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9 MB
  • 2021-05-14 发布

村镇规划村镇道路工程规划

  • 1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村镇道路工程规划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1 ) 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行人多 2 ) 道路基础设施差 3 ) 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变化大 4 ) 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 5 ) 缺少停车场,道路违章建筑多 6 ) 车辆增长快,交通发展迅速 (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1 )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行人多 交通工具类型: 机动车 (卡车、拖挂车、拖拉机、客车、小汽车、吉普车、摩托车等) 非机动车 (自行车、二轮车、平板车、兽力车等) 步 行 (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2 )道路基础设施差 缺乏科学的总体 规划设计 ; 道路 性质不明确 ; 道路断面功能不分 ,技术标准低 ; 人行道狭窄,或人行道挪作它用, 人车混行 。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3 )人流、车流的流量和流向变化大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村镇居民以及迅速增多的 “离士不离乡”亦工亦农的非在册人口 ,使得村镇中行人和车辆的流量大小在 各个季节、一周和一天中均变化很大 ,各类车辆流向均不固定,在 早、中、晚上下班时造成人流、车流集中 ,形成流量高峰时段。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4 )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 村镇中 交通管理人员少 ,体制不健全。 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 设施缺乏 ,致使交通混乱,一些交通繁忙道路常常受阻。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5) 缺少停车场,道路违章建筑多 村镇中 缺少专用停车场 管理不够, 任意停靠 ,占用车行道与人行道,造成道路交通不畅。 道路两侧 违章搭建 房屋多,以及违章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多,造成交通不畅。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一)村镇交通的特点 6 )车辆增长快,交通发展迅速 村镇经济繁荣,车流、人流发展迅速,致使村镇道路拥挤、交通混乱。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对村镇基础设施的地位认识不足。 村镇基础设施是基础产业还是服务产业? —— 长期以来重生产建设,轻基础设施建设,认为它是服务性的,放在从属的地位上。 —— 事实证明, 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村镇产业建设的基础 ,是基础产业之一。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2) 管理缺失 对村镇规划、村镇道路规划与治理 缺乏统一的认识 ,缺乏有力的综合治理手段。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村镇 道路交通 与村镇 对外交通 之间不协调, 各自为政 。 —— 对村镇的 车流 和 人流 , 缺乏动态分析 ,难以作出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道路规划。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3) 治理着重点有误 着眼点放在机动车上 忽视对大量的自行车、行人和兽力车 管理不够 ,以及车辆的停放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三)村镇道路的分类和分级 村镇所辖地域范围内的道路按 主要功能 和 使用特点, 划分为: 1 、公路 2 、村镇道路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三)村镇道路的分类 概念: 联系村镇与城市、村镇与村镇之间的道路 . 规划标准: 交通部标准 (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01-88) 1 、公路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三)村镇道路的分类 分类: 公路按使用任务、性质和交通量大小分为 两类 五个等级 。 ( 1 )汽车专用公路 ( 2 )一般公路 1 、公路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1) 汽车专用公路 ( p88 ) ① 高速公路: 具有 特别重要 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控制全部出入的公路。 ②一级公路: 联系 重要 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港口、机场,专供汽车分道快速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 ③二级公路: 联系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专供汽车行驶的公路。 1 、公路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2) 一般公路 ① 二级公路: 联系政治、经济中心或大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高运输量繁忙的 城郊 公路。 ②三级公路: 沟通 县以上 城市,运输任务较大的一般公路。 ③四级公路: 沟通 县、乡 ( 镇 ) 、村 ,直接为农业运输服务的公路。 1 、公路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三)村镇道路的分类 定义: 是村镇中各组成部分的联系网络,是村镇的骨架与 “ 动脉 ” 。 规划标准: 国家建设部 《 村镇规划标准》 (GB50180--93) 分类: 村镇道路按使用 任务 、 性质 和 交通量大小 分为 四级 。 2 、村镇道路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三)村镇道路的分类 2 、村镇道路 —— 规划技术指标 4.1 村镇交通的特点及道路分类 (三)村镇道路的分类 2 、村镇道路 —— 村镇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 、满足、 适应交通运输 的要求 2 、结合 地形、地质和水文 条件,合理规划道路网走向 3 、满足村镇 环境 的要求 4 、满足村镇 景观 的要求 5 、有利于 地面水的排除 6 、满足各种 工程管线布置 的要求 7 、满足 其他 有关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 、满足、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 ( 1 )村镇各主要用地和吸引大量居民的重要地点之间,应有 短捷的交通路线 。 交通量大的用地间形成主干道,交通量小不贯通全村镇的道路形成次干道 曲线系数 ( 路线短捷的程度 ): = 道路始、终点间的实际交通距离 / 两点间直线的距离 干道 1.1-1.4 ,次干道 <1.4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1 、满足、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 ( 2 )村镇各分区用地之间的联系道路应有足够而又恰当的 数量 。 道路网密度 δ (衡量道路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 : δ = ∑ L / ∑ F (km/km 2 ) ∑L :道路总长 ( 不含居住小区、街坊内通向建筑物组群用地内的通道 ) ∑F :村镇用地面积。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确定村镇道路网密度一般应考虑下列因素 : ① 道路网的布置 应便利交通,居民步行距离不宜太远 ; ② 交叉口间距 不宜太短,以避免交叉口过密,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降低车速 ; ③ 各区及街坊的面积 划分适当。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1 、满足、适应交通运输的要求 ( 3 )道路系统应尽可能简单、整齐、醒目。 应避免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布置在路口。 一个交叉口上交汇的街道不宜超过 4—5 条,交叉角不宜小于 60° 或不宜大于 120 ° 。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2 、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网走向 —— 道路网尽可能平而直,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工程,并为行车、建筑群布置、排水、路基稳定创造良好条件。 地面自然坡度 6% 一 10% 地面自然坡度达 12% 以上 人行梯道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人行梯道 之字形道路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2 、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网走向 —— 确定 道路标高 时,应考虑 水文地质 对道路的影响,特别是地下水对路基路面的破坏作用。 —— 尽可能绕过不良工程地质和不良水文工程地质,避免穿过地形 破碎地段 。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3 、满足村镇环境的要求 —— 村镇道路网走向应有利于村镇的 通风。 北方、南方、滨河海 —— 道路走向应为两侧建筑布置创造良好的 日照 条件。 干道的走向最好取南北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一般取南北子午线成 30 °—60 ° 的夹角为宜,以兼顾日照、通风和临街建筑的布置。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 减少机动车噪音和尾气 污染 措施: 合理确定村镇 道路网密度 ,以保持居住建筑与交通干道间有足够的 消声距离 ; 过境车辆 一律不得从村镇内部穿过; 控制货车进入居住区; 控制拖拉机进入村镇。 3 、满足村镇环境的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 减少机动车噪音和尾气污染措施: 在街道宽度上考虑必要的 防护绿地 来吸收部分噪音、二氧化碳和放出新鲜空气 ; 沿街 建筑布置方式 及建筑设计作特殊处理,如 宜使建筑物后退红线 、 建筑物沿街面作封闭处理 或 建筑物山墙面对街道 等。 3 、满足村镇环境的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街道的 造型 、自然景色、历史古迹、现代建筑,形成 统一 的街景。 干道的 走向 应对向制高点、风景点。 对山区村镇,道路竖曲线以凹形曲线优于凸形曲线,一般可在凸形顶点开辟广场、布置建筑物或树。 4 、满足村镇景观的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村镇 街道中心线的纵坡 应尽量与两侧建筑线的纵坡方向取得一致。 街道的标高 应稍低于两侧街坊地面的标高,以汇集地面水,便于地面水的排除。 主干道沿汇水沟纵坡 ,有利于村镇的排水和埋设排水管。 干道的纵断面 设计要配合排水系统的走向。 5 、有利于地面水的排除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须摸清道路上要埋设哪些管线,考虑给予足够的用地,且给予合理安排。 电讯管道 ,要 靠近建筑物 布置,且本身占地不宽,但它要求设较大的检修入孔; 排水管 为重力流管,埋设较深,其开挖沟槽的 用地较宽 ; 煤气管道 要防爆,须 远离 建筑物。 几种管线平行敷设时,之间要有一定的 水平间距 。 6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离建筑物的 水平排序 , 由近及远 ,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 2 )各类管线的 垂直排序 , 由浅入深 ,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小于 10K 电力电缆、大于 10K 电力电缆、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6 、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1) 村镇道路应与铁路、公路、水路等对外 交通系统密切配合 ,同时要避免铁路、公路穿过村镇内部。 (2) 村镇道路要方便居民与农机通往田间,要统一考虑 与田间道路的相互衔接 。 (3) 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 少占田地,少拆房屋 ,不损坏重要历史文物。 (4) 以近期为主, 远、近期相结合 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发展、组合实施。 7 、满足其他有关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一)村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道路系统几何形状规划原则: 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一般街道密度应根据街坊布置综合考虑,以每隔 100—200m 设置一个交叉口为宜,不宜太稀、太密。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常用的道路类型: 1 、方格网式(棋盘式) 2 、放射环式 3 、自由式 4 、混合式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优点: 街道排列比较 整齐 ,用地紧凑经济,有利于建筑物布置和识别方向 ; 交通组织 简单便利 ,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口,车流可较均匀地分布于所有街道上 ; 功能小区 交通 机动性好 ,当某条街道受阻车辆绕道行驶时其路线不会增加,行程时间不会增加。 干道间距: 400 — 500m 。 1 、方格网式(棋盘式)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1 、方格网式(也称棋盘式) 缺点: 交通分散,道路 主次功能不明确 ,交叉口多,影响行车畅通 ; 对角线方向交通不便 ,行驶距离长,曲度系数大 。 功能小区 适用于地形平坦的村镇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2 、放射环式 以公共中心为中心,由 放射道路 和 环形道路 组成 。 优点: 公共中心区和各功能区有 直接通畅 的交通联系; 环形道路可将交通均匀地 分散 到各区; 路线有曲有直,较易于 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 ; 曲度系数 平均值最小,一般在 1.10 左右。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2 、放射环式 有些地区的联系要绕行,交通 灵活性 不如方格网式好; 在小范围内采用此种形式,道路交叉会形成很多锐角,出现很多不规则的小区和街坊, 不利于建筑物的布置 ; 道路曲折 不利于辨别方向 ,交通不便。 适用于规模很大的村镇 缺点: 容易造成中心 交通拥挤 、行人以及车辆的集中;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3 、自由式 优点: 结合自然地形,道路自然顺适,可以减少道路工程土石方量,节省工程费用。 缺点: 道路弯曲、方向多变,比较紊乱,曲度系数较大,由于道路曲折,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街坊,影响建筑物的布置,影响管线上程的布置。 由于建筑分散,居民出入不便。 适用于山区和丘陵地区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4 、混合式 立足自然和现状特点,采用综合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道路系统的特点,扬长避短。 4.2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二)村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在实际规划中,应根据村镇 自然地理条件 、 现状特点 、 经济状况 、 未来发展 的趋势和 民族传统习俗 等 综合 考虑,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不能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一)道路规划前期研究 (二)远期交通量的预测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四)村镇道路的线形设计 (五) 村镇道路交叉口类型及其设计 (六) 村镇道路 设施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要研究村镇交通的产生; 要研究机动车、非机动车出行的增长 ; 要研究 工农业 生产、生活物资供应 ; 要研究居民上下班、购物、教育、文化娱乐等各种活动形式的不同出行; 统计村镇用地分区中有关 交通源 间分布、联系线路布置、现出行数量,预估分区出行数量的增长; 预估新规划地区产生的出行。 道路规划要预估村镇交通的发展: (一)道路规划前期研究 要研究采用的 交通方式 和 所占比例 ,考虑汽车、自行车和行人出行在村镇用地分区之间分布和出行流量的形式。 确定 主、次干道 的性质、选线、走向布置与红线宽度、断面组合,以及交叉口形式、中心控制坐标方位、桥梁的位置等。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道路规划要预估村镇交通的发展: (一)道路规划前期研究 对 原有 的村镇,道路的远期交通量可按 现有道路 的交通量进行预测; 对 新建 的村镇,道路的远期交通量可参考规模相当的 同级村镇 进行预测。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一)道路规划前期研究 1 )按年平均增长量估算 2 )按年平均增长率估算 3 )按车辆的年平均增长数估算 4 )按生成率估算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二)远期交通量的预测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1 )按年平均增长量估算 (二)远期交通量的预测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 工农业生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2 )按年平均增长率估算 (二)远期交通量的预测 3 )按车辆的年平均增长数估算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根据机动车辆增长的 历史资料 ,估算道路交通量的增长。 (二)远期交通量的预测 (二)远期交通量的预测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根据出行生成率计算新增交通量。 对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也可以参照机动车的方法来估算 4 )按生成率估算 道路横断面: 是指沿着道路宽度、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剖面。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主要任务: 根据道路功能和建筑红线宽度,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 宽度 及不同形式的 组合 、相互之间的 位置与高差 。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什么是道路红线? 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一条建筑线谓之建筑红线,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 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 ,在红线内 不允许 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道路红线:   《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 ( JGJ37—87 )规定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 除基地内连通城市管线以外 的其它地下管线 不允许 突出道路红线。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1 .在人行道地面上空 2 .在 无 人行道的道路上空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允许突出 道路红线 的建筑突出物: 1 .在人行道地面上空: (1) 2 米以上 可突出窗扇、窗罩,突出 < 0.4 米; (2) 2.50 米以上 可突出活动遮阳,突出小于人行道宽度减 1 米,并 < 3 米; (3) 3.50 米以上 可突出阳台,凸形封窗、雨棚、挑檐,突出宽度 < 1 米; (4) 5 米以上 可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小于人行道宽减 1 米,并 < 3 米。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道路红线: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 2 .在无人行道的道路上空: (1) 2.50 米以上 可突出窗扇、窗罩,突出小于 0.4 米; (2) 5 米以上 可突出雨棚、挑檐,突出小于 1 米。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道路红线: 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 基本要求: ① 保证车辆和行人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对于交通繁重地段应尽量做到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分流、人车分流, 各行其道 ; ② 满足 路面排水及绿化、地面杆线、地下管线等公用设备布置的 工程技术要求 ; ③ 路幅综合布置 应与街道功能、沿街建筑物性质、沿线 地形相协调 ;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④ 节约村镇用地 ,节省工程费用 ; ⑤ 减少 由于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噪音、扬尘和废气对环境的 污染 ; ⑥ 必须 远近期相结合 ,以近期为主,又要为村镇交通发展 留有 必要的 余地 。 做到一次性规划设计,如需分期实施,应尽可能使 近期工程为远期所利用 。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宽度,称为 路幅宽度 ,通常指村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 建筑红线之间的道路用地总宽度 。 总宽度 = 车行道 + 人行道 + 绿化带 + 安排各种管 ( 沟 ) 线 。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1) 车行道的宽度 车行道 是道路上提供每一纵列车辆连续安全按规定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地带。 车行道 宽度 的大小以 “ 车道 ” 或 “ 行车带 ” 为单位。 车道, 是指车辆单向行驶时所需的宽度,其数值取决于通行车辆的 车身宽度 + 行驶横向安全距离。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1) 车行道的宽度 在村镇道路上行驶车辆的最小安全距离可为 1.0 — 1.5m ,行驶中车辆与边沟 ( 侧石 ) 距离为 0.5m 。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2) 人行道的宽度 人行道宽度取决于 道路类别 、 沿街建筑物性质 、 人流密度 和 构成 ( 空手、提包、携物等 ) 、 步行速度 ,以及在人行道上设置 灯杆和绿化 种植带,还应考虑在人行道下埋设 地下管线 及 备用地 等方面的要求。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作用: 可以 遮阳 ,为行人御晒; 延长黑色 路面 的使用期限; 对车辆驶过所引起的 灰尘 、 噪音 和 震动 等能起到降低作用,从而改善道路卫生条件,提高村镇交通与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结合我国村镇用地实际及加强绿化的可能性,一般 近期 对新建、改建道路的绿化所占比例宜为 15% — 25% , 远期 至少应在 20% — 30% 内考虑。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① 人行道绿化布置 布置 行道树 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 应不妨碍街侧建筑物的 日照通风 ,一般乔木要距房屋 5m 为宜。 在 弯道上或交叉口 处 不能 布置高度大于 0.7m 的绿丛,必须使树木在视距三角形范围之外中断,以不影响行车安全。 行道树距侧石线的距离应不小于 0.75m ,便于公共汽车停靠,并需及时修剪,使其分枝高度大于 4m 。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① 人行道绿化布置 注意行道树与 架空杆线 之间的干扰,常采用将电线合杆架设以减少杆线数量和增加线高度。 电话电缆 高度不小于 6m ; 路灯低压线 高度不小于 7m ; 馈线及供电高压线 高度不小于 9m ; 南方地区 架线高度 宜较北方地区提高 0.5—1.0m ,以有利于行道树的生长。 树木与各项公用设施 要保证必要的 安全间距 ,统一安排,避免相互干扰。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① 人行道绿化布置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① 人行道绿化布置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活动式: 活动式是用混凝土墩、石墩或铁墩做成, 墩与墩之间缀以铁链或钢管相连 。一般活动式分隔墩高度为 0.7m 左右,宽度为 0.3—0.5m ; 优点: 是可以根据交通组织变动灵活调整。 固定式: 一般是用侧石围护成连续性的绿化带。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② 分隔带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活动式: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② 分隔带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固定式: 分隔带的宽度宜与街道各组成部分的 宽度比例相协调 ,最窄为 1.2—1.5m 。 兼作公共交通车辆停靠站或停放自行车用的分流分隔带,不宜小于 2m 。 除了为远期拓宽预留用地的分隔带外,宽度不宜大于 4.5—6.0m 。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② 分隔带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作为分向用的分隔带,除过长路段而在增设人行横道线处中断外,应 连绵不断 直到交叉口前。 分流分隔带 仅宜在重要的公共建筑、支路和街坊路出入口,以及人行横道处中断,通常以 80—150m 为宜,其 最短长度不少于一个停车视距 。采用较长的分隔带可避免自行车任意穿越进入机动车道,以保证分流行车的安全。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② 分隔带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分流分隔带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② 分隔带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3) 道路绿化与分隔带 —— ② 分隔带 分隔带 宽时 ,其绿化配置宜采用 高大直立 乔木为主; 分隔带 窄时 ,限用小树冠的常青树,间以低矮黄杨树;地面栽铺草皮,逢节日以盆花点缀,或高灌木配以花卉、草皮并围以绿篱,切忌种植高度大于 0.7m 的灌木丛,以免妨碍行车视线。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4) 道路边沟宽度 —— 边沟作用: 排除地面雨雪水 明式 是采用明沟排水,仅在街坊出入口、人行横道处增设某些必要的带漏孔的盖板明沟或涵管, 多用于一些村庄的道路和乡镇或临街建筑物稀少的道路, 明沟断面 常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底宽不小于 0.3m ,深度不宜小于 0.5m 。 暗式 是用埋设于道路下的雨水沟管系统排水,而不设边沟。 混合式 是明沟和暗管相结合的排水方式,在村镇规划中,宜因路因段采取适宜的排水方式。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4) 道路边沟宽度 —— 边沟作用: 排除地面雨雪水 明式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1 、道路宽度的确定 暗式 混合式 (1) 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 中央机动车道 两侧非机动车道 单幅路 对向行驶车流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一块板形式 (普遍采用) 适用范围: 路幅宽度较窄(一般在 40m 以下),交通量不大,混合行驶四车道已能满足,及非机动车不多等情况。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二块板形式 适用范围: 快速车道,如机动车多、非机动车很少及车速要求高的道路,可以减少对向行驶的机动车间互相 干扰 ; 在线形上有可能导致车辆相撞的路段 道路横向高差较大或为了照顾现状、埋设高压线等。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三块板形式 适用范围: 路幅较宽(一般在 40m 以上,特殊情况至少 36m ),非机动车多,交通量大,混合行驶四车道不能满足交通要求,车速要求高及考虑分期修建等情况。 不适用: 两个方向交通量过分悬殊;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高峰小时不在同时出现的道路; 用地紧张,非机动车较少的山村道路。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除考虑交通外,还需考虑: ①路幅与沿街建筑物高度的协调。 (竖向) ②横断面布置与工程管线布置的协调。 (垂直) ③横断面总宽度的确定与远近结合。 (横向)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①路幅与沿街建筑物高度的协调。 道路路幅宽度应使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有足够的 日照 和良好的 通风 ; 符合 防空、防火、防震 要求; 有较好 视野 。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②横断面布置与工程管线布置的协调。 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及其组合形式的确定,必须 与管线综合规划相协调 ; 个别情况下,路幅宽度甚至取决于管线敷设所 需用地的宽度 要求。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2) 道路横断面的选择 ③横断面总宽度的确定与远近结合。 根据村镇规模及总体规划中对各类干道、支路提出的红线间路幅控制宽度的可调宽度加以组合; 尽可能做到协调一致; 注意留有余地。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2 、道路横断面的综合布置 作用: 使道路上的地面雨雪水、街道两侧建筑物出人口以及毗邻街坊道路出人口的地面雨雪水能迅速排人道路两侧 ( 或一侧 ) 的边沟或排水暗管。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的横坡度 确定依据: 路面结构层的种类、表面平整度、粗糙度和吸湿性、当地降雨强度、道路纵坡大小等确定。 路面愈光滑、不透水、平整度与行车车速要求高,横坡就宜偏小,以防车辆横向滑移,导致交通事故; 反之,路面愈粗糙、透水与平整度差,车速要求低,横坡就可偏大。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的横坡度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三)村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3 、道路的横坡度 1 、道路的平面设计 (1) 道路平曲线的概念 (2) 平曲线半径的选择 (3) 平曲线与平曲线及直线间的衔接 (4) 行车视距 : ①停车视距;②会车视距 2 、道路的纵断面设计 (1) 纵坡及坡长的确定 ①最大纵坡;②最小纵坡 (2) 竖曲线 及其半径的选择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四)村镇道路的线形设计 (自习) 1 、 平面交叉口的类型 2 、 平面交叉口设计 (1) 交叉口视距 (2) 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五) 村镇道路交叉口类型及其设计 (自习) (六) 村镇道路 设施 (自习) 1 、村镇道路照明 (1) 道路设计基本原则 (2) 道路照明标准 (3) 道路光源选择 (4) 道路灯具的平面布置 (5) 灯具的悬挂高度及间距 2 、交通控制与管理 (1) 道路交通信号 (2) 道路交通信号标志 4.3 村镇道路的技术设计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一)竖向规划设计必要性 (二)竖向规划要求 (三)竖向设计前所需要的资料 (四)竖向规划设计的形式 (五)竖向规划设计的步骤 (六)竖向规划设计图表示方法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村镇规划设计: ( 1 )平面布置: 对 村镇用地上 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交通等其他各项工程设施在 平面上的安排; ( 2 )竖向布置: (竖向设计) 对 用地的地面高度 进行合理考虑,使改造的地形能适应于布置和建造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有利于排除地面水,满足生活、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敷设地下管线的要求。 什么是竖向设计? 平面规划阶段不足 单体规划阶段不足 解决办法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一)竖向规划设计必要性 平面规划阶段: 特点: 着眼于 用地的布局 ,或为形成某种形式的构图,以平坦的村镇用地来进行规划与设计; 不足: 对 地形的变化注意不够 ,发生开山填沟、大挖大填的现象, 结果: 既破坏原有自然景观,又耗费大量的土石方工程费用。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一)竖向规划设计必要性 单体规划阶段: 不足: 各单项工程规划和设计分别进行,相互 配合不够 ,使各部分设计标高不统一,互不衔接。 结果: 造成场地的地面水无出路、道路交通运输不畅,以及使各项用地之间不能有机的联系,带来诸多不便。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一)竖向规划设计必要性 解决办法: 在构思规划平面方案的基础上,按总体规划阶段不同的工作深度要求, 通过 竖向规划 对平面规划方案加以调整和修正。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一)竖向规划设计必要性 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 (2) 有利于地面水排除,避免地面积水及水土流失; (3) 满足道路、广场的设计允许坡度; (4) 有利于布置建筑和组织环境景观; (5) 达到最小的土方工程量。 (二)竖向规划要求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2) 确定 地面排水 方式和相应的 排水构筑物 ; (3) 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 合理调配 ,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 (二)竖向规划要求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村镇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包括: (1) 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 规划标高 ; 建筑物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 ,建筑物室外标高一般应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 村镇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 划分排水区域 ,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 道路的纵坡应保证地面水流顺畅排除,最小坡度为 0.3 %。 (二)竖向规划要求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地面排水的最佳坡度 为 0.5 %~ 1.0 %,不得小于 0.3 %,不应超过 4 %。当地形自然 坡度大于 4 % 时,应做成 台地式 ,台地之间用挡土墙和护坡连接。 建筑物密集、交通量大的地段宜采用 暗沟 ( 管 ) 排除地面水;其他地段可采用 明沟 排水,坡度一般为 0.3 %~ 0.5 %。 (二)竖向规划要求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在进行竖向设计前,需具备下列资料: ( 1 )地形测量图 ,比例 1:500 或 1:1000 ,图上有 0.25 — 1m 高程的地势等高线及每 100m 间距的纵横坐标及地形地貌如:河流、水塘、沼池、高丘、峭壁等情况。 ( 2 ) 建设场地的 自然条件 、 气候情况、地质构造 和 地下水 情况。 ( 3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图。 (三)竖向设计前所需要的资料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 4 ) 规划中的 街道中心 标高、坡度、距离,最好是纵断面和横断面图 ( 5 ) 各种 工程管线 的平面布置图。 ( 6 ) 地表面 雨雪水 的排除流向,如流向低洼地、雨水管、渠道等。还必须了解 洪水 或高地雨水冲向基地,而影响某地的情况。 ( 7 ) 弄清 取土 的土源、 弃土 的场地。 (三)竖向设计前所需要的资料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根据设计地面的不同形式,分三种形式: ( 1 )连续式:平坡式、台阶式 ( 2 )重点式 ( 3 )混合式 (四)竖向规划设计的形式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四)竖向规划设计的形式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平坡式: (四)竖向规划设计的形式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台阶式: (四)竖向规划设计的形式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重点式: 熟悉收集的资料; 了解现状; 绘纵横断面图、标地面坡度; 确定各元素设计标高; 确定室内地坪标高; 绘制土石方工程图、计算土石方工程量; 设施必需的挡土墙、护坡、排水构筑物等。 (五)竖向规划设计的步骤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 1 )设计等高线法 (六)竖向规划设计图表示方法 4.4 村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 2 )设计标高表示法 本章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