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 M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返回总目录
第
22
章结束语
——
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和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教学提示: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和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也是从工程事故分析、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中引发出来的一个话题。可以作为本教材的结束语。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工程的维修改造。用果敢自信的勇气进入国际工程维修。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未来工程师们来说,有一个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关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和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大家的前途,也是即将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这里进行一些讨论,作为本教材的结束语。
从工程事故分析工作中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向国际维修、改造、加固的市场进军
本章内容
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讨论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思考题与习题
从工程事故分析工作中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前面各章,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工程事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的印象是当前出现在工程建设中的事故频率比较高,事故类型比较多,事故范围比较广,经济损失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说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建设规模空前、建设速度一日千里的时代,有大量像三峡大坝、长江大桥这样的重大工程,决不只是一个百年大计的问题。这是一些事关亿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功系千秋的大事。不给予高度关注,必然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从工程事故分析工作中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
关于工程建设标准与工程质量问题
1.
关于安全水准问题
虽然我国设计规范的安全水准一直偏低,从建国初期套用的苏联规范,到后来的“
64
规范”、“
74
规范”、“
89
规范”,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拿最新颁布的“
02
规范”来说,其综合安全水准仍然低于美欧安全水准,只有他们的
1/3
左右,这是实际情况,必须心中有数。但是在工程事故分析实践中也发现,较低的设计安全水准倒不一定就是工程事故的直接根源。相反,在设计中任意降低或放大安全系数,导致结构刚度和强度分布的不均匀,引起应力集中,形成薄弱环节,却可能形成事故的导火线。正像瘦弱不一定就是病,肥胖不一定代表健康一样。瘦弱只要调养得法,照样可以保持健康状态。瘦弱虽然抵抗力是弱一些,但毕竟还不是病,而很多富贵病却比瘦弱症的危害性更大。所以关于安全水准高低的问题,还要涉及很多深层次的研究工作,这就希望未来的工程师们在工程事故分析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寻找答案。
从工程事故分析工作中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关于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建筑工程承包商、房地产商受到利益驱使忽视工程质量。某些地区,在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仍存在重数量、重速度、重外表,轻质量、轻实用,不重视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等问题。往往前面建,后面拆。沉醉于好大喜功,华而不实,搞政绩工程。殊不知这种做法只能是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工程质量的下降。只从水泥的生产与消耗这一个指标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建设速度与建设规模已经到了顶峰。当前的人均年水泥消耗量已达
600
公斤以上,人均每年可以浇到
2m3
以上的混凝土。人们也许只注意到
2m3
混凝土的使用价值,会给人们的生活创造多少福利,却忘记了这人均
600
公斤的水泥会消耗多少煤、油、水、电、砂、石、黏土资源,能产生多少粉尘废气,会给环境带来多么严重的污染。物极必反,再好的事物都有一个限度。据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人均年水泥消耗量大到
700
公斤时已是极限。因此认为,我们当前的建设政策应是把重点放到重质量、重环境方面的时候了,应果断地放慢建设速度,缩小建设规模。绝不可崇尚虚荣,自陷困境。
从工程事故分析工作中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
关于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世界经济建设一旦脱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这已经成为觉醒了的世界人民的共识。
2004
年
11
月,全世界首届工程师大会在上海召开,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回顾我国工程建设跳跃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早期的那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悲惨历史不要说,就以近期的房地产开发速度来说也值得深思。
1986
年,全国拥有的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为
33
亿平方米,到
1996
年增长到
70
亿平方米,
10
年内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8
%。虽然中间经过一些起伏与调整,但基本上还算得上稳步前进,这个速率还是能够接受的。
1996
年到
2000
年,城镇民用住宅总面积从
70
亿平方米增长到
80
亿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了
3
%。显然是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为的是实现软着陆。也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
从工程事故分析工作中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是
2000
年以后,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连续
5
年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增 长率年平均高达
26.2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和产品标准上升因素和大面积拆除的面积缩减因素,总的建筑面积增长率将略低于投资增长率的
26.2
%,但净增长率最低限度也应保持
15
%,否则就必然存在浪费资源高额成本的问题。以
15
%的年增长率推算,那么到
2005
年底,全国城镇在用民用建筑面积就将达
161
亿平方米,到
2016
年底将达
749
亿平方米。假设在这个时段实现了初步城乡转化,农业人口从现在的
9
亿下降到
4
亿,城镇人口从现在的
4
亿上升到
10
亿
(
实际上是很难达到这个速度的
)
,则城镇人口的人均占有民用建筑面积将达
75
平方米,要大大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保持这个
15
%的增长速率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也是不现实的。
从工程事故分析工作中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何况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和我们的人口结构和资源条件也不允许我们以这样的速度去发展。别的不用说,就是最基本的水资源、砂石资源、黏土资源也将枯竭。当前水资源告急的警钟还只是在北方少数城市敲响,河砂资源告急的警钟还只是在沿海地区敲响,黏土
(
耕地
)
资源告急的警钟还只在大中城市敲响,石灰石资源告急的警钟似乎还没有敲响。可是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的警钟早已响彻全国。在这些方面,乌鞘岭隧道工程中的教训是深刻的。改善这些状况虽然只能更多地依靠政府政策去引导,但作为建设战线上的一员从业者,尤其是作为工程学术界对此造成过影响的专家教授们均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世界人民的希望是由“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世界”,因此未来的工程师们也有必要高度关注并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一
. “
三农”问题和城镇建设
任何行业的市场前景都是与整个社会的走向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走城镇化的道路。要让农民进城,就必须广泛地、大规模地进行城镇建设,一个大兴土木的时代就必然会继续,土木建筑市场的前景仍将是春光明媚。但城镇化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可以操之过急。美国当初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化国家,也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阶段去实现。设想经过一代人
(30
年
)
的努力,将
9
亿农村人口下降到
3
亿左右,根据当前人口老化的情况,人口增长率应稍作调整,保持年均增长率
5‰
左右。有了这一目标,就可以展望到未来
30
年土木建筑市场的基本情况。显然这个市场是欣欣向荣、大有可为的。
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二
.
人口结构和居住水平
有了以上目标,就可推算出未来
30
年的人口结构情况;并根据人口结构和资源条件,参照西方标准,对居住水平进行适当的控制,城镇人口平均占有建筑面积保持
50
平方米左右,认为是适当的。这样,就可编制出
30
年的城镇民用建筑发展计划。见表
22-1
。
表
22-1
城乡人口结构与城镇民用建筑发展规划
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从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从表
22-1
所列数字,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30
年之内实现第一阶段的社会转型,人口增长率控制在
5‰
以下,房地产开发及相应的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增长率控制在
5
%以下,应该是比较现实的,也是适度的。
(2) 30
年之内将农业人口从
9
亿下降到
3
亿左右,城市人口就将从
4
亿上升到
12
亿左右,这是一个大的飞越。从农业改造、农村建设、农民安置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适度的。
3
亿农业人口约有
1
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足以承担经过机械化改造以后的农业生产,并完成农村建设任务。在
30
年的转轨过程中,平均每年有约
2000
万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关于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尚不难解决。问题是他们进城以后将干些什么?迄今为止,号称容量最大的土木建筑市场的农民工数也只是
2500
万左右,即使市场进一步繁荣以后,其容量仍然是有限的。
6
亿农民进城,将塞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劳动惯了的农民兄弟是不甘坐吃补助的,何况几亿人口,坐吃山空,也是不堪承受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需要寻找突破点。
从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在工程事故分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严重、很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已有在用建筑物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普遍偏低。不正视这一问题,将犯历史性的大错误。要重视这 一问题,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大量的维修加固改造工程要做。随着时间的推进,建设规模的加大,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和基础设施的增加,维修、加固、改造工作的规模也将日益扩大。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工程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是要趋于饱和的。而维修、改造、加固工程却是要持续发展的,其市场将不断扩大。据西欧、美日等国家报道,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其每年的工程维修改造加固支出费用,已占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总支出
(
工程总投入
)
的
2/3
左右,而且对于道路、桥梁、隧道、码头、堤坝等基础设施来说,其实际投入的维修、改造加固资金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紧急状态中。我们的情况也不会例外,若不顾实际情况,硬挺是要出问题的。
从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一
.
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及其维修、改造、加固建筑物的市场
1.
历史遗留问题和已有在用建筑的维修、改造、加固市场
前面已经多次指出,我国工程建设的设计安全水准偏低,人们的质量意识极差,全社会对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普遍关注不够。但这里有一大部分属于民用建筑,这些建筑物的安全状况显然存在大量问题。住在里面的住户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情况并不知情。从道义上说,其安全保证也应由国家或开发商提供。因此,对于这部分建筑,其数量约计在
50
亿平方米以上,应该由国家进行一次安全鉴定,并负责进行维修、加固。其责任不属于国家
(
政府
)
的,也要强制开发商或用户进行改造加固。否则,类似工程安全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后果堪忧!
2.
新建工程的维修、加固市场
新规范系列
GB50068-2001,GB5009-2001,GB50010-2002,GB50011-2002
颁布实施以后,虽然安全水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结构裂缝现象仍然有增无减,房屋倾斜现象也仍大量出现。问题并不可怕,也不足为奇。可怕的是人们竟习以为常,泰然处之。照此发展下去,积重难返,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对新建工程的质量跟踪监测、强制维修加固制度,也亟待建立。有了这个制度,严禁建
(
构
)
筑物带病工作,就能确保工程安全。一个成熟的维修、改造、加固建筑物的市场也就能逐步形成。
从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二
.
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及其维修、改造、加固建筑物的市场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管线、隧道、堤坝、码头等公用工程。其有利条件是产权完全属于国家,使用、管理、维修、加固都是有人负责的。但由于其承受的荷载大,环境条件恶劣,危险性大,对其安全性与耐久性的要求更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当前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情况是最差的,原因如下。
(1)
基础设施的服务年限长,建造标准陈旧,但使用要求却在逐日提高。比如全国大约有
30
万座公路桥,其设计标准多数为当年通用的“汽-
13”
,“拖-
60”
,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的发展,运输量的增加,而今的公路桥荷载标准普遍已提高到“汽-
20”
,“拖-
100”
或“汽-
20”
超“拖-
120”
系列。全国约有
4
万余座铁路桥,其荷载标准显然是不满足提速运输要求的。隧道、码头、堤坝工程则因以往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普遍关注不够,对工程的抗腐蚀能力,抗渗漏能力设计标准偏低,所以几乎全部基础设施工程都亟待进行维修、改造、加固。其工程量显然已要高出新建工程的份额,也就是维修、改造、加固建筑物的市场实际上已大于新建工程的市场。
从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2)
新建工程的设计标准仍然偏低,主要是对于工程的耐久性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比如路面、桥梁、堤坝、码头、隧道
(
含地铁
)
工程的混凝土抗氯盐腐蚀性能、抗渗漏性能、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仍然偏低。据前些年的调查,全国铁路桥因裂损腐蚀造成的失格率近
20
%;铁路隧道因渗漏、腐蚀造成的失格率达
60
%;全国公路桥因承载力偏低,通行能力不够造成的失格率达
61.6
%,其中危桥总长度达
3
%以上;堤坝码头工程的腐蚀、损毁率就更高。据调查华南地区的平均损毁率达
74
%~
89
%,香港的码头裂损率达
93
%以上。问题是这些调查对象多数还是新建工程,投入使用时间最短的只有
2
年,使用时间最长的也没有超过
50
年。全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则多数包 含着群众运动与人海战术的因数,其安全性与耐久性情况就可想而知。以上基本情况,都决定了基础设施的维修、改造、加固的市场必然扩大。
从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三
.
新的建设环境条件,对结构维修、改造、加固市场提出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大量工程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标准较高、技术复杂的工程,多集中在经济条件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或者是地理环境优越的内陆平原地区,这无疑为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向西部进军号角的吹响,大量工程将在气候环境条件恶劣的西部地区兴建。大量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化工原料,都分布在西部内陆盐湖地区,那里的盐渍土工程地质条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克星,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要受到严峻的挑战。比如格尔木化肥厂工程,厂房建成还未正式投产,结构构件就已出现严重腐蚀情况;混凝土电线杆架立还不到
4
年,就到了报废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开展工程建设,其维修、改造、加固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对于结构加固技术的新颖性与复杂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工程学术界面临的一个前所未见的新课题。还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下水道普遍进入农户以后,危险性和破坏力极大的膨胀土地基和湿陷性黄土地基带来的维修、加固工作量也将是空前的。
从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看土木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除此以外,随着环境条件的普遍恶化,水和大气的受污染,所有工程的维护条件也严重受到损害,工程受到腐蚀的程度大幅度增加,这也是维修、改造、加固工程量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工程的维修、改造、加固高潮将不会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出现在大规模建设高潮过后的若干年,而是将与近期大建设高潮同步到来。关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讨论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一
.
土木建筑工程市场的饱和极限
(1)
物极必反。任何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趋向饱和。根据上面拟的发展远景规划说明,只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事业就会发展到高峰,随之就会趋向饱和,进入尾声。因此,未来的土木建筑工程师们应该有这个思想准备,不能沉湎于永远的轰轰烈烈的工作场景,不能陶醉于“争创世界第一”之类的美梦,而应面对现实,脚踏实地,迎接维修、改造、加固建筑物的市场的到来。
(2)
正因为发展是分阶段性的,机遇难得,机会就在眼前。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刻,既已选择了土木建筑专业,把它作为最适于自己的心爱的工作岗位,就应该脚踏实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必须有通过劳动创造成绩的思想准备,否则就只有被市场淘汰。
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讨论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二
.
土木建筑技术的发展空间
(1)
与最前沿最尖端的信息技术、生命技术、航天技术相比,土木建筑技术毕竟是一个老学科老行业,但是船舶结构,飞机结构,乃至航天结构,都是脱胎于土木建筑结构。我们既掌握了摩天大楼建造技术、深基高坝施工技术、海洋平台和深海作业技术、歪楼纠偏、整楼平移技术,一旦地球上的建造空间真正到了饱和极限时,也就不难掌握整楼升天技术。时尚的高强塑纤与充气薄膜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当然,最迫切需要的还是特种维修改造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2)
市场研究表明,新建工程市场虽然会日趋饱和,但维修、改造、加固建筑物的市场则将日趋成熟,而且会持续、均衡发展,永无止境。因为维修、改造、加固工程的施工环境更复杂,条件更差,面临的风险更大,要求的技术含量会更高。在特种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更有发展空间。
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讨论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3)
当前的土木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虽然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似乎已无多大发展空间,已没有多大的钻研价值。但是实际上,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衣食住行的多种行业范围和多学科技术领域方面,住与行仍然是一个老大难。其投入的成本最高,消耗的资源最大,解决的难度也最大,离人类世代追求的“居者有其屋,行者随其意”的理想境界还很远。因此,寻求低成本、低能耗的住与行产品的新技术,仍然是摆在土木建筑工程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三
.
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时尚、前沿、尖端的工作岗位当然是人们尤其是青年学子们的向往,但越是前沿的岗位,数量就越有限。而土木建筑专业可以说是最大的一块活动园地,拥有的空间最大,工作岗位最多。即使自己属于真正的精英,也须知道强中必有强中手,人贵自知之明。与其在那些狭窄的胡同里挤拼,倒不如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因此欢迎青年朋友选择土木建筑专业,在那最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的地方去。
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讨论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1.
建设管理岗位
作为政府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有大量的市政工程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必须直接进行管理。这是那些兼具政治天才与技术基础的精英们的最佳岗位选择,只是这样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
2.
质量监控岗位
根据形势发展,工程质量监控工作将得到重视。除了加强省市质量监督站的执法监 控力度外,建设监理、质量检测工作也属于质量监控范畴。这些行业都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3.
咨询服务岗位
咨询服务工作包括广泛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诉讼证据鉴定、工程质量鉴定、工程事故分析、工程数量验收等多种服务工作,组织灵活,是一种受欢迎的新兴自由职业。
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讨论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4.
科研教学岗位
行业要发展,科研就必须先行。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提高,经常性的培训工作就不可缺少。所以虽然科研工作岗位是有限的,而教学工作岗位却有很好的前景。按当前的行业发展水平和建设规模,土木建筑全行业已拥有
3000
万人左右的队伍。待发展到高峰时,预计队伍可扩大到
4000
万人以上。那些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要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尽快争取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接受定期培训。这样大量的教学工作岗位也就应运而生。
5.
规划设计岗位
随着电子计算技术和制图技术的高度发达,规划、设计、制图工作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因而规划设计工作岗位将会大幅度缩减。
6.
施工企业岗位
随着建筑市场的成熟,施工企业的体制与职能将以综合管理和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为主要内容。轻装上阵,不带队伍,以组织竞标,负责承包为主。具体业务将直接分包给专业施工队伍去实现。因此施工管理企业给工程师提供的岗位会减少。
从土木建筑工程的市场前景讨论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岗位选择
7.
一线施工岗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今后应用型大学所培养的大批量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将以直接进入第一线劳动生产岗位为主。土木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他们将既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也是第一线的技术骨干;既能设计制图,也能编写技术方案,更能直接上岗操作,属于高水准、多技能的新型技师类工人。也将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工程师。
8.
维修加固岗位
与施工阵线相比,维修加固的天地就更广阔,岗位就更多。真正的全能专家、技术能手,都应产生在这些岗位上。因为在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过程中可以看到:工程抢险、结构加固、危房改造、整楼平移、歪楼纠偏、结构抗裂等特种任务所需要的特种技术,其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也最能锻炼人,造就人。最大的贡献也会产生在这些工作岗位上。
向国际维修、改造、加固的市场进军
尽管土木建筑市场和维修加固改造市场的前景看好,能为进城的农民工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还有其他行业,也会随着农民进城而有所发展,提供职位,但与数以亿计的庞大的进城队伍相比较,还是远难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认为最理想的出路是向国际维修、改造、加固的市场进军。根据我国农民工吃苦耐劳、要求不高的特点,借鉴菲律宾女工占领国际家政服务市场的经验,我们完全有条件吹响占领国际维修、改造、加固的市场的号角。由于工程维修、改造、加固工作的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条件较差,工资待遇较低,西方发达国家高层次文化程度的工人不愿干这份工作。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劳动力又相对缺乏技术经验,业务素质较低,一时胜任不了这份工作。我们如果能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刻着力培训大批高人品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工人队伍,向国际维修、改 造、加固的市场提供高水平、高效率、低费用的服务,必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为几亿进城农民工的出路问题做出贡献。
思考题与习题
1.
如何展望我国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市场前景?
2.
未来的土木建筑工程师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
3.
几亿农民进城以后的工作岗位如何满足?
4.
为什么说工程结构维修、改造、加固的市场前景很好?
5.
试谈谈你对进入国际维修、改造、加固的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