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6 KB
- 2022-04-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水利技术监督2013年第6期小型农田水利施工与管理探讨何志军(西华县水利局,河南西华466600)【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因此一定要严格规范施工技术,确保施工管理的科学合理性,提高工程设计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例主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情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西华县;小型农田水利;施工与管理[DOI编码】10.3969/j.issn.1008—1305.2013.06.007【中图分类号】$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305(2013)06—0021—03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2桥梁工程施工方法高,用水量不断增加,西华县贫乏的问题将更加突(1)测量放样: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桥梁平出,形势更加严峻。农业灌溉用水是该县用水大户,面位置,确定桥梁的边线,基础开挖深度等参数,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农业用石灰划线标示。灌溉需水量也将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配套不完善,(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采用人工开挖,开灌溉不科学,管理措施跟不上,浪费严重,更加剧挖时要严格掌握各部位的开挖标准和开挖高程。当了当地水资源的紧缺局面。通过项目的实施,对农开挖至接近设计尺寸时,要预留0.1m厚的保护层,田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和管理,能够大大以防止地基扰动和风化,待混凝土浇筑前再挖至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计高程。基槽的轮廓尺寸标准严格掌握,既不能超续发展。挖增加工程量返工回填,亦不能少挖降低工程质量1工程概况标准,必须把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范围之内。(3)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根据工地骨料的种西华县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类,水泥品种、标号按照设计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目区位于田口乡、黄桥乡、迟营乡等3个乡的28的配合比试验,以满足不同工程部位的强度要求。个村,规划建设总面积6.0万亩,项目受益总人口选定合适的配合比作为混凝土浇筑时的配料依据,43870人。目前项目区28个村规划建设总面积6.0混凝土所用粗、细骨料,必须质地坚硬,清洁、级万亩。建设区现有排涝沟渠长度116.5km,桥梁135配良好,砂石料含泥量不得超过3%,不使用不合格座;机井320眼,有效灌溉面积1.6万亩。根据区和无出厂证明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拌和、运输、浇域内生产需要,目前还需新建生产桥946座;需新打更新机井880眼,洗修机井110眼;需新挖沟渠62.1km,清淤沟渠92.2km。作者简介:何志军(1974年一),男,工程师a·2l·n水利技术监督2013年第6期筑、振捣、养护及拆模等施工工艺按规范要求进行须满足施工储浆和沉沙的要求,泥浆槽的长度一般操作。应在15m以上。管井施工所需管材、滤料、粘土及模板:采用组合钢模一次安装完成。每隔1~其他物料,必须按设计要求在开钻前备好,并及时1.5m加拉杆加劲箍一个:外围用钢管支撑,并校正运到井场。轴线;钢管支撑点必须牢固。施工中专职检查员检(2)钻孔。钻孔要确保钻头钻至设计深度,查模板变化情况。孔身应完整无螺旋状孔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混凝土浇注:搅拌机拌和,混凝土斗车运送,松散层钻进时,应采取水压护壁。一般应有超过静人工装料、平仓一次连续灌注完成。用插入式振动水位3m以上的水头压力。钻孔用的泥浆相对密度器振捣后,清理浮浆和混合物,12h后覆盖,养护一般为1.1至1.2之间,遇高压含水层或易塌地层,lOd。泥浆相对密度可酌情加大。(4)台背回填土的施工方法:回填土应在桥梁(3)冲孔。钻孔至设计深度后,随即应冲孔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方可施工。排渣,把井孔内的渣子排除干净,此刻要注意泥浆调配,使泥浆比重由1.2降到1.1左右。停钻期间,3新打机井工程施工技术应将钻具提至安全位置或继续空钻,并适时搅动孔3.1机井施工关键环节中采取的施工处理技术内泥浆;泥浆漏失必须随时补充;如孔内发生故障,机井施工的特点是施工技术含量高,且不同于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调整泥浆指标。其它陆上工程施工,要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4)下管。冲孔干净后,采用提吊法下管,尤其掌握工程的施工关键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按照水层位置,顺序将井管下入,用竹篱绑扎接头术方案。时应保证井管垂直,确保井管轴心在同一条直线钻机就位是关系到一眼井的直接质量,要求上,并绑扎牢固,对正接直,封闭严密,接头处的在钻机就位前,首先检查地基的情况,进行反复强度也要合乎要求标准。测量校核,保证钻机底盘水平,钻具竖直,并加(5)填料。下管结束。一般采用循环水或静固牢靠。成井工艺泥浆配制是关键,泥浆的主要水填砾,填砾时必须连续、均匀,速度适宜,严防作用有固壁、携砂、冷却、堵漏等。很多钻井工棚堵,并及时测量填砾高度,核对数量,所填滤料程事故都与泥浆的配制有很大关系,如井孔坍事应留样备查,填砾时,如发现滤料填入数量和高度故、泥浆漏失事故、埋钻事故等。一旦发生井孔同计划值出入较大时,应即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坍事故后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首先尽快将全部并记录填入结果。滤料上部用粘土回填至地面,要钻具提出,摸清坍塌深度,一般可采取加大泥浆密实。对密度和粘度的方法处理;如未能排除事故则应(6)洗井。填料结束后,采取泥浆泵冲孔,填入粘土将坍塌部分全部填实,然后加大泥浆相潜水泵相结合洗井,至水质达到设计要求。达到设对密度重新开孔钻进。计抽降时,前后两次试抽的单位出水量之差应小于泥浆漏失的处理措施有锯末堵漏、粘泥球漏、10%;井水含砂量应符合管井抽水稳定后,井水含泥浆堵漏等。埋钻事故的处理方法,首先加大孔内砂量不得超过二万分之一(体积比)井底沉淀物不泥浆的粘度和相对密度,防止塌孔继续发展,若采超过设计井深的5/1000。取比此法无效,证明埋钻严重则应清除淤积物、清4工程管理措施除孔内障碍物,采用打捞法、返取法、套钻法等。3.2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1)工程建设按照国家基建程序执行,实行(1)钻机就位准备。钻机就位前,钻机及附“项目负责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和资金使属设备的安装,必须基础坚实,安装平稳,各部件用县级报账制”。县水利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连接紧固;回转钻机转盘要呈水平;保证钻机天轮成立技术督导组,分片包干,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中心、钻盘中心、井孔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上。满足各施工标段要将工程的施工单位、行政负责人、技钻机钻进要求,避免受泥浆雨水浸泡。试钻前应按术负责人、工程投入、质量要求等内容,建立台账,质量要求,检查钻井设备各零部件,不合格的不得挂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使用。泥浆循环系统的泥浆池和沉沙池的容积,必(2)项目区28个村以村为单位成立管护组织,·22·n水利技术监督2013年第6期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告(2013年第4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规范》(SL645-2013)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水利水电工程围堰设计规范SL645——20132013.9.172013.12.17≈≈≈≈≈≈≈≈≈≈≈≈≈≈≈≈≈≈≈≈≈≈≈≈≈≈≈≈≈≈≈≈≈≈≈≈≈≈≈≈≈≈≈≈≈沟、桥、井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管护责任到人,村组集体所有,农户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属归农利用沟渠旁植树权拍卖收益用于桥、井的维修。机户所有。同时,在工程的主要设施周围划定保护范井机泵配套由群众自筹资金按设计要求配套,权属围,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的维修、养护、归群众所有,谁投资归谁所有。项目区沟渠及桥梁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工程归属村集体所有,管理责任到人,利用沟旁、实行有偿供水,成本收费,以水养水的机制,加快路旁植树权拍卖资金作为维修管理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进程,促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新打井工程所有权也归属各村集体所有,机的良性循环,确保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井位置在谁的承包责任田里由谁负责管护,并登5结语记造册,建档立卡。配套机泵全部由群众自筹投资,所有权和管理权也归属其所有,实行分户管综上所述,对桥梁工程、机井工程等的施工方护和保存,运行后的机井工程及机泵设备维修都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工程管理的措施,项目由管理人负责,做到管护到人,责任到人,保证完工后可以显著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工程正常运行。总之,项目工程建设后保证能正重落后的现状,提升项目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常发挥其效益。合生产能力,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土地产出(3)对于区域内灌溉用水严格按照定额水量率,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灌溉取水,严禁超量开采,并增强节水意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小型农田参考文献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工后,全部落实管护主体,并建[1]赖红昌.我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剖析[J].中国水立运行管护制度,积极推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利,2006(1)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长效运[2]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水利水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填表说明与示例[M].中国水利水电出(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按照“谁建设、版社,2005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所有权,[3]刘富丽.农田水利规划中的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研究[J].产业落实管护责任。各级财政投资兴建的工程产权归属与科技论坛.2011(O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