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探析 7页

  • 67.00 KB
  • 2022-04-26 发布

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探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探析摘要:铁路路基路基下沉、陷槽等病害现象严重威胁着铁路的行车安全,这些病害主要是受填土压实度不足影响以及基底产生变形造成的,这就对高速铁路路基的施丁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铁路路基的重点施工技术,望对同行业者有所帮助。关键词:铁路;路基;基底;填筑Abstract:railwaysubgraderoadbedsinking,chamferoftrapdiseasesseriouslythreateningthesafetyofrailway,thediseaseismainlyaffectedbythefillcompactiondegreeisinsufficientaswellasthedeformationcausedbythesubstrate,itisofhighspeedrailwaysubgradeconstructionqualitycontrolputforwardhigherrequest.Thefocusoftherailwayroadbedconstructiontechnologyhasbeenintroducedinthispaper,hopetohelptheman.Keywords:railway;Subgrade;Basal;filling中图分类号:U4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铁路路基是轨道的基础,它承受着轨道和列车荷载,并将荷载向地基n深处传递扩散,与桥梁、隧道和轨道组成铁路线路的整休。路基的稳定性、坚固性和耐久性直接关系到线路的质量、列车的正常运行及安全,因此路基是保证列车安全、畅通的主要建筑物。随着高速铁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兴建,高速运行的列车对路基的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高速铁路施工工期较紧,所以施工屮必须抓好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因此在了解铁路客运专线路基设理念的同时,必须耍釆用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及施工质量保障措施是列车快速、安全行驶的前提与保证。一、基底处理由于原地面与填料结构不同,二者密度、承载能力不同,如果不对原地面进行冇效处理,易发牛接合部沉降病害,因此要进行基地处理。路基基底处理包括填前地基处理、填方过程中的周边处理和填前排水处理。1、填前地基处理首先是对地基进行简易的挖探,若地表下土质良好,状况稳定,则清除地表植被、树根、垃圾和不良土质后即可进行填前压实;若存在超过常规清表厚度的软弱区(如淤泥等),无法进行填前压实,则须进行专门软土地基处理。在水稻田和冲沟地带常见50cm——450cm厚度的软弱层,多为粘性土和砂性土,由于填方区域多处在地下水及地表水半富的地区,通常采用全部挖除软土的方案。地面横坡或沿路线纵向坡度陡于1:5时,将软土全部挖除并形成土质台阶后进行分层换填o2、填方过程中的周边处理:清除填方范围内的树木、灌木、垃圾及原地面以下0.1—0.5m内的草皮和表土,挖除树根。3、填前排水处理是南方路基施工的一项重耍内容。由于填方区多位于地势低凹处,水系发育且水量丰富,地基长期浸水将导致承载力降低从而引起路基沉降超标,在坡地填筑更严重的还将造成填方体滑移,所以填筑前排水设施应永临结合,做好路基范I韦I内的排水。主要采取路基边沟位置施作临时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疏干地表水。这里介绍一下塑料排水板地基处理措施。n槊料排水板地基处理措施常用于软土较丿孚,路堤较高地段。主要工作内容有:铺设下层砂垫层、测量放样、机具就位、插设排水板、拔出导管、截断排水板、埋设板头、铺设上层砂垫层等。塑料排水板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机具应按测设桩位定位。塑料排水板经导管内穿出底部,应与桩尖连接、拉紧,与管靴口贴紧,并对准桩位。沉入导管至设计深度。拔出导管,切断塑料排水板。施工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排水板与桩尖连接应牢固,桩尖平端与导管靴配合要适当,避免错缝。打设后外露的排水板不得遭污染,应及时清除排水板周围带出的泥土并用砂子冋填密实。安装及打设过程中塑料排水板不得被扭曲,透水膜不得被撕破和污染,并防止泥土等杂物进入排水板滤膜内。羯料排水盘带进场后应妥善存放,禁止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塑料排水板不得接长使用。塑料排水板顶部伸入砂垫层长度必须大于o.3m或符合设计要求,当拔导管将塑料排水板带出长度大于0・5ni时,应补打。二、路基填筑1、测量放线施工时先放出施工区段屮桩位置,测量标高,用石灰线划出施工边线,为保证路基压实度,路堤两侧应各超宽填筑人于30cm,待路基填筑完成并稳定后再对边坡进行清理。2、挖装运输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挖装,自卸汽车运至施工路段,对于较近距离的路堑开挖利用土方,则采用推土机或装载机直接运到填筑现场。n3、卸土填筑按照试验段数据进行分层填筑,汽运土方至施工现场后应派专人在现场指挥卸土。摊铺整平:路基上料30~50m后,采用推土机推铺约25〜30cni厚,再用平地机整平。4、晾晒(泗水)含水量的控制是路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确保所有路基填料在碾压前均能满足碾压时要求的含水量。当路基填筑需进行含水量调整时,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当含水量过人时,在气温较高季节内采用锌犁翻晒,路拌机往复进行拌合粉碎,直至颗粒含水量满足要求为止。据以往施工经验,每增翻旋一遍可降低含水量0.5〜1.0%。雨季或低温季节内,采用掺灰处理降低含水量至要求。対于含水量适中的填料,尽量缩短施工作业时间,确保填料碾压结束前含水量满足要求。含水量过小的填料采用洒水车进行洒水补充,然后拌和均匀,及时碾压。5、碾压(1)保证土的最佳含水量。土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压实才能达到最大密实度,因此,在路基填土压实过程中,必须控制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过大时,应晾晒风干至最佳含水量再碾压。施工过程应连续作业,减少雨淋、暴晒,防止土壤中的含水量发生人的变化。(2)合理选用压实机具。土层填土厚度以不超过30厘米为宜,分层铺筑压实。施工中尽可能采用重型压实机具施工。现行普遍采用的重型压机械(如50T震动压路机),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30厘米,而采用吨位更大的羊角碾时,它的压实功可以增加,而其所能达到的压实度可以进一步n提高,同时由于压实功的增加,施工时土的含水量又可以降低。土基密实度的提高、含水量的降低可以提高路基的回弹模量。利用羊角碾进行压实,应注意采用复合碾压方式。羊角碾在拖动碾压后,表面呈松散状态,会出现表面不密实、不均匀,再填土时压实层增厚,在交界面形成一薄弱层。光轮压路机的表面压实效果较好,可以弥补羊角碾压实的不足。三、过渡段施工稳定的基础…方面要严格控制路基均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另-方面还需处理好桥梁与填土路堤之间刚度的均匀过渡,路桥过渡段与填土路堤Z间沉降的均衡控制等。路桥过渡段丁后沉降不大于5xm,软土地基不大于15cm。在桥涵与路基连接处,垢工结构基本不沉降或很少沉降,而路基的沉降则是不可避免的。过渡段填土分为锥体填土、台背及涵洞填土、路桥涵过渡段填土3部分。这3部分的填土可在路基压实后或与路基压实同时进行,但填土必须在垢工结构施工强度接近设计强度时再进行。台背及涵洞填土应选择渗水性和稳定性好的材料。为保证高速铁路路桥(涵)过渡段的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应该进行路桥涵)过渡段的相关试验研究;进行填料和级配指标,过渡段合理长度及其结构形式的试验研究;进行填料选择、碾压方式与已压实的相邻路基的搭接、路基外部不同宽度情况下坡度的平顺过渡等特殊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试验研究;进行路基与过渡段一次填筑或过渡段预留缺口施工方案试验可行性研究;根据施工现场条件,比选适宜的、压实能量大的碾压或夯实机具等。四、雨季与冬季施工耍点1、雨季施工雨季施工路坡应在雨季前做好涵洞、防水、防洪、排水工程必要时采取覆盖措施。严禁在雨天进行非渗水土的填筑施工。雨季填筑路堤应根据n机械设备的性能、数量合理安排工作面轮流作业,集中力量快速施工。雨季填筑路堤每层压实层面均做成2%-4%横向排水坡,路堤边坡随时保持平整,收工前将铺填的松七层压实完毕。雨后的路基面必须晾晒,刮除表面浮土和复压处理,并确认填料含水率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2、冬季施工昼夜平均气温在0°C以下且连续15d时,按低温施工处理。路堤严禁用冻土或掺有冻土的填料填筑宜选用级配良好的渗水土体填料。低温施工路堤地基处理应在冻结前完成,并应清除冰雪、疏干积水坑洼处用与地基同类土填平压实处理后随即掩盖,以防冻结。施工地段的积雪应在开工前清除,并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实铺土层未压实前,不得屮断施工。取土场及路堤的外露土层宜用松土或草袋覆盖。路堤填筑应按横断面全宽分层填筑,铺土厚度减薄20%-25%。停工后继续施工前,应将表Ifli冰雪及冻结的土层清除。低温施工的路堤,路基面及边坡的整工作,必须在解冻后进行。结束语高速铁路路基的施工是一个系统工作,整体关联性较强。在施工中必须要严格要求质量控制,保证高速铁路整体的运行效果和安全要求。参考文献[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2]关于加强客运专线铁路无磧轨道舗设条件评估工作地通知[R].n工管技术[2007]7号.[1]王晓放,杨广庆,张晓民.软土地基上高速铁路路基的变形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02.[2]马巍,程国栋,吴青柏•多年冻土地区主动冷却地基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02,24(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