体系,形成以三河(东、西、海河)堤防、安宁河堤防、盐中灌区进水口、西礼灌区改造等工程为代表的平安水利体系,以农村饮水安全、盐中灌区水利血防等工程为代表的民生水利体系,以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及山溪河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为代表的生态水利体系,以节水农业灌溉、城乡饮用水源保护等工程为代表的资源水利体系。二是突出抓好农田治理,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完成基本农田治理总投资3946万元,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开发利用土地1700余亩,完成低产田改造4.85万亩。通过开发,全市每年可新增粮食747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619万元,项目区农民增收总额1219万元。三是突出抓好交通建设,农村通达能力得以明显改善。今年是我市的“交通建设年”,我们投入近2亿元,建设改造各类乡村公路近300公里,加大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力度,结束了6个村无公路可通的历史,农民“行路难”矛盾得到极大缓解。四是突出抓好农村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扎实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2008年实施人工植苗造林8109亩,封山育林19000亩,林下种草12800亩。目前,市辖区森林覆盖率54.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35%,人均公共绿地9.6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森林体系。五是突出抓好农业装备,机械化耕作水平明显提高。6/6n2008年我市利用省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户购机补助1100万元(名列全省第一名),有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机具32700台套,农机总动力25万千瓦,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百亩耕地占有农机动力38千瓦,小麦机收面达95%以上,水稻机收面达80%,非灌区机电提灌达到95%,机械化植保达到90%。六是突出抓好民生工程,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我们坚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通过农田水利建设,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初见成效。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780元,增幅10%,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持平。全市农民每年直接享受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能繁母猪、退耕还林、农机推广等专项补贴6300万元。2460户农户实施了“三房”改造和移民住房改造。4.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上万户农民修建了沼气池。二、西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坚持城市带动农村,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我们成功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文化提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政府主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捆绑投入,对重点产业乡镇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建设,实现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成功打造出荷色生香、螺岭彝风等“乡村八景”。2008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万元,实现旅游人数80万人次,旅游收入4400万。二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一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建立原料基地的方式,加强6/6n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我们以烟草企业为主体,投入3300万完成黄水乡鹿鹤村全国烟草农业试点工程,投入1160万元,用于提高1.8万亩基本烟田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通过修建河堤整理开发土地。今年,重钢太和铁矿出资6000万元,修建河堤5公里,整理开发土地300亩;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开发项目,结合弃土场建设,计划改造河滩新增耕地2700亩。三是结合产业调整,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本着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增强效益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和“一村一品”的经济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优质稻、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烤烟、蚕桑”七大支柱产业,建立“粮食、畜牧业、蔬菜、水果、花卉、林产品、烤烟、蚕桑”八大生产基地,逐步构建市场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产业规模较大的河谷、二半山、高山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四是结合创建活动,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多渠道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当前,我们围绕2010年创建为中国森林城市,加大城周可视范围内造林力度;围绕2010年创建省级生态市,2015年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市目标,建设清洁环保的生态经济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五是创新投入机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捆绑投入、整村推进”6/6n原则,集中使用农、林、水、畜、农机、扶贫、能源、移民项目资金,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建设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及跟内地发达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不高、病险隐患较大,特别是今年西昌“9.18”洪灾和安宁河特大洪水发生后,全市农田水利设施严重受损。希望省委、省政府、省级部门和各兄弟县市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西昌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以大项目促大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6/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