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 MB
  • 2022-04-26 发布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图总说明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路基路面说明书(一)一般路基设计1、路基设计原则:路基设计原则是根据沿线自然条件,结合本路段特点及难点,以及路线总体设计的要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通畅、安全、环保、耐久、节约的设计指导原则,借鉴项目区其它工程设计、施工的成功经验,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建设生态公路的指导思想,以实现路基构造物设计的安全性、自然性、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和特点,选择合理的路基横断面结构形式及边坡坡率,侧重于路基边坡的生物工程防护,采取经济有效的排水工程措施和病害防治措施,防止路基病害的产生,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尽量减少工程实施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关系的影响和破坏。2、设计依据①《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②《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③《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④《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⑤《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⑥《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⑦《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D33—2012);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C20-2011);⑨《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⑩贵州省相关技术文件:《贵州安全性设计指南》、《贵州省高速公路软岩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以及贵州高速集团有限公司相关文件。3、标段起终点LWTJ-16合同段路线长度14.32km,K131+700~K145+800,包含观风海停车区。4、路基填土高度本路段路线穿越的地貌单元主要为中低山区,路基填土高度主要受地形条件、填挖平衡、地下(地表)水位及路基稳定性等因素控制。为了保证路基的安全、稳定,根据本路段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考虑工程投资和环境景观的要求,路基一般填土高度一般控制在20米以内。为确保路床土基长期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路基临界高度根据土质及路床干湿类型,控制在1.6米。沿河路基满足设计洪水频率及设计洪水位。不能满足最小填土高度时,采用超挖换填、设置渗沟、增加碎石垫层等措施处理地基。5、路基宽度(1)整体式路基,路基宽24.5m,双向四车道,其中:行车道宽4×3.75m,硬路肩宽2.5m,中间带宽3m(中央分隔带宽2m,左侧路缘带宽2×0.5m),土路肩宽2×0.75m。(2)分离式路基:路基宽12.25m,其中:行车道宽2×3.75m,左、右硬路肩宽分别为0.75m和2.50m(含左、右侧路缘带宽0.5m、0.5m),土路肩宽2×0.75m。为了更符合与自然结合,全线坡口修整为弧形。详见下图。图路基标准横断面(V=80km/h)6、路拱横坡一般路段行车道、硬路肩及路缘带路拱横坡采用2%,土路肩采用4%的横坡。7、超高方式路线平曲线半径小于2500m时,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方式为,整体式路基采用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分离式路基采用绕设计线旋转,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n8、用地范围路堤坡脚或排水沟外缘1.0m,路堑边坡坡顶或截水沟外缘1.0m,桥梁上部构造水平投影以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9、路基边坡设计(1)填方路基边坡①填方路基边坡一般采用台阶式边坡填方路基边坡设计表填方路基边坡高度(H)填土(或土石混填)路基填石路基主线H≤10m1:1.51:1.25~1:1.510m<H<20m上部8m边坡1:1.5,下部边坡1:1.75上部8m边坡1:1.3~1:1.5,下部边坡1:1.5~1:1.75互通立交匝道匝道边坡将视情况适当放缓,尤其匝道圈内边坡将放缓至1:2~1:10。②护坡道:为了养护的方便以及今后植树、植草绿化路容的需要,在设置排水沟的路堤段坡脚均设置护坡道,护坡道宽度为1.0m,并向外设4%的横坡。在不设排水沟时,坡脚外预留1.0m宽作为公路用地。(2)挖方路堑边坡根据沿线挖方路段的岩土情况,边坡设计首先以安全为原则,在尽量不增加特殊加固措施以及满足边坡绿化条件的前提下,边坡坡率将适当放陡,以减少占地以及对自然边坡植被的破坏。①边坡坡率:◆土质、全风化石灰岩、白云岩、玄武岩以及全~强风化砂岩、页岩等路段的边坡坡率采用1:0.75~1:1.5;特殊岩土例如膨胀土路段,其坡率放缓至1:1.5~1:3.5。◆强风化的石灰岩、玄武岩以及弱风化砂岩、页岩等路段的边坡坡率采用1:1.0~1:1.5;◆弱风化石灰岩、玄武岩等路段的边坡坡率按采用1:0.75~1:1.0;◆顺层边坡路段的边坡坡率一般按岩层倾角放坡,若按岩层倾角放坡有困难的路段,采用锚杆框架、锚索框架加固。◆对于边坡稳定性较差路段,应通过安全稳定性分析计算综合确定。②对于土质挖方路段,挖方边坡按6m分级,对于软质岩路段如夹杂煤线的页、泥岩路段边坡,挖方边坡按8m进行分级设计;对于砂岩、石灰岩、玄武岩等硬质岩路段边坡,挖方边坡按10m进行分级设计。考虑到路基安全、稳定同时兼顾防护、施工及养护作业的方便,于边坡分级处设置2.0~4.0m宽的边坡平台,并以4%的坡度向内侧倾斜,平台上设置平台排水沟,以拦截坡面水,同时在挖方边坡上设置检修踏步,以便于运营阶段的维护工作。③碎落台为了诱导视线,增加边坡层次感,改善边坡景观效果,路堑坡脚至边沟外缘设置了1.5m宽的碎落台,并以4%的横坡向边沟侧倾斜,碎落台内植树绿化。(二)路基支挡与防护本路段地处贵州西北部,气候湿润,降雨丰富,植被生长茂盛。根据本地区气候及植被特点,土壤条件,路基填料类型等,以及交通部典型示范工程的要求,路基防护将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在充分考虑边坡稳定的基础上,以植物生态防护为主,工程防护为辅。植物防护采用植草结合低矮灌木的立体防护形式,辅以少量花卉及观赏性植物。1、填方路基边坡防护(1)喷播草籽防护当路基边坡高度H≤4m时,边坡采用喷播草籽防护,草籽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的耐寒和耐旱植物。防护范围:路床顶面以下,路基坡脚以上。(2)衬砌拱形骨架护坡当路基边坡高度H>4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衬砌拱形骨架防护,骨架内种植草灌,骨架厚度30cm,基础高60cm,拱圈高2m,在拱圈及肋柱上采用20号混凝土预制块镶边,以拦截水流,使路面雨水及坡面雨水在边坡上集中排除,并通过坡道导流槽直接流入路基排水沟。当4m<H≤5m,设双排衬砌拱,当5m<H≤6.5m,设三排衬砌拱,当6.5m<H≤8m,设四排衬砌拱;当8m<H≤10m,设五排衬砌拱。防护范围:路床顶面以下,路基坡脚以上。(3)浆砌片石护坡当路堤通过较大的水(塘)、水库时,设计水位+50cm以下采用30cm厚M7.5浆砌片石护坡满铺防护。防护范围:路床顶面以下,路基坡脚以上。(4)挡土墙在路基填方边坡压站地方道路、沟渠,或地面横坡较陡、边坡放坡过远、填筑困难时,n设置路肩墙或路堤墙。对于占地受限路段采用衡重式挡土墙,对于占地宽余及墙高过高而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衡重式挡土墙要求的路段采用仰斜式挡土墙。挡土墙墙体采用C20片石混凝土砌筑。挡土墙基础一般埋置深度为天然地面以下不小于1.5m;挡土墙基础开挖后均应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测定,如挡土墙基底地基承载力不足时,须采取地基加固处理措施。挡墙基底可采用换填级配碎石或设置钢筋混凝土底板进行处理。(5)桩板墙在半填半挖路基段或者陡坡路堤段,由于地面横坡较陡、边坡放坡过远、填筑困难时,设置桩板墙防护。桩板墙由抗滑桩与桩间板(墙)组成,抗滑桩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桩,矩形断面,2.0m×3.0m,桩长14~25m不等,桩距为5m;桩间板采用C30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宽3.7m。2、挖方路基边坡防护本合同段沿线地形起伏较小,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等。本项目沿线各段落挖方边坡防护原则如下:K131+700~K145+800(黑山~梨柴林段):路线位于迤那镇内,地形地貌主要为山间沟谷,因侵蚀作用强烈,尖棱状山脊与“V”型沟谷相间出现,局部陡坡内有崩塌、滑坡现象发育,岩性主要为石灰岩、页岩、炭质页岩为主。路基挖方主要以粘土、灰岩、以及部分软质岩边坡为主,防护以防风化以及稳定性为主;特别针对炭质页岩路段,在进一步放缓边坡的同时,针对强风化的页岩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同时设置锚索框架梁或者桩板墙进行防护。黑山至梨柴林段(1)喷射植草灌防护当路堑边坡高度H≤8m时,土质边坡坡率缓于1:1.5时,边坡采用喷射植草灌防护,草(灌)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的耐寒和耐旱植物。(2)拱形骨架护坡当岩质路堑边坡坡率i≥1:0.75,或土质路堑边坡坡率i≥1:0.75时,挖方坡面采用浆砌拱形骨架防护。骨架采用浆砌块石砌筑,并采用C20水泥混凝土块镶边,镶边石高出骨架面5cm,以汇导水流,使坡面水在骨架内汇集流入边沟。在膨胀土路段,采用带支撑渗沟的拱形骨架防护,通过支撑渗沟保持边坡土体的水稳定性,进而确保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3)窗孔式护面墙(方圆护面墙)当路基边坡高度H>6m时,土质及土石二元边坡的下部较为稳定的坡面采用方圆护面墙防护,方圆护面墙具备轻型防护的特点,在稳定性较好的岩质坡面能有效的保护岩石,防止坡面进一步风化剥落,同时也可在其内部的拱圈内码砌植生袋,达到绿化边坡的作用。(4)灌木护坡(挂网、植生格)主要适用于以中风化的厚层灰岩、白云岩、砂岩为主,坡面较为稳定的岩质边坡。灌木护坡可适用于不同的岩质边坡。不论是挂网还是植生格都能起到非常好的植物防护作用,能有效地整体固坡、维护自然景观,提高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形成山体滑落的屏障,同时配合坡面喷播的草灌,能形成良好的绿化效果。(5)锚杆(索)框架梁植草(灌)护坡对挖方边坡岩体风化破碎严重的路段或路堑岩体相对路基顺层威胁时,采用锚杆(索)框架梁以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框架梁内喷播植草。框架梁框架为2.5m×2.5m,框架宽30cm,高30cm,框架采用C25混凝土现浇。针对整体稳定性较强,但节理裂隙发育的路段采用锚杆框架梁,锚杆类型为全长粘结型,节点采用φ25、φ28螺纹钢筋(HRB400)锚杆锚固。针对整体稳定性较差,存在潜在滑动的危险,或开挖岩层为顺层的边坡,采用锚索框架予以加固,框架间距根据边坡坡率与坡面高度进行调整,框架宽50cm,高50cm,采用C30混凝土浇筑,锚索为6φj15钢绞线。(三)路基填料及压实1、路基填料本标段可用于路基填筑的材料有粘土、膨胀土、强~中风化石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n炭质页岩等。本标段废方较多,故路基填筑尽量采取就近利用的方式,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土料尽量采用物理改良发进行废物利用,以减少投资。具体如下:K131+700~K136+5000(塘口村~黑山段),主要地貌为街兴元台地,总体上较为平坦,发育有较多丘顶高程基本一致、高约30m左右的残丘,丘面普遍披盖残积粉质粘土,地表第四系覆盖土层较厚约6~15m,且大部分土层具有膨胀性。K136+500~K145+000(黑山~梨柴林段),地形地貌主要为山间沟谷,因侵蚀作用强烈,尖棱状山脊与“V”型沟谷相间出现,局部陡坡内有崩塌、滑坡现象发育,岩性主要为石灰岩、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地表覆盖层较薄约为2.0~8.0m,且在K137+250~K139+750段地表覆土具有膨胀性。此段路基主要开挖粘土、膨胀土与软质岩为主,路基填料也以粘土、膨胀土与软质岩为主。针对本标段的特殊性填料膨胀土,项目组认为填方路基应通过成熟的物理改良法尽量利用膨胀土作为路堤填料,以避免大量废弃引起的造价提高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挖方路基在确保边坡稳定安全的情况下,仅需对路床填料换填碎石土即可。此段路基填料详见下表(仅示意填方路段);而以炭质页岩为代表性的软质岩,在国内已经有相关成熟的利用经验,设计上认为本项目应尽量利用炭质页岩等软质岩,以避免大量废弃引起的造价提高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路基填料设计表(黑山~梨柴林段)序号桩号范围填料结构类型填料说明石料来源1K131+700~K133+200土石分层,粘土包边挖方石渣+利用膨胀土K134+000-K135+5002K133+200~K134+000弱膨胀土直接利用本段挖方3K134+000~K135+500弱膨胀土直接利用优先利用土方本段挖方4K135+500~K136+290普通土+隧道弃渣利用土方+炭质页岩弃渣本段挖方黑山隧道弃渣5K137+420~K138+296.60土石分层,粘土包边挖方石渣+利用膨胀土本段挖方6K138+636~K138+845全部填筑挖方石渣挖方石渣本段挖方7K139+165~K139+426.8全部填筑挖方石渣挖方石渣本段挖方8K139+426.8~K139+629高填,全填石渣挖方石渣K139+940-K140+3799K139+749~K139+940高填,全填石渣挖方石渣K139+940-K140+37910K140+779~K141+120普通土+炭质页岩石渣利用土方+炭质页岩石渣本段挖方11K41+120~K142+480普通粘土或隧道弃渣利用土方+炭质页岩石渣本段挖方2、路基压实技术要求路基填筑前平均清除30cm厚的表层土,并集中堆放以便于后期用于复耕,清表后对基底碾压密实,使基底的压实度不应小于90%。路基压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路床0~120≥96上路堤120~190≥94下路堤190以下≥93零填及挖方路基0~120≥96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810下路床30~120510上路堤120~190415下路堤190以下31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81030~120510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标准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硬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1.20-1.90≤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3下路堤>1.90≤6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5中硬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1.20-1.90≤4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2下路堤>1.90≤500小于层厚2/3由试验确定≯24软质石料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床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重度(kN/m3)孔隙率(%)上路堤1.20-1.90≤3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0下路堤>1.90≤400小于层厚由试验确定≯22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也可以采用施工参数(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检测联合控制。n填石路基的压实质量还可以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3、路床顶面验收标准除满足正常路床填筑粒径、压实度、CBR要求外,地基土基回弹模量值应大于40MPa和弯沉值小于0.174mm。4、构造物两侧路基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桥涵台背一定范围内的路基要求采用碎石填筑。台背路基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要求从填方基底至路床顶面压实度均达到96%。桥涵构造物台后路基处理范围构造物类型底部处理长度(m)上部处理长度(m)备注桥梁每侧≥3每侧>(3+1.5H)含台前溜坡及锥坡,且需超长0.3m压实。涵洞每侧≥2每侧>(2+1.5H)桥台背后、涵洞两侧与项部、锥坡与挡土墙等构造物背后的填土均应分层压实,每一压实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20cm。涵洞两侧的填土与压实和桥台背后与锥坡的填土与压实对称或同时进行。各种填土的压实尽量采用小型的手扶振动夯或手扶振动压路机。(四)特殊路段及不良地质路段路基设计1低填浅挖路基及路床处理对于路基填方或挖方高度小于路面结构+路床厚度(76+120=196cm)的低填路基,为保证路床的压实度达到96%,对路床进行开挖换填处理,换填材料采用碎石土。2路床换填处理由于本标段开挖土方多为第四系的粉质粘土,其物理力学指标较差,CBR值较低,不满足路床填料最小强度(CBR)要求。故设计上对路床进行特殊处理,填方路段路床范围直接采用碎石或碎石土填筑,强~全风化岩质以及土质挖方路段路床范围采用碎石或碎石土换填,中~微风化岩质挖方路段,路床采用40cm的碎石或碎石土调平。针对膨胀土挖方路段,路床120cm换填碎石土,路床下采用超挖80-120cm,基坑底部铺设防水土工布,并回填碎石土。针对炭质页岩、泥岩等软岩挖方路段,路床120cm换填碎石土,路床下超挖40cm,基坑底部铺设防水土工布,并回填碎石土。3填挖交界处理为了保证填挖交界段路基、路面的整体稳定性,减少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当地面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路基需进行填挖交界或半填半挖处理。纵向填挖交界处,地面纵坡陡于1:2.5时,对挖方区路床12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超挖长度不小于5m,并在上、下路床底部各铺设3层长4m的土工格栅,格栅均采用φ8U型钢筋钉固定,纵横间距为1.0m。路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2.0m的台阶,并以3%的横坡向内倾斜。横向填挖交界处,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对挖方区路床120cm范围内土体进行超挖,超挖长度不小于5m,最多超挖至边沟内侧,并在上、下路床底部铺设3层土工格栅,格栅均采用φ8U型钢筋钉固定,纵横间距为1.0m。基底部自地面线应开挖宽度不小于2.0m的台阶,并以3%的横坡向内倾斜。为了行车舒适,超挖边缘不宜在单个行车道内和硬路肩内,挖方一侧的台阶应与每个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膨胀土纵横向填挖交界路段,铺设的土工格栅加长至10m,炭质页岩等软岩的纵横向填挖交界路段,铺设的土工格栅加长至8m。为保证路基处于较好的水文条件,沿填挖交界处设置碎石盲沟把裂隙水或下渗水引出路基,以保证路基安全。4桥梁台背回填根据施工图评审会会议纪要以及集团公司要求,轻型桥台的台背采用级配碎石进行回填(仅针对轻型桥台)。5高填路堤现行规范规定边坡超过20m的路堤为高填路堤,目前山区高速公路已修筑的一些高路堤,常出现沉降及沉陷等路基病害,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行,因此本项目在弃方较少时,一般不采用高路堤。但局部路段由于地形复杂,弃方较多且调运困难时仍考虑采用高路堤方案。n高填路堤路段一览表序号起讫桩号长度(m)边坡最大填土高度中桩填土高度地基情况处理方案1K137+498.5~K137+640.8右侧28021.4512.3地表覆盖2-3m的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的灰岩局部夹炭质页岩整体地势较陡,现为老锅厂村子的农田,路堤底部4m采用石渣填筑,加强夯补强2K139+420~K139+57515532.0828.6地表覆盖5-6m的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的灰岩整体地势较缓,现为农田,路堤底部4m采用石渣填筑,路堤每填筑4m加强夯补强3K139+760~K139+915右侧15528.8616.4地表覆盖4-6m的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的灰岩整体地势较缓,现为农田,路堤底部4m采用石渣填筑,路堤每填筑4m加强夯补强4K140+945~K141+015右侧13017.926.54地表覆盖3-6m的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的灰岩右侧路堤边坡第一级按8m放坡,坡率1:1.5,然后设置桩板墙,桩长14-25m,桩间距5.0m,桩间挂挡土板。5K142+200~K142+270右侧7027.212.6地表覆盖3-6m的碎石土,下部为强风化的炭质页岩岩整体地势较缓,现为荒地,路堤底部4m采用石渣填筑,路堤每填筑4m加强夯补强6K145+350~K145+70035019.318.5地表覆盖4-6m的粘土,下部为强风化的灰岩整体地势较缓,现为农田,路堤底部4m采用石渣填筑,路堤每填筑4m加强夯补强本标段共设置了6段高填路基,总长为11400m,项目组通过现场调查、定性分析、定量验算等进一步详细掌握此段高填路堤的特点,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①基底条件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分析,在对地基平整后填筑4m石渣提高地基承载力;部分路段需要对原地面进行挖台阶处理。②路堤补强措施及压实度控制本段高填路堤填料主要为粘土以及附近挖方开挖出的强风化石灰岩、炭质页岩石渣与碎石,对一般高填路堤每填筑4m采用强夯进行补强一次;对设置了桩板墙,无法采用强夯对路堤进行补强,设计上采用了每填筑2m,加铺一层高强土工格栅进行补强的措施。同时要求压实度不得小于95%。③设置支挡结构物K139+420~K139+575右侧、K139+760~K139+915右侧、K142+200~K142+270右侧三段高填路堤所处位置地面横坡相对较陡,为确保路基安全,在填方坡脚第三级边坡处设置了B型护脚墙,护脚墙采用C20片石砼砌筑。K140+945~K141+015段高填路堤位于王家梁子村北侧的山沟内,坡面较陡,为了确保路基安全,在路堤右侧设置桩板墙对路堤进行支挡。抗滑桩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桩,桩长14~25不等,桩径为矩形短信2.0m×3.0m,对于不同位置的抗滑桩,设计上根据其所在位置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计算,确定其所需要的桩长以及配筋。施工中应注意观测路堤填筑过程中或以后的地基变形动态,对路堤施工实行动态监控,以确保路基安全。右侧路堤边坡第一级按8m放坡,坡率1:1.5,然后设置桩板墙,桩长14-25m,桩间距5.0m,桩间挂挡土板。路堤沉降不论地基和路堤都是难免的,试验研究成果表明,高路堤地基沉降在路基施工结束时可基本完成,而堤身的沉降则要在施工结束后缓慢完成,且路堤越高沉降时间越长。过去大多预留沉降量使路基沉降后仍能符合设计要求高度,但高速公路纵坡要求严格,不可能由于预留沉降量使路面纵坡在短距离内起伏变化,也不可能在其沉实后再调整路面高度,沉降量的调整难度相当大,因此本设计不采用预留沉降量,要求在施工填筑过程中,严格控制分层填筑的厚度,填料强度应达到要求,压实度达到压实标准,作好施工计划,对高填方路段应提早施工,保证沉降预压期不小于6个月,使其自然沉降,尽量减小工后沉降量。6挖方路堑高边坡本标段施工图阶段共设置了6段深挖路堑,总长为1512.7m。本项目除在特殊情况以及无法避免时,一般均对深挖高边坡进行了调整。但局部路段由于地形复杂,平纵面无法调整的情况下,也产生了一些挖方高边坡。对此,项目组给予高度重视,加强设计力度,确保深挖高边坡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挖方高边坡路段一览表序号起讫桩号长度(m)边坡最大挖方高度中桩挖方高度地质情况处理方案1K135+039~K35+300左侧26129.1328.75本段为石质边坡,主要开挖强~中风化的白云岩、炭质页岩等本段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呈大角度交叉,节理裂隙发育,采用锚杆框架梁防护n2K135+250~K135+566.7右侧316.731.417.6本段为石质边坡,主要开挖强~中风化的石灰岩、炭质页岩等本段为逆层边坡,采用灌木护坡+拱形骨架防护3K139+963.2~K140+262.5左侧299.322.8123.86本段为土石二元边坡,上部土体较薄主要开挖强~中风化的石灰岩本段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呈小角度交叉,节理裂隙发育,采用锚杆、锚索框架梁防护4K139+944.7~K140+274.4右侧329.726.1423.86本段为土石二元边坡,上部土体较薄主要开挖强~中风化的石灰岩本段为逆层边坡,节理裂隙发育,采用锚杆框架梁+拱形骨架防护5K140+802.7~K140+945.5右侧142.828.7413.25本段为土石二元边坡,上部土体较薄主要开挖强~中风化的白云岩、炭质页岩等本段为逆层边坡,炭质页岩边坡放缓坡率,采用灌木护坡+拱形骨架防护6K141+263.8~K141+427左侧163.229.3417.3本段为土石二元边坡,上部土体较薄主要开挖强~中风化的炭质页岩岩本段边坡为顺层边坡,节理裂隙发育,采用抗滑桩+锚索框架梁防护挖方高边坡设计将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时将根据岩土体类型、成因、性状、风化程度、主要结构面、气象、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必要的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通过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极限平衡法以及数值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计算。其中对于岩质边坡,加强结构面以及节理裂隙调查,通过边坡总体稳定性评价、刚体极限平衡及有限元法综合评价其稳定性,对不同的边坡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案。①土质边坡的局部滑塌沿线的土质边坡主要为表层的第四系冲洪积、残坡积的粘土(包括红粘土)及全风化的石灰岩、白云岩、页岩、板岩等,降雨入渗后,土体吸水软化自重增加,导致抗剪强度降低,极易引起边坡土体产生滑塌。处理措施:对一般路段考虑通过放缓边坡、加宽平台、采用窗孔式护面墙加强防护及排水等措施进行治理,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或仍不能稳定时,将采用锚杆、锚索框架等进行加固处理。②岩质边坡的崩塌、碎落沿线部分路段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在路基开挖后岩体风化速度加快,受几组不利节理面的共同影响,岩体容易产生楔形体破坏而产生崩塌、碎落等病害。处理措施:提前清理坡面危石,同时设置窗式护面墙进行防护,局部可以锚杆框架加固。③岩质边坡沿结构面的顺层滑动沿线地质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页岩等沉积岩类。局部路段岩层倾向路基,边坡开挖后,受雨水(地下水)的影响,使岩石层面的C、φ值降低,边坡沿着层面产生顺层滑动,危害路基安全。处理措施:对于一般路段采用放缓边坡,边坡坡率与岩石倾角保持一致;对于挖方边坡高度较高而又无法使边坡坡率与岩石倾角保持一致的段落,加强防护与排水的措施;顺层边坡可能滑塌时,采用锚杆、锚索框架进行加固处理。对挖方高边坡路段除过采取以上措施外还要加强排水工程设计,根据边坡裂隙水出露情况,必要时通过设置边坡渗沟等措施,保证边坡处于较好的水文条件状态下。对于不稳定路堑高边坡将分别采取如下措施:①放缓边坡坡率,对于顺层边坡及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夹角较小的边坡,首先考虑放缓边坡坡率,使得边坡的倾角尽量接近与岩层自然的倾角,避免过重的圬工防护。②锚杆+锚索框架梁防护,对于顺层边坡以及存在失稳危险的边坡,采用锚杆+锚索框架梁防护,锚杆长度为9m,锚索长度18~20m。设计上采用“强脚固腰”的设计思路,在边坡中部采用锚索框架梁防护,在边坡坡脚出设置锚杆框架梁,有效的增加了边坡的自稳性。对于部分石质边坡,由于其节理裂隙的发育以及强风化层过厚的情况下,采用锚杆框架梁进行加固,确保三维楔形体以及坡面的不会发生块状的掉落。③加强截排水设计,项目组针对每一段高边坡进行了汇水验算,确保其在雨季时的截排水功能,保证边坡在饱水状态的稳定性。④动态设计,施工中应注意观测路堑边坡的变形动态,实行动态监控,以确保边坡安全。对于潜伏重大地质病害、边坡结构复杂、对施工和运营造重大影响的重点高边坡或滑坡病害除要求采用简易观测(地表监测)外,还必须对其坡体变形进行深层位移动态监测、地面变形监测(倾斜盘监测)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通常每一重点边坡上布置1~3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一般布设2~4个监测孔,具体位置、数量与深度,根据现场边坡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期间监测周期:每月监测2次,雨季或变形加剧时适当加密监测次数;工后延长1年监测时间,如1年后坡体变化仍不稳定,应延长监测周期。n7膨胀土路段本标段膨胀土主要分布在K131+700~K136+500(观风海停车区)、K137+250~K139+750(老学堂至王家梁子)段。本段地形地貌分为两个大段落:K131+700~K136+500(塘口村~黑山段),主要地貌为街兴元台地,总体上较为平坦,发育有较多丘顶高程基本一致、高约30m左右的残丘,丘面普遍披盖残积粉质粘土,地表第四系覆盖土层较厚约6~15m,部分土层具有膨胀性。K137+250~K139+750(老学堂至王家梁子),地形地貌主要为山间沟谷,因侵蚀作用强烈,尖棱状山脊与“V”型沟谷相间出现,局部陡坡内有崩塌、滑坡现象发育,岩性主要为石灰岩、页岩、炭质页岩为主,地表覆盖层较薄约为2.0~8.0m,地表覆土具有膨胀性。处治方案本标段范围内仅有一处采石场,且石料场的上路支距约为10~15km。若均采用外购石料进行路基填筑,势必会增加全线投资,同时还需要额外寻找弃土场对废弃的土方进行处置;若采用膨胀土进行路基填筑,按照规范需对其进行改良,而膨胀土改良最好的改良剂为生石灰粉或水泥灰。项目组在施工图外业调查阶段发现,项目区域附近没有大型的石灰生产厂家,且项目业主反对膨胀土的掺灰改良方案,故大面积的石灰改良土也无法实现。施工图设计阶段,项目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项目组经过仔细研究,参考广西、湖南等省市的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堤施工经验,初步拟定了“膨胀土包心填筑,外侧粘土封边”的处治方案,具体为,选用膨胀等级较低的,弱~中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的芯部,外侧采用2.5m的普通粘土或者红粘土进行包边封闭。具体的膨胀土路段处治方案如下:1)充分利用隧道弃渣与挖方石渣进行填筑,黑山隧道与梨柴林隧道所产的隧道弃渣,应通过纵向调运来解决膨胀土路段的填料问题,同时还能减少弃土场的设置。路基挖方石渣较为集中的纵向路段,应集中采用填石路堤。高填路堤优先采用填石路堤或普通土填筑。2)对于隧道弃渣和挖方石渣因运距较远而无法充分利用,必须采用膨胀土填筑路堤的段落,设计上采用“膨胀土包心填筑,外侧2.5m粘土包边封闭”的方案。3)对于膨胀土挖方路段,设计采用以放缓边坡坡率为主,柔性骨架防护为辅,生态防护为主,圬工防护为辅的防护方案。由于本标段地形地貌相对较缓,呈缓丘状,地形起伏不大,放缓边坡坡率即有助于释放膨胀土的膨胀变形,也能有效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同时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破坏。在保证边坡自稳性的同时,加强边坡截排水系统,确保对地表水的拦截与排放。挖方路段的边坡防护以柔型骨架防护为主,针对膨胀土的挖方边坡,设计上采用加强型拱形骨架植草防护,即在骨架流水槽下设置了干砌片石支撑渗沟,保证边坡土体的水稳定性,进一步抵抗或抑制膨胀变形,保护边坡的安全。挖方边沟下设置纵横向的盲沟,降低地下水位,对于位于地下水位线以下的边坡,设置了仰斜式排水管进行排水。4)当挖方段路床位于膨胀土区域时,采用超挖80-120cm,基坑底部铺设防水土工布,并回填碎石土的方案,同时在两侧边沟底部加设碎石盲沟,确保挖方段路床的稳定性。8炭质页岩等软质岩路堤本项目旧司组的灰黑色炭质页岩主要分布于K135+800~K137+100、K140+450~K143+200,及黑山隧道与梨柴林隧道进口端1Km,分布范围相对较小。其中黑上隧道约960m,全为炭质页岩,梨柴林隧道进口端约1km为炭质页岩。旧司组炭质页岩以灰黑色为主,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处治措施以及利用方案:以《贵州省高速公路软岩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为指导方案,项目组针对本标段的炭质页岩路段进行详细设计,主要针对零填挖路段、填挖交界路段、陡坡路堤、路床部分、挖方边坡的坡率与防护方案以及炭质页岩的填料利用等方面。挖方路段,边坡主要以放缓坡率为主,锚杆框架梁防护为辅的防护方案。填方路段,将挖方的炭质页岩松铺,进行8-15天的预崩解、软化,然后根据《贵州省高速公路软岩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进行分级,再将之作为路堤填料,进行摊铺、碾压。(五)路基路面排水设计1、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原则(1)公路修筑后,尽量不干扰、不改变农田原有的排灌系统,以维持农业和养殖业的正常生产。(2)在公路排水沟外侧设置挡水堰,使路基排水自成体系,防止农田水进入路基排水沟。(3)路基排水设计重现期15年,路面排水设计重现期5年。n2、路基排水(1)排水沟填方路基两侧均设置排水沟,一般路段采用50×50cm、60×60cm以及80×80cm的梯形断面,水田及占地受限制的路段采用矩形,尺寸为:底宽80cm,深60cm,可视汇水面积大小适当增减排水沟的断面;对于互通立交区匝道圈内,采用浅碟形生态排水沟。如果较长路段无天然河流、沟渠等出水口时,适当加大排水沟尺寸,必要时修建横向排水沟,将水流引至附近天然排水系统。(2)边沟挖方路段及填方高度小于80cm的路段设置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小于3‰的边沟,边沟形式初拟采用带盖板的C20混凝土矩型边沟(边沟尺寸60×60cm、60×80cm以及60×100cm)。对于汇水面积较大以及边坡需要设置反向纵坡的路段,边沟深度最大可以达到120cm。C20混凝土矩型边沟具有排水效果好、防冲刷能力强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特点;生态型边沟的特点是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对于地下水位较高或土基含水量较大的挖方路段,在边沟下设置碎石盲沟,以保证路床处于较好的水文条件下。盲沟尺寸根据地下水位以及土基含水量等因素确定。(3)截水沟根据地形水文条件,在挖方路段较高一侧山坡距坡口不小于5m处设置截水沟,以减轻路堑边沟的排水压力,降低水流对路堑边坡或路基坡脚的冲刷。截水沟初拟浆砌片石矩形截水沟和浆砌片石梯形截水沟两个方案。梯形截水沟虽然具有有利于来水的汇入的优点,但其占地较大,景观效果差,因此,本次设计推荐采用占地较少的浆砌片石矩形截水沟,断面尺寸一般采用60×60cm,30×30cm两种,对于石质挖方路段原则上可不设截水沟。(4)平台排水沟填挖方边坡分级设置时,为拦截坡面水,防止边坡冲蚀破坏,在平台上设置边坡平台排水沟,石质挖方路段平台排水沟采用拦水带形式。(5)急流槽在路基边坡、路基边沟或截水沟水进入路基排水沟以及路基排水沟水进入沿线人工河沟或自然河沟时,一般均应设置急流槽。急流槽采用7.5号浆砌片石砌筑。3路面排水路面排水包括:一般路段路面排水、超高路段路面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以及路面结构层排水等四部分。一般路段路面排水一般路段路面排水分集中排水和分散排水两种形式。路面排水形式比较表集中排水分散排水用拦水路缘石用路肩排水沟优点施工简便,造价低,对路基边坡稳定的影响小。路面水可以直接进入路肩排水沟,排水效果好,对路面结构的影响也较小。排水效果最好,对路面结构影响较小。缺点排水效果一般,并易产生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及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占用部分土路肩,影响交通工程设施的布设,增加了施工的难度。施工期间及运营初期容易冲刷路基边坡。经综合分析比较,一般路段采用分散排水的形式排除路表水。对凹曲线底部填方路段,及特大、大桥桥头填方路段则采用设置拦水路缘石结合边坡急流槽的集中排水方式。互通立交区匝道均采用分散排水方式。土路肩采用预制混凝土全封,有利于排水。(1)超高路段路面排水超高路段路面排水通过在路缘带设置排水沟并加设盖板进行汇水、集水,通过横向排水管排水。(2)中央分隔带排水中央分隔带采用凸起式,中间植草、栽灌木。分隔带下设置纵向碎石盲沟及纵向透水PVC管,将分隔带内的下渗水汇集,再通过横向排水管将水引出路基。(3)路面结构层排水路面面层底部设沥青下封层,路面结构层外侧土路肩内设置纵向碎石盲沟及排水管,排除路面结构层内的下渗水。(六)取、弃土方案本项目控制性工程段处于中低山区,路基填挖较为频繁,弃方较多,剩余弃方尽量选择在山间耕作价值不高的沟谷中堆弃。本项目共设置弃土场3处,弃土容量约30.6万方,实际弃方约30.6万方。n1弃土场设计原则本段弃土场均考虑设置在沟谷洼地中,弃土后,必定会破坏原有植被,加之所弃废渣松散,易被雨水冲刷,产生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的农田建设及自然环境。本段弃土场应做好水土保持设计,目的在于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并在弃土完成后能尽快恢复原有植被。2弃土方式在弃土过程中,尽量遵循“集中堆放、分段分区”的原则,堆放时先上游后下游。同一地段堆放遵循“中间高、两边低”的原则。3水土保持措施弃土场使用前先将场内耕植土清除并集中堆放,以便在弃土结束后做为复耕回填的种植土利用。弃土采用集中堆放的方式,在某一段区的土料堆放达到设计高程时,可以对该段区进行水保治理,而在下一段区继续堆放,这样可以避免土场的长时间裸露。对于弃土高度较大的弃土场采用分级堆放,并设置C20片石砼挡土墙防护。弃土完成后要对弃土场进行复垦,不能复垦的进行绿化,绿化树种尽量采用当地适生树种,弃土场的截、排水沟要及时疏导防止堵塞。(七)、路基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1一般路基施工路基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交通部颁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中有关规定执行。(1)路基填筑前,应对填料密度、含水量、最大干密度进行测定,压实过程中应对填料的含水量严格控制,压实后应检查填料的密实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路基在雨季施工时,应注意加强施工管理,做好临时排水和防护措施(如设置路肩临时挡水堰等),避免路肩和边坡受雨水冲刷造成拉槽、崩塌。(3)为保证路堤边缘的密实度,每侧填土应加宽50cm,在路基填筑结束后再行刷坡至路基宽度。(4)台背填砂砾处理时,应采用反开挖路基的方式施工。(5)原有耕地及人工填筑的场地,应清表回填,填筑前进行夯实,路基基底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6)填筑路基前应平整场地,对低洼及水田路段,应把水排干清表土凉干或换填后再填筑;对塘坝等地面的突起部分应开挖回填处理。(7)零填及挖方路段,应先将地面压实,使之达到要求的压实标准后再修筑路面。(8)鱼塘的淤泥及清表土应其中堆放,可作为路基边坡绿化或种植灌木基材。防护工程所选用的草种应具有耐贫瘠、耐涝,且易成活、后期易管理等特点,以减少养护费用。(9)路基施工严禁采用大爆破,应采用小型爆破、预裂爆破、光面爆破等,以免造成边坡损害,影响路容美观,给防护工程施工带来困难。(10)多级边坡的路堑施工时,应采用逐级开挖、逐级防护,避免大段落的刷坡及开挖护脚基础。应先修好坡顶截水沟并及时铺砌,后从坡顶逐层往下开挖施工,对来不及施工排水设施的边坡,应采取临时工程防护措施,以免雨水冲刷造成边坡破坏。施工期间应对路堑边坡坡顶与截水沟之间的原生植物予以保留。(11)施工过程中对高陡路堤及高路堑边坡应加强巡视检测,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反馈设计单位。(12)防护、排水构造物周边回填土压实度按不小于85%,路面下排水构造回填土压实度按路堤相应部分压实度控制。(13)挡土墙施工前应做好地面排水工作,基坑开挖后,若发现地基与设计情况有出入,应及时反馈设计单位;墙趾基础施工完工后应及时回填夯实,以免积水下渗影响墙身的稳定;墙砌筑时应错缝砌筑,填缝必须紧密。(14)当路基填方高度大于10m时,每填筑2m需要进增强补压;路基填方高度大于20m时,填石路堤每填筑4m采用强夯补强,碎石土或土质路堤每填筑2m加铺高强土工格栅一层,并增强补压。2特殊性岩土路段施工注意事项(1)膨胀土填料利用方案本标段特殊性填料膨胀土,为了尽量减少项目废方,降低公路对环境的破坏,部分路段采用了膨胀土包心填筑,外侧采用普通粘土封边的方案。除路床、上路堤外,其余路堤部分采用膨胀土料填筑,外侧粘土包边,路堤边坡防护采用通用防护。(2)膨胀土路堤填料施工技术要求n1)路基基底施工技术要求填方路堤基底应在原地表清表后,采用重型压实机具进行压实整平,对于坑槽应采用石渣填平,硬质土块凸起部分应清理后整平,保证路基基底平整度。对基底为中膨胀土的路段,基底应超挖80cm,在基坑底部铺设一层防水土工布,土工布两侧加宽铺设3.0m,并回填石渣;对基底为强膨胀土的路段,基底应超挖100cm,在基坑底部铺设一层防水土工布,土工布两侧加宽铺设3.0m,并回填石渣。挖方段应在完成路床开挖后,根据设计要求超挖80-120cm,基坑底部采用碎石土10-20cm进行调平,当压实度达到95%后,在基坑底部铺设一层防水土工布,两侧包边至路基边沟顶部。2)膨胀土填料要求填方路堤在完成基底施工后,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膨胀土填料,应注意土料的最佳含水率应采用湿法重型击实试验来确定。应采用CBR改进型实验对膨胀土的原料进行分级,具体如下:膨胀土填料分级表填料等级CBR值CBR膨胀量天然稠度填筑要求Ⅰ>6.5%<2.5%wc≥1.0直接填筑Ⅱ5.2%~6.5%2.5%~3.5%Ⅲ3.9%~5.2%3.5%~5%Ⅳ<3.9%>5.0%wc<1.0改性或废弃注:CBR改进型实验,主要为将原规范的试件的浸水方式有上部改为侧向,在试件上部增加2.7Kpa的上覆压力,以模拟路堤的真实受力情况,试件采用湿法重型击实试验标准的最佳含水量。3)膨胀土路堤施工工艺膨胀土土料经开挖后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应通过试验进行分类,当其等级为Ⅰ~Ⅲ级时,若天然稠度wc<1.0,需要经过摊铺晾晒,才能用于填筑路堤。施工工艺应严格按下述过程做试验路段,最终确定施工工艺的各项要求。各标段参照试验段获得的技术参数执行,不适合本标段的可根据试筑情况适当调整。①工前预处理:对路基挖方的膨胀土进行集中堆放,并及时取样,进行市内试验,以确定膨胀土的等级。同时根据设计要求,对填方基底进行清表、夯实、整平。②耙压、整平:经过分筛后的填料运到填方段后,对于填料中少量的大块土体,应剔除或破碎,以确保路基压实的均匀性,然后采用推土机、勾松,平地机整平,施工中严格控制最大粒径和每层松铺厚度,经耙压后的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厘米,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30厘米。平地机的整平方法是由两侧开始向路中推进,如此往返三次,一般就可达到规定的粒径要求。③碾压:推土机耙压整平后,用自重18t的震动压路机静压2遍,弱震1~2遍,再用激震力为40~50t的凸块式震动压路机或震动羊足碾震动压实,震动碾压遍数为6~8遍,压实过程中需防止形成波浪或软弹现象,直至膨胀土和红粘土达到要求的压实度,羊角碾完成振压后,采用光轮压路机进行补压1~3次。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开始宜用慢速,速度为2.5km/h;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小半径曲线段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行进;横向接头对振动压路机一般重叠0.4~0.5m。前后相临地段也要重叠1~1.5m,特别是边缘部位,压路机要与线路方向成45°角碾压,以保证全区段碾压密实,而后对压实土层进行压实度检验,同时根据具体施工情况对填筑层进行弯沉检测。膨胀土路堤应采用湿法重型击实标准确定标干,若因工期等原因无法避开雨季施工时,压实度按规范中特殊填料标准执行(压实度可降低3%~5%)。④粘土包边封闭处理:膨胀土路堤外侧的粘土包边应与膨胀土路堤同步填筑,应及时对路堤边坡进行防护封闭。。⑤施工保护:膨胀土路堤应避开雨季施工,若因工期等原因无法避开时,应加强临时保护措施。每日施工结束后,应对膨胀土路堤采用彩条布覆盖保护,同时应修筑临时排水设施,确保降水不会进入未成形的路堤内部,引起膨胀变形。3红粘土、高液限土填筑路堤施工注意事项鉴于贵州省对红粘土已经有成熟的利用经验,并形成了相关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设计上考虑红粘土直接用于路堤填筑。填料要求:本项目用于公路路基填筑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液限宜小于75,超过此液限则应进行技术论证并确认可行后方可应用;用于公路路基填筑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CBR值应不小于3,CBR试验按照《贵州省红粘土和高液限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4.3条要求执行;用于路基填筑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的天然稠度宜大于0.7,亦即压路机能够进行正常碾压而不致打滑。液限、塑限对稠度计算结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应确保液限、塑限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适用范围:本项目红粘土与高液限土仅用于上路堤以下范围的填筑。基浸水部分、桥台背、挡墙背、涵洞背等部位不宜采用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陡坡路基不宜采用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n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只可用于高度不超过25m的路基。当路基中包含其它填料时,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宜用于路基上面部分填筑。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完成填筑后应有6个月以上的自然沉降稳定期方可铺筑路面,因此应考虑工期安排。稳定斜坡上地基表层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可直接碾压后填筑填石基底层。2)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3)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或地表水较丰富时,应提前开挖纵向及横向边沟排水,以降低路基范围的地下水位及疏干地基,边沟深度可根据地下水位确定,一般不小于0.5m。4)存在地表汇水、泉水和地下潜水的沟谷型填筑体应做好相应的排水措施,防止水渗入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5)特殊地基应按规范要求处理,处理后的地基与路基应满足整体稳定与工后沉降控制要求。路堤填筑路基填筑前应先作清表处理。路基底部采用80cm石渣料处理,填石料应有良好的水稳性。填石料从最低处开始分层水平填筑,每层厚度不超过0.5m,填石料的最大粒径不超过300mm,沿路基横向水平填筑,填石层厚度不少于0.5m。路基纵向地形变化较大,填石基底层沿纵向无法填筑同一水平高度的,应设置台阶进行搭接,每级台阶高度不高于0.50m,台阶长度及搭接长度不小于3m。路基横向超宽填筑不宜小于0.5m。压实层厚不得超过0.3m。松铺厚度宜在30cm~35cm,当填料需要翻拌晾晒时,为了提高晾晒效果,松铺厚度可减薄至25cm~30cm。碾压宜采用羊足碾压路机,压路机最大激振力不宜超过40吨。碾压路线按先两边后中间的方式。当土的稠度小于1.0时,宜采用静压碾压方式,当土的稠度大于1.0时,可采用先静压1遍,后低频弱振的碾压方式。碾压遍数由试验路确定,一般2遍即可,在土体软弹前停止碾压。压实度标准根据试验路确定结果执行,压实度应在85%~93%之间,实际操作中不得一律直接取低限。压实度的检测频率每1000m2检验2点,不足1000m2时检验2点。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料来源不同,性能相差较大时,应水平分层填筑。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堤应避免雨天施工,避免松土被雨淋湿。施工中应保持作业面横坡不小于3%,路基施工期间应设置边沟以防路基被雨水浸泡。雨后作业面,应经晾干重新压实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应连续施工,压完一层经检测合格后马上进行下一层的填筑,防止作业面因水分蒸发而开裂。对于碾压完成的作业面,如长时间不能进行下层施工,路基顶面应采取防裂措施。当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至下路堤顶面,路基表面需平顺,考虑到路基沉降宜预留5%的横坡,以确保路基沉降后能顺利排出渗入路基顶面的水。本项目采用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填筑的段落其路床与上路堤应采用遇水不易崩解的石渣、砂砾等粗颗粒填料,填料及填筑工艺规定如下:1)粗颗粒填料粒径小于2mm的含量不得超过15%,当肉眼观察无法判断时采用筛分法进行小于2mm的含量检测。2)上路堤碾压层厚不超过50cm,填石最大粒径不超过20cm。3)路床碾压层厚不超过40cm,最大粒径不超过10cm,路床填料应有较好的级配,不得有明显的粗粒料集中的现象。4)路床顶面采用最大激振力40吨以上的压路机碾压6遍或以上,表面无轮迹。路床顶面标高不得用细粒土贴皮找平。本项目超过10m的红粘土与高液限土路基应进行沉降观测,路线纵向上每300m~400m设一观测断面,地形和路基高度变化大的地方可适当加密,不足300m的路段单独设观测断面。4软质岩路堤施工注意事项(1)填料要求本项目泥质页岩、泥灰岩、砂岩及页岩等软质岩类主要分布与黑山至梨柴林段,挖掘或爆破出来后,受大气环境的作用可崩解破碎,甚至泥化,按强度和崩解特性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软质岩填料分级表软岩填料分级软化系数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耐崩解指数(%)Ⅰ级≥0.6025~3085~98Ⅱ级0.45~0.6015~2560~85Ⅲ级0.30~0.455~1530~60Ⅳ级≤0.30≤5≤30注:软化系数、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耐崩解指数均为控制性指标。    如任一指标对应的填料级别较低,则该种填料应划入较低级别。经验表明:Ⅰ级软岩:可直接用于填筑下路床和路堤;Ⅱ级软岩:可直接用于填筑上下路堤,但不得用于填筑路床;nⅢ级软岩:可直接用于填筑上路堤的下部和下路堤,但不得用于填筑路床;Ⅳ级软岩:可直接用于填筑下路堤,但不得用于填筑路床和上路堤。软岩填料材质必须经室内及现场填筑试验,保证其压实标准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式填筑。当软岩填料的物理力学指标不满足指南要求时,可采用掺入适量碎石或砂砾石进行改性后填筑,改性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施工前,对填料进行核对、确认;施工过程中,对进场填料进行复查和试验,确保填料种类、质量符合设计要求。(2)施工工艺1)一般规定软岩路堤填筑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工程的设计标准、技术条件和要求,对设计文件进行核查,并做好核查记录。在全面理解设计要求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应根据工程特点着重收集下列资料,并写出调查报告。1施工范围内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进行核查。2核对软岩类别及分布情况,调查施工环境条件、填料来源和运输条件等。软岩路基施工应按试验及检测要求设置工地试验室。试验室必须经认证合格,仪器设备应满足质量检测项目的要求。施工前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资料,按照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对路基填料进行复查和试验,确认软岩填料级别,按规定填写土工试验报告,经审查签证后方可使用。对需改良的特殊岩土,除进行常规试验外,尚需进行专门的鉴别试验,以确定其种类和处理方法。在做好现场调查后,应根据设计要求、合同和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按规定进行报批后执行。软岩路基工程施工全面开工前,每个施工单位均应选择能代表整个施工特点的地段做试验路段,其长度不小于100m,试验路段应至少填筑3~4层。确定机械设备组合、施工工艺、摊铺厚度、压实遍数等施工参数及试验、检测的方法,并根据试验路段的经验和数据进行施工并控制施工质量。软岩路基工程开工前,必须办理开工报告。在开工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环保、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并对各类施工班组、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2)机械设备软岩路基压实宜选用重型、特重型光轮压路机和振动凸块压路机。Ⅰ级、Ⅱ级软岩填石路基应宜用功率不小于300kW的推土机整平,应采用自重不小于26T的振动压路机压实。Ⅲ级软岩土石混填路基宜采用功率不小于300kW的推土机整平,应采用自重不小于22T的光轮压路机和振动凸块压路机。Ⅳ级软岩路基宜采用功率不小于220kW的推土机整平,宜采用自重不小于20T的光轮压路机和振动凸块压路机。。压路机施工时频率应在30Hz~35Hz,振幅应在1.5mm以上。3)控制标准击实试验标准1击实方法对于Ⅰ级、Ⅱ级软岩,采用粗粒土大型击实试验或表面振动压实仪试验;对于Ⅲ级、Ⅳ级软岩,采用细粒土重型击实试验。2取样方法在路堤填筑前,应按每1次/10000m3或石质变化时在料场取样,宜从取土场多个不同的地点取土样,然后将这些样混合均匀后再做击实试验。取样时应剔除粒径大于300mm以上的石块,室内将样品分成5-6等份,每一等份样品按预定的含水率进行密封浸润24小时。击实前应对样品进行人工小锤解小,对细粒土重型击实试验,应剔除粒径大于40mm且难以解小的坚石;对粗粒土大型击实试验,剔除粒径大于60mm的软岩石块。施工控制指标路基填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以下指标:Ⅰ级、Ⅱ级软岩,松铺厚度50~60cm;Ⅲ级软岩,松铺厚度40~50cm;Ⅳ级软岩,松铺厚度30~40cm。大吨位振动碾压机取高值,小吨位振动碾压机取低值。路堤填料粒径不宜大于20c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2/3,级配以不均匀系数Cv=10~50,曲率系数Cc=1~3为宜。路床底面以下40cm范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15cm。路床范围内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0cm。路基两侧应超宽填筑50cm以上。4)雨季施工及防护(1)遇雨或雨后,施工表面不干时,不得开放交通,下层填方须重新压实,符合要求,n方可施工。(2)对选择雨季施工的地段应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据实编制实施性的雨季施工组织设计;修建便道并保证畅通,除施工车辆外,严格控制其它车辆在施工现场通行;修建截水沟、排水沟及防渗等临时排水设施,并使排水沟的出口通至桥涵出口处,保证雨季工作的场地不被水淹没,并能及时排除积水;排出的积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等,并不得引起水沟淤积和路基冲刷。(3)填方应随填随压实,路基应分层填筑,每一层的表面应做成2%~4%的排水横坡,当天填筑的土层应当天完成压实工作。施工中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以保证雨水排出路基范围。5)施工工艺要求工前预处理:将刚爆破出来的软质岩裸露于大气阳光和雨中,放置一定时间,任其自然崩解破碎;当晴天气温较高时,每天洒水,一般在8~20天即可达到预崩解的目的。耙压、整平:经过预崩解处理的软质岩填料运到填方段后,布料过程应避免将不同类型的软岩同层填筑,对于填料中少量的大块硬质岩,应剔除或破碎,以确保路基压实的均匀性,然后采用220马力以上的三齿推土机、勾松,“耙压”遍数应不少于三遍,未经料场崩解处理的软质岩至填方路段后,相应的“耙压”遍数应增加一倍。1填方路基必须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土标高,填方作业应分层平行摊铺,分层填筑的各层间应平整,符合平纵坡要求,不得出现积水,以免影响填筑及碾压质量。2将软岩填料运到填方段,卸料后用推土机将软岩填料推平,先用光轮振动压路机静压一遍,再改用凸轮压路机碾压2~3遍,最后采用光轮振动碾压机振压4~6遍,行驶速度控制在2~3km/h。由监理工程师检查软岩最大粒径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则继续碾压。对其中个别没崩解的或靠压实设备无法压碎的坚硬岩块,予以剔除或人工破碎。3半填半挖路基,必须按设计要求开挖台阶。当挖方区为土质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120cm)范围土质进行超挖后再以渗水性好的材料回填碾压,并按照设计要求铺设土工格栅及设置盲沟;当挖方区为坚硬岩石时,宜采用填石路基。4当填方路堤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在两段交界处,如不同时间填筑,则先填段应按1:1坡度分层填筑,每层碾压都必须到边缘,逐层收坡,待后填段填筑到位时再把交界面挖成2m宽的台阶,分层填筑碾压;当两段同时施工时,应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5碾压前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先静压,后振动碾压。碾压时直线段路基采用两边向中间碾压的方法施工。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不超过4km/h,碾压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达到试验段获取的碾压遍数后,用灌砂法检验压实度,经监理工程师抽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处进行补压再做检验,一直达到合格为止。6大于8米的填方路基必须采用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冲击补强,冲击碾压深度2m内无涵洞或其它构造物时,每填高2m冲碾一次。冲碾设备无法进入的施工地段,可采用特大功率强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补强。__软质岩遇水易崩解,开挖出来不得直接填筑路基,应通过试验分类,填料按(1)条分类选取。施工工艺应严格按下述过程做试验路段,最终确定施工工艺的各项要求。各标段参照试验段获得的技术参数执行,不适合本标段的可根据试筑情况适当调整。(3)检测方法软质岩填方路段,以《贵州省高速公路软岩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中的检测方法为主。5填石路堤施工注意事项本项目控制性工程段位于中山区,不可避免需要用挖方中的石方填筑路基。且控制性工程段开挖的岩性多为灰岩、玄武岩,应按填石路基施工。填石路堤工艺要求严,施工困难,注意事项多,因此需铺筑试验段确定施工工艺。(1)填料要求①填石路基的石料强度不应小于30Mpa,石料的最大粒径不易超过层厚的2/3。②路床范围内采用填土,填筑时按填土要求分层压实。(2)填石路基施工顺序石料检测合格→运料→推料→边坡码砌→大粒径料破碎→人工局部找平→补充细料→碾压→质量检查→对不合格路段进行整改→下一层施工。宜采用分层渐进式摊铺法进行施工,以避免摊铺过程中,粗细料分离,摊铺厚度不易控制问题的出现。未达到平整度要求的填石路堤,应在表面局部补充细料并加强人工整平,在达到填料平整度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3)施工要求①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铺筑试验段路段确定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n②中硬和硬质石料及以上填石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应采用强度大于30MPa的不易风化的石料,码砌石块最小尺寸不应小于30cm,石块应规则。③填石路堤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50吨压路机、25吨压路机、18吨压路机进度60cm时,先用18吨压路机静压2遍,然后用50吨振动压路机至少压实5遍,待看不出轮迹时,用水平仪测基标高,再用50吨压路机碾压,测其标高,当两次沉降差小于2mm时,铺下一层在碾压过程中,要求错轮1/4轮宽以上。在路堤高度低于4m时,压路机应碾压到路基边缘0.5m的位置,在路堤高度大于4m时,压路机应碾压到路基边缘1.0m的位置。压路机在路基边缘2m范围内压实时,可适当减低振幅或用弱振档进行压实。④每隔2米采用冲击压路机进行补强碾压,提高路基整体强度,减少路基工后沉降。6边坡锚固工程施工注意事项(1)边坡锚固工程施工是一项地质条件变化复杂、关键工程隐蔽和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的特殊施工作业,应由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专业施工队伍承担,各主要施工工序应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2)边坡锚固工程施工原则要求按照锚孔钻造、锚筋制安、锚孔灌浆、钢筋砼和张拉锁定封锚等主要工序依次进行,各工序在保证主要施工顺序和工艺要求条件下,可以统筹安排。(3)边坡锚固工程施工前,要认真检查原材料型号、品种、规格及锚筋体各部件的质量,并检查原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边坡锚固工程施工前,应按照规定进行锚索或锚杆基本试验,即抗拔拉破坏试验,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5)边坡锚固工程施工必须搭设满足相应承载与稳固能力和施工技术与安全要求的操作平台、运输通道及升降设备。(6)边坡锚固工程施工全过程应进行详细的施工记录,并作为原始资料汇入竣工报告。(7)锚孔钻进应宜采用无水干钻,以确保锚固工程施工不致于恶化边坡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保证孔壁的粘结性能。(8)钻进过程中应对每个孔的地层变化,钻进状态(钻压、钻速)、地下水及一些特殊情况作好现场施工记录。(9)钻孔孔径、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设计值。(10)在钻孔完成后,原则要求使用高压空气将孔内岩粉及水体全部清除出孔外,以免降低水泥砂浆与孔壁岩土体的粘结强度。(11)锚杆组装前钢筋应平直,并经除油和除锈处理合格。锚杆接头应采用专用锚杆连接接头或其它保证强度和质量要求的连接技术。沿锚杆体轴线方向每隔1.0~2.0m,应设置一个对中支架。(12)锚索编束前,要确保每根钢绞线或高强钢丝顺直,不扭不叉,排列均匀,钢绞线要求采用机械切割,严禁采用电弧切割,并经除油和除锈处理合格,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材料应剔除。钢绞线应按设计要求平直编排,沿锚索体轴线方向自由段每1.5~2.0m设置一个隔离支架,锚固段每1.0~1.5m设置一个隔离支架,并在锚固段两隔离支架之间中部设一道紧箍环,保证锚索体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锚索编束(包括注浆管)应捆扎牢固,捆扎材料不宜用镀锌材料。锚索体自由段应用塑料管包裹,与锚固段相交处的塑料管管口应密封并用铅丝绑架。同时,要求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13)在锚索体完成隔离支架和紧箍环的组装之后,应在锚索体底端接装导向帽,以便下锚顺利。(14)锚筋体防腐:锚筋体自由段的防腐与隔离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做。锚索孔内灌注M30水泥砂浆,水灰比0.4~0.45,灰砂比1∶1,砂浆体强度不低于30Mpa。采用从孔底到孔口返浆式注浆,注浆压力不低于0.25Mpa,并应与锚索拉拔试验结果一致。当砂浆体强度与台座砼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80%后,方可进行张拉锁定。(15)锚筋的张拉必须采用专用设备,并在张拉作业前对张拉机具设备进行标定,锚筋锁定工作应采用符合技术要求的机具。(16)锚具安装应与锚垫板和千斤顶密贴对中,千斤顶轴线与锚孔及锚筋体轴线在一条直线上,不得弯压或偏折锚头,确保承载均匀同轴,必要时用钢质垫片调整满足。(17)锚固体与台座砼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时,方可进行张拉。(18)锚筋张拉应按一定程序进行,锚筋张拉顺序,还应考虑邻近锚孔的相互影响。(19)锚筋正式张拉之前,应取0.1~0.2倍设计张拉力值对锚筋进行1~2次预张拉,确保锚固体各部分接触密贴,锚筋体顺布平直。(20)边坡锚固工程之锚筋张拉宜采用超张拉,超张拉力值为设计拉力值的1.1~1.2倍。(21)对同一结构单元上的锚筋张拉原则要求同步进行,确保结构受力均匀,避免局部变化和相互影响。如果因施工设备和结构条件限制,亦应结合上述两次张拉作业,根据结构单元受力特点与规律,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循环张拉。(22)锚筋张拉至设定最大张拉荷载值后,应持荷稳定10~15分钟,然后卸荷进行锁定n作业。锁定使用锚具和夹片应符合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若发现有明显预应力损失,应及时进行补偿张拉(23)锚孔封锚:锚筋锁定后,须用机械切割余露锚筋,严禁电弧烧割,并应留长5~10cm外露锚筋,以防拽滑。最后用水泥净浆注满锚垫板及锚头各部分空隙,并按设计要求封锚处理。在锚索、锚杆正式施工之前,应做抗拔力试验,详见边坡工点图纸。通过试验结果,检验锚索、锚杆锚固段的锚固效果是否满足图纸要求,如否,应报请监理工程师及设计单位,修改锚固段设计。7桩板墙施工注意事项(1)抗滑桩的施工工序为:测放桩位——桩位场地整平——锁口盘施工——开挖桩节与护壁施工——桩体钢筋绑扎——桩体混凝土浇注。(2)抗滑桩要准确放线定位,当桩顶标高于地面高程有出入时以地面高程为准。(3)抗滑桩施工前应先将桩位附近边坡或表层易滑塌部分清除,并做好桩位附近地表水的拦截工作。(4)抗滑桩应视具体地质情况跳单桩或两桩开挖,按设计做好每节护壁。(5)抗滑桩应分节开挖(爆破),每节开挖(爆破)深度不超过1.0m,为保证施工安全,应适当增加爆破空眼。开挖一节,做好该节护壁,当护壁砼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下一节,为了保证工期,护壁应加速凝剂。护壁各节纵向钢筋必须焊接,禁止简单绑扎。(6)浇筑护壁砼时,必须保证护壁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桩坑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7)抗滑桩施工应贯彻动态设计思想,在桩孔开挖过程中,施工方地质人员要下坑进行地质编录,核对地层岩性及滑面位置,如发现与设计不符时,应与监理工程师联系,以便及时作出设计修改。(8)桩坑挖到设计标高后进行验槽,保证封底厚度。(9)桩身砼应边灌注边振捣,全桩砼应不间断一气呵成。(10)对于水位以下的挖桩,应考虑抽排水措施。即在护壁上预留排水孔,在桩底开挖面设集水坑,并及时排出孔内汇水,保持工作面干燥。(11)施工时若发现实际情况与设计存在偏差,应及时联系设计人员。8挡土墙施工(1)、挡土墙基坑开挖后应进行夯实,随开挖、随下基、随砌筑,墙背及时进行人工回填(严禁用推土机推土回填)夯实或填筑路堤。泄水孔应在砌筑墙身时留置,并同时作好墙背反滤、防渗水设施。(2)挡土墙墙后填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尽量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填筑,在圬工强度达到75%以上方可分层填筑。(3)挡土墙端部伸入路堤或嵌入地层部分应与墙体一起砌筑。挡土墙与桥台连接时,应协调配合施工。路面形成前,应在路肩预留排水口及时排出路槽积水。(4)伸缩缝与沉降缝内两侧应平齐无搭叠,缝中材料应填塞紧密。(5)挡墙伸缩缝不得设置于涵洞等构造物上。若沉降缝位于涵洞等构造物上时,应调整沉降缝位置。(6)挡墙应在下部桩基、承台施工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施工,承台顶部预留的钢筋应与墙身钢筋绑扎为整体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9路基排水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前应仔细核对排水构造物的设置位置、形式,以确保排水沟渠与实际地形相衔接。(2)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临时截排水措施,避免冲毁边坡、路基以及造成水土流失。(3)当排水设施的位置、标高等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排水的顺畅。10动态设计及监控方案说明(1)动态设计受现在的勘察技术手段限制,对地下岩土性质等资料难以完全清晰的掌握,主要反映在施工开始后发现岩土情况不符,岩溶、路堑边坡、挡墙基础条件、填方施工工艺等设计需要现场动态调整。高填方、高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多,需要对现有重要工点进行监控,动态调整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案。1)贯彻动态设计原则。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造成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的出入,高边坡岩土情况及不利结构面也只有在路堑开挖后方可明了,因此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核对和地质状况调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设计,做到既安全合理,又经济实用,达到最满意的施工效果。动态设计主要内容为岩溶、路堑边坡。岩溶按预设处理措施执行;路堑边坡挖方的坡率、n平台高度和宽度、路床情况、挡墙基础条件等可通过开挖后揭露情况进行调整,锚固长度、锚索锚杆长度、孔径可根据拉拔试验确定;填方施工工艺可通过试验路段铺筑建立标准。2)紧密结合边坡监测措施,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合理安排工序等是保证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2)监控方案应在坡脚、边坡平台、边桩、堑顶等适当位置设置地表变形观测点、地下位移监测点或地下水位监测点并定期观测。一方面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监测反馈信息进行动态优化设计,如发现边坡发生变形情况,应及时向业主、监理和设计代表反映,以及时采取措施以策施工安全。1)一般路堑边坡通常对于20m以上的边坡均要求实施简易观测,简易观测由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负责完成;内容主要为地表监测,观测地表位移、变形发展情况以及观测裂缝发展情况。监测密度为每100m设1组(对应一个控制断面),每段高边坡至少1组,地质复杂和施工中已有松弛迹象的边坡可按图示间距或根据裂缝位置加密。2)重点路堑边坡对于潜伏重大地质病害、边坡结构复杂、对施工和运营造重大影响的重点高边坡或滑坡病害除要求采用简易观测(地表监测)外,还必须对其坡体变形进行深层位移动态监测、地面变形监测(倾斜盘监测)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监测。通常每一重点边坡上布置1~3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一般布设2~4个监测孔,具体位置、数量与深度,根据现场边坡实际情况确定。施工期间监测周期:每月监测2次,雨季或变形加剧时适当加密监测次数;工后延长1年监测时间,如1年后坡体变化仍不稳定,应延长监测周期。3)高路堤对于高填路堤主要对稳定性监控(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监测(路堤顶部沉降)进行监控,监测密度为每100m设1组(对应一个控制断面),每段高路堤至少1组。施工期间监测周期:每月监测2次,雨季或变形加剧时适当加密监测次数;工后延长1年监测时间,如1年后变化仍不稳定,应延长监测周期。路堑边坡监测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目的地表监测位移监测全站仪、光电测距仪观测地表位移、变形发展情况变形监测水准仪裂缝监测直尺或裂缝计观测裂缝发展情况地下位移监测倾斜仪确定滑动面深度,判断主滑方向,定量分析评价滑坡发生、发展规律和滑坡稳定状况,评判滑坡处治工程效果。地下水位监测人工测量观测地下水位变化与降雨关系,评判滑坡防治中排水措施的有效性。高路堤稳定和沉降观测观测项目仪具名称观测目的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地表水平位移桩(边桩)用于稳定监控,确保路堤施工安全和稳定。地下土体分层水平位移量地下水平位移计(测斜管)用于稳定监控与研究,掌握分层位移量,推定土体剪切破坏位置。必要时采用。路堤顶沉降量地表型沉降计(沉降桩)用于工后沉降监控,预测工后沉降趋势,确定路面施工时间。4)抗滑桩检测方法钻芯法试验每根受检的钻芯孔数和钻孔位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钻芯孔数不得少于1孔;(2)钻芯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10~15cm的位置开孔;(3)钻探深度要达到进入持力层3倍桩径的深度,不少于3米。钻机设备安装应稳固、底座水平。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与空口中心必须在同一铅垂线上。应确保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发生倾斜、移位。钻芯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当出现钻芯孔偏离桩身或墙体时,应立即停机,并查找原因。当桩顶混凝土与钻机底座距离较大时,安装孔口管,孔口管应垂直且牢固。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不得中断,根据回水含沙量及颜色调整钻进速度。提钻卸取芯样时,应拧卸钻头和扩孔器,严禁敲打卸芯。每回次进尺控制在1.5m内;钻至桩底时,采取适宜的钻芯方法和工艺钻取沉渣并测定沉渣厚度。n5)锚索检测方法(1)确定支护锚杆的最大试验荷载Nmax规定:临时性支护锚杆的最大试验荷载应取其轴向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的1.0~1.2倍或者其轴向受拉承载力特征值的1.2~1.5倍。(2)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方可进行试验。试验时,支护锚杆应与支撑构件或混凝土面层脱离,处于独立受力状态。(3)预应力支护锚杆的验收试验规定:①试验前应解除预应力。②初始荷载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1倍。对钢绞线预应力锚杆,初始荷载也可取最大试验荷载的0.3倍。③采用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加荷等级和持荷时间应符合按下表的规定。 预应力支护锚杆验收试验的加荷等级和持荷时间试验荷载试验荷载(*Nmax)0.10.30.50.70.80.91.0持荷时间(m)101010101010≥10④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1、5、10min测读锚头位移,每级荷载达到持荷时间并测读位移后施加下一级荷载。⑤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最大试验荷载持荷时,当第5、10min测读的位移增量之和不大于1.0mm 时,可卸载;否则应再维持50min,并在第15、20、25、30、45和60min测读锚头位移。⑥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后,卸荷至初始荷载并测读位移。⑦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由于预应力支护锚杆的位移量不收敛,试验荷载无法维持,可终止试验。⑧试验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加载至锁定荷载锁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