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 MB
  • 2022-04-24 发布

对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行及维护管理问题举措的探讨

  • 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第35卷S2真正发挥,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存在处理依据,使问题容易及时解决,确保管理工作的顺畅无阻。尤其是产生纠纷诉至法院后,合同会使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使各方的责任更加明朗化,易于法院对纠纷的解决。3.3坚决杜绝偷工减料现象,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工程关系着国计民生,这种说法的基本依据来源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考虑。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都应当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把建筑工程的质量视为生命,把工程质量真正当回事。尤其在工程用料上,要严格按照合同各方约定的条款来实施,使合同发挥现实作用,不致成为空谈。3.4牢固树立安全施工意识,尽量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是施工人员用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用生命来铸造的成果。因此,各个工程合同主体都要将安全施工理念铭刻在心。尤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更要将安全施工写入企业文化,形成规章制度,并时刻灌输给施工人员,让他们深刻理解安全事故的必要性,让他们时刻为家人为子女保护好自身安全,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实践安全施工理念。3.5提升员工职业道德,强化他们的岗位责任心从本质上讲,建筑工程的管理需要人员来把握和运行。所以,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理应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员工进行适时必要的培训,树立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感。4.结语建筑工程管理的道路很漫长,工程各个主体应重视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迈入正轨,切合自身发展需要,使建筑工程管理领域拥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参考文献[1]郭伟康,傅浩钧.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3(17):439.[2]宋金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3(31):429.对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行及维护管理问题举措的探讨辛建伟(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水务局,保定073200)摘要:农田水利灌溉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农田水利建设即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该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行及维护管理问题举措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1.1设计方面。设计不符合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实际需要,不结合当地耕作实际。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只要方案可行即可,技术经济观念不强。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无设计优化。在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由于业主的干预,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较细致地比较,导致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设计修改很多。1.2施工方面。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施工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1.3管理方面。目前财力投入不足,导致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维护管理不足,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1.4产权方面。从20世纪50~70年代,实行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建成的设施归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管理,工程维护管理较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产生的问题是: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基层政府代替“集体”承办本该由“集体”办的事,造成政府“越位”。2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长效机制的建议1)落实建设与管护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主体、产权主体和管护主体的作用。遵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落实建设与管护主体为受益农户或农户组织(村民组织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对于集中连片、使用共同水源的工程受益农户,组建用水合作组织,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和建设主体。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应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和技术指导,而不是一手包办或“公办民助”。建议进一步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能力建设,将管理运行费用列入灌溉用水成本,集体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可移交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管理”并不是指直接的经营,而是指对工程的处置和运行方364n2014年第35卷S2式的决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归受益农户共同所有,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归集体经济组织(村或村民小组)所有、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受益户共有、按股份所有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所有者同时应承担管理职责,工程的经营和维护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可以采取承包、租赁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方式经营,也可以由所有者自己经营和维护。2)推进基层农业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制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费应涵盖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不计提折旧费,工程建设可以申请国家补助或农民“一事一议”,但这要以国家有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前提。对于改制后由私人投资经营的工程,私人投资部分应计提折旧费,以保证投资回收,保护投资人利益,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费应根据工程运行维护成本,由受益农户共同自主协商决定,并充分发挥用水合作组织的作用,水费由用水合作组织计收和管理。大中型灌区中,农户承担的水费包括国有水费和末级渠系水费。目前,由于基层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不完善,农户水费负担高、搭车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很多灌区末级渠系水费标准实行政府指令价或政府指导价,末级渠系水费由灌区管理单位代收代管。随着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逐渐完善,末级渠系水费标准的制定、计收和管理应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自主决定,逐步实现农民用水自治。如果末级渠系水费标准完全由政府规定,农户就会认为是政府在上涨水价。因此,建议遵循群管工程群众定水价的原则,政府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建立灌区管理单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供用水合同关系,将国有水费纳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运行成本,统一核算成面向农户的综合水价,逐步实现“农户+用水合作组织+国有供水单位”的供水和缴费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农户和国有供水单位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于改制后由私人经营的工程,水费标准应根据成本加行业平均利润制定,由政府按《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310号)对其成本进行监审。对于国有水费较高的地区,政府应研究国有水费补助政策,使农户可有更多的投入用于末级渠系等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另外,政府应对运行费用较高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小型提水泵站等的运行费用给予补助。3)以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载体,完善基层水利技术服务体系建议进一步明确乡镇水管站的行政事业性质,并作为县水利局的派出机构,配备必要人员和设施,落实事业经费。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升其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乡镇水利机构一起构筑起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乡镇水利机构应承担更多的公益性事业,如防洪、水土保持等,并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乡镇水利机构可以将小型水利工程移交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私人进行管理和经营。4)因地制宜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经营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等。对产权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进行变革,都可被认为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中的这些权利又是可分的,而所有权是产权的核心内容,明晰所有权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针对某项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所有权者应发挥主导者和发包人的作用,政府发挥指导作用,而不应大包大揽。实施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应根据产权归属、公益性成分、设施规模、受益范围等情况进行分类,确定具体的经营方式。对于以公益性(防洪和农田灌溉)为主、受益范围较广的,特别是跨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如灌排渠系、小型水库、较大的堰塘、小型泵站等),宜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由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经营。用水合作组织管辖范围内的某些水利工程也可以由用水合作组织确定具体的经营方式。对村组集体范围内、受益范围较小、公益性较弱的小型水利工程,可以选择拍卖(买断经营)等方式;对具有防汛抗旱等公益性任务的小型水库和塘坝等工程,以承包或租赁经营为主,不宜拍卖。对经营方式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应建立一套制度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基层政府或水利部门也应避免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条件而简单变卖国有资产或集体资产的现象。另外,还应处理好经营者和受益户的关系,让这些水利工程既发挥经济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如用水户的用水权利、承包户供水责任、水质保护责任等都应明确,避免改制后引发群众矛盾。参考文献[1]王冠军,陈献,柳长顺,张秋平,戴向前.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水利,2010(5).[2]李晶,钟玉秀,刘洪先,姜楠,刘宝勤,李伟.我国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J].水利发展研究,2009(7).[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培训讲义编书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培训讲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发展策略探析胥广周(江苏金贸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盐城224000)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衡量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正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作为影响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做好对园林绿化的施工管理对于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该文当中对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发展策略近年来,城市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园林绿化工程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低碳、环保、生态”已经成为了人们追求生活品质思想的主要表现。园林绿化工程作为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其不仅完成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还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正因如此园林绿化工程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为了保证园林绿化工程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调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目标,加强对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势在必行。1园林绿化工程及其施工管理特点1.1园林绿化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是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当中的环境工程结合体,其建设目的是通过在城市当中打造绿色风景园林工程,来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与保护,为百姓的社会生活提供一个环境优良的自然开放场所。目前,园林绿化工程的类型主要有广场园林绿化工程、道路36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