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6 KB
  • 2022-04-26 发布

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检测影响的探讨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检测影响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受污染中,废水污染较为严重,不仅污染水资源,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污染。针对废水的排放,为了能够降低废水中污染成分含量,采用废水处理工艺是必然选择,能够有效降低废水中污染成分含量。由此,本文主要就废水处理工艺对废水检测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其检测方法以及影响,以求进一步规范废水处理工艺,保护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活废水;处理工艺;废水检测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0210引言纵观当前生态环境现状来看,由于人类对资源、能源过渡的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时代主流旋律。在环保建设过程中,对于废水的处理所选择的工艺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生活污水排放的成分较为复杂,很难充分检测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为工作开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试验准备采用哈希DR5000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光谱等以及PE第4页共4页nLambda25可见分光光度计。废水检测需要需要严格遵循相关废水检测方法进行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合理。2实验结果和讨论为了能够客观分析废水基体对待测元素的干扰情况,一般情况下采用简单的方式,即加你过废水样品中加入适量的带测元素标准溶液,检测加标回收率,如果最终结果2.1物理干扰因素废水污染成分检测,首先需要对其中存在的污染物质成分进行判定,才能有针对性选择解决措施,而物理干扰因素主要是指在废水处理中加入适量的高酸高盐,加强废水表面张力,这样在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废水检测时,回收率会随之降低。这种无理干扰因素较为常见,可以采取标准加入法进行解决,即:选择三份等量的样品溶液,其中第二份溶液中加入适量待测元素将其标记为1c,第三份样品溶液加入标准量是第二份的两倍,标记为2c,三份样品溶液质量浓度作为横坐标,绘制数据曲线图,将所测得的待测元素含量标记为Cr[2]。经过试验检测能够发现,绘制校准曲线能够检测出废水中铜含量在0.292以及0.179mg・L-1,采用标准加入法检测得出的最终结果为0.649以及0.411mg・L-1,从中可以发现前者的回收率在45%,而后者回收率在97.9%~104%之间。2.2化学干扰第4页共4页n化学干扰因素较之物理干扰因素而言,涉及范围更广、更为复杂,采用标准加入法消除这种干扰因素,消除方法较难,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论证。选取相同质量的样品溶液,加入不同量的待测标准溶液,再选择另外质量不同的溶液样品,加入同等量的待测元素标准溶液,观察溶液检测所得出的结果,加标回收率差异大小,只有保持相同才能使用。如表1所示。从上表1中不难看出,样品溶液加标回收率在55.5~72.0%,这一数据可以说明样品溶液回收率会随着样品体积增加逐渐产生变化,不能采用标准加入法,可以采取其他的离子交换树脂法进行检测[4]。2.3基体变化干扰在对废水检测中,可以采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这种方法较为常见,并且所取得的测定结果准确率较高,大多在6.0mg・L-1,运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同样在6.0mg・L-1范围内。从中不难看出铬成分含量最多,其他的含量几乎没有,加标回收率接近0,并且最终铬总含量同样在6.0mg・L-1上下波动,如表2。从表2结果中不难看出,废水基体具有十分突出的多变性,甚至容易出现大量还原物质锡,铬VI可能会转变为铬III,以至于无法检测出Cr。3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相伴随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污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废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不仅污染土地资源,同时可能渗透地表水中,污染水资源,所以对生活污水进行检测时需要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尽可能的降低其中污染成分,保证废水处理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第4页共4页n参考文献:[1]白辉.抗生素制药生产废水中特征有机污染物的分层同步检测方法及处理工艺去除效率研究[D].山东大学,2012.[2]安鹏.纳滤―厌氧氨氧化―高级氧化工艺深度处理干法腈纶废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3]李弘.电催化氧化法用于制药废水预处理与深度处理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第4页共4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