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4.46 KB
  • 2022-04-24 发布

论清代华北农田水利的失修问题-论文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论清代华北农田水利的失修问题徐浩、、,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四省所在的华北地区农垦历史极为悠久曾经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农耕文明水平然而她在中国农业上的优势地位却没有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后来明显落后。,,,于南方几个后发展起来的农耕地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北农业由先进变落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变迁的一个缩影一些学者指出清代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由此成为农村衰败的根本原因但即使是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也不是由同一种因素导,“”,,致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是过密化所致仅就清代华北而言笔者倒是更倾向认为这是农业。,粗放经营的后果那么这个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探索不但对理解,历史变迁是必须的而且对至今仍孜孜以求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现代中国农业,。,,来说也不无借鉴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只想就清代华北水,。利失修的问题谈些看法希望对大家理解该过程的原因有所帮助一、兴修农田水利的必要性,,在得到现代技术改造之前传统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受制定的自然条件的强烈制约并表。,现出相应的地域差异本文所研究的华北地区自然条件利弊交织其中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最多最大的恐怕要数水的供给与调剂问题了。‘‘,‘’‘,0’‘,本区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国偏北部地处北纬3125一4240东经11020一1240南,,,,,北最大纵距达12以〕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也有l《拟)余公里总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是清朝重要的农业区之一本区农垦历史悠久与这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区内地势平坦西部北部高原和山地的平均海拔约1(联)米中部广阔的冲积平原海拔不,,,。足50米东部起伏平缓的丘陵海拔平均也只有50米宜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栖息繁衍,,,。,华北的土壤为风成黄土及其冲击土质地疏松吸水力强易于耕作和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富、、、,,,含钙钾硫磷等多种矿物元素无机矿物含量较其他地区土壤丰富具有一定的天然肥力(1),,,只要水分充足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质即可达于地表为农作物的根部所吸收当能发挥,“”。,出很高的生产力这便是本区土壤所具有的自行肥效的特性另一方面由于本区河流夹带,,大量泥沙在人类的灌溉活动和洪水泛滥的作用下这些泥沙形成沉积在冲积平原上的肥饶,“”。淤泥又使负载土壤具备了自行更新无机肥料的特性(2)诚然华北土壤也含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因耕种时间悠久天然植被大部均遭破坏腐殖质量一般偏低都在10%以下还缺乏。,,。,氮肥此外在地势低平和滨海地区土壤易形成盐碱沙化(3)这些土壤如果不经人工处理可n。:成为低产或不宜种植的土地本区地势和土壤的特点成为两类事实的自然基础一是令本区,,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和摇蓝并在粗放经营下农业生产仍能达到一平均水平保持不“”“”至出现大跌落和危机的;另一个是维护了那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的持久农业靠天吃饭,。历史惰性力量使导向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举步维艰,。,华北地处温带属大陆性气候受环流形势的作用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自然要素如气、、、,。温降水风水文等的数值在一年中的分布差异颇大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其不良的影响区内,,书虽大部分气候温和有较长的无霜期(多为6一8个月)日照亦属充分(年日照比率在50一,,60%)但冬季过寒(冬季平均气温大部在O℃一10℃之间)且持续时间较长(区内谷地冬季气,,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日数均在四个半月以上)加上秋末冬初常有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4’骤降使本区的生长季要比长江流域约少一个多月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实施复种本区,,,。降水量大部为50一7(X)毫米属适中水平但只及长江流域的一半华南地区的三分之一且,。,各年变异性大季节分布也极不平衡区内的年均降水量只可满足一季旱作需要而一般年变。,,率可达20一3()%一年之内旱季与湿季界限分明秋冬春各季降水稀少其中冬季(12一2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且变率高达60一80%;春季降雨稀少一般只占全年的10一巧%平均。,变率为40%华北春季正值冬小麦小穗分化和籽粒形成的时期一般大田作物也相继进人幼。,,,,,苗需水时期此间气旋过境较少气温迅速攀升致使土壤水分蒸发旺盛墒情较差形成华,。北地区春季十年九旱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适时播种本区年降水量的8()%,,以上集中于作物生长季节其中6一8三个月的雨量约占全年的60%左右华北平原北部占。,,,,70%以上(5)由于夏季雨量集中因而强度大暴雨多往往导致河水暴涨山区水土严重流,,,。失平原沥涝成灾造成秋收作物大幅减产以室于绝收水利工程毁于一旦。,,风与水文条件也加剧了华北农业自然条件的严峻性春末夏初(4一6月)风沙迭起期间,。区内各地最大风速都在20米/秒以上每年5一巧天的沙暴也尤以春季最为频繁严重的风沙,。天气对农作物尤其是小麦构成巨大威胁重灾年减产量率可达30一50%水文条件也不容乐。,,观区内河流的流量偏小单位面积的相对流量只及长江流域的1/6一1/8华北最大的河流。,黄河的年均流量还赶不上华南的闽江不仅如此区内河流的流量随降水率呈季节性变—,。,,化从而加剧了旱潦危害的严重性随着华北雨季的集中一般夏季河流洪峰高大6一9月占,,,,年逞流量的60一80%形成沥涝;冬春流量最小是普遍的枯水期部分河流甚至出现断流造,。,成灌溉水源严重短缺加剧了旱情的危害程度(6)水之于中国农业的重要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陶内作过精辟的概括中国农民之长期的威胁是水有时过多有时过少水的调节在南,,,,方是生产代表作物的条件在北方的大部分水量适否不仅是农业繁枯的条件而且是农业”。(7)生死的条件,,:由以上论述可知在华北所有不利的自然条件中水量的供给与调节是最关键的因素从,:,,降水状况看华北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比较严峻的降水本不充盈分布又过集中极易形,,。,,成旱涝局面因此既要抗旱又须防涝华北自然生活的特点使得水之用于农业生产并非一,,。,,件自然的事情须经人工调剂由此便产生了水利问题笔者认为本区的灾荒史已反复证明,。,旱涝对华北农业的危害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必须同时防范不过华北年降雨量总的说并不能。,、,满足农作的的需要据统计河北与山东的冬小麦9一4月的需水量分别是438483厘米而实..、,际的降雨量却只有106143厘米降雨量分别占需要量的207%和295%;山西5一8月粟的n,,,,。‘“’需水量为310厘米但实际降落只有27厘米占893%因此旱灾的威胁相对更持久这,,。,里农业的繁枯生死取决于能否兴利除弊合理调剂地上水开发地下水资源而实际情况是本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与需求之间相差非常悬殊的距离。清代华北农业较低的效益,与这里农,,田水利的原始落后状态有着决定关系农田水利建设没有被提到关乎农业兴衰的战略高度给予应有的重视。在传统农业体制下,人对自然条件的修复能力原本就极其有限。清代华北农村又多采用,,自然状态下的粗放型耕作方式不仅使那里的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甚至还加剧和扩大了其原一。,,(”’本就有的负面效应黄宗智认为上述生态条件使华北形成了一种十分苛刻的农业体制笔者深感这个评价是中肯和切实的。事实上,有清一代华北农业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异常严峻,。,,频发的灾荒便是其最极端的形式对此出于复杂因素的影响来自人类的应战始终薄弱华“”,北农村一直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这里变化迟缓的农业生产力就很好地说明了本。区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二、农田水利的失修状况,,清代华北的农田水利可分调控地上水和开发地下水两种类型先来看第一种它的目的在,。,于防洪与灌溉为此必须修筑沟渠堤闸堰坝等设施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水利工程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河工与河防后者只能除去水患而不能保证带来水利如果说河流是农业生存的动,。脉沟渠便是滋养它的数不清的血管,,。华北并非没有这样的农田水利工程但总量不能算多且各地在发展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从方志记载看有些是历代兴建的像山西汾阳县诸水经常冲毁田地明万历间筑渠增堰“,,”。,‘10’可腆田二万三千四百亩有奇久之渠水充积犹足以资灌注河南河内县的顺利渠系元,“,”。、,“,至正年间所建计六十五里渠已久淤后经康乾时屡番浚治才使水势通畅浇济源河内”,’。。、()地一百二十余顷但也有不少是清代建设起来的本区除河防河工等较大型的水利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外县邑内的水利设施建设则有赖于多元主体的支持如山东,、。长山县水利建设有县衙乡民集体或有社会责任感的富裕农户多渠道投资由县负责的水利,,。,,建设经费有的来自县衙也有知县个人的捐棒(l2)在山西太平县地方士绅也倡办水利所建“,”。,“,”。‘河闸溉田十万余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腆矣J3)蒲州府河则向资民力渠则商力(l4)由于多,。,,“方兴办有些县的灌溉面积在清代发展较快如山西霍州府汾河渠可灌溉n村共总渠十一,,”。、道小渠三十四道概地四千一百零三亩有奇该府的通利渠流经赵城洪洞和临汾三县21村,。,,的耕地受益面积26顷82亩还有副霍渠可灌溉20余顷利泽渠千顷有奇落渠等6渠溉地,。,。,250余亩(l5)该府所领之赵城县水利建设也有较好成绩据笔者粗略统计赵城县从霍泉和,,“,,汾河引水渠灌获益面积近9万亩做到水有常利则田有常稳用地利以济天时之穷用人力”。,,“,,”。‘16)(17’以补天地之缺蒲州府修渠借谏水灌溉悉出几百顷渐可复耕三县之人以为利另,。,。,‘伟’据统计襄陵县渠灌面积约为21万余亩遗憾的是这样的地方在华北并不多见相反本,区的方志一般只载有当地山川河流的自然分布情况而人如何对水进行调控即水利建设却少有涉及,这不能不说是本区普遍缺乏农田水利建设现实的真实反映。,,井灌也是农田水利的重要方面在远离地上水源的地方它几乎是抗旱减灾的唯一有效办n,“,,法沟渠之通河流者固可以备水旱矣其不通河流者能去水害而不能兴水利于此而无井以济”。,。,(19’其穷凿井灌溉在华北起始很早但发展并不平衡官府在此大力提倡凿井灌溉劝谕民间,,“”。“,筹集资金或由官府借贷钱粮或采取以工代贩的办法开凿如顺天府尹蒋炳对凿大井者,”,。,。,口’给粮工本中井半之以贩贫民伽有些州县应用井灌较多如直隶正定府所属各县井灌。,“,,”。,发展较快无极县西南多沃壤民稍裕故凿井浇地多能为之乾隆18年(1762)前后无极,,,。,,,。,县灌井由17(X)余口增至3O以〕余口(2l)箕城县有井63(X)余口晋州有4以叉〕余口此外、、、、、,“”。,‘赞皇元氏行唐新乐正定获鹿各县有井都以千计2)如果将以上灌井数加在一起正。,。,“,(23’定府计有20月XX)眼以上同时保定府的灌井也当有此数顺义县邑内所穿井在乡野者”。,“,。,。难以枚举(2’)栗城县一百五十六村内得井三千六百二十眼一井之成可溉田数十亩。,,,邑人掘井溉田谋虑尤善或数家合或一田兼两井较之郡志所议佃户地主劳费必均者更—。,”。,“,,”。。,’为踊跃若合计之大倍囊者该县志还说农力稼稿有余羡即凿井制水车以资灌溉,“,,,,,”邢台县其农颇勤亩多井不时灌溉百泉河上下数十村堤墙栉比粳稻青葱得水利焉。,“,,,,”,“’(26任县农则颇勤垅亩耕耘以时穿井开渠随地灌概一邑普通之业系于是焉因此独”。“,。‘口汲井灌田几及全县之半27)当地共大井一千四百二十九小砖井二千一百四十三口大井,”。,“,、;(29’用水盘运水每井可溉地四十亩小井则用辗护水斗此外在平阳一带洪洞安邑等数,,,、”,“”。,、‘刃’十邑土脉无处无砂而无处无井多于豫秦者甲于诸省由此可见直隶山西某些地。,。方的井灌在清代确有一定程度的推进但也要看到井灌有其施用的局限性有的地方地下水,。,,“,,位较深不易开采如直隶邢台县近山之地石多土少穿泉凿井恒病无水干土诉束手无”。,“,,,,,‘3]’策山东临淄县亢旱频年人知溉田之利富用水车贫用桔棒惟山田土肌深厚及泉匪”。,“,,,,,,易傀)河南林县林虑山多水少居民共汲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是故凿井开渠尤切民生日用也(3)另一是水质和水量如直隶任县井水及河水之肥用粪,,,,”。。(24’较贵且只能补雨泽之不足设逢枯旱虽终日汲引仍无救欲搞之苗最后是费用凿井对,“,”,,“。,’农家是一笔不小的固定资产投资然士井易埋砖井多费据光绪10年估计用下砖上土”,。,“”,‘工程每井需要五六千文但只可用几年将来(还要)加砖其上划这样变成上下一体的砖结构,还要花上一笔开支,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户是难享其惠。,,。总的看华北农田水利仍嫌偏少更未及普遍之势清代华北农村究竟有多少可得到排灌,。,。,的耕地现有史料已很难考订清楚但比较肯定的是这类土地占总耕地的比例很小因为即,。,使在前述兴建水利工程较多的地区受益土地在总面积中也十分有限华北农村水利失修听,。,。任自然的摆布有清一代都无大的改变本区农业经济的落后主要源于农田水利的失修华,。北农田水利的落后及其后果清代不少的有识之士早已觉察有些南方籍的论者对南北水利。,“,,建设的反差则感触更深例如方苞说臣数十年中目见耳闻北直山东河南大率水灾为多东南之田则惟持通川之支河,障水之大好,依山傍田塘堰,苟能兴作,则虽遭屡旱,邻畔皆焦而此”。:“,田蔚然(37)任启运则从水利兴废看到南北农业的兴衰变迁窃尝怪之谓江浙为禹贡扬州之,,,而今苏杭饶沃甲天下;所称厥赋上上域所称厥田下下也真定保安太原大同皆禹贡冀州之域,,,者也而今尽成跷确则以江浙之沟恤修而民之耕耘尽其法北土之沟恤不修而号为农者亦卤,,,莽减裂而不尽其道也今北土数千里无一沟恤即树艺亦无畔田之分当其旱则立而稿或。—”。:(洲数日霖雨又浸而萎矣此其害在田畴张贞生的观点也相类似北方农村由饶沃至破败是“,,。,,由于水利废而河患增地力疮树畜之道缺然不讲故耳比岁以来山西之贩二河南贩—n,,,”。(一至于顺直山东之娠则至再至三各方几于无岁不饥无人不贩39)对华北水利失修的,—,“,,,,后果时任职于天津道的陈宏谋体会更加深切河防不善庐舍难保水利未兴耕凿何赖试,,,,观历年以来土地之肥痔烟村之多寡以及小民之贫富大半均由河防水利之所致合境大利大害无过于此”侧。这些意见客观务实,切中要害。特别以南北方在农业地位上的变迁为据,痛陈水利兴废的利弊得失,将国计民生的安危荣衰与之紧密相连,确实言之凿凿,持论中肯。,。,“检索本区的方志可以使我们增加对华北农田水利失修的感性认识山西哼县民贫土,,”。:“,膺水地特二十分之一余地全赖雨泽(4l)道光《直隶霍州志》称田按沟渠之利亦因地与水。,,,。,犹能相就耳山西多依山为田所望都雨泽耳一遇旱干则坐视而莫之救(42)忻州直隶州光绪时“境内西北冈阜土地晓疮,牧马河由西南东趋,地高水低,恒苦冲快之患,若如南省水车节,,,,,”4。,“‘3)节陡运旱时仍可资其利惜乎忻人无师专不知水车之法徒被其害莫可救止直隶顺,,。,,”。(4’直各属旱涝频仍民困已久其顺天及天津河间数府几至无岁不灾皆系水为之害永平,“,,,,,”。,“‘府旱涝悉听于天三四月得雨麦乃熟六七月雨过甚下率涝平岁为下农a5)昌黎县特,”。,“,,,(46’不修水利旱涝悉听于天临榆县县境多山崎岖复者可耕之地无几力田者寡又,,”。,“,,—,不习水利旱涝惟数故少收(47)乐亭县邑中非无水利而不种水田不讲蓄泄之制耘籽之,,,。,,,。外一听之天麦田甚少高谷棉花为最三四月得雨麦乃熟六七月雨甚下地率多淹浸若,”。,“,,,。‘铭’滦水涨溢则禾稼尽顷矣盐山县地阔土疏又多荒碱一遇旱涝即民力不支地痔民贫。,,,”。,“,(49’由来旧矣盖疆域平衍无沟渠以为之蓄泄雨水过多则遍地汪洋献县邑地清下又无,。,’,。‘灌溉之利蓄泄之方汗则焦霍则污刘。,“,”。,“(51’河南与山东亦复如是河南禹州夫沟渠未兴则耕凿无恃新郑县雨则涨流平川,,”。“,淹没;叹乾耕多而获少田地低洼旱则枯焦中泽所从来也该县志又说每积雨水即淹没禾,,”。,“,‘稼民受其害者十七八而享而其利者十二三52)河内县水田少而旱田多仰天泽以为丰,,,,,,,,歉十日不雨则尤其旱干而霍雨三日山水瀑涨则又以为涝且逼沁河异时堤防不慎夏秋,”。,“,,。‘53’之交泛滥冲决鹿邑县农苦而不勤播种既毕旱涝皆听之于天境内旧有沟渠数百十,,,,,,。,道皆导积涝归于干川者近多湮塞或犁为田每值盛夏雨集下限半为泽国高壤易旱掘,,,,”。,“,地尺许可以得泉然语以灌溉之利亦率惮于图殆无肯为者(54)焉肠陵县田土无水利旱则,,”。,“,,(5)百余年不复疏浚不能播种涝则水无泄处致伤禾稼南阳县乾隆中修泉水堰后水泉”。,“,,,,,(淤伏破堰涸废刘山东昌邑县秋夏之际霍雨霖霖山河瀑涨湍激横流禾被水浸田受沙,”。,“,,。,‘欺水患之防重矣57)临胸县农苦而不必勤高田播殖待泽尤急盛夏十日不雨土龟诉。,,,,”。,山溪流急既不能导引储蓄又病土深甘泽稍靳(58)沂州府矣穿泉凿井有束手仰天而已“,,,,沂地多山其水皆自高而下欲为堰则冲决之势难支欲为闸则散浸之流难敛故田家无所资,”。,“,其灌溉商贾无所资其舟揖焉(59)该府属之日照县三日之旱即成涸泽一日之雨良田随沙’,。石而去(田),,、,此外直隶水利营田至晚清也多遭毁坏玉田望都与南和等县对此都有记载(61’由此形成或水利不修,或修而不保的恶性局面。笔者不厌其烦地征引方志史料,是想确证华北农田水利失修的真实性、普遍性和危害性,说明本区面对如此严酷的农业生态环境,但人并不能设法,。,。弥补自然条件的缺憾以水利战胜水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沟渠是粮食生产的生命线华北生态环境的特点赋予水利建设在本区农业生产中的极端重要意义,水利兴则农业荣,水利废则。,;因此农业衰农业的荣衰又决定着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在一定意n,。,,义上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华北农田水利的兴衰历史是本区农业荣枯历史的缩影。因此我们必须在战略上对之有足够的重视三、农田水利失修造成的危害,上节所征引的方志史料在论述清代华北农田水利失修现象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由此对本区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危害应该说农田水利失修对个体农业生产和宏观农村经济造成的破坏难以进行全面描述和准确评估,笔者这里仅就它对本区自然灾害和粮食单产量。的影响作些阐述华北的自然灾害与这里农田水利有决定关系。我们知道,本区降雨各季分布不均,自然灾、,、、、、、;风灾霜灾虫灾时疫等的频发性远不及水旱灾害以水灾旱灾为最多危害最大苞灾地震:,,、、、、,。(62’害据统计清前期顺康雍乾嘉五朝全国总计发生各种自然灾害2524次据笔者计,,,。,算在以上灾害统计数中华北4省为780次占全国自然灾害总数的31%在华北各省直隶,,,,、、、303次河南147次山东184次山西146次各占本区自然灾害总数的39%19%24%。,,,19%李向军的统计从顺治元年到道光19年(1839)全国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8938次其中,,,,,,,,,。11一‘邸)直隶5273次东4203次河南1831次山西949次共计12256次占42%强可见华,。,北是全国自然灾害的频发区而区内又以直隶与山东的灾害为多再从灾害的种类看水旱灾。,,,害发生最多在陈书统计的780次自然灾害中水灾316次旱灾174次占本区这一时期自然,,,。灾害总数的63%其中水灾占41%旱灾占2%水灾的发生频率高于旱灾李向军的研究证。,,,,,,实水旱灾害的比例更高在华北12256次自然灾害中水灾为6784次旱灾为397次分别...,。,‘占区内灾害总数的54%和324%两者合计高达878%叫应该说水旱灾害是导致清一代水旱灾害频率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从自然界的运行而言,自然灾害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谁也;无法避免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早已经摸索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减灾抗灾的办,,,法从而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减少和避免灾荒的发生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然而实际情况是上述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都直接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导致灾荒年的发生接踵而至的是老百姓由于饥荒和时疫大量死亡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被迫中断而恢复重建又需较多时间特别是由于清代华北水旱灾害的频发所以它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浩劫对农民生活的破坏对农村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打击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此本区方志的专志中也有大量记载,,在一般年景时农田水利失修是造成这里农业水平下降粮食单位产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华北属于旱作业类型华北方志中有关旱作产量的记载一般不是分门别类的多半是各种作物笼统计之,具体数量也只是一个在各种情况下产量的大致变化幅度,并不是精确的。,,“,,实际统计数据例如河南河内县上田岁收亩不下两石下田岁收亩不及一石少或至三四,,”。,。斗大抵上田一亩之收抵下田五亩(65)这里同一地区良田与瘾田的产量竟有数倍之差乾,,“、隆2年(1737)河南巡抚尹会一再向皇帝奏报河南冬麦产量时说臣自彰德卫辉至开封府省,,,,。城沿途亲自查看各邑地亩种麦十之七八现俱成穗将次结实洼地每亩可收四五,—”。,,—,斗高地可收二斗圃总起来看华北由于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肥腆高产的地亩所见不多,。,,“,,而大量存在的是中低产田收获较薄例如山西五台县农民惟事耕凿然平畴宽衍号称沃n,,”。,“,壤者十不得一山地皆晓疮一亩获粟数斗(67)太原县旱作各种丰岁亩不满解故日仅在”。,。‘韶’食对于山东的旱地产量有的学者以经营地主的农场为例作过研究像淄川县粟庄的某,,“:,经营地主光绪20年前后当时他家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小麦亩产三百斤高梁亩产六,,,”。,(百斤谷子亩产六百斤豆子亩产三百斤约高出当地农户亩产的一倍左右69)那么普通农、。户上述作物的产量分别为150汉刃汐以)150斤,。“,,直隶早作单产的记录颇多我们可以再作一此引证如易州地土沙债晓薄寒气独早七,”。。,“月陨霜(各种旱作)丰岁亩收不满斗这是我们见到的较低的产量数据遵化县遵地,—。”。“,,,宜稻胰瘾参半每亩收人得八斗者即庆有年矣河间县地鲜膏腆竭终岁之力收人颇寡,”。,“,,‘履亩但得五六斗六七斗即庆有年矣70)故城县地半沙卤秋麦苗实俱稀弱留麦大熟(麦,,”。,“,后仍留地种麦俗呼为留麦)仅获五六斗(7l)光绪时该县通计得五六斗为大有年常则三”。“。、,,(72’四斗无极县直属地亩惟有井为园地园地土性宜种二麦棉花以中岁计之每亩可收麦,。、、,三斗收后尚可接种秋禾其余(非井灌园地)不过种植高粱黍豆等项中岁每亩不过五”7。,“—,,,,‘3’六斗宝低县农民一岁之中手脐足服殆无虚日而收人颇寡但得五六斗或七八斗即”。,“,,(庆有年矣74)昌黎县丰年每亩收获计市斗不过五六但籽粒一项村氓赔累甚多故终岁皆”。。,“,,(75)为下农也有低产的例子如广昌县农人清明前后种麦豆五月种谷粟林翟荞麦油麦丰”。,“,,”。‘76’(岁亩收不满斗乐亭县水洼沙滩农以勤力胜之亩获不过斗余7)从县志提供的产量,,:看望都县的记载较为详尽下面将李文治统计的亩产量再转引如下:直隶望都县各村各种农作物每亩的产量单位石村别作物类型每亩产量村别作物类型每亩产量.*水磨村粮02一07王引村粮02一O5.王家营村麦02固店村粮02一03..*王家营村谷粮05北合村粮06.栗家村宿麦03傅家庄村粮04一05....*百陀村谷梁03一04李各庄村粮05一06....*南王瞳村粮05一06常早村粮03一08...太和庄粮03一05麻家新村粮02一08...、小寨村谷子高粱07一08长春庄粮04一08::,,,资料来源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反)8页*标有号者系丰年产量,。,,从上述麦谷产量看每亩收益的确较低诚然考察清代华北粮食产量不能仅计一季收成。农业改制后的华北同时并行多种耕作制度。如果一年一熟,那么,单产即全年实际的收成,,量;;但如果实行两年三熟或三年五熟的话那么单产即全年实际的收成量但如果实行两年,,,三熟或三年五熟制话那么由于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因此还须分别加入复种指数即以一季作.,。物的产量乘以15或17这样土地全年的单产量就会有较大的增加还须注意的是高产作物。,。,的种植对单产提高的作用一般认为高产作物会大大增加土地的单产例如据吴慧估计北,,方一季玉米的平均单产约折粟为2石而华北普遍在两年三熟制下种植的夏薯相当于每年。,。,3石‘78’亩产原粮如果照这样看种植高产作物确有利于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但笔者以为它们在清代华北能否有如此高的产量,恐怕还要再作研究。这是因为,前述本区的亩产量包括n高梁在内,但方志作者将其与其他旱作产量一起记述,并未特别提到它的产量高过别的粮食,、,,、品种罗仑对山东经营地主亩产的统计麦与高梁也都为6田斤此其一;景苏前面景苏其二,、,罗仑对山东淄川粟家庄树荆堂章丘县旧军镇进修堂孟矜恕堂佃户和东矾硫村太和堂以及,、、山东地区经营地主与贫佃农户的各种旱作单产作过详细调查其中麦子谷子与高梁苞米的,“”。亩产并未有倍数之差仍)高产作物的产量其实比本区土生的旱作品种算不上高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清代高产作物在华北的普遍种植,对解决民食的作用主要在于利用废弃土地,,,以增加粮作面积生产更多的粮食而不是通过提高单产的途径增加粮食的供应量因此对提高本区单位土地的年收益无大裨益。:注:,,:,1957年版1页;(1)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第任美愕等编著《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5168页:,,、;(2)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4页应廉:,,。耕等《以水为中心的华北农业》北京大学出版部1948年版第1一2页:,,::(3)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编纂《华北区自然地理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一6页孙敬之主编,,:6页;中国科学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编著l98()《华北经济地理》第《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年版第35()一351页,:,:(4)孙敬之主编第2一3页;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编纂区自然地理资料第2一3《华北经济地理》《华北》。页:,(5)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编著第349一350页;中华地理志编辑《中国农业地理总论》:,。部编纂《华北区自然地理资料》第3(j一31页:,:4页;(6)孙敬之《华北经济地理》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编著《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第35()页:,。(7)应耕廉等《以水为中心的华北农业》第4页:,,,,。(8)梁庆春《中国旱与旱灾之分析》《社会科学杂志)1935年第6卷第1期:,,。(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8页,。(10)道光《汾阳县志》卷2(山川志》,。(11)道光《河内县志》卷13《水利志),。(12)嘉庆《长山县志)卷1(舆地志》,。(13)光绪《太平续志》卷1(地舆志》,(14)乾隆<蒲州府志》卷2《山川志》,。(巧)道光《直隶霍州志》卷9《水利志》,。(16)道光《赵城县志》卷1《水利志》,。(17)乾隆《蒲州志》卷2《山川志》,。(18)光绪《襄陵县志》卷4<山川志》,。(19)民国《临沂县志》卷4(舆地志),。(2()同治《哉辅通志》卷189(宦绩志》,。2l;(1)乾隆《无极县志》卷《地理志》卷末,。(2)乾隆《无极县志)卷l(地理志》下:,,,。(23)陈振汉等编著(清实录经济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分册第314页,。(24)康熙《顺义县志》卷2(形胜志》58n,。(25)同治《栗城县志》卷2(舆地志》,。(26)光绪(邢台县志》卷1《舆地志》,。(27)宣统(任县志》卷1《地理志》,,。(28)《北洋公犊类纂》卷24《任县谢令麟芝察查农田水利情形文并批》光绪31年,。(29)乾隆《介修县志》卷2《山川志》,。(3())王心敬(丰川续集》卷8《水利说》,。(31)光绪(邢台县志》卷l《舆地志》,。(32)民国《临淄县志》卷13《实业志》,。(33)乾隆(林县志》卷5《风土志》,。(34)宣统《任县志》卷1《地理志》,。(35)乾隆《行唐县新志》卷6《食货志》,(36)光绪《瓷辅通志》卷7页580:,,。(37)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卷1《请定经制札子》,。(38)任启运《清芬楼遗稿》卷1《请开北方水利疏》,“”。(39)张贞生《庸书》内卷上水利,,。(4())陈宏谋《培养堂偶存稿》卷5《通查河防水利函檄》乾隆3年6月,。(41)光绪《续修婷县志》卷7《舆地志》,。(42)道光《直隶霍州志》卷5《风俗志》,。(43)光绪《忻州直隶州志》卷l《舆地志》,。(4)光绪《瓷辅通志》卷91页93,。(45)光绪《永平府志》卷25《封域志》,。(46)同治《昌黎县志》卷l()《志余》,。(47)乾隆《临榆县志》卷2《风俗志),。(48)同治《乐亭县志》卷2(地理志》,。(49)同治《盐IJ县志》卷5(风土志》,。(5())乾隆《献县志》卷4《礼乐志》,。(51)道光《禹州志》卷1()(田赋志》,,。;5(52)乾隆(新郑县志》卷4(风土志》卷《山川志》,。(53)道光《河内县志》卷12《田赋志》,。(54)光绪《鹿邑县志》卷9(风俗志》,(5)同治(鄂陵文献志》卷9《土地志》6o,。(56)光绪(南阳县治》卷9(沟渠志》,。(57)乾隆《昌邑县志》卷2(堤堰志》,。(58)光绪《临胸县志》卷8《风土志》,。(59)乾隆(沂州府志》卷3(舆地志》_。(60)同L,,“”;;24,(61)光绪《玉田县志》卷首光绪《望都乡土图说》不分卷《望都县图说》水道《北洋公犊类纂》卷,。《南和县拟令锡章察勘农田水利情形文并批》光绪31年:,,(62)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第2分册693一7()6o:,,、。(63)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16一17页:,、。(麟)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第21419页,。(6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54《均粮私论》(下转第94页)59n条。但在另一方面,本书个别地方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尤其表现在对某些学术观点的把。,,握上或有进一步推敲的必要比如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进而断定到台湾的闽粤移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同化一部分土著民族的文化因而总的趋势是汉”。,“”人同化了土著居民若作者能始终贯彻这一观点则他最终必将认同于李国祁的内地化理。,,“”“”论但令人费解的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认同了与内地化理论大相径庭的双向型的。,“”。,理论模式这种论点表述中的矛盾现象无疑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块硬伤不仅如此被作者“”“”视为比较符合当时台湾的历史特点的双向型理论模式其合理性到底如何也是值得推敲。“,,:的按这一理论模式原创者的表述台湾移民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双向型的而不是单向型的,。”,即一方面日益接近大陆社会一方面日益扎根于台湾当地但我们认为这一理论模式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中都是没有依据的这就好比说一个人走路假如我们把这一行为表述,,,为其左脚不断向前而右脚又不断向后;则此人必定寸步难行若此人执意要照此模式去走路。“”,他最终非将自己分尸了不可由于双向型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也就决,,定了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形式这一点已被本书的大量史实所证明其情形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尽管本书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我们从总体上对它作,。这样的认定即它是一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海洋移民史专著这样说不仅是指,,本书通过一个颇具学术慧眼的视角为人们揭示了中国海洋移民史研究的新篇章解决了多年,,;而且还在于中国不仅是个来被学界忽略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本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大陆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海洋化进程尽管因其具有民间自发性,。,的特征而遭官方文献的忽略但这并不能构成我们否认历史的实际发生的充足理由因此完“”,“”,全彻底地纠正学术界以及社会上关于中国只有黄色文明没有海洋文明的错误观念这既是本书的一个带根本性的学术宗旨,也是其学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上接第59页),,。(6)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2河南疏一(确查抚农事宜疏),。(67)同治《五台新志》卷2(风俗志)、:,,。(68)景苏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0页,。(70)以上均见同治《钱浦通志)卷71(舆地略》引各县志,。(71)同治《故城县志)卷4(物产志》,。(72)光绪《故城县志)卷4《田赋志》,。(73)乾隆《无极县志》卷末《艺文志》,。(74)乾隆《宝纸县志》卷10(风物志》,。(75)同治《昌黎县志》卷1()《风物志》,。(76)乾隆《直隶易州志》卷1()《风俗志》,。(7)同治(乐亭县志)卷2《地理志》:,,、。(78)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186页、:,、、、。(79)景苏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第7889138140页::。作者徐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邮政编码1(X)87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