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00 KB
  • 2022-04-26 发布

砂洗废水处理工程调试方案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洗衣有限公司砂洗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方案设计单位:日期:2007年5月设计单位概况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目录一、概述…………………………………………………………………41.1项目概况………………………………………………………………41.2设计依据………………………………………………………………4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1.3设计范围………………………………………………………………41.4设计原则………………………………………………………………4二、处理水量、水质及处理程度…………………………………………52.1处理水量………………………………………………………………52.2进水水量………………………………………………………………52.3处理程度………………………………………………………………5三、处理工艺流程…………………………………………………………53.1废水处理工艺…………………………………………………………53.2处理工艺流程及特点说明……………………………………………6四、预期处理效果…………………………………………………………7五、主要建、构筑物设计尺寸………………………………………………7六、电气与自控………………………………………………………………10七、投资估算…………………………………………………………………117.1土建费用………………………………………………………………117.2设备及安装费用………………………………………………………117.3其他费用…………………………………………………………………117.4总投资费用………………………………………………………………12八、运行费用估算………………………………………………………………12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十、工程进度……………………………………………………………………15附图: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一、概述1.1项目概况******洗衣有限公司位于******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主要从事羊毛衫、裤和夹克衫的砂洗加工,其在砂洗过程中排放一定量的生产废水,该废水含有一定量的蓬剂、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质。公司现在有5个洗缸,未来扩建到8台洗缸的规模,废水总量将达到100m3/d,此废水如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周围水体造成影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及法环保部门的意见,公司领导决定对排出的废水进行治理。受业主委托,我公司编制了本废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供业主及有关部门决策。1.2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及小试结果;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4、其他有关设计规范。1.3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范围为******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从集水池至排水检查井之间)的设备、建构筑物、电气及仪表、管道及安装等。生产车间至格栅栏井之间的污水管(渠)、排水检查井至纳污水体之间的污水管、总电源接入污水处理站电控柜、自来水引入、处理区块道路、绿化等公共工程由建设单位另行委托设计、施工。1.4设计原则1.本方案设计保证出水达到处理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节省投资,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所采用的工艺措施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先进性以保证运行管理简便灵活。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3.尽可能采用最新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污水下理造价、减少运行成本。4.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操作简便.二、处理水量、水质及处理程度2.1处理水量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为100m3/d,最终确定设计水量为100m3/d。2.2进水水质PH7.0~11.0CODcr≤1000mg/lBOD≤350mg/lSS≤600mg/l色度≤800倍2.3处理程度处理出水标准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各项指标如下:PH6.0~9.0CODcr≤100mg/lBOD≤20mg/lSS≤70mg/l色度≤50倍三、处理工艺流程3.1废水处理工艺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根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我方现场勘察的情况,结合我公司对同类废水处理工程经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见图一。空气PAC、PAM、脱色剂生产废水泵格栅井A/O生化池混凝沉淀池调节预曝池二沉池泵干泥外运污泥压滤机污泥浓缩池达标出水外排图一: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3.2处理工艺流程及特点说明车间内排放的废水经格栅、格网去除大块杂物后(以防后续管路、水泵、气管堵塞)进入调节池,考虑到废水悬浮物较多,在调节池中设置曝气系统,一方面可以使水质和水量调节更均匀,另一方面可防止杂质沉降。调节池出水加PAC、PAM后提升至混凝沉淀池,通过一系列的混凝沉淀反应,利用产生胶体的强吸附能力和网捕作用,把废水中污染物质形成大的絮体,从废水中分离出来,进行脱色和去除悬浮物等污染物质。反应加药实现自动化,为贮藏、运输方便,药剂选用固体,经溶解后由加药泵依次定量自动投加至混凝沉淀池,实现自动控制。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混凝出水进入A/O池,A/O池工艺在首段缺氧池中,在A段进行生物降解,该段为兼氧段,可通过兼氧菌的水解、酸化作用降解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质,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改善后续O池的生物处理条件,污水自流进入生化池O段后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污染因子被继续生化而被分解消耗,使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使污染因子浓度明显下降达到排放标准。A/O池出水自流入二沉池实现泥水分离,上清液出水经计量井后排入水体。二沉池产生的污泥部分回流至兼氧池,剩余污泥和混凝沉淀池产生的污泥接入污泥浓缩池。污泥经浓缩后分批经由污泥泵打入污泥调理罐,通过投加PAM药剂调理后由螺杆泵打入板框压滤机脱水。脱水干泥外运处理,压滤出水回调节池再处理。四、预期处理效果预期处理效果见表4-1表4-1预期处理效果(注:除PH值和色度外,单位为mg/l)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污染物处理单元PHCODCrBOD5SS色度原废水7~111000350600800格栅+调节预曝池出水7~111000350540800去除率//10%10%/混泥沉淀池出水6~9600315108100去除率/40%50%80%87.5%A/O生化+二沉出水6~960155440去除率/90%95%50%60%排放标准6~9≤100≤20≤70≤50五、主要建、构筑物设计尺寸本工程主要建构筑物包括:格栅井、调节预曝池、混凝沉淀池、A/O生化池、二沉池、污泥浓缩池、污泥干化场、设备机房。1、格栅井平面尺寸:0.6*1.5m池深:1.5m,有效水深1.0m结构:砖混配置设备:格栅、格网各一套。2、调节预曝池停留时间:24h;有效容积:100m3;平面尺寸:7.0*6.0m;池深:2.8m,有效水深2.5m;材质:钢砼结构,采用底部穿孔管曝气,气水比5:1配置设备1:穿孔曝气管1套;配置设备2:污水提长泵25WQ8-22-0.75,2台,一用一备;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配置设备3:液位控制器,一套。3、混凝沉淀池形式:竖流式沉淀池;表面负荷:0.71m3/m2·h沉淀时间:4.5h有效容积:19.2m3平面尺寸:3.0*2.0m,有效水深3.2m,总深3.5m;配置设备1:导流筒1只;配置设备2:污泥泵1台;4、A/O池停留时间:45h(A25h,O段20h);污泥负荷0.2kgBOD5/kgMLSS·d:有效容积:190m3平面尺寸:8.0*7.0m池深:4.0m,有效水深3.5m;气水比:A段5:1;O段25:1结构:钢砼配置设备1:鼓风机2台,1备1用配置设备2:弹性填料:90m3配置设备3:微孔曝气器98套。5、二沉池形式:竖流式沉淀池;表面负荷:0.85m3/m2·h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沉淀时间:3.5h有效容积:15m3,有效水深3.0m;平面尺寸:3.0*2.0m;池深:3.5m;材质:钢砼;配置设备1:污泥回流泵1台;配置设备2:导流筒1只。6、污泥浓缩池形式:重力式平面尺寸:2.5*2.5m池深:3.0m材质:钢砼配置设备:污泥输送泵25ZWL8-15-1.5,1台。7、设备机房结构形式:一层砖混平面尺寸:4.0*4.0m配置设备1:加药系统JY-600,N=0.75kw,3套;配置设备2:板框压滤机,1台;配置设备3:罗茨风机,2台;1备1用六、电气与自控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本工程为三级负荷,装机容量16.35KW,使用容量13.05KW,由厂区就近引入380V电源,接入电控室,铺设方式为电缆沟。机房内照明采用节能灯,照明线路为全塑电缆。动力设备保护接地,接地电阻≤4;污水提长泵采用液位控制器控制。表6-1主要动力设备表序号名称功率KW数量使用时间(h)实际消耗(KW)备注1污水提升泵1.122421.121用1备2鼓风机2.222428.81用1备3污泥输送泵1.5144.84污泥回流泵1.5249.65加药机0.7532443.26螺杆泵1.5144.87板框压滤机1.5144.88小计130.56七、投资估算7.1土建费用土建费估算见表7-1序号项目规模单价总价(万元)备注1格栅井3.6m30.08钢砼2调节池100m32.4钢砼3混凝沉淀池19.2m30.8钢砼4A/O组合池190m33.6钢砼5二沉池15m30.6钢砼6污泥浓缩池22m30.2砖混7综合机房16m20.15砖混8标准化排放口0.1砖混9合计7.93土建由业主自行完成,我方负责图纸和技术支持。7.2设备及安装费用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表7-2设备及安装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名称型号单价数量总价备注1格栅,格网非标各1只2污水泵2台1备1用3鼓风机SSR802台1备1用4生物填料Ф15090m35污泥泵2台6穿孔曝气管非标1套7微孔曝气器215型98套8导流筒非标Ф3002套9加药机JY-6003套10螺杆泵G25-11台11板框压滤机1台12磁力泵3台13电气及自控14流量计LZB-50F1台15加药流量计LZB-20F3套14管道及安装合计17.667.3其他费用表7—3其他费用估算表序号名称总价(万元)1设计费2.02调试费1.83合计2.67.4总投资费用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总投资费用为:万元。(不含税)八、运行费用估算8.1电费(E1)电耗1.31KWh/m3.废水,平均电价0.65元/kWh,则电费E1=1.30KWh/m3.废水*0.65元/kWh=0.85元/m3.废水。8.2药剂费(E2)用于混凝沉淀的PAC,投加量为50ppm,价格为1000元/t,费用为0.05元,废水;用于混凝沉淀脱色剂的投加量为20ppm,价格为1200元/t,费用为0.024元/t;用于混凝沉淀和污泥脱水调理的PAM,价格为15000元/t,投加量分别为10ppm,和5ppm,费用分别为0.15元/,废水和0.075元/m3.废水,总药剂量费为E2=0.3元/废水8.3人工费(E3)劳动定员2人,兼职每月400元计,则人工费为0.27元/m3.废水8.4直接运行费用本工程的直接运行费用:E4=E1+E2+E3=1.42元/m3.废水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处理规模100m3/d(2)工程总投资万元(3)总装机容量16.35KW(4)劳动定员工2人,兼职(5)总运行费用1.42元/m3.废水十、工程进度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5天,施工图设计4天,土建施工25天,设备采购及安装18天,调试30天。附图:废水处理工艺图的负斜率效应。因为市场范围随着基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消费者数量也就随着基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使是在线性需求曲线和线性运输成本曲线下也不是线性关系,其实现实中的运输成本和运费率都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因此空间需求曲线通常不是线性。空间需求曲线的凸性特征并没有改变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定价原则。在图3-6中,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表示空间边际收益曲线。利润最大化厂商将会让等于,从而确定基础价格。在运费率确定的情况下,一旦确定下来,则需求圆锥体也就确定下来了。决定基础价格,就决定最大需求量,而最大需求量就决定市场范围。在单一厂商情况下,这种市场范围分析方法是切合实际的,厂商市场边界与运输成本、需求性质和生产成本都有关。显然,如果存在竞争对手,则会削弱空间垄断力量对市场范围的操纵力度。(2)市场边界和市场范围厂商供给曲线和空间需求曲线给定了市场范围内区位的交易价格,消费者是否能够购买产品取决于卖方垄断所控制的市场范围。如果产品是同质的,且由多个厂商供给,则这时消费者的选择不只是购买与否和买多少的问题,而是还要考虑购买哪个厂商产品的问题。为了简化问题,我们首先考假定各个厂商的生产成本相同,基础价格相同,且产品运输成本具有相同的线性递增关系。在这种情形下,任何两个厂商的市场边界都是直线,所有市场都分布在线形边界的两边。在没有市场竞争的方向上,市场范围是与基础价格所对应的销售距离旋转而成的圆。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图3-7具有相同运费率和不同生产成本的两个厂商的市场范围资料来源:EdgarM.Hoover&FrankGiarratani,AnIntroductiontoRegionalEconomics,AlfredA.Knopf,Inc.,1984,P86.事实上,厂商的生产成本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市场边界就变得像图3-7中的曲线,市场范围界线向较低生产成本的厂商处弯曲。厂商运费率(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也很难相同。图3-8是三个厂商所对应的市场形状,图中厂商的运输成本低于厂商和厂商。由于图3-8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不同时的市场范围资料来源:EdgarM.Hoover&FrankGiarratani,AnIntroductiontoRegionalEconomics,AlfredA.Knopf,Inc.,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1984,P87.厂商能以非常便宜的运输方式远距离运输其产品,所以厂商的市场完全包围了厂商的市场和厂商的市场。但厂商比厂商对其附近市场的基础成本高,因此厂商不能在其产地销售产品,这就形成了圆形非市场区,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很普遍,如名牌啤酒销售市场与地方品牌啤酒销售市场的范围相关,城镇牛奶场的销售市场完全被大城市牛奶市场所包围等等。(3)空间竞争与空间定价显然,生产同质产品的厂商会通过降价方式来争夺对方的市场。如图3-9所示,厂商和厂商沿着线争夺市场。两厂商的生产成本分别是和。交易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厂商利润之和。由于生产成本不变,运输成本是线性递增的,且厂商单位产品利润率不变。因此,厂商的交易价格沿曲线图3-9卖方支付运费条件下的两厂商市场范围争夺情形递增,厂商的交易价格沿曲线递增。直线和分别代表厂商从和厂商的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之和。如果厂商支付单位产品运输成本的一半,消费者承担另一半的运输成本,那么交易价格曲线和的斜率恰好是总成本曲线和斜率的一半。市场边界在处,在处,两个厂商的交易价格相等,都是。在这种情形下,厂商可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让自己的交易价格降到厂商的交易价格下方,比如,厂商把点的价格水平降低到水平,通过这种降价厂商获取了原本属于厂商的市场范围。而厂商可能以同样的降价方式沿着相反方向争夺对方的市场范围,比如争夺的市场范围为。显然这种轮番降价获取对方市场范围的报复性行为不会短期内停下来,但也不可能一直进行下去。因为,如果厂商以低于运费和基础成本之和的交易价格把其产品出售到点,厂商就会亏损。如果和是双方降价的极限,则这种相互降价博弈带来的交易价格曲线为。显然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是两个厂商的共同市场,该共同市场是两个厂商的竞争市场,在该市场中,两个厂商的利润都减少。(4)竞争和区位选择厂商竞争市场空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而厂商竞争市场空间必然会通过空间定价方式表现出来。事实上空间定价策略是厂商选择竞争优势区位的重要手段。因此区位选择本身就是竞争策略的一部分。为了说明空间竞争过程中的区位选择过程,下面给出霍特林模型HaroldHotelling,“StabilityinCompetition”,EconomicJournal,39(March1929),41-57.。两个竞争厂商面对着同一个线性市场。假设厂商生产成本为零,同质消费者在该线性市场上均匀分布,产品的需求弹性为零,任何时刻消费者只购买一单位商品,任何消费者都就近购买商品。如图3-10所示。在图中,线性市场被划分为线段和、,线段和分别属于厂商和厂商的市场范围,是对方无法竞争的市场范图3-10霍特林模型围,而线段是两个厂商可以进行竞争的市场范围,厂商和沿线性市场在区间范围内寻找自身利润最大化区位,并且他们都相信对方不会因自己的竞争行为而改变其区位。假定厂商变更区位无成本,也就是不存在区位迁移成本和处置原区位固定资产的成本。在这些假设约束下,只要厂商扩大他的市场范围,可以扩大他的利润。既然生产是无成本的,较大的市场就意味着更多的销量,因此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果每一个厂商都相信对方的区位不变,则某一个厂商(不妨就是厂商)就会行动起来,比如厂商把其区位移向厂商的区位处,以获取尽可能大的市场范围。如果最初的位置如图中那样,则厂商把其区位移向厂商的区位处,就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因而扩大利润,图就是这种情况。厂商也有这种动机,他也把区位移向厂商的区位处以便扩大市场范围。这种竞争将持续到两个厂商都无法从其区位转移中获得利益为止。这种结果,两个厂商都把自己的区位选在市场的中间位置,每个厂商都分享一半的市场份额。此时,再没有区位转移激励了。霍特林模型具有普遍性意义,它解释了现实中厂商空间聚集的机理,但放宽任何假设,则前面的结论都会发生变化。霍特林模型是需求价格弹性为零、竞争对手不会采取同样竞争行为假定下的模型。那么需求的价格弹性不等于零,任何厂商都相信当自己采取竞争行为时对方也采取同样竞争行为,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现在我们考虑两种情况,一是当某一厂商采取价格变动或区位变动策略时,对手也采取同样策略的情况;二是当某一厂商采取价格变动策略时,对手也采取同样的策略但区位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仍然假定消费者均匀分布在线性市场上,产品是同质产品,消费者偏好也是同质的,需求函数是价格的递减函数,厂商的区位变动无成本,边际产出成本为零;但假设存在交易价格和运费率;产品销售仍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这种假设下,对第一种情况而言,某一厂商采取价格和区位变动的策略,则另一个厂商也采取同样的策略,因此任何厂商都不能从竞争中获益。任何降低基础价格以便扩大市场范围的竞争都遇到来自于对方的同样类型的竞争,但初始的市场边界发生变化,根据竞争双方变动后的基础价格重新确定。类似地,任何变动区位以便扩大市场范围的竞争同样遇到来自对方的同样类型的竞争,不过原有的市场边界保持不变。另一个方面,任何厂商的区位向竞争对手方向接近,都意味着扩大了该厂商与该厂商无可竞争的市场范围内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在图3-10中,表现为或的拉长),这必然提高交易价格,因为运输成本变大了。交易价格的提高,必然降低消费者对该厂商产品的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双方都存在回避竞争的动机,最终结果是两个厂商彼此合作,平等分享市场份额。对第二重情况而言,没有价格竞争,但每一个厂商都相信对方的区位不变,因此两个厂商都把自己的生产区位移向市场中间。但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样,如果进一步向对方的区位靠近,则将远离自己市场范围内的消费者,进而提高交易价格,降低对该厂商产品的需求。同时,类似于第一种情况,对可竞争市场(图3-10中的部分)的竞争也不会带来收益。当两个厂商同时向中间靠拢时,原有市场边界不会变化。交易价格是厂商区位到消费者之间距离的增函数,故两个厂商向中间移动到一定程度之后发现,继续向中间移动不仅不会增加收益,反而会带来损失,因为向中间靠拢必然增加厂商与原有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和远离厂商的消费者需求量的下降,竞争双方向中间区位移动的动机也就没有了。这就告诉我们霍特林模型对需求弹性非常敏感,可以说需求弹性是促使经济活动扩散的重要因素。上面的讨论告诉我们,厂商制定竞争价格或区位竞争都会招致对方的报复。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故区位条件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就为区位选择和生产决策带来了风险,为规避风险,厂商常常做出保守的生产决策和区位选择。因此,厂商选择区位时并不注重区位对回报率的承诺,注重的是资源供给的可靠性和市场通达性等问题。(5)市场范围与区位选择厂商总是依据市场通达性设法选择利润最大化区位,其对区位优势的评估通常是根据自身市场的需求量进行的。厂商选择的每一个区位都具有由消费者和竞争者共同决定的市场范围和销售潜力。因此对于产出导向型生产活动而言,理想的区位应该是求大于供的地区,也叫做“短缺区”,就是指商品净流入地区。选择区位时,这种短缺区的优势明显大于“盈余区”的优势,盈余区也就是指商品净流出地区。由于短缺区供求失衡程度是由内向外递减的,所以其区位基础价格也是由内向外递减,故厂商总选择供求失衡程度最大的短缺区进行生产活动,也就是厂商总是想方设法找到该厂商产品最大缺口区位作为生产区位。如果产品需求在空间上是均匀的,那么厂商就选择离其对手尽可能远的地方。如果新的厂商的出现是为了填补某种产品的空缺,那么该厂商以大体相同的规模和形状的市场区为前提,等距离布局。同样,对于投入导向型区生产活动而言,厂商应选择投入要素盈余区作为生产区位。如果投入要素供给在整个市场范围内都是相同的,且供给范围相同,则可以等距离布局。在现实中,需求和供给不可能均匀分布的,因此厂商区位很少是等距离的。现实中的区位要素不可能只有运输成本,且运输成本也不可能在各个方向上都随距离的增加而有序地增加,因此现实中的区位选择是很复杂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耐心的工作。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前面的讨论告诉我们,在利润最大化目的驱使下,有些区位主体为了使自己拥有尽可能大的市场范围而选择彼此远离的区位。然而,现实中还有一些区位主体并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彼此依赖的,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常常聚集在同一个区位内。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是多个区位主体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位从事生产或(和)消费活动的区位模式。区位主体之间总是同时存在着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果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则出现产业区位的分散;如果吸引力大于排斥力,则出现产业的聚集现象。城市商业区各种商店的聚集、在交通沿线低档餐馆和旅店业的线性聚集、城市金融区和高档品购物区等,都是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区。所有聚集主体都会发现,彼此间的集中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能使自身境况变好,这就是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的特征。聚集区位形成的原因在于区位活动本身特征、产品市场特征和要素供给市场特征。(1)消费的外部经济-产品多样性和区位吸引力一些产业活动的聚集是由产品非标准化而导致的,产品非标准化使得产品不能彼此完全替代。这些非标准化的产品,形状和样式五花八门,人们很难进行比较和鉴别。不过,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制造商,可以根据所需钢材规格和型号选择自己的供应商,不必亲自到工厂看货。因此,钢材制造厂商或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制造业厂商不一定聚集在某一区位。但是现实中的更多情形是,消费者不可能确切地知道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种类、款式和型号等,即使是知道这些信息,也给消费者带来大量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各种多样化的产品集中到特定区位的购物中心,购物中心所展销的产品种类和型号越多(多样化程度越大),其区位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显然,购物中心是产品销售商彼此吸引而形成的聚集模式。如果不断加入新的成员,则进一步扩大商品的多样性,区位吸引力也就越大。在大型购物中心购买商品所要支付的交通成本,主要由消费者承担,而交通成本的主要部分是时间成本。尽管交通成本是由消费者本人来支付,但它也无法改变销售活动集中而产生的聚集优势。上面说明了经济活动聚集的外部经济性。聚集优势依赖于多样化区位主体的聚集,这种聚集产生了某一区位的吸引力。(2)生产过程的外部经济—分工和专业化吸引力商品的聚集增强某一区位的吸引力,生产要素的聚集也能增强某一区位的吸引力。不过,商品聚集而产生的吸引力是对需求而言的,而生产要素聚集而产生的吸引力是对生产要素供给而言的。由于产品特征随时间发生变化,所需的投入要素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时装店所需的布匹、针线、纽扣、拉链以及技术人员等不断进行更新。同时,为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成本和额外支出,机械制造厂商也不断生产出新的生产线。企业管理者也想方设法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显然,获取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好区位是生产要素聚集区。我们现在假设有一家小型服装厂,该厂的生产线是由几条分工精细的专业化生产线所组成,比如裁剪和钉纽扣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厂方需要专业化生产设备,但购买专业化设备需要大量资金。但该服装厂生产模小、产量低,不值得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这种专业化生产设备,即使购买了这种专业化设备,也无法充分利用。因此,该服装厂雇用更多的劳动力,手工剪裁,手工锭扣。然而,如果几家服装厂集聚在一起,则可以把专业化钉扣机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起来,此时可能有人专门从事锭扣业务。如果服装厂与钉扣厂商签订合同,把钉扣业务发包出去,则可以降低服装厂的钉扣成本,进而降低服装生产成本和售价。这是生产过程中的外部经济的例子,也就是分工与专业化而导致的区位吸引力的例子。显然,我们可以把它扩展到其他生产过程中的外部经济性方面。(3)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在上面,首先,我们解释了服装生产过程中钉扣工序以及其他工序的专业化操作所导致的各专业化厂商的出现,每个厂商因专业化操作而导致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的内部经济,每个厂商的专业化操作对其他厂商经济效率的提高和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带来的正效应,也就是外部经济问题。其次,我们解释了服装厂和钉扣专业化厂商之间的互利合作使得服装厂的进一步专业化的问题。这些,使得既定产出水平的服装厂可以租用较小的厂房和较少的劳动力,可以提高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也就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那些产出量并不固定、订单较小、生产周期较短的企业来讲,企业的规模主要由生产决策所决定的,但这些厂商如果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样也可以扩大生产能力。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规模主要受到资本供给不足的约束。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图3-11集聚经济和生产成本资料来源:EdgarM.Hoover&FrankGiarratani,AnIntroductiontoRegionalEconomics,AlfredA.Knopf,Inc.,1984,P87.对既定规模厂商而言,提高生产率带来的收益可用图3-11来说明。区位在产业聚集区内的厂商,如果实行专业化生产,则正如在上面所讨论的那样,可以获得内部规模经济优势,提高生产率。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将使厂商平均本曲线逐渐向下弯曲,如图中的平均成本从降到。此时,因为区位在产业聚集区,需求扩大,故产出量由提高到。企业聚集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在某一既定产出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如图所示,平均成本从向下移动到。这种成本曲线的下移是由如下原因引起的。如果某一厂商的规模经济源于企业聚集内的专业化生产,那么该厂商的产品或服务能以较低生产成本提供给消费者,则在企业聚集区内,以该厂商的产品或服务为主要投入要素的厂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其次,因企业聚集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运输成本的降低也能降低平均成本。再有,在近距离范围内众多企业的聚集,可以降低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通过企业聚集区内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借鉴其他厂商生产管理和组织效率方面的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从而降低平均成本。可以看出,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有三个层面的规模经济其实,还有一种规模经济,也就是城市化经济,但在本部分不再讨论城市化经济。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一是单个区位单元(工厂、商店等)层次的规模经济;二是单个公司层次的规模经济;三是在某一区位内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经济。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分别称之为厂商规模经济、公司规模经济和聚集规模经济,每个层面规模经济的最优产出规模是由经济活动特征所决定的,而这种经济活动特征包括区位产品需求对运输成本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其他区位要素的敏感程度。如果某一区位公司层面的规模经济效应大于厂商层面的规模经济效应,则具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公司将选择该区位,但下属的分支机构可能选择不同的地点,如连锁店和一些制造业分厂;如果某一区位的聚集经济效应大于前两者的规模经济效应,则将出现企业集群和公司集群。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工资率空间差异是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普遍现象,即使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上也可能存在工资率的差异。比如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率西部地区较低,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工资率空间差异就更为明显了。在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之间以及不同规模的不同城市之间都存在明显的收入差异。区际人均收入或家庭收入差异并非完全是由特定劳动力市场的相对收入决定的,不同职业和产业形成的差异、劳动力参与程度差异和失业率差异也决定着区际收入差异。因此,都市区收入比非都市区收入高,大城市比小城市收入高。某些地区工资水平或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那里的生活成本比较高,因为生活成本高而工资或收入水平低,人们就无法生存,所以只能提高工资或收入水平。不同地区生活成本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际工资或收入差异。乡村生活成本比城市低,西部地区农民生活成本比城市居民和东部地区农民生活成本低,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的住房和食物成本低。上述这些都是引起工资和收入空间差异的原因,而工资和收入空间差异必然导致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在短期内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总供给可能完全无弹性,因为短期劳动力弹性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数量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但短期内单个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大,因为短期内单个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不仅受到职业工人数量变化的影响,还受到移民和劳动力总量变化的影响。因此单个厂商的劳动力供给具有较大弹性,同时对某一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而言,小型企业的劳动力供给几乎完全具有弹性。人们对就业总有一定的偏好,这种偏好通常引起劳动力的转移和区位选择。类似于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进行成本效益评估一样,劳动力也对各备选区位进行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后作出转移与否的决策。这种成本效益分析比较复杂。首先,要比较备选区位的基本工资、各个区位的收入水平和就业前景,同时还要考虑配偶的就业前景;第二,要考虑部门间工资率差异、生活成本以及就业的稳定性,如果部门间工资率差异较小、生活成本相对便宜、就业相对稳定且发展前景好,则是首选的区位;第三,还要考虑诸如气候、文化环境、社交机会以及交通可达性等其他方面情况。显然,大多数评估项是难以用货币形式度量的。通常劳动力流向能提供更多工作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区位,这种劳动力流动是迁出地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发生的。相对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增长较快或劳动力迁入存在障碍的地区,失业率较低和工资率较高,这种区位是劳动力首选的区位;相对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下降或存在迁出障碍的地区,劳动力过剩,失业率高和工资率低,这种区位是劳动力弃选的区位。在某一个特定区位中,如果劳动力相对于其它生产要素较为昂贵,那么厂商会从三个方面节约使用劳动力:一是改变生产技术以便使用其他投入要素替代人力(比如,使用劳动力节约型的机器);二是退出生产行业;三是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其他区位。显然这里的生产活动是劳动力敏感型或者说劳动导向型活动,显然厂商对劳动力的敏感程度取决于该厂商的经济活动特性。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对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即市场导向型),劳动力成本对区位不具有显著影响,比如零售店根本不受劳动力成本差异的影响。上海某一超市的老板和员工的收入可能是拉萨的两倍,但上海不可能吸引拉萨的店主和员工,因为两地市场完全服务于各自所在地区,两地店主之间不存在任何竞争。然而,上海超市的老板比拉萨店主更愿意使用其他投入要素替代劳动力。另一个极端情况是劳动力需求富有弹性(即劳动力导向型)。如果劳动力过于昂贵,则厂商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地方进行生产。一般来讲,劳动力成本差异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比运输成本、销售水平或者其他要素支出费用等差异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更大,传统的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低劳动力成本导向性,因此这些经济活动的备选区位较多;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需要稀缺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很强的高技能劳动力导向性,因此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备选区位较少,技术密集型产业聚集区也就较少。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在前面,我们假定经济活动中可转移的投入要素和可转移的产出要素的物理权重比例不变,显然该假定是不符合现实的。对制造业生产而言,存在着投入要素的相对成本差异和产出的相对需求差异,因此制造业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可转移投入要素或可转移产出要素的物理权重是变化的。这样的情形在非制造业生产活动中同样存在。这种物理权重比例的变化既可能是不可转移投入和不可转移产出之间的替代比例变化引起的,也可能是可转移投入和可转移产出之间的替代比例变化引起的。因此,在劳动力便宜的地方,厂商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在劳动力昂贵的地方,则会更多地使用机器替代劳动力。图3-12区位三角:要素比例变化的区位选择分析为了说明要素替代性,我们用图3-12的区位三角来加以说明。我们假定有两种可转移投入要素(投入要素1分布在点,投入要素2分布在点),一种可转移产出和一个市场。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要素替代性问题,我们暂时把区位选择限定在弧线上,假定同一产品从弧线上的任何一点运到市场的运输成本相等,同时假定不同区位的相同生产活动的生产技术无差异。可转移要素交易价格就是要素源地的要素价格加上运费。在本例子中的两种要素1和2的交易价格分别是:(其中或2)(3-1)其中,是要素的价格,表示要素的单位距离运费率。表示要素从源地到生产区位的距离,比如到点或点的距离。显然,在点和点上,两要素的交易价格是不同的,因为点比点更接近要素1,因此在点的要素1的交易价格比在点的交易价格便宜;反过来,在点的要素2的交易价格比在点便宜。厂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对两种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分别用和来表示,则在弧线上任意一点进行生产时,厂商所支付的可转移要素的总成本(厂商对可转移要素的总支出)可以用下式表示:(3-2)厂商在生产中使用两种要素的支出总量由式(3-2)决定,如果两要素总支出给定,即是已经确定的,则我们可以把式(3-2)写成如下形式:(3-3)式(3-3)叫做要素等支出线。如果把式(3-3)重新写,则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斜率等于,截距等于。弧线上的任意区位上,两种生产要素的交易价格不相同,因此在要素总支出既定的条件下,和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是厂商能支付得起的要素1和要素2的可行的数量组合。显然,要素的数量组合随区位的变化而变化。在总支出和两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图3-13给出了点和的等支出线。与点相对应的等支出线用表示,与点相对应的等支出线用表示。由于要素1的源地到点的距离图3-13等要素支出线比到的距离短,因此与点相对应的等支出线的斜率比与点相对应的等支出线的斜率大,显然交易价格之比决定了总支出线的斜率。在图3-13中,从原点出发的射线,如,表示的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某一使用比例,图中的、以及表示的是两种要素的不同使用比例。沿射线向右移动,表明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加,与此相对应,生产规模也在扩大。现在我们放开要素使用比例不变这一约束,则图3-13中任何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射线都代表了厂商的不同的要素投入比例。注意的是,如果厂商选择与相对应的要素投入比例,则在既定总支出水平下,区位生产的产出量最大,这样厂商就把生产区位选择在,此时的等支出线为。事实上,对于任何要素投入比率大于射线的要素投入比例的生产活动,都会选择区位,因为区位的生产效率最高。因此,任何比要素投入线的斜率更大生产活动,都选择区位。同理,任何比要素投入线的斜率小的生产活动,都选择区位,与此相对应的等支出线为,此时的生产效率最高。根据上述的两种情况,我们发现有效的等支出线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厂商的区位选择(或区位决策)与生产选择(或生产决策)是不可分割的。在既定产出水平下,厂商要选择最优投入要素组合,则厂商同时要考虑区位问题。这种要素组合和区位的同时选择问题可以用图3-13说明。在图中,等产出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状况,故等产出线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上不同的点都表示生产中使用的两要素之间的替代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任何特定产出量都对应着一个总支出最小化的最佳区位和最佳要素组合。显然,产出水平为时,最小的要素支出线是,而与此产出和最小要素支出线的切点相对应的要素投入比率线是(过切点),也就是说对产出水平来说,最佳的要素投入比例是射线所表示的要素投入组合,而与射线相对应的最佳区位就是点。这就说明,生产理论与区位理论是无法分割的。这里不妨假设厂商使用更多的要素2可能对其更有利(这是由生产性质和要素运费率决定的),于是厂商希望能够选择便宜地获得要素2的区位。前面的分析只涉及到两个区位,但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包括区位三角形内部的区位选择问题。对这种区位的选择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步,以市场为原点,以某一离市场的距离为半径画弧线(如图3-13中弧线),该弧线上的所有点都是备选区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素交易价格比率发生哪怕是轻微的变化,都可能改变原有的最佳要素组合和打破原有的理论权重均衡,因而厂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新的区位;第二步,分析厂商当离市场的距离发生变化时选择新的区位的动机。我们可以用理论权重来进行分析,理论权重的变化促使生产区位更接近市场或原料地,使得市场吸引力和源地吸引力达到平衡。市场规模的扩大或减小也能影响区位选择,因为市场规模的变化必然引起厂商生产规模的变化,但不管是何种生产规模,厂商考虑的是效率优先。不同的生产规模都对应着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而不同的要素投入组合又对应着不同的理论权重和区位偏好。因此,厂商必然会选择适合市场规模变化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和区位以便提高其生产效率。图3-14就说明了这种过程。与市场规模扩大相对应,生产规模从(生产区位为)扩大到时,最佳的生产区位是而不是,因而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生产区位从转移到是富有效率的,因而厂商变更生产区位。由于投入要素比率从射线变化到射线,因此厂商必然变更生产区位。这样,在更大的生产规模下,厂商更多地使用要素1,较小地使用要素2。因此,随着理论权重的变化,厂商愿意把生产布局到靠近要素1的源地。图3-14区位、要素替代和生产规模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形下,扩大生产规模可以节约可转移要素的投入量。因此,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生产厂商选择接近市场的区位,因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用的可转移投入要素理论权重相对产品理论权重不断地减小。有时,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使用更多的可转移要素和较少的不可转移要素,如生产规模扩大要求使用更多的区外原料和较少的本地劳动力,这就使得产品的理论权重相对于可转移要素的理论权重变得更小,此时厂商区位选择接近生产要素源地的区位。显然,我们很难从生产规模的产出效率归纳出区位选择的总的原则。现实中,生产规模变化总是与技术变化同时发生的,这就使得根据原有生产特性而得出的区位选择的相关结论不能推广为区位选择的总原则。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必需考虑理论权重,因为要素相对价格和生产规模的变化会导致理论权重变化。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一个厂商面对着一个市场和多个要素源地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一个厂商面对众多市场的情况更为普遍。如一个卖方垄断厂商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的需求在任何市场都具有完全弹性。此时,该厂商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而是多个或整个市场区域。同样,如果某一可转移投入要素的供给缺乏弹性,则从多个源地获得该投入要素会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图3-15分析了可以把产品出售到多个市场的某一区位的市场可达性优势。图中有五个市场,它们由近及远地分布在远离厂商区位的地方。如果每个市场上的需求曲线都相同且运费率相同,则每个市场的需求曲线相互平行且在纵轴上位置随市场距离的变大逐渐变低,因为交易价格(包括出厂价和运输成本)较低,则远距离的市场上也可以出售,进而需求也就越多。每个市场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如图3-15中左边的位置逐渐下移的5条平行线所示。其实,这五个需求曲线与我们熟悉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样的,不过纵轴表示的是单位产品净销售收入,横轴仍然表示销售量。如果在某一单位产品净销售收入水平上加总所有市场上的销售量,我们就得到总需求曲线,即折线。总需求曲线中的每一个折点,如、、点等,是每增加一个市场时需求曲线变化的起点,线段的延长线表示的是只有一个市场时的需求曲线,而线段的延长线表示两个市场时的需求曲线,线段的延长线表示四个市场时的需求曲线。现在考虑相对于某一单位产品净销售收入的总销售量,比如单位产品净销售收入,此时厂商在5个市场上都出售产品,按着从远距离市场到近距离市场顺序,每个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数量分别为、、、和。如果把这些销售量加在一起,则就是横坐标上为。现在我们用来表示总销售量,则。同理,单位产品净销售收入而言,已经在距离最远的两个市场上无法销售产品,只在较近的三个市场上出售产品,销售量分别为、和,这在横坐标上为。如果同样用来表示总销售量,则。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图3-16面对五个市场的单一产品总需求曲线对某一厂商的总需求和该厂商的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决定该厂商的利润,进而决定最优产品价格和产出水平。对不同区位而言,市场条件和成本条件都不相同,不同的市场条件和生产成本必然导致厂商收益的空间差异。我们知道,总需求和运输成本又由厂商区位所决定的(总需求曲线是不同市场的需求的加总),也就是总需求曲线和运输成本是厂商离不同市场的远近所决定的。因此厂商在选择最优的交易价格和生产水平的同时,就要选择最佳的生产区位。第三节动态区位选择第二节我们重点分析了区位主体的静态区位选择。下面我们从空间动力系统角度分析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问题。一、区位力区位力就是我们在第二章反复交待的区际非均衡力。区域经济是块状经济,区位主体对区位的选择是区位间的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清楚地说明驱动区位主体进行区位选择的作用力,我们做如下假设:所考察的经济系统是封闭经济系统,该经济系统只包含两个区域,北部和南部,我们把这两个区域看成是两个区位;只有两类生产部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而劳动力有两种,农业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不可转移要素,工业劳动力是可转移要素,劳动力充分就业。还假设区位主体是工业企业,每个企业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生产需要投入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都是工业劳动力,每个企业的固定成本都相等,在固定成本不变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变成本与产出量成正比。农业部门只使用农业劳动力生产同质产品。收益最大化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如果北部受到某种有利于北部的某种外生冲击,比如提高北部收入水平的政策,则北部的实际收入提高。这时工业劳动力向北转移。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可以把企业雇用的工业劳动力数量看成一个单位劳动力,一个企业对应着一个单位劳动力,这样工业劳动力单位数值就等于企业个数。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区际实际工资差异是区际工业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工业劳动力区际分布也决定了企业区际分布,这是区位主体动态选择区位的结果。现在我们考虑区位动态的长期均衡——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简称区位长期均衡。区位长期均衡指的是工业劳动力不再流动,区位主体没有改变现有区位的内在动力。显然工业劳动力流动与区域间的实际工资水平差额有关;也与两个区域工业劳动力份额有关。当工业企业分布在多个区域,以至于工业劳动力也同时分布在多个区域且不发生劳动力的流动时,我们称实现了均衡,此时的均衡叫做内点均衡。当存在区际实际收入差距时,发生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总是由实际工资水平较低的区域流向实际工资水平较高的区域;当工业企业全部集中在某一区域,以至于工业劳动力也全部集中在该区域时,工业劳动力的实际工资也自然相同,因此不存在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此时的区位均衡,就是边缘-核心均衡,也叫做非对称均衡。显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情形是内点均衡。而且现实中的内点均衡是以区域间企业数量或工业劳动力份额或市场规模不相等的非对称均衡为主,比如当北部市场规模较南部大,且企业数量和劳动力规模较南部大时可能出现这种非对称内点均衡,或者南部的规模较北部大时也可能出现这种非对称内点均衡。当区域间企业数量或工业劳动力份额或市场规模都相等时的内点均衡,我们称为对称均衡。为了简化问题,我们仅分析对称情况下的长期稳定均衡。下面我们讨论两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无论何时,区位主体都受到三种作用力的影响,一是市场引力;二是竞争斥力;三是降价引力。当这三种作用力达到平衡时,区位主体的区位选择停止下来,区位达到均衡状态。现假设南北两个区域对称且长期稳定均衡,则必然存在一个长期均衡点。在对称的长期均衡点,如果某一区位的工人实际工资与对应区位消费份额的弹性系数为正,,则存在市场引力。现实中的情形的确如此,产生市场引力的原因在于:如果劳动力大量聚集在某一区位,则此时企业也大量聚集在此区位,因为劳动力数量决定企业数量,此时该区位获得的总收益包括资本收益和工资收益,而工业劳动力集中较少的区位尽管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大量集中区位的工资水平相等,但该区位获得的资本收益较少或没有,因此劳动力大量集中区位的收入水平高于劳动力集中较少的区位的收入水平,因而实际收入水平高。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吸引更多工人进入该区位,工人进入该区位的过程就是企业生产区位的转移过程。如果某一区位工人实际工资与对应区位企业份额的弹性系数为负,,则存竞争斥力。现实中的区位的确存在竞争斥力,其原因在于:企业在某一区位聚集程度越高,企业之间争夺消费者的竞争也越激烈,这种竞争要支付很大的成本,因而企业的获利能力下降,而在企业总支出中工人的工资占重要的比重,故企业获利能力的下降必然降低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水平,进而工业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具有促使工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工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就是产业转移和区位再选择过程。如果某一区位工人实际工资与对产品交易价格的弹性系数为负,,则存在降价吸力。现实中的区位的确存在降价吸力,其原因在于:某一区位集中很多的企业,则本区位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多,从外区位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少,因而支付的包括运输成本的交易费用较低,进而总体工业品的价格下降,而工业品价格的下降就会导致该区位总物价指数的下降,总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该区位工人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具有促使工业劳动力迁入的趋势,劳动力迁入的过程就是企业转移和重新选择区位的过程。这三种区位力分成两类,一类是聚集力,包括市场引力和降价吸力,另一类是扩散力,就是竞争斥力。这些区位力是同时作用于一个区位的,当聚集力大于扩散力的时候,表现为区位主体的进入;当扩散力大于聚集力的时候,表现为区位主体的退出。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区位力的合力最终决定产业的聚散,而区位合力的最终决定形式是实际工资的变化率。显然,当区际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化率大于零,则工业劳动力向较高实际工资水平的区位集中,也就是工业企业迁入。这就说,三个区位作用力之和大于零或者说聚集力大于扩散力时,该区位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此时工业劳动力和工业企业迁入该区位。如果该区域聚集力小于扩散力,则该区位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工业劳动力和企业迁出该区位。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由于区位力的存在,动态区位选择与传统的区位理论不同,如果传统区位理论是从静态、外生优势角度去考虑区位选择问题,那么动态区位选择则是从动态、内生优势角度去考虑区位选择问题。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位置条件优越或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都成为经济中心,外资进入我国时的情况也是这样,外资更多地考虑的是当地的软环境而不是硬环境。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为了讨论的方便,简单回顾一下导言部分曾讨论过的市场开放度的概念。前面讨论的三个区位力的大小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比如市场开放度、产品替代弹性、制度因素等,其中市场开放度对三个区位力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市场开放度表示某一区位可转移生产要素流动所受到的限制,市场开放度小,则要素流动受到的限制大,从而要素难以优化配置。市场开放度与贸易成本成反比,贸易成本高,则市场开放度低。区域经济学中的贸易成本的含义较为宽泛,但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成本,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运输成本;二是指制度成本,这种成本是因地区间不同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保护政策、人们观念的差异等而导致的成本,常常表现为区际商品、资本以及人员流动方面的限制。在发达国家,尽管不同州之间在法律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整个国家内部而言,经济政策是高度统一的,因此贸易成本主要指运输成本,而在欠发达国家,市场分割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讨论区际贸易成本不仅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制度成本。贸易成本越大,产品和要素流动限制越大。贸易成本与运输条件和制度环境有关,贸易成本下降可以视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区内企业进入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各种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资本的趋利性本能使得资本总是流向高收益区位。因此,长期均衡时,两个区位资本收益相同,也就是当两个区位资本收益相同时,资本流动也就停止了,区位达到均衡。企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如下几个区位要素的影响。1.市场份额。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区位取决于市场份额。某一区位的市场规模越大,企业越向该区位集中,这是市场引力作用的结果。2.聚集程度。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区位取决于企业的聚集程度。集聚程度越高,企业之间竞争程度越大,则企业选择退出该区位的可能性越大,这是竞争斥力作用的结果。3.物价水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区位取决于总物价水平的高低程度。总体物价水平越低,则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企业越向该区位进入,这是降价吸力作用的结果。4.区内市场开放度。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内市场开放度高,则企业首选这种区位。首先,该区位配置企业的成本低,因为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完善,各种要素市场也很完善,因而各种约束条件少或没有;其次,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优化配置。区内市场开放度越高,企业越向该区位集中,这是区内贸易成本降低的结果。5.区际市场开放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际市场开放度高,则企业的生产区位不稳定,此时如果某一区位的市场规模大或实际收入水平较高,则企业很容易地转向该区位。这就说,如果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如果各自对对方的开放程度都很高,则对欠发达地区是很不利的,因为企业轻易被发达地区或区位吸引。这也是我国对外实行循序渐进开放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总结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企业总是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将选择区内市场开放度较大的区位;当区际市场开放度很大时,企业的生产区位很不稳定,企业会向市场规模大的区位转移。当然,上面结论中的企业主要指一般的竞争性企业。专用性资产很大的企业开始时也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位,但由于资产的专用性,不能轻易改变生产区位,因此一旦选择了某一区位,就难以变更区位。上面的市场开放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区位中各种经济活动的软环境,也就是区位内能够实现要素优化配置的各种政策法规、人文基础以及政府的行政能力等以及区际运输成本。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企业选择生产区位,主要选择市场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经济软环境的地区,而不是只考虑位置或交通区位等硬性条件,这与传统区位选择理论不同,这更符合现实。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上面的讨论告诉我们,区位选择取决于区位力占优情况,区位聚集力占优时,区位主体选择进入;区位斥力占优时,区位主体选择退出。区位选择的表现形式是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行为,但其内在机理则是市场引力、竞争斥力和降价吸力相互作用而形成循环累积因果链;如果这种循环因果链是促使企业向某一区位聚集,则称它为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这种因果链不断强化某一区位的优势;如果这种循环因果链促使企业迁出某一区位,则称它为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这种因果链不断削弱某一区位的优势。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要不断地自我强化某一区位的优势,则必须形成自我强化的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这种循环累积因果链是,经济增长率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区位引力增强经济增长率提高,这一过程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下面我们暂时不考虑劳动力因素,只考虑知识资本转移情形下的某一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过程。首先,我们要考虑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产业聚集是否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问题。当两个区位达到长期稳定均衡时,不管资本的空间分布如何,单位资本的收益率在两个区位是相同的,要不然,资本继续向收益率高的区位转移,直到两个区位的资本收益率相等为止。新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知识资本;空间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率与知识资本溢出效应和人口禀赋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知识资本溢出效应越大,则均衡经济增长率越大,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提高了均衡经济增长率;新古典理论告诉我们人口增长率与自然经济增长率是同步的。我们知道,知识资本的空间溢出是遵循衰减规律的,也就是说,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我们先考虑一下两个区位分别拥有一定份额的产业时的情况,此时两个区位所使用的知识资本除了本区位所生产的一部分知识资本以外还有对方区位生产的知识资本溢出而来的部分,但此时对方知识资本溢出到本区位就遵循溢出效应衰减规律,也就是对方的知识资本不可能全部使用起来,一部分知识资本在溢出过程中损耗了。因此,两个区位都拥有一定份额产业时的知识资本溢出效应较弱,因而此时均衡经济增长率较低。但如果此时某一区位的产业份额占绝对多数或所有产业都聚集在某一区位,则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很大或者知识资本溢出不存在损耗的情况,因此不考虑与人口增长率相关的自然经济增长率,则产业聚集在某一区位时的均衡经济增长率最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很重要的结论,即产业聚集提高经济增长率。其实,与产业分布模式相关的是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如果产业是均匀分布的,则此时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均衡增长方式;如果产业分布是非均匀的,如产业聚集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位的产业份额占绝对多数,则此时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非均衡增长方式。我们知道,非均衡增长方式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也就是说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这就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开始工业化时都采取非均衡增长策略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其次,我们讨论一下经增长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产业分布为对称分布,也就是均匀分布,则此时两个区位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都相等。但因受到外生冲击,这种对称分布被打破时,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开始发生变化。此时,产业聚集区的居民不仅获得劳动报酬同时也获得资本报酬,而产业迁出区的居民由于没有资本份额或资本份额很小,只获得劳动报酬、或者劳动报酬和极小部分的资本报酬。由于我们假设两个区位的劳动力禀赋是相等的,因此产业或资本聚集区居民的名义收入水平高于资本或产业迁出区居民的名义收入水平。因此,一个区域产业份额(或资本份额)越多,则名义收入水平也就越高。同时,如果两区位产业分布不均匀,则产业聚集区因为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多,从另一个区位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小,支付较低的成本,因而价格指数较低,这又说明生活成本指数较低。生活成本指数较低意味着在相同的名义收入情况下,实际收入水平高。这样,高名义收入水平和高实际收入水平一起,使得产业聚集区位的实际收入水平高于产业稀疏区位的实际收入水平。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即国民收入区际分配取决于产业份额,产业份额越大,所获得的收入越多。这就是我们在导言部分所提出的国民收入分配取决于资源份额的基本原理。这种高收入水平就成了区位的主要引力。接着,我们讨论一下收入水平与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讨论中,假设知识资本可以溢出但劳动力是不流动的,这可能与现实有较大的出路。但这种假设的本意,是要强调收入都消费在本地,即消费不转移。其实,现实中也大量存在这种现象,由于我国是乡土观念很浓厚的国家,因此尽管大量的“打工族”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在异地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但收入都寄回老家消费,甚至许多打工族在异地赚了一笔收入以后回到家乡办各种企业。如果消费不转移,则意味着所有收入都支付在本地,故实际收入水平高的区位消费支出也很大。但此时如果消费领域狭窄,市场范围狭小,则必然存在消费领域的竞争并抬高物价,因此这时往往扩大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范围。其实,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天津市与西部省份合作,在西部一些省份建立了“无水港”,扩大了天津港口的市场范围。在制定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时也是这样,例如天津对滨海新区的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其中的“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的含义再明确不过了,意思是这些地区就是天津的市场范围,也就是天津的势力范围。总之,某一区位的收入水平高,则该区位的市场份额大,市场范围也大。由此,可以看出,产业聚集区的收入水平较高,因而市场份额较大,市场范围也较大。最后是市场规模与区位引力之间的关系,我们直接引用前面的结论,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区位取决于市场份额,某一区位的市场规模越大,企业越向该区位集中,而企业的集中将提高经济增长率。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增长率提高收入水平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区位引力增强经济增长率提高的循环累积因果链,而这种循环累积因果链是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不断强化产业聚集区的区位优势。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增长强化区位优势,而优势区位促进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常提到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区位之间的关系,也是以这种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为作用机制的。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现在我们同时考虑聚集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随着区位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聚集效应不断得到加强,同时拥挤效应也开始起作用,当产业聚集达到某一临界值以前,聚集效应增强速度大于拥挤效应的增强速度,因而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均衡经济增长率提高。但当产业集中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则此时聚集效应增强速度低于拥挤效应增强速度,此时均衡经济增长率随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这说明,尽管产业聚集会提高经济增长率,但过渡聚集反而降低经济增长率。根据前面讨论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如果某一区位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则将导致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又导致市场规模的萎缩和劳动力的外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显然,这种循环是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促成的,它不断地减弱原有区位的优势,直到沦落为萧条区为止。由于考虑到前后的逻辑关系,本部分我们仍是从产业聚集而导致的拥挤效应角度来解释原有区位经济增长率下滑过程的,但现实中某一区位经济增长率下滑的原因并非都用这种模式化的理论来解释的,区位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可能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因此,本部分不是重点考虑经济增长率是如何下降的问题,而重点考虑某一区位经济增长率下降是如何减弱区位优势的问题。现实中,存在许多因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而失去区位优势的例子,比如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大城市区域,这些区域共同特征是各种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企业生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生活质量下降。尽管把北京市重化工企业向外转移可以解释为实现区际合理分工的过程,但其直接原因是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集中而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法国和英国政府一直懊悔经济活动过渡集中在巴黎和伦敦,并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除了这些大城市区域以外,还有一些曾经是成熟的工业化地区而后来变成了萧条区的区域,这些区域区位优势消失的速度更快。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苏格兰南部、威尔士以及英格兰北部先后衰落为萧条区,与此大致相同的时期,美国纺织工业的南迁使得新英格兰南部工业区遭受重创;二战后,美国匹兹堡地区钢铁工业的衰退又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停滞和萧条的恐慌;因体制滞后、技术老化、资源枯竭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尤其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现象。萧条区的特征是容易看出来的,经济增长长期下滑;大量企业倒闭或转向其他区位;失业率逐年上升,且持续时间长,人口大量外流;失去往日的“氛围”,缺乏活力,整个区域显得死气沉沉,而这些就形成了上述的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形成这种循环机制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尽管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曾主导该区域经济活动的某种产业,因发生不利于该产业竞争力持续提高外生冲击,而停止增长或下滑,是某些区位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如资源型城市的某种资源的枯竭、体制滞后和技术老化严重约束产品的升级换代因而失去竞争力等。31n******洗衣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如果某一区位优势的削弱是产业高度聚集而导致的基础设施不足、企业生产成本高、服务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生活质量下降等所引起的,那么恢复或重振该区位优势的途径,就是通过资本或企业的向外转移,降低产业的集中度。由于对聚集租金的路径依赖性以及巨大的区位转移成本,企业是不会主动向外扩散的,此时促使企业向外转移的有效方法是提高企业或资本进入该区位的门槛。现实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如一些地区严格控制污染型行业或高耗能型行业的进入,或取缔这些行业或迁出这些行业等等,这些都是降低某一区位产业集中度的具体措施。如果某一区位优势的削弱是资源枯竭或结构性滞后所引起的,那么此时恢复该区位优势的主要途径是根据本区域的区情,选择好替代产业,大力培育替代产业,例如辽宁阜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等。然而,这种替代产业3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