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56 KB
  • 2022-04-24 发布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

  • 8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前言我国山地丘陵分布广,季风气候明显,易引发洪涝及山洪地质灾害。2010年汛期,全国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局地强降雨,引发部分中小河流漫堤溃堤、一些中小水库出险、局部暴发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是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分暴露出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是防灾减灾体系的薄弱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抢险救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2010年7月和9月,国务院第120次和126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要求进一步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64n按照国发〔2010〕31号文的要求,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10年12月底完成《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写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重点对规划目标内容、治理区域、治理重点、治理措施等进行了多次协调和衔接,并开展了必要的实地调研,力求做到统筹考虑、协同配套、有机结合,达到综合防治效力。《规划》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并与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2011年元月21日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意见。根据部门、地方和专家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2011年5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国务院批准了《规划》。6月初,发展改革委将《规划》印发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请各有关部门提出分省区任务分解建议。2011年底前,有关部门陆续提出了规划任务分解建议方案64n。发展改革委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将部分规划任务分解到各省(区、市),落实了责任单位。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国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基本依据。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基本情况一、概况我国河流众多,除大江大河外,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有9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70多条,大多为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也包括较大的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600多条。洞庭湖、鄱阳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流域面积为42.5万平方公里。全国现有水库8.7万座,其中大中型水库0.4万座,小型水库8.3万座。64n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暴雨多发的气候特征、密集的人口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全国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防治区)面积约为487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0.7%,涉及29个省(区、市)的2058个县,防治区内共有人口约5.7亿,其中重点防治区面积110.7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原山地丘陵、秦巴山地以及江南、华南、东南沿海的山地丘陵区。全国现有初步查明的山洪沟约1.98万条,泥石流沟2.8万多条,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灾害隐患点约20万处。我国易灾地区一般地处江河上游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地带,森林植被和草地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易、恢复难的特点,森林、草地、湿地的生态功能减弱,加剧了自然灾害程度。易灾地区林地面积26149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86.1%,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7.1%;草原面积25911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63.7%,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7.0%;水土流失面积25500万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6%。二、治理现状64n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以堤防、防洪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防洪预报预警系统逐步得到加强,可防御常遇洪水,防御大洪水能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09年,全国建成堤防及护岸29.14万公里,达标堤防11.67万公里。与大江大河相比,中小河流防洪体系较为薄弱,需进行治理的9000多条中小河流中绝大部分未系统治理;除近年来新出现险情的大中型水库外,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逐步推进,小(2)型病险水库及大中型病险水闸尚未进行系统的除险加固;中小水库报警通信覆盖率低,有5.4%的中型、32%的小(1)型、51%的小(2)型水库无防汛报警通信设施。洪水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近年来开展了2020个县的地质灾害普查和1035个县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2009年开展了103个试点县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2010年汛前完成了全部试点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在防御暴雨山洪地质灾害中避免了多起伤亡事件,发挥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但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内监测站网明显不足,覆盖范围小,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十分薄弱。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点多面广,目前仅对部分沟道和少量滑坡泥石流进行了治理,工程治理措施不足。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建设,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对于江河水患治理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09年,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2447万公顷,天保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9533万公顷,退耕还林造林面积2600多万公顷,退牧还草面积4500多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50万公顷。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位于江河上中游,林草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遏制,64n固土护坡、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不足,导致灾害程度加剧,亟需加强综合治理。综上,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小型水库病险率高;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滞后,尤其是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不健全;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已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体系的薄弱环节,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第二节灾害情况由于我国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影响,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一般年份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和山洪地质灾害损失约占全国洪涝灾害的70%,近年来造成的伤亡人数约占80%。尤其是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次高,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2001年至2010年,累计受灾人口15.33亿人次,死亡约1.58万人,倒塌房屋1237万间,农业受灾面积1211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3140亿元。2010年汛期,全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灾害程度严重,尤以山洪泥石流灾害居多。据统计,全国29个省(区、市)受灾人口2.1亿人,死亡3222人,失踪1003人,倒塌房屋227万间,农作物受灾178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均为近10年之最。山洪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甘肃、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死亡失踪人数超过10人的特大山洪地质灾害35起。甘肃舟曲“8·8”64n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踪;川陕交界地区的暴雨山洪灾害,死亡、失踪人数182人;四川绵竹、汶川等地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26人、失踪41人;云南贡山县特大泥石流灾害死亡39人、失踪53人。中小河流洪灾主要发生在江西、吉林、辽宁、四川、广东、海南等地,江西抚河唱凯堤溃决,吉林6条中小河流堤防多处决口,全国11座小型水库垮坝,灾害损失严重。第三节致灾原因分析及启示我国季风气候明显,暴雨频次高、强度大、分布广,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在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城镇或居民点坐落在河谷沿岸、泥石流沟口甚至滑坡体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极端灾害性天气以及不当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使得我国洪涝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频发、重发。一、极端天气和地震因素加剧了灾害的发生64n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重发,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呈现增加趋势,近10年间有7年的暴雨日数超过多年平均同期,2010年是近10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影响最大的一年。2010年5月上旬,江西省定南县24小时降雨量335毫米,6月13~27日福建建宁县过程雨量达784毫米,均为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强降雨造成400多条河流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近100条中小河流出现了超历史记录大洪水。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松动,也是引发舟曲、绵竹等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因素。二、不当人类活动加大了灾害风险和损失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洪涝及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无序开发,侵占河道和泥石流泄洪通道,毁林开荒、乱砍乱伐、无序开采、过度放牧、非法开垦草原(地)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灾害频率增加、损失加大。甘肃舟曲县城川狭山高,城区建设占用白龙江和泥石流沟口行洪通道,造成了“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巨大损失。三、防灾减灾监测预报预警体系薄弱长期以来,防灾减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投入有限,灾害隐患普查调查工作滞后,雨情水情灾情监测预报设施和预警手段严重不足,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组织责任、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不健全,应对山洪地质灾害尚不能做到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造成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目前仅在103个重点县的部分地区开展了试点,绝大部分防治区尚未建立监测预报预警体系。64n四、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的薄弱环节问题突出与大江大河相比,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不具备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相当数量的河流处于不设防状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的山洪沟、泥石流沟、滑坡等工程治理措施不足。综上分析,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是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的关键环节。我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多面广,具有突发性、普遍性、破坏性的特点,实践证明,加强专群结合的监测预报预警是避险避灾的有效手段。规范人类活动,是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的必然要求。合理界定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优化社会和经济布局,避开灾害风险区和隐患区,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宣传教育等手段,规范人类活动,规避灾害风险,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大幅减轻灾害损失。完善工程体系,是提高防御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解决当前防灾减灾工程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灾害防御能力。64n加快生态治理,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加快恢复和提高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增强固土护坡、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要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第四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经过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后开展的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江大河干流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防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国土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但我国江河众多,受投资不足等因素制约,这些河流目前多未得到系统和有效治理;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山地丘陵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防治体系十分薄弱。2010年汛期,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强降雨,引发部分中小河流漫堤溃堤、一些中小水库出险和局部山洪地质灾害,特别是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分暴露出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64n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国务院第120次和126次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要求进一步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这是继1998年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提高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规划的指导下,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要高度重视,协同配合,落实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统筹现有政策和资金,增加总量、突出重点,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重要保障。64n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治理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依法防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以人口密集、经济集中且防洪薄弱的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以地方政府为实施主体,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着力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着力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防灾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显著增强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明显改善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完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第二节基本原则一、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牢牢抓住当前防灾减灾体系中最重要、最薄弱的环节,正确处理好预防与治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等非工程措施建设,落实各项应急避险措施,把隐患排查、监测预报预警、事前防控等预防措施前置,普及知识,寓教于民,未雨绸缪,防患未然。64n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将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治理区域、治理重点、治理措施上协同配套,形成综合防治效力;充分发挥现有工程作用,合理确定各类治理工程的重点内容,整体规划,根据重要程度、财力可能和前期工作情况等,分步实施。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协调上游与下游、干流与支流、区域与流域、重点防治区与一般防治区、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区分轻重缓急,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突出加强防灾减灾最重要、最薄弱环节,优先实施避免群死群伤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优先治理隐患严重、灾害易发、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经济集中的区域,综合治理,注重实效。四、因地制宜,区别施策64n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根据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病险水库与灾害隐患核查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设防,趋利避害,消除隐患,努力实现人水和谐;在河流源头及上游山丘区,重点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中下游丘陵、平原区,重点实施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五、协同配合,落实责任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配合,要把加强防灾减灾重点薄弱环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高标准、严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扎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第三节治理目标一、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二、治理目标(一)总体目标力争用5年时间,使防灾减灾体系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具体目标——64n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完善灾害防御预案,将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到村组,做到排查巡查到位、预警预报及时、转移避险有效;完善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防汛指挥应急抢险能力。——基本完成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确定的防洪标准;全面完成新增大中型和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小(2)型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基本完成洞庭湖和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等。——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灾害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实施搬迁避让;对危害程度高、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山洪沟、泥石流沟和滑坡等实施工程治理。——在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完成营造林2200万公顷、退耕还林100万公顷、退牧还草1000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0万公顷,有效改善和保护易灾重点地区生态环境。64n第三章规划范围和重点第一节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主要包括: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存在病险隐患的水库及大中型水闸;洞庭湖、鄱阳湖区重点圩垸;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市、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范围包括: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有防洪任务的河流244条,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5000多条,其中《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中小河流2209条,新增的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2900多条;大中型病险水库300多座,小(1)型病险水库5400座,坝高10米以上且总库容2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2)型病险水库15000多座,大中型病险水闸2000多座;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治理和蓄滞洪区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范围以《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确定的1836个县(市、区)为基础,根据近年来新发生的灾害情况,综合考虑降雨、地质条件、经济社会因素等,确定防治区面积487万平方公里,涉及2058个县(市、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围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涉及全国29个省(区、市)的64n2058个县(市、区),包括此范围内的重点国有林区、农垦团场和自然保护区。其中,草原保护建设任务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33个县级行政单位,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涉及29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66个县级行政单位。第二节治理思路规划确定的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域主要位于河流源头及上游山丘区,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丘陵、平原区,需要统筹安排、协同推进,形成综合防治效力。规划在治理理念上,科学防治与规范人类活动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建设布局上,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对坡、沟、河实施综合治理;在治理措施上,突出非工程措施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强化专业监测预报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合理安排工程治理措施,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建设时序上,按轻重缓急,区分重点和一般,突出薄弱环节。通过系统实施各项工程,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第三节规划重点64n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工程布局突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重点防治区;治理措施优先安排监测预报预警等以防为主的非工程措施,先期实施最薄弱环节的工程治理,基本解决防灾减灾体系中最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一、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涉及的2058个县(市、区)内,以现有气象水文监测网络为基础,合理布设局地和移动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自动和简易雨量站,消除天气雨量观测盲区;建设完善水文(位)测站、巡测基地、水文信息中心站、中小河流水情预报、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加密布设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监测站点,配置必要的预警设备;建设完善气象、水利和国土资源等部门的预报预警、信息传输和信息发布系统,建立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灾害防御预案、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乡村群测群防监测员、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水文观测员的作用;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强化干部群众避灾减灾意识,全面提高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64n二、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最薄弱环节建设中小河流治理以洪涝灾害易发地区、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为重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和相关规划,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集中治理保护区内人口较多、经济集中,防洪标准低、问题比较突出、洪涝灾害比较严重,且近年来发生过较大洪水的重要河流的重点河段。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完成《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2209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其他中小河流,优先选择人口集中的城村镇、村庄、集中连片农田以及有重要基础设施的河流进行治理。加强管理,巩固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大的大中型病险水闸实施除险加固,加强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基本完成围堤加固,积极推进居民迁建。三、深入开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搬迁避让64n全面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灾害调查,查清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及气象致灾因子情况,评价和预测灾害隐患点发展趋势,划定灾害危险等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及专业图件。提出综合防治方案,及时更新灾害防御预案,强化临灾避险和应急处置。在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镇,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勘查工作,查明泥石流沟、山洪沟和隐患坡体的地质结构,评价其危险性程度。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灾情的统计、核查、评估和发布工作。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居民实施搬迁避让。对危害程度高、地质结构已基本查清的山洪泥石流沟、滑坡等先行开展工程治理。四、加强易灾地区中生态薄弱区综合治理以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作为重点,加快恢复和提高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固土护坡、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继续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商品性禁伐,尽快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实施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实施南方草地保护建设工程,重点安排江河源头、沿岸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加快退牧还草工程进度;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新增退耕还林任务重点安排江河源头、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地、石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25度以上陡坡耕地要逐步实现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以长江上游西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地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64n第四章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第一节 监测系统建设在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建立和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实现部门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发布灾害预警信息。一、雨量监测根据气象、水利两部门提供的资料,截止到2009年,气象部门建有乡镇及以下雨量监测站约3万个,其中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约1.3万个暴雨监测站;水利部门建有雨量监测站约2万个,简易雨量站约0.85万个。根据我国目前山丘区雨量站网布局实际情况,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雨量监测站网的基础上,按照先急后缓、协商布点、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提高效率、职责维持现状、建管用相结合的原则,对雨量监测站网进行适当加密,增设10万个自动雨量站和一定数量的简易雨量站,其中自动雨量站建设由气象、水利部门各承担5万个。下一步,省级气象、水利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按照“部门分工合作、各负其责、整合资源”的原则,64n就规划原则、建设布局、建设规模与标准、实时信息共享等达成一致意见,联合编制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由气象、水利部门分别组织实施。二、气象监测经过多年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气象部门已建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18个,乡镇及以下的自动气象站30853个,新一代天气雷达156部,在轨气象卫星6颗,初步建成了包括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在内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实现对我国大尺度天气系统的覆盖。但气象监测站网仍比较稀疏,存在观测盲区,尤其是尚未建立覆盖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气象观测系统,应急观测能力亟待加强。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根据先急后缓的原则和资金可能,设置一定数量的移动天气雷达、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观测站等监测设备;布设一定数量的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增加布设自动卫星导航探空系统和改造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增补和升级改造雷电探测站、布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酸雨观测站以及上述观测站信息传输和技术保障系统,建设和改进易灾地区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和定量降水短时预报系统。建立易灾地区森林、草原火险气象实时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布局;建立易灾地区森林、草原火险气象条件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布局;64n建立火险气象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实现国家、省两级布局;建立减灾服务系统,包括: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系统,生态环境治理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生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气象卫星生态遥感监测分析业务系统。气象监测项目由中国气象局总负责,各省(区、市)气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任务实施,中国气象局相关直属单位负责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国家级运行监控系统、运行维修平台、计量检定标校与考核测试系统的建设实施。三、水文监测截止到2009年,水利部门共建有水文站3183个、水位站1407个、简易水位站1693个,在我国主要江河及重点区域已基本建立了为防灾减灾服务的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但是监测站点稀少,监测设施落后,不能适应当前防灾减灾的需要。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前提下,根据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水文站、水位站、水文信息中心站、水文巡测基地等,提高中小河流洪水预报和水情服务水平,加强应急机动监测能力。水文监测系统项目责任主体为流域机构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项目要按照《水文监测系统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完善前期工作,经水利部或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实施方案后,由水文部门组织实施。64n四、泥石流、滑坡监测目前全国仅有550个县建立了部分泥石流、滑坡等简易监测点,且监测设施和手段落后。规划在威胁人口500人以上的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中,选择2638处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专业监测,其中泥石流专业监测点665个、滑坡专业监测点1973个。泥石流、滑坡监测系统主要在现有监测工作基础上布设。在布设监测站点时,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对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治理难度大、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目前处于缓慢变形或局部变形的泥石流沟、滑坡体,除采取群测群防措施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专业监测,通过布设专业监测仪器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分析其变形发展趋势,适时做出预警预报信息。对其他泥石流沟、滑坡体,一般采取群测群防措施进行监测,必要时对滑坡体的形变可辅以GPS、斜坡裂缝相对位移等进行监测,在重要部位布置钻孔倾斜仪;对泥石流沟辅以地声等手段进行监测。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前提下,根据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双频高精度GPS观测仪、TDR监测系统、声发射监测仪、移动式钻孔测斜仪、岩(土)体压力计、孔隙水压力监测仪、滑坡无线裂缝伸缩仪、泥石流地声报警器等监测设备。在重点防治区的重点县配置三维激光扫描仪。64n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地方政府是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的原则,泥石流、滑坡监测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全面负责,国土资源部会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做好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五、生态监测为有效巩固生态保护与恢复成果,维护易灾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强化生态监测预报预警,提高林草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草原鼠虫害防治、天敌繁育场和生态野外观测站建设。依托现有生态调查监测和野外观测站点数据,以及新增地面调查点位,获取水、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易灾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状况等基础生态环境特征,建立易灾地区森林、草原、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趋势本底数据。规划建设县级防治示范站、配备防治设施设备、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天敌繁育场;选择山洪地质灾害极为严重,需要长期跟踪观测生态建设成效的中小流域典型地段,布设生态野外观测站;选择草原鼠虫害常发区域,进行必要的草原鼠虫病害监测,建设防治物资站、天敌繁育场和野外监测站,配套防治设备,储备防治药剂。64n草原鼠虫害应急防治物资站建设的责任主体为省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野外观测站建设任务将在《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实施过程中予以落实。第二节 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一、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一)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县级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气象、水利、国土资源部门实时共享信息,实现雨情水情等基础信息的实时入库、自动分析、动态监测、在线查询、在线监控、在线预警发布等功能。规划建设2058个县(市、区)的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0个地级市的山洪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山洪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精细化、定量化强降水预报系统,尤其是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建立中小河流和小流域洪水预报和水情服务系统;根据区域降雨实况数据和预报雨量,开展山洪、泥石流、滑坡预报。64n完善现有专业部门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两种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方式进行信息发布,一是通过县级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相关部门专业发布系统,向受威胁的城镇、乡村、居民点、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在紧急情况下,相关责任人员向可能影响范围内的群众发布预警信息。县级配置电动警报器、传真机、预警短信收发设备等预警设备;乡镇级配置无线预警广播系统、电动警报器、查询监视终端、传真机等预警设备,配置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供电设备;村级配置手摇报警器、铜锣、高频口哨等传统预警设备,重点村配置无线预警广播系统。县级至地市级预报预警通信系统利用公共电信网、卫星通信信道作为主备信道,县级及以下各部门建立二级通信网。水利、气象、国土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确定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实施、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联合编制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实施。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完善信息采集、通信、应急指挥、计算机网络等系统;完善数据汇集、应用支撑平台,扩充应用范围和服务功能,整合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新建和续建相关综合数据库,完善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等。64n三、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建设建设完善中小型水库防汛通信系统,构建重点中小水库的水雨情自动监测系统,完善重点中小型水库预警信息传输系统。规划建设通信系统、中小型水库的水雨情监测站、水雨情接收站、预警系统等。项目责任主体为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建设要结合水库除险加固编制实施方案,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后实施。四、洪水风险管理在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及重点防洪城市,编制不同量级洪水的洪水风险图,开展洪水风险区划;编制洪水避难转移图,开展洪水风险意识宣传和培训;编制完善水库和中小河流(段)防洪预案。以上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为水利部及各流域机构。第三节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64n以基层干部群众为主体,对调查确认、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小流域或隐患点进行全面监测;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布设监测报警仪器,安排专人负责,重点监测。由专业技术人员选择确定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点,并对群测群防员、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等基层群测群防队伍定期进行监测方法的培训指导。对所有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区或隐患点开展宏观巡查,特别是在汛期,安排专人定期巡查监测,发现险情和前兆及时预警;对降雨时监测人员不宜到达或危险性较大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简易监测报警仪器进行自动监测报警,安排专人负责看管、维护;对于人口较为分散且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的村、组设立简易雨量监测站,利用所在地区适用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输。组织基层党员干部或群众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监测预报预警,充分发挥乡村群测群防监测员、气象信息员、灾害信息员的作用,同时对广大山丘区群众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山区居民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避险技能。一、完善组织和责任制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县级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群测群防组织和责任制体系,建立多员合一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二、编制灾害防御预案64n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是在现有条件下,事先做好防、抢、救各项工作安排的方案。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的县、乡(镇)、村,应根据各地的特点,按照总体要求,编制防御预案。规划编制县级预案、乡级预案、村级预案。在预案实施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三、宣传、培训及演练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在醒目的地方设立危险区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相关信息。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相关知识的培训和避灾演练。64n第五章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第一节中小河流治理一、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治理全国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有670多条,其中七大江河主要支流约430条,独流入海和内陆河流约240条。独流入海河流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东南诸河区。内陆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和相关规划,按照轻重缓急,选择防洪任务重、有重要保护对象的244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集中治理。(一)治理标准根据防洪保护区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流域和区域的关系,妥善处理防洪与排涝的关系,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和有关规划科学确定防洪标准。(二)治理规模64n规划对244条河流进行重点治理,其中,大江大河主要支流173条,独流入海河流47条,内陆河流24条。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七大流域防洪规划,按照河流重要性,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有重要支流63条,包括长江流域的乌江、汉江、湖南四水、江西五河、四川五江一河、湖北荆南四河、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等24条,黄河流域的渭河、伊洛河、湟水河等8条,淮河流域的史灌河、淠河、新汴河等6条,海河流域的漳河、滹沱河、蓟运河等9条,松花江流域的洮儿河、辉发河、饮马河等7条,辽河流域的浑河、太子河等5条,珠江流域的柳江、桂江、郁江等4条。71条独流入海河流及内陆河流中,重要河流有20条,包括东南诸河的钱塘江、瓯江、闽江、九龙江、晋江、赛江(交溪)、韩江,海南岛的南渡江、北部湾的南流江、东北地区辽东半岛的大凌河、浑江、海拉尔河、嘎呀河等13条重点独流入海河流,以及西北诸河的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渭干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格尔木河等7条内陆河流。(三)主要建设内容及重点主要建设内容为加高加固堤防(护岸)、河道整治(清除行洪障碍)及清淤疏浚等。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建设重点是,防洪标准低、问题比较突出、洪涝灾害比较严重,保护区内人口较多、经济集中、粮食产量大、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近年来发生过较大洪水的重要河段。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治理的重点是,防洪问题比较突出,风暴潮和融雪引发的洪涝灾害比较严重,保护对象比较重要,城镇化程度高以及近年来发生过较大洪水的河段。64n二、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全国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600多条,分布范围广,规划选择洪涝灾害发生相对频繁、防洪风险相对较大、受洪水威胁的人口较多、经济集中、有需要保护的城镇、村庄以及有较大范围农田等保护对象的河流共5000多条,开展重点治理。(一)治理标准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统筹考虑中小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中小河流治理的防洪标准一般为10~20年一遇。(二)治理规模根据全国各地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近年灾害发生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和统筹平衡,选择治理河流5000多条。2009~2012年,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并根据2010年洪涝灾害情况,对部分河流和治理河段进行了适当调整,涉及重点地区中小河流2209条。2013~2015年,在实施完成《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扩大治理范围,再治理2900多条重点中小河流重点河段。64n(三)主要建设内容及重点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护岸加固和建设、河道清淤疏浚、排涝工程等。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山区和丘陵区河道,宜采取挡墙或护岸等工程形式进行防护,局部加固或新建封闭堤防,并根据需要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浅丘区和平原区河道,对城镇河段和农田集中区进行堤防加固,对河道局部卡口段进行拓宽和疏浚。以保护人口超过万人的县城、乡镇、村庄,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河段为治理重点。山丘区河流治理重点是县城、乡镇的河段,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丘陵及平原区河流治理重点是沿河人口和农田较集中的河段、行洪排涝河道淤积卡口等河段。优先治理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2209条河流和防洪问题突出、近年来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加高加固堤防(护岸)、河道整治及清淤疏浚等。64n第二节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除险加固规模根据规划确定的任务,列入本次规划的项目,一是新出现的300多座大中型病险水库,二是《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确定的5400座小(1)型病险水库,三是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15000多座。(二)主要建设内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标准和等别执行现行规范和标准。原则上不得调整水库的原工程任务和规模。以大坝安全鉴定意见或安全评价为依据,针对水库存在的主要病险问题,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和兴利效益。重点安排直接关系水库工程安全运行的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基础及两岸坝肩加固处理,以及与运行安全有关的闸门、启闭设备等设施改造。其它内容不列入除险加固任务。除险加固原则上不新增永久移民占地。64n主要措施为大坝整治、基础处理与防渗、溢洪道整治、输(放)水设施改造、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更换等。在进行除险加固的同时,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水库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管养分离”,落实管护经费和责任人,完善必要的观测、通讯、预警设备,制定和完善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和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对于水库规模减小或者功能萎缩,除险加固技术上不可行,经济上不合理的水库,按有关规定降低等级或报废。(三)项目实施安排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确定的5400座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3年底前,完成15000多座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对300多座近年来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逐项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实施除险加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责任主体为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管理办法要求组织实施。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一)除险加固范围64n列入规划的病险水闸应同时满足:最大过闸流量达到100立方米每秒及以上;已进行注册登记,经安全鉴定确定为三类闸或四类闸;除因地震、超标准洪水、强台风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病险水闸外,建成年限在15年以上(1994年以前完成建设)且1999年以来未进行过全面除险加固的水闸;不属于水库、水电站的输水和泄水建筑物的水闸以及河道上的通航船闸及橡胶坝;不属于已明确资金渠道的病险水闸。《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方案》确定的病险水闸共2621座。(二)主要建设内容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增扩闸孔、加高闸顶等防洪达标措施;灌浆、振冲加密、降低闸室扬压力或加长闸底板长度等增加闸室稳定的措施;增加水平铺盖或垂直防渗墙、改造上下游翼墙或在岸墙背后增设刺墙、接触灌浆等增强渗流稳定的措施;局部修补或拆除重建等结构修复措施;改造或恢复消能工、增加海漫长度和宽度、加设柴排、加深防冲槽等满足消能防冲要求的措施;河道清淤、设置挡砂、拦砂、冲砂设施,设置合理的引水冲砂结构型式等应对泥沙问题的措施;采用桩基和围封,同时改造闸室及上部结构尺寸等满足抗震规范要求的措施;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更新改造措施;自动化监控。病险水闸经除险加固后,防洪标准和工程安全状况应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恢复原有设计功能,满足防洪体系要求和正常运用条件,达到一类闸安全类别。同时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水闸管理机构,大力推行“管养分离”64n,落实管护经费和责任人,完善必要的观测、通讯、预警设备,制定和完善水闸调度运用方案和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对于水闸规模减小或者功能萎缩,除险加固技术上不可行,经济上不合理的水闸,按有关规定降低等级或报废。第三节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一、建设标准洞庭湖、鄱阳湖圩垸围堤工程的建设标准根据其防洪、蓄滞洪任务,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失事后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大小合理确定。围堤等级一般应低于所在区域长江重要保护区的堤防等级,与长江干堤结合的部分围堤可与干堤等级相同,地位重要、失事后会造成极大危害的,其等级和标准可适当提高。分区隔堤的等级参照围堤标准确定,一般不高于蓄滞洪区围堤等级。洞庭湖、鄱阳湖蓄洪垸安全设施的建设标准为,安全区人均安置面积标准一般不低于100平方米,并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安全区围堤建设标准应不低于蓄滞洪区围堤标准;安全台人均安置面积标准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条件一般不低于50平方米,并规划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二、主要建设内容(一)洞庭湖重点圩垸整治64n按照《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近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蓄洪工程范围内的蓄滞洪区的堤防加固、安全建设和分洪闸工程;湖区22个蓄滞洪区和洪湖东分块等堤防加固工程,以及城陵矶附近100亿立方米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尾闾治理工程。(二)鄱阳湖重点圩垸整治鄱阳湖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湖区二期治理防洪工程第六个单项20座圩堤;4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尾闾治理工程。64n第六章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第一节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加大山洪地质灾害调查力度,全面查清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及气象致灾因子情况,评价和预测灾害隐患点发展趋势,划定灾害危险等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对科学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原则和目标任务(一)调查评价原则以人为本。立足于保障山丘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行调查与评价,优先开展保护人口相对多、居住集中的重点防治区的调查工作,查清灾害隐患点居民分布情况。调查评价工作以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主,兼顾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区(沿线),保障居民和国家财产、资源和生活生产环境安全并重。全面调查。对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评价,对所有居民点、重要基础设施等进行逐点调查,对一般防治区开展灾害隐患点排查和危险地段地质灾害调查。64n客观评价。根据历史山洪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居民分布情况,山洪沟、泥石流沟、滑坡、崩塌体的地质状况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对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客观评价,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二)目标任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以县为单元,全面查清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的现状、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等基本情况,确定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对象,评价灾害隐患点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程度,进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和风险评价,划定灾害危险等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为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基础资料。对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镇,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勘查工作,查明山洪沟、泥石流沟和隐患坡体的地质结构,评价其危害程度。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灾情的统计、核查、评估和发布工作。二、重点防治区灾害调查评价为有效减少人员伤亡,科学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面查清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评价和预测灾害隐患点发展趋势,划定灾害危险等级,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64n调查内容包括:流域基本情况,历史山洪地质灾害情况和防治现状;进行沟道断面的测量,了解调查区产流汇流下垫面的基本条件,流域内土地利用情况和地层、构造等基本特征;对于流域内分布的可能诱发或加重山洪灾害的小水库和山塘,进行小水库情况调查和下游河道断面的测量;分析计算下垫面参数、山洪沟水力参数等,完成不同频率的山洪风险区划,绘制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图;针对在防御标准以下的风险区域,进行入户调查,确定需要搬迁避让或者临时转移的人员;开展一定洪水频率下河道冲刷淤积计算分析;确定不同情景下水库溃坝对下游的影响,完成小水库溃坝风险分析;确定防治区内小流域对应不同预警级别的临界雨量、水位等预警指标。64n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进行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建立灾害信息系统,进行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编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提出灾害防治建议。三、重要村镇灾害隐患排查和勘查针对受山洪严重威胁的414个县城及受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4400个村镇,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和勘察工作,查明重要村镇周边泥石流沟、山洪沟和隐患坡体的形成条件,隐患部位的地质结构,评价其稳定性、危险性及其风险,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重要村镇规划建设提供基础依据,显著降低重要村镇周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造成的群死群伤及重大财产损失。勘查内容包括:针对村镇及村镇后山,采用三维地形扫描、航空测量、全站仪、常规水准测量等手段,快速获取村镇及村镇后山1:1000—1:50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开展重要村镇详细比例尺(1:2000—1:10000)地形及工程地质测绘,开展山洪地质灾害排查;对可能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隐患坡体和山洪沟,按照初步勘察的要求投入山地工程和钻探工作量等,查明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的地质结构及其危险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重要村镇规划建设建议;编制重要村镇工程地质区划图、危险区划图、灾害风险评价图、建筑适宜性图。64n四、年度山洪地质灾害排查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实时掌握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地段的分布、稳定状态和发展变化,及时动态更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工作内容包括: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内,全面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危险地段的山洪地质灾害调查,及时发现和确定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地段;对已查明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逐点排查,检查隐患点险情有无新发展,针对最新情况,填写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表,划定山洪地质灾害危险区,明确防治级别,更新防御预案;检查监测设备、警示标志是否完好,受威胁群众对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和避灾场地是否熟悉,日常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是否有效开展;针对各县级行政区域的水文、气象、地质环境条件及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编制年度山洪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对重点防治区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及时调整各级行政区的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五、山洪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综合集成64n综合集成山洪地质灾害调查和排查、重点村镇山洪地质灾害勘察等成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灾情的统计、评估和发布工作,在2058个有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任务的县(市、区),综合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山洪地质灾害名录、山洪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报告。建立省级和全国山洪地质灾害专业数据库,编制各省(区、市)及全国山洪地质灾害专业图件,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提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工作内容包括:集成山洪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加强山洪地质灾害灾情的统计、评估和发布工作,以县为单元,综合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山洪地质灾害名录和山洪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报告;建立基于GIS平台的山洪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立数据共享的元数据和标准接口,建立省级和全国山洪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制定调查技术要求,汇总调查评价图文材料,确定山洪地质灾害各级临界指标,编制各省(区、市)及全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危险性区划区和风险区划图,编制山洪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报告。第二节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一、搬迁避让64n对于部分生活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内、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居民,从工程比选和经济效益比较,工程治理投入大于搬迁避让投资,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需进行搬迁,主动避让山洪地质灾害。对有明显变形迹象的灾害隐患点处的居民点优先安排搬迁避让。将搬迁避让与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重视新居住地选址中的地质环境评价工作,科学地进行场地规划,落实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对居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地质、气象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居民迁入安全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地质灾害。要大力提高教育水平,为灾害隐患区人口自然外迁创造条件。根据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调查结果,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大区,统计各大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数,并结合各省上报的搬迁避让需求,确定需要搬迁避让规模。规划实施搬迁避让人口约43万户、150万人。二、工程治理64n认真分析舟曲等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科学确定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和方式。对危害严重、且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部分山洪沟、泥石流沟、滑坡实施工程治理,使城镇、居民点、学校、医院、工矿企业、重要设施等得到有效的保护,以适应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山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遵循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重点治理威胁严重的河段、泥石流沟和滑坡,并根据山洪地质灾害特性和致灾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治理措施,运用多种手段,结合水土保持,形成综合工程体系。(一)山洪沟治理全国需治理的山洪沟约19800条,考虑各省(区、市)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及山洪沟数量占全国的比例,结合灾害影响程度、频次、近年灾害发生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因素,确定各省(区、市)山洪沟治理数量1650条。针对山洪沟特点及防治要求,按照保护人口、工矿企业的规模和重要性、各种保护对象的不同防护要求,考虑灾害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等因素,合理确定相应的治理标准。64n在山洪沟岸有居民或重要建筑物时,为防山洪冲刷破坏,宜沿岸修筑护岸工程,拦挡或疏导山洪,使其顺利排泄。对受山洪严重威胁的村镇或重要设施宜结合护岸工程适当修建堤防保护。对依山而建、受山坡地表径流危害的城镇、居民点、学校、医院、工矿企业,规划修建排洪渠,将坡面地表径流引入沟道排泄。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结合灌溉与引水要求,在修排洪渠时修建取水与引水设施。根据各小流域山洪成灾特点,通过对沟道内淤积的泥砂、乱石、杂物和人为卡口进行清理疏挖,提高河道泄洪能力。重点在城镇河段清除河道行洪障碍,确保沟道泄洪畅通。对于疏浚的淤积物应堆放在距沟道有一定距离的低洼处,也可填坑造地。根据山洪沟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分布状况,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修筑护岸和堤防工程,结合沟道疏浚和排洪渠,对重要防洪保护对象进行保护,提高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二)泥石流沟治理全国需治理的泥石流沟约7000条,考虑各省(区、市)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及泥石流沟数量占全国的比例,结合泥石流影响程度、频次、近年灾害发生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因素,确定各省(区、市)泥石流沟治理数量共计480条。针对泥石流沟特点及防治要求,按照威胁人口、工矿企业的规模和重要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根据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及危害程度等特点,科学合理地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采取修建拦挡工程、排导工程、停淤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泥石流综合治理体系,逐步提高防御泥石流灾害的能力,合理利用扇形地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生产用地,发挥山丘区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滑坡治理全国需治理的滑坡约18000处,考虑各省(区、市)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及滑坡数量占全国的比例,结合滑坡影响程度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因素,确定各省(区、市)滑坡治理数量共计1780处。64n采取工程治理的滑坡一般为降雨诱发的极度危险滑坡,威胁到城镇、居民点、学校、医院、工矿企业、重要设施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工程治理措施技术可行,治理效益比达1:20以上的滑坡。针对滑坡特点及防治要求,按照威胁人口及工矿企业的规模和重要性,优先选择危害大且治理效果好的特大型滑坡点实施工程治理,根据滑坡的稳定性、危险性以及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针对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采取排水沟、挡土墙、抗滑桩、锚索和削坡减载等工程措施。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责任主体是省级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人员搬迁。省级国土、水利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根据规划确定的任务联合编制年度实施方案,确定本部门承担的任务,并做好山洪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综合集成工作。64n第七章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第一节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所属的2058个县域范围内,以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以增加林草植被和提高林草植被质量为核心,实施造林、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南方草地保护恢复、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保护、建设和治理并重,造林种草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结合,提高林草植被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生态防护功能,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实现治理目标。同时加强江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力度,落实管护措施和责任。一、造林在易灾区范围内实施造林2200万公顷,恢复森林植被。(一)人工造林在易灾区范围内,根据立地条件和原生植被状况,对适宜人工栽植乔木、灌木的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以及少量郁闭度低、封育难以尽快恢复的疏林地、低质林地,采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措施,开展人工造林。64n宜林荒山荒地先营造先锋树种,乔木、灌木相配置,培育混交林;沙荒地灌草结合,形成灌草植被;疏林地和郁闭度较低地段补植补造耐荫珍贵树种,形成复层混交林。规划完成人工造林1313.59万公顷。(二)封山(沙)育林在易灾区范围内,对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均匀母树或幼树、根株达到一定数量,封育后可以成林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和有成林希望的灌木林地,开展封山(沙)育林。根据地块情况,在边远山区、江河上游、水库集水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风沙危害特别严重地区,以及恢复植被较困难的封育区,宜实行全封;在有一定目的树种、生长良好、林木覆盖度较大的封育区,采用半封;在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燃料等有实际困难的非生态脆弱区的封育区,采用轮封,自然恢复植被。规划封山(沙)育林824.23万公顷。(三)飞播造林在陕西、内蒙古、辽宁、河北4个省(区)的易灾地区内,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疏林地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一般不少于飞机一架次作业面积宜播地段,在播区调查、区划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纯播或混播方式,开展飞播造林。飞播造林要选择天然更新能力强、种源丰富的乡土树(草)种,种子质量要达到规定标准。为提高森林防火、保持水土和抵抗病虫害能力,提倡针阔混交、乔灌草混交,培育混交林。64n灌草混播只限于沙区飞播。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植被稀少的小班,应提前封护育草(灌),使草(灌)植被有所恢复,提高飞播成效。规划飞播造林62.28万公顷。二、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在易灾区范围内,对过密中幼龄林和低质低效林,开展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一)中幼龄林抚育在易灾区范围内,对郁闭度大于0.7的过密林分,遭受病虫害、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病腐木达到10%的林分,进行抚育,规划规模为2000万公顷。幼龄林主要采用透光伐;以防护为主的中龄林主要采用生态疏伐,也可采用团状抚育或带状抚育;以资源培育为主的中龄林主要采用生长伐。同龄纯林采用下层抚育采伐,混交林、复层林宜采用上层抚育采伐;其他林分宜采用综合抚育采伐;株行距整齐的人工林,采用隔株、隔行等机械抚育采伐。(二)低质低效林改造在易灾区范围内,对稀疏、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低效乔木林进行改造。规划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460万公顷。64n郁闭度低于0.5的以补植为主,郁闭度0.5以上的残次林、劣质林以综合改造为主,适当伐去少量残次、劣质、病虫危害、衰退过熟的林木,补植珍稀树种。通过改造后林分密度应达到该类林分合理密度的85%以上。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对现有植被的破坏和病虫危害源的传播途径。三、退耕还林对生态治理重点省份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本着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农民自愿的原则,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能源和基本口粮田建设,鼓励劳动力转移等多种措施,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规划完成退耕还林100万公顷。退耕还林要因地制宜,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开展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要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林。优先将受灾严重地区和江河源头、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地、南方石漠化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恢复森林植被,减少耕作引起的水土流失。四、退牧还草64n实施退牧还草工程1000万公顷。其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4省15县,规划新建草场围栏30万公顷,补播严重退化草原9万公顷,建设人工草场1.5万公顷;其余任务在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五、南方草地保护建设在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14个省(区、市)的508个易灾县实施,规划建设草地围栏50万公顷,草地改良180万公顷,人工种草175万公顷,建设草种原种田2000公顷,良种扩繁田6万公顷。六、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易灾地区大多地处我国生态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集中区域及江河上游,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分布较集中分布。规划加强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护管理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优先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区域的管护能力建设,配备管护基础设施。对易灾地区内的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必要的管护用房、管护道路、架设供电线路、通讯线路、修建防火线、围栏、界碑(桩)。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的责任主体是省级林业、草原行政主管部门。64n规划优先选择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实施林草植被保护与恢复。第二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以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为重点,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县为实施单位,进一步加强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封禁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项措施,分区指导,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综合防治模式,形成高标准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一、项目区选择(一)项目区确定按照预防为主、突出重点、分区指导、综合防治的原则,选择全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县,水力侵蚀严重县,人口密集的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山洪地质灾害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威胁大的地区,作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项目区。共涉及四川、甘肃、贵州等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766个县级行政区。(二)建设布局64n分成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山前戈壁绿洲带水蚀风蚀复合区7大类型区,实施分区治理。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内蒙古、河南等7个省(区)132个县;东北黑土区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等4个省(区)65个县;北方土石山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8个省(区、市)77个县;南方红壤丘陵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等10个省161个县;西南土石山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10个省(区、市)287个县;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包括内蒙古、西藏、青海3个省(区)17个县;山前戈壁绿洲带水蚀风蚀复合区为新疆自治区(含兵团)的27个县。二、建设内容与规模在项目选择上,以水力侵蚀严重、对下游基础设施威胁较大、人口相对密集的县为重点;在小流域的选择上,以村庄、城镇周边和重要基础设施保护为重点;在措施配置上,以坡面水系和截留排导工程、坡改梯工程、淤地坝、沟道拦沙工程等为重点;在监督管理上,以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制度为重点。规划对小流域和侵蚀沟实施治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万公顷,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区117.81万公顷,东北黑土区48.37万公顷,北方土石山区59.83万公顷,南方红壤丘陵区101.75万公顷,西南土石山区245.74万公顷,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7.50万公顷,山前戈壁绿洲带水蚀风蚀复合区19万公顷。64n规划以长江上游西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地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责任主体为省级人民政府,要以项目区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经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后,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第三节生态环境评估和监管一、生态环境评估以县域为单位,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评估,建立生态环境评估体系,通过地面调查和遥感分析,全面摸清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易灾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以维护生态安全、减缓自然灾害为重点,提出对策建议,为科学指导易灾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开展后续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开展各类资源开发、水利设施建设、城镇化、生态退化等对各类生态系统影响的专题研究,分析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开展生态环境单项评估、综合评估等工作,提出改善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对策建议;初步建立生态环境地面调查和遥感分析数据库,开发生态环境功能评估业务系统,实现易灾地区生态评估的业务化运行,服务于易灾地区生态监测与预警。64n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其中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总体实施方案和评估技术指南;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对各省报送的地面调查观测和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应用更新系统,进行全国易灾地区总体和县域遥感调查与分析,组织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功能综合评估;对不同易灾地区调查与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及总体质量控制,分不同类型和地区提出加强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建议和对策;对评估成果进行分析、集成、发布和出版。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包括样地选取和划定、地面监测、样品分析、数据收集分析和上报、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以及基础统计数据收集上报、样地选择维护、样品采集运输、评估结果的反馈和评审等工作。二、生态环境监管在江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禁止或严格限制资源开发和建设活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加强对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环境监管,从源头防治生态破坏和污染。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64n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责任主体,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制。企业要对矿区废弃地和尾矿坝进行整理,恢复林草植被,严防次生灾害。依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破坏湿地等违法行为。禁止侵占河道、围湖造地、非法采砂等影响行洪的行为。加强基本草原保护,严禁随意开垦、乱采滥挖、非法征占用草原。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由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有关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开展本辖区相应工作。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国家层面的统一培训和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开展本省易灾地区有关县域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检查与环境监管等具体工作,及时将监管结果报送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备案。64n第八章资金来源和实施安排中央和地方要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审核实施方案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各方面资金,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专款专用,按规定执行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在本省(区、市)治理总投资、治理河流和重点河段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河流治理实际,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水利部同意后,可对具体治理河流投资作适当调整。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科学安排,合理确定建设时序,选择最迫切的治理任务优先实施。主要是防止群死群伤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灾害调查评价和风险评估、搬迁避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堵口复堤,保护人口多且防洪标准相对较低的中小河流治理,洞庭湖和鄱阳湖重点圩垸堤防加固;易灾地区林草植被保护恢复和水土保持工程。对这些建设内容,中央和地方要在项目审核、资金安排、计划下达中,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办理。一、监测预报预警体系64n基本完成局地和移动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雨量监测站网、水文测站和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监测站点建设,建设完善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气象监测预报、信息传输和信息发布系统;建立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灾害防御预案、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体系;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易灾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评估工作。二、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中,选择防洪标准低、问题比较突出、洪涝灾害比较严重,且近年来发生过较大洪水的河流,对重点河段开展治理;对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优先治理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2209条河流和防洪问题突出、近年来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河流的重点河段;实施洞庭湖、鄱阳湖重点圩垸堤防加固;完成大中型、小(1)型和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安全隐患突出、危害大的大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其他规划建设内容2015年前力争完成。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64n全面开展调查评价工作,2015年前基本完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灾害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编制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图,提出综合防治方案,及时更新灾害防御预案,在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村镇,开展灾害调查;完成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人员搬迁;对危害大、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特大型灾害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四、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恢复和提高森林草地生态系统功能,重点推进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任务;进一步加强坡改梯、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封禁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坡面建设梯田,配套水系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在有条件的沟道建设淤地坝、拦沙坝等工程,以长江上游西南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为重点,统筹兼顾其他地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开展易灾地区生态环境评估,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监管。2015年前完成其他易灾地区治理任务。64n第九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强化责任、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规划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本规划的实施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到“十二五”规划中。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高标准、严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土地征用、移民安置等重要环节的工作,确保各项建设顺利实施,按期完成任务。要明确防灾减灾工作中监测预报预警、预案制定、救灾抢险、灾后重建等各环节的责任部门,严格落实问责制。二、做好前期工作,履行有关程序《规划》经批准后,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原则、目标、任务、标准等,尽快将任务分解到各省(区、市),由各省(区、市)抓紧编制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核后,付诸实施。涉及的建设项目,要做好前期工作,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好勘察设计,合理确定防灾减灾具体措施的范围、规模、标准,保证前期工作质量和进度。64n国务院有关部门还要做好的工作,一是地方上报项目的审核审批和资金下达工作;二是对地方有关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监督;三是规划中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其所属机构负责实施的项目,由牵头部门商有关部门和地方,做好前期工作,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并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三、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按时到位“十二五”期间要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把本规划的实施作为优先安排领域,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整合各类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地方资金。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防灾减灾建设。四、健全建管体制,强化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按建设程序,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工程稽察、审计,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进一步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加强工程维修养护,确保工程良性、安全运行,发挥工程效益。在工程建设、城市规划、村镇规划、住房建设、矿山开发等领域要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64n五、加强能力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和人才建设,健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体系,重点完善和充实县级以下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山洪地质灾害成因、防治及洪水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完善相关标准体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提升灾害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和治理能力。六、开展中期评估,完善实施方案为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规划总体目标,适时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确保实现规划目标。64n附表1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一长江流域(片)   1乌江长江上游水系87920贵州、重庆2嘉陵江长江上游水系159800陕西、四川、重庆、甘肃3白龙江嘉陵江水系32244甘肃4涪江嘉陵江水系32751四川、重庆5渠江嘉陵江水系39180四川、重庆6岷江长江上游水系135400四川7沱江长江上游水系27800四川、重庆8雅砻江金沙江水系128400四川9汉江长江中游水系159000湖北、陕西10丹江汉江水系15994陕西、河南、湖北11唐白河汉江水系24500河南、湖北12荆南四河洞庭湖水系 湖北13湘江洞庭湖水系94600湖南、江西、广西14资水洞庭湖水系28027湖南15沅水洞庭湖水系88451湖南、湖北、重庆16澧水洞庭湖水系18740湖南、湖北17赣江鄱阳湖水系80948江西18抚河鄱阳湖水系15811江西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19信江鄱阳湖水系15535江西20饶河鄱阳湖水系11387江西21修河鄱阳湖水系13045江西22青弋江长江下游水系7100安徽23水阳江长江下游水系10385江苏、安徽24滁河长江下游水系8000江苏、安徽25赤水河、桐梓河长江上游水系23758贵州26大宁河长江上游水系4170重庆27横江、白水江金沙江水系22950云南28通天河金沙江水系140000青海、西藏29阿蓬江乌江水系5585重庆、湖北30巴水、举水、浠水长江中游水系10748湖北31裕溪河长江下游水系12900安徽32富水、陆水长江中游水系9073湖北33龙川江、牛栏江、小江金沙江水系25674云南34磨刀溪长江上游水系3167重庆35南广河长江上游水系4600四川36普渡河金沙江水系11644云南37綦江长江上游水系7020重庆38清江长江中游水系16700湖北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39秋浦河长江下游水系3019安徽40小江长江上游水系4568重庆41御临河长江上游水系3861重庆42皖河长江下游水系6442安徽43香溪河长江上游水系3099湖北44沮漳河长江中游水系5460湖北45芙蓉河乌江水系6893贵州46湘江洞庭湖水系4913贵州47洪渡河乌江水系3677贵州48郁江乌江水系3800重庆、湖北49西汉水嘉陵江水系9569陕西50褒河、金钱河、旬河、子午河汉江水系22158陕西51堵河汉江水系11725湖北52清水江、舞阳河洞庭湖水系23625贵州53任河长江中游水系174350重庆54溆水、渫水洞庭湖水系6500湖南55措勤河西藏内流区水系9839西藏56多玛河西藏内流区水系5736西藏57俄布河西藏内流区水系4572西藏58噶尔河西藏内流区水系6258西藏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59澜沧江澜沧江水系164000青海、西藏、云南60怒江、伊洛瓦底江怒江、伊洛瓦底江水系157300西藏、云南61狮泉河、象泉河雅鲁藏布江水系50210西藏62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水系240200西藏二黄河流域(片)   63渭河黄河上游水系134766甘肃、陕西64金堤河黄河中下游水系5047河南、山东65汾河黄河中下游水系39471山西66伊洛河黄河中下游水系18881陕西、河南67大汶河黄河中下游水系9098山东68湟水黄河上游水系32863青海、甘肃69泾河渭河水系45421甘肃、陕西70清水河黄河上游水系14481宁夏71叶尔羌河塔里木内流区108000新疆、兵团72格尔木河柴达木内流区19621青海73阿克苏河塔里木内流区52000新疆、兵团74和田河塔里木内流区48870新疆、兵团75渭干河塔里木内流区72420新疆76伊犁河伊犁河、额敏河流域62728新疆、兵团77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水系52450新疆、兵团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78沁河黄河中下游水系13532山西、河南79洮河黄河上游水系25526甘肃80大夏河黄河上游水系7154甘肃81葫芦河渭河水系9805甘肃82庄浪河、祖厉河黄河上游水系14660甘肃83大通河黄河上游水系15130青海、甘肃84苦水河黄河上游水系5218宁夏85大黑河黄河上游水系16009内蒙古86延河黄河中下游水系7725陕西87窟野河黄河中下游水系8706陕西、内蒙古88无定河黄河中下游水系30261陕西、内蒙古89千河渭河水系3493陕西90涑水河黄河中下游水系5774山西91隆务河、泽曲黄河上游水系9716青海92浑河黄河中下游水系5533内蒙古93黄甫川、都思兔河黄河上游水系11572内蒙古94清涧河、秃尾河黄河中下游水系7374陕西95黑河、白河黄河上游水系13056四川96艾不盖河内蒙古内流区7185内蒙古97黑河河西内流区116000内蒙古、甘肃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98那林河内蒙古内流区3217内蒙古99石羊河河西内流区14000甘肃100疏勒河河西内流区41300甘肃101巴音河柴达木内流区7281青海102布哈河柴达木内流区14384青海103喀什噶尔河塔里木内流区63000新疆104开都河塔里木内流区22200新疆、兵团105塔里木河塔里木内流区996404新疆、兵团106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水系43000新疆、兵团107玛纳斯河准葛尔内流区19800兵团108高力罕郭勒内蒙古内流区3377内蒙古三淮河流域   109史灌河淮河水系6895河南、安徽110淠河淮河水系6000安徽111洙赵新河沂沭泗水系4206山东112新汴河淮河水系6562江苏、安徽113池河淮河水系5021安徽114泗河沂沭泗水系2357山东115射阳河里下河水系4036江苏116洪汝河淮河水系12380河南、安徽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117梁济运河沂沭泗水系3306山东118贾鲁河淮河水系5896河南119北汝河淮河水系6080河南120新洋港里下河水系3284江苏121小颍河淮河水系7348河南122沂沭河沂沭泗水系18220山东123惠济河淮河水系4135河南124涡河淮河水系15900河南125灌河(六塘河)沂沭泗水系6803江苏126大沽河山东半岛诸河6131山东127小清河山东半岛诸河10336山东128潍河山东半岛诸河6367山东129弥河山东半岛诸河3863山东130支脉河山东半岛诸河3382山东131北胶莱河山东半岛诸河3900山东四海河流域   132卫河漳卫南运河水系16578河南、河北、山东133漳河漳卫南运河水系18284河北、山西134大清河大清河水系42972天津、河北135滹沱河子牙河水系31696河北、山西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136蓟运河潮白、北运、蓟运河水系11827天津、河北137滦河滦河水系45872河北、辽宁138滏阳河子牙河水系14632河北139子牙新河子牙河水系46868河北140徒骇马颊河徒骇马颊河水系25481山东141卫运河漳卫南运河水系35275河北、山东142北运河潮白、北运、蓟运河水系7907北京、河北、天津143桑干河永定河水系26248山西144洋河永定河水系16440河北145潮白河潮白、北运、蓟运河水系19327北京、天津、河北146南北排河黑龙港及运东诸河19467河北五松辽流域   147洮儿河松花江水系28787吉林、内蒙古148倭肯河松花江水系12800黑龙江149饮马河松花江水系9807吉林150伊通河松花江水系8440吉林151穆棱河乌苏里江水系18427黑龙江152挠力河乌苏里江水系23988黑龙江153辉发河松花江水系14376吉林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154浑河辽河水系11481辽宁155太子河辽河水系16710辽宁156清河辽河水系4846辽宁157柳河辽河水系5791辽宁158绕阳河辽河水系10438辽宁159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水系54800内蒙古160嘎呀河图们江水系13565吉林161大凌河大凌河及辽西半岛诸河23263辽宁162浑江鸭绿江水系15381吉林、辽宁163诺敏河松花江水系25966内蒙古、黑龙江164甘河松花江水系19549内蒙古、黑龙江165乌裕尔河松花江水系23110黑龙江166霍林河松花江水系15865吉林、内蒙古167牡丹江松花江水系37600吉林、黑龙江168拉林河松花江水系19215吉林、黑龙江169讷谟尔河松花江水系14061黑龙江170汤旺河松花江水系20383黑龙江171呼兰河松花江水系31424黑龙江172阿伦河松花江水系6297黑龙江、内蒙古173绰尔河松花江水系17331内蒙古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174雅鲁河松花江水系19640黑龙江、内蒙古175蚂蚁河松花江水系10727黑龙江176梧桐河松花江水系4763黑龙江177音河松花江水系4778黑龙江、内蒙古178肇兰新河松花江水系5210黑龙江179科洛河松花江水系8574黑龙江180头道松花江松花江水系7927吉林181二道松花江松花江水系10712吉林182古洞河松花江水系4303吉林183东辽河辽河水系11450吉林、辽宁、内蒙古184老哈河辽河水系29090辽宁、内蒙古185西辽河辽河水系104720吉林、辽宁、内蒙古186西拉木伦河辽河水系31300内蒙古187乌力吉木伦河辽河水系35200内蒙古188新开河辽河水系7881内蒙古189教来河辽河水系18300内蒙古190秀水河辽河水系3002辽宁191招苏台河辽河水系4583辽宁192查干木伦河辽河水系11450内蒙古193逊别拉河黑龙江水系15868黑龙江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194呼玛河黑龙江水系31044黑龙江195根河、激流河、哈拉哈河额尔古纳河水系47518内蒙古196绥芬河绥芬河水系9984黑龙江197珲春河图们江水系3963吉林198别拉洪河乌苏里江水系4393黑龙江199额木尔河黑龙江水系16130黑龙江200小凌河大凌河及辽西诸河5153辽宁201瑷河鸭绿江水系5891辽宁202大洋河辽东半岛诸河6145辽宁203六股河大凌河及辽西诸河3045辽宁六珠江流域   204郁江西江89870广西205柳江西江58398广西、贵州206黔浔江西江327006广西207桂江西江18790广西208南流江粤桂琼沿海诸河9704广西209韩江韩江30112广东、福建210南渡江粤桂琼沿海诸河7116海南211南盘江西江43200云南212西枝江东江4120广东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213贺江西江11599广西214北流河西江9359广西215甸溪河、黄泥河西江10498云南216连江北江10061广东217龙江西江16879广西218六硐河西江4868贵州219泸江、曲江西江8633云南220罗定江西江4493广东221绥江、翁江、武水、浈水北江26682广东222新丰江东江5813广东223潭江粤桂琼沿海诸河6026广东224九州江粤桂琼沿海诸河3337广东225榕江粤桂琼沿海诸河4628广东226漠阳江粤桂琼沿海诸河6091广东227鉴江粤桂琼沿海诸河9474广东228万泉河粤桂琼沿海诸河3693海南229红河红河123207云南七太湖流域   230钱塘江钱塘江水系55558浙江、安徽231瓯江瓯江水系18100浙江88n需治理的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名录序号河流名称所在水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涉及省份232闽江闽江水系60992福建233九龙江浙闽沿海诸河14741福建234交溪(赛江)浙闽沿海诸河5549福建235晋江浙闽沿海诸河5629福建236七浦塘太湖水系4393江苏237大泖港太湖水系4467上海238太浦河太湖水系5847上海、江苏、浙江239鳌江浙闽沿海诸河1580浙江240飞云江浙闽沿海诸河3719浙江241椒江浙闽沿海诸河6603浙江242甬江浙闽沿海诸河5378浙江243沙溪闽江水系11800福建244木兰溪浙闽沿海诸河1732福建88n附表2需治理的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汇总表单位:条省级行政区2009~2012年2013~2015年2009~2015年合计省级行政区2009~2012年2013~2015年2009~2015年合计北京 1717湖北86167253天津4610湖南160170330河北6459123广东60161221山西296190广西161106267内蒙古7473147海南153045辽宁37106143四川185140325吉林4790137贵州25798355黑龙江8791178云南80127207上海 1010西藏414788江苏85118203重庆48100148浙江4377120陕西56100156安徽84139223甘肃8690176福建53135188青海126072江西82140222宁夏195069山东89130219新疆4992141河南101135236新疆兵团15405588n附表3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合计20581北京7延庆县门头沟区平谷区昌平区密云区房山区怀柔县2天津1蓟县3河北64井陉县鹿泉市元氏县赞皇县平山县灵寿县行唐县丰润区滦县迁西县遵化市玉田县青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海港区山海关区邯郸县武安市磁县涉县永年县峰峰矿区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丘县承德县宽城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围场县丰宁县隆化县双桥区双滦区宣化县沽源县尚义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怀来县涿鹿县赤城县崇礼县张市桥西区宣化区下花园区易县徐水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涞水县曲阳县阜平县满城县迁安县营子张北县4山西105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太原市区(含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阳高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大同县乡宁县吉县隰县大宁县翼城县永和县蒲县安泽县长治县潞城市屯留县壶关县平顺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汾阳市文水县交城县孝义市兴县临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离石区中阳县交口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应县保德县五寨县代县偏关县岢岚县河曲县五台县原平市神池县繁峙县盂县平定县阳泉市区和顺县介休市灵石县左权县盐湖区永济市稷山县闻喜县夏县绛县平陆县垣曲县清徐县天镇县长子县襄垣县长治市(含郊区)黎城县晋城市城区泽州县昔阳县榆次寿阳太谷右玉县古县襄汾县尧都区宁武县芮城县河津市左云县浮山县平遥县洪洞县定襄县大同市南郊区霍州市汾西县静乐县柳林县榆社县大同市新荣区临猗县忻州市忻府区新绛县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5内蒙74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根河市鄂伦春旗牙克石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敖汉旗宁城县喀喇沁旗松山区元宝山区红山区太仆寺旗镶黄旗正蓝旗锡林浩特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凉城县丰镇市商都县化德县集宁区土左旗和林县清水河县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九原区固阳县土右旗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阿拉善左旗海勃湾区海南区满洲里市多伦县察右中旗兴和县卓资县托克托县武川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达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包头市石拐区阿拉善右旗磴口县6辽宁55抚顺县清原县新宾县本溪县桓仁县宽甸县凤城市东港市岫岩县辽阳县西丰县开原市铁岭县抚顺市区本溪市区丹东市区清河区凌海市义县北镇市黑山县阜蒙县彰武县北票市凌源市喀左县建平县朝阳县建昌县兴城市绥中县葫芦岛市区法库县庄河市海城市盖州市大石桥市灯塔市昌图县调兵山市苏家屯区东陵区千山区鲅鱼圈区弓长岭区太子河区宏伟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大连市区新城子区阜新市区太和区朝阳市(含双塔区龙城区)旅顺口区7吉林34集安市桦甸市安图县敦化市蛟河市白山市浑江区白山市江源区通化市(含东昌区二道区开发区)长白县辉南县抚松县靖宇县柳河县龙井市和龙市珲春市图们市延吉市舒兰市长白山管委会池西池北区吉林市(含丰满区北大湖开发区船营区昌邑区经开区)磐石市永吉县东丰县伊通县梅河口市前郭县九台市洮南市洮北区临江市通化县汪清县东辽县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8黑龙江80宁安市爱民区林口县东宁县绥芬河市汤原县桦南县桦川县佳木斯市郊密山市鸡东县虎林市萝北县宝清县集贤县饶河县勃利县茄子河区铁力市嘉荫县五大连池市爱辉区北安市孙吴县逊克县嫩江县加格达奇区大兴安岭新林区漠河县呼玛县塔河县尚志市五常市木兰县通河县宾县延寿县阿城区依兰县巴彦县方正县双城市呼兰区龙江县克山县讷河市甘南县克东县庆安县望奎县绥棱县海伦市拜泉县南岔区鸡冠区工农区朗乡局(含带岭区)桃山局(含双丰局)金山屯区(含西林区美溪区)伊春区(含乌马河区)翠峦区(含友好区)铁力局五营区(含上甘岭区红星区)四方台区汤旺河区乌伊岭区(含新青区)农垦1农垦2大海林林业局绥阳林业局穆棱林业局柴河林业局绥棱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方正林业局东方红林业局鹤北林业局海林市穆棱市碾子山区9浙江68淳安县永嘉县临安市龙泉市庆元县开化县仙居县泰顺县文成县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市诸暨市安吉县乐清市青田县江山市瑞安市常山县磐安县东阳市景宁县遂昌县新昌县缙云县苍南县平阳县嵊州市武义县义乌市瓯海区余姚市浦江县龙游县云和县宁海县兰溪市余杭区天台县衢江区临海市三门县莲都区松阳县长兴县永康市金东区上虞市婺城区柯城区鹿城区萧山区黄岩区西湖区奉化市象山县鄞州区定海区德清县普陀区绍兴县岱山县温岭市嵊泗县吴兴区龙湾区北仑区拱墅区10安徽36贵池区宁国市桐城市枞阳县怀宁县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宜秀区黄山区绩溪县泾县金寨县铜陵县屯溪区黟县祁门县广德县旌德县繁昌县霍山县石台县舒城县徽州区东至县狮子山区歙县青阳县南陵县休宁县黄山市风景区铜陵市郊区池州市九华山六安市裕安区宣城市宣州区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11福建74建瓯市浦城县延平区松溪县建阳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光泽县顺昌县政和县尤溪县沙县建宁县泰宁县永安市将乐县宁化县大田县明溪县三元区清流县梅列区漳平市连城县武平县永定县新罗区长汀县上杭县屏南县周宁县寿宁县古田县福鼎市霞浦县福安市蕉城区柘荣县华安县南靖县长泰县平和县漳浦县诏安县云霄县龙海市龙文区(含芗城区)安溪县德化县南安市永春县洛江区晋江市丰泽区(含鲤城区)永泰县闽清县闽侯县罗源县连江县福清市晋安区马尾区仙游县涵江区城厢区秀屿区荔城区同安区翔安区东山县惠安县泉港区平潭县长乐市12江西94湾里区新建县安义县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上栗县芦溪县湘东区莲花县庐山区九江县瑞昌市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共青城渝水区分宜县贵溪市余江县龙虎山章贡区赣县南康市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瑞金市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袁州区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奉新县万载县上高县宜丰县靖安县铜鼓县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铅山县吉安县吉水县峡江县新干县永丰县泰和县遂川县万安县安福县永新县临川区南城县黎川县南丰县崇仁县乐安县宜黄县金溪县资溪县广昌县横峰县鄱阳县万年县余干县三清山弋阳县婺源县井冈山市德兴市青原区东乡县庐山管理局吉州区安源区13山东56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平阴县崂山区李沧区莱西市平度市胶南市淄川区博山区沂源县山亭区福山区海阳市莱山区莱阳县莱州市龙口市蓬莱市栖霞市招远市牟平区诸城市青州市临朐县安丘市邹城市泗水县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环翠区文登市乳山市东港区莒县五莲县岚山区莱城区钢城区沂水县费县蒙阴县平邑县沂南县苍山县莒南县曲阜市荣成市即墨市临沭县昌乐县郯城县宁阳县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14河南79卢氏县西峡县嵩县栾川县南召县灵宝市洛宁县内乡县鲁山县淅川县商城县新县浉河区济源市林州市桐柏县泌阳县陕县罗山县汝阳县辉县市渑池县确山县宜阳县登封市新安县修武县方城县固始县光山县镇平县新密市汝州市禹州市平桥区巩义市唐河县卫辉市荥阳市舞钢市淇县安阳县新郑市叶县偃师市社旗县沁阳市伊川县博爱县孟津县潢川县遂平县宝丰县卧龙区襄城县湖滨区郏县淇滨区宛城区鹤山区驿城区中站区义马市孟州市西平县长葛市二七区汤阴县山城区马村区解放区龙安区山阳区洛龙区石龙区新华区吉利区凤泉区浚县15湖北71麻城市利川市长阳县南漳县保康县巴东县夷陵区恩施市谷城县罗田县广水市阳新县秭归县通山县兴山县咸丰县宣恩县五峰县大悟县建始县红安县崇阳县鹤峰县英山县来凤县黄陂区咸安区通城县宜都市京山县蕲春县松滋市点军区黄石市区丹江口市竹山县竹溪县赤壁市曾都区(含随县)大冶市神农架林区郧县团风县安陆市黄梅县鄂城区钟祥市浠水县远安县武穴市房县郧西县孝昌县当阳市梁子湖区东宝区枝江市猇亭区沙洋县石首市华容区西陵区张湾区茅箭区新洲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宜城市老河口市枣阳嘉鱼县16湖南102宁乡县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临湘市汨罗市岳阳楼区平江县云溪区岳阳县衡阳县衡东县衡山县祁东县衡南县常宁市耒阳市南岳区武冈市隆回县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洞口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新宁县鼎城区汉寿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桃源县安化县桃江县资阳区赫山区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苏仙区北湖区宜章县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汝城县临武县桂东县安仁县嘉禾冷水滩区零陵区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江永县江华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洪江市沅陵县会同县中方县辰溪县麻阳县苗族自治县溆浦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县鹤城区通道县芷江县新化县双峰县娄星区冷水江市涟源市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湘潭市区(含岳塘区雨湖区)衡阳市区(含蒸湘区石鼓区雁峰区珠晖区)邵阳市(大祥区北塔区)湘阴县津市沅江市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17广东80英德市紫金县怀集县阳山县阳春市惠东县五华县龙川县丰顺县封开县梅县信宜市广宁县大埔县连州市东源县连平县乐昌县和平县高州市龙门县仁化县始兴县新丰县翁源县南雄市乳源县清新县德庆县兴宁市郁南县罗定市从化市高要市博罗县曲江区连南县连山县新兴县普宁市饶平县海丰县佛岗县揭西县化州市云安县蕉岭县电白县陆河县阳东县潮安县恩平市开平市四会市阳西县清城区云城区高明区惠阳区花都区揭东县梅江区源城区鼎湖区三水区端州区汕头市潮阳区平远县广州市萝岗区陆丰市深圳市宝安区惠州市深圳市龙岗区台山市增城市鹤山市雷州市廉江市徐闻县遂溪县18广西94资源县苍梧县容县融水县隆林县八步区南丹县岑溪市田林县环江县藤县龙胜县金秀县凤山县那坡县都安县巴马县西林县浦北县博白县防城区东兰县平南县灵山县陆川县兴安县右江区全州县凌云县恭城县乐业县三江县天峨县上思县天等县马山县靖西县昭平县忻城县融安县富川县隆安县大化县北流市宁明县鹿寨县横县大新县平乐县永福县灌阳县兴业县田阳县钟山县扶绥县金城江区玉洲区荔浦县罗城县长洲区蝶山区万秀区福绵区平桂区桂平市蒙山县临桂县灵川县阳朔县江州区柳江县宜州市上林县宾阳县龙州县平果县德保县田东县武鸣县青秀区兴宾区凭祥市合山市武宣县象州县覃塘区贵港市市区(港南区港北区)钦州市市区(钦南区钦北区)合浦县东兴市南宁市邕宁区柳州市市辖区桂林市市辖区柳城县19海南18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定安县澄迈县海口市三亚市五指山市保亭县琼中县屯昌县临高县儋州市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20四川170若尔盖县汶川县北川县盐边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新龙县石渠县苍溪县色达县马尔康县理塘县仁和区巴塘县旺苍县炉霍县茂县利州区白玉县康定县宣汉县叙永县平武县金阳县德格县甘孜县米易县盐源县会理县道孚县嘉陵区木里藏族自治县乡城县红原县理县青川县荥经县雅江县稻城县阿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川县邻水县黑水县越西县小金县汉源县喜德县壤塘县巴州区九龙县甘洛县通江县九寨沟县筠连县大竹县美姑县得荣县冕宁县安岳县丹巴县珙县会东县剑阁县合江县昭觉县朝天区雷波县石棉县渠县普格县盐亭县天全县武胜县平昌县布拖县万源市荣县南江县江油市宜宾县岳池县古蔺县达县芦山县兴文县中江县宝兴县西昌市仁寿县屏山县蓬安县绵竹市华蓥市内江市中区资中县简阳市三台县蓬溪县德昌县广安区南部县宁南县彭州市仪陇县西充县什邡市都江堰市元坝区崇州市金口河区梓潼县营山县峨眉山市沐川县高县阆中市江安县泸定县雨城区高坪区开江县邛崃市船山区广汉市犍为县安县西区通川区大邑县雁江区威远县富顺县东兴区翠屏区泸县洪雅县井研县射洪县游仙区纳溪区乐至县名山县乐山市中区安居区沿滩区彭山县龙马潭区金堂县长宁县旌阳区顺庆区大英县沙湾区夹江县涪城区江阳区丹棱县隆昌县东区南溪县五通桥蒲江县自贡市(贡井区自流井区大安区)龙泉驿区罗江县青白江区青神县双流县新津县松潘县21重庆39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彭水县武隆县酉阳县石柱县渝北区綦江县丰都县忠县涪陵区城口县黔江区合川区巫溪县江津区巴南区永川区北碚区长寿区南川区万盛区梁平县垫江县铜梁县潼南县璧山县荣昌县秀山县大足县九龙坡区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双桥区22贵州88关岭县赫章县威宁县道真县兴仁县松桃县贞丰县册亨县石阡县盘县习水县三都县长顺县仁怀市乌当区紫云县荔波县黄平县丹寨县黎平县纳雍县思南县从江县清镇市水城县毕节市桐梓县沿河县都匀市兴义市印江县正安县黔西县德江县六枝特区三穗县晴隆县湄潭县大方县瓮安县镇宁县余庆县修文县罗甸县锦屏县铜仁市普安县贵定县钟山区惠水县凤冈县岑巩县龙里县西秀区镇远县榕江县剑河县安龙县息烽县平坝县凯里市麻江县独山县赤水市雷山县天柱县遵义县绥阳县务川县台江县江口县福泉市玉屏县织金县花溪施秉县万山特区望谟县平塘县开阳县普定县金沙县白云区红花岗区南明区汇川区小河区云岩区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23云南129禄劝县东川区寻甸县嵩明县富民县石林县宜良县安宁市西山区晋宁县昭阳区镇雄县巧家县彝良县大关县水富县鲁甸县永善县绥江县威信县盐津县会泽县富源县马龙县陆良县罗平县沾益县师宗县宣威市新平县易门县峨山县华宁县通海县元江县澄江县施甸县昌宁县龙陵县腾冲县楚雄市元谋县双柏县禄丰县永仁县南华县大姚县姚安县武定县牟定县蒙自县建水县绿春县河口县弥勒县泸西县屏边县个旧市红河县元阳县石屏县开远市金平县文山县广南县马关县西畴县丘北县麻栗坡县砚山县富宁县墨江县宁洱县西盟县镇沅县澜沧县景东县孟连县江城县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大理市南涧县鹤庆县永平县宾川县祥云县洱源县弥渡县云龙县剑川县巍山县漾濞县潞西市瑞丽市盈江县梁河县陇川县宁蒗县永胜县玉龙县华坪县福贡县贡山县兰坪县泸水县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临翔区云县沧源县耿马县凤庆县双江县镇康县永德县景谷县麒麟区红塔区江川县古城区保山市隆阳区呈贡县官渡区盘龙区思茅县五华区24西藏70江达县芒康县墨脱县察雅县丁青县洛隆县工布江达县贡觉县八宿县昂仁县错那县左贡县察隅县昌都县定日县边坝县林芝县隆子县定结县波密县米林县浪卡子县聂拉木县比如县拉孜县曲水县嘉黎县达孜县类乌齐县南木林县洛扎县谢通门县加查县朗县吉隆县墨竹工卡县萨嘎县曲松县当雄县贡嘎县措美县亚东县尼木县江孜县堆龙德庆县扎囊县桑日县康马县白朗县乃东县仁布县琼结县城关区日喀则市札达县巴青县索县那曲县安多县措勤县噶尔县改则县岗巴县革吉县林周县普兰县日土县萨迦县申扎县仲巴县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25陕西98岚皋县镇巴县平利县丹凤县商南县汉滨区山阳县紫阳县留坝县白河县旬阳县南郑县长武县千阳县陇县华阴市宁强县略阳县凤县勉县永寿县临渭区长安区黄陵县石泉县宁陕县周至县佳县清涧县子洲县志丹县宝塔区子长县延川县绥德县米脂县延长县富平县商州区西乡县汉台靖边县凤翔县洛南县蓝田县临潼区王益区陈仓区淳化县韩城市礼泉县旬邑县岐山县蒲城县乾县合阳县耀州区大荔县镇坪县汉阴县安塞县吴起县宜川县柞水县镇安县华县户县吴堡县神木县太白县麟游县府谷县横山县定边县佛坪县城固县洋县富县洛川县甘泉县黄龙县澄城县潼关县白水县彬县三原县泾阳县金台区渭滨区宜君县印台区扶风县眉县灞桥区阎良区武功县兴平市榆阳县26甘肃83舟曲县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文县西和县礼县碌曲县迭部县岷县秦州区两当县徽县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川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会宁县景泰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临潭县卓尼县夏河县合作市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县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镇原县永昌县玉门市肃州区敦煌市金塔县甘州区肃南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玛曲县嘉峪关市金川区27青海26湟中县乐都县湟源县互助县尖扎县共和县大通县平安县民和县贵德县化隆县循化县贵南县兴海县同德县门源县海晏县刚察县祁连县玉树县西宁市同仁县甘德县泽库县久治县囊谦县28宁夏21大武口区西夏区青铜峡平罗县西吉县海原县原州区同心县中宁县贺兰县永宁县沙坡头区彭阳县红寺堡灵武市利通区盐池县惠农区隆德县泾源县兴庆区88n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及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县级单位名录序号省份县数县名29新疆73哈密市巴里坤县新和县柯坪县阿克苏市温宿县拜城县乌什县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和田市洛浦县和田县叶城县莎车县塔什库尔干县英吉沙县疏附县伽师县塔城市裕民县额敏县乌苏市沙湾县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乌鲁木齐县米东区达坂城区水磨沟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博乐市县精河县温泉县新源县尼勒克县特克斯县托里县伊宁市伊宁县昭苏县和布克赛尔县伊吾县库车县察布查尔锡伯县霍城县巩留县克拉玛依市30新疆兵团691团2团3团4团5团沙水处21团22团24团29团30团36团223团38团叶城二牧场托云牧场61团62团63团66团79团霍管处83团84团85团87团88团91团土墩子农场红旗农场(含107团)奇台农场北塔山牧场大黄山煤矿124团126团131团137团143团(含151团)152团八师石场镇161团163团164团165团166团167团168团团结农场181团182团183团184团185团187团104团红星一场红星二场红星二牧场黄田农场火箭农场红山农场柳树泉农场淖毛湖农场一牧场皮山农场224团十师186团8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