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智能建筑工程
36.1 智 能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规 范 与 施 工 管 理
36.1.1 智能建筑工程的工作内容
1. 智能建筑1
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为现代建筑提供高度的自动控制功能、提供方便有效的现代通信 与信
息服务,使楼宇成为高效率运营并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所以现代建筑具有 “智能建筑”
的内涵,它具有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特点,我们描述为: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s)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 息处理技
术、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 息化应用系统、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 化集成为一体,向人
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建筑智能化工程就是为一个建筑配置“智能化”各个系统的工程。
2. 建筑智能化的内容
以办公类(商务办公、行政办公、金融办公)建筑智能化系统配置为例来介绍一下智 能建
筑配备的“智能化”的各个系统
(1) 智
能化集成系统。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 成,以形成具有信
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由智能化集成系统的 软件平台加上相应的硬
件与通信接口构成,用于对整个智能化大楼的各个系统进行监察、 管理,其系统包括:建筑设
备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含安全 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
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 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信
息设施系统(含信息网络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会议 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信息化应
用系统等。 ’
(2)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一般包括:空调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电力监控 系统、
电梯检测系统等。
(3) 信息设施系统。一般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 布线
系统、室内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广播 系统、会
议系统、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时钟系统、其他相关的信息通信系统、信息化应 用系统办公工
作业务系统、物业运营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智能卡应用系统、
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其他业务功能所需求的应用系统等。
(4) 公共安全系统。一般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安全防范综 合管
理系统、人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汽车 库(场)
管理系统、其他特殊要求技术防范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
(5)机房。一般包括:工程信息中心设备机房、程控电话交换机系统设备机房、通信 系统总
配线设备机房、智能化系统设备总控室、消防监控中心机房、安防监控中心机房、 通信接人设
36.1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管理 859
备机房、有线电视前端设备机房、弱电间(电信间)、应急指挥中心机房、其 他智能化系统设
备机房。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任务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 技术
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 服务及其
与建筑的优化组合,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 适、便利和灵
活特点的建筑物。
建筑智能化工程有时也称建筑物弱电系统工程,所谓弱电系统是相对于强电系统而 言,它
包括了除像电力那样的强电之外的所有电子系统。
智能建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公共建筑为主的智能建筑,如写字楼、综合楼、宾 馆、
饭店、医院、机场航站、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体育场馆和电视台等;另一类就是住宅 智能化小
区,智能化住宅小区作为智能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 来,智能化已经
从社区步人家庭,其代表是家庭网络技术。
36.1.2 智能建筑的有关标准与规范
从 1989 年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经历了一个从单独的安装所谓“3C/5A”子系统进 步到智能化
系统集成的成长过程,通过考察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结合我们自己的工程实 践,对建筑智能
化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实施了企业的认证和管理政策,相继颁布、实施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和《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等配 套标准。 ·
1. 关于设计的规范
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 2000 年 7 月发布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 2000,该规
范基本上总结了近十年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又由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及公安 部三个部派出的
专家审定。此标准于 2000 年 10 月实施,对统一技术要求起到指导作用。
现在该标准已修编为《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 关于施工的规范
为了加强和规范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住 房和
城乡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 2010 年联合发布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 规范》GB
50606—2010。该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的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 程,包括施工准备、
工程实施、质量控制和系统自检自验。该规范已于 2011 年实施。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应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等国家标准、规范配套使用。在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中, 除应执行上述规范外,
还应该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例如:智能建筑工程 施工过程,应贯彻国家关于
节能、环保和创建绿色建筑等方针政策。
3. 关于验收的规范
建设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在 2003 年 7 月发布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39—2003。这部规范由北京多家单位根据十多年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编写,又由建设 部、信
息产业部及公安部派出专家审定,作为国家标准于 2003 年 10 月实施。
本规范的编写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和质量验收方面 的实
践经验,部分汲取了有关国际标准,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 为依据, 按照“验评分
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方针,遵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统一标准》GB 50300
860 36 智能建筑工程
的编写原则,经多次修改完成。
这些国家标准的陆续颁布,使得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从设计、安装和检测验收正在逐步 走向
规范化,逐步走向成熟。
36.1.3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包括深化设计、管线敷设、设备安装与调试以及各系统测试与 试运
行等内容。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配合。同时智能建筑是技术性要求高, 设备、
器材、施工工具、调试仪器仪表要求高,对于专业工程师、专业技工以及其间的配 合要求高的
行业,所以,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强调施工前的组织工作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要 细致的落实。
施工准备的工作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 和施
工场外准备。为落实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加强检查和监督,应根据各项施工准备工作 的内容、
时间和人员,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1. 技术准备工作
(1) 施工前,应进行深化设计,并完成施工图,使深化设计在质量、功能、技术等方 面均
能适合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当前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水平,为施工扫除障碍。
(2) 应审查施工图纸:是否完整、齐全,与其说明书在内容上是否一致,施工图纸及 其各
组成部分间有无矛盾和错误。
(3) 施工图应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会审会签。
(4) 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应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5) 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图、施工方案、施工流程、技术要求及有关资料,并进行培 训及
安全、技术交底。
(6)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必须按已审批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实施。
(7) 应按照施工图纸所确定的工程量、施工组织设计拟定的施工方法、建筑工程预算 定额
和有关费用定额,编制施工预算。
熟悉和审查施工图纸主要是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和结算提供各项依据。通常按 图纸
自审、会审和现场签证等三个阶段进行:图纸自审由施工单位主持,并写出图纸自审 记录;图
纸会审由建设单位主持,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参加,形成“图纸会审纪要”,由 建设单位正式行
文,三方共同会签并盖公章,作为指导施工和工程结算的依据;图纸现场 签证是在工程施工中,
遵循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签证制度,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签 证,作为指导施工、竣工验收
和结算的依据。
2. 物资与器材的准备
36. 1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管理 S6:!
物资与器材准备工作程序是:编制各种物资需要量计划;签订物资供应合同;确定物 资运
输方案和计划;组织物资按计划进场和保管。
物资与材料设备准备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第 3. 2 节、第 3.
3. 4 条、第 3. 3. 5 条的规定,并且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器材准备:根据施工计划,编制材料需求计划,为施工备料、确定仓库以及组织 运输
提供依据。
(2) 配件和制品加工准备:根据施工计划对所需配件和制品加工要求,编制相应计 划,为
组织运输和确定堆场面积提供依据。
(3) 材料、设备应附有产品合格证、质检报告,设备还应有安装及使用说明书等。如 果是
进口产品,则需提供原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配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及 安装、使
用、维护说明书的中文文本。
(4) 检査线缆和设备的品牌、产地、型号、规格、数量等主要技术参数、性能,应符 合设
计要求,线缆、设备外表有无变形、撞击等损伤痕迹等,填写进场检验记录,并封存 相关线缆、
器件样品。
(5) 有源设备应通电检查,确定各项功能正常。
(6) 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可要求工厂出具检测报告。
(7) 机具、仪器等施工机具准备:
1) 根据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的要求,编制施工机具需要量计划。
2) 安装工具齐备、完好,电动工具应进行绝缘检查。
3) 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工具应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进行标定。
(8) 工程所要安装的设备和装置均应开箱检验,应检查设备和装置的外观、名称、品 牌、
型号和数量,附件、备件及技术档案应齐全,并应做检查记录。建设单位代表应参与 检査。
(9) 工程所用材料、设备和装置的装运方式及储存环境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在 现场
对其应分类存放、进行标识,并应做记录。
3. 施工组织的准备
(1) 建立施工项目领导机构:根据工程规模、结构特点和复杂程度,确定施工项目领 导机
构的人选和名额;遵循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因事设职与因职选人的原则,建立有施 工经验、
有开拓精神和工作效率高的施工项目领导机构。
(2) 施工人员须持证上岗,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并有书面记录。
(3) 建立精干的工作组:根据采用的施工组织方式,确定合理的劳动组织,建立相应 的专
业或混合工作队组。
(4) 组织劳动力进场:按照开工日期和劳动力需要量计划,组织工人进场,安排好职 工生
活,并进行安全、防火和文明施工等教育。
(5) 组织施工机具进场,按规定地点和方式存放,并进行相应的保养和试运转等项 工作。
(6) 根据施工器材需要量计划,组织其进场,按规定地点和方式储存或堆放。
(7) 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当有室外施工时,认真落实冬施、雨施和高温季节施工项 目的
施工设施和技术组织措施。
862 36 智能建筑工程
(8) 材料加工和订货:根据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同建材加工和设备制造部门或单位 取得
联系,签订供货合同,保证按时供应。 '
(9) 施工机具租赁或订购:对于本单位缺少且需用的施工机具,应根据需要量计划, 同有
关单位签订租赁合同或订购合同。
(10) 做好分包或劳务安排,保
证合同实施:。 '
(11) 做好职工人场教育工作:为落实施工计划和技术责任制,应按管理系统逐级进 行交底。
交底内容,通常包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和月、旬作业计划;各项安全技术措 施、降低成本措施
和质量保证措施;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求;以及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 事项等,都应详细交底。
必要时进行现场示范,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遵纪守法 教育。
4.施工现场与场外协调的准备
(1) 施工现场控制网测量:按照建筑总平面图要求,进行施工场地控制网测量。
(2) 建造施工设施:按照施工平面图和施工设施需要量计划,为正式开工准备好 用房。
(3) 应做好智能建筑工程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通风与 空调,
建筑电气和电梯等专业的工序交接和接口确认。
(4) 施工现场具备满足正常施工所需的用水、用电条件。
(5) 施工用电须有安全保护装置,接地可靠,符合安全用电接地标准。
(6)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施工基本完成。
(7) 打扫、规整施工现场,使施工现场整洁。
为落实以上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建立、健全施工准备工作责任和检查等制度,使其有 领导、
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必须编制相应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36.1.4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需要通过严密的施工组织、正确的施工工艺、合理的工程质量控制 实现
工程的设计意图。智能建筑工程施工一般可划分为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系统检测、 竣工验收
三个阶段,智能建筑的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必须符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
50326—2006 等标准与规范的规定。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的系统检测、质量验收必须 符合《智能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等标准与规范的各项规定。
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应包括与前期相关工程的交接和工程实施条件的准备、现场设备 和材
料的进场验收,隐检和过程检查、工程安装质量检查,系统自检和试运行,竣工文档 的编写等。
36.1.4.1 施工管理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具有以下主要内容:
(1)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纳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范畴。
(2)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承担。
(3) 智能建筑工程
的施工管理应依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
36.1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管理 S63
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等相关 的
国家标准与规范。
(4) 智能建筑各系统的施工应具体参照相应的标准与规范相关章节执行。
(5) 采用现场观察、抽查测试等方法,根据施工图对工程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检査和观 感质
量验收。检验批要求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0650300—2001 第 4.0.5 和 5. 0. 5 条
的规定进行。检验时应按附录中相应规定填写质量验收记录,并妥善保管。
(6) 智能建筑工程各子系统工程的线槽及缆线敷设路径一致时,各子系统的线槽、缆 线宜
同步敷设,缆线应按规定留出余量,并对缆线末端作好密封防潮等保护措施。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应具有以下主要内容:
1. 施工现场管理要求
(1) 各专业之间如有交叉作业,应进行协调配合,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2) 智能建筑工程的实施应全程接受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监理。
(3) 未经专业监理工程师确认同意,不得实施隐蔽工程作业。隐蔽工程的过程检查记 录,
应经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字,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表。
2. 施工技术管理要求
(1) 在技术负责人的主持下,项目部应建立适应本工程的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2) 技术交底必须在作业前进行。
(3) 技术交底资料和记录应由交底人或资料员进行收集、整理并保存。
(4) 当设计图纸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时,经业主、使用方、监理、设计协商确认,按 要求
填写设计变更审核表并经签认之后,方能实施。
3. 施工质量管理要求
(1) 对每个项目应确定质量目标。
(2) 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程序。
(3) 应对施工使用的器材、设备、安装、调试、检测、产品保护进行质量记录。
4. 施工安全管理要求 ·
(1) 应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2) 应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 应符合国家及相关行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
(4) 作业前应对班组进行安全生产交底。
36.1.4.2 现场质量管理
智能建筑工程的现场质量管理应包括现场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专 业和
工程技术人员的操作上岗证书、分包单位资质确认及管理制度、施工图审査报告、施 工组织设
计及施工方案审批、施工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工程质量检査制度、现场设备及材 料的存放及管
理、检测设备与计量仪表的检验与确认和巳批准的开工报告等。
1.材料、器具、设备进场质量检测要求
(1)需要进行质量检査的产品应包括智能建筑工程各系统中使用的材料、设备、软件 产品和
工程中应用的各种系统接口。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 录》或实施
生产许可证和上网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进行产品质量检查,未列人的产品也 应按规定程序通
过产品质量检测后方可使用。
864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材料及主要设备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照合同文件和工程设计文件进行进场验收,进场验收应有书面记录和参加人签 字,
并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验收人员确认;
2) 对材料、设备的外观、规格、型号、数量及产地等进行检查复核;
3) 主要设备、材料应有生产厂家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性能的检测报告。
(3) 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检查应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并由生产厂 家出
具相应检测报告。
2. 各系统安装质量要求
(1) 各系统安装质量
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第
3. 0. 1 条规定。
(2) 作业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并持有上岗证。
(3) 调试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或专项资格。
(4) 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应具有在有效期内的检验、校验合格证。
3. 各系统安装质量的检测要求
(1) 各子分部系统的安装质量检测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和行业及地方的有关法规执行。
(2) 施工单位在安装完成后,应对系统进行自检,自检时应对检测项目逐项检测并做 好记
录。
(3) 采用现场观察、抽查测试等方法,根据施工图对工程设备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和观 感质
量验收。检验批要求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第
4. 0. 5 和 5. 0. 5 条的规定进行。检验时应按规定填写质量验收记录。
4. 智能建筑系统的检测要求
(1) 各系统的接口的质量应按下列要求检查:
1) 所有接口必须由接口供应商提交接口规范和接口测试大纲。
2) 接口规范和接口测试大纲宜在合同签订时由合同签订双方审定。
3) 应由施工单位根据测试大纲予以实施,并保证系统接口的安装质量。
(2) 施工单位应依据合同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以及《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 — 2006 的相应规定,制定系统检测方案。
(3) 检测结论与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检测结论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2) 主控项目有一项不合格,则系统检测不合格;一般项目两项或两项以上不合格, 则系
统检测不合格。
3) 系统检测不合格应限期整改,然后重新检测,直至检测合格。重新检测时抽检数 量应
加倍·,系统检测合格,但存在不合格项,应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直到整改合格,并 应在竣工
验收时提交整改结果报告。
(4) 检测记录应按《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
范》GB 50606—2010 附录 B 填写。
5. 软件产品质量检查要求
(1) 应核查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
36.1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管理 865
(2) 对由系统承包商编制的用户应用软件、软件组态及接口软件等,应进行功能测试 和系
统测试。
(3)所有自编软件均应提供完整的文档(包括程序结构说明、安装调试说明、使用和 维护说
明书等)。
6.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对于关键环节、关键步骤,应留下相关的质量记录
(1) 施工现
场质量管理检査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2006 附录 A 表 A.0· 1。
(2) 设备、材
料进场检验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2006 附录 B 表 B. 0. 1。
(3) 隐蔽工程检査记录
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B
表 B. 0. 2。
(4) 更改审核记录应填写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附录 B 表
B. 0.3。
(5) 工程安装质量及观感质量验收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B 表 B. 0. 4。
(6) 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应
填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A 表
A. 0. 1。
(7) 设计变更记录应填写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A 表
A. 0.2。
(8) 工程洽商记录应填写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A 表
A. 0.3。
(9) 图纸会审记录应填写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A 表
A. 0. 4。
(10) 智能建筑工程分项工程质量检测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C 表 C. 0_ 1。
(11) 子系统检测记录应填
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C 表
C. 0.2。
(12) 强制措施条文
检测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C 表 C. 0. 3。
866 36 智能建筑工程
(13) 系统(分
部)工程检测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2006 附录 C 表 C. 0.4。
(14) 预检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
范》GB 50606—2010 附录 B 表 B. 0. 1。
(15)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B
表 B. 0. 2。
(16) 系统调试记录应填写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B 表
B. 0. 3。
36.1.4.3 产品质量检査
(1) 对智能建筑工程各智能化子系统中所使用的材料、硬件设备、软件产品和工程中 应用
的各种系统接口进行产品质量检测。
(2) 产品质量检査应包括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或 实施
生产许可证和上网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应按规定程序通过产品检测后方可使用。
(3) 产品功能、性能等项目的检测应按相应的国家现行产品标准进行;供需双方有特 殊要
求的产品可按合同规定或设计要求来进行。
(4) 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可要求进行厂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5) 硬件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检测可参考生产厂家出具的可靠性检测报告。
(6) 软件产品质量应按下列内容检查:
1) 商业化的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网 管软
件等应做好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的检查;
2) 由系统集成商编制的用户应用软件,用户组合软件,接口软件等应用软件,除进 行功
能测试和系统测试之外,还应根据需要进行容量、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兼容 性、自诊
断等多项功能测试,并保证软件的可维护性;
3) 所有自编软件应提供完整的文档(包括软件资料、程序结构说明、安装调试说明、 使
用和维护说明书等);
(7) 系统接口的质量应按下列要求检査:
1) 系统承包商应提交接口规范,接口规范应在合同签订时由合同签订机构负责审定;
2) 系统承包商应根据接口规范制定接口测试方案,接口测试方案经检测机构批准后 实施,
系统接口测试应保证接口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实现接口规范中规定的各项功能,不 发生兼容性
及通信瓶颈问题,并保证系统接口的制造和安装质量。
36.1.4.4 成品保护
成品保护是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为保护施工成果、保证施工质量而必须进行的工程管 理工
作,是保证如期交竣工、降低损耗、坚持文明施工、实现安全生产、实现合格工程的 管理过程。
成品保护工作需要制定相关现场成品保护管理规定外,还要组织人力进行现场监控管 理,
要深入到每个智能化系统的细节并尽量采用技术手段用于成品保护工作。成品保护管 理的基本
原则如下所述:
36.1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管理 867
(1) 成品就位后,需移动、拆改、维护的,应持有关负责人的批条,交成保人员后方 可施
工。
(2) 在施工和安装过程,谁施工、谁负责成品保护工作;成品保护员只负责监督、检 查、
管理并做好值班记录。
(3) 成品保护队接收成品的程序是:坚持按施工工序完毕后,在甲方的监督下,由施 工方
向成品保护队分项书面交底,填好交接清单,经验收确认后,双方签字生效。
(4) 坚持配合,协调原则:甲、乙双方加强配合协调意识,是搞好成品保护工作的重 要原
则。乙方现场负责人,应主动向甲方有关负责人汇报工作,互通情况统一认识,求得 甲方支持。
甲方应向乙方实行统一布置,统一指挥,共同朝着一个实施目标,工程进度一 定能够顺利完成。
(5) 应对成品保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既要有法规、职业道德、安全教育,也要有针 对性
的对进住工程的详细交底,使成品保护人员明确工作内容。
(6) 应由专业队长带队组成的成品保护工作队,对成品和半成品的看护责任,并对文 明施
工、安全施工提供宣传监督的基础工作。
制定并明确成品保护的范围:如楼内的机械设备、水暖设备、通风系统、强弱电缆电 线、
墙壁、吊顶、地面等,以及灯具照明系统、电讯终端、消防配套产品及工程内应加以 保护的成
品。
制定并落实成品保护的内容,如成品保护工作的“六防一维护”。“六防”:防火、防 水、防盗、
防破坏、防自然灾害、防污染;“一维护”:维护好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六 防一维护”集中反映
了成品保护工作的职责与任务。
制定并落实成品保护的措施:如勤巡视、勤观察、勤提示、勤汇报、勤记录,即腿 勤、眼
勤、嘴勤、手勤等“四勤”。
智能建筑各子系统的成品保护有其特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安装的器材、设备的成品保护
(1) 应针对不同系统设备的特点,制定成品保护措施,并落实到位。
(2) 对现场已安装的设备,应采取包裹、遮盖、隔离等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碰撞及 损坏。
(3) 在施工现场存放的设备,应采取防水、防尘、防潮、防碰、防砸、防压及防盗等 措施。
(4) 在雷雨、阴雨潮湿天气或者长时间停用设备时,应关闭设备电源总闸。
(5)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建筑、装修、暖通及电气等其他专业的成品。
2. 软件和系统配置的保护要求
(1) 应制定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制度,配置的更改必须符合管理制度。
(2) 在调试过程中应每天对软件进行备份,备份内容应包括系统软件、数据库、配置 参数、
系统镜像。
(3) 备份文件应保存在独立的存储设备上。
(4) 系统设备的登录密码必须有专人管理,严禁泄露。
(5) 计算机无人操作时应锁定。
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软件和系统配置的保护。
36.1. 4. 5 系统检测
智能建筑工程中各系统检测需要分两次来进行:应由施工单位先进行自检自验,再在 竣工
检测时由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依据合同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以及《智能建筑工 程质量验
868 36 智能建筑工程
收规范》GB 50339—2006 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制定系统检 测方案并经检测
机构批准实施。
1. 自检自验的工作要点
(1) 自检自验是由施工单位自己组织技术队伍,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2006 中对各系统测试内容、测试条件、测试强度和检测方法的规定,对其施 工的各智
能建筑子系统,进行系统测试和试运行,并记录其测试过程与结果。施工单位也 将根据测试结
果进行改进、完善的工作,直至各系统可以达到竣工验收的状况。
(2) 自检自验工作实际也是施工单位进行的系统联调、联检的工作。这一工作,将发 现系
统调试后还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改进,这也为下一步的竣工验收做好了准备。
2. 竣工验收的系统检测工作要点
(1)系统检测时应具备的条件:
1)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试运行;
2) 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实施过程质量记录。
(2) 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人员依据合同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以及《智能建筑工程质 量验
收规范》GB 50339—2006 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制定系统检测方 案并经检测
机构批准实施。
(3) 检测机构应按系统检测方案所列检测项目进行检测。
(4) 检测结论与处理:
1) 检测结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2) 主控项目有一项不合格,则系统检测不合格,一般项目两项或两项以上不合格, 则系
统检测不合格。
3) 系统检测不合格应限期整改,然后重新检测,直至检测合格,重新检测时抽检数 量应
加倍;系统检测合格,但存在不合格项,应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直到整改合格,并 应在竣工
验收时提交整改结果报告。
(5) 检测机构应按照《智能建筑工
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C 中各表 填
写系统检测记录和系统检测汇总表。
(6) 各系统安装、调试、测试、检验的记录表格,请参见本书所附的光盘“智能建筑 工程
质量管理表格”。
36.1. 4. 6 安全环保节能措施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环保、节能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安全和节能, 要求
在提高,措施在加强。安全是施工中的第一个被反复强调的生产要素,节能是近期对 智能建筑
工程施工提出的新的要求。
降低能耗、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也是保证如期交竣工的管理过程。
节能、环保和构建绿色施工等方针应贯穿于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工作需要制定相关现场管理规定,还要有持有上岗证的专业人员 进行
现场监控管理。
1.安全措施的要求
(1) 施工前及施工期间应进行安全交底。
36.1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管理 869
(2) 施工现场用电
必须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的规
定执行。
(3) 搬运设备、器材应保证人身及器材安全。
(4) 采用光功率计测量光缆,不应用肉眼直接观测。
(5) 登高作业,脚手架和梯子应安全可靠,梯子应有防滑措施,严禁两人同梯作业。
(6) 风力大于四级或雷雨天气,不得进行髙空或户外安装作业。
(7) 进入施工现场,应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或采取必要的安全 措施。
(8) 施工现场应注意防火,并配备有效的消防器材。
(9) 在安装、清洁有源设备前,必须先将设备断电,不得用液体、潮湿的布料清洗或 擦拭
带电设备。
(10) 设备必须放置稳固,并防止水或湿气进入有源硬件设备。
(11) 确认工作电压同有源设备额定电压一致。
(12) 硬件设备工作时不得打开外壳。
(13) 在更换插接板时宜使用防静电手套。
(14) 应避免践踏和拉拽电源线。
2. 环保措施的要求
(1) 环保措施应按照《建筑施
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 — 2004 的规定执行。
(2) 现场垃圾和废料应堆放在指定地点,及时清运或回收,严禁随意抛撒。
(3) 现场施工机具噪声应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声。
(4) 应采取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污染。
3. 节能措施的要求
(1) 应节约用料,降低消耗,提高节能意识。
(2) 应选用高效、节能型照明灯具,降低照明电耗,提高照明质量。
(3) 应对施工用电动工具进行维护、检修、监测、保养及更新置换,并及时清除系统 故障,
降低能耗。
36.1.4.7 智能建筑各系统工程的竣工验收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贯彻“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方 针,按“先
产品,后系统和先子系统,后系统集成”的顺序进行,并根据验收项目的重要 性划分为“主要项
目”和“一般项目”,并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和《建筑工程施工质
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的有关规定。
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 185—2009 中,“智能建筑”是作为整个建筑工 程的一个
分部,分部工程代号为 07,该分部中包含了 10 个子分部。比如“安全防范系 统”(即经常称呼为
“综合安防系统”)是“智能建筑”分部里的第 05 子分部,该子分部 内又包括:电视监控系统、人
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停车管 理系统等分项工程。
在填写各验收表格时,注意按照《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 185—2009 的规定 来填写。
下文中讲到的“系统”,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中,可以是分部也时常是子分 部。在实
际的智能建筑工程中,时常出现智能建筑分部由几个施工单位分别实施的情况, 也时常出现智
870 36 智能建筑工程
能建筑分部中某一个“子分部”由几个施工单位分别实施的情况,以取各家 专业之长,并加快施
工进度。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必须对验收工作有一个整体把握,注意《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 收规
范》GB 50339—2006 中以下的规定:
(1)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包括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
(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按“先产品,后系统;先各系统,后系统集成”的顺序 进行。
(3) 智能建筑分部工程应包括智能化各子分部工程中的各分项工程(子系统)。
(4) 智能建筑工程的现场质量管理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A 中表 A. 0. 1 的要求。’
(5)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的检测验收应按相 关国
家现行标准和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其他系统的检测应由省市级以上的建
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专业检测机构组织实施。
(6)在智能建筑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时,主要原则必须遵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 一标准》
GB 50300—2001 的规定。
在智能建筑的各子系统工程施工与检测、检验中,当遇到上述各种规范未包括的技术 标准
和技术要求时,可按有关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处理。由于智能建筑的各子系统所涉及 的电子、
光学等技术日新月异,技术规范内容经常在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在智能建筑 的各子系统工
程施工与检测、检验时,应注意使用最新的技术标准。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必须完成以下的具体工作:
1. 各系统竣工验收应包括的内容
(1) 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检査;
(2) 系统检测合格;
(3) 运行管理队伍组建完成,管理制度健全;
(4) 运行管理人员已完成培训,并具备独立上岗能力;
(5) 竣工验收文件资料完整;
(6) 系统检测项目的抽检和复核应符合设计要求;
(7) 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8) 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的规定,智能建筑的等级符合设 计的等级要求。
2. 竣工验收结论与处理
(1) 竣工验收结论分合格和不合格;
(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0350339_2006 第 3.5.1 条规定的各款全部符合 要求,
为各系统竣工验收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 各系统竣工验收合格,为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
(4) 竣工验收发现不合格的系统或子系统时,建设单位应责成责任单位限期整改,直 到重
新验收合格;整改后仍无法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系统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3. 竣工验收结果填写
竣工验收时应按《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D 中表 D. 0.1 和表 D. 0. 2
的要求填写资料审査结果和验收结论。
36.1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与施工管理 871
36.1.5 智能建筑新的发展动态
(1) 新的发展方向。智能建筑近年的国际动向,已向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方面发展。 国际
上已有“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的提法。这一发展动向极其值得我们重视, 我国现在已
有科技工作者介入这一方向的探讨,比如,有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已与智 能建筑专业合作。
因此,智能建筑的内涵将来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还会扩大它的内涵 范畴。
(2) 向提供运行维护发展。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设备系统的特色,它的生命周期比建 筑物
要短得多:建筑物生命周期为 50〜70 年,机电设施的寿命为 15 年,而通信设施及系 统的寿命
只有 5〜7 年。而且,设备和系统的管理远比建筑物管理要复杂得多。因此,对 于智能化系统的
建设来说,不能只考虑设备的“硬件”建设,忽视建设后的“管理和使
36.2 综 合 管 线 S7J
用”。好的设备和系统,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去进行系统的运行、维护和 管
理。为此,智能建筑的建设必须从工程立项需求定位开始就给予注意,直到工程建设结 束之后
的验收和运转。只有运行良好,效益明显的系统才是一个好的智能系统。智能建筑 的建设不可
只管设计与安装而忽视运行、维护和管理,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注意不够的。
36. 2 综 合 管 线
在本手册的第 31 章“机电工程施工通则”和第 35 章“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对于 “综合管线”
已经有细致的讲述,所以,本节只针对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使用的管路(桥架、 线管)、线缆的工
程实施、质量控制和自检自验的要求做一个简要的说明。读者如果需要 了解更多的内容,请参
考本手册的相关章节。
在此强调以下两点:
(1) 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严禁在同一线管路内敷设,这是为了防止电力线路与信号线 路形
成回路,危及人员或设备安全,以及避免电力线路的电磁场对信号线路的干扰,以保 障信号线
路正常工作。这一点,在自检自验和竣工验收时,也请特别注意。
(2) 综合布线系统的线缆施工应参照本
章第三节 36. 3 “综合布线”的描述。
36.2.1 施 工 准 备
(1) 施工前应将各系统的桥架、线管进行综合布置、安排,并应完成施工图设计。
(2) 施工准备还应符合本章 36. 1. 3 节“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
准备”的要求,其中材 料准备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桥架、线管、线缆规格和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
2) 桥架、线管部件应齐全,表面光滑、涂层完整、无锈蚀。
3) 金属导管无裂纹、毛刺、飞边、沙眼、气泡等缺陷,壁厚均勻、管口平整。绝缘 导管
及配件完好,使用阻燃材料导管并且表面有阻燃标记。
4) 线缆宜进行通、断及线间的绝缘检查。
36.2.2 综 合 管 线 安 装
综合管线安装的安装施工的技术要求、实施工艺请参考本手册的 35 章,本章节讲解 从智能
建筑工程施工或者说从“弱电”的角度看,综合管线安装应遵循的条例。
1.桥架安装要求
(1)桥架切割和钻孔后创伤处,应采取防腐措施。
' (2)桥架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无毛刺,各种附件应安装齐备,紧固件的螺母应 在桥架外侧。
桥架接口应平直、严密,盖板应齐全、平整。
(3) 桥架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设置补偿装 置。保
护地线和桥架内线缆应留补偿余量。
(4) 桥架与盒、箱、柜等连接处应采用抱脚或翻边连接,并用螺丝固定,末端应 封堵。
(5) 水平桥架底部与地面距离不 1[小于 2. 2m,顶部
距楼板不宜小于 0.3m,与梁的距
872 36 智能建筑工程
离不宜小于 0.05m,桥架与电力电缆间距不应小于 0.5m。
(6) 桥架与各种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其最小净距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规
范》GB 50303—2002 第 12. 2. 1 条中表 12. 2. 1-2 的规定。
(7) 敷设在竖井内和穿越不同防火分区的桥架及管路孔洞,应有防火封堵。
(8) 对于弯头、三通等配件,由于现场加工自制配件很难满足桥架安装质量要求,故 宜采
用桥架生产厂家制作的成品。
2. 支吊架安装要求
(1) 支吊架安装直线段间距宜为 1.5〜2m,同一直线段上的支吊架间距应均匀。
(2) 在桥架端口、分支、转弯处不大于 0.5m 内,应安装支吊架。
(3) 支吊架应平直,无明显扭曲,焊接牢固,无显著变形,焊缝均匀平整。切口处应 无卷
边、毛刺。
(4) 支吊架采用膨胀螺栓连接,固定应紧固,须配装弹簧垫圈。
(5) 支吊架应做防腐处理。
(6) 采用圆钢作为吊架时,桥架转弯处及直线段每隔 30m 应安装防晃支架,以避免 桥架晃
动,消除不安全因素。
3. 线管安装要求
(1) 导管敷设应保持管内清洁干燥,管口应有保护措施和进行封堵处理。
(2) 明配线管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
(3) 明配线管应设管卡固定,管卡应安装牢固。管卡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终端、弯头中点处的 150〜500mm 范围内应设管卡。_
2) 在距离盒、箱、柜等边缘的 150〜500mm 范围内应设管卡。
3) 在中间直线段应均匀设置管卡。管卡间的最大距离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 量验
收规范》GB 50303—2002 第 14. 2. 6 条中表 14. 2. 6 的规定。 .
(4) 线管转弯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所穿人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应不小于该 管外
径的 6 倍,暗管外径大于 50mm 时,应不小于 10 倍。
(5) 砌体内暗敷线管埋深应不小于15mm,现浇混凝土楼板内暗敷线管埋深应不小于 25mm,
并列敷设的线管间距应不小于 25mm。
(6) 线管与控制箱、接线箱、接线盒等连接时应采用锁母,并将管口固定牢固。
(7) 线管穿过墙壁或楼板时应加装保护套管,穿墙套管应与墙面平齐,穿楼板套管上 口宜
高出楼面 10〜30mm,套管下口应与楼面平齐。
(8) 与设备连接的线管引出地面时,管口距地面不宜小于 200mm。当从地下引入落 地式箱、
柜时,宜髙出箱、柜内底面 50mm。
(9) 线管两端应设有标志,管内不应有阻碍,并穿带线。当线路较长或弯曲较多,应 加装
拉线盒(箱)或加大管径,便于线缆布放。
(10) 吊顶内配管,宜使用单独的支吊架固定,支吊架不得架设在龙骨或其他管道上。
(11) 配管通过建筑物的变形缝时,应设置补偿装置。
(12) 镀锌钢管应采用螺纹连接,严禁熔焊,以免破坏镀锌层。镀锌钢管的连接处应 采用专
用接地线卡固定跨接线,跨接线截面不小于 4mm2。
(13) 非镀锌钢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应采套管焊接,套管长度应为管径的 1.5〜
36. 2 综 合 管 线 S73
3 倍。
(14) 焊接钢管不得在焊接处弯曲,弯曲处不得有折皱等现象,镀锌钢管不得加热 弯曲。
(15) 套接紧定式钢管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管外壁镀层完好,管口应平整、光滑、无变形。
2) 套接紧定式钢管连接处应采取密封措施。
3) 当套接紧定式钢管管径大于或等于 32mm 时,连接套管每端的紧定螺钉不应少于 2 个。
(16) 室外线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外埋地敷设的线管,埋深不宜小于 0.7m,壁厚须大于等于 2mm。埋设于硬质 路面下
时,应加钢套管,人手孔井应有排水措施。
2) 进出建筑物线管应做防水坡度,坡度不宜大于 15%0。
3) 同一段线管短距离不宜有 S 弯。
4) 线管进人地下建筑物,应采用防水套管,并做密封防水处理。
4. 线盒安装要求
(1) 钢导管进人盒(箱)时应一孔一管,管与盒(箱)的连接应采用爪形螺纹接头管 连接,
且应锁紧,内壁光洁便于穿线。
(2) 由于智能建筑各系统使用的各种传输线比较脆弱,而其电气性能又要求严格,穿 线施
工中要避免线缆的损伤与用力过大,故线管路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中间应增设拉线盒 或接线盒,
其位置应便于穿线:
1) 管路长度每超过 30m,无弯曲;
2) 管路长度每超过 20m,有一个弯曲;
3) 管路长度每超过 15m,有两个弯曲;
4) 管路长度每超过 8m,有三个弯曲;
5) 线缆管路垂直敷设时管内绝缘线缆截面应小于 50mm2,长度每超过 30m,应增设 固定
用拉线盒;
6) 一根线管一般配一个预埋盒。一根线管配 2 个预埋盒时,之间增设一个过线盒, 由过线
盒左右连接信息点预埋盒。信息点预埋盒不宜同时兼做过线盒。
5. 桥架、线管及接线盒安装要求
桥架、线管及接线盒应可靠接地,当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Ω。
6. 线缆安装、敷设要求
(1) 线缆两端应有防水、耐摩擦的永久性标签,标签书写应清晰、准确。
(2) 管内线缆间不应拧绞,不得有接头。
(3) 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 第
12. 2. 1 条中表 12. 2. 1-1 的规定。
(4) 线管出线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必须采用金属软管连接的,金属软管长度不宜 超过
2m,不得将线裸露。
(5) 桥架内线缆应排列整齐,不拧绞。在线缆进出桥架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垂 直桥
架内线缆绑扎固定点间隔不宜大于 1. 5m。
874 36 智能建筑工程
(6) 线缆穿越建筑物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时应留补偿余量。
(7) 线缆敷设还应符合《有线电
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1994、《建筑电气 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 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的规定。
36.2.3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36.2.3.1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 在施工质量方面需要着重的几个方面:.
(1) 敷设在竖井内和穿越不同防火分区的桥架及线管的孔洞,应有防火封堵。
(2) 桥架、管道内线缆间不应拧绞,不得有接头。
(3) 桥架、线管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线缆应留余量。
(4) 线缆两端应有防水、耐摩擦的永久性标签,标签书写应清晰、准确。
(5) 桥架、线管及接线盒应可靠接地,当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Ω。
2. 需要着重处理好的工艺细节
(1) 桥架切割和钻孔后,应采取防腐措施,支吊架应做防腐处理。
(2) 线管两端应设有标志,并穿带线。
(3) 线管与控制箱、接线箱、拉线盒等连接时应采用锁母,并将管固定牢固。
(4) 吊顶内配管,宜使用单独的支吊架固定,支吊架不得架设在龙骨或其他管道上。
(5) 套接紧定式钢管连接处应采取密封措施。
(6) 桥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无扭曲变形。
3. 器材的质量检査控制
(1) 缆线布放前应核对型号规格、程式、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2) 施工使用的管槽、缆线等器材应按照
本章 36. 1.3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 中要
求的内容进行器材的质量检查。
4. 隐蔽工程施工质量检査
(1) 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应填写《检査记录》。
(2)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填写桥架、线管及线缆的《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 应检测桥架、线管的接地电阻,并填写《接地电阻测量记录》。
36. 2.3. 2 质量记录
1. 质量记录程序
综合管线系统质量记录应执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施工规范》GB 50339—2006 第
3. 7 节的规定。
2. 质量记录表格
综合管线系统质量记录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Q6 的质 量记录
表格。
36.2.4 检 测 与 验 收
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使用的管路(桥架、线管)、线缆的检测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桥架和线管应检查其规格、位置、弯扁度、弯曲半径、连接、跨接地线、防腐、 管盒固
定、管口处理、保护层、焊接质量等。弯曲的管材及连接附件弧度应呈均匀状,且 不应有折皱、
凹陷、裂缝、弯扁、死弯等缺陷,管材焊缝应处于外侧。
36. 3 综合布线系统 S875
(2) 应根据智能化系统的深化设计,检査线缆的规格型号、标识、可靠接续、跨接、开路、
短路,为设备安装做好准备。
(3) 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应填写《检査记录》。
(4) 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填写桥架、线管及线缆的《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5) 应检测桥架、线管的接地电阻,并填写《接地电阻测量记录》。
(6) 隐蔽工程检査记录
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附录 B
表 B. 0. 2。
36.3 综 合 布 线 系 统
36.3.1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36. 3.1.1 系统组成
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and campus,也 称为 PDS: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进行信号传输的线路网 络。它包括建筑物或建
筑群到外部电话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连接线路,包括建筑物或建筑 群内通信机房直到工作区的
电话和计算机网络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光缆及相关联的布线 连接部件。该系统使话音和数据
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 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
综合布线系统由 6 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所组成。这 6 个子系统是:
1. 工作区子系统(Work Location)
它是使信息设备终端(对于电话网络是电话机、传真机;对于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 打印
机等)通过布线连接到信息网络的器材组成,这部分包括信息插座、插座盒与插座面 板、连接
软线(跳线)、适配器等。
2. 水平子系统(Horizontal)
它的功能是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水平系统是布置在同一楼层上的, 一端
接在工作区信息插座上,另一端接在楼层配线间的跳线架上。水平子系统主要采用 4 Χΐ非屏蔽双
绞线,它能支持大多数现代通信设备,在某些要求宽带传输时,可采用“光纤 到桌面”的方案。
当水平区面积相当大时,在这个区间内可能有多个接线间。
3. 干线子系统(Backbone)
通常它是由主设备间(如计算机房、程控电话交换机房)至各楼层配线间。它采用大 对数
的电缆馈线或光缆,两端分别接在设备间和配线间的跳线架上。
4. 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它是干线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的桥梁,同时又可为同层组网提供条件。其中包括双绞 线跳
线架、跳线(有快接式跳线和简易跳线)。在需要有光纤的布线系统中,还应有光纤 跳线架和
光纤跳线。当终端设备位置或局域网的结构变化时,只要改变跳线方式即可解 决,而不需要重
新布线。
5.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
876 36 智能建筑工程
建筑群子系统
备间子系统
图 36-1 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
它是由设备间的配线架、电缆、连接跳线及相关的支撑硬件、防雷电保护装置等构
成。比较理想的设置是把计算机 房、交换机房等设备间设计在同 一楼层中,这样既便于管理、
又 节省投资。当然也可根据建筑物 的具体情况设计多个设备间。
6.建筑群子系统(Campus) 它是将多个建筑物的电话、数据通信连接一体的布线系统。它采
用可架空安装或沿地下电缆 管道(或直埋)敷设的铜缆和光 缆,并配置人楼处的过流过压电 气
保护装置。
这 6 个子系统采用星形结构,可使任何一个子系统独立地进入 PDS 系统中。如图 36-1 所示:
36. 3.1. 2 系统的应用
布线系统使用的电缆传输介质为双绞线,双绞线是由 4 对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 双绞
线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屏蔽双绞线(STP),而屏蔽双绞线又分为铝箔屏蔽 双绞线(FTP)、
独立屏蔽双绞线(STP)。
PDS 是一套综合式的系统,因此综合布线可以使用相同的电缆与配线端子板,以及 相同的
插头与模块化插孔以供话音与数据的传递,可不必顾虑各种设备的兼容性问题。
PDS 采用模块化设计,因而最易于配线上扩充和重新组合。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与 电信方
面以及 EIA/TIA — 568 所遵循的建筑物配线方式相同。因为在星形结构中,工作 站是由中心节点
向外增设,而每条线路都与其他线路无关。因此,在更改和重新布置设备 时,只是影响到与此
相关的那条路线,而对其他所有线路毫无影响。另外这种结构会使系 统中的故障分析工作变得
非常容易。一旦系统发生故障,便可迅速地找到故障点,并加以 排除。
从理论上综合布线系统可以为楼宇内部的所有弱电系统服务,通过综合布线系统使建 筑设
备监控系统,保安监控系统、背景音乐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采用统 一的线缆材
料和统一的 RJ45 接口。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的智能建筑仅仅语音和计 算机网络系统采用
综合布线系统,其他系统各自独立,不和综合布线系统发生联系。这种 情况是由于多种原因造
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3 种原因:
(1) 成本原因:综合布线系统所采用的线缆造价高于各系统的专用线缆,而且目前各 个系
统的电气及物理接口和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口进行连接时需要加接口转换器(也叫适配 器),以
便符合各系统的传输要求,而适配器需成对使用且价格较高,使得整个系统的造 价增加。
(2) 行业限制:由于消防报警系统行业规范中规定消防报警系统的布线必须独立于其 他系
统,使得它们无法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来传输信号。
36. 3 综合布线系统 S877
(3)多数弱电系统不需要很髙的灵活性,不像电话或计算机那样可能会经常变换
位置。
基于以上 3 个原因,在实际应用中,综合布线系统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与电话通信 的配
线系统而设计与敷设的,它满足各种计算机网络与电话通信的要求。
有一些楼宇智能化系统,如:电视会议与安全监视系统的视频信号,建筑物的安全报 警和
空调控制系统的传感器信号等,既可以使用同轴电缆、普通信号线,也可以使用计算 机网络系
统进行传输,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传输时,其布线纳入综合布线系统。 对建筑物进行配
置综合布线系统有许多优越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兼容性:综合布线系统将话音信号、数据信号与监控信号的配线经过统一的规划 和设
计,采用相同的布线器材。这样与传统布线系统相比,可节约大量的物资、时间和 空间。
(2) 开放性:传统的布线方式,用户选定了某种设备,也就选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布线 方式
和传输介质。如果更换另一种设备,原来的布线系统可能全部更换,增加了施工和投 资。综合
布线系统由于采用标准的、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对所有主要厂商、对几乎所有的 通信协议也是
开放的。
(3) 灵活性:综合布线系统中,由于所有信息系统皆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星形拓扑 结构,
因此所有的信息通道都是通用的。设备的开通及更改均不需改变系统布线,只需增 减相应的网
络设备以及进行必要的跳线管理即可。
(4) 可靠性:综合布线系统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高标准的信 息通
道。所有器件均通过 UL、CSA 及 ISO 认证,每条信息通道都采用物理星形拓扑结 构,任何一条
线路故障均不影响其他线路的运行。也为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检修提供了 极大的方便。
(5) 先进性: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光纤与双绞线混布方式,合理地构成一套完整的布线 系统。
所有布线均采用世界上最新通信标准,通过 5 类、6 类双绞线,数据最大速率可达 300Mbit/s,对于
特殊用户需求可把光纤铺到桌面。线光缆可设计为 10G 带宽,物理星形 的布线方式为交换式的
网络奠定了基础。
36.3.2 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
36.3.2.1 施工准备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准备工作,应符合本章 36. 1.3 条的要求,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建筑物建设施工时,应随时检査预埋管道的敷设情况:位置、尺寸是否符合设 计要
求,管道是否通畅、管道带线是否通顺等。
(2) 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应对施工场地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设计要 求的
部分进行相应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1) 房屋预留的地槽、暗管,孔洞的位置、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设备间、配线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3) 设备间、配线间的面积、坏境条件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 2007、《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的要求。
4) 设备间、配线间应提供可靠的施工电源、工作电源、接地装置。_
(3) 应做好智能建筑工程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通风与 空调、
建筑电气和电梯等专业的工序交接和接口确认。
878 36 智能建筑工程
(4) 对综合布线的重要节点,如机房、设备间、配线间等,配备门锁和钥匙后再安装 设备。
(5) 综
合布线系统工程中使用的器材进场时必须进行现场检测验收,在符合 36. 1.3
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抽检 5 类、6 类双绞线的电气性能指标,并记录:线缆的电气性能抽验应从批 量电
缆中的任意三盘中各截出 100m 长度,加上工程中所选用的接插件进行抽样测试。
2) 应抽检光缆(可测试光纤衰减和光纤长度)的光纤性能指标,并记录,测试要求 如下:
①衰减测试:宜采用光纤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超出标准或与出厂测试数值相 差太
大,应用光功率计测试并进行比较,断定是测试误差还是光纤衰减过大;
②长度测试:要求对每根光纤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应一致,如果在同一盘光缆中,光 纤长
度差异较大,则应从另一端进行测试或通过检査以判定是否有断纤现象存在。
3) 光纤接插软线(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光纤接插软线,两端的活动连接器(活接头)端面应装配有合适的保护盖帽。
②每根光纤接插软线中光纤的类型应有明显的标记,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4) 接插件的检验验收要求如下:
①配线模块和信息插座及其他接插件的部件应完整,检査塑料材质是否满足设计 要求;
②保安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36.3.2.2 主干线缆的敷设
主干子系统的布线是把电缆、光缆从设备间敷设至竖井的各层配线间。
1. 建筑物内主干电缆布线
在一个建筑的竖井中敷设主干电缆有两种选择:向下垂放或向上牵引。通常向下垂放 比向
上牵引容易,但如果将线缆卷轴抬到高层上去很困难,则使用由下向上牵引。
(1) 向下垂放线缆方法:首先把线缆卷轴放到
顶层,在竖井楼板预留孔洞附近安装线 缆卷轴,并从卷轴顶部馈线;视卷轴尺寸及线缆重量,
相应安排所需要的布线施工人员, 每层上要有一个工人以便引导下垂的线缆;开始旋转卷轴,
将线缆从卷轴上拉出;将拉出 的线缆引导进竖井中的孔洞,慢速地从卷轴上放缆井进人孔洞向
下垂放;放线到下一层使 布线工人能将线缆引到下一孔洞;按前面的步骤,继续慢速地放线,并
将线缆引人各层的 孔洞。 丨
(2) 向上牵引线缆方法:按照线缆的重量选定电动牵引绞车型号,并按照绞车制作厂 家的
说明书进行操作。首先往绞车中穿一条绳子,启动绞车并往下垂放拉绳直到安放线缆 的楼层;
将绳子连接到电缆拉眼上,再次启动绞车慢速地将线缆通过各层的孔向上牵引; 当缆的末端到
达顶层时停止绞车,用夹具将线缆固定;当所有的连接制作好之后,从绞车 上释放线缆的末端。
2. 主干光缆的敷设
(1) 光缆的主要技术参数(表 36-1)
光缆的主要技术参数 表 36-1
最小模式带宽(MHz· km)
光纤类型 光纤直径 过量发射带宽 有效光发射带宽
(fim) 波长
850nm 1300nm 850nm
36. 3 综合布线系统 S879
OM1 50 或 62· 5 200 500 —'
OM2 50 或 62. 5 500 500
OM3 50 1500 500 2000
(2) 光缆敷设的技术要求
1) 一条光缆里边有数芯或数百芯光纤,光纤只有 50/62. 5Mm (多模);9μΐΏ (单模) 直径,
因此光缆的缆芯很脆弱,在敷设光缆时有特殊要求:弯曲光缆时不能超过最小的弯 曲半径;敷
设光缆的牵引力不要超过最大的敷设张力。
2) 光纤连接必须使两个接触端完全地对准、良好接触,否则将会产生较大的损耗。因此,
必须学会光纤接续的技巧以使光纤损耗为最小。
3) 光缆传输系统中,多模光纤使用的是发光二极管,距离大于 15cm,可以用肉眼去 观
察无端接头或损坏的光纤,单模光纤使用的是激光,不能用肉眼去观察无端接头或损坏 的光纤。
绝不能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光学仪器去观察已通电的连接器或一根已损坏的光纤 端口,否则对
眼睛一定会造成伤害,可以通过光电转换器去观察光缆系统。
4) 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不能去操作已安装好的光缆传输系统,只有指定的受过严 格培
训的人员才允许去完成维修、维护和重建的工作;不要去检查或凝视已破裂、断开的 或互联的
光缆,只有在所有光源都处于断电的情况下,才能去查看光纤末端,并进行连接 操作。
(3) 建筑物内主干光缆的敷设方法
1) 向下垂放光缆:在离竖井槽孔 1〜2m 处安放光缆卷轴,放置卷轴时要使光缆的末 端在
其顶部,然后从卷轴顶部牵引光缆;使光缆卷轴开始转动,将光缆从其顶部牵出,牵 引光缆时
要保证不超过最小弯曲半径和最大张力的规定;引导光缆进入槽孔中。如果是一 个小孔,则首
先要安装一个塑料导向板,以防止光缆与混凝土边侧产生摩擦导致光缆的损 坏,如果通过大的
开孔下放光缆,则在孔的中心安装上一个滑轮,把光缆拉出绕到滑轮上 去;慢慢地从光缆卷抽
上牵引光缆,直到下一层楼上的人能将光缆引入下一个槽孔中去;在每一层楼要重复上述步骤,
当光缆达到最底层时,要使光缆松弛地盘在这里。
2) 利用绞车牵引光缆的步骤:将拉绳穿过去绞车,启动绞车上的发动机,通过楼层 的开
孔向下放绳子直到楼底;关掉绞车,将光缆连到拉绳的拉眼上去,慢慢地将光缆向上 拉;当光
缆末端牵引到顶层时,关掉牵引的机器;根据需要,利用分离缆夹或缆带来将光 缆固定到顶部楼
层和底部楼层;当所有的连接完成后,从绞车上释放光缆的末端。
3.建筑群间线缆布线
建筑群间电缆布线是从主设备间或者电话主通信配线间敷设至其他各楼宇的分设备间 或者
竖井的各配线间。
建筑群间电缆布线:对于计算机网络或者电话通信网络,在逻辑上,建筑群之间的缆 线布
线,也是主干电缆的一部分。在建筑群间布线,一般有排管敷设和架空敷设等两类 方法。
36.3.2.3 水平线缆的敷设
水平布线子系统是指从工作区子系统的信息点出发,连接管理子系统的通信中间交叉 配线
设备的线缆部分。水平布线子系统分布于智能建筑的各个角落,一般安装得十分隐 蔽,该子系
统更换和维护涉及布线管路与装修装饰,技术要求高。故电气工程师应掌握综 合布线系统的基
本知识,根据施工图并从实用角度出发为用户着想,减少日后用户对水平 布线子系统的更改。
880 36 智能建筑工程
1. 水平布线子系统在施工前的准备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水平管路在综合布线系统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必须特别注意与其他 专业
管路的相互避让与配合。水平布线子系统的管路在预埋前,布线工程师应认真作好图 纸会审工
作,可利用 CAD 绘出三维大样图,在大样图上注明其他专业管路的走向、标高 以及各种管路的
规格型号,制定出最优敷设管路的施工方案,尽量避免与其他专业管路交 叉重叠,使管线路由
尽量短,便于安装,并向工人做好技术交底
2.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施工方法
建筑物内水平布线,可以通过吊顶、地板、墙及三种的组合来构成布线路由,其布线 方法
主要有三种:钢管暗敷设法;吊顶内走线槽、线槽至信息点之间采用钢管连接方法; 地面线槽暗
敷设法。其中地面线槽暗敷设法适用于有大开间办公室或大开间需要打隔断的 智能建筑,它的
投资比较大,工艺要求高。
3. 对地面金属线槽施工的要求
地面金属线槽布线是为了适应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日趋复杂,出线口位置变化不定而推 出的
一种布线方式。地面金属线槽分为单槽、多槽等多种规格。地面金属线槽敷设时,电 气专业应
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结合施工图出线口的位置,线槽的走向,确定分线盒的位 置。线槽在交
叉、转弯或分支处应设置分线盒,线槽的长度超过 6m 时,应加分线盒。设 备间配线架、集线器、
配电箱等设备引至线槽的线路,用终端变形连接器与线槽连接。线 槽每隔 2m 处设置固定支架和
调整支撑,并与钢筋连接防止移位。线槽的保护层应达到 35mm 以上,线槽连接完后应进行整
体调整,由测量工用水准仪进行复核,严禁地面线槽 超高。连接器、分线盒、线槽接口处应用
密封条粘贴好,防止砂浆渗人腐蚀线槽内壁。在 连接线槽过程中,出线口、分线盒应加防水保
护盖,待底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 50%时, 取下保护盖换上标识盖。施工中,工人应用钢锉对金
属线槽的毛刺锉平,否则会划伤双绞 线的外皮,使系统的抗干扰性、数据保密性、数据传输速
度降低,甚至导致系统不能顺利 开通。
4. 水平布线子系统对接地的要求
当水平布线采用屏蔽系统时,除了要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必须做到:综合布线系统所 用屏
蔽层必须保持连续性,并保证线缆的相对位置不变,屏蔽层的配线设备端应接地。各 层配线架
应单独布线到接地体,信息插座的接地利用电缆屏蔽层与各楼层配线架相连接, 工作站弱电设
备的金属外壳与专用接地体单独连接。综合布线系统有关的有源设备的正极 或金属外壳,干线
电缆屏蔽层均应接地。若同层内有均压环时,应与之连接,使整个建筑 物的接地系统组成一个
笼式均压网。良好的接地可以防止突变的电压冲击对弱电设备的破
36.3 综合布线系统 SSJ
坏,减少电磁干扰对通信传输速率的影响。
5.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长度限制
水平布线子系统要求在 90m 的长度范围内,这个长度范围是指从楼层接线间的配线 架到工
作区的信息点的实际长度,包括配线架上的跳线和工作区的连线总共不应超过 90m。一般配线
架上的跳线长度小于 5m。
6. 双绞线缆的敷设
同一回路的所有双绞线缆可在同一线槽内敷设。强、弱电线缆应分槽敷设,两种线路 交叉
处应设置有屏蔽分线板的分线盒。线缆不得有接头,接头应在分线盒或线槽出线盒内 处理。
良好的安装质量,可以使水平布线子系统在其工作周期内,始终保证良好工作状态和 稳定
的工作性能,尤其对于高性能的通信线缆和光纤,安装质量的好坏对系统的开通影响 尤其显著,
因此在安装线缆中,要严格遵守 EIA/TIA569 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所选用的线缆、信息插座、跳线、连接线等部件,必须保持其选择的类 型一
致,如选用 5 类(6 类)标准,则线缆、信息插座、跳线、连接线等部件必须为 5 类 (6 类);否
则不能保证 5 类(6 类)标准的测试指标。
7. 屏蔽双绞线的敷设
布线系统使用屏蔽双绞线有 2 种:铝箔屏蔽双绞线(FTP)、铜网屏蔽双绞线 (STP)。
铜网屏蔽双绞线(STP)的价格高,抗干扰能力强,数据保密好,施工难度低于铝箔 屏蔽双
绞线(FTP),而且可靠性明显好于铝箔屏蔽双绞线。如果布线系统设计要求使用 屏蔽双绞线时,
宜采用之。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因素、维护的因素,其综合成本低于使用铝 箔屏蔽双绞线。
如系统采用屏蔽措施,则系统选用的所有部件均为屏蔽部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 屏蔽
效果,达到整个系统的设计性能指标。
屏蔽系统采用屏蔽双绞线,对屏蔽层的处理要求很高,除了要求链路的屏蔽层不能有 断点
外,还要求屏蔽通路必须是完整的全过程屏蔽。
36.3.2.4 工作区器材的安装与连接
这部分包括信息插座、插座盒与插座面板、连接软线(跳线)、适配器等。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水平布 线的
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 可按 5〜
10m2 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工作区的每一
个信息插座均应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监视器等终端设备 的设置和安装。
在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介质时,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 设备
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1.信息插座的安装:
(1) 信息插座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2) 信息插座与电源插座安装的水平距离应符合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 范》
GB 50312 二 2007 第 5. 1. 1 条的规定。
88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对绞电缆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端接时,每对对纹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 3 类电缆不应大于 75mm;
对于 5 类电缆不应大于 13mm;对于 6 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 开长度。
A 类
(2) 对绞线与 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 型、
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 36-2 的规定。两种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 种连接方式
不应混合使用。
B 类
图 36-2 T568A 与 T568B 模块式插座连接图
(3)
(4)
7 类布线系统采用非 RJ45 方式终接时,连接图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 屏蔽层应与连
接器件屏蔽罩 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 10mm。屏蔽层不应用于受 力的场合。
(5) 对不同的屏蔽对绞线或屏蔽电缆,屏蔽层应采用不同的端接方法。应对编织层或 金属
箔与汇流导线进行有效的端接。
(6) 每个 2 口 86 面板底食宜终接 2 条对绞电缆或 1 根 2 芯/4 芯光缆,不宜兼做过路 盒
使用。
(7) 对绞线与模块接线图示如图 36-3。
(c)
36. 3 综合布线系统 883
(d)
(b)
(«)
串对
图 36-3 几种连线方式 (α)正确连线;(《反向线对;(c)交叉线对;W)
36. 3. 2. 5 管理子系统的安装与端接
(1) 光缆终接与接续应采用下列方式:
1) 光纤与连接器件连接可采用尾纤溶接、现场研磨和机械连接方式。
2) 光纤与光纤接续可采用熔接和光连接子(机械)连接方式。
(2) 光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光纤连接盘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盘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
工艺要求。
2) 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
3) 光纤连接盘面板应有标志。
4) 光纤连接损耗值,应符合表 36-2 的规定:
光纤连接损耗值(dB) 表 36-2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 0 . 3 0 0.15 0_ 30
机械连接 0.30 ' 0. 30
(3)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类跳线缆线和连接器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 符合系
统设计要求。
2) 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6.3.2.6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要求
线缆敷设除应执行本章 36. 2. 2 的要求外,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线缆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应受外力挤压和损伤,这是因为要保护 5 类线、6 类线 等网络线
不受到损伤,不影响其传输性能。
(2) 线缆布放宜留不小于 15cm 余量,以便使线缆留有多次端接的长度。
(3) 从配线间引向工作区各信息点双绞线的长度不应大于 90m。
884 36 智能建筑工程
(4) 线缆敷设拉力及其他保护措施应符合产品厂家的施工要求。
(5) 缆线弯曲半径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非屏蔽 4 对双绞电缆弯曲半径宜不小于电缆外径 4 倍;
2) 屏蔽 4 对双绞电缆弯曲半径宜不小于电缆外径 8 倍;
3) 主干对绞电缆弯曲半径宜不小于电缆外径 10 倍;
4) 光缆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光缆外径 10 倍。
(6) 线缆间净
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
2007 第 5. 1.1 条的规定。
(7) 室内光缆在桥架敷设时宜在绑扎固定处加装垫套。
(8) 线缆敷设施工时,现场应安装较稳固的临时线号标签,线缆上配线架、打模块前 应安装
永久线号标签。
(9) 线缆经过桥架、管线拐弯
处,应保证线缆紧贴底部,且不应悬空,不受牵引力。 在桥架的拐弯处应采取绑扎或其他形式固
定。 ■
(10) 距信息点最近的一个过线盒穿
线时应宜留有不小于 0. 15m 的余量。
(11) 机柜、机架安装要求如下:
1) 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 3mm。
2) 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 应完整、
清晰。
3) 机柜、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时,应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4) 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宜接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 地面固
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高度应与活动地板高度相同,然后铺设活动地板。
5) 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预留 800mm 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 600mm,背 板式配
线架可直接由背板固定于墙面上。
6) 壁挂式机柜底距地面不小于
300mm。 ·
(12) 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光、电缆交接设备的形状、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光、电缆交接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准 位置正
确、清晰。
(13) 配线架的安装要求如下:
1) 卡入配线架连接模块内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线缆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电缆按标 准色谱
的组合规定排序。
2) 端接于 RJ45 口的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按有关国际标准规定的两种
端接标准 之一(T568A 或 T568B)进行端接,但必须与信息插座模块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种标准。
3) 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 3mm,底座水平误差每米不应大于 2mm。
4) 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36. 3 综合布线系统 885
5) 背架式跳线架应经配套的金属背板及线管理架安装在可靠的墙壁上,金属背板与 墙壁应
紧固。
(14) 信息插座安装标髙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插座与电源插座安装的水平距离应符合 现行国家
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第 5. 1. 1 条的规定。当设 计无标注要求时,
其插座宜与电源插座安装标高相同。
(15) 机柜内应设置专用的 PDU 电源插座,其插座板上的插座孔数应满足日后设备 插座使用的
需求,并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16) 配线间内应设置局部等电位端子板,机柜应可靠接地。
(17) 空间较小的配线间宜安装开放式机架。
(18) 小区布线宜
采用壁挂式配线箱,壁挂式配线箱的箱底高度不宜小于 1. 2m。
(19) 机柜内布线的整理:
1) 机柜内线缆应分别绑扎在机柜两侧理线架上,排列整齐、美观,捆扎合理,配线 架应固
定牢固,每个配线架应配置一个理线器,配线架上的每个信息点位的标识应准确。
2) 光纤配线架(盘)宜安装在机柜顶部,交换机宜安装在铜配线架和光纤配线架(盘) 之间。
在预计的电话数量和网络数量銅艮多时,预计的电话点和网络点宜分开机柜安装。
3) 在完成线缆绑扎后,机柜应牢固固定在地面上,不能随意移动。
4) 跳线应通过理线架与相关设备相连接,理线架内、外线缆宜整理整齐。
5) 要求布放光缆的牵引力应不超过光缆允许张力的 80%,一般为ΙδΟ〜200kg,瞬时 最大牵
引力不得大于光缆允许张力,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构件上,光纤不应直接 承受拉力。
36.3.3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综合布线的工程质量,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加以注意,要依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设计规
范》GB 50311—2007 进行设计,依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
36. 3 综合布线系统 886
2007 及相关标准,制定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计划。
在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下施工要点,以保证施工质量。
(1) 综合布线系统中,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点(即:施工中质量控制中的主控项 目)是:
1) 对器材质量的控制:线缆、配线设备等产品有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且符合设 计要求。
2) 双绞线中间不得有接头,不得拧绞、打结。
3) 线缆两端应有永久性标签,标签书写应清晰、准确。
(2) 综合布线系统中,施工中质量控制还需要注意的是:
1) 从配线间引向工作区各信息点双绞线的长度不应大于 90m。
2) 线缆标识一致性,其终接处必须牢固且接触良好。
3) 线管和桥架中线缆的占空比不宜大于 50%。
4) 壁挂式配线箱的安装标高不应小于 1. 2m。
5)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36.3.4 系统的检测与验收
综合布线系统的检测是综合布线工程的一部分,检验工程质量是施工单位向使用单位 移交的
必备工作,也是用户对工程的认可。
综合布线系统的检测主要是线缆的通道测试;线缆敷设、配线设备安装检验;接地的 检验。
(1) 须采用符合系统设计要求的合格的测试设备进行测试。
(2) 电缆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应符合布线信道或链路的设计等级和布线 系统的
类别要求。
(3) 线缆永久
链路的技术指标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
2007 的规定。
(4) 电缆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12—2007 的规定。
(5) 线缆敷设、配线设备安装检验应包括表 36-3 的内容:
线缆敷设、配线设备检验项目及内容 表 36-3
阶段 检 验 项 目 检 验 内 容 检验方式
设备安装 配线间、设备机柜
1. 规格、外观;
2. 安装垂直、水平度;
3. 油漆不得脱落,标志完整齐全;
4. 各种螺丝必须紧固;
5. 抗震加固措施;
6-接地措施;
7. 供电措施;
8. 散热措施;
9. 照明措施
随工检验
续表
阶段 检 验 项 目 检 验 内 容 检验方式
36.3 综合布线系统 887
设备安装 配线设备
1. 规格、位置、质量;
2. 各种螺丝必须拧紧;
3. 标识齐全;
4. 安装符合工艺要求;
5. 屏蔽层可靠连接
随工检验
线缆布放 (楼内) 缆线暗敷(包括暗管、 线槽、
地板等方式)
1. 缆线规格、路由、位置;
2. 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荽求;
3. 管槽安装符合工艺要求;
4. 接地措施
隐蔽工程签证
线缆布放(楼间) 管道线缆 1. 使用管孔孔位、孔径;
2. 线缆规格;
3. 线缆的安装位置、路由;
4. 线缆的防护设施
隐蔽工程签证
隧道线缆 1. 线缆规格;
2. 线缆安装位置、路由;
3. 线缆安装固定方式
隐蔽工程签证
其他 1. 线缆路由与其他专业管线的间距;
2. 设备间设备安装、施工质量 随工检验或隐 蔽工
程签证
缆线端接 信息插座 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验
配线部件 符合工艺要求
光纤插座 符合工艺要求
各类跳线 符合工艺要求
(6)综合布线系统测试应包括表 36-4 的内容:
系统测试项目及内容 表 36-4
检 验 项 目 检 验 内 容 检 验 方 式
1.连接图;
2.长度;
电缆基本电气性能测试 3. 衰减;
4. 近端串扰(两端都应测试);
5. 电缆屏蔽层连通情况;
6. 其他技术指标
自检
光纤特性测试 1. 衰减·’
2. 长度
自检
(7)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结构及性能测试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 2007 的规定。
(8) 综合布线系
统质量记录还应执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 2007 的相关规定。
36.3. 5 综合布线新技术介绍
36.3.5.1 电缆新技术介绍
888 36 智能建筑工程
目前,我们处理高速的数据传输通常是使用光缆,而新的研究证明,未来在一个房间 或一栋
大楼里,用铜缆来连接服务器进行 10G—100G 的高速数据传输是可能的。这一技 术将利用铜缆双
绞线(如 7 类线)加配套的收发器来实现,该配套的收发器将运用纠错和 均衡补偿的方法来消减
干扰,这个通信技术将比传统的技术更为优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教授 MohsenKavehrad 带领的研究小组(该研究组 曾经参与
过 5 类电缆的类似研究工作)正在对 7 类铜缆进行研究,以支持高达 10〜 100Gbit/s 的数据传输速
度,他们的研究可能使铜缆与光缆一样实现高速传输。他们认为 “在 70m 内传输速率达到 lOOGbit/s,
现在的技术已证明是可行的,我们现在的努力是为 了将这一距离延伸到 100m。不过,设计一个 100G
的调制解调器目前可能还无法实现, 这是技术上的一个局限。
7 类电缆比 5 类电缆的线径要粗,由 4 对屏蔽绞合线组成,以减少信息串扰,其配套 的收发器
还使用均衡补偿的方法改善信号的质量。
该研究小组认为:“铜缆将成为新一代以太网电缆,这是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他们 的研究结
果提交给了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于亚特兰大召开的 IEEE High Speed Study Group 会议。
已经有几个局域网设备厂商推出了万兆以太网产品,这是现有产品的新突破,也标志 着局域
网行业的未来发展。Chelsio 公司和 Tehuri 网络公司都宣布,他们拥有业界第一个 基于 10G 以太网
技术的服务器适配器,能够在 6 类或 7 类铜缆上以 10Gbit/s 的速度运行。 刀片网络技术公司称,它
已拥有业界首个用于刀片服务器机箱的万兆以太网交换模块。
新的 IEEE 802. 3 标准对于 10G BASE-T 仍旧使用 IEEE 802. 3 以太网帧(Frame)格 式以及
CSMA/CD (载波监听/冲突检测)机制,向前兼容 10M/100M/1000M 以太网。10GBASE-T 将采用 PAM16
(16 级脉冲调幅技术)以及 “1A00DSQ (double square)” 的组合编码方式。
36.3.5.2 配线管理新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中综合布线系统的点数增加、应用增多、使用中配线的更改也在增多,对于 配线管
理的要求大大提高;虽然配线管理 TIA—606 标准(《商业及建筑物电信基础结构 的管理标准》),
为综合布线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综合布线色标管理方法,在该标准中对 线缆、面板、路由、空
间、配线等如何标示都进行了明确的描述,意在进行完整有效的标 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网
络应用的变化会导致大量连接的移动、增加和变化,这时往 往由于标示描述方式的限制或系统的
庞大,使用户维护困难。从发展的角度,TIA606 还 需要结合更加先进的配线管理系统来加强布线
系统的管理,高效的配线管理,将使用户节 省大量维护费用和提高人员效率,尤其在当前综合布
线系统越来越向高密度、集中化发 展,布线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早期的配线管理存档方法是网络管理员手写维护记录,之后则采用电子表格方式,再
889 36 智能建筑工程
后来又产生了第一代由电子表格改进的布线管理软件,但需要手工录入布线的更改信 息。这
样的管理模式在实践存在周期长、准确性差、人工量增加等问题。因此针对配线管 理的关注点:
如何保持及时、明确的管理数据文档?如何快速确定故障所在?如何进行快 速、准确的网络连接?
大型布线专业公司推出了新的、智能化配线管理系统,以提高了综 合布线系统的维护管理的工作
效率。包括:采用基于端口的实时监控技术,无需特殊跳 线,采用软硬件结合方式,“可视、可听、
可触、可读”四位一体的导航帮助,为网络管 理员提供准确地从桌面到配线架,实时的、自动地记
录和管理整个配线系统,称之“实时 基础设施管理系统”。
以下简要介绍贝尔实验室研发、由康普公司推出的配线管理系统:iPatch 系统。
iPatch 系统采用了其自主研发的基于端口的专利技术,有以下功能:
(1) 可视:基于端口的监控技术,在配线架的每个端口上都有按钮和 LED 红灯,使 管理员通
过可触、可视的方式,在现场可以快速、准确地追踪到当前跳线的连接情况,为 管理员提供精确
性和高效率。
(2) 可听:在管理员配线管理时,系统提供四种不同的声音帮助,使管理员通过声音 即可识
别当前操作的正确情况。
(3) 可读:在系统管理单元上配有 LCD 交互式显示屏,具有 6 个功能键,组合提供 15 个操作
功能。LCD 屏幕提供的信息,使管理员可以了解当前各点位的布线连接情况, 同时 LCD 可显示电
子工单的提示信息,帮助管理员顺利、轻松、准确地完成每一次配线 任务。
(4) 可触:配线架、LCD 上均设有按钮,使现场操作方便,准确。
以上的配置可以由配线管理软件产生电子工单,电子工单将记录布线系统的更改 结果:
(1) 配线管理的每次操作(如改变一次跳线等),配线管理软件将生成一份工作单, 该工单
自动传送到需操作的管理单元的 LCD 屏幕上,通过四位一体的导航提示,在现场 的人员可以简单、
方便、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一次任务。
(2) 配线管理软件同时也自动记录配线管理的每次操作,使管理系统随时可以回溯以 往事件,
并且可以对其恢复重建。这些功能对于企业的 IT 审计也同样有用,目前 IT 审 计越来越重要,巳经
成为某些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尤其在金融与保险等行业,几乎每 月都有各种审计,小到每一
次跳线的变更,大到系统宕机,审计需要系统具备回溯能力, 使每一次的问题都可以追溯。
实时基础设施管理 iPatch 系统能提供:
(1) 通过电子工作指令对系统预先进行跳接,自动完成网络连接检测及配线资料 整理;
(2) 重新整理分配众多的会议安排,预先载入系统,建立日程安排,工作指令只在预 定的时
间被发送到 iPatch 设备上,工作人员按时快速、准确完成,无需加班准备;
(3) 直观的图示和声音的提示,确保连接的准确性,方便快速查找系统连接故障点;
(4) 现场直接跳线很简单,但难保每次都准确,一旦操作失误,对于连接可靠性要求 高的场
合,将造成损失。在该管理系统的配合下,消除了跳线的错误,提供工作效率与可 靠性;
(5)实现了指令和处理过程的有条不紊,iPatch 的“报告”特点是可以根据 MAC 地 址产生清单,实
现电子记录,无需工作人员手工完成复杂的记录,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综上,iPatch 实时配线系统,降低了用户维护的代价,提高配线管理工作的效率,成 为物理层
的网络管理理想的解决方案。
还有其他的一些配线管理解决方案,如康普公司的 VisiPatch360 系统和 Insta- PATCH 系统。
InstaPATCH 系统是为数据中心而量身定制的光缆配线管理解决方案。针 X 才要达到四级的数据中
890 36 智能建筑工程
心,即可靠性达到 99. 995%。需要的投资是没有冗余的系统的 2 倍,作为数据中心信息交换的物理
承载平台,综合布线只占到总投资的 5%不到,而其重 要性很高,据统计,数据中心故障有 70%是
人为失误造成,而其中大量原因是布线管理 人为操作不当造成。因此数据中心需要一套专门为此
具备如下特点的综合布线系统:高性 能、髙可靠性,快速安装,模块化系统,髙密度,面向未来。
因此,预连接光缆管理系统 应是可选择的系统之一。
36.4 通 信 网 络 系 统
36.4.1 通信系统组成与功能
36.4. 1.1 通信系统组成
1.程控交换机的基本构成
程控电话交换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用户间通话的转接。它有两大部分:话路设备和控 制设备。
话路设备包括各种接口电路(如用户线接口和中继线接口电路等)和交换设备; 控制设备则为计算
机及其接口、存储设备。程控交换机实质上是采用计算机进行“存储程 序控制”的交换机,它将各种
控制功能编成程序,存人存储器,对外部状态的巡检数据使 用存储程序来控制、管理整个交换系
统的工作。
(1) 交换网络:交
换网络的基本功能是根据用户的呼叫要求,通过控制部分的接续命 令,建立主叫与被叫用户间的
连接通路。在纵横制交换机中它采用各种机电式接线器(如 纵横接线器,编码接线器,笛簧接线
器等),在程控交换机中目前主要采用由电子开关阵 列构成的空分交换网络和由存储器等电路构
成的时分接续网络。 .
(2) 用户电路:用户电路的作用是实现各种用户线与交换之间的连接,通常又称为用 户线接
口电路(SLIC,Subscriber Line Interface Circuit) 0 根据交换机制式和应用环境的 不同,用户电路也
有多种类型,对于程控数字交换机来说,目前主要有与模拟话机连接的 模拟用户线电路(ALC)及
与数字话机,数据终端(或终端适配器)连接的数字用户线 电路(DLC)。
(3) 出人中继器:出人中继器是中继线与交换网络间的接口电路,用于交换机中继线 的连接。
它的功能和电路与所用的交换系统的制式及局间中继线信号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对模拟中继接口
单元(ATU),其作为是实现模拟中继线与交换网络的接口,基本功能一 般有:发送与接收表示中继
线状态(如示闲、占用、应答、释放等)的线路信号。转发与 接收代表被叫号码的记发器信号。
供给通话电源和信号音。向控制设备提供所接收的线路 信号。
(4)控制设备:控制部分是程控交换机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外部用户与内部维 护管理的
要求,执行存储程序和各种命令,以控制相应硬件实现交换及管理功能。程控交 换机控制设备的
主体是微处理器,通常按其配置与控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集中控制 和分散控制两类。为了
更好地适应软硬件模块化的要求,提高处理能力及增强系统的灵活 性与可靠性,目前程控交换系
统的分散控制程度日趋提高,巳广泛采用部分或完全分布式 控制方式。
2.接入系统
提供上级通信交换局到本地程控交换机的连接,此连接一般是以单模光缆实现。 36.4.1.2 通
信系统功能
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是以数字程控交换机为核心,以语音信号为主并兼有数据信号、 传真、
图像资料传输的图像网络。通常,应设置数字程控交换机系统、图文及传真系统、 语音邮件系统、
36. 4 通信网络系统 891
电缆电视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当然也包括巳与通信技 术充分融合的计算机局
域网、广域网在内,以便满足智能建筑内部和国内外互通信息,资 料查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
需要。
通信网络系统大体包括:多媒体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个人通信、数字图像通信、 移动卫
星通信、程控交换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语言信箱、电子信箱、智能化建筑通信、互 联网路通信、
通信系统以数字化为基础,向多元化、综合化、宽带化、标准化,全球化 发展。
通信网络系统是保证智能建筑的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它同时与外部通信网 (如公共
电话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网络、卫星以及广电网等)相连,提供建筑物内外 的有效信息服务。
目前所生产的中大容量的程控机全部为数字式的。我国自行研制的大中型容量的数字 程控局
用交换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典型的如华为、大唐、中兴等等。
1. 程控交换机的特点
程控数字交换机是现代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结合的产物。先 进的硬
件与日臻完美的软件综合于一体,赋予程控交换机以众多的功能和特点:
(1)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节省费用。
(2) 能灵活的向用户提供众多的新服务功能。可以通过软件方便的增加或修改交换机 功能,
向用户提供新型服务,如缩位拨号、呼叫等待、呼叫传递、呼叫转移、遇忙回叫、 热线电话、会
议电话,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方便。系统还可方便地提供自动计费、话务量记 录、服务质量自动监
视、超负荷控制等功能。
(3) 工作稳定可靠,维护方便,借助故障诊断程序对故障自动进行检测和定位,以及 时地发
现与排除故障。
(4) 适于采用先进的 CCITT7 号信令方式,使信令传送容量大、效率高,并为实现 综合业务
网 ISDN 创造必要的条件。
(5) 易于与数字终端,数字传输系统连接。
2. 程控交换机的类型
程控交换机从技术结构上划分为程控空分用户交换机和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两种。前者 是对
模拟话音信号进行交换。后者交换的是 PCM 数字话音信号,是数字交换机的一种类型。
程控交换机从使用方面进行分类,可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两类。通用型适用于一般企 事业单
位、学校等以话音业务为主的单位,容量一般在几百门以下,且其内部话务量所占 比重较大。目
前国内生产的 200 门以下的程控交换机均属此种类型,其特点是系统结构简 单、使用方便、维护量
少。专用型则根据各单位专门的需要提供各种特殊的功能。下面分 别说明几种专用型程控用户交
换机:
(1) 宾馆型:宾馆型程控用户交换机出人局话务量大,不需要直接拨人功能,话务台 功能强。
为满足客人打长途电话的需要,具有计费功能。为满足宾馆客房管理需要,提供 了以下功能:
1) 房间控制:客人离店结账电话自动闭锁。
2) 留言中心:对临时外出的客人的来话呼叫,提供留言服务。
3) 客房状态:随时提供客房占用,空闲,是否打扫的情况。
4) 自动叫醒:按客人需要,准时叫醒客人。
5) 请勿打扰:为客人提供安静环境,客人在电话输人指令后,在一定时限内电话不 能呼入。
6) 综合话音和数据系统:办公人员可通过个人计算机从远处服务器取得资料。
89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医院型:这是装有医院特点软件的专用程控交换机。软件功能中除具有宾馆功能 外,还
具有呼叫寄存,呼叫转移,病房紧急呼叫,热线电话及配合救护车的移动通信接口 的功能。
(3) 银行型:银行型专用软件包括总行和分行间的通信联络,呼叫代答,警卫线路, 外线保
留等。同时具备办公自动化 PABX 的功能。
(4) 办公自动化型:需要快速话音通道程控交换机完成高质量话音通信。呼出要求快 速自动
直拨,即缩位拨号功能。呼人要求全自动呼人功能,避免话务员介人,提高效率。 具有办公微机
通过程控交换机使用内部的数据资源的功能,目前一般传输速率为 144kbit/ s,先进的程控交换机
可提供 2Mbit/s 的传输通路,还可开展宽带非话业务,传输动态图 像和电视电话等。还具有话音邮
递和电子邮箱等功能。
(5) 专网型:具有组网汇接功能的程控用户交换机应具有多位号码存储,转发能力, 直达优
先路由选择,自动迂回,外线呼叫等级限制,等位拨号,功能透明,远端集中维护 管理及话务台
集中设置等。对专网型程控交换机应着重考虑其中继接口,信令方式与传输 系统的配合能力。还
可能要求具有汇接,长途甚至与农话业务配合功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单位业务增长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加新颖的机型。
3.程控交换机的数字化技术
程控交换机普遍使用“话音信号数字化技术”传送和交换数字信息,与模拟交换系统 相比,抗干
扰性强,易于时分多路复用,便于加密,适于信号处理和控制。为了提高线路 的传输能力。程控
交换机还使用“时分多路复用技术”(multiplex)将若干路信息综合于 同一信道进行传送。经过频分复
用(FDM)与时分复用(TDM)技术处理,在一个信道 中,可以传输 30 路话音编码信息,从而使信
道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36.4.2 通信网络系统的安装施工
通信系统的安装和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所选择的通信设备能否正常、安全、可靠
地运行,以及通信设备能否充分地发挥各种功能。
36.4.2.1 通信网络系统的施工准备
施工单位应取得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或本行业或本专业职能部门颁发的程控交换机安装 工程施
工资质。
(1) 通信系统安装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应符合本章 36. 1.3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准 备”的
要求。应进行相关的技术准备,设备与材料的检査,系统安装场地检查。
(2)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完成各个系统的规划和配置方案,并经建设单 位、使用
单位会审批准。
(3) 施工单位应对前序工作以及配电系统情况进行检查,并当其符合信息设施系统施 工条件
方可施工。
(4) 通信网络系统的安装场地检查:程控交换设备安装前,应对机房的环境条件进行 检查,
机房的环境条件应满足《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YD/T 5076—2005
中第 14 章中的相关规定。
36.4.2.2 通信网络系统的安装施工
1. 通信网络系统的交换机的安装工作
(1) 交换机安装前的准备工作有:
36. 4 通信网络系统 893
1) 布置工作场地:其中包括:测量定位,安排好放置机柜、机架的位置,安排放置 工作台
的位置以及放置工具的位置等;
2) 相关工具的准备:安排好施工使用的工具;
3) 安排好电缆走线孔、墙洞、门窗等土木施工;
4) 处理机房地面。
(2) 安装缆线机架。
(3) 安装设备机架和操作台。
(4) 安装相关的线缆。
(5) 彻底清洁机房。
(6) 安装已经检查完的设备。
2. 通信网络系统的交换机的安装要求
(1) 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前,应对机房的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机房的环境条件应满足 《固定电
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YD/T 5076—2005 中第 14 章中的 相关规定。
(2) 应按工程设计平面图安装交换机机柜,上下两端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3mm。
(3) 交换机机柜内部接插件与机架应连接牢固。
(4) 机柜大列主走道侧必须对齐成直线,每 5m 误差不得大于 5mm。
(5) 机柜安装应位置正确、柜列安装整齐、相邻机柜紧密靠拢,柜面衔接处无明显高 低不平。
(6) 总配线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7) 总配线架滑梯安装应牢固可靠,滑动平稳,滑梯轨道拼接平正,手闸灵敏。
(8) 各种配线架各直列上下两端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3mm,底座水平误差每米不大 于 2mm。
(9) 配线架单列告警装置及总告警装置设备应安装齐全,告警标示清楚。
(10) 各种文字和符号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11) 终端设备应配备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正确。
(12) 机架、列架、配线架必须按施工图的抗震要求进行加固。
(13) 直流电源线连同所接的电源线,应使用 500V 兆欧表测试正负线间和负线对地 间的绝缘
电阻,均不得小于 1ΜΩ。
(14) 交换系统使用的交流电源线两端腾空时,应使用 500V 兆欧表测试芯线间和芯 线对地的
绝缘电阻,均不得小于 1ΜΩ。
(15) 交换系统用的交流电源线必须有接地保护线。
(16) 交换机设备通电前,应对下列内容进行检查,并符合下列要求:
1) 各种电路板数量、规格、接线及机架的安装位置应与施工图设计文件相符且标识 齐全正
确。
2) 各机架所有的熔断器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査各功能单元电源开关应处于关闭 状态。
3) 设备的各种选择开关应置于初始位置。
4) 设备的供电电源线,接地线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端接正确、牢固。
(17) 应测量机房主电源输入电压,确定正常后,方可进行通电测试。
3. 通信网络系统的线缆与光缆的安装施工
通信网络系统的线缆与光缆的安装施工应符合本手册第 36 章 36. 2 “综合管线”和 36. 3 节“综合
布线”的要求。
894 36 智能建筑工程
4. 通信网络系统的电源、接地与防雷的安装施工
通信网络系统的支持电源的安装施工应符合本手册第 36 章 36. 2 “综合管线”和 36. 17 节“智能建
筑电源、接地与防雷系统”的要求。
36.4.3 通信网络系统的质量控制
通信网络系统的工程质量,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加以注意,要依据《固定电话交换 设备安
装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YD/T 5076—2005 进行设计,依据《程控电话交 换设备安装工程
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YD/T 5077—2005 及相关标准,制定通信网络 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计划。
在通信网络系统工程的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下的施工要点,以便保证施工质量。
(1) 通信网络系统中,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点(即:施工中质量控制中的主控项 目)是:
1) 电话交换系统和通信接入系统的检测阶段、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及性能指标要求 应符合
《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YD/T 5077—2005 等国家 现行标准的要求。
2) 通信系统连接公用通信网信道的传输率、信号方式、物理接口和接口协议应符合 设计要
求。
(2) 通信网络系统中,施工中质量控制还需要注意的是:
1)设备、线缆标识应清晰、明确。
36. 5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895
2) 电话交换系统安装各种业务板及业务板电缆,信号线和电源应分别引入。
3) 各设备、器件、盒、箱、线缆等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布局合理,排列整齐, 牢固可
靠,线缆连接正确,压接牢固。
4) 馈线连接头应牢固安装,接触良好,并采取防雨、防腐措施。
36.4.4 通信网络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YD/T 5077—2005 通信网络 系统的检
测验收见《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相关内容。
通信系统的硬件设备安装施工完毕后,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完成。又经过了跳线,分机 终端已
经和系统连接完成,则应进行中继接入,即程控用户交换机作为公众电话网的终端 设备应与公众
电话网相连。
由于中继方式涉及有关端口局、站,故中继接入常应有关市话局人员参加,通常程控 用户交
换机生产单位也派人,用户单位负责人和操作维修人员参加,接通电源,则通信系 统进入试运行。
试运行时发生的问题,由双方现场协商解决,解决后通信系统正式投入 运行。
36.4.4.1 通信网络系统调试
1. 通信网络系统调试准备的要求
(1) 各系统调试前,施工单位应制定调试方案、测试计划,并经会审批准。
(2) 设备规格、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稳固,外壳无损伤。
(3) 使用 500V 兆欧表对电源电缆进行测量,其线芯间,线芯与地线间的绝缘电阻不 应小于
1ΜΩ。
(4) 设备及线缆应
标志齐全、准确,符合设计要求与本手册第 36 章 36. 2 “综合管 线”
和 36. 3 节“综合布线”的要求。
(5) 机柜、控制箱、支架、设备及需要接地的屏蔽线缆和同轴电缆应良好接地。
(6) 各系统供配电的电压与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通信网络系统的调试的要求
(1) 系统的安装环境、设备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逐级对设备进行加电,设备通电后,检查所有机架为设备供电的输出电压应符合 设计要
求。
(3) 电话交换系统自检正常、时钟同步、时钟等级和性能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安装电话交换机服务系统、联机计费系统、交换集中监控系统,对设备进行测 试、调试
应达到系统无故障,并提供相应的测试报告。
3. 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调试的要求
(1) 各系统内的设备应能够对系统软件指令作出及时响应。
(2) 系统调试中,应及时记录并检查软件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日志,并修改错误。
(3) 系统调试中,应及时记录并检查系统设备对系统软件指令的响应状态,并修改 错误。
(4) 应先进行功能测试,然后进行性能测试。
(5) 调试过程中出现运行错误、系统功能或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填写系统调
试问题报告表,并对问题进行处理、填写处理记录。
36.4.4.2 通信网络系统检测与检验
896 36 智能建筑工程
1. 系统检验的要求
(1) 应对各系统进行检测,并填写检测记录和编制检测报告。
(2) 设备及软件的配置参数和配置说明应文档齐全。
2. 电话交换系统的检验要求
(1) 系统的交换功能应达到局内、局间、异地、国际间通话正常,并计费准确。
(2) 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应达到系统提供的功能均可检测、可管理、可修复。
(3) 系统的信号方式及网络网管功能应达到信令正确,网管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4) 电话交换系统的检验
应按《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的表
10.5.2 的内容进行。
3. 接入网系统的检验要求
(1) 通信系统接入公用通信网信道的传输率、信号方式、物理接口和接口协议应符合 设计要
求。
(2) 外线的呼入、呼出运行应正常。
(3) 接入网系统的检验应按《智能
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的表 10. 5. 3 的内
容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36.4.5 通信网络发展动向和趋势介绍
(1) 研制新型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硬件集成度和模块化水平,增强功能及提高 可靠性。
(2) 提高控制的分散,灵活程度和可靠性,逐步采用全分散方式。
(3) 采用 CCITT 建议的高级语言,建立强大的软件生成系统,以便提高更多的服务 功能。
(4) 积极推行共路信号系统,在一条线路中,传输多路信号。
(5) 提供非话业务,如数据,智能用户电报、图文传视、电子邮件等,构成综合信息 交换系
统。
(6) 增强程控交换系统与其他类型通信网的接口,连接与组网能力。
(7) 为适应高速信息业务的需求和光纤通信的发展,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为异步转移 方式
ATM0
36.5、 卫 星 电 视 及 有 线 电 视 系 统
36.5.1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结构
36. 5.1.1 电视系统组成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简称“电视系统”,是由具有多频道、多功能、(单)双向传 输等特征
的多种相互联系的部件、设备组成的进行传输高质量的电视信号的系统。它由前 端设备、干线传
输和用户分配三部分组成。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如图 36-4 所示。
36. 5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897
图 36-4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1. 电视系统的前端设备
前端设备是指用以处理卫星地面站以及由天线接收的各种无线广播信号和自办节目信 号的设
备,其施工内容则包括机房位置的确定、频道或节目的确定以及设备的选型和前端 非线性指标的
计算。
卫星电视接收的主要组成,包括接收天线、高频头、高频传输电缆、接收机以及电视 调制器
等部分,接收天线接收来自广播卫星的下行频率的微弱电波,由馈源到高频头,与 高频的本振信
号混频成第一中频(700〜2150MHz)信号,在经馈线(即高频同轴电缆) 送到接收机。
(1) 天线系统:天线系统由抛物线反射面和馈源组成,根据不同的卫星转发器功率大 小不同,
地面采用的天线尺寸也不一样,天线反射面一般为铝合金、玻璃纤维增强型 SMC 材料的玻璃钢天
线、玻璃纤维制成的 FRP—体成型卫星天线,馈源采用后馈或 前馈。
(2) 高频头:高频头又称“低噪声降频器”或“低噪声下变频器”(LNB)。其内部 电路包括低噪声
变频器和下变频器,低噪声变频器将天线接收到的微弱的卫星信号进行放 大和变频,既把馈源输
出的 4GHz 信号放大,再降频为 950〜2150MHz 中频信号。目前 使用的有 C 频段和 Ku 频段两种。
输出的中频信号(950〜2150MHZ)通过低损耗的高频 电缆送给数字综合接收解码器 IRD。数字卫星
信号采用 QRSK 调相方式传输,信号解调 也是采用 QPSK 解调,如果 LNB 相位噪声超过,会使解
调产生误差而导致误码率 (BER)增加,故高频头要求相位噪声低,频率稳定度高。对用于数字卫星
电视接收系统 的 LNB,要求相位噪声小于一 65dB/lkHz,频率稳定度小于±500kHz。目前主要采用
双 极性高频头,以适应卫星在不同频道分别以水平和垂直极化下传的电磁波信号,有效接收 这个
这两种不同方向的电磁波。
(3) 卫星电视接收机:高频头 LNB 输出的第一中频信号需要由卫星电视接收机接收 并进行信
号转换,变成一般电视机可接收的信号。现在使用的主要是数字卫星接收机,又 称接收解码器(IRD),
它主要由调谐器、QPSK 解调、去扰码、纠错、解复用、解码, 再进行 PAL 编码,形成全电视信
号输出。
2. 电视系统的干线传输
传输部分是一个传输网,其作用是把前端送出的(宽带复合)电视信号传输到用户分 配系统。
用户分配网络是整个系统的最后部分,它以广泛的分布把来自干线的信号,分配 传送到千家万户
的用户终端(电视机)。
电视系统的干线传输系统的设计与施工须按照《住宅区及住宅建筑有线广播电视设施 管理规
定》执行。干线传输主要由干线双向放大器、干线分配器、干线分支器、用户分支 器、75Ω系列
射频同轴电缆组成。
电缆的选择应该针对电缆的损耗量、频响曲线、温度系数、寿命长短等性能来选择。 一般选
898 36 智能建筑工程
国产优质屏蔽电缆:垂直主干线和水平干线采用 SYV75 — 9 国产优质屏蔽电缆; 分支器到终端电
视插座采用 SYV75-5 国产优质屏蔽电缆。主干线距离长,信号衰减大, 则采用 500 号合金铝皮电
缆来满足系统要求。
干线 SYV75-9 电缆沿弱电竖井的桥架敷设,支干线 SYV75 — 7 电缆沿走廊吊顶内槽 道敷设,
分支器到终端电视插座的支线 SYV75 — 5 电缆敷设在管内。在弱电竖井间安装 分配放大器箱,放
大器和分支分配器安装在铁箱内,铁箱要接地。放大器箱内配有 220V 电源插座。分支器安装在不
小于 250mmX260mmX 120mm 的铁箱内。有分支器铁箱的地 方,吊顶要留检修孔,以便安装器件
和维修。
传输网络包括用户分配系统和放大器,干线放大器采用全频道双向宽带放大器。为保 证电视
节目的正常传输,必须保证系统有 870MHz 的带宽。用户分配系统要设计合理, 前端送来的信号
电平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传输,并均匀地分配给用户,保证各电视机之间 相互不干扰和不影响前
端系统的正常工作。
3. 电视系统的用户分配
用户分配系统的设计包括进线口的设置、电缆分配网络的结构、分配放大器设计、供 电电源、
分配器,分支器的设计、用户终端的设计、同轴电缆选择及穿管管径、放大箱、 分配箱、过路箱、
终端盒的设计、器材选用。
电视系统的用户分配部分使用带反向平台、双向传输、870MHz 带宽的线路放大器、5〜1000MHz
高隔离度分支分配器和 SYWV (Y) 一 75 系列优质物理发泡射频同轴电缆 组成,以分支分配方式将
电视信号送人各个用户终端。放大器采用就近供电的方式。
图 36-5 卫星电视接收的分支分配器连接图 (α)分支分配器;(b)分支分配连接
分支分配系统:有线电视信 -线胳放大器
号放大后的 RF 信号,应高质量
地传送到各用户终端、系统分支 分配器、用户盒。应选用工作频 率为 5〜1000MHz 高隔离度产 品,
以免产品质量不好引人噪 声,使系统性能指标降低,电视 机图像出现各种干扰、噪声,甚 至扭曲
现象。特别是反向信号极
易受到干扰的影响,性能明显变坏,这就是常见有的系统反向信号做不好的重要原因。卫 星电视
接收的分支分配器连接图见图 36-5。
36. 5.1.2 电视系统应用
卫星电视系统,通过卫星地面站可直接接收广播电视的卫星信号。
有线电视系统(CATV)也是智能建筑的基本系统之一。与传统 CATV 不同的是, 现代智能建筑
CATV 宴求电视图像信号双向传输,并为采用 HFC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接 人网)打下基础。
有线电视(含卫星电视系统)接收系统向用户提供多种电视节目源。采用电缆电视传 输和分
配的方式,对需提供上网和点播功能的有线电视系统可以采用双向传输系统。传输 系统的规划应
符合当地有线电视网络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 管理规定,配置卫星
36. 5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899
广播电视接收和传输系统,根据各类建筑内部的功能需要配置电视 终端。
36.5.2 电视系统安装施工
36.5.2.1 电视系统的施工准备
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施工前应进行如下的准备工作:
(1) 工程施工前应具备相应的现场勘察、设计文件及图纸等资料,并应按照设计图纸
施工。
(2) 准备工作应符合本章 36. 1. 3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的
要求,尚应符合下 列要求:
1) 有源设备均应通电检查;
2) 主要设备和器材,应选用具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或有资质检测机构颁发的有 效认定
标识的产品。
(3) 建筑物内暗管设施应符合《有线电视分配网络工程安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Y
5078—2008 第 4. 3 节的技术要求。
36.5.2.2 卫星天线的安装施工
安装天线的顺序为:场地选择,确定天线的仰角、方位角和高频头的极化角,安装天 线,安
装高频头,调整天线的仰角、方位角、固定天线,防雷接地,安装馈线。
1. 场地选择
天线安装场地的选择关系到信号质量、安装、调试、维护和安全。安装天线的场地应 选择结
构坚实、地面平整的场地,应充分考虑安装的地点要便于架设铁塔、钢架、水泥基 座等天线支撑
物,并保证长期稳定可靠。由于微波通信易受干扰,对天线场地需要进行测 试,选择信号场干净、
防风、易于防雷的场地,并且在天线指向卫星的方向上没有明显遮 挡物,天线指向周围遮挡物的
连线与天线指向卫星的连线之间的角度应大于 5°。要求有 足够视野的空旷地面或楼顶上,地面应
平整,并有牢靠的地基和可靠的接地装置。天线与 卫星接收机之间的距离要尽可能的近。
2. 天线指向的确定
天线接收天线在实施安装之前,须根据卫星的经度和接收站的地理经纬度确定天线的 仰角、
方位角,以便使天线对准卫星。要计算接收天线的仰角与方位角,需知道卫星的定 点位置、接收
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仰角、方位角的计算公式如下(建议用第一 个公式):
方位角计算公式:Az = arctg (tg95CH/sin<9)
或:Az = arctg [tg (95 卫一 95 地)/sim9]
Az = arctg [tg (φ„—φο) /sini?]
36.5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S99
仰角计算公式:EL-arctg^^g^4pl
V (1—cos93chcos Θ)
或一 arrtg cos((p 卫一
D)COS2 沒)
其中:Ψ0Η为卫星位置经度fw 与地面接收天线位置经度φο之差,Θ为地面接收天线位 置的纬度。
当?tu 为正值时,高频头顺时针转度,反之,则逆时针转。
根据算出的仰角和方位角进行天线方向的调试,使之对准所要接收的卫星的电视信 号,这是
粗调。然后进行细调,使所收的信号最佳。
在工程上常用指南针定向。由于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之间存在磁偏角,因此以磁南 为 0°时,
上述求出的方位角必须用磁偏角修正后才是天线的方位角。在城市中由于各种 建筑物中的钢筋的
影响,使指南针的定向并不十分准确,只作为参考值。
实用计算天线参数的软件,只要输入当地地名或周边大城市的名称,即可计算出所有 同步卫
星的参数,实用方便。
3. 安装天线
天线组装后,安装前不要放在楼顶上,以防止雷击和大风的损坏。
如在屋顶上选择没有防水层的屋梁来固定天线,如果屋顶都是防水层,要在防水层上 砌一个
lm 见方、高 25cm 左右的水泥平台,并用水平仪检査水平情况,在该平台上安装 天线。
安装卫星天线,把卫星天线对准卫星:亚洲二号卫星,位于经度为 100. 5°的赤道 上空。
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最大的难点在于天线的方位、仰角和高频头的位置及极化角度的 调整,
需要一定的经验。
将天线连同支架安装在天线座架上,天线的方位通常有一定的调整范围,应保证在接 收方向
的左右有足够的调整余地。对于具有方位度盘和俯仰度盘的天线,应使方位度盘的 0°与正北方向、
俯仰度盘的 0°与水平面保持一致。正北方向的确定,一般采用指北针测出 地磁北极。再根据当地
的磁偏角值进行修正,也可利用北极星或太阳确定。
较大的天线一般都采用分瓣包装运输,故在安装时,应将各部分重新组装起来。天线 组装后,
型面的误差、主面与副面之间的相对位置、馈源与副面的相对位置,均应用专用 工具进行校验,
保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校验完毕,应固紧螺栓。
天线馈源安装是否合理,对天线的增益影响极大。对于前馈天线,应使馈源的相位中 心与抛
物面焦点重合;对于后馈天线,应将馈源固定于抛物面顶部锥体的安装孔上,并调 整副发射面的
距离,使抛物面能聚焦于馈源相位中心上。天线的极化器安装于馈源之后。 对于线极化(水平极
化和垂直极化),应使馈源输出口的矩形波导窄边与极化方向平行; 对于圆极化波(如左旋圆极化
波),应使矩形导波口的两窄边垂直线与移相器内的螺钉或 介质片所在平面相交成 45°角的位置。
4. 高频头的安装与位置的调整:
900 36 智能建筑工程
当地面卫星接收天线安装完毕之后,就可着手安装高频头 LNBF,具体步骤如下:
(1) 安装馈源并根据天线参数 F/D 值/将馈源盘凸缘端面对准 LNBF 侧面的 F/D 相 应刻度上;
(2) 使 LNBF 频端面上“0”刻度垂直水平面;
(3) 紧固馈源等个安装件;
(4) 把 LNBF 的 IF 输出电缆与接收机的 LNBF 输人端连接好。
当接收天线波束已调整对准某颗卫星后(天线调整方法请参阅 PBI 超级系列极轴卫 星天线装
配与校准手册),便可使用 SL-1000 卫星信号测试仪调整 LNBF 的位置,此时应 将 LNBF 的输出电
缆改接至 SL-1000 的输人端,其步骤如下:
(1) 首先应检查馈源是否处于抛物面天线的中心,焦点是否正确,否则可以稍微调整 馈源支
撑杆;使之对准(以信号最大为准)。
(2) 检査 LNBF 侧面的 F/D 刻度是否按天线所给参数 F/D 对准,为此可略微前后调 整,使
SL-1000 信号显示最大。
卫星信号
卫 星 仰 角 = 天 线 仰 角 + 偏 馈 角 3 0 ° + 2 4 . 8 = 5 4 . 8 °
天线仰角 24.8
地平线
注:偏馈天线为高频头不安装在天线中 轴线上,偏离中心轴线一定角度的天线,这个角叫偏馈角。
图 36-6 方位角和仰角的示意图
(3) 卫星发射的电视信号;只有在卫星所在经度的子午线上,其极化方向才完全是 水平或垂
直的,而在其他地区接收时,会略有偏差,在实际接收的情况下,应稍微旋转 LNBF 的方向,以使
信号最大,这时 LNBF 顶端面上的刻度“0”可能不完全是垂直水 平面。
(4)按动卫星接收机Η/V 键,这 时另一极化方向的信号亦应是最佳的。
5. 天线角度调整
在对准卫星的操作中,可以使用 寻星仪。如果没有寻星仪,可以使用 数字接收机,来对准电
视卫星进行天 线角度调整。方位角和仰角.的示意图 见图 36-6。
6. 避雷与接地
由于卫星接收天线架设在室外, 因而避雷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将天线 的支架与高楼或铁塔的
接地线连接起 来。应确定原接地线是否合理、可靠。 否则应另埋设接地装置,然后根据接收天线
附近的环境条件安装避雷针。
如果在天线附近已有较高的铁塔或已架设避雷针,则首先应判断这些已有的铁塔或避 雷针是
否能对天线起保护作用。
安装避雷针的另一重要环节就是埋设与避雷针体联结的接地体,避雷针的接地应单独 走线,
36. 5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901
不能与设备接地线共用。接地结果,应使避雷针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小于 4Ω。为 了达到这一要求,
应在避雷针周围(最远不超过 30m)寻找一处土质较好的地方,打人若 干根长度为 2. 5〜3m 的镀锌
角钢,每两根间的距离为 4〜5m,再用镀锌角钢焊接起来; 或者挖一个面积为 lm2 的坑,埋人一块相
应大小的镀锌铁块。然后在埋设角钢或铁板的 地上灌人食盐水或化学降阻剂,以进一步降低接地
电阻,此外,为了防止雷电在输人电源 线上感应产生的高压进入设备,应在电源入线安装市电防
雷保安器。
7.天线与卫星接收机之间的馈线
天线与卫星接收机之间的馈线要尽可能的短,应根据馈线的长度增加其线径,以便保 证衰减
不致太大。
36.5.2.3 电视系统布线与设备的安装
系统安装施工前,应进行现场情况调查,还应对系统使用的材料、部件进行检查。
1. 前端设备的安装
前端设备的安装主要是指接收机、工作站、调制器、放大器、混合器等部件的安装, 对智能
建筑电视系统是小型系统,前端设备不多,一般是和其他系统供用一个机房,但单 独一个机柜。
按照机房平面布置图进行设备机架与播控台定位,然后统一调整机架和播控 台,达到竖直平稳,
设备安装要牢固、整体美观。
射频信号的输入,输出电缆避免平行布线,射频电缆采用高屏蔽性、反射损耗小的电 缆,以
减少干扰和泄漏,尽量缩短信号连接电缆的长度。选择优质的连接头,并严格控制 连接接头制作
质量,在信号连接中,适当地留有备份,以使增容和维护。设备、连线设置 标识,以方便测试和
维修。
电源线、信号线要分开布置。连接线应有序排列并用扎带固定,保证可靠、增加美 观,线两
端应写好来源和去向的编号,做好永久性记号以方便调试与维修。
在接地线处理上,应注意到前端机房的地线直接从接地总汇集线上单独引入,距离不 应太远,
采用扁钢、铜线、机房内地线结构以一点接地,星形连接,连接到设备机架上的 地线选用截面积
6mm2 以上的多股铜线,并保证接触良好。
2. 干线传输系统的安装
(1) 光缆敷设请参见本章 36. 2 节“综合管线”和 36. 3 节“综合布线
系统”描述和 要求。
(2) 大口径铜缆敷设请参见本章 36_ 2 节“综合管线”和 36.
3 节“综合布线系统”描 述和要求。
3. 分配网络的安装
(1) 电
视系统的分配网络安装中线缆敷设,请参见本章 36_2 节“综合管线”和 36. 3 节
“综合布线系统”的描述和要求。另外,还应注意以下各点:
1) 架空电视电缆应用钢绳敷设,采用挂钩时,其间距应为 lm 左右。架空对中间不 应有接头,
不能打圈。跨越距离不大于 35m。
2) 沿墙敷设电缆距地面应大于 2. 5m,转弯处半径不得小于
电缆外径的 6 倍。沿墙水 平 走 向 电 缆 线 卡 距 离 一 般 为 0.4〜 0.5m, 竖 直 线 的 线 卡
距 离 一 般 为
902 36 智能建筑工程
0.5〜0.6m。电缆的接头应严格按照步骤和要求进行安装,放大器与分支器、分配器的安 装要有统
一性、稳固、美观、便于调试,整个电缆敷设应做到横平竖直、间距均匀、牢 固、美观、检修方
便等。
(2) 电视系统的分配网络安装中放大器、分配器和分支器的安装:在每栋楼房的进线 处设一
个放大器箱,箱内用来安装均衡器、衰减器、分配器、放大器等部件。各分支电缆 通过安装的穿
线管道向每个用户终端。
(3) 用户终端盘的安装:用户终端盒逋过电缆与有线电视网络终端机如电视机、机顶
盒、PC 接收卡等的有线电视信号输人端相连。用户终端盒底座是标准件,一般预埋在墙 体内,终
端盒面板又分单孔、双孔和三孔等,面板接好分配电缆就可以安装在底盒上。 36.5.2.4 电视系统
安装的施工要求
(1) 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卫星天线基座的安装应根据设计图纸的位置、尺寸,在土建浇筑混凝土层面的同 时进行
基座制作,基座中的地脚螺栓应与楼房顶面钢筋焊接连接,并与地网连接。
2) 在天线收视的前方应无遮挡。所需收视频率应无微波干扰。
3) 接收天线确定好最优方位后,必须安装牢固。
4) 天线调节机构应灵活、连续,锁定装置应方便牢固,并有防锈蚀措施和防灰沙的 护套。
5) 卫星接收天线应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避雷装置应有良好接地系统,天线底座接 地电阻
应小于 4Ω。
6) 避雷装置的接地应独立走线,严禁将防雷接地与接收设备的室内接地线共用。
(2) 接收机、工作站等前端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前端设备应牢固安装在机房或设备间内的专用设备箱体内;
2) 前端设备的供电装置应采用交流(220V)电源专线供电,供电装置应固定良好;
3) 前端设备、设备箱体和供电装置按设计要求应良好接地,箱内应设有接地端子。
(3) 放大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放大器应固定在设置于设备间或竖井内的放大器箱内,放大器箱室内安装高度不 宜小于
1.2m,放大器箱应安装牢固。
2) 放大箱及放大器等有源设备应做良好接地,箱内应设有接地端子。
3) 干线放大器输入、输出的电缆,应留有不小于 lm 的余量。
4) 在放大器不用的端口处,应接入一个 75Ω终端电阻,并可靠连接。
(4) 分支器、分配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分支器、分配器的安装位置和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2) 分支器、分配器应固定在分支分配箱体底板上。
3) 电缆在分支器、分配器箱内应留有箱体半周长的余量。
4) 分支器、分配器与同轴电缆相连,其连接器应与电缆型号相匹配,并连接可靠, 防止松
动、防止信号泄露。
5) 系统所有支路的末端及分配器、分支器的空置输出均应接 75Ω终端电阻。
(5) 安装在设备间、竖井以外的放大箱、分支分配箱、过路箱和终端盒应采用墙壁嵌 入式安
装方式。每条缆线应连接可靠,并做好标识。
(6) 缆线敷设请参见 36. 2 “综合管线”,此外,施工中还应符合下列要
36. 5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903
求:
1) 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不得与电力系统电力线共穿于同一暗管内,暗管内孔截面积的 利用率
应不大于 40%。
2) 暗管与其他管线的最小间距应符合《有线电视分配网络工程安全技术规范(附条 文说明)》
GY 5078—2008 表 4. 3. 8 的规定。
3) 缆线弯曲度不应小于缆线规定的弯曲半径,在转弯处要留有余量。
4) 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和正确。
5)在缆线整个铺设过程中,不应造成缆线挤压而引起变形、缆线撞击和猛拉、扭转 或打结。
(7) 同轴电缆
连接器安装应符合《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 5073 —
2005 第 6. 1. 6 条的规定。
(8) 用户室内终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用于暗装的终端盒必须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2) 暗装的终端盒面板应紧贴墙面,四周无缝隙,安装应端正、牢固。
3) 明装的终端盒和面板配件应齐全,与墙面的固定螺丝钉不得少于 2 个。
4) 终端盒安装髙度不小于 300mm。
(9) 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应符合《有线电视分配网络工程安全技 术规范
(附条文说明)》GY 5078—2008 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 的规定。
36.5.3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电视系统的工程质量需要在系统设计与施工阶段就加以注意,要依据《有线电视系统 工程技
术规范》GB 50200—1994、《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 106—1999、《有 线数字电视系统
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1—2006、《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 规范》GY 5073—2005 和
《有线电视分配网络工程安全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GY 5078-2008 及其他相关规范及相关标准,
制定电视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计划。
在电视系统工程的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下的施工要点,以便保证施工质量。这也 是《智
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中“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中质量控 制的主控项目。
(1) 天线系统的接地与避雷系统的接地应分开,设备接地与防雷系统接地应分开。
(2) 卫星天线馈电端、阻抗匹配器、天线避雷器、高频连接器和放大器应连接牢固, 并采取
防雨、防腐措施。
(3) 卫星接收天线应在避雷针保护范围内,天线底座接地电阻应小于 4Ω。
(4) 卫星接收天线应安装牢固。
电视系统中,施工中质量控制还需要注意的是:
(1) 有线电视系统各设备、器件、盒、箱、电缆等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布局合 理,排列
整齐,牢固可靠,线缆连接正确,压接牢固。
(2) 放大器箱体内门板内侧应贴箱内设备的接线图,并标明电缆的走向及信号输入、 输出电
平。
(3) 暗装的用户盒面板应紧贴墙面,四周无缝隙,安装应端正、牢固。
(4) 分支分配器与同轴电缆应连接可靠。
36.5.4 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调试与测试
36.5.4.1 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系统调试
904 36 智能建筑工程
(1)系统统调,就是在前端、干线系统、分配网络进行调试结束之后对系统全面进行 调整,调
整各部分的电平,也称系统总调试。调试的顺序是从前端开始,逐条干线、逐台 放大器进行调试。
统调是在短时间连续进行的,是温度大约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统 调能克服安装时进行的调
试的不足,统调工作最好在 10〜25°C 的温度下进行,在统调时 对每边调试工作记录,记录每个频
道电平并要记准日期和温度,把记录资料存档。
(2) 对干线的调试:干线传输系统是由供电器、干线放大器、同轴电缆等器材组成。 它的作
用是将前端系统输出的各种信号,不失真,且稳定可靠地传输到分配系统,传输到 各用户。
对干线调试的程序是:先调试供电系统,后调试放大器的电平。
(3) 调整供电系统的目的是保证对放大器正常供电,只有供电正常,放大器才能正常 工作,
所以不能忽视对供电系统的调整。
供电调试,先安装调整好供电器和电源插入器,特别要注意供电器功率,后调试每个 放大器
的本身供电部分。目前市面所使用放大器的供电电源有两种,一种是开关电源,一 种是档位电源,
对使用开关电源的放大器,不存在调整问题,对于档位电源的放大器必须 对放大器的电源进行调
整。用电缆传输距离越远,对放大器电源的调整工作越显得突出, 越应仔细。对放大器的电源调
试需有前提,那就是按设计一台供电器所供的放大器台数都 安装完毕通电后,对每台放大器的供
电部分进行调试。否则安装一台调试一台,调试的结 果是不准确的,会使干线系统产生干扰。供
电调试后,从前端出口第一台放大器开始逐级 调试放大器的输入电平、输出电压和斜率。在调试
过程中对输入、输出、斜率三个量掌握 不好,会使系统指标劣化。因此,在调试干线放大器时一
定要严格,认真按设计和放大器 的标称额定输入、输出电平调试。各厂家给定的标称输入、输出
电平值,是保证各厂放大 器工作在最佳状态。 _
电视系统调试与测试可以按照如下的内容来进行。
1. 卫星接收天线及系统调试要求
(1) 应根据所接收的卫星参数调整卫星接收天线的方位角和仰角。
(2) 卫星接收机上的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应达到信号最强的位置。
(3) 应测试天线底座接地电阻值。
2. 前端系统调试要求
(1) 前端系统调试在机房接地系统、供电系统和防雷系统检测合格之后进行。
(2) 调制器的频道应避开电场强的开路信号频道。
(3) 应调整调制器的输出电平至该设备的标称电平值。
3. 电缆线路和分配网络系统调试要求
(1) 调试范围包括光工作站、各级放大器等有源设备和电缆、分支分配器直至用户终 端盒等
无源器材。整个调试应进行正向调试和反向调试。
(2) 正向调试测量有源设备(含干线放大器、分配器和放大器等)正向输入、输出技 术指标
以及输出斜率,并适当调整衰减、均衡器等部件使测量值与设计值一致。
(3) 反向调试按照《HFC
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GY/T 180—2001 进行。 测
量有源设备反向输入、输出技术指标以及输出斜率,并适当调整衰减、均衡器等部件使 测量值与
设计值一致。检测指标结果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36.5.4.2 卫星电视有线电视检测与检验
36. 5 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 905
(1)卫星接收电视系统的检验应按照《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测量方法一系统测量》
GY/T 149—2000 和《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站测量方法一室外单元测量》GY/T 151—2000 进行。检测
指标结果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2) 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1994
第 4. 2 节和《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Y/T 134—1998 的规定。
(3) 有线数
字电视系统下行测试应符合《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规范》GY/T 106—
1999 和《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1—2006 的规定,主要技术要 求见表 36-5。
系统下行技术要求 表 36-5
序号 测 试 内 容 技术要求
1 模拟频道输出口电平 60 〜80dBfxv
2 数字频道输出口电平 50 〜75dB/^xv
频道间
电平差
相邻频道电平差 <3dB
3 任意模拟/数字频道间 <10dB
模拟频道与数字频道间电平差 0〜lOdB
4 MER 64QAM,均衡关闭 ^24dB
BER 24h,Rs 解码后(短期测量可采 15min,应不出现误码) <1X10E-11
参考 GY5075 <1Χ10Ε-6
6 C/N (模拟频道) ^43dB
7 载波交流声比(HUM)(模拟)
8 数字射频信号与噪声功率比 SD,RF /N >24dB (64QAM)
9 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C/CSO) ^54dB
10 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CTB) >54dB
(4)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上行测试应符合《HFC 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 GY/T
180—2001 的规定,主要技术要求见表 36-6。
系统上行技术要求 表 36-6
序号 测 试 内 容 技 术 要 求
1 上行通道频率范围 5 〜65MHz
2 标称上行端口输入电平 lOOdBpV
3 上行传输路由增益差 <10dB
4 上行通道频率响应 <10dB (7.4〜61.8MHz)
<1. 5dB (7. 4〜61.8MHz 任意 3. 2MHz 范围内)
5 信号交流声调制比
6 载波/汇集噪声 >20dB (Ra 波段)
>26dB (Rb、Rc 波段).
(5)系统的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1994
第 4. 4 节和《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系统设备安装调试验收规范》GY 5040— 2009 第 2. 2 节的规定,
见表 36-7。
906 36 智能建筑工程
工程施工质 it检查 表 36-7
项目 质 量 检 查
天 线 1. 天线支座和反射面安装牢固;
2. 天线支座的安装方位对着南方,天线方位角可调范围符合标准;
3. 天线调节机构应灵活、连续,锁定装置应方便牢固,有防锈蚀、灰沙措施;
4. 天线反射面应有防腐蚀措施
卫星天线 馈源 1. 馈源的极化转换结构方便,转换时不影响性能;
2. 水平极化面相对地平面能微调士 45%
3. 馈源口有密封措施,防止雨水进入波导;
4. 法兰盘连接处和电缆插接处应有防水措施
避雷针
及接地 1. 避雷针安装高度正确;
2. 接地线符合要求;
3. 各部位电气连接良好;
4. 接地电阻不大于 4Ω
前端机房 (含设备间的 质量
检査)
1. 机房通风、空调散热等设备应按照设计要求安装;
2. 机房应有避雷防护措施、接地措施;
3. 机房供电方式、供电路数;
4. 机房供电有备用电源(采用 UPS 电源),需测试电源备份切换,供电中断后能保 证多长
时间供电不间断;
5. 设备及部件安装地点正确;
6. 按设计留足预留长度光缆,按合适的曲率半径盘留;
7. 光缆终端盒安装应平稳,远离热源;
8. 从光缆终端盒引出单芯光缆或尾巴光缆所带的联结器,按设计要求插入 ODF/ODP 的插座。
暂时不用的插头和插座均应盖上防尘防侵蚀的塑料帽;
9. 光纤在终端盒内的接头应稳妥固定,余纤在盒内盘绕的弯曲半径应大于规定值;
10. 连线正确、美观、整齐;
11. 进、出缆线符合要求,标识齐全、正确
传输设备 1. 所用设备(光工作站/放大器)型号与设计一致;
2. 各连接点正确、牢固、防水;
3. 空余端正确处理、外壳接地;
4. 有避雷防护措施(接地),并接地电阻不大于 4Ω; 5-箱内缆线排列整齐,标识准确醒目
分支分配器 1. 分支分配器箱齐全,位置合理;
2. 分支分配器安装型号与设计型号相符;
3. 端口输入/输出连接正确;
4. 空余端口安装终接电阻;
5. 电缆长度预留适当,箱内电缆排列整齐
缆线及
接插件 1. 缆线走向、布线和敷设合理、美观;标识齐全、正确;
2. 缆线弯曲、盘接符合要求;
3. 缆线与其他管线间距符合要求;
4. 电缆接头的规格、程式与电缆完全匹配;
5. 电缆接头与电缆的配合紧密(压线钳压接牢固程度),无脱落、松动等;
6. 电缆接头与分支分配器 F 座/设备接头配合紧密,无松动等;
7. 接头屏蔽良好,无屏蔽网外露,铝管电缆接头制作过程中无外屏蔽变型或折断;
8. 电缆接头制作完成后,电缆的芯线留驻长度应适当,其长度范围应该是高出接头 端面 0〜
2mm;
9. 接插部件牢固、防水防腐蚀
供电器、 电源线 符合设计、施工要求;有防雷措施
用户设备. 1. 布线整齐、美观、牢固;
2. 用户盒安装位置正确、安装平整;
3. 用户接地盒、避雷器安装符合要求
36. 6 公共广播系统 907
36. 6 公 共 广 播 系 统
36.6.1 公共广播系统结构
36.6.1.1 公共广播系统组成
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公共广播系统包括公共广播、背景音响和应急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在智能建筑工程中是一个虽小但重要的系统,既是音响广播又是紧急消 防广播,
它平时进行背景音乐广播以掩盖噪声并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火灾或紧急情况时 可被切换为紧急
广播,遇有重大事情可以通过电话接口自动转接电话会议。
一个公共广播系统通常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由管理人员决定哪些区域需要发布广播、 哪些区
域需要暂停广播、哪些区域需要插入紧急广播等等。系统常按每栋楼、每楼层分一 个广播区,以
便分区广播,这样有利于消防应急广播合用,节省费用。
分区方案应该取决于客户的需要。
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公共广播系统基本可分五个部分:节目设备(信号源)、智能广播 控制设
备、处理设备及信号放大、传输线路和扬声器系统。公共广播拓扑如图 36-7 所示。
Γ _ 一区
中心控制室 ——Θ
二区
分区控制器
前置放大器
话筒I—
功率放大器 1 PA4002(450W)
1 区
功率放大器 2 PA4002(450W)
四区
五区
音频线
RW 二芯护套电源线或音频线 控制线(双绞线)
六区
室外场所
图36-7 公共广播拓扑图
智能建筑工程中公共广播系统的选择主要有以下考虑因素:
(1) 信号源:由电脑、CD 唱机、调谐器、麦克风等组成。CD 唱机选有自动播放控 制,超
908 36 智能建筑工程
强纠错。调谐器具有存储功能,采用微处理器锁相环同步技术防止信号偏差,其接 收频带有短
波、中波、调频彳言号。
(2) 广播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智能广播系统主机(主控制器)、放大器、分区矩 阵器、
广播控制柜几部分;它利用电脑的多媒体技术,集播放、定时控制、电源控制自动 开机关机、
作息表管理和曲库管理于一体,自动化程度高,可以 24h 无人运行,是智能型 的广播兼消防应
急系统。这些设备组成广播控制中心,它用轨迹球操控,具有充足的音频 输人通道,充足的分
区输出通道,多个节目源可任意分配到各个区域,可进行异地分区寻 呼。可编程的消防接口,
能自动强切人紧急广播,市话接口能自动驳接来电,电话遥控举 行电话会议,功放输出线路短
路或开路损坏自动检测。
(3) 信号处理部分:由辅助输出模块、节目选择模块、放大模块、功放等组成,操作 人员
可根据需要选择采用不同的节目信号进行广播,并进行监听等。设备具有优先输人 端,紧急广
播的信号接入该端,在紧急事件时,紧急广播通过强插可将功放的输出强制转 为事故广播。其
中,功率放大部分采用为音乐广播系统和紧急广播系统而设计的功率放大 器,采用分布式设计,
即分楼层、功能区管理,采用多分区多功放体制,既提高系统的可 靠性又降低了备份功放比例。
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采用数字声处理技术,可根据具体的建 设条件进行适当的调节处理,以获
得高质量的语音清晰度和平稳度。
(4) 传输线路:由于服务区域广、距离长,为了减少传输线路引起的损耗,往往采用 高压
传输方式,由于传输电流小,故对传输线要求不高。
(5) 扬声器系统:扬声器系统要求整个系统要匹配,同时其位置的选择也要切合实 际。大
型会议室音质要求高,扬声器一般用大功率音箱;而公共广播系统,它对音色要求 不是很高,
一般用 3〜6W 室内吸顶音箱或室内壁挂音箱,要求外观大方、频带宽、失真 小、安装方便,外
形美观与使用场合相协调,可以起到较好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其 3〜 6W 的额定功率可使每个扬
声器覆盖约 20〜30m2 的面积。
36.6.1.2 公共广播系统功能
一个公共广播系统的紧急广播总控制器有最高逻辑优先权。当有消防控制触发信号抵 达时,
通过启动各分区的逻辑控制模块将相应的负载回路切换成对应的紧急广播回路。在 平时,无消
防信号时,各分区独立操作,将相应回路切换成普通广播回路,而当无普通广 播控制 if 号时,
则处于背景音乐或客房音响状态。
公共广播系统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功能:
(1) 在公共场所离地 1.5m 处能达到声压不低于 90dB。
(2) 根据需要可向任意广播区域播放多个音源中的一个。
(3) 系统分为多个优先等级,紧急广播为最高优先权。
(4) 当选择分区广播时,其他广播的音乐不受影响。
(5) 广播系统具有负载检测功能,当线路或扬声器有短路时,设备会发出报警。
(6) 系统分区模块能方便地与消防报警信号联动,实现消防报警广播。
(7) 电视、电话广播系统:系统通过视讯自动转接模块形成电视、电话会议广播。
(8) 紧急广播部分:一旦紧急事故发生时,可先进行确认,确定后立即进行大楼音乐 广播
与紧急广播的切换,采用话筒和报警信号发生器进行紧急广播。
(9) 消防联动:消防系统提供每个广播区回路的控制触点,当广播接收到来自消防系 统的
36. 6 公共广播系统 909
报警信号后,根据预先设定的联动程序,自动进行分区紧急广播。
(10) 后备保全措施:系统设计有后备功放,工作时一旦有某台功放故障,自动切换 为备用
功放;系统具备综合检査功能,可对扬声器回路进行各种功能的动作检测,每天 24h 不间断对
设备及扬声器回路的状态检测,通过指示灯显示,同时中文屏幕上显示故障 内容及设备。
36.6.2 公共广播系统的安装施工
项目设计、施工、验收均依照下列标准规范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1998;《火
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7;《厅堂扩音系 统声学特性指标》GYJ25—86;
《有线广播录音、播音室声学设计规范和技术用房技术要 求》GYJ 26—86;《厅堂扩声系统声学
特性指标》GYJ 25—198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 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4〜GB 50255—1996。
36.6.2.1 公共广播系统的施工准备
公共广播系统的施工准备的主要内容见本章 36. 1.3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此 外还应
符合下列要求:
(1) 设备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产品应有合格证及国家强制产品认证“CCC” 标识。
(2) 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査,应确认其实际功能和技术指标与标称相符。
(3) 硬件设备及材料应重点检查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
(4) 影响公共广播传输线缆及广播扬声器架设的障碍物应提前处理。
36.6.2.2 公共广播系统的安装施工
公共广播系统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公共广播系统的线路施工的主要内容见
36. 2 “综合管线”,此外广播系统使用的 桥架、
管线敷设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外广播传输线缆应穿管埋地或在电缆沟内敷设,室内广播传输线缆应
穿管或用 线槽敷设。 .
2) 广播系统的功率传输线线缆应用专用线槽和线管敷设。
3) 当广播系统具备消防应急广播功能时,应采用阻燃线槽和阻燃线管敷设。
4) 广播传输线缆应尽量减少接驳。如要接驳,则接头应妥善包扎并放在检査盒内。
(2) 广播扬声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声场设计及现场情况确定广播扬声器的高度及其水平指向和垂直指向,广播 扬声
器的声辐射应指向广播服务区;当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和高大地形地物时,应避免由于 广播扬声
器的安装不当而产生回声。
2) 广播扬声器与广播传输线路之间的接头必须接触良好,不同电位的接头应分别绝 缘;
接驳宜用压接套管和压接工具进行施工。冷热端有别的接头应正确予以区分。
3) 广播扬声器的安装固定必须安全可靠。安装广播扬声器的路杆、桁架、墙体、棚 顶和
紧固件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4)室外安装的广播扬声器应采取防潮、防雨和防霉措施,在有盐雾、硫化物等污染 区安装
时,还要采取防腐蚀措施。
(3) 除广播扬声器外的其他设备宜安装在监控室(或机房)内的控制台、机柜或机架 之上;
如无监控室(或机房),则控制台、机柜或机架应安装在安全和便于操控的位置上。
910 36 智能建筑工程
(4) 机柜、机架内设备的布置应使值班人员在值班座位上能看清大部分设备的正面,能方
便迅速地对各设备进行操作和调节,监视各设备的运行显示信号。
(5) 控制台
与机架间应有较宽的通道,与落地式广播设备的净距不宜小于 1. 5m,设
备与设备并列布置时,间隔不宜小于 lm。
(6) 设备的安装应平稳、牢固。
(7) 广播设备安装在装修地板的室内时,设备应固定在预埋基础型钢上,并用螺栓紧 固。
线缆宜敷设在地板下的线槽中。
(8) 控制台或机柜、机架应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线不应与供电系统的零线直接相接。
(9) 设备的安装
尚应符合《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1994
的规定。
36.6.3 施工质量控制
为保证公共广播系统的工程质量,在系统详细设计与施工阶段要依据本节前面提到的 相关
规范标准及相关标准,制定广播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计划。
(1) 在广播系统工程的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下的施工要点,作为质量控制的 重占 ·
■>、、、·
1) 扬声器、控制器、插座等设备安装应牢固可靠,导线连接排列整齐,线号正确 清晰。
2) 系统的输入、输出不平衡度,音频线的敷设,放声系统的分布、接地形式及安装 质量
均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之间阻抗匹配合理。
3) 最高输出电平、输出信噪比、声压级和频宽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4) 紧急广播与公共广播系统共用设备时,其紧急广播由消防分机控制,具有最高优 先权,
在火灾和突发事故发生时,应能强制切换为紧急广播并以最大音量播出。系统应能 在手动或警
报信号触发的 10s 内,向相关广播区播放警示信号(含警笛)、警报语声文件 或实时指挥语声。
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播的信噪比应大于 15 dB。
5) 公共广播系统应按设计要求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应与消防分区的划分一致。
(2) 公共广播系统中,施工中质量控制还需要注意的是:
1) 同一室内的吸顶扬声器应排列均匀。扬声器箱、控制器、插座等标高应一致,平 整牢
固。扬声器周围不应有破口现象,装饰罩不应有损伤,并且应平整。
2) 各设备导线连接正确、可靠、牢固。箱内电缆(线)应排列整齐,线路编号正确 清晰。
线路较多时应绑扎成束,并在箱(盒)内留有适当空间。
36.6.4 公共广播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36.6.4.1 公共广播系统调试
1.调试准备的要求
(1) 公共广播系统设备与第三方联动系统设备接口巳完成并符合设计要求。
(2) 设备的各种选择开关应置于指定位置。
(3) 设备通电前,检查所有供电电源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均应符合设备说明书的 要求。
(4) 各级硬件设备按设备说明书的操作程序,逐级通电,自检正常。
(5) 调试资料齐全,应包括系统网络结构图、设备接线图和设备操作、安装、维护说 明书
等。
36. 6 公共广播系统 911
2.设备调试的要求
(1) 通电调试时,应先将所有设备的旋钮旋到最小位置,并且按由前级到后级的次 序,逐
级通电开机。
(2) 将所有音源的输入都调节到适当的大小,并对各个广播分区进行音质试听,根据 检查
结果进行初步调试。
(3) 广播扬声器安装完毕后,应逐个广播分区进行检测和试听。
(4) 应对各个广播分区以及整个系统进行功能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使系 统的
应备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5) 应有计划地反复模拟正常的运行操作,操作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6) 系统调试持续加电时间不应少于 24h。
(7) 应对系统电声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并在测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系统电声性能指 标符
合设计要求。
(8) 系统调试应做好记录。
36.6.4.2 公共广播系统的检测与检验
1. 传输线路检验的要求
(1) 各路传输配线应正确,无短路、断路、混线等故障。
(2) 接线端子编号应齐全、正确。
2. 绝缘电阻测定的要求
(1) 将广播线的两头接线端子断开,测量线间和线与地间的绝缘电阻。
(2) 应对每一回路的电阻进行分回路测量。
(3) 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0.5ΜΩ。
3. 接地电阻测量的要求
(1) 广播功率放大器、避雷器等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Ω。
(2) 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Ω,并应设置专用接地干线。
4. 电源试验的要求
(1) 应在电源开关上做通断操作试验,检查电源显示信号。
(2) 应对备用电源切换装置进行检査试验,检测蓄电池的输出电压。
(3) 应对整流充电装置进行检査测量。
(4) 应做模拟停电试验。
5. 质量记录
(1)公共广播系统工程电声性能测量记录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
录 B 表 B. 0. 11。
91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除应填写(1)中所述的质量记录表外,还应填写 36.1.4.2 中的相关质量记
录表。
36.7 信 息 网 络 系 统
信息网络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物理平台上,具有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 统、应
用信息服务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各功能的完整的,由网络交换机等网络连接设备、 布线系统连
接用户计算机构成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36.7.1 信息网络系统结构
36.7.1.1 计算机网络组成
1. 计算机网络
信息网络系统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计算机及其计算 机外
部设备,通过网络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 软件及网
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 络的连接可以
通过专用电缆、电话线或无线通信构成的布线系统,将不同位置的计算机经 过网络交换机互联
起来的设备组合。
2. 计算机网络的种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可以按地理范围、拓扑结构、传输速率和传输介质等 分类。
(1) 按地理范围分类
局域网(LAN, 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地理范围一般数十米到数千米,是小 范围内将计
算机设备连接成一个网络的模式。如一个建筑物内、一个学校内网等。
城域网(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网地理范围可从几千米到几十千 米,覆盖一
个城市或地区。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地理范围一般没有限制,是大范围联 网。如几
个城市或几个国家,如国际性的 Internet 网络。
(2) 按网络传输速率分类
一般将传输速率在 kbit/s〜Mbit/s 范围的网络称低速网,在 Mbit/s〜Gbit/s 范围的 网称高速网。
也可以将 kbit/s 网称低速网,将 Mbit/s 网称中速网,将 Gbit/s 网称高 速网。
(3) 按传输介质分类
传输介质是指数据传输系统中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间的物理媒体。按物理形态划分为 两类:
一类是采用有线介质连接的有线网,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为双绞线和光缆,偶尔使 用同轴电缆;
另一类是采用无线介质连接的无线网,目前常用的无线技术为微波通信,远 到利用地球同步卫
星作中继站来转发微波信号,近到在一个房间内使用无线路由器以微波 连接计算机网络。
(4) 按拓扑结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方式叫做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连接在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均可
看做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也称为工作站、网络单元。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 以下
几类:
1) 总线拓扑结构:是一种共享通路的物理结构。其总线具有信息的双向传输功能,普遍
用于局域网连接。该结构的优点是:安装容易,增删节点容易,节点故障不殃及系 统。其缺点
是:由于信道共享,连接的节点不宜过多,且总线自身的故障可以导致系统 崩溃。
2) 星型拓扑结构:是一种以中央节点为中心,把若干外围节点连接起来的辐射式互 联结
36.7 信息网络系统 9J913
构。小型局域网常采用这种结构。其特点是:安装容易,结构简单,费用低,通常以 网络交换
机作为中央节点,便于维护和管理》中央节点的正常运行对网络系统来说是至关 重要的。
3) 环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是将网络节点连接成闭合结构。其特点是:安装容 易,
费用较低,电缆故障容易查找和排除。其弱点是,当节点发生故障时,整个网络就不 能正常工
作。
4) 树型拓扑结构:树型拓扑是一种分级的星型拓扑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扩充方 便、
灵活,成本低,易推广,适合于分主次或分等级的层次型管理系统。
5) 网型拓扑结构:主要用于广域网,由于结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相连,所以网络的可 靠性
较高。
6) 混合型拓扑结构:混合型拓扑可以是不规则形的网络,也可以是点一点相连结构 的网
络。
7) 蜂窝拓扑结构:这是无线局域网中常用的结构。它以无线传输介质(微波、卫星、 红
外等)点到点和多点传输为特征,是一种无线网,适用于城市网、校园网、企业网。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间曾经采用过很多种技术;我们在这里,主要 讲述
目前使用最多、技术最成熟的计算机网络形式。
3.局域网
局域网是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连接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可以由办公室内的几台 计算
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单位、一个园区内的几千台计算机组成。局域网的用户可以彼 此联系,
实现各种网络功能服务。目前在局域网中最为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是星型结构或 树型结构。它
是因网络中的各工作站节点设备通过一个网络集中设备(如网络交换机)连 接在一起,各节点
呈星状分布而得名。大型的局域网其干线常使用光缆,而以 5 类、6 类 双绞线连接网络终端单
元。
这种拓扑结构网络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容易实现:它的传输介质一般是采用双绞线,少量使用光缆;传输介质价廉 物美;
(2) 节点扩展、移动方便:节点扩展时只需从交换机等集中设备中拉一条线即可,而 移动
一个节点只需把相应节点设备移到新节点即可;
(3) 维护容易;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节点的连接,可任意拆走故障节点;
(4) 采用广播传送方式:任何一个节点的发送请求在整个网中的节点都可以收到;
(5) 网络传输数据快:目前的设备已经达到 1000Mbit/s 到 lOOGbit/s。
由 IEEE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制定了 IEEE 802 系列计算机网络技术标准。 这使得在
建设局域网时可以选用不同厂家的设备,并能保证其兼容性。这一系列标准覆盖 了双绞线、
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等多种传输媒介和组网方式,并包括网络测试和管理的 内容。
以太网(IEEE 802. 3 标准)是最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方式。最普及的以太网类型数据 传输
速率为 lOOMbit/s,更新的标准则支持 1000Mbit/S 和 lOGbit/s 的速率。100Gbit/s 的 标准正在讨论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一系列标准仍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
近年来,随着 802.11 标准的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大为普及。这一标准采用
2. 4GHz 和 5. 8GHz·的频段,数据传输速度可以达到 llMbit/s 和 54Mbit/s 或更快。
4. 互联网
局域网对于其外界的其他网络是封闭型的。由局域网(LAN)再延伸出去更大的范 围,
914 36 智能建筑工程
比如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这样的网络我们称为广域网(WAN)。
我们常使用的互联网(Internet)则是由这些很多的 LAN 和 WAN 共同组成的。互 联网仅是
提供了它们之间的连接,但却没有专门的人进行管理(除了维护连接和制定使用 标准外)。
5. 计算机网络为其接入的计算机提供的主要功能
(1) 用户间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为网络间各个计算机之间互相进行信息的传递;用
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2) 硬件资源共享:可以在全网范围内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 设
备的共享,即是信息交换的基础,也便于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担负荷,也使用户节省 投资。
(3) 软件资源共享:允许互联网上的用户远程访问各类大型数据库,可以得到网络文
件传送服务、远地进程管理服务和远程文件访问服务,从而避免软件研制上的重复劳动以
及数据资源的重复存储,也便于集中管理。
(4) 分布处理功能:通过网络可以把一件较大工作分配给网络上多台计算机去完成。
目前,“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是互联网应用的新发展,又称为虚拟计算环境,让 用户分
享网上计算机的资源,感觉如同个人通过计算机网络在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36.7.1.2
网络设备和网络连接
计算机网络的连接需要使用专用的连接设备,常用的有:
1. 网关(Gateway)
网关又称为协议转换器,它是实现应用系统网络互联的设备,可以用于广域网一广域 网、
局域网一广域网、局域网一主机互联。网桥和路由器都是属于通信网范畴的网间互联 设备,
与应用系统无关。现有的应用系统并不都是基于 TCP/IP 协议,许多应用系统是基 于专用网
络协议的。在使用不同协议的系统之间进行通信时,必须进行协议转换,网关就 是为解决
这类问题而设计的。
2. 路由器(Router)
是网络层互联设备,主要用于局域网一广域网互联。路由器上有多个端口,每个路由 器
的端口可以分别连接到不同网段上,或者连接到另一台路由器。路由器中保存了一个可 路
由信息的路由表,路由器通过可传输的数据包中的逻辑地址(IP 地址)与路由器中路 由表
的地址信息决定传输数据包的最佳路径。图 36-8 所示是华为公司的高端 路由器产品。它们
是 SR8800 系列的 SR8802、8805、8808、8812 型,分 别具有 2、5、8、12 个插槽,可以 插入
多种接口模块。
图 36-8 华为公司的路由器
(1)路由器的作用
路由器将广播消息限制在各个子 网的内部,而不转发广播消息,这样 保持各个网络相对独
立性,并且可以
将各个网络互联。通过路由器连接的不同网络,当一个网络向其他网络发送数据包时,该
36.7 信息网络系统 9J915
数 据包首先被发送到路由器,然后路由器再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网络上。
路由器互联的是多个不同的逻辑网(即子网,子网一般具有不同的 IP 地址)。每个逻 辑
子网具有不同的网络地址。一个逻辑子网可以对应一个独立的物理网段,也可以不对应 (如
虚拟网)。
路由器连接的物理网络可以是同类网络,也可以是异类网。多协议路由器能支持多种 不
同的网络层协议(如 IP、IPX 和 DECNET 等),路由器能够很容易地实现 LAN-LAN、LAN-WAN、
WAN-WAN 等多种网络连接形式。Internet (因特网)就是使用路由器加 专线技术将分布在各个
国家的几千万个计算机网络互联在一起的。图 36-9 表示了路由器 的工作原理。
发送信标帧
接收入 网镥求j
N
分配地址 发送许可
入络程
加网流
建立邻居表
发起网络 扫描信道
建立 父子关系
加入网络U设置网络地址
广播信标 建立父子关系
(c)
i^gPANID
发送信标帧
N
r_L. ■、 加入网络 设置网络地址
「 建 立网 络 ] 广播信标 建立父子关系
⑷ Φ)
图 36-9 路由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α)网络建立流程;(6)子节点人网流程;(c)父节点人网流程
信道扫描
接收信标
加入
网络
流程
|__^ 选择父节点 发1 入网请求
(2)路由器的主要特点
由于路由器作用在网络层,因此它比网桥具有更强的异种网互联能力、更好的隔离能 力、
更强的流量控制能力、更好的安全性和可管理维护性,其主要特点如下:
1) 路由器有很强的异种网互联能力,可以互联不同的 MAC 协议、不同的传输介质、不
同的拓扑结构和不同的传输速率的网络。路由器也是用于广域网互联的存储转发设备,它
被广泛地应用于 LAN-WAN-LAN 的网络互联环境。
916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它与网络层协议有关。多协议路由器可以支持多种网络层
协议(如 TCP/IP、IPX、DECNET 等),转发多种网络层协议的数据包。路由器检查网 络层
地址,转发网络层数据分组。因此路由器能够基于 IP 地址进行包过滤,具有包过滤 (Packet
Filter)的初期防火墙功能。路由器分析进人的每一个包,并与网络管理员制定 的〜些过滤政
策进行比较,凡符合允许转发条件的包被正常转发,否则丢弃。为了网络的 安全,防止黑
客攻击,网络管理员经常利用这个功能,拒绝一些网络站点对某些子网或站 点的访问。路
由器还可以过滤应用层的信息,限制某些子网或站点访问某些信息服务,如 不允许某个方
向访问远程登录(Telnet)。
3) 对大型网络进行微段化,将分段后的网段用路由器连接起来。这样也可以达到提
高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带宽的目的,而且便于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这也是共享式网络为解 决
带宽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3.交换机(Switch)
以太网由于其灵活、易于实现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太网 交
換机也就成为了最普及的交换机。下边讲的网络交换机,主要就是以太网交换机。
(1) 核心层交换机
网络主干部分称为核心层,核心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 靠
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具备更高的可靠性、极高的交换效率,还要具有 多
种接口能力。核心层交换机一般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具有多个插槽,每个插槽可 以
根据用户需要,配备各种模块,比如:多个 1G 或 100M 接口的光缆连接模块,多个 1G 或
100M 接口的铜缆自适应模块,高速交换机还配备多个 10G 接口的光缆连接模块。核 心层交
换机往往是三层、四层交换机,也称为“路由交换机”,也具有很强的路由功能, 就像集路
由器与高速交换机于一体。
(2) 汇聚层交换机
汇聚层交换机处于核心层与接入层之间,它汇聚多台接入层交换机的通信量,提供到 核
心层的上行链路,因此也需要高的性能和高的交换速率。汇聚层交换机具有多种高速 的、
向上与核心层交换机连接的接口,具有十几个或几十个向下与接入层交换机连接的接 口。
汇聚层交换机可以采用机箱式模块化设计的较大型的交换机,也可以采用定制式的、具有
固定接口的网络交换机。
(3) 接入层交换机
接入层交换机(也称为工作组级交换机)将众多终端用户、交互设备连接到网络,接 人
层交换机需有高端口密度,它是最常见的交换机。接人层交换机有数个向上的连接汇聚 层
交换机的 1000M 光缆或铜缆接口,有数十个向下的连接终端用户的 10/100M 端口。
(4) 交换机的性能规模
前边讲的核心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接入交换机,是按照使用位置与功能来讲的,从
应用规模上又有企业级交换机、部门级交换机和工作组交换机等。一般来讲,企业级交 换
机都是机架式,部门级交换机可以是机架式,也可以是固定配置式,而工作组级交换机 为
固定配置式,功能较为简单。从应用的规模来看,支持 500 个信息点以上应用的交换机 为
企业级交换机,支持 300 个信息点以下的交换机为部门级交换机,支持 100 个信息点以 内
的为工作组级交换机。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17
(5) 交换机的协议层次
按照 OSI 的七层网络模型,交换机又可以分为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交换机等,一直
到第七层交换机。基于 MAC 地址工作的第二层交换机最为普遍,用于网络接入层和汇聚 层。
基于 IP 地址和协议进行交换的第三层交换机普遍应用于网络的核心层,也少量用于汇 聚层。
部分第三层交换机也同时具有第四层交换功能,可以根据数据帧的协议端口信息进行 目标
端口判断。第四层以上的交换机称之为内容型交换机,主要用于互联网数据中心。
(6) 交换机的可管理性
按照交换机的可管理性,又可把交换机分为可管理型交换机和不可管理型交换机,它 们
的区别在于对 SNMP、RMON 等网管协议的支持。可管理型交换机便于网络监控、流 量分析,
但成本较高。大中型网络在汇聚层应该选择可管理型交换机,在接人层视应用需 要而定,
核心层交换机则全部是可管理型交换机。
(7) 交换机与路由器的区别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层次不同:多数的交换机是工作在 OSI 开放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即第二 层;
路由器一开始就设计工作在 OSI 模型的网络层,即第三层,’因此容纳了更多的协议 信息,
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转发决策。
2) 数据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不同:交换机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说 MAC 地址来确定转 发
数据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则是利用不同网络的 IP 地址来确定数据转发的地址。
3) 传统的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广播域:由 交
换机连接的网段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广播数据包会在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网段上传播,在
某些情况下会导致通信拥挤和安全漏洞。连接到路由器上的网段会被分配成不同的广播 域,
广播数据不会穿过路由器。第三层以上交换机具有 VLAN 功能,也可以分割广播域, 但是
各子广播域之间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们之间的交流需要路由功能。
4) 路由器提供了防火墙的服务:路由器仅仅转发特定地址的数据包,不传送不支持
路由协议的数据包传送和未知目标网络数据包的传送,从而可以防止广播风暴。
4.网络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个过滤器,它在网络通信之间执行安全控制策略的一种设备。在网络通信 时,
它是按照制定好的控制策略有选择的以做通过与隔离来进行访问控制,常用于在内部 网和
互联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保护内部网络资源不被外部非授权用户使用,防止 内部
受到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它可以允许或禁止某一类具体 ip 地址的访问。允许你 “同意”的
人和数据进人你的网络,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尽可能阻 止网络中的黑
客进人你的网络。
防火墙的软件系统主要由服务访问规则、验证工具、包过滤和应用网关 4 个部分 组成。
防火墙主要具有如下的功能:
(1) 作为网络安全的屏障:它保护有明确边界的一个网络。所有进出该网络的信息,都
必须经过防火墙,防火墙的屏障作用是双向地进行内外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限制外界 用
户对内部网络的访问,同时也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的权利。
(2) 记录互联网上的活动:作为内外网访问的必经点,防火墙非常适合收集关于系统
和网络使用、误用的信息,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监视网络的安全性并产生警报。
918 36 智能建筑工程
(3) 防止攻击性故障蔓延和内部信息的泄露:防火墙能够隔开一个网络与另一个网 络、
因而能有效地防止攻击性故障蔓延和内部信息的泄露。
(4) 防火墙具有一定的局限,不能防备全部的威胁,一旦防火墙被攻击者击穿或绕 过,
防火墙将丧失防卫能力。防火墙也不能防止数据驱动式的攻击。
5. 网络之间互联
(1) 局域网与局域网互联
两个局域网互联采用什么方式,使用何种网络互联设备,主要取决于连接链路和互联 网
络之间的兼容程度。在两个局域网之间具有物理链路时,互联的可用的设备为网桥、路 由
器和交换机;一般,局域网交换机也是局域网的核心设备。在选择设备时,要注意设备 的
接口需要与其间的链路相匹配。
另一种局域网互联是通过与互联网连接后,通过相应设置实现其间的互联,这样的互 联,
请看下面的描述。
(2) 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
由于网络的应用和网络上的内容迅速增加,人们希望将自己的局域网能够与广域网 (互
联网)互联或通过它和远距离的局域网互联。这时就需要使用路由器或路由交换机作 为局
域网与广域网互联的主要设备,它进行路由选择、流量控制、差错控制以及网络管理 等工
作。 .
(3) 广域网与广域网互联
广域网与广域网互联时,由于各个网络可能具有不同的体系结构,并且对路由选择、流
量控制的要求更高,所以广域网的互联是在网络层上进行的,使用的互联设备也主要是 路
由器或者路由交换机。很多广域网互联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互联。要进行互联的网络 首先
与互联网连接,这样就可以在整个网络范围内使用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协议,互联网协 议完
成转发和路由的选择。
6. 一个典型的一个以太网络实例
以一个典型以太网络的拓扑形式为例,来描述在网络拓扑、处于不同层次的网络交换 机。
图 36-10 是某校园网络拓扑图,图 36-11 是校园网中某一个园区的网络拓扑图。
按照典型的网络构成方式,网络交换机被划分为:核心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和接 入
层交换机。这是以交换机在网络中的位置来分类的。
(1) 某学校园网络拓中的网络设备配置(图 36-10)
某大学有 7 个处于不同地点的校园园区,每个园区有 1〜2 个学院。处于校园网中心 位
置的是以双机热备方式工作的两台核心路由(三层)交换机,以 1000M 的带宽光缆连 接各
园区的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使用的也是路由(三层)交换机。
核心路由交换机上联接有为整个学校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群,其主服务器是两台小型 机,
其他服务器是微型服务器。
核心路由交换机通过防火墙与广域网连接,防火墙的中间端口(俗称“非军事区”) 上连
接有学校对外服务的各个服务器。
(2) 校园网中某一个园区的网络设备配置(图 36-11)
各园区的网中心位置的是一台作为汇聚层交换机的路由交换机,以 1000M 的带宽光
qmr^mu
36. 7 信息
网络系统
919
主教学楼
实验楼 学院」
[^■^WmBii··
:^ϊ^ϊ£ε「
:主教
学楼 rj^ssfe
实 S 丫 mm£
'.丨在
综合楼
920 36 智
能建筑工
程
T^iSi
综合楼
图 36-10 校园网络拓扑图 本部园 K 网络中心
骨千交换机 Cajun550
图示 I
表示光纤 丨 表示 100M 链路 I ,CajunP333T .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21
[Εοΐΰ^α:^
Modem Pools
图 36-11 本部校园园区网络拓扑图
缆连接园区内各楼宇的接入层交换机或接入层交换机堆叠组,再由接入层交换机(堆叠 组)
连接到各终端用户的房间。图中在各楼摞叠的一组接入层交换机是表示以堆叠的方式 连接
的几个接入层交换机,它们组成一个接人层交换机堆叠组,其总的向下连接的接口量 要大
于该楼需要接人的计算机、打印机的数量。
36.7. 2 计算机网络设备与软件安装
36.7. 2.1 网络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网络系统的施工时,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见 36.1. 3 “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准 备”,此
外,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机房等工作环境与综合布线系统的支撑,因此在网络设 备安装之
前,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査,确认其符合网络设备的安装条件。
1. 信息网络设备安装、调试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在信息网络设备安装、调试之前,需要进行下列技术准备工作:
(1) 施工单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报审査批准。
(2) 信息网络系统机房、配线间应装修完毕。
(3) 综合布线系统应施工完毕。
(4) 配电系统、防雷与接地应施工完毕。
(5) 楼板、抗静电地板与设备基座应满足设备的承重要求。
(6) 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图、施工方案及有关资料,并进行培训及安全、技术交底,并
有书面记录。
(7) 应该对需要进场的材料、设备进行检验,进场的材料、设备必须附有产品合格 证、
质检报告、安装及使用说明书等。如果是进口产品,则需提供原产地证明和商检证 明,配
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及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的中文文本。对于在 信息网
络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必须具有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审批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 统安全
922 36 智能建筑工程
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
(8) 应按照本章 36.1.3 的要求检査线缆、配线设备,填写进场检验记录,并封存相 关
线缆、器件样品。
2. 检查机房、设备间工程
机房、设备间工程的检査应按照以下的要求来实行:
(1) 机房、设备间工程的检查必须以工程合同、设计方案、设计修改变更为依据。
(2) 工程检查的内容和方法,应按《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的规定执行。
(3) 对设备间的需要重点检査的主要内容有:设备间(机房)的供配电系统、电气装 置、
配线及敷设、照明装置、防雷与接地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绐水排水系统、布线系 统、安
全防范与自控系统、消防系统、室内装饰装修、电磁屏蔽系统等。
(4) 施工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做好智能建筑工程与建筑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通风与 空
调,建筑电气和电梯等专业的工序交接和接口确认。
2) 施工现场具备满足正常施工所需的用水、用电条件。
3) 施工用电须有安全保护装置,接地可靠,符合安全用电接地标准。
4) 建筑物防雷与接地施工基本完成。
5) 施工现场整洁。
3.检査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检查应按照以下的要求来实行:对于计算网络的综合布线系统工
程,其验收内容可以参考 36. 2. 3 的描述,应按照《智能建筑工程验收规范》GB 50339 — 2006
和《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来验收。
布线系统检査工作中,还一定要注意布线中的标识、接地与屏蔽的检査:
(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布线中的标识:按照标准,对于整个网络要考虑以下几种标 识:
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接地装置、敷设管线的标示。
1) 机柜/机架标识:标识符的格式为:
ηηΧΧΥΥ, ηη=楼层号,ΧΧ=地板网格列号,ΥΥ=
地板网格行号。
2) 线缆和跳线标识:连接的线缆上需要在两端都贴上标签标注其远端和近端的地址。
线缆和跳线的管理标识:pln/p2n; pln =近端机架或机柜、配线架次序和指定的端口; ρ2η=远
端机架或机柜、配线架次序和指定的端口。
3) 配线架标识:格式:nnXXYY-A-mmm,
rm =楼层号,XX =地板网格列号, YY==
地板网格行号,Α=配线架号(Α—Ζ,从上至下),mmm==线对/芯纤/端口号。
4) 资产和设备标识:资产和设备标识,通过标签的方式来具体标明设备或资产的位 置
及负责人等。
5) 对于大于 5000 点的网络建议使用必要的电子化的网络文档管理软件,它可以帮助
客户更好地控制他们的网络,以便能够进行移动、添加、改变更快更容易;减少停机时 间,
增加信息存储,极大地缩短查找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
(2) 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要求: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地系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综合布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23
线系统的运行质量,进而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系统、程控电话系统的运行质量,故必须认真 对
待。根据上述规范:综合布线系统接地的结构包括接地线、接地母线(层接地端子)、 接
地干线、主接地母线(总接地端子)、接地引人线、接地体六部分,在进行系统接地的 设
计时,可按上述 6 个要素分层次地进行检验(详细要求请参见本章 36.3 “综合布线” 一节的相
关内容)。
(3)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的接地设计与施工时,应注 意
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并应注意保证导线间相对位置不变。屏蔽层的配线设备 (FD 或
BD)端应接地,用户终端视具体情况直接地,两端的接地应尽量连接至同一接 地体。当接地
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应不大于 lVr · m · s (有效值)。
36.7.2.2 信息网络系统的设备与软件安装
我们这里讲述的信息网络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寄生于计算机网络上、为网络提 供
信息服务的设备的总称。如计算机网络及其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系统使用的各种网络交换 机、
路由器、防火墙、网桥、网络检测设备、存储设备、工作站、终端计算机、打印机等 等,
也就是说:是指在网络里的全部信息处理设备。
在信息网络设备的调试上,不同的设备其调试、涉及的内容、参数方式千差万别。但 是,
在设备安装这一层面上,他们的差别是不大的。在本小节中,我们描述的是信息设备
的安装,除了具体说明外,讲的是它们的共性的东西。
1. 网络设备机柜的安装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设备、网络的布线系统的配线架均安装在网络设备机柜、综合布线 机
柜中,注意,机柜的质量、机柜安装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设备的工作条件。安 装
要点是固定牢固,空间安排合理、美观,便于操作和设备更换,满足通风换气要求,满 足
用电安全要求。
对于综合布线机柜安装以及机柜中连接线、跳线、理线器安装,请参见本手册 36. 3 “综
合布线”中的要求,对于网络设备机柜等工程施工,还要注意以下工作:
(1) 安装网络设备及布线器材的机柜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
(2) 机柜前面和后面留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操作、维护;
(3) 机柜内应安装通风散热装置,保持机柜良好的通风、照明及温度环境;
(4)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安装电源插座,并固定在机柜内的合适位置,不影响其他设备 的
安装,连接电源线方便安全;
(5) 承重要求大于 600kg/m2 的设备应单独制作设备基座,不应直接安装在抗静电地 板
上。
2. 信息网络系统的设备与软件的安装
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装有别于通常的机电安装,计算机网络设备除了硬件设备的安装
以夕卜,还要安装软件,还要对于安装的软件进行各种参数设置,而且,软件安装还必须
要 有逻辑次序,这是因为这里边有一个系统服务功能的问题,还要一个网络安全的问题。
例如:安装、调试一个计算机网络,如果网络安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与 互
联网相连接,互联网络里的黑客软件、木马程序、后门程序、病毒程序就有可能乘虚而 入
跑到你的服务器里边定居——网络的安全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必须在网络安全检 验后,
服务器才可以在安全系统的保护下与互联网相连,并对操作系统、防病毒软件升级 及更新
相应的补丁程序”;而绝不能贸然地将服务器先行联网,对操作系统、防病毒软件 进行升级
924 36 智能建筑工程
更新,再以这个可能受到“污染”的“不干净”的服务器对全网络进行“服务”, 这样,就有可能
伤害到这个网络里边的任何计算机。
(1) 信息网络系统的设备安装要求
1) 对有序列号的设备必须登记设备的序列号。
2) 对有源设备开箱后,设备应通电进行自检,设备应工作正常。
3) 跳线连接牢固,走向清楚明确,线缆上应有正确的标签。
(2) 软件系统的安装要求
1) 应按设计文件为设备安装相应的软件系统,系统安装应完整。
2) 提供软件系统相关的技术手册(安装手册、使用手册及技术手册)。
3) 服务器不应安装与本系统无关的软件。
4) 操作系统、防病毒软件应设置为自动更新方式。
5) 软件系统安装后应能够正常启动、运行和退出。
6) 必须在网络安全检验后,服务器才可以在安全系统的保护下与互联网相连,并对 操
作系统、防病毒软件升级及更新相应的补丁程序。
7) 网络安全系统的安装应按这里描述的要求执行。
8)信息网络系统应安装防病毒系统,与互联网连接的网络安全系统必须安装防火墙 和防
病毒系统。
(3) 软件安装的安全措施的要求
1) 服务器和工作站上必须安装防病毒软件,应使其始终处于启用状态。
2) 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的用户密码长度不应少于 8 位,密码宜为大写字母、
小写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的组合。
3) 多台服务器与工作站之间或多个软件之间不得使用完全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组合。
4) 应定期对服务器和工作站进行病毒査杀和恶意软件查杀操作。
(4) 安装后检查工作的要求
1) 检查设备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安装是否平稳牢固,并便于操作维护。
2) 检査机柜内安装的设备的电源连接状况、通风散热状况、内部接插件安装是否 牢
固。
3) 检查、确认登记的设备序列号。
4) 检查软件系统是否在指定设备上安装完整,并能够正常工作。
5) 检查是否在指定设备上安装了防火墙和防病毒系统,并且操作系统、防病毒软件 处
于自动更新方式。
6) 对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复査。
7) 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
8) 跳线连接牢固,走向清楚明确,线缆上应有正确的标签。
36.7.2.3 网络连接器材的安装
所有网络设备的每个接口均有明确的接口制式,网络连接就是按照网络连接图、接口 配
置,使用光纤跳线、铜缆跳线进行连接。在网络设备安装后,需要使用与彼此连接的设 备
接口箱匹配的光纤跳线或铜缆跳线进行连接。
1. 光纤跳线连接
网络设备中光纤接口需要按照各接口安装的光纤接口适配器,相匹配的使用多模光纤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25
跳线或单模光纤跳线连接,并且要与设计图、配置表进行核对。
光纤跳线的接头常见的有三种模式:ST 头、SC 头、MT-RJ 头,小巧的 MT-RJ 光纤 接口头
常见于设备上,ST 头常用于光缆交接箱。使用的光纤跳线需要定制:约定光纤模 式、长度、
两边各自的接口模式。
2. 铜缆跳线连接
(1) 当连接对象是 RJ 45 端口时,应使用工厂生产的制式跳线,以
便保证端接可靠、 理线方便且美观。此时需注意与设计图、配置表进行核对:是使用 5 类
线还是 6 类线。
(2) 如需要自制,则注意线序,符合 EIA/TIA568 标准。
(3) 若要做交叉连接线(如交换机级连,或计算机对接),只要把第 2 对和第 3 对 线
互换位置,即白/线和白/绿线互换插孔即可,注意只要把网线一端的 RJ45 头互换 即可。
3. 理线工作与理线器配备
机柜从侧面或后面留出线缆穿出位置,理线器或理线环一般从侧面穿线,也有从后面 穿
线的理线器,所订购的机柜侧面空间最好大些以便穿线。
可按照 24〜48 个口交换机配备 1 个理线器并紧凑安装在该交换机下方。理线时,光 纤
跳线不能打折,多余部分应环盘起来,以免光纤折断;光纤跳线环盘时需按照该跳线的 说
明书要求的弯曲半径来做,一般半径为 7〜8cm。理线应横平竖直圆滑过渡,并捆绑 牢固。
4.标示并记录跳线
必须对安装的跳线进行标示并记录跳线的种类、走向、路由、测试数据。对于小规模 的
网络,这部分工作可以以手工记录在纸上,对于大规模的网络,这部分工作应该由布线 管
理软件来进行。
36. 7. 3 网络设备与软件调试
36.7.3.1 网络调试的准备工作
计算机网络在调试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对网络设计进行深化设计,并 完
成信息网络系统的规划和配置方案,并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使用单位会审批准。 信息
网络系统调试准备应做如下的工作:
(1) 应完成硬、软件的安装与连接工作的检査,并设备通电工作正常。
(2) 应完成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并经会审批准。
(3) 应完成网络安全方案的制定,并经会审批准。
(4) 应完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系统的联调方案的制定,并经会审 批
准。
(5) 系统调试前应准备好进行信息网络系统调试的有关数据、攻击性软件样本等的准
备工作。
36.7.3.2 网络设备与软件的调试
(1) 网络系统调试要求:
1) 应在网络管理工作站安装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并配置最高管理权限。
2) 应根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划分各个网段与路由,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并连通。
3) 应每天检査系统运行状态、运行效率和运行日志,并修改错误。
4) 应检查各在网设备的地址,符合规范和配置方案。不宜由网管软件直接自动搜寻 并
建立地址。
926 36 智能建筑工程
5) 每个智能化子系统宜独立分配一个网段。
6) 应依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进行检査,并符合设计要求。
(2) 应用软件的调试和测试要求:
1) 应按照配置计划、功能说明书、使用说明书进行应用软件参数配置,检测软件功 能
并记录。
2) 应测试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及自检功能等内容,并记录。
3) 应以系统使用的实际案例、实际数据进行调试,系统处理结果应正确。
4) 应用软件系统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并记录测试结果:
①应进行功能性测试,包括:能否成功安装,使用实例逐项测试各使用功能,·
②应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内存与辅助存储区,各应用功能的处 理
精度;
③应进行文档测试,包括检测用户文档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④应进行可靠性测试;
⑤应进行互联性测试,检验多个系统之间的互联性;
⑥软件修改后,应进行一致性测试,软件修改后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5) 应根据需要对应用软件进行操作界面、数据容量、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测试,对 测
试过程与结果进行记录。
(3) 网络安全系统调试和测试要求:
1) 应检查网络安全系统的软件配置,并符合设计要求。
2) 应依据网络安全方案进行攻击测试并记录。
3) 应检查场地、配电、接地、布线、电磁泄漏、门禁管理等,要求符合系统设计 规
定。
4) 网络层安全调试和测试要求:
①应对防火墙进行模拟攻击测试;
②应使用代理服务器进行互联网访问的管理与控制;
③应按设计配置网段并进行测试,达到设计要求的互联与隔离•’
④应使用防病毒系统进行常驻检测,并使用流行的攻击技术模拟病毒传播,做到正确 检
测并执行杀毒操作为合格;
⑤使用入侵检测系统时,应以流行的攻击技术进行模拟攻击;入侵检测系统能发现并 执
行阻断为合格;
⑥使用内容过滤系统时,应做到对受限网址或内容的访问能阻断,而对未受限网址或 内
容的访问能正常进行。
5) 系统层安全调试和测试要求
①操作系统、文件系统的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②应制定系统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并适时改进管理规定;
③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6. 3. 2 的规定;
④应使用审计系统记录侵入尝试,并适时检査审计日志的记录情况并及时处理。
6) 应用层安全调试和测试要求:
①应制定符合网络安全方案要求的身份认证、口令传送的管理规定与技术细则•’
②应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制定并适时改进资源授权表;达到用户能正确访问具有授 权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27
的资源,不能访问未获授权的资源;
③应检査数据在存储、使用、传输中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并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改进;
④对应用系统的访问应进行记录。
(4) 信息网络系统调试过程中,应及时填写相应的记录,并符合下列要求:
1) 每次重新配置或进行参数修改时,应填写变更计划。重新配置或进行参数修改后,
应更新相应的记录;
2) 设备、软件参数配置完毕并正常运行后,应按照功能计划、设计表格进行检査、修
正与完善,达到设计要求。
(5) 网络设备、服务器、软件系统参数配置完成后,应检查系统的联通状况、安全测 试,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操作系统、防病毒软件、防火墙软件等软件应设置为自动下载并安装更新的运行 方
式。
2) 对网络路由、网段划分、网络地址应明确填写,应为测试用户配置适当权限。
3) 对应用软件系统的配置、实现功能、运行状况必须明确
填写,并为测试用户配置 适当权限。 ·
(6)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调试与检测要求:
1) 在施工过程中,应每天对系统软件进行备份,备份文件应保存在独立的存储设 备
上。
2) 非本系统配置人员,不得更改本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36.7.4 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36.7.4.1 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模式
1. 网络管理系统的作用
网络管理系统(简称 NMS)用于配置、管理计算机网络,使网络据具有极好的监察、 管
理能力,达到可用性好、性能高和安全性好的目标。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支持国际标 准
的 MIB (管理信息库)和 RMON、SMON (网络监测),网络管理系统通过 SNMP 协 议获取这些
信息,达到网络管理的能力。
2. 网络管理功能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了如下五种类型的网络管理功能,网络管理应全面采 用:配
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故障管理(Fault Management);性能管理 (Performance
Management);安全管理(Security Management);记账管理(Account Management) Q
这些管理功能的组合使用,可以实现网络管理员对于网络管理的很多工作,具体内容 参
见本章 36. 7. 4. 2、36.7.4.3 中,网络管理系统安装与调试的要求。
3. 网络管理模式
(1) 集中式管理模式:所有管理资源都集中在一个中央网段上,适应于网段不多、被 管
理节点不多的本地网络。
(2) 分布式管理模式:整个网络划分成若干个高度独立的管理域,难以对各个管理域 进
行统一、规范的管理。适应于网络各网段很分散、各网段之间没有固定互联关系的 结构。
(3) 分布一集中式管理模式:是一个树状层次结构,将它管理的网络分成若干个管理 域,
每个管理域对本域内的大部分事件自行处理,及时将问题解决在源头处。当本管理域 内发
生了自己不能处理的事件时,将事件情况向上报告,由上一层网络结构进行处理。该 模式
928 36 智能建筑工程
可以通过最高等级的管理域对全网络进行配置,保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该管理 模式
特别适用于具有层次性管理体系的应用需求的大型计算机网络。
(4) 采用主动网络管理:主动管理是指为了发现潜在的问题、优化性能、规划升级,在
网络正常运行时就检查网络工作是否正常。采用主动管理要求网络管理员定期收集统计 数
据并进行测试,统计和测试结果可用来传达网络趋势和网络状态。
4. 估计由网络管理引起的网络通信
网络管理系统必然需要占用网络资源,特别是主动型网络管理需要随时占用网络资 源,
采用 SNMP 网络管理协议,它将从被管理设备获得网络管理系统(NMS)数据。
网络管理系统,特别是主动型网络管理需要占用多少网络资源呢?定量分析的公式:
[(管理特性数 X 被管理设备数)X 分组长度]/轮询间隔
以一个网络为例,我们有 300 个被管理设备,每个被管理设备需监控 9 个特性,那么 请
求数是:300X9 = 2700;响应数也是:300X9 = 2700。如设定轮询间隔是 5s,每个请 求和响应
的平均分组长度为 64Bytes,那么由网络管理引起的网络通信量是:
(5400 个请求和响应)X64BytesX8bit/Byte=2764800bit/s,
2764800bits/5s=54000bit/s=0. 548Mbit/s
可见,网络管理数据只占用了很小的网络带宽,是可接受的。
5.网络管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1) 被管理设备是收集和存储管理信息的网络节点,可以是任何一个网络设备。
(2) 代理是驻留在被管理设备上的网络管理软件,它跟踪本地管理信息,使用 SNMP
向 NMS 发送报文。
(3) 网络管理系统(NMS)运行管理应用程序,显示管理数据,监控和控制管理设 备,
并与代理通信。一个 NMS 通常是一个具有高级图形、内存、外存和处理能力的工 作站。
NMS 如图 36-12 所示:
n
代 a
代严一 1 l - 代 严
管理
数据库
管理
麵库
管理
数据库
代 理
管理
数据库
被管理设备 图 36-12 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图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29
36.7.4.2 网络管理系统安装
我们以一个分布一集中式的校园网为例,描述对网络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
1.网管中心的覆盖目标
先确定总体目标:配合大学校园网的层次型拓扑结构模型,建立二级网络管理体系: 分
布一集中式模式。通过二级网管中心的分工协作,实现对整个校园网的配置、故障、性 能、
状态实现集中指导下的分级分布式管理,有效地管理网络资源,监控网络的相关操 作,定
位和解决网络故障,测定和跟踪网络数据流量的变化趋势。其中:
(1)校本部网管中心主要负责骨干网和核心服务器群的管理,并对校区级网管中心进
930 3 6 智能建筑工程
行监督指导;
(2) 校区级网管中心主要职能是确保辖区内的网络畅通和数据完整接收与上传,并具
备对最终用户进行监督指导的技术手段,同时在网络管理上做承上启下的纽带;
2. 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安装
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安装请参照本章第 36. 7. 2 “信息网络系统的设备与软件安装”中 的要
求做。同时,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经常采用与所使用的主要网络设备配套的办法
来做,也可以使用比较通用的网络管理系统。
(2) 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入位置与安装环境:
1) 集中式的网络管理系统或者分布一集中式的一级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安装在一台专
用的工作站上,该工作站视网络规模的大小来决定是一台小型服务器,还是一台高档的个
人计算机。
2) 该网络管理工作站的接人位置是直接连接在核心交换机上,这样可以有尽量小的
网络资源耗费,便于将该网络管理工作站以最小的网络资源耗费设置成最高权限的网络 终
端。
3) 分布一集中式的二级网管工作站的接入位置是直接连接在它所在网络的汇聚交换
机上。
4) 二级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安装在一台专用的工作站上,一个高性能的个人计算机作
为网络管理工作站时,可以轻松地管理数百台网络单元。
5) 各种网络管理系统都可以工作在各种主流操作系统环境,但也有某些限制。在决
定使用种网络管理系统软件时,应该注意与网络操作系统相协调,应该注意与网络设备 相
协调。
36.7.4.3 网络管理系统调试
网络管理系统调试请参照本章第 36. 7. 3 “网络设备与软件调试”中的要求来做。同 时,还
应符合下列要求:
1.网络管理系统调试要求
(1) 网络管理系统调试的要求
1) 应在网络管理工作站安装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并配置最高管理权限。
2) 应根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划分各个网段与路由,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并连通。
3) 应每天检查系统运行状态、运行效率和运行日志,并修改错误。
4) 应检查各在网设备的地址,符合规范和配置方案。不宜由自动搜寻建立地址。
5) 每个智能化子系统宜独立分配一个网段。
6) 应依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进行检查,并符合设计要求。
(2) 网络管理软件应实现的功能
各种网络管理系统都使用 WEB 界面模式,也不必对应不同的网络管理软件输入不同 的
指令以进行某项对网络单元的设置工作。这给使用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网络配置、调试带 来
极大方便。不同的网络管理系统的使用界面并不相同,但是其针对的对象是一样的,因 为
都符合 SNMP 协议。所以,在此将主要描述必须要完成的网络管理功能的配置内容: 指出
需要设置的内容条目,描述该条设置要求达到的效果。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及内容,网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31
管系统应实现下列全部或部分功能:
1) 配置管理功能: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对各个网络设备进行各参数的配置,主要服务
有:系统和网络配置的收集、监视和修改;建立名称和资源的映射;设置和修改系统的属 性
或常用参数;检测系统配置的变更情况;管理配置信息库;表达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 如
直接关系、间接关系、同步关系等。配置管理实现了客体管理、状态管理和关系管理。
2) 故障管理功能:告警管理、事件报告管理、登录控制、测试管理和可信度测试管 理。
主要提供以下服务:故障类型、故障原因、故障严重程度的报告;对事件报告初始 化、终
止、挂起、恢复、修改、检索等;修改登录规则,提供登录控制机制;进行内部资 源、连
接、数据完整性、协议完整性测试,实现对故障的快速处理。
3) 性能管理功能:工作负荷测试、概要管理、软件管理、时间管理。主要提供以下 服
务:工作负荷过重告警;报告的扫描、统计、暂存、激活;本地时钟、时间服务等;软 件
的完整性检査、安装、删除、升级等。
4) 安全管理功能:安全告警报告、安全审计跟踪、访问控制。主要提供以下服务:信
息完整性、操作、物理资源、时间等违章告警;告警级别的制定;服务的请求、响应、 拒
绝、恢复等;访问控制规则制定,访问者身份确认,访问授权。
5) 记账管理功能:主要提供一系列统计、计费参数调整、提供计费、账单等功能。
2.网络管理系统技术策略配置
在此避免使用设置界面,而是描述必须要完成的网络管理功能的配置内容:指出需要 设
置的内容条目,描述该条设置要求达到的效果。
(1) 管理平台配置
1) 系统管理平台应具有优秀的集成性、扩展性和伸缩性;
2) 系统管理平台应具有管理信息安全的保障机制,如管理员 ID 和口令的加密;
3) 系统管理集成在统一的分布式管理平台上,管理平台应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为管
理应用提供公共服务(如策略文件的分发);
4) 系统管理软件需要保证在被管理设备上不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如硬盘空间、内
存等);
5) 实现分层管理,努力减少网络带宽资源的占用;两级管理员完成授权的不同管理
任务。
(2) 网络管理功能配置
1) 自动发现管理范围内的 IP 设备,能自动生成网络拓扑结构图,并按照地理位置进
行显示;
2) 添加、删除网络节点时,网络拓扑自动动态更新;
3) 提供多种网络管理协议的支持(如 SNMPV1、SNMPV2 等);
4) 能对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5) 具有网络流量监控与统计功能;
6) 实现网络异常事件的报警与自动处理,可以通过规则灵活定制;
7) 具有网管故障分析定位功能;
8) 由于网络设备种类多、品牌不一,因此网管软件应能与第三方网络设备管理软件
集成;
932 36 智能建筑工程
9) 具有动态组合资源的能力,能够根据资源的一般特性,如资源类型,所在地进行 组
合。而且组合内的资源能够实时动态更新,以减少人为错误和过时信息;
10) 具有安全功能,能够对网络管理员进行授权,认证,以保证网络管理本身的安 全
性;
11) 网管软件具有互相备份的功能,以消除网络管理的单点失效;
12) 网络管理数据的保存支持众多的关系型数据库;
13) 提供 Web 界面显示网管的图形界面,能够控制网管管理区域;
14) 网络管理软件应支持跨地域的各分支机构局域网内部 IP 地址重叠情况,能够实 现
重叠 IP 地址的转换。
(3) 服务器系统监控管理
1) 提供对被监控服务器的重要特定资源进行实时监控;
2) 服务器系统资源监控的参数配置灵活、简便,并且能定制增加新的监控器,·
3)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报警级别、预警阈值,在系统出现临界状态,系统能 自
动报警、自动响应和根据设置自动处理;
4) 系统监控应支持对历史数据的查看、分析和统计,并能生成性能监控历史分析图
和预测分析;
5) 提供集中式的基于策略的管理方式,在一台机器上就可以对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服
务器进行远程监控和设置,可以集中定义、控制监控内容的配置、下发;
6) 支持对服务器的日志进行监控管理;
7) 提供在线和非在线的监控系统运行性能。
(4) 软件分发的功能配置
软件分发系统功能应可以使系统管理员集中控制本辖区 IT 环境中应用程序、数据文 件
的分发、安装、卸载和更新。其功能应包括:
1) 提供软件分发管理,通过局域网或广域网,将应用软件分发到各个客户端;
2) 集中管理与控制,提供自动打包工具;
3) 可以进行定时控制和自动处理;
4) 传输的软件数据支持自动压缩和断点续传;
5) 要能提供特别针对广域网分发的机制和技术,对带宽进行管理,如:保证软件分 发
只占用 20%的带宽,从而保证正常业务的运行;
6) 要能提供分发失败的多种处理机制;
7) 提供对移动用户的支持;
8) 支持并行分发;支持 Push、Pull 及广播分发等多种分发模式;:
9) 可以提交报表反映软件分发的详细报表。
(5) 资产管理
1) 能够自动扫描辖区内硬件,软件配置;
2) 可以与其他系统管理应用集成,尤其为软件分发提供所需资源的信息;
3) 扫描数据的保存支持众多的关系型数据库;
4) 提供査询功能。
(6) 备份管理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33
系统管理软件应可实时对服务器上的数据进行自动备份、恢复及灾难恢复,防止硬 盘、
数据和介质遭到灾难性的破坏。其功能应包括:
1) 在统一的主控台集中进行网络数据备份,备份操作可定时自动进行;
2) 支持多种备份方式,并且针对不同的备份方式提供不同的备份策略;
3) 提供灾难备份管理;能支持数据库的 Online 在线备份,如 Oracle,SQL 数据库;
4) 能提供对存储介质的管理,如支持电子标签等;
5) 支持磁带内部标签,杜绝因误操作而引起的数据丢失;
6) 能提供全面的报表以反映数据存储的情况。
(7) 统一事件处理
1) 具有事件统一报警处理机制,完整的事件管理:捕捉各种管理模块产生的管理事
件,并能捕获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产生的日志,·
2) 具有事件分类、过滤功能、自动处理能力,.需要提供多种报警机制;
3) 提供基于规则的分析能力,并提供使用简单的规则定制工具;
4) 具有分布式的智能处理能力;具有事件统计分析、报表功能;
5) 提供现成可用的处理规则,降低实施难度和工作量;
6) 支持对第三方管理平台的事件管理集成性;
7) 可以定义事件处理策略和规则,并能够进行事件自动化处理和相关性处理;
8) 必须能够集成所有管理应用的事件。
(8) 远程控制管理
1) 为 Windows 平台提供远程控制的功能,能够进行远程节点屏幕、鼠标和键盘的 接
管;
2) 支持在一个控制台上同时控制多个节点;
3) 能够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实现远程控制;
4) 具有严格的管理员权限控制,防止非授权人员进行非法操作;
5) 提供集成的对话与文件传输功能,协助管理员进行技术支持服务。
(9) 支持管理
1) 提供对网络管理、服务器管理、故障管理、资产管理、软件分发管理的统计分析,
并自动根据新的数据生成报告;
2) 提供客户化支持,能够增加自定义的分析项目;
3) 分析结果以图表方式表现,并可以按照机器类型、地址、时间进行査询,对分析 结
果能够逐层深入;
4) 报表可以生成 HTML 文件,进行公布;为管理信息提供决策分析支持。
36.7.5 信息平台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
信息平台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系统是信息网络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由相关的服务 器、
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构成。能够支持或者进行某一个方 面应
用的信息的交互系统,均可视为某一个方面的信息平台。
36.7.5.1 服务器与操作系统的安装调试
信息平台及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服务器与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请参照本章
第 36. 7. 2 “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和 36. 7. 3 “计算机网络设备调试”中的要求来做。同 时,还应
934 36 智能建筑工程
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配置计划、功能说明书、使用说明书进行应用软件参数配置,检测软件功能 并
记录。
(2) 应测试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及自检功能等内容,并记录。
(3) 应以系统使用的实际案例、实际数据进行调试,系统处理结果应正确。
(4) 应用软件系统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并记录测试结果:
1) 应进行功能测试,包括:能否成功安装,使用实例逐项测试各使用功能;
2) 应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内存与辅助存储区、各应用功能的 处
理精度;
3) 应进行文档检查,包括:检查用户文档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4) 应对比软件测试报告中可靠性的评价与实际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靠性 验
证;
5) 应进行互联性测试:检验多个系统之间的互联性;
6) 软件修改后,应进行一致性测试,软件修改后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5) 应根据需要对应用软件进行操作界面、数据容量、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测试,对 测
试过程与结果进行记录。
信息网络系统使用硬件设备实体的安装,直观,不难做好;在其上安装软件、对安装 的
软件进行各种参数设置,是需要认真、谨慎的,还需要在安装完成后,进行多次的核查 与
检验。
36.7.5.2 网络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
网络应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请参照本章第 36. 7. 2 “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和 36. 7. 3 “计算
机网络设备调试”中的要求来做。同时,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网络服务系统的安装调试
所谓网络服务是指支持 intranet 内联网和 internet 因特网运行的一些基本服务功能, 包括
动态地址分配(DHCP)、名字解析(DNS)、代理(Proxy)、文件传输(PTP)、主 页服务(WEB)
等。在以前,这些服务大多是独立应用程序,现在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 深入和广泛,主流
的操作系统都捆绑了这些服务程序。这样,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可 以把这些网络服务
的模块一起安装。
下面以 Windows2008 为例,讲解常用网络服务的配置方法:
进入 Window 2008 Server,“配置服务器”会自动运行,利用这个程序可以按照提示 完成服
务器管理任务的安装,包括活动目录设置、Web/媒体服务器、联网设置(DHCP、 DNS、远
程访问、路由)、应用服务器(组件服务、终端业务、数据库服务、电子邮件服 务)等。
2. 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
网络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服务器与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请参照本章第 36. 7.
2 中“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和本章第 36. 7. 3 “计算机网络设备调试”中的要求 来做。
36.7.6 信 息 安 全 系 统
36.7.6.1 信息安全系统内容
1. 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对计算机安全的定义是:计算机安全是指为了保护计算机数据 处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35
理系统而采用的各种技术和用于安全管理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 和
数据不会因为偶然或故意破坏等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 保
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网络物理安全和 逻
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安 全
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2. 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内容
(1) 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主要是确保计算机硬件环境的安全性。例如,确保计算机硬
件设备、安装和配置,以及计算机房和电源等的安全性。
(2)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主要是保护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开发工具的安全, 使
它们不被非法修改、复制和感染病毒等。
(3) 数据的安全性就是保护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并确保数据具有完整性、保密性和可
用性。
(4) 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是指计算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为了保护系统资源而采取的措
施。例如计算机遇到停电时的安全处理等。
3. 破坏计算机安全的主要方式
(1) 窃取计算机用户的身份及密码。例如窃取计算机用户名称和口令,并非法登录计
算机,进而通过网络非法访问数据。例如,非法复制、篡改软件和数据等。
(2) 传播计算机病毒。例如通过磁盘、网络等传输计算机病毒。
(3) 计算机数据的非法截取和破坏。例如通过截取计算机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的辐射
线,或通过通信线路破译计算机数据。
(4) 偷窃存储有重要数据的存储介质。例如光盘、磁带、硬盘和软盘等。
(5) “黑客”非法入侵。例如“黑客”通过非法途径入侵计算机系统。
4. 保护计算机安全的措施分类
(1) 物理措施包括计算机房的安全,严格的安全制度,采取防止窃听、防辐射等多种 措
施。
(2) 数据加密。对磁盘上的数据或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3) 防止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对计算机系统和资源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防 止
计算机病毒是非常重要的防范措施,其主要措施是加强计算机的使用管理,选择较好的 防
病毒软件。
(4) 采取安全访问措施。在各种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系统中广泛采取了各种安全访问的
控制措施,例如,使用身份认证和口令设置,以及数据或文件的访问权限的控制等。
(5) 采取其他安全访问措施。为确保数据完整性而采用的各种数据保护措施、制定安
全制度和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等。例如,计算机的容错技术、数据备份和审计制度
等。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
5. 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贯穿于上述各方面、各层次的安全管理,通过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手 段,
安全管理将涉及各系统单元在各个协议层次提供的各种安全服务。全面的安全管理是 信息
网络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切实的安全管理,才能够保证各种安全技术能够 真正
936 36 智能建筑工程
起到其应用的作用。技术管理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对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技 术培
训,对各种网络设备、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存储介质等的安全管理,对各项管理制 度的
贯彻执行和保障的监督措施等。
安全管理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基础,安全技术只是配合安全管理的辅助措施。
36.7.6.2 网络物理平台的安全
物理安全是保护网络中的各种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环境事故,主要有:
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网 络
设备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备份磁带 和
文档资料;防止非法人员进入机房进行偷窃和破坏活动,抑制和防止电磁泄露是物理安 全
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主要防护措施有两类。一类是对传导发射的防护,主要采取对电 源
和信号线加装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减少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稱合。另一类是对辐射 的
防护,这类防护措施又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采用各种电磁屏蔽措施,如对设备的金属 屏
蔽和各种接插件的屏蔽,同时对机房的下水管、暖气管和金属门窗进行屏蔽和隔离;二 是
干扰的防护措施,即在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同时,利用干扰装置产生一种与计算机系统辐 射
相关的人为噪声向空间辐射来掩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频率和信息特征,在物理安全方 面,
计算机网和传统电信网非常类似。
36.7.6.3 网络系统平台的安全
系统平台安全主要对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器、桌面主机等进行保护,保证操作系统和 网
络服务平台的安全,防范通过系统攻击对数据的破坏。
主机安全子系统的安全需求主要有三点:
(1) 杜绝各种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的安全漏洞。通过对目前计算机网络上各种流
行的网络攻击行为,攻击工具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上绝大多数的攻击是利用各种操作系
统(包括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桌面主机等的操作系统)和一些网络服务平台(如各 种
WER 服务、FTP 服务、终端服务、数据库服务等)存在的一些已公开的安全漏洞发 起,并
进而取得系统的管理员权限或直接对系统数据进行破坏,我们称之为“赛统攻击”。 因此,
杜绝各种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的已公开的安全漏洞,可以存很太程度上防范系 统攻击
的发生。
(2) 加强对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器主机的系统资源的管理。每一个设备、服务器上都 存
在大量的系统资源,如针对 WWW 服务器,需要在服务器上配置 WWW 服务的管理 员、WWW
应用的用户账号,同时需要设置对文件系统的访问权限等。大量存在的网络 设备和服务器,
如果不能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势必会增加管理员的工作量,降低效率, 更严重的是因为
不正确、不合理的配置,将影响到网络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各 种主机系统资源
的管理。
(3) 要在整个网络系统内加强对病毒的控制,构建网络防病毒体系。Internet 是现在 病
毒传播内的一个最主要的路径,访问 Internet 网站可能会感染蠕虫病毒,从 Internet 下 载软件
和数据可能会同时把病毒、黑客程序都带进来,对外开放的 WEB 服务器也可能在 接受来自
Internet 的访问时被感染上病毒。因此在 Internet 的接入口进行来自 Internet 的 病毒的检测,过
滤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另外网络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用户的信息交互 能力,这也给病
毒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路径,网络病毒传播速度之快,危害之大是令人吃 惊的,特别是最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37
近开始流行的一些蠕虫病毒防不胜防,因此只有配置专业的网络防病毒软 件,才能够最大
限度地减少病毒通过网络带来的危害,网络环境下的防病毒必须能够控制 病毒传播的每一
条途径。
网络平台安全主要是保证网络层上的安全,防范来自内、外部网络的安全威胁,尽早 发
现安全隐患和安全事件。
(1) 实现对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
(2) 配置防火墙产品,隔离特种业务网和非特种业务网、隔离整个企业网和外部
LNTERNET 网络,实现网络层的访问控制,保证重要部门的信息安全。
(3) 配置入侵检测产品、对重点网进行监视,保护重要服务器的安全,及时发现并阻 断
各种入侵企图。
36.7.6.4 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
1. 应用系统安全的风险
通过网络安全系统、主机安全子系统的配置,可以防范网络的各种系统攻击,避免 因
为病毒传播给服务器造成的破坏,但是应用系统的统一的安全管理等需求并未得到满 足,
需要在应用安全系统中解决。
应用安全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有:
(1) 用户身份假冒:非法用户假冒合法用户的身份访问应用资源,如攻击者通过各种
手段取得应用系统的一个合法用户的账号访问应用资源,用户身份假冒的风险来源主要有
两点:一是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机制比较薄弱,如把用户信息(用户名、口令)在网上明 文
传输,造成用户信息泄漏;二是用户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如使用简单的口令,或将口令 记
在计算机旁边。
(2) 非授权访问:非法用户或者合法用户访问在其权限之外的系统资源。其风险来源
于两点:一是应用系统没有正确设置访问权限;二是应用系统中存在一些后门、隐通道、陷
阱等,使非法用户(特别是系统开发人员)可以通过非法的途径进入应用系统。
(3) 数据窃取、篡改、重放攻击、抵赖。攻击者通过侦听网络上传输的数据,窃取网 上
的重要数据,或以此为基础实现进一步的攻击。包括:①攻击者利用网络窃听工具窃取 经
由网络传输的数据包,通过分析获得重要的信息;②用户通过网络侦听获取在网络上传 输
的用户账号,利用此账号访问应用资源;③攻击者篡改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使信息的 接
收方接收到不正确的信息,影响正常的工作;④信息发送方或接收方抵赖曾经发送过或 接
收到信息。
2. 加强应用安全系统的解决办法
对于这些安全需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 加强应用系统自身的安全特性,如对应用系统的代码进行安全分析;
(2) 采用应用安全平台技术,加强对各个应用系统的统一的安全管理;
(3)加强安全管理,特别是对应用系统的用户,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3.必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对于整体安全目标的实现是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上、管理制度上都必须严格 保
证。但是因为各单位具体情况不同,机构设置上和具体制度的规定上又不尽相同,下面 仅
讲述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
938 36 智能建筑工程
(1)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分离与制约原则: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分离;用户与开发人员分离;用户机与开 发
机分离;密钥分离管理;权限分级管理;
2) 有限授权原则;
3) 预防为主原则;
4) 可审计原则。
(2) 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机构与人员安全管理;2)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3)硬件安全管理;4)软件安 全管理;
5)网络安全管理;6)数据安全管理;7)技术文档安全管理;8)应用系统运行 安全管理;9)操
作安全管理;10)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管理;11)应急安全管理。
36.7.7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1.质量控制要点
为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工程质量,在系统详细设计与施工阶段要依据本节前面提到的
相关规范及相关标准,制定信息网络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计划。
(1) 在信息网络系统工程的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下的施工要点,作为质量控制的
重点:
1) 计算机网络系
统的检验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中 第
5. 3. 3、5. 3. 4 条的规定。
2) 应用软件的检验应
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6 中第
5.4.3、5. 4_ 4 条的规定。
3) 网络安全系
统的检验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 2006
中第
5. 5. 2 至 5. 5. 6 条的规定。
4) 系统测试、检验的样本数量应符合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要求。
5) 系统配置应符合经审核批准的规划和配置方案,并完整记录。
(2) 信息网络系统中,施工中质量控制还需要注意的是:
1) 应使用网络管理软件配合人为设置的方式,对网络进行容错功能、自动恢复功能、
故障隔离功能、自动切换功能和切换时间进行检验。
2) 网络管理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对网络进行远程配置并对网络进行性能分析;
②应对发生故障的网络设备或线路及时进行定位与报警;
③应对关键的部件进行冗余设置,并在出现故障时可自动切换。
3) 应检验软件系统的操作界面,操作命令不得有二义性。
4) 应检验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可容错性和可维护性。
5)应检验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机房的环境条件、防泄露与保密措施。
2.质量记录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939
(1) 网络设备配置表应填
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A 表 A.
0. 5。
(2) 应用软件系统配置表
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A 表
A. 0. 6。
(3) 网络系统调试记录应
填写《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附录 B 表
B. 0.4。
36.7.8 信息网络系统的检测
36.7. 8.1 网络安全系统调试和测试
网络安全系统调试和测试时,应该按照网络的层次,先网络物理层,再网络层,再系 统
层,由低向上分层来进行:
1. 网络物理层调试和测试的要求
(1) 应检查场地、配电、接地、布线、电磁泄漏、门禁管理等,要求符合系统设计 规
定。
(2) 应检查网络安全系统的软件配置,并符合设计要求。
(3) 应依据网络安全方案进行攻击测试并记录。
2. 网络层安全调试和测试的要求
(1) 应对防火墙进行模拟攻击测试;
(2) 应使用代理服务器进行互联网访问的管理与控制;
(3) 应按设计配置网段并进行测试,达到设计要求的互联与隔离;
(4) 应使用防病毒系统进行常驻检测,并使用流行的攻击技术模拟病毒传播,做到正
确检测并执行杀毒操作为合格;
(5) 使用人侵检测系统时,应以流行的攻击技术进行模拟攻击;人侵检测系统能发现
并执行阻断为合格;
(6) 使用内容过滤系统时,应做到对受限网址或内容的访问能阻断,而对未受限网址
或内容的访问能正常进行。
3. 系统层安全调试和测试的要求
(1) 操作系统、文件系统的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2) 应制定系统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并适时改进管理规定;
(3) 服务器的配置和调试应符合 36. 7. 3. 2 的要求;
(4) 应使用审计系统记录侵人尝试,并适时检查审计日志的记录情况并及时处理。
36.7.8.2 网络信息系统调试和测试
1.应用层安全调试和测试的要求
(1) 应制定符合网络安全方案要求的身份认证、口令传送的管理规定与技术细则;
(2) 应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制定并适时改进资源授权表;达到用户能正确访问具有
授权的资源,不能访问未获授权的资源;
(3) 应检查数据在存储、使用、传输中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并根据检测情况进行
940 36 智能建筑工程
改进;
(4) 对应用系统的访问应进行记录。
2. 信息网络系统调试过程的要求
(1) 系统调试过程中,应及时填写相应的记录;
(2) 每次重新配置或进行参数修改时,应填写变更计划。重新配置或进行参数修改 后,
应更新相应的记录;
(3) 设备、软件参数配置完毕并正常运行后,应按照功能计划、设计表格进行检査、修
正与完善,达到设计要求。
3. 系统各种状态的检查
网络设备、服务器、软件系统参数配置完成后,应检査系统的联通状况、安全测试,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操作系统、防病毒软件、防火墙软件等软件应设置为自动下载并安装更新的运行
方式。
(2) 对网络路由、网段划分、网络地址应明确填写,应为测试用户配置适当权限。
(3) 对应用软件系统的配置、实现功能、运行状况必须明确填写,并为测试用户配置
适当权限。
4. 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调试与检测中的施工管理
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调试与检测的施工过程应进行细致认真的管理,并符合以下列
要求:
(1) 在施工过程中,应每天对系统软件进行备份,备份文件应保存在独立的存储设
备上。
(2) 非本系统配置人员,不得更改本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3) 进行网络安全系统检测的攻击性软件及其载体必须妥善保管,不可随意放置,切
勿丢失。
5. 应用层的安全的要求
(1) 数据在存储、使用和网络传输过程中应保证完整性,不得被算改和破坏。
(2) 数据在存储、使用和网络传输过程中,不应被非法用户获得。
(3) 对应用系统的访问应有必要的审计纪录。
36.7.8.3 建立网络安全系统管理文档
应该建立网络安全系统管理文档,主要有以下内容:
(1) 网络系统的配置方案、网络元素参数配置、连接检验记录应文档齐全。
(2) 应用软件的配置方案、配置说明、检验记录应文档齐全。
(3) 安全系统的配置方案、攻击检测纪录、检验记录应文档齐全。
(4) 进行网络安全系统检测的攻击性软件及其载体必须妥善保管。
36 . 8 视 频 会 议 系 统
本节主要针对智能建筑中会议系统工程而编写,主要重点放在音视频范畴,以语言扩
声为主的会场,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演出系统未写入,未提及灯光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参见《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会议电视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YD/T
5033—2005 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等标准。
36. 8 视频会议系统 941
36.8.1 视频会议系统结构
视频会议系统,又称“电视会议系统”,也经常简称为“会议系统”。它是指两个或两 个以
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某种通信系统及多媒体设备,实时的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 料互
传,实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以实现会议目的的系统设备。视频会议使得处于不同地 点的
人们像在一个会议室一样,不但能够通过语言即时交流,还能看到与你异地通话的人 的表
情和动作,可提高会议的效率、节省时间。
会议系统工程的施工范围包括管线、控制室设备、音频扩声设备、视频显示设备、视 频
会议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1. 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
视频会议系统是集计算机网络、通信、图像处理技术、电视等技术于一体的会务自动 化
管理系统。系统将会议报到、发言、表决、翻译、摄像、音响、显示、网络接入等各自 独
立的子系统有机地连接成一体,由中央控制计算机根据会议议程协调各子系统工作,为 各
种远程会议等提供最准确、即时的信息和服务。
视频会议系统一般由网络子系统、投影显示设备、音响设备、监控子系统、会议发言 子
系统、灯光效果子系统和中央控制子系统等组成。所有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共享 数
据和控制信息,分散操作,集中控制。使设备操控人员可方便、快捷的实现对所有设备 的
监视和控制(图 36-13)。
系统设备包括 MCU 多点控制器(视频会议服务器如图)、会议室终端、PC 桌面型终 端、
电话接人网关(PSTNGateway)、网闸(Gatekeeper)等几个部分。各种不同的终端 都连人 MCU
进行集中交换,组成一个视频会议网络。此外,语音会议系统可以让所有桌 面用户通过 PC
参与语音会议,这些是在视频会议基础上的衍生。
2. 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及功能
(1) 中央控制子系统:中央控制设备是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通过它实现自动会
议控制,也可以通过电脑操纵,实现更复杂的会议管理。中央控制设备主要对发言设备、同
声传译、电子表决、视像跟踪、数字音视频通道及数据通道进行控制。其功能如下。
1) 对发言设备的控制,包括主席机、代表机、译员台、双音频接口器、连接器等。
2) 对代表和主席的扬声器进行自动音频均衡处理。
3) 对话筒进行管理:发言请求自动登记,对正在运行的话筒授权或限制等。
4) 提供会议表决功能,当大会主席发起对某一事项进行表决时,代表可用他面前的
发言设备进行投票,经中央控制设备统计,传输至相关屏幕上进行显示。
5) 提供对各种多媒体音视频设备的输人输出控制。
(2) 发言及同声传译子系统:与会代表通过发言设备参与会议。发言设备通常包括有
线话筒、投票按键、LED/LCD 状态显示器和会议音响。还有其他可供选择的设备,如多 种
话筒、语种通道选择器、代表身份卡读出器等。同声传译设备主要有译员台、译员耳机 和
内部通信电话。发言及同声传译子系统可实现会议的听/说请求、发言登记、接收屏幕
流媒体服务器 系统管理
WEB 服务器
视 频 编 码 服 务 器
视频会议现场 视频文档资料
HHBI hEmma mmmU •二 :ΓΓΐ
资料片
942 36 智能建筑工程
视频编码/^网^^ /
网络用户
活动现场
网络用户
Ψ
局网用户
ΪΙ«4·»————
卫星节目
射频解调器
Ψ^Γ.
系统管理员 局网用户
響
图 36-13 视频会议组成图
显示资料、电子表决、接收同声传译和通过内部通信系统与其他代表交谈等功能。与会代 表
身份不同,他们所获得的设备和分配到的权力也相应有所不同:会议主席所使用的发言 设
备可控制其他代表的发言过程,可选择允许发言、拒绝发言或终止发言。它还具有话筒 优
先功能,可使正在进行的代表发言暂时停止。
(3) 多媒体显示子系统:包括电视接收机、液晶显示屏、LCD 液晶投影机和 DLP 数 码
投影机等。通过多媒体显示设备可更直观地向与会者提供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等,也可 根
据需要实时显示会议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信号源可以是录像带、电脑和影碟机信号,也 可
以是来自会场的摄像或硬盘录像机信号。这些信号通过中央控制设备的视频分配,进行 切
换输出显 7K。
(4) 监控报警子系统:监控设备包括头端的摄像
机、拾音设备和尾端的监视器、硬盘 录像机或长时间录像机。它对会场进行音、视频的采
集和录制,既可以监视会场内部情况 以备后用,也可以把部分信号送到译音室,以提高译
员翻译的准确性。摄像机应具有声像 联动功能,可自动追踪会场内正在被使用的会议话筒,
将发言者摄人画面,满足实况转播 及同声传译的需求。 .
(5) 网络接入子系统:网络接入子系统就是利用普通的通信网或计算机网络为运行环
境,连接主会场和分会场的中央控制设备,实现局部和广域范围里的多点数字会议功能,从
而可以在开会期间支持电子白板对话,支持语音、数据和图像文件传送。视讯网络接入 方
式不同,所采用的技术和传输速度也不相同。
还有一些辅助设备也能在数字会议中起到配合作用,如以下几种:
1) 电子白板:像黑板一样使用,可即时把书写的内容通过白板自带的打印机打印 出
来。
2) 电动屏幕:配合投影机使用,以便得到髙质量的大幅面图像。
36. 8 视频会议系统 943
3) 现场灯光:配合会议进行现场环境调控。
4) 电动窗帘:配合会议进行现场环境调控。
(6) 视像跟踪子系统,具有智能的麦克风、摄像机联动跟踪功能。
(7)操作维护子系统:操作维护子系统提供多种用户操作的界面。
36.8.2 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施工
36.8.2.1 视频会议系统安装施工准备
在会议系统施工前,需要做如下的准备工作。
(1) 所需的会议室、控制室、传输室等相关房间的土建工程已经全部竣工,且符合视 频
会议系统的各项要求。
(2) 电源、接地、照明、插座以及温、湿度等环境要求,已按设计文件的规定准备就 绪,
且验收合格。
(3) 为会议系统各种缆线所需的预埋暗管、地槽预埋件完毕,孔洞等的数量、位置、尺
寸均已按设计要求施工完毕且验收合格,并应由建设单位提供准确的相关图纸。
(4) 检查会场建声装修,房间表面各部分装修材料应与装修设计一致,并符合会议系
统声场技术指标要求。
(5) 控制室地线应安装完毕,并引入接线端子上,检测接地电阻值。单独接地体电阻 值
不应大于 4Ω;联合接地体电阻值不应大于 1Ω。
(6) 施工现场具备进场条件,应能保证施工安全和安全用电。
(7) 施工准备除应满足上述要求外,
还应符合本章 36. 1. 3 节的要求。
视频会议系统接线图如图 36-14 所示:
■ VGA 信号输入
« ^ Q ύ ? 0 ···用
显示器或投影机
管理机
云台控制
暴暴
944 36 智能建筑工程LTI
视频信号输入
图 36-14 视频会议接线图 36.8.2.2 视频会议系统安装施工要求
1.机柜的安装要求
(1)机柜安装的水平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其偏差不应大于 10mm,机柜的垂直偏 差不
应大于 3mm。机柜布置应保留适当的维护间距,机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 1. 5m,机 背和机
侧(需维护时)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 0.8m。当设备按列布置时,列间净距不应小
于 lm。
(2) 机柜上各种组件应安装牢固,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组件 如
有伤残应修复或更换。
(3) 机柜上应有明显的功能标志,标明设备名称或功能。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2. 设备的供电与接地要求
设备的供电与接地应符合相关的国家规范的规定(可参见本章 36. 17 的简要描述),还
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在会议室系统应设置专用分路配电盘,每路容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预留
余量。
(2) 会议室系统音视频设备(包括流动使用的摄像机、监视器等设备附近设置的专用
电源插座等),并应采用同一相电源。
(3) 会议系统如采用单独接地,接地电阻应符合本节施工准备中的要求。
(4) 控制室内的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应进 行
等电位联结并接地。
(5) 保护地线必须与交流电源的零线必须严格分开,防止零线不平衡电流对会场系统
产生严重的干扰影响。保护地线的杂音干扰电压不应大于 25mV。
(6) 会议室灯光照明设备(含调光设备)、会场音频和视频系统设备供电,宜采用不 间
断电源系统分路供电方式。
(7) 控制室宜采取防静电措施,防静电接地与系统的工作接地可合用。
(8) 直流工作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如不采用共同接地时,两者之间的电压不应超 过
0. 5V。
(9) 线缆敷设时,外皮、屏蔽层以及芯线不应有破损,并应做好明显的标识。
3. 电缆管路、线槽及线缆敷设的要求
电缆管路、线槽及线缆敷设应符合本手册 36. 2 “综合管线”的要求,还应符合以下 要求:
(1) 安装电缆管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吊顶内管路进入控制室后,应就近沿墙面垂直进入静电地板下,沿地面进入机柜
底部线槽;
2) 地面管路应贴地进人控制室静电地板下,进人机柜底部线槽;
3) 信号线与强电的线管必须分开敷设,最小距离应不小于 200mm;
4) 控制室静电地板下,必须敷设机柜到控制台的地下线槽;
5) 电缆管路穿越楼板孔或墙洞的位置,应加装保护设施;
6) 安装沿墙单边或双边电缆管路时,在墙上埋设的支持物应牢固可靠,支点的间隔
36. 8 视频会议系统 945
应均匀整齐一致。
(2) 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音频线缆应满足连接设备的输人和输出参数指标;
2) 视频线缆应根据需要传输的内容格式和距离选择;
3) VGA 信号线缆的选择应根据传输信号的分辨率、最长传输距离进行选择。当信 号
源为视频或简单的文字内容时,插人损耗(即传输衰减)控制在_6dB;当信号源是以 精密图
形文件时,插人损耗控制在_3dB 的范围;
4) 在对信号质量要求比较高的设计中,应采用光纤系统实现信号的传输。
4. 会议发言系统的安装的要求
(1) 本规范规定的会议发言系统包括以下四种会议系统的安装:
1) 采用鹅颈会议传声器、自动混音调音台组成的会议发言系统。
2) 采用有线传声器,或无线传声器与调音台组成的系统。
3) 采用有线会议单元和无线会议单元与会议主机组成的会议讨论系统。
4) 采用模拟传声器和数字会议传声系统与数字音频处理设备组成的系统。
(2) 模拟系统传声器传输线应选用专用屏蔽线,宜单独敷设线管并远离强电管路。
(3) 传声器线缆超过 50m,必须采用低阻抗平衡连接。
(4) 嵌人式传声器安装不宜突出桌面,螺栓紧固到位。
(5) 移动式传声器应做好线缆防护,防止线缆损伤,影响人员行走。
(6) 无线式传声器传输距离较远时,应加装机外接收天线。安装在桌面时宜装备固定
座托。
5. 扬声器的安装的要求
(1) 扬声器安装应与设计一致,应满足全场覆盖及声场均匀度要求。
(2) 扬声器布置宜根据会场平面尺寸,空间大小等具体条件选用集中式、分散式或集
中分散相结合的安装方式。
(3) 扬声器固定应安全可靠,安装高度和安装角度应符合声场设计的要求。
(4) 扬声器明装时,利用建筑结构安装支架或吊杆等附件,需要在建筑上钻孔、点焊 等,
必须检查建筑结构的承重能力,并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后方可施工。
(5) 扬声器暗装时,暗装空间尺寸应足够大(并作吸声处理),保证扬声器在其内能 进
行辐射角调整。扬声器面罩透声性要好,如面罩用格栅结构,其材料尺寸(宽度和深 度)
不宜大于 20mm。
(6) 扬声器吸顶安装时,应选用灵敏度、额定功率、频率响应范围、指向性等性能指 标
合适的会议扩声的产品。扬声器布置应满足声场均匀度要求。
(7) 扬声器系统应远离传声器,轴指向不应对准传声器,避免引起自激嘯叫。
(8) 扬声器系统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工作时不应产生机械噪声。
(9) 应根据扬声器与功放连接在一起后的系统阻尼系数为依据来确定音频线的截面,
线路功率损耗应小于扬声器系统功率的 10%。
(10) 吊装扬声器箱及号筒扬声器时,应采用原装附带的吊挂安装件,保证安全可靠。如
无原配件时,宜购专用扬声器箱吊挂安装件,选用钢丝绳或镀锌铁链做吊装。
(11) 室外扬声器应具有防潮和防腐的特性,紧固件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946 36 智能建筑工程
(12) 用于火灾隐患区的扬声器应由阻燃材料制成(或采用阻燃后罩);同时,广播扬 声
器在短期喷淋的条件下应能工作。
(13) 控制室应设置监听系统,包括监听扬声器及监听耳机。
6-音频设备的安装要求
(1) 设备安装顺序应与信号流程一致。
(2) 机柜安装顺序应上轻下重,无线传声器接收机等设备安装于机柜上部,便于接
收;功率放大器等较重设备安装于机柜下部,由导轨支撑。
(3) 控制室与会议室之间宜设置双层单向透明玻璃观察窗。窗高宜为 0.8m;窗宽不 宜小
于 1.2m;窗底距地面宜为 0. 9m。观察窗下摆放操作台,工作人员可以通视会议室情 况。
(4) 系统线缆均通过金属管、线槽引入控制室架空地板下,再引至机柜和控制台 下方。
(5) 控制室预留的电源箱内,应设有防电磁脉冲的措施,应配备带滤波的稳压电源装
置,供电容量要满足系统设备全部开通时的容量。若系统具有火灾应急广播功能时,应按 一
级负荷供电,双电源末端互投,并配置不间断电源。
(6) 调音台安装于操作台上,便于调音人员操作调节。节目源等需经常操作的设备安
装于容易操作的位置。
(7) 机柜安装应固定在预埋基础型钢上并用螺栓固定,安装完毕对其垂直度进行检 查、
调整。控制台要摆放整齐,与地面应固定牢固。
(8) 机柜设备安装应该平稳、端正,面板排列整齐,拧紧面板螺钉,带轨道的设备应 推
拉灵活。内部线缆分类排列整齐。各设备之间留有充分的散热间隙,可安装通风面板或 盲
板。
(9) 电缆两端的接插件必须筛选合格产品,采用专用工具制作,不得虚焊或假焊;接 插
件需要压接的部位,必须保证压接质量,不得松动脱落。制作完成后必须进行严格检 测,
合格后方可使用。平衡接线方式不易受外界电磁场干扰,音质好。
(10) 电缆两端的接插件附近应有标识,标明端别和用途,不得错接和漏接。
(11) 时序电源按照开机顺序依次连接,安装位置应兼顾所有设备电源线的长度。
(12) 根据机柜内设备器材选择相应的避震器材。
7.视频设备的安装要求
(1) 显示系统可以根据会场平面尺寸,空间大小等具体条件选用发光二极管显示系 统、
投影显示系统、等离子显示系统和液晶显示系统、交互式电子显示白板显示系统。
(2) 显示屏物理分辨率不
应低于主流显示信号的显示分辨率,且宜具有 1080P 高清 分辨率。 .
(3) 应在房间安置窗帘遮挡室外光线,屏幕上方或近处光源应关闭或调暗,显示屏幕
的屏前亮度宜比会场环境照度高 100〜150lx (勒克斯)。
(4) 显示器屏幕安装时应注意避免反射光,眩光等现象影响观看效果。墙壁、地板宜 使
用不易反光材料。
(5) 传输电缆距离超过选用端口支持的标准长度时应使用信号放大设备、线路补偿设
备,或选用光缆传输。
(6) 显示设备的电源插座应单独提供,采用音视频系统同一相供电,宜使用电源滤波
插座。
36. 8 视频会议系统 947
(7) 显示器应安装牢固,固定设备的墙体、支架承重符合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安装 支
撑架、吊架及固定件,螺栓必须紧固到位。
(8) 投影屏幕宜采用电动升降幕,投影机宜采用吊挂方式安装,吊挂高度宜与屏幕匹
配,投影机安装高度不宜超出投影幕外。大型会场系统宜采用二次升降系统,保持屏幕处
于合适的观看位置。
(9) 镶嵌在墙内的大屏幕显示器、墙挂式显示器等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最佳观看视距的
要求。
(10) 镶嵌在桌子内的显示器应设置活门或电动升降系统。
8. 同声传译设备的安装要求
(1) 同声传译的信号输出方式分为有线、无线或两者结合,具体选用宜符合下列 规定:
1) 设置固定座席并有保密要求的场所,宜采用有线式。在听众的坐席上应设置具有
耳机插孔、音量调节和分路选择开关的收听装置;
2) 不设固定座席的场所,宜采用无线式。采用无线系统时,应根据传译语种的数量、
房间结构、座位排列,确定无线发射器的数量及安装位置;
3) 特殊需要时,可采用有线和无线混合方式。
(2) 同声传译宜设立专用的同声传译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声传译室应靠近会议室,并进行吸声、隔声声学装修处理,本底噪声级不应大 于
NR30。
2) 同声传译室应设置隔声门,防止环境噪声进人室内,影响语言清晰度。
3) 同声传译室宜设有隔声观察窗,译员从观察窗可通视到主席台。
4) 同声传译室外应设译音工作指示灯或提示牌。
5) 同声传译室应设空调和良好的通风系统设施,并做好消声处理。
6) 同声传译室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移动式同声传译室可临时拆卸组装。
9. 视频会议设备的安装要求
(1) 视频会议系统包括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会议终端、接人网关、音频扩声及视 频
显示等部分。
(2) 传声器布置应尽量避开扬声器的主辐射区。扬声器系统宜分散布置,并应达到声
场均勻、自然清晰、声源感觉良好等要求。
(3) 摄像机的布置应使被摄人物收人视角范围之内,并宜从多个方位摄取画面,方便
地获得会场全景或局部特写镜头。
(4) 监视器或大屏幕显示器的布置,应尽量使与会者处在较好的视距和视角范围 之内。
(5) 会场视频信号的采集区照明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光源色温 3200K;
2) 主席区的平均照度宜为 500〜800lx。一般区的平均照度宜为 500lx。投影电视屏 幕
区的平均照度宜小于 80lx。
(6) 视频会议室应减少、控制和隔绝外界的噪声侵入,加强围护结构的隔音强度,消 除
和减少室内噪声。本底噪声级不应大于 NR30,隔音量不应低于 40dB。
36.8.3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会议系统设备与大屏幕在安装、调试和检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的事项,以便保障 对
948 36 智能建筑工程
于该系统安装、调试的质量控制。
(1) 应保证机柜内设备安装的水平度,严禁在有尘、不洁环境下施工。
(2) 保证显示设备承重机构的承重能力,对轻质墙体、吊顶等须采取可靠的加固措 施,
安装完毕应及时检查安装的牢固度,严禁出现松动、坠落等倾向。
(3) 信号电缆长度严禁超过设计要求。
(4) 视频会议应具有较高的语言清晰度,适当的混响时间,当会场容积在 200m3 以 下
时,混响时间宜为 0. 4〜0. 6s。当视频会议室还作为其他功能使用时混响时间不宜大于
0.8s。当会场容积在 500m3 以上时,按《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技术规范》GB/T
50356—2005 标准执行。
(5) 应检测会场建声指标,混响时间、隔声量、本底噪声应符合会议系统设计技术指 标
要求。
(6) 电缆布放前应作整体通路检测,穿管过程中不得用力强拉,避免损伤和影响电气
性能。
(7) 设备安装位置与设计相符,扬声器的变更必须满足音响设计的要求并有变更洽商
的手续。
36.8.4 会议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36.8.4.1 会议系统的调试
会议系统调试前应完成现场设备接线图、控制逻辑说明的制作。
1. 会议系统调试准备的要求
(1) 应检査接地系统测试记录,如不符合设计要求严禁加电调试。
(2) 技术人员应熟悉控制逻辑,准备好调试记录表。
(3) 系统调试前应确认各个设备本身不存在质量问题,方可通电。
(4) 各类设备的型号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5 )各类设备标注的使用电源电压应与使用场地的电源电压相符合。
(6) 应检查设备连线的线缆规格与型号,线缆连接应正确,无松动和虚焊现象。
(7) 依据调试要求调整设备安装状态,扬声器定位后应固定,并加装保险装置。
(8) 在通电以前,各设备的开关和旋钮应置于初始位置。
2. 音频设备调试的要求
(1) 应按照会议系统不同功能开启相应设备电源,确认设备工作正常。
(2) 应确认记录系统相关设备、数据库运行正常。
(3) 应确认系统设备工作正常,调整设备参数。
(4) 应确认系统运行正常,并根据设计功能要求进行细调,满足系统使用要求,达到 最
佳整体效果。
(5) 系统指标应满足《厅堂扩声系统
设计规范》GB 50371—2006 扩声系统声学特性
指标要求。
(6) 系统经调试后,应语言清晰、音乐丰满、声场均匀、定位准确。
3. 视频设备调试的要求
(1)打开视频设备电源,将视频信号、计算机信号分别接入显示设备,图像应清晰, 无
36. 8 视频会议系统 949
拖尾等失真现象。
(2) 应按照幕布的位置调整投影机,调试到合适的位置后进行定位。调整投影的焦 点、
梯度等直至图像清晰、端正。
(3) 会议摄像跟踪摄像机应自动跟踪发言者,并自动对焦放大,联动视频显示设备,显
7K 发言者图像。
(4) 会议信息处理系统通过矩阵可对多路视频信号、数据信号实现快速切换,图像应
稳定可靠。
(5) 会议记录系统应能将会场实况进行存储,并能随意调用播放。
(6) 经调试后,系统的图像清晰度、图像连续性、图像色调及色饱和度应达到设计指 标
要求。
4. 会议单元调试的要求
(1) 通电前应将
各设备开关、旋钮置于规定位置。按设备要求完成软件的安装、参数 设置及其调整。 -
(2) 设备初次通电时应预热,并观察无异常现象后方可进行正常操作。
(3) 应确认与主机通信良好,功能运行正常。每个会议单元语言扩声应清晰。
(4) 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计文件验证会议单元的各项功能。
5. 视频会议系统调试的要求
(1) 图像清晰度、图像帧速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声音应清晰、连续,无杂音和回音。
(3) 图像、声音的延时应小于 0.6s。
(4) 唇、音应同步。
(5) 并发用户增加时效果应无明显失真。
(6) 在带宽波动情况下,以上指标的表现效果应保持不变。
6. 同声传译系统调试的要求
(1) 系统应具备自动转接现场语言功能。当现场发言与传译员为同一语言时,宜关闭
传译器的传声器,传译控制主机自动将该传译通道自动切换到现场语言中。
(2) 二次或接力传译功能,传译器应能接收到包括现场语、翻译后语言、多媒体信号 源
等所有的语音,当翻译员听不懂现场语种时,系统自动将设定的翻译后语种接人,供翻 译
员进行二次翻译。
(3) 呼叫和技术支持功能,每个传译台都有呼叫主席和技术员的独立通道。
(4) 系统传译通道应具有锁定功能,防止不同的翻译语种占用同一通道。
(5) 独立语音监听功能,传译控制主机可以对各通道和现场语言进行监听,并带独立
的音量控制功能。
7. 中控设备调试的要求
(1) 应按照控制逻辑图编写控制软件,逐个测试设备控制的有效性。应能使用各种有
线、无线触摸屏,实现远距离控制音频、视频、灯光、幕布,以及会场环境所有功能。并 填
写调试记录。
(2) 调试后,中控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 音量控制功能;
950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与会议讨论系统连接通信正常,应控制音视频自由切换和分配;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51
3) 通过多路 RS-232 控制端口,应能够控制串口设备;
4) 应通过红外线遥控控制 DVD、电视机等设备;
5) 应通过多路数字 I/O 控制端口控制电动投影幕、电动窗帘、投影机升降等设备;
6) 应能够扩展连接多台电源控制器、灯光控制器、无线收发器、挂墙面板等外围 设
备。
(3) 系统应具有自定义场景存储及场景调用功能。
(4) 通过中控系统实现对会场内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操作。
36.8.4.2 会议系统的检测与检验
1. 音频扩声、同声传译及表决记录功能检验的要求
(1) 应配置多路音频信号,并应能播放、切换人声、音乐等各种信号。
(2) 音乐播放声音应饱满、层次清晰、响度足够。
(3) 有线传声器、会议传声器应正常使用。
(4) 讲话主观试听时,语言扩声应清晰,声压级足够,无嘯叫产生。
(5) 人声演唱主观试听时,语言清晰,音乐丰满,声压级足够,声像一致,无晡叫
产生。
(6) 客观测量指标应达到语言清晰度 STPA 的要求和相应设计指标要求。
(7) 在观众席位置应无明显可闻的本底噪声。
(8) 表决记录正确率应达到 100%。
2. 视频、音频切换和显示系统检验的要求
(1) 应能在各类显示设备上显示设计要求的不同种类的图像信号。
(2) 图像信号应清晰稳定、无抖动、无闪烁。
3. 集中控制系统检验的要求
(1) 应能控制不同种类图像信号在各类显示设备上的切换。
(2) 应能控制音频信号切换。
(3) 应能控制音量大小,多种工作模式的快捷变换。
(4) 应能控制显示系统模式切换及多种图像调用。
(5) 应能控制灯光系统调光和开关及模式选择。
(6) 应能控制电动设备的开关及各项功能操作。
36 .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也称为“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简称 BAS),作为智能建筑系统重 要的
一部分,担负着对整座建筑内机电设备的集中检测、控制与管理,保证各子系统设备 在协
同一致和高效、有序的可控状态下运行。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节能、舒适的 居住
与工作的环境,并且降低建筑物的能耗、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维护及营运等日常管 理成
本,还希望在建筑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支持下,提高智能建筑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也 称分
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简称 DCS),更常见的叫法是“集散式 控制系统”。
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在中央控制室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服 务器或工作站
作为集中管理控制中心,用分布在现场被控设备处的单片计算机控制装置 ——现场控制器
(DDC 控制器)完成被控设备的实时检测和控制任务,通过计算机网或 者其他控制总线与
952 36 智能建筑工程
接口器件连接系统服务器与各现场控制器。
36. 9.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组成与结构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组成
系统的组成包括中央控制设备(集中控制计算机、彩色监视器、键盘、打印机、通信 接
口等)、不间断电源、现场 DDC 控制器、通信网络以及相应的传感器、执行器、调节阀 等
设备与器材。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目前主要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即:“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用于 网
络互联的通信接口设备,应根据各层不同情况,以 ISO/OSI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为参 照体
系,合理选择路由器、交换机等互联通信接口设备。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组成见图 36-15。
以下各小节将介绍其各组成部分。
管理网络层(中央管理工作站) 以太网
图 36-1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结构
(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工作形式:系统监控中心从现场控制器收到对于各个现场电
气设备与现场环境的检测信息,对此信息进行与系统中存储的控制要求与控制策略进行分
析,然后向现场控制器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现场控制器根据此指令,控制现场电气设备 进
行相应的调整。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布置形式:由于建筑物的机电设备多、分布广、监控要求复 杂,
通常都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方式进行布置。
(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目标:将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归
类、处理、判断,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系统设备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
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
(1) 自动监视并控制各种机电设备的启、停,显示或打印当前运转状态。
(2) 自动检测、显示、打印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参数及其变化趋势或历史数据。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53
(3) 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设备,使之始终运行于最佳 状
态。
(4) 监测并及时处理各种意外、突发事件。
(5) 实现对大楼内各种机电设备的统一管理、协调控制。
(6) 能源管理:水、电、气等的计量收费,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
(7)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档案、设备运行报表和设备维修管理等。
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应用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历了四代产品:第一代:中央监控系统(CCMS),楼宇自控 从
仪表系统发展成自动化系统。第二代:出现集散控制系统,集控分站智能化发展成直接 数
字控制器 DDC。第三代:开放式集散系统,使用 LonWorks 技术,形成管理层、自动 化层和
现场 3 层结构。第四代:网络集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与 Web 技术,
BAS 成为企业 Intranet 的子网。此时,采用 Web 技术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在 智能集成系统(EDI)
的统一管理下,集成了保安系统、机电设备系统、防火系统、办公 系统的高度的统一管理,
实现各个层次的集成,从现场层、自动化层到管理层,完成了管 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一体
化。
我们将基于第四代——网络集成的通信与控制方式讲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1) 应具有对建筑机电设备测量、监视和控制功能,确保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 全
和可靠,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管理要求。
(2) 应具有对建筑物环境参数的监测功能。
(3) 应满足对建筑物的物业管理需宴,实现数据共享,以生成节能及优化管理所需的
各种相关信息分析和统计报表。
(4) 宜采用集散式控制系统。
(5) 应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及采用中文界面。
(6) 应共享所需的公共安全等相关系统的数据信息等资源。
36. 9.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主要感知装置
在建筑设备监控这个闭环系统中,由各现场控制器管理的检测传感器感知对于各个现
场电气设备与现场环境的检测信号,再转换为一定形式的数据信息,上传到中央监控中枢
以便中央监控系统进行控制。本小节描述经常使用的信号感知装置。
36.9.2.1 温度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
1.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1)温度传感器也称为“温度变送器”,它主要用于测量室内、室外的环境温度和风 道、水
管内的介质温度,根据其应用不同可分为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风道 温度传
感器、水管温度传感器等,根据其安装方式不同可分为壁挂式温度传感器、插入式 温度传
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通常为壁挂式;风道温度传感器、水管温
度传感器通常为插入式。
(2) 温度传感器原理:
1) 热电偶测温:
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广,常用的热电偶从一 50〜+ 160CTC 均可
954 36 智能建筑工程
连 续测量,构造简单,使用方便。
2) 热电阻测温:
热电阻是中低温区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它测量精度高,性能稳 定。其中铂热电阻的测
量精确度是最高的,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而且被制成标准 的基准仪。 ,
温度传感器通常用 PT100、PT1000 铂电阻、热敏电阻或热电偶作为传感元件,传感 器将
其电阻值或感应电动势随温度变化的信号,经电路转换、放大和线性化处理后,以 0〜10VDC、
4〜20mA 的形式输出表征其测量对象的物理量。
3) 1C 集成温度传感器:数字化读取,须配合单片机使用,可以连接成网络使用,而 且
接线简单。这是现在最先进的温度传感器。
(3) 温度传感器的接线:电压型输出的温度传感使用 RVVP 四芯软线:1 对电源线 和 1
对信号线,其电源地和信号地常共线使用。电阻型温度传感器则只是信号线,也称为 一■
线制。
2.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1) 湿度传感器也称为“湿度变送器”,它用于测量室内外环境和风道内空气介质的 相
对湿度,根据其应用不同可分为室内湿度传感器、室外湿度传感器、风道湿度传感器 等,
根据其安装方式不同可分为壁挂式湿度传感器、插入式湿度传感器等。室内湿度传感 器、
室外湿度传感器通常为壁挂式;风道湿度传感器通常为插人式。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中使
用的湿度传感器通常用高分子电容湿敏元件、氯化锂湿敏元件等作为传感元件,传感 器将
其电容值或频率伴随相对湿度变化的信号,经电路转换、放大和线性化处理后,以 0 〜10VDC、
2〜10VDC 电压、4〜20mA 电流的形式输出表征其测量对象的物理量。室内 湿度传感器、室
外湿度传感器、风道湿度传感器外形结构可分别参照室内温度传感器,室 外温度传感器和
风道温度传感器。
(2) 电阻式、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原理:
1) 湿敏电阻:湿敏电阻有多种,如金属氧化物湿敏电阻、硅湿敏电阻、陶瓷湿敏电 阻
等。湿敏电阻的优点是灵敏度高,主要缺点是线性度和产品的互换性差。
2) 湿敏电容:湿敏电容的特点是灵敏度高、产品互换性好、响应速度快、湿度的滞 后
量小、容易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其精度一般比湿敏电阻要低一些。
其测量范围是(1%〜99%) RH,在 55%RH 时的电容量为 180pF (典型值)。当相 对湿度从 0
变化到 100%时,电容量的变化范围是 163〜202pF。温度系数为 0. 04pF/°C,湿度滞后量为±1.5%,
响应时间为 5s。
此外,还有电解质离子型湿敏元件、重量型湿敏元件(利用感湿膜重量的变化来改变 振
荡频率)、光强型湿敏元件、声表面波湿敏元件等。
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及抗污染性差,在检测环境湿度时,湿敏元件要长期暴露在待测环 境
中,很容易被污染而影响其测量精度及长期稳定性。
(3) 湿度传感器的接线:湿度传感器使用 RVVP 四芯软线,即 1 对电源线和 1 对信 号线,
电源地和信号地常共线使用。
ο
王 β ^ ψ ΐ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55
{b)
(c)
36-16,
图 36-16 温、湿度传感器外观结构图
(α)壁挂式;(《风道式;(c)三通(水管)式 安装
室内壁挂式温度传感器安装示意如图 36-18 所示。
5. 风道式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风道式温度传感器安装示意见图 36-19。安装时,先在风管道上按要求尺寸开孔,然 后
将变速器用螺钉通过固定夹板 安装在风管道上。
6. 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水管温度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如图 36-20。其安装位置应选在 介质温度变化具有代表性的地 方,不宜安装在阻力件附近,
也 要注意避开水流流速死角、避开 震动大的地方。
7-更进一步的各传感器的安 装要求
现场设备 FIELD DEVICE
C
-ΑΚ3740 Cable 或 BVS2X1.0 电缆 -红 -黄
O-
Sig
Gnd
Analog input 模拟量输入点
DDC CON
ROLLER
DDC 控制器
DDC Controller
图 36-17 温、湿度传感器接线图
3.集成式温度、湿度传感器
单片集成式智能化温度/湿度传感器是在 2002 年 Sensiron 公司在世界上率先研制成 功,
其外形尺寸仅为 8mmX5mmX3mm,出厂前,每只传感器均做过精密标定,标定系 数被编成
相应的程序存入校准存储器中,在测量过程中可对相对湿度进行自动校准。它们 不仅能准
确测量相对湿度,还能测量温度和露点。测量相对湿度的范围是 0〜100%,分 辨力达 0.03%RH,
最高精度为±2%RH。测量温度的范围是_40〜+ 123. 8°C,分辨力 为 0.0rC。测量露点的精度<±11。
在测量湿度、温度时 A/D 转换器的位数分别可达 12 位、14 位。已经有上市的产品 SHT11/15:
互换性好,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 不需要外部元件,适配各种单片机,可广泛用于
医疗设备及其他温度/湿度调节系统中。
此外常见的还有:(1)线性电压输出式集成湿度传感器:响应速度快,重复性好,抗污 染
能力强。(2)线性频率输出式集成湿度传感器:线性度好、抗干扰能力强、便于配数字 电
路。
集成湿度传感器典型产品的技术指标:测量范围一般可达到 0〜100%。但有的厂家 为
保证精度指标而将测量范围限制为 10%〜95%。设计+ 3. 3V 低压供电的湿度/温度测 试系统时,
可选用 SHT11、SHT15 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在测量阶段的工作电流为 550μΑ,平均工作电流为
28μΑ (12 位)或 2μΑ (8 位)。上电时默认为休眠模式(Sleep Mode),电源电流仅为 0.3μΑ (典型值)。
测量完毕只要没有新的命令,就自动返回休眠 模式,能使芯片功耗降至最低。此外,它们
还具有低电压检测功能。当电源电压低于+
2.45±0. IV 时,状态寄存器的第 6 位立即 更新,使芯片不工作,从而起到了保护 作用。
956 36 智能建筑工程温、湿度传感器外观结构示意参见图 接线见图 36-17。
壁挂式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的
风管式温度传感器(TS-9100)
^——
\ UI
------------------------------
.风管
.风管
■
软电线管—
木块
#18AWG 屏蔽双芯扭曲线
----------------g»
图 36-18 室内温度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请参见 36. 9. 12. 3 相关各条的描述。
隔热料
图 36-19 风道式温度传感器安装示意图
36. 9. 2. 2 压力与压差传感器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57
1. 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1) 压力、压差传感器也称为“压力、压差变送器”,它是将空气压力和液体压力 (或压
差)信号转换为 0〜10VDC 或 4〜20mA 电信号的变换装置。
(2) 压力、压差传感器原理:压力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如电阻应变片压力传感器、半 导
体应变片压力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谐振 式
压力传感器及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等。但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它具有极
低的价格和较高的精度以及较好的线性特性。压力、压差传感器外观结构图见图 36-21。
(3) 压力传感器的接线:对于电压型的压力传感器,使用 RVVP 四芯软线,即 1 对 电
源线和 1 对信号线,电源地和信号地可共线使用。电流型的压力传感器则是以 1 对信号 线
输出。
金属电阻应变片由基体材料、金属应变丝或应变箔、绝缘保护片和引出线等部分组 成。
根据不同的用途,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可以由设计者设计,但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安装 正确
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测量精度的准确性和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2. 风管型、水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对于气体介质,传感器应装在管道的上部;对于蒸气,传感器应装在管道的两 m;
对于液体,测点应在管道的下部;测量容器的压力时,压力测点应选择在介质平稳而 无涡
流的地方。
(2) 压力传感器安装点应选择在管道或风道的直管段上,应避开各种局部阻力,如阀
门、弯头、分叉管和其他突出物(如温度传感器套管等)。
I
AIXOm
Ηοο
I
图 36_21 压力、压差传感器外观结构图 (a)精巧型压力压变送器;(《微差压变送器
(3) 风管型压力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管道位
置的上游管段。
(4) 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
底部。
(5) 在被测管壁上沿介质流向垂直钻一小孔作为压力取样口,取压口表面必须平滑无
阻,避免引起静压测量误差。
(6) 引压导管应设在无剧烈振动、不易受到机械碰撞的地方,导管不应有急弯,水平 方
向应有一定坡度,以防管内积气或积液。按导管的环境温度考虑采取防冻或隔热措施。
1) 为了防止高温介质进入仪表,引压导管一般不能过短,测量蒸气压力时,一般导 管
应长于 3m。
2) 引压导管上部应装有隔离阀,测量液体或蒸气时最高处应有撩拨装置,测量气体
958 36 智能建筑工程
时在最低处应有排水装置。
3) 测量低压或负压时,引压管路必须进行严密性试验。
(7) 压力、压差传感器安装注意事项:
1) 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2) 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维修的位置。
3) 风道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风道保温层完成之后。
4) 风道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道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 风
道内通风死角的位置。
5) 水管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和安装的同时进行,其开孔和焊接
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清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6) 水管压力、压差传感器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水管压力、压差传感器 安
装后,不应在其边缘开孔和焊接。
7) 水管压力、压差传感器的直压段大于管道直径的 2/3 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小 于
管道口径 2/3 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水流流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 的
附近、水流流束的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水管式压力传感器安装示意见图 36-22。被测介质必须经过带缓冲环的引导管进入传感
器,传感器进压口和闸阀等连接处必须用石棉垫紧固密封,不得泄露,禁止仅用麻丝或聚
四
氟乙烯带靠螺纹密封,管路敷设可选用 20_穿线管,并用金属软管与压力传感器连接。
(b)
图 36-22 压力、压差传感器安装图 ία ) 水管压力传感器安装示意图;(《风压差开关安装示意图
3.风压压差开关安装要求
(1) 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受压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2)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完毕后应做密闭处理。
(3)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宜小于 0.
5m (安装示意图见图 36-22)。
36.9,2.3 流量计
1. 流量计的原理及应用
(1) 流量计(flow meter)
流量计是用以测量管路中流体流量的仪表,其测量方法和仪表的种类很多。在建筑设 备
监控系统的供热和空调控制系统中,要测量各种液体、气体和蒸气的流量和计算介质总 量,
以达到控制、管理和节能的目的。流量测量是过程控制和经济核算的重要参数。
(2) 流量计的原理
按流量测量原理分有力学、热学、声学、电学、光学原理等,其传感器结构也不同,在
供热和空调控制系统中使用较多的是涡街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涡轮流 量
计及超声波流量计。
2. 涡街流量计
涡街流量计(也称旋涡流量计):利用流体振荡原理,测量流体速度,进而确定流量。
主要用于工业管道介质流体的流量测量,如气体、液体、蒸气等多种介质。其特点是压力 损
失小,量程范围大,精度局,在 测量工况体积流量时几乎不受流体 密度、压力、温度、黏
度等参数的 影响。在测量蒸气的流量时,过热 蒸气温度不得超过 30CTC。涡街流量 计外观
结构图和安装见图 36-23、图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5936-24。 图 36-23 涡街流量计外观结构图
'#18AWG 屏蔽 双芯扭曲线
塑胶软管 塑胶配件
气体
气体 气体 ff"气体
—
25DN
(2)同一平面两个 90°弯头
960 36 智能建筑工程
正确安装方式
正确安装方式 汽体管道安装
液体 正确安装方式
液体管道安装
S'
25DN
C·
2QDN
(1)一个 90°弯头
^-------------- - 100mm,上下方> 150mm,
为了改善冷却效果,所有变频器都应垂直安装,为了防止异物掉在变频器的出 风口而阻塞
风道,最好在变频器出风口的上方加装保护网罩。
2) 柜式安装:当周围的尘埃较多时,或和变频器配用的其他控制电器较多而需要和
变频器安装在一起时,采用柜式安装。柜式安装时应注意设备发热和散热问题,变频器的 最
高允许温度为 5CTC。一般情况下应考虑设置换气扇,采用强迫换气。当一个控制柜内 装
有两台或两台以上变频器时,应尽量并排安装(横向排列),如必须采用纵向排列时, 则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75
应在两台变频器之间加装横隔板,以避免下面变频器出来的热风进入到上面的变频器 内。
如图 36-41 所示。
(3) 变频器的接线
1)主(动力)电路的接线
①基本接线:主电路的基本接线如图 36-42 所示,图中 Q 是空气断路器,KM 是接触
5=12cm 1
^5cm
排气
换气扇
□
图 36-41 变频器的安装图 ω变频器壁挂式安装;(w 变频器电气柜安装
器触点,FR 是热继电器。R、S、Τ是变频器的输入端,U、V、w 是变频器的输出端, 与电
动机相连。
图 36-42 变频器主电路的基本接线图
②输人端与输出端接错的严重后果:变频器的输人端与输出端是绝对不允许接错的,万
一将电源进线错误地接到了 U、V、W 端则不管哪个逆变管导通,都将引起短路而将逆 变
管迅速烧坏。
③与工频电源的切换电路:一般地说负载是不允许停机的,在变频器发生故障时,必 须
迅速将电动机切换到工频电源上,使电动机不停止工作,如图 36-43 所示,各接触器的 控
制动作必须满足以上关系:
2)控制电路的接线
①模拟量信号控制线:输人侧的给定信号线和反馈信号线;输出侧的频率信号线和电 流
976 36 智能建筑工程
信号线。_
模拟量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较低,因此必须使用屏蔽线,屏蔽层的靠近变频器的一端,应
接控制电路的公共端(COM),但不要接到变频器的地端(E)或大地,屏蔽层的另一 端可悬空。
模拟量信号线布线时还应该遵守:尽量远离主电路 100mm 以上,尽量不和主电路交
图 36-43 变频器与工频电源的切换电路原理图
叉,必须交叉时,应采取垂直交叉的方式。
②开关量控制线:包括启动、点动、多档转速控制等的控制线,一般来说模拟量控制 线
的接线原则也都适应开关量控制线,但开关量的抗干扰能力较强,故在距离不很远时, 可不
使用屏蔽线,但同一信号的两根线必须互相绞在一起。
③大电感线圈的浪涌电压吸收电路:接触器、电磁继电器的线圈和其他各类电磁铁的 绕
组,都具有很大的电感,在接触或断开的瞬间,由于电流的突变,它们会产生很高的感 应
电动势,因而在电路内会形成峰值很高的浪涌电压,导致内部控制电路的误动作,所以 在
所有电感线圈的两端,必须接入吸收电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阻容吸收电路;在直 流
电路中的电感线圈,也可以只用一个二极管。
(4)变频器的接地
所有变频器都专门有一个接地端子“E”,用户应将此端子与大地相接。
当多台变频器或变频器和其他设备一起接地时,每台设备都必须分别和地线相接,不 谷
许将一■台设备的接地端和另一■台的接地端相接后再接地。接地图见图 36-44。
控制器=
pov
LI、 L2、 L3 300mm I
E 300mm 丄 变频器接地示意图
变频器
PE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77pj—L
Ipop
接地母线 I
控制柜
U、V、W 1300mm
300mmt
电动机 机座接地
J
VVVF 其他设备
OE QE
正确接法
图 36-44 变频器接地图
(5)变频器的干扰传播及措施
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电流中,含有高次谐波成分,它们可能形成对其他设备的干扰信 号。
干扰信号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辐射和静电感应。相应的抗干扰措施是:
1)对于通过感应方式(包括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传播的干扰信号,主要通过正确 地布线
和采取屏蔽线来削弱。
VWF 大线路在干扰频率下的阻抗来削弱,实际上是串
人 小电感,如图 36-45 所示。它在基频下的阻抗是微
不 足道的,但对于频率较高的谐波电流,会表现出
很 _ 高的阻抗,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图 36-45 线路抗干扰滤波器连接示意图
2)对于通过线路传播的干扰信号,主要通过增
3)对于通过辐射传播的干扰信号,主要通过吸
收的方法来削弱,各变频器生产厂家都提供专用的抗干扰滤波器。
4)在变频器的输出侧,绝对不允许使用电容器来吸收高次谐波电流。这是因为在逆 变
器导通瞬间,会出现峰值很大的电流,使逆变器损坏。
36.9.4 中控设备、传输网络和现场控制设备
36.9.4*1 中央控制设备
在中央控制室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的传输网络、接口设备、 打
印机构成集中管理控制中心:
(1) 中控设备:服务器、工业控制机、打印机、UPS 电源、系统模拟显示屏等。
(2) 传输网络:包括各类通信接口、网络控制器、网关、交换机、中继器等其他通信 设
备。
(3) 现场控制设备:由各类控制器(如 DDC 控制器)、输入输出控制模块、电源、接
线端子排及控制箱柜等组成。
对于中控设备、传输网络在此不做介绍,相关资料很多。主要对现场 DDC 控制器进 行
一下介绍:
DDC 控制器:通常称为 DDC 控制器。现场 DDC 控制器以及相应的传感器、执行器、 调
978 36 智能建筑工程
节阀等器件均是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现场控制设备。它代替了传统控制组件,如温度开 关、
接收控制器或其他电子机械组件等,成为各种建筑环境控制的通用模式。DDC 系统 是利用
微处理器来做执行各种逻辑控制功能,它主要采用电子驱动,但也可用传感器连接 气动机
构。DDC 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参数的采集、传输到控制等各个环节均采用数字 控制功能
来实现。同时一个数字控制器可实现多个常规仪表控制器的功能,可有多个不同 对象的控
制环路。
DDC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所有的控制逻辑均由微处理器,并以各控制器为基础完成,这
些控制器接收传感器或其他仪器传送来的输人信号,并根据软件程序处理这些信号,再 输
出信号到外部设备,这些信号可用于启动或关闭机器,打开或关闭阀门或风门,或按程 序
执行复杂的动作。这些控制器可用于操作中央机器系统或终端系统。
DDC 控制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是系统实现控制功能的关键部件。它的工作过 程
是控制器通过模拟量输人通道(AI)和开关量输人通道(DI)采集实时数据,并将模 拟量信号
转变成计算机可接受的数字信号(A/D 转换),然后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 算,最后
发出控制信号,并将数字量信号转变成模拟量信号(D/A 转换),通过模拟量输 出通道(A0)
和开关量输出通道(DO)直接控制设备的运行。
DDC 控制器的软件通常包括基础软件、自检软件和应用软件三大块。其中基础软件 是
作为固定程序固化在模块中的通用软件,通常由 DDC 生产厂家直接写在微处理芯片上,不
需要也不可能由其他人员进行修改。各个厂家的基础软件基本上是没有多少差别的。设 置
自检软件和保证 DDC 控制器的正常运行,检测其运行故障,同时也可便于管理人员维 修。
应用软件是针对各个空调设备的控制内容而编写的,因此这部分软件可根据管理人员 的需
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 控制功能:提供模拟 PD、PI、PID 的控制特性,有的还具备自动适应控制的 功能。
(2) 实时功能:即实时控制功能。指计算机能及时处理控制中的问题。
(3) 管理功能:可对各个空调设备的控制参数以及运行状态进行再设定,同时还具备
显示和监测功能,另外与集中控制电脑可进行各种相关的通信。
(4) 报警与连锁功能:在接到报警信号后可根据已设置程序连锁有关设备的启停,同
时向集中控制电脑发出警报。
(5) 能量管理控制:它包括运行控制(自动或编程设定空调设备在工作日和节假日的
启停时间和运行台数)、能耗记录(记录瞬时和累积能耗以及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焓
值 控制(比较室内外空气焓值来控制新回风比和进行工况转换)。
(6) 评价一个 DDC 控制器的功能主要看其容量和配套的软件。
目前 DDC 控制系统常采用的网络结构有两种,即 BUS 总线结构和环流网络结构。其 中
BUS 总线结构是所有 DDC 控制器均通过一条 BUS 总线与集中控制电脑相连,它的最 大优点
就是系统简单、通信速度较快,对一些中、小型工程较为适用,但在大型工程时就 会导致
布线复杂。为此目前有些公司又推出了支路 BUS 总线结构网络,它是通过一个通 信处理设
备(NCU)后产生支路 BUS 总线,这样各支路又可带数个现场 DDC 控制器,对一个大区域而
言,只需几个 NCU 与系统 BUS 总线相连即可,这样可大大简化该系统。对于环流网络结构,
它是利用两根总线形成一个环路,每一个环路可带数个 DDC 控制器,多个环路之间通过环
路接口相连,因此这种系统最大优点就是扩充能力较强。
通信网络是用于完成集中控制电脑与现场 DDC 控制器以及现场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79
其连接材料通'常采用截面积为 1. 0mm2 的 RVVP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 缆或
采用专用通信电缆。现场 DDC 控制器与现场设备(如传感器、阀门等)之间的控制 电缆一
般采用 1〜1.5mm2 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铜芯电缆,是否需要采用屏蔽 线应根据
具体设备而定。
DDC 终端系统:一个终端系统是机械系统中用于服务一单独区域的组成部分,例如:一
个单独的风机盘管控制器、VAV 控制器、热泵控制器等。DDC 终端是 DDC 的应用系 统。这
是应用于商业建筑的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它可提供整个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 情况。
介绍一个 DDC 终端系统:CP-IPC,具有 24 个监控点(4DO、6DI、6AO、8AI),还 可以依靠
一条 R&485 总线去连接最多 15 台输入输出扩展模块 CP-EXPIO (每个输入输出 扩展模块有 24
个监控点,4DO、6DI、6AO、8AI),因此每个 CP-IPC 控制器的监控点最 多能够扩展到 128 点。
CP-IPC 网络控制器向上连接到以太网,与中央站 EBI-A 和 EBI-B 通信,CP-IPC 控制器之间也
通过以太网通信。CP-IPC 控制器向下还可以连接 3 条独立的
BACnet MSTP 现场总线,每条 BACnet MSTP 总线可以连 接 30 台专用控制器 CP-VAV,即每个
CP-IPC 网络控制器总 计支持 90 台 CP-VAV 控制器(本系统每条 BACnet MSTP 总线连接 20 台
CP-VAV 专用控制器,总计支持 60 台 CP- VAV 控制器)。CP-IPC 网络控制器外观见图 36-46。
Ο 4 1 由也炉制沿备由驻
图 36_46、CP-= =络控制器 L 安装前对境、设备进行检查的要求
(MJ1 (1)中央控制室设备应在控制室的主建和装饰工程完工
后安装。
(2)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检查内容参见 36. 1.3,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设备及各构件间应安装牢固、安装用的坚固件应有防锈处理。
2) 控制台前应有 1_ 5m 的操作距离,控制台及显示大屏幕离墙布
置时,其后应有大 于 lm 的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2. 中央控制室环境、保障条件的安装要求
(1) 当 BAS 中央控制室和其他系统控制室合用,控制台并列排放时,应在两端各留 大
于 lm 的通道。
(2) 中央控制室宜采用
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技术要求参见本章 36_ 16 节“机房工
程”。
(3) 有底座设备、较大型的设备
安装的技术要求参见本章 36_ 16 节“机房工程”。
(4) 中央控制室专用配电箱(盘)安装
要符合本章 36. 16 节“机房工程”的要求。
3. 控制中心设备的安装要求
(1) 控制台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2) 控制台内机架、配线、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980 36 智能建筑工程
(3) 网络控制器宜安装在控制台内机架上,安装应牢固。
(4) 线缆应进行校线,并按图纸要求编号。
(5) 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等设备应按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排列,安装 整
齐、稳固,安装完成后要检查连接正确性,确认无误后再进行通电试验。
(6) 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及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的电源线缆、通信线 缆
及控制线缆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理线整齐、避免交叉,做好标识。
4. 控制中心软件的安装
软件安装应按照本章第 36. 7. 3 小节的要求来进行。
36.9.4.3 传输网络的安装
(1) 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检查
内容参见本章第 36. 1. 3 小节的要求。
(2) 如果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使用的传输网络是计算机网络(IP 网络),则传输网络的 安
装、检验等,应按照下列要求来进行:
1) 应按照本章第 36. 2 节“综合管线”的要求,来进行管线的施工、
检验。
2) 应按照本章第 36. 3 节“综合布线”的要求,来进行网络线路的施工、
检验。
3) 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检验
等,应按照本章第 36. 7 节“信息网络系统”的要求 进
行。
(3)如果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使用的传输网络是楼宇自控设备的专用总线,则传输网络 设
备的安装、调试、检验等,应按照下列要求来进行:
1) 应按照本章第 36. 2 节“综合管线”的要求,来进行管线的施工、
检验。
2) 应按照本章第 36. 5 节“卫星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的要求,来进
行传输线路的施 工、检验。
3) 传输接口设备的安装、调试、检验等,应按照该类设备的说明书的要求来进行。
36.9.4.4 现场控制器箱的安装
现场控制器箱(也常是落地式机柜),以下将统称为“现场控制箱”。
现场控制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现场控制箱在安装前的检査内容
检査内容参见本章第 36. 1. 3 小节的要求。
2. 现场控制
箱安装的环境、条件要求 ·
(1) 现场控制箱的安装位置宜靠近被控设备电控箱。
(2) 现场控制箱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3) 现场控制箱的高度不大于 lm 时,宜采用壁挂安装,底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 于 1.
4m。
(4) 现场控制箱的高度大于 lm 时,宜采用落地式安装,并应制作底座。
(5) 现场控制箱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0.8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 于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81
lm。
(6) 现场控制箱的安装位置要远离输水、蒸汽管道,以免管道、阀门跑水,使控制柜 受
损;在潮湿、有蒸汽的场所,应采取防潮、防结露水的措施。
(7) 现场控制箱要离电机、大电流缆线 1.5m 以上,以避免电磁干扰,在无法满足要 求
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屏蔽和接地措施。
3. 现场控制箱的安装要求
(1) 现场控制箱的安装位置准确、部件齐全,箱体开孔与导管管径适配。
(2) 现场控制器接线应按照接线图和设备说明书进行,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固 定
牢靠,端部均应标明回路编号。
(3) 现场控制箱内各回路编号必须齐全、标识正确,编号应清晰、工整、不易脱色,编
号应与线号表一致。
(4) 现场控制器箱体内门板内侧应贴箱内设备的接线图。
(5) 现场控制箱的金属框架及基础型钢(落地柜式安装)必须接地(PE)或按零 (PEN)
可靠,装有电器的可开启门,门和框架的接地端子间应用裸编织铜质线连接,并 有标识。
(6) 现场控制箱与基础型钢使用镀锌螺栓连接,防松零件齐全。
(7) 端子排安装可靠,端子有序号,强电、弱电端子隔离布置,端子规格与芯线截面 积
匹配。
(8) 现场控制器安装后应做好保成工作,在调试前应妥善保管并采取防尘、防潮和防
腐蚀措施。
36. 9. 5 空调与通风系统
空调与通风系统主要由新风机组、空调设备、各种电机、电动控制阀门等组成。自动 控
制的主要目的是设定出风温度、湿度,满足室内起居的要求,同时有系统节能的控制 方法。
36.9.5.1 空调与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内容
空调与通风系统有以下检测与控制内容:
(1) 新风系统监测:对送回风温度、送回风湿度、电机、开关、控制阀以及各种工作 状
态与连锁状态。
(2) 新风机组控制:送风温度与送风量控制、送风相对湿度控制、防冻控制以及各种 连
锁控制。
(3) 空调系统监测:对送回风温度、送回风湿度、各个电机、开关、控制阀、变频器 以
及各种工作状态与连锁状态。
(4) 空调系统控制:制冷系统控制,通风系统控制,电控系统以及各种连锁控制。
(5) 送排风监控系统:送排风的状态。
当然,这些内容都在中央总控的监控、管理下工作。
36. 9. 5. 2 空调与通风系统的控制
1.新风机组的控制
(1) 控制目标
设定出风温度、湿度,满足室内工作、居住的要求。不同的季节、天气,送风温度应 有
不同的控制值。
(2) 系统监测、控制的控制点
1) 监测风机手/自动转换状态,确认新风机组是否处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之下,
982 36 智能建筑工程
同时可减少故障报警的误报率;
2) 监测风机出口空气温、湿度参数,以了解机组是否将新风处理到要求的状态;
3) 监测热继电器状态,当风机供电主回路出现过流、过载等情况下进行报警;
4) 监测初效过滤器淤塞报警状态,当堵塞严重时提示操作人员进行适时的维修,可
极大地节省日常维护时间及人力;
5) 测量盘管温度,当温度低于设定值(可调整)时触发报警并联动一系列的防冻保 护
动作,如关闭新风阀并打开水阀等;
6) 送风温度监测(含防冻监测);送风湿度监测;
7) 当机组处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时,检查新风阀况,以确定其是否打开或关闭,
并实现对风机的启停控制,同时监测风机运行状态,确认风机是否正常开启;
8) 通过测定送风温度与设定点间的差值,实时计算并确定送风温度的设定点,以满
足空调空间负荷需求;
9) 通过电动二通调节阀(控制冷热水调节阀)的自动调整,实现对送风温度设定点 的
控制,以使送风温度达到设定值,并保证新风机组供冷/热量与所需冷/热负荷相当,减 少
能源浪费;
10) 通过测定送风湿度与设定点间的差值,控制新风机组加湿阀的开闭(使送风相对
36.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83
湿度达到设定值);
11) 通过对测量所得新/回风温湿度计算确定室内、外空气焓值;
12) 风机与消防联动控制。
2.空调与通风系统的控制
(1) 控制目标调节房间的温、湿度,并且既要房间的温湿度处于舒适范围,又要有系 统
节能的控制方法。
(2) 定风量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要点
定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是改变送风量的温度、湿度为满足室内冷(热)负荷的变化, 维
持室温不变。在该系统中,空调机接通电源后以恒转速运行,风量是恒定不变的。
1) 监测风机手/自动转换状态,确认空调机组风机现是否处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
之下,同时可减少故障报警的误报率;
2) 当机组处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时,可实现对风机的启停控制,同时监测风机
运行状态,确认风机是否正常开启;
3) 监测热继电器状态,当风机供电主回路出现过流、过载等情况下进行报警,提示 操
作人员并自动停止风机;
4) 监测初效过滤器淤塞报警状态,当堵塞严重的情况下可提示操作人员进行适时的
维修,可极大地节省日常维护时间及人力;
5) 测量盘管温度,当温度低于设定值(可调整)时触发报警并联动一系列的防冻保 护
动作,如关闭新风阀并打开水阀等;
6) 空调机新风温、湿度监测;空调机回风温、湿度监测,·
7) 送机出口风温、湿度监测;
8) 防冻报警;送风机、回风机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电动调节水阀、加湿阀开度 显
不;
9) 通过测定回风温度与设定点间的差值,实时计算并确定送风温度的设定点,以满
足空调空间负荷需求;
10) 通过对安装于水盘管回水侧电动二通调节阀的自动调整,实现对送风温度设定点
(可调整)的控制,保证空调机组供冷/热量与所需冷/热负荷相当,减少能源浪费;
11) 通过测定回风湿度与设定点间的差值,控制空调机组加湿阀的开闭;
12) 通过对测量所得新/回风温湿度计算确定室内/外空气焓值;
13) 控制新风风阀的开度,与新风风阀连锁控制回风风阀及排风风阀的开度。通过以
上对风阀开度的控制,在过渡季节尽可能多的利用新风焓值,空调季节在保证满足空调空
间新风量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室内焓值,以达到充分节能的目的;
14) 风机与消防联动控制:火灾时,由系统实施停机指令,统一停机;
15) 空调机组启动顺序控制:送风机启动—新风阀开启—回风机启动—排风阀开启— 调
节水阀开启—加湿阀开启;
16) 空调机组停机顺序控制:送风机停机—关加湿阀—关调节水阀—停回风机—新风
阀、排风阀全关—回风阀全开。
(3)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1)监测变频风机手/自动转换状态,确认空调机组风机现是否处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控制之下,同时可减少故障报警的误报率;
984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当机组处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时,可实现对风机的变频控制,同时监测风机
运行状态和频率反馈,确认风机是否正常开启;
3) 变频风机频率的监测;
4) 变频风机故障的监测;
5) 监测热继电器状态,当风机供电主回路出现过流、过载时,报警并自动停止风机;
6) 监测初效及中效过滤器嫩塞报警状态,当堵塞严重的情况下可提示操作人员进行
适时的维修,可极大地节省日常维护时间及人力;
7) 监测风道静压,静压参数可以反映空调系统末端负荷的大小,根据负荷的变化调
节空调机组风机的频率;
8) 测量盘管温度,当温度低于设定值(可调整)时触发报警并联动一系列的防冻保 护
动作,如关闭新风阀并打开水阀等;
9) 送风压力监测;
10) 回风温、湿度监测;送风温、湿度监测;
11) 通过测定回风温度与设定点间的差值,实时计算并确定送风温度的设定点,以满
足空调空间负荷需求;
12) 通过对安装于水盘管回水侧电动二通调节阀的自动调整,实现对送风温度设定点
(可调整)的控制,保证空调机组供冷/热量与所需冷/热负荷相当,减少能源浪费;
13) 通过测定回风湿度与设定点间的差值,控制空调机组加湿阀的开闭;
14) 通过对测量所得新/回风温湿度计算确定室内/外空气焓值;
15) 通过测量新风管路的压力,综合新/送/回风温度,计算变频风机频率的调整;
16) 控制新风风阀的开度,与新风风阀连锁控制回风风阀及排风风阀的开度。通过以
上对风阀开度的控制,在过渡季节尽可能多的利用新风焓值,空调季节在保证满足空调空
间新风量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室内焓值,以达到充分节能的目的;
17)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量是由空调室内负荷决定的,当室内负荷的减少时,送风
量和新风量同时减少。为了保证房间最小新风量,采用对变风量末端风阀设置最小开度;
18) 实现系统总新风量的控制,同时系统根据新风焓值控制新风阀开度,当室外新风
的焓值,不适宜作为冷源时,新风阀回到最小开度。只要当室外新风的焓值低于室内值 时,
变风量系统就可以在经济循环模式下运行。即采用 100%室外新风,充分利用室外新 风作为
冷源;
19) 连锁控制:
①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备启、停顺序控制与定风量空调系统相同;
②新风阀、排风阀与风机连锁,风机开阀开,风机关阀关,以防冬季冷空气冻坏换热 器
盘管和停机时空气粉尘进入风道;
③当新风管道设有一次加热器时,风机停机连锁切断加热器电源;
④风机停机时切断加湿器电源;
⑤风机与消防联动控制:火灾时关停空调机电源。
3. 送排风监控系统
(1)本系统通风设备包括:排风机、送风机。
(2)监测、控制内容:
1) 风机的启停控制,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监测;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85
2) 风机手动/自动状态与风机启停控制;
3) 按时间程序控制风机的启停;
4) 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监测和控制。
4.中央管理站对系统实现的集中管理功能
(1) 中央管理站监测、显示、控制系统各环节的运行状态,设置相关参数的设定值。
(2) 提供系统运行统计报告,生成日、月报表、历史记录曲线,以供维护管理参考。
(3) 定时将统计资料传至中央数据库,以便其他职能部门共享。
36.9.6 冷冻与冷却水系统
冷冻和冷却水系统的被控设备主要由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冻水泵、补水泵、软水 箱、
电动阀门和冷却塔组成,自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协调设备之间的连锁控制关系进行自 动启
/停,同时根据供回水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计算系统冷量,控制机组运行以达到节 能目的,
实现控制中心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36. 9. 6.1 冷冻与冷却水系的控制内容
1. 一'次栗冷冻水系统
(1) 设备连锁:在启动或停止过程中,各关联设备必须按序启停,连锁启动程序为: 水
泵一电动阀门一冷水机组;停机时连锁程序相反。
(2) 压差控制:必须对末端采用二通阀的空调水系统中,冷冻水供、回水总管之间的 由
旁通电动二通阀及压差传感器组成压差控制装置进行控制。
(3) 设备运行控制:为各设备的保养需要,系统须有自动记录设备运行时间的功能。
(4) 回水温度监测与控制:一般采用自动监测、人工干预起停的方式,以便防止冷水 机
组起停过于频繁。
(5) 冷量控制:冷量控制是根据温度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测量供、回水温度(乃、 T2)
及冷冻水流(W),计算需冷量 Q=W (T2-T,),由此可决定水机组的运行台数。
(1) 二次泵系统中,冷水机组、初级冷冻水泵、冷却栗、冷却塔及有关电动阀门的电
气连锁启停程序与一次泵系统相同。
(2) 冷水机组台数控制:二次栗系统冷水机组台数控制是采用冷量控制的方式。
(3) 次级泵控制:次级泵控制方式分为台数控制、变速控制和联合控制三种。
1) 台数控制:次级泵全部为定速栗,对压差进行监测,由压差决定开启台数,需设 有
压差旁通电动阀。
2) 变速控制:控制参数既可是次级泵出口压力,又可是供、回水管的压差。通过测 量
被控参数并与给定值相比较改变变频器输出频率,控制水泵转速。
3) 联合控制:这时系统是采用一台变速泵与多台定速泵组合,其被控参数既可是压
差,也可是压力。
36.9.6.2 冷冻与冷却水系统的监控
冷冻和冷却水系统的监测、控制包括冷冻机及各辅助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 冷水机组的监控:机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启停控制、冷冻水 供
水水流开关状态、冷冻水供水蝶阀开关状态、冷冻水供水蝶阀控制、冷却水供水水流开 关
状态、冷却水供水蝶阀开关状态、冷却水供水蝶阀控制。
(2) 冷冻水泵的监控:变频器电源状态、变频器频率检测、变频器故障报警、变频器 电
986 36 智能建筑工程
源控制、变频器控制、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启停控制、冷冻水回水蝶 阀控
制、冷冻水回水蝶阀开关状态、冷冻水供回水总管温度、冷冻水供回水总管压力、冷 冻水
回水总管流量、冷冻水供回水总管压差、压差旁通阀开度、压差旁通阀调节。
(3) 冷却水栗的监控: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启停控制、冷却水回水 蝶
阀控制、冷却水回水蝶阀开关状态、冷却水供回水总管温度、冷却水供回水总管压力、 冷
却水回水总管流量、冷却水供回水总管压差、冷却水温控旁通阀开度、冷却水温控旁通 阀
调节、机组蒸发器冷媒压力、机组蒸发器冷媒温度、机组蒸发器趋近温度、机组冷凝器 冷
媒压力、机组冷凝器冷媒温度、机组冷凝器趋近温度、油压差、油温、电动机运行电流 百
分比、压缩机排气温度、压缩机冷媒压力、压缩机三相运行电流、压缩机三相电压、机 组
运行电流限定、机组出水温度限定。
(4) 冷冻水补水装置的监控:电源运行状态、电源故障报警、水箱液位。
(5) 机房空调水补水装置的监控:电源运行状态、电源故障报警。
(6) 真空抽气机的监控: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启停控制、电动阀开 度、
电动阀调节。
(7) 板翅式换热器的监控:冷冻水供水蝶阀控制、冷冻水供水蝶阀开关状态、冷冻水 供
水温度、冷却水供水三通阀调节、冷却水供水三通阀开度、冷却水供水温度、冷却水供 水
蝶阀控制、冷却水供水蝶阀开关状态。
(8) 冷却塔的监控:监测冷却塔风机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故障报警、手自动状态、供
水回水蝶阀状态、供水回水蝶阀控制、水流开关状态、室外温湿度;冷却塔的控制是利 用
冷却水回水温度来控制相应的冷却塔风机(风机作台数控制或变速控制),与冷水机组 运
行状态无关。
36. 9. 7 热源与热交换系统
36. 9. 7.1 热源与热交换系统的监控对象
热源与热交换系统的监测控制对象分为燃烧系统(热水锅炉)和水流系统两部分,控 制
系统根据供热状况确定锅炉、循环泵的开启台数,设定供水温度及循环水流量。
热水锅炉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的主要目的:监测各运行参数,对燃烧过程和热水循环 过
程进行调控,提高锅炉效率,减少能耗和污染,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并记录运行状态, 提
高管理水平,保证系统良好运行。
链条式热水锅炉,燃烧过程控制主要是根据对产热量的要求控制链条速度及进煤挡板
高度,根据炉膛内燃烧状况、排烟的含氧量及炉膛内的负压度控制鼓风机、引风机的风 量,
从而既根据供暖的要求产生热量,又获得较高的燃烧效率。
36.9.7.2 热源与热交换系统的控制
1.供暖热水锅炉的监控与控制
(1)燃烧系统的监测参数
1) 监测排烟温度:采用热电偶,以电流信号表达量值;
2) 监测排烟含氧:采用氧化锆传感器,以电流信号表达量值;
3) 监测热风温度:采用铜电阻或热电偶传感器测量,对炉膛出口、受热面进出口、空
气预热出口等烟气温度和热风温度进行测量,以电流信号表达量值;
4) 监测燃烧风压:采用微压差传感器,对炉膛、受热面进出口、空气预热器出口、除
尘器出口烟气压力;风压、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进行测量,以电流信号表达量值;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87
(2)燃烧系统的控制参数
1) 控制炉排速度:采用可控硅调压,改变直流电机转速;
2) 控制挡煤板高度:采用电动控制转向,提升或降低挡板高度,控制进煤量;
3) 控制鼓风机风量:采用变频器调整风机转速或调整鼓风机和风阀通量;
4) 控制引风相风量:采用变频器调整风机转速或调整引风机和风阀通量。
通过燃烧系统的控制参数的控制达到:正常的燃烧过程调节、启停过程控制、事故保 护
三部分的作用。
2. 电锅炉的监控与控制
(1) 电锅炉运行的监测参数
1) 监测锅炉出口热水温度、压力、流量:采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 器,
以电流信号表达量值;
2) 监测锅炉回水干管温度、压力:采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电流信号表达 量
值;
3) 监测锅炉用电量计量:利用电源、电压传感器计量锅炉用电量;
4) 监测电锅炉、给水泵的工作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
5) 利用供、回水温差和热水流量测量值,计算锅炉供热量,用以考核锅炉的热效率;
6) 锅炉热量计算:监测电锅炉、给水泵的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
(2) 电锅炉运行控制参数
1) 回水压力以及回水压力上下限设定值:依据压力传感器测量的锅炉回水压力以及
回水压力上下限设定值,对锅炉补水泵进行自动控制:指令 DDC 现场控制器启动或停止 补
水泵给水,当工作泵出现故障,自动启用备用泵。
2) 锅炉供水系统的节能控制:锅炉供暖时,根据分水器、集水器的供、回水温度及 回
水干管的流量测量值,计算所需热负荷,按实际热负荷自动启停电锅炉及给水泵的 台数。
3) 锅炉的连锁控制:启动顺序控制:给水泵—电锅炉;停机顺序控制:电锅炉—给 水
泵。
3. 热交换站的监控与控制
(1)热交换站运行参数的监测
1) 一次网供水温度、一次网回水温度:供、回水温差间接反映了二次侧热负荷的需 求
情况,温差大则负荷大,温差小则负荷小;
2) 热交换器一次水出口温度;
3) 分水器供水温度; -
4) 集水器回水温度:分水器供水温度与集水器回水温度之差直接反映了二次侧热负
荷的需求的情况;
5) 二次网回水流量、二次网供、回水压差;
6) 膨胀水箱液位:利用液位开关,测量膨胀水箱低位液位,用以控制补水泵;
7) 电动调节阀的阀位显示;
8) 二次水循环栗及补水泵运行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
(2)热交换站运行参数的自动控制
1)热交换站一次网回水调节:根据热交换站二次网供水温度测量值与给定值的比较,调
节一次网回水调节阀,使二次网供水温度保持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988 36 智能建筑工程
次网分水器与集水器之间连通管上的电动调节阀,部分水经旁通阀回集水器,减少系统的
压差,使得压差恢复到设定值以下。
3) 二次网补水泵的控制:利用液位开关测量膨胀水箱水位,当水位降到下限值时,低
液位开关接点闭合,启动补水泵;当水箱水位回升至上限值时,高液位开关接点闭合, 停
止补水泵。
4) 热交站节能控制:利用二次侧供、回水温度和回水流量测量值,实时计算二次侧 热
负荷,根据热负荷自动起、停热交换器及二次水循环泵的台数。
36.9.8 给 水 排 水 系 统
36. 9. 8.1 给水排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对象
给水排水系统的控制是对各给水排水泵、中水泵、污水泵及饮用水泵运行状态的监 视,
对各种水箱、集水坑(池)的水位监视,给水系统压力监视以及根据据这些水位及压 力状
态,启停相应的水栗,自动切换备用水泵。根据监视和设备的启停状态非正常情况进 行故
障报警,并实现给水排水系统的节能控制运行。
36.9.8.2 给水排水系统的控制内容
1. 给水排水系统监测、控制的控制点
(1) 生活水泵手/自动状态启停;
(2) 生活水泵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监测,并累计设备运行时间;
(3) 按照溢流水位、最低水位、停栗水位和启泵水位启停生活水泵;
(4) 中水变频泵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监测;
(5) 集水坑溢流报警液位监测;
(6) 污水泵手/自动启停;
(7) 污水泵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监测。
2. 中央管理站对系统的集中管理功能
(1) 中央管理站监测、显示、控制系统各环节的运行状态,设置相关参数的设定值。
(2) 提供系统运行统计报告,生成日、月报表、历史记录曲线,以供维护管理参考。
(3) 定时将统计资料传至中央数据库,以便其他职能部门共享。
36.9.9 变 配 电 系 统
36.9.9.1 变配电系统的监测对象
对变配电系统的监督控制的关键是保证建筑物安全可靠的供电,为此最基本的是对各
级开关设备的状态监测,主要回路的电流、电压及功率因数的监测。由于电力系统的状态 变
化和事故都是在瞬间发生,因此在监测时要求采样间隔非常小,并且应能自动连续记录 各
开关状态和各测量参数的连续变化过程,这样才能预测并防止事故的发生,或在事故发 生
后及时判断故障情况。
36. 9.9.2 变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内容 1.变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 三相电量监测参数为:相电压,线电压,三相电流,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 率,
视在功率,功率因数,有功电度,无功电度等。当三相电断电或任一参数超出设定的 高(低)
限值时,系统通过报警画面、多媒体语音、电话、短信等方式报警,并为正常运 行时计量
管理、事故发生时故障原因分析提供数据。
(2) 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监测: LaLbLeM
包括高低压进线断路器、主线联络 断路器等各种类型开关的当前合、互.
分状态;提供电气主接线图开关状 态画面;发现故障自动报警,并显 示故障位置。变配电
检测系统的监 测与控制示意图见图 36-47。监测与控制逻辑图见图 36-48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θ3
6〜IOkV
监测变压器温度。
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监测内容应包括电压、电流等参数、机组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和油
箱液位等。
(6) 对蓄电池组的监测包括电后监视,过流过压保护及报警。
(7) 低压线路(220V)的电压及电流监测:测量方法与高压线路基本相同,区别是 电压及
电流互感器的电压等级不同。
(8) 支路电流监测:信息设备正常运行时,其电流值应相对稳定且在额定电流范围 内。
如出现电流值过大或突变,则电源或设备可能出现异常,故对重要的支路电源电流进 行监
测。
(9) 开关通断状态监测:系统界面上能观地看到开关通/断状态,当状态发生变化时,系
统按设定方式报警。
2.电源防雷器监测
机房电源进线要求按国家标准采取防雷措施,安装电源防雷器可防雷击对电源造成破
坏。防雷器损坏失效或发生其他故障,机房设备就会处于假保护状态,此时一旦发生雷击
图 36-48 变配电检测系统的监测与控制逻辑图 对所有用电设备的用电量进行统计及电费计算与管
理;绘制用电负荷曲线。
RS-485 总线
电量监测仪
电流
感器
oc>
监控主机
图 36-47 变配电检测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示意图
电 压 互 感 器 一 泵 D O C
电流
互感器
电流
受送
0-5VDC
电流检测
(3)
(4)
(5)
必然损失严重,对机房电源防雷器工作状况的监测就很重要。对防雷器的监测,要求防雷 器
有开关量输出(遥信触点),通过开关量模块采集防雷器的输出信号,一旦防雷器处于 非
正常工作状态,系统会弹出报警画面,通过多媒体语音、电话、短信等方式报警。
36.9.10 公 共 照 明 系 统
36.9.10.1 公共照明系统的监控对象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85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 对象:公共照明控制系统对建筑物的照明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按需供电,节
约能源。
(2) 目的:照明控制系统智能化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提高照明系统的控制和管
理水平,减少照明系统的维护成本;二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照明系统的运营成本。
(3) 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新的照明控制技术,可以迅 速
完成开关控制不能做到的、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照明需求。
(4) 效果:配置智能化控制,照明系统大约可节电 30%。
(5)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环境变化、预设程序、用户需求等条件,采集照明系统 中
的状态信息,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然后,存储、显示分析结果,并将 此
结果形成控制指令,控制照明设备启停,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6)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有以下特点:系统集成性,智能化,网络化,使用方便。
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控制逻辑图见图 36-49。
控制器
+ 12V ο---------
D+ Ο---------
D- Ο-----------
二 1—0PE
GND Ο-----------
图 36-49 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控制逻辑图 36. 9.10. 2 公共照明系统的控制
1.照明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1) 点(灯)控制型:直接对某盏灯进行控制,这种方式很简单,是照明控制系统的 基
本形式。
(2) 区域控制型:是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完成照明控制的照明控制系统。由于照明控制
系统在设计时基本上是按回路容量进行的,即按照每回路进行分别控制的,所以又叫做路
(线)控型照明控制系统。该类型控制系统由控制主机、控制信号输人单元、控制信号输 出
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等组成。主要用于道路、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建筑物等应用场合。
(3) 网络控制型:是把各区组的照明设备联网,由控制中心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
统一控制的照明控制系统,网络控制型照明系统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控制系统中心:由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接口等硬件和由数据库、控制系统等 软
件两大部分组成照明控制中心。
.2)控制信号传输系统:完成照明网络控制系统中有关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的传输。
3) 区域照明控制:是整个联网控制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控
制系统使用,也可以作为联网控制系统的终端设备使用。
4) 灯控设备:通过整个照明控制系统要完成对每盏灯(每一线)的控制。
(4) 节能控制型:
1) 照明灯具的节能;
2) 照明控制节能——按需供电;
3) 营造良好的照明环境;
4) 节约能源:照明在整个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据统计,在楼宇能量消 耗
986 36 智能建筑工程
中,仅照明就占 33% (空调占 50%,其他占 17%),照明节能日显重要。
2.公共照明系统的控制
(1) 划分照明区、组:将建筑物内外照明设备按位置、按需要分成若干区、组;每个 区
组接通一路控制开关。
(2) 设定启停时间表:在管理系统(软件)为每一个区、组设定启停时间。
(3) 设定启停策略表:在管理系统(软件)为每一个区、组设定程序(自动)管理的 条
件,指令每一个区组定启停控制的条件。
(4) 各控制开关统一由公共照明控制系统(工作站上运行相应的控制管理软件系统),
根据如下方式进行控制:
1) 依照启停时间表,对各区组分别进行控制;
2) 依照启停策略表,对各区组分别进行控制;
3) 通过在计算机上设定启动时间表,以时间区域程序来设定开/关,也可以通过采用
门锁、探测进行照明控制,即“按需分组、分区,按需照明、断电”,以达到节能效果。
4) 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照明设备组应作出相应的联动配合、如火警时,联动照明 系
统关闭,打开应急灯;当有保安报警时,相应区域的照明灯开启。
36. 9.11 建筑设备智能管理系统
36. 9.11.1 建筑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组成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也称楼宇自控中央管理系统,常简称为“楼宇自控管理系统”,它由
服务器、接口等硬件和由数据库、控制系统等软件两部分组成。
楼宇自控管理系统是操作者对建筑设备进行表达、检测、控制、管理的工作手段,是 人
与自动化系统间的人一机界面。
楼宇自控管理系统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 36-50 所示。
由图 36-50 可见,EBI 系统是针对建筑智能化管理和控制而设计的,系统包括两个部 分:
现场监控部分(上图中下半部分)和信息应用管理部分(上图中上半部分),具备集 成其
他子系统的功能,包括安防系统、设备监控系统、消防系统以及其他第三方系统均可 以集
成在同一工作站的同一操作界面之中。
楼宇自控管理系统担负着集中控制、参数配置、策略配置等工作,还有数据采集、分
析
分 散 式 服 务 结 构
弁放系统 “SIplTiP LonWorksi^#
I BACnet U BACnet 设备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87
οοα问口
访入
冗 余 配 置 的 Μ 务 器 组
图像釆集设备
I 终端 i 艮, I Hcctv
ICCTVI
Γ
-ia
"lalal
~SI
——
设备监控系统
□
P
亡 I
丨鳥域网Ί 视频管理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
消防报警系统
图 36-50 建筑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组成图
处理、指令各驱动控制单元间的控制动作等工作,它以文字、表格、图形、图像显示现行
状 况、运行,以多媒体的形式发出提示或报警;它还是办公管理的原始数据、资料的提供
者。 36.9.11.2 建筑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988 36 智能建筑工程
〔1)显示功能:文字、图、表显示及环境控制功能。
3) 统计分析功能:
4) 定义表达功能:
5) 设备管理功能:
6) 人机交互功能:
7) 设置保密机制: 时间程序功能:
运行参数。
(9)故障诊断功能:
2)设备操作功能:制定或取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各项操作。
收集和分析历史记录。
可以定义与构造动态彩色图像显示。
可以上传以及下载所有现场控制器内所有数据。
全中文化操作界面,包括中文帮助菜单。
具有六级密码管理体系。不同的密码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
系统可以根据不同设备的起停日程设置时间程序控制设备启停及
由检测发现故障、根据预设定值分析问题、进行报警。 36.9.12 设 备 安 装
36.9.12.1 施工准备
由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使用的设备、器材繁多,涉及的施工面广,故施工前,需要做 好
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要求主要参见本章 36. 1. 3 节“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 的要
求,还应考虑到针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情况,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对于电动阀需要进行重点检查,其内容是:
1) 电动阀的型号、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阀体强度、阀芯泄漏试验必须满足产品 说
明书的规定。
2) 电动阀输入电压、输出信号和接线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3) 电动阀门驱动器行程、压力和最大关闭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2)对于温度、压力、流量、电量等计量器具和传感器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校验,必要
时宜由第二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对于相关环境进行检查:
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室、弱电间及相关设备机房土建装修完毕。机房已提供可
靠的电源和接地端子排。
2) 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送排风机、冷水机组、冷却塔、换热器、水泵、管道及阀 门
等安装完毕。
3) 变配电设备、高低压配电柜、动力配电箱、照明配电箱等安装完毕。
4) 给水排水、消防水水泵、管道及阀门等安装完毕。
5) 电梯及自动扶梯安装完毕。
36. 9.12.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与其他工程的配合
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其他专业间的配合
必须明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与其他工程(包括设备、电气、结构等)施工之间的 施
工界面,需要明确各阶段划分界面的原则,使施工界面规范化。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89
(1) 工程的接口界面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的接口界面就是各系统及设备之间的接口与界面的划分,是不
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接口、通信、信息的规范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包括:工程各方职 责
和工作界面的确认,各子系统设备、材料、软件供应界面的确认,系统的技术接口界面 的
确认,系统的技术接口界面的确认,系统施工界面的确认。
(2) 工程各方职责和工作界面的划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各方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并确认工作界面的,工作界面包括
(1)中描述的各个界面,并且以书面的形式予以明确。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接口
必须明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与其他工程(包括设备、电气、结构等)施工之间的 施
工界面,技术界面的确定贯彻于设备选型、系统设计、施工、系统调试、工程管理及系 统
维护的全过程,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和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
(1) 工程接口界面应该做到技术界面标准化,施工界面规范化。
(2) 系统的技术接口界面的确定:各子系统硬件接口,信息传输、通信类软件的确 定。
其中包括:计算机与带有通信接口设备之间数据通信协议;控制及监控信号及 A0、AI、DO、
DI、脉冲等的类型、量程、接点容量方面的匹配。
36.9.12.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安装
本小节的内容针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控制合、网络控制器、服务器、工作站等控 制
中心设备;温度、湿度、压力、压差、流量、空气质量等各类传感器;电动风阀、电动 水
阀、电磁阀等执行器;现场控制器等设备的安装。
1.控制中心设备的安装要求
(1) 控制台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2) 控制台内机架、配线、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网络控制器宜安装在控制台内机架上,安装应牢固。
(4) 线缆应进行校线,并按图纸要求编号。
(5) 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等设备应按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排列,安装 整
齐、稳固。
(6) 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及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的电源线缆、通信线 缆
及控制线缆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理线整齐、避免交叉、做好标识。
2. 控制中心软件的安装要求
软件的安装应符合本章 36. 7. 3 小节的要求。
3. 现场控制器箱的安装要求
(1) 现场控制器箱的安装位置宜靠近被控设备电控箱。
(2) 现场控制器箱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3) 现场控制器箱的高度不大于 lm 时,宜采用壁挂安装,底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 于
1. 4m0
(4) 现场控制器箱的高度大于 lm 时,宜采用落地式安装,并应制作底座。
(5) 现场控制器箱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0.8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 小
于 lm。
990 36 智能建筑工程
(6) 现场控制器接线应按照接线图和设备说明书进行,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固 定
牢靠,端部均应标明编号。
(7) 现场控制器箱体内门板内侧应贴箱内设备的接线图。
(8) 现场控制器应在调试前安装,在调试前应妥善保管并采取防尘、防潮和防腐蚀 措
施。
4. 室内、外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远离窗、门和出风口。
(2) 在同一区域内安装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 于 10mm。
(3) 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尽量远离有较强振动、较强电磁干扰
的区域和潮湿的区域。
(4) 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应有防风、防雨措施。
(5) 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应破坏建筑物外观的美观与完整性。
5. 风管型与风道型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传感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和维修,并且风速平稳,能反映风温风湿的位置。
(2) 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的风道直管段,避开风道死角和冷热管的位置。
(3) 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应安装在管道的下半部。
(4) 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在风速平稳的直管段。
6. 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在介质温度变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不宜选择在阀 门、
流量计等阻力件附近,应避开水流流速死角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2) 安装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管内清扫和压
力试验前进行。
(3) 水管温度传感器的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如感温 段
小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4) 接线食进线处应密封,避免进水或潮气侵入,以免损坏传感器电路。
(5) 水管型温度传感器应与管道相互垂直安装,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垂直相交。
(6) 在系统需注水,而传感器安装滞后时,应将传感器底管先安装于水管上,传感器 安
装时,将传感器插入充满导湿介质的管中。
7. 风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压力传感器安装点应选择在介质平稳而无涡流的直管段上,应避开各种局部阻 力,
如阀门、弯头、分叉管和其他突出物(如温度传感器套管等)。
(2) 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装在管道的上半部;对于蒸气,传感器应装在管道的两侧。
(3) 风管型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测温点的上游管段。
8. 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压力测点应选择在介质平稳而无涡流的直管段上。
(2) 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管道位置的上游管段。
(3) 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
底部。
(4) 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91
底部。
9.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要求
(1) 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受压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2)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完毕后应做密闭处理。
(3)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宜小于 0.
5m。
10. 水流开关的安装要求
水流开关应垂直安装在水平管段上。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水
流叶片的长度应大于管径的 1/2。
11. 水流量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取样段小于管道口径的 1/2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2) 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距阀门、管道缩径、弯管距离应不小于 10 倍的管道 内
径。
(3) 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测压点
上游并距测压点 3. 5〜5. 5 倍管内径的位置。
(4) 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温度传感器测温点的上游,距温度传感器 6〜8 倍管径 的
位置。
(5) 流量传感器信号的传输线宜采用屏蔽和带有绝缘护套的线缆,线缆的屏蔽层宜在
现场控制器侧一点接地。
12. 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探测气
体比重轻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房间的上部,安装高度不宜小于 1. 8m。
(2) 探测气体比重重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房间的下部,安装高度不宜大 于 1.
2m0
13. 风管式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安装要求
(1) 风管式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管道的水平直管段。
(2) 探测气体比重轻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上部。
(3) 探测气体比重重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应安装在风管的下部。
14. 风阀执行器的安装要求
(1) 风阀执行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方向一致。
(2) 风阀执行器与风阀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
(3) 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
(4) 风阀执行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但其
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执行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
(5) 风阀执行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的力矩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
(6) 风阀执行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执行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
位置。
15. 电动阀、电磁阀的安装要求
(1) 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并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
99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阀门执行机构应安装牢固,传动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阀门应处于便于操 作
的位置。
(3) 有阀位指示装置的阀门,阀位指示装置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36.9.13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工程质量,需要在系统设计与施工阶段都加以注意,要依据《智 能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
及其他相关规范及相关标准,制定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的质量管理 计划。
(1)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的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下的施工质量的主要控制 项,
以便保证施工质量。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点(即:施工中质量控制中的主控项目)是:
1) 传感器的安装需进行焊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 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1998 的规定。
2) 传感器、执行器应安装在方便操作的位置,并应与管道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安装 在
有振动、潮湿、易受机械损伤、有强电磁场干扰、高温的位置,避开阀门、法兰、过滤 器
等管道器件。
3) 传感器、执行器安装过程中不应敲击、振动,安装应牢固、平正。安装传感器、执
行器的各种构件间应连接牢固,受力均匀,并作防锈处理。
4) 传感器、执行器接线盒的引人口不宜朝上,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密封措施。
5) 传感器、执行器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线应按照接线图和设备
说明书进行,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固定牢靠,端部均应标明编号。
6) 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管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
应安装在水流平稳的直管段,避开水流流束死角,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处。
7) 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应安 装
在风管的直管段且气流流束稳定的位置,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 风
口处。
8) 水管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不宜安装在阀门等 阻
力件附近和振动较大的位置。
9) 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水流平稳的直管段,上游应留 10 倍管内径长度的直管段,下
游应留 5 倍管内径长度的直管段,安装要水平,流体的流动方向必须与传感器壳体上所示 的
流向标志一致。
10) 电动风门驱动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一致,与风阀门轴垂直
安装。
11) 电动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2)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施工中,作为施工中质量控制中的一般控制项,还需要注意 的
是:
1) 现场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箱柜的安装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控制器箱接线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两根。
3) 现场控制器箱至少应留有 10%的卡件安装空间和 10%的备用接线端子。
4) 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处,室外型温、湿度传感器有防风
雨的防护罩,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门窗距离应大于 2m,与出风口位置距离应 大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93
于 2m。
5) 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测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 2/3
时,安装在管道顶部,测压段小于管道口径 2/3 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6) 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等传感器和压差开关应在风管保温 完
成后安装。
7) 水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宜与 工
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
8) 水管型压力、压差、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的开孔与焊接,必 须
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9) 风机盘管温控器与其他开关并列安装时,高度差应小于 1mm,在同一室内,其高 度
差应小于 5mm。
10) 安装于室外的阀门及执行器应有防晒、防雨措施。
36.9.1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调试
1.调试准备的要求
(1) 控制中心设备、软件应安装完毕,线缆敷设和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
的规定。
(2) 现场控制器应安装完毕,线缆敷设和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3) 各种执行器、传感器等应安装完毕,线缆敷设和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
书的规定。
(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备与子系统(设备)间的通信接口及线缆敷设应符合设计 要
求。
(5) 受控设备及其自身的系统应安装完毕,且调试合格,并正常运行。
(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备的供电与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7) 网络控制器与服务器、工作站应正常通信。网络控制器的电源应连接到不间断电
源上,保证调试期间网络控制器电源正常供应。
(8) 现场控制器程序应编写完毕,并符合设计要求。
2. 现场控制器的调试要求
(1) 测量接地脚与全部 I/O 口接线端间的电阻,电阻应大于
ΙΟΙίΩ。
(2) 应确认接地脚与全部 I/O □接线端间无交流电压。
(3) 调试仪器与现场控制器应能正常通信,并应能查看总线上其他现场控制器的各项
参数。.
(4) 应采用手动方式对全部数字量输入点进行测试,并记录。
(5) 应采用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数字量输出点,受控设备应运行正常,并记录。
(6) 模拟量输入、输出的类型、量程、设定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设备说明书的规定。
(7) 应按不同信号的要求,用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模拟量输人,并记录测试数值。
(8) 应采用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模拟量输出,受控设备应运行正常,并记录测试数值。
3. 冷热源系统的群控要求
(1) 自动控制模式下,系统设备的启动、停止和自动退出顺序应符合设计和工艺
要求。
994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应能根据冷、热负荷的变化自动控制冷、热机组投人运行的数量。
(3) 模拟一台机组或水泵故障,系统应能自动启动备用机组或水泵投人运行。
(4) 应能根据冷却水温度变化自动控制冷却塔风机投人运行的数量及控制相关进水蝶
阀的开关。
(5) 应能根据供/回水的压差变化自动调节旁通阀。
(6) 水流开关状态的显示应能判断水泵的运行状态。
(7) 应能自动累计设备启动次数、运行时间,并自动定期提示检修设备。
(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与冷水机组控制装置通信正常,冷水机组各种参数应能正常
采集。
4. 空调机组的调试要求
(1) 检测温、湿度,风压等模拟量输人值,数值应准确。风压开关和防冻开关等数字 量
输人的状态应正常,并记录。
(2) 改变数字量输出参数,相关的风机、风门、阀门等设备的开、关动作应正常。改 变
模拟量输出参数,相关的风阀、电动调节阀的动作应正常及其位置调节应跟随变化,并 记
录。
(3) 当过滤器压差超过设定值,压差开关应能报警。
(4) 模拟防冻开关送出报警信号,风机和新风阀应能自动关闭,并记录。
(5) 应能根据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自动控制新风阀开度。
(6) 新风阀与风机和水阀应能自动连锁控制。
(7) 手动更改湿度设定值,系统应能自动控制加湿器的开关。
(8) 系统应能根据季节转换自动调整控制程序。
5. 风机盘管的调试要求
(1) 改变温度控制器的温度设定值和模式设定,风机及风机盘管的电动阀应正常 工作。
(2) 风机盘管控制器与现场控制器相连时,现场控制器应能修改温度定值、控制启停
风机和监测运行参数等。
6. 送排风机的调试要求
(1) 机组应能按控制时间表自动控制风机启停。
(2) 应能根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及空气质量自动启停风机。
(3) 排烟风机由消防系统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同时控制时,应采用消防控制优先 方式。
7. 给水排水系统的调试要求
(1) 应对液位、压力等参数进行检测及水泵运行状态的监控和报警进行测试,并 记录。
(2) 应能根据水箱水位自动启停水泵。
8. 变配电系统的调试要求
(1) 检查工作站读取的数据和现场测量的数据,对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 功
率因数、电量等各项参数的图形显示功能进行验证。
(2) 检查工作站读取的数据,对变压器、发电机组及配电箱、柜等的报警信号进行 验
证。
9. 照明系统的调试要求
(1) 通过工作站控制照明回路,每个照明回路的开关和状态应正常。
36. 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995
(2) 应能根据时间表和室内外照度自动控制照明回路的开关。
10. 电梯监控系统的调试要求
电梯监控系统的调试应通过工作站对电梯的运行各项参数的图形显示功能进行验证。
11. 系统联调的要求
(1) 控制中心服务器、工作站、打印机、网络控制器、通信接口(包括与其他子系 统)、
不间断电源等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传输线型号规格应正确无误。
(2) 通信接口的通信协议、数据传输格式、速率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能正常通信。
(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服务器、工作站管理软件及数据库软件并配置正常,软件功能
符合设计要求。
(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性能和联动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6. 9.15 系统的检测与检验
1.服务器、工作站的检验要求
(1) 检查服务器、工作站、网络控制器及附属设备安装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 在工作站上观察现场各项参数的变化,状态数据应不断被刷新。
(3) 通过工作站控制模拟输出量或数字输出量,现场执行机构或受控对象应动作正
996 36 智能建筑工程
确、有效。
(4) 模拟现场控制器的输人侧故障时,在工作站应有报警故障数据登录,并发出声响
提示。
(5) 模拟服务器、工作站失电,重新恢复送电后,服务器、工作站应能自动恢复全部 监
控管理功能。
(6) 服务器设置软件应对进行操作的人员赋予操作权限和角色。
(7) 软件功能齐全,人机界面应汉化,操作应方便、直观。
(8) 服务器应能以报表、图形及趋势图方式打印设备运行的时间、区域、编号和状态 的
信息。
2. 现场控制器的检验要求
(1) 现场控制器箱安装应规范、合理,便于维护。
(2) 人为制造服务器、工作站停机,现场控制器应能正常工作。
(3) 改变被控设备的设定值,其相应执行机构动作的丨《序/趋势应符合设计要求。
(4) 人为制造现场控制器失电,重新恢复送电后,控制器应能自动恢复失电前设置的
运行状态。
(5) 人为制造现场控制器与服务器通信网络中断,现场设备应能保持正常的自动运行
状态,且工作站应有控制器离线故障报警信号。
(6) 启停被控设备,相关设备及执行机构动作的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
(7) 现场控制器时钟应与服务器时钟保持同步。
3. 传感器、执行器的检验要求
(1) 检査现场的传感器、执行器安装应规范、合理,便于维护。
(2) 检测工作站所显示的数据、状态应与现场的读数和状态一致。
(3) 检测执行机构的动作或动作顺序应与设计的工艺相符。
(4) 执行机构的动作范围、动作顺序应与设计要求相符。
(5) 当参数超过允许范围时,应产生报警信号。
(6) 在工作站控制执行机构,应能正常动作。
4. 冷热源系统的群控检验要求
(1) 冷热源系统应能实现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
(2) 改变时间程序或通过工作站手动启停冷热源系统,机组应通按联动控制顺序正常
运行。
(3) 在不改变机组运行台数时,降低部分空调设备的负荷,系统应能通过调节旁通 阀,
保持集水器和分水器之间的压差稳定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4) 在工作站上应能显示冷热源系统设备的运行参数,并自动记录。
5. 空调与通风系统的检验要求
(1) 在工作站或现场检查温湿度测量值应与便携式温湿度仪测量值一致。
(2) 检查风压差开关、防冻开关等参数的状态,手动改变设定值,核对报警信号的准 确
性。
(3) 检査风机、水阀、风阀的工作状态、控制稳定性、响应时间、控制效果等。
(4) 在站改变预定时间表,检测系统自动启停功能。
36. 10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997
(5) 在工作站改变温、湿度设定值,记录温度控制过程,检查联动控制程序的正确 性、
系统稳定性,系统响应时间以及控制效果,并检查系统运行的历史记录。
(6) 人为设置故障,包括过滤器压差开关报警、风机故障报警、温度传感器超限报 警,
在工作站检测报警信号的正确性和反应时间。
(7) 应对送、排风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并可按空气环境参数要求自动控制
启停。
6. 给水排水系统的检验要求
(1) 通过工作站应能远程控制给水排水系统设备。
(2) 人为提高水位或降低水位、液位开关正常动作,并能按照控制工艺联动水泵启动
或停止。
(3) 通过工作站应对给水排水系统的液位、运行状态与故障报警实行监测、记录。
7. 变配电系统的检验要求
(1) 应对变配电系统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量等参数进行现 场
测量与工作站读取数据对比,进行准确性和真实性检査。
(2) 应对高、低压开关柜、变压器、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和故障进行监测。
(3) 工作站上各参数的动态图形应能比较准确的反应参数变化。
8. 公共照明系统的检验要求
(1) 应以室外光照度、时间表等为控制依据,对照明设备进行监控,检测控制动作的 正
确性。
(2) 检查通过工作站对所有照明回路的手动开关功能。
9·电梯、自动扶梯系统的检验要求
(1) 在工作站上应设置电梯动态模拟图,显示电梯当前所在位置、运行状态与故障报
警。
(2) 检査图形工作站监测电梯系统的运行参数,并与实际状态核实。
10. 系统实时性、可靠性检验要求
(1) 使用秒表等检测仪器记录报警信号,检测系统采样速度和响应时间,应满足设计
要求。
(2) 使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现场控制器失电,工作站应输出正确的报警。
(3) 切断系统电网电源,应自动转为不间断电源供电,系统运行不得中断。
(4) 模拟服务器、工作站掉电,通信总线及现控制器应能正常工作,不得影响受控设 备
正常运行。
11. 质量记录
应执行《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36.10 火 灾 自 动 报 警 及 消 防 联 动 控 制 系 统
36.10.1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结构
36.10.1.1 系统组成
消防工程范围包括:消防灭火剂瓶、消防管线、控制设备、消防泵、喷淋泵、正压风
机、排烟风机、消防广播系统、火警对讲、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控制等设备的安装与调 试。
本节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消防基础设施部分基本未写入,是其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 消防
联动控制部分。
998 36 智能建筑工程
消防广播系统参见本章第 36.6 “公共广播系统” 一节。
消防工程相关内容请参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火灾自动报警 系
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和《智能建筑 设计
标准》GB 50314 等标准。
36.10.1.2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
1.火灾报警系统(FAS)的组成
按照我国现行的规范要求,火灾报警系统应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它由感烟探测器、感
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手动报警按钮、报警电话、报警控制 器、
输入模块、输出模块、火警楼层显示器、中央主机组成。
各种探测器和报警按钮通过总线串联相接,再与控制主机相连,各种设备的地址和类 型
通过数据码分开。火灾报警系统的组成图、消防系统结构方框图见图 36-51。
引个;消防泵、 喷淋泵、风机 匁联动设缶
交流配咆 &
0-
Α......... A控制器
火灾报畀 拧制器
DC.24V
m
1 匕源
□
υ 火齊电 w·分机 Ο 火?ϊιΐι话浓孔 火灾应&广播
]~C
CR
打印机
Θη. 竹泄羽 ss 烟探 as 器 嗝离樘块
©m 杻能甩感温探测狀 |SM| 拽制校块
(7) 牲通形.感烟探制器 1 UM 1
© 代通批®温探测器 lZF 1 £叫送风丨
SI
36. 10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999Ο T-动报苦按钮 Ιργ 1
I FH I 阽火阀
Ο 水 流 指 承 器 Ε Χ 安 全 怊 y - ί κ ΐ [ f J k ] 防 火 卷 帘 t l L 押 筘
ca 消火栓按钮
图 36-51 火灾报瞥系统的组成图、消防系统结构方框图
(1) 感烟探测器(离子式、光电式)探测周围环境中的烟雾粒子浓度的大小,当烟粒 子
浓度过大时,产生报警信号,通过总线传给报警主机。
(2) 感温探测器(定温式、差温式)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感温探测器产生的 报
警信号通过总线传给报警主机。
(3) 手动报警按钮是当着火时,由工作人员按下手动报警按钮,产生报警信号,通过
总线传给报警主机。
2.消防联动
(1) 消防系统与综合安防系统联动
根据综合安防系统各个分系统设备的特点,包括总系统传来的消防报警、楼宇控制系 统
等的联动要求,具体的联动包括以下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控制逻辑。
1) 发生消防报警时,消防报警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发生消防报警时,发生消防报 警
时,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自动将火警相近区域的摄像机的摄像画面切向保安主监视屏 (或消
控中心显示器),并重点监录这些摄像机的摄像内容。
2) 发生消防报警时,消防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确认发生消防报警时,出入 口
控制系统中与火警部位有关的各管制门(重要核心部位的管制门可单独设置)应自动处 于
开启状态,以便内部人员疏散撤出和消防人员进入。
3) 发生消防报警时,消防报警系统—车库管理系统:确认消防报警发生于底层或地
下层时,车库管理系统应将车库控制闸门置于开放状态,便于车库内车辆撤离火场(此时 车
库有关的摄像机应处于工作和录像状态)。
4) 发生消防报警时,相关安装门禁区域将根据需要自动打开或关闭。
(2) 消防系统与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联动
1) 发生消防报警时,相应楼层的公共广播系统将被强行切换至消防紧急广播。
2) 正常情况下,公共广播向公共场所提供背景音乐和语音广播,当发生火灾时,公 共
广播和客房音响可同时作为事故报警广播,引导疏散,指挥事故处理。
3) 广播系统分区与消防系统分区一致,各分区、各楼层及宾馆客房分别设有分区音
量控制器、客房控制器和紧急广播切换装置。
4) 广播系统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时,根据不同的报警区域,广播系统自动将该区域
及相邻区域切换到紧急广播状态,同时向上述区域发出预录在数字语音合成器里的广播 内
容。
5) 广播源有优先级之分,紧急广播具有最高优先权。
(3) 消防系统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动
1) 消防报警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当消防报警系统自动确认消防报警发生后,立
即要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做出相应动作,同时向大楼主管部门报警。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当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异常报警或事故时,保
安监控系统可自动将报警相近区域的摄像机的摄像画面切向保安中心主监视屏,并重点 监
录这些摄像机的摄像内容,以供事后分析事故原因等。
1000 36 智能建筑工程
36.10.2 系统的安装施工
36.10. 2.1 系统安装施工准备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承担。
(2) 在系统施工前,需要做如下的准备工作。
1) 施工准备除应满足本章第 36. 1. 3 节“施工准备”的要
求,还应符合本小节的针对 性要求。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应急指挥系统和智能化集成系统进行集成时,应互相提供通
信接口和通信协议。
3)材料与设备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设备和材料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符合《火灾自动报警 系
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7 第 2. 2 节的规定。
②消防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系统共用一套系统时,公共广播系统的设备应是通过国家
认证或认可的产品。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应与检验报告一致。
③桥架、线缆、钢管、金属软管、防火涂料以及安装附件等应符合防火设计要求。
④应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66—2007 的规定,对线缆的种类、电
压等级进行检查。
36.10. 2. 2 系统安装施工要求 .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桥架、管线、钢管等敷设施工除应执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6—2007 第 3. 2 节的规定和本第 36. 3 节“综合管线”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 要求: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线缆应使用桥架和专用线管敷设。
2) 报警线缆连接应在端子箱或分支盒内进行,导线连接应采用可靠压接或焊接。
3) 桥架、金属线管应作保护接地。
(2) 线缆安装
除应执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
7 第
3. 3〜3. 10 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端子箱和模块箱宜设置在专用的竖井内,应根据设计高度固定在墙壁上,安装时
应端正牢固。
2) 控制中心引出的干线和火灾报警器及其他的控制线路应分别绑扎成束,汇集在端
子板两侧,左侧为干线,右侧为控制线路。
3) 报警系统传感器的安装施工应参照
本章第 36. 9. 4 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主要输入
装置”的要求实施。
4) 报警系统扬声器的安装施工应参照
本章第 36. 6 节“广播系统”的要求实施。
5) 火
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控系统、联动接口、传输网络安装施工应参照本章第 36. 9. 6
36. 10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001
节“中控设备、传输网络和现场控制设备”的要求实施。
(3) 设备接地除应执
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7 中有
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工作接地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不得利用镀铸扁铁或金属软管。
2) 消防控制设备的外壳及基础应可靠接地,接地线引入接地端子箱。
3) 消防控制室应根据设计要求设置专用接地箱作为工作接地。当采用独立工作接地
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Ω;当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Ω。
4) 保护接地线与工作接地线必须分开,不得利用金属软管作保护接地导体。
36.10. 3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1)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备、管线与监控屏幕在安装、调试和检测 时,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的事项,以便保障对于该系统安装、调试的质量控制。
1) 设备与材料必须有质量合格证明和检验报告,不合格的不得进场。
2) 探测器、模块、报警按钮等类别、型号、位置、数量、功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
3) 火灾报警电话及火警电话插孔型号、位置、数量、功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4) 消防广播位置、数量、功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应能在火灾发生时迅逮切断背景 音
乐广播,播出火警广播。
5) 火灾报警控制器功能、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 验
收规范》GB 50166—2007 的有关规定。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消防设备的联动逻辑关系应符合设计要求。
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应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
范》GB 50166—2007 中第 2. 1. 6 条规定。
(2)还应注意以下的事项:
1) 探测器、模块、报警按钮等安装应牢固、配件齐全,无损伤变形和破损。
2) 探测器、模块、报警按钮等导线连接应可靠压接或焊接,并应有标志,外接导线 应
留余量。
3) 探测器安装位置应符合保护半径、保护面积要求。
36.10.4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调试、测试与检验
1.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系统的调试
(1) 火灾自动报
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系统的电气调试与本章 36.6 “广播系统”、
36.9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相同。
(2)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系统的功能调试应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
及验收规范》GB 50166—2007 第 4 章的规定执行。
2.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系统的检测与检验
(1) 系统自检自验准备的要求
1) 应在建筑物内部装修和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进行。
2) 各回路接线应正确,检查所有回路和电气设备绝缘情况,检查有无松动、虚焊、错
线或脱落现象并处理,做记录。
3) 系统自检自验应与相关专业配合进行,且相关专业设备已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00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系统自检自验的要求
1) 应先分别对器件及设备逐个进行单机通电检查(包括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盘、消
防广播等),正常后方可进行系统检验。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
电后,应按《消防联动控制系统》GB 16806—2006 的要求对
设备进行功能检测。
3) 单机检测和各子系统检测完毕,应进行系统联动检测。
4) 消防应急广播与公共广播系统共用时,应能在火灾发生时迅速切换,播放火警 广
播。
(3) 质量记录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质量记录应执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6—2007 的相关规定。
36. 11 安 全 防 范 管 理 系 统
36.11.1 安全防范系统基本要求
1. 安全防范系统的主要内容
安全防范系统是多个相对独立的、涉及在建筑物内和周边通过采用各种技术防范设备
和防护设施实现的对人员、建筑、设备提供安全防范的各(子)系统的统称。
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如下各子系统:
(1) 入侵报警系统:它通常包括周界防护、建设物内区域及空间防护和对实物目标的
防护。
(2) 视频监控系统:也称闭路电视监视和控制系统,是对建筑物内及周边的公共场 所、
通道和重要部位进行实时监视、录像、通常和人侵报警系统和出人口控制系统实现 联动。
(3) 出人口控制系统:也称门禁系统,它是指在建筑物内采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对人 员
的进、出实施放行、拒绝、记录和报警等操作的一种电子自动化系统。
(4) 巡更管理系统:也称电子巡查系统,它通过预先编制的巡逻软件,对保安人员巡 逻
的运动状态(是否准时、遵守顺序等)进行记录、监督,并对意外情况及时报警。
(5)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对停车场(库)内车辆的通行实施出人控制、监视,以 及
行车指示、停车计费等的综合管理。
(6)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是对上述各个(子)系统进行统 一
汇总、查看、显示、设置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在网络与各种通信接口的支持下工作。
2. 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的依据
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的依据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智 能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人侵报警 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出人口 控制系
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6 及《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 等相关国家
标准与规范。
36.11.2 施 工 准 备
安全防范系统的施工准备材料设备准备的主要内容见本章第 1 节 36. 1. 3 智能建筑工 程
的施工准备,此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36. 10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003
(1) 在进行安全防范系统的施工前,需要对工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检验,诸如:矩阵 切
换控制器、数字矩阵、网络交换机、摄像机、控制器、报警探头、存储设备、显示设备 等
设备应有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CCC”标志,或人网许可证等文件资料。产品名称、 型号、
规格应与检验报告一致。
(2) 进口设备应有国家商检部门的有关检验证明。一切随机的原始资料,自制设备的
设计计算资料、图纸、测试记录、验收鉴定结论等应全部清点,整理归档。
(3) 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查,应确认其实际功能和技术指标与标称相符。
(4) 硬件设备及材料应重点检查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
(5) 施工对象巳基本具备进场条件,如作业场地、安全用电等均符合施工要求。
(6) 施工区域内建筑物的现场情况和预留管道、预留孔洞、地槽及预埋件等应符合设
计要求。
(7) 允许同杆架设的杆路及自立杆杆路的情况清楚,符合施工要求。
(8) 敷设管道电缆和直埋电缆的路由状况清楚,并巳对各管道标出路由标志。
(9) 当施工现场有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时,宜提前清除。
36.11. 3 入 侵 报 警 系 统
36.11.3.1 入侵报警系统组成
报警系统是通过分布于建筑物各种不同功能区域、针对不同防范需要而设置的各种探
测器的自动监测管理,实现对不同性质的入侵行为的探测、识别、报警以及报警联动的 系
统。
1. 入侵报警系统的作用
报警系统的前端设备为安装在重点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报警探测器;探测器的信号通过
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系统的末端是显示/控制/通信设备,或报警中心控制台,实现 对
设防区域的非法入侵进行实时、可靠和正确无误的报警和复核。系统应设置紧急报警装 置
和留有与 110 接警中心联网的接口。
2. 入侵报警系统的组成
根据其防范的目的、采用的探测器不同,报警系统通常包括入侵报警和对周围环境情 况
报警等两类。
入侵报警:有周界入侵报警和室内入侵报警。周界入侵报警除常用的主动红外探测器 外,
还有感应电缆和电子围栏(同时具有报警和阻挡功能)等' 室内入侵报警通常包括被 动红
外探测器、双鉴(复合)探测器、振动探测器、玻璃破碎探器、门磁开关等。
周围环境情况报警:主要是指周围 环境空气中的异常报警,通常有烟雾、
超温、燃气泄漏以及 CO 等的超标报警。
其中有些纳入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 系统,也有的纳入建筑的报警系统中进 行管理。
报警系统中还包括一些人工报警装 置,如报警按钮、脚挑开关等,其报警 信号也接入
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的 组成图见图 36-52。连接见图 36-53。
3. 入侵报警系统的功能
入侵报警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有:
(1) 具有全面的报警功能,系统应具有开关量输入、模拟量输入和开关量输出等接口,
以便可接入各类探测器和发送报警信号,控制警号/警铃、布/撤防指示灯等报警输出设备。
1004 36 智能建筑工程(2) 系统应能方便地按时间、区域部位实现对防区的布防和撤防,可自动(任意编
报瞥监控中心
报警复核
警报上传
设防
报替控制主机 (就地处理_)
撤防
震动探测器
双鉴探测器
紧急按钮
玻璃破碎
门磁开关
图 36-52 人侵报警系统的组成图
;探测軔 g|
一 探 测 器 2 一 探 测 器 I I
中文液晶键盘
°Jw
打印模块探 探 拥 测
Wf . ΟΘ
丄 _2_
L1探
拥
器
η
1
I DVR 设备
继 电 器 联 动 模 块
防 区 扩 展 . 模 块
报 普 主 机
图 36-53 人侵报警系统的连接图
程)或人工、单个点或一组点进行布防、撤防及对各防区输入/输出功能进行编程等。
(3) 整个系统应具有定时巡检、运行状态显示、实时控制功能。系统发生报警时除能
直接进行联动控制外,还能提供对报警信号的联动处理信息,指导值班人员迅速采取正确
的应对措施。
(4) 报警系统的探测器应能抗光、热、无线电波、射频等干扰,防止误报警的发生; 能
消除对小动物的误报警,而同时又能保持对人体目标的良好探测功能。
(5) 系统应具有可视化多媒体电子地图,多媒体电子地图使报警系统工作情况通过地
图直观地表达。它将监控现场布防图作为电子地图的背景,采用分层式管理,每一层对应
一个特定区域,图中还有一些关键图素,如环境图素和监控图素,可以进行标识并显示其
状态。可在地图中对报警探头进行操作,比如进行布防和撤防;査询报警状态;报告报警
时间列表等》
(6) 报表打印功能:能够记录用户的操作信息(包括操作者姓名、登录及退出时间和
日期)和系统的报警信息等,并能按一定的格式打印出来,便于以后査验,监督操作者的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05
工作,分清责任。
(7) 系统本身应有极高的防破坏性及可靠性,前端设备应有防拆、防断线等保护措 施。
并确保监控中心主机和前端设备通信线路的正常工作,一旦出现异常,监控主机就会 产生
不同的报警提示,提醒用户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能自动联动各种已设定好的报警 行动。
(8) 报警系统能与其他安全防范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实现联网,以便实施集成化的
集中管理、集中监控。
(9) 报警系统的电源应保证系统在市电断电后能持续工作 8h 以上。
安防传感器的种类见图 36-54。
36.11.3. 2 入侵报警系统的安装
1.人侵报警系统设备安装的要求
入侵报警系统设备的安装除应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2004 第
6. 3. 5 条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第 14. 2 节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
-接点式……磁接近开关 ■红外线式……反射式红外线光闸
探测器 -振动式……玻璃破坏探测器 -压电式……玻璃破坏
探测器
室外室内型 建筑用场地外周型
一点替戒型_
-红外线式……红外线遮断探测器(反向型、反射型>
-立体警戒型
-面警戒型
一可见光式…·可视光式遮断探测器 -电波式……微波探测
器 -带式……铝带合式开关
-红外线式……被动红外线探测器
安防传感器
-超声波式……超声波探测器(收发一体型、发收分体型)
-电波式……电波探测器(收发一体型、发收分体型)
~可见光式……可见光式遮断探测器
-非围栏型-
- 地上设置型-
-电波式……微波探测器
-埋设型-
-线瞀戒型-
-围栏安装型-
-断线式……切断接点 -张力式·…限制开关 -振动式……水
银触点、金属触点 -电场式……电场式入侵探测器 _光纤式
_振动式
-压电式……压电器件
•图像式 CCTV
图 36-54 传感器的种类
要求:
(1) 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要求。
(2) 探测器应在坚固而不易振动的墙面上安装牢固。
(3) 探测器的探测范围内应无障碍物。
(4) 室外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在干燥、通风、不积水处,并应有防水、防潮措施。
(5) 磁控开关宜装在门或窗内,安装应牢固、整齐、美观。
(6) 振动探测器安装位置应远离电机、水栗和水箱等震动源。
(7) 玻璃破碎探测器安装位置应靠近保护目标。
(8) 紧急按钮安装位置应隐蔽,便于操作,安装牢固。
(9) 人脸识别、模式识别、行为分析等视频探测器及视频移动报警探测器的安装还必 须
遵循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要求。
(10) 红外对射探测器安装时接收端应避开太阳直射光,避开其他大功率灯光直射, 应
1006 36 智能建筑工程
顺光方向安装。
(11) 系统控制设备的安装
1) 控制台、机柜(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机架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0. 8m。
2) 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其中监视器应避免 外
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 热
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
3)控制室内所有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排列、捆扎整齐,编号,
并有永久性标志。
2.入侵报警系统设备的安装注意事项
技术和产品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以系统调试的具体细节应按照所使用的产品的技术
资料进行。
36.11.3.3 入侵报警系统的调试与检测
对于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工作,国家有几个有关的国家标准,在施工的 各
个环节应认真遵照执行。
一个基本原则是:漏报警是不允许的,误报警应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限度。
1. 报警系统调试的要求
(1) 报警系统调试应执行《安全
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 — 2004 第 6.4 节的 规
定。
(2) 按照《入侵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394
的规定,要求检查探测器的探测范围、 灵敏度、误报警、漏报警、报警状态后的恢复、防
拆保护等功能与指标,检查结果应符合 设计要求。
(3) 检查报警联动功能,电子地图显示功能及从报警到显示、录像的系统反应时间,检
查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4) 按国家现行标准《防盗报
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 的规定,检查控制 器
的本地、异地报警、防破坏报警、布撤防、报警优先、自检及显示等功能,应符合设计 要
求。
(5) 入侵报警系
统的检验还应执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2006
第 8. 3. 6 条的规定,并且,还应检验视频报警探测器的图像异动报警功能、背景变化报警 功
能、行为分析、模式识别报警功能等,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6) 检查紧急报警时系统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入侵报警系统的检测内容
(1) 系统电源的检测
按设计检测系统前端控制(驱动)器的直流电源以及所有探测器的电源;电源自带的 充
电器应能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能达到蓄电池能支持工作 8h 以上。市电供电掉电、直 流欠
压时,能给系统发出警报。
(2) 探测器和前端控制(驱动)器功能监测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07
1) 探测器的有效区间的检测和防宠物功能检测。
2) 探测器和前端控制(驱动)器的防破坏功能检测,包括:报警器的防拆卸功能; 信
号线断开、短路;剪断电源线等情况的报警。
3) 探测器灵敏度检测。
4) 探测器的输出信号是否为无压接点(平接点)开关信号。
(3) 系统功能检测
1)系统控制功能检测,包括:系统的撤防、布防功能;系统后备电源投入功能等。 见表
36-9。
入侵报瞀系统检测表 表 36-9
检测项目 检测内容 技术要求 检 测 记 录
1 2 3 4 5 6 7 8
报警管理 检
测
布防
撤防
防破坏报瞥
自检功能
巡检功能
报 警 延 时
报警信息查询
手触/自动触发报警
报警信息 处
理检测
报警信息存储与打印
声、光报警显示
电子地图/区域显示
接警时间 <4s
报警接通率 >98%
监听、对讲功能
报警确认时间
查询、统计、报表打印
2) 系统通信功能检测包括:报警信息的传输、报警响应功能的检测,参见表 36-9。
3) 现场设备的接入率及完好率统计。
4) 系统的联动功能检测,包括:控制(驱动)器的输出接点与当地输出的联
动、入 侵报警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的联动功能的检测。检测
内容包 括:报警点相关电视监视画面的自动调入、开/关相关的出入口管理系统、事件录像
联 动等。 ’
5) 报警系统工作站应保存至少 1 个月(或按合同规定)的数据存储记录。
6) 报警系统和城市报警联网功能的检测。
(4)系统软件功能检测
报警系统管理软件能提供:系统设置、组编制、系统地图和防区设置、时间表设置、布
撤防设置显示等的可视化操作界面。
1008 36 智能建筑工程
1) 报警系统的登录和密码功能检测。
2) 系统软件的参数设置、时间表编制、对报警输入/输出点的设定、编组,编制报警 地
图等功能的检测。
3) 报警系统管理软件(含电子地图)功能检测。
①系统可接受 bmp dwg 等文件。
②与开放数据库的连接。
③可按用户的需要随时进行布防图的配置和修改。
④可通过屏幕上的图标进行发送指令或对其进行设置。
⑤在布防图中报警点的相关数据和状态的显示。
4) 软件对所定义的联动控制与联动效果的检测。
5) 软件对所定义的报警输出和检测。
36.11. 4 视 频 监 控 系 统
36.11.4.1 视频监控系统组成
视频监控系统也称为“电视监视和控制系统”,或简称为“电视监控系统”、“视频监 控系统”,
它是对建筑物内重要公共场所、通道和重要部位,以及建筑物周边进行监视、录像的系统。
它除具有实时监视功能外,还具有图像复核功能、与防盗报警系统和出入口 控制系统等的
联动功能。
1. 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甩
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摄像机及辅助设备
(镜头、云台等)直接观看被监视场所的各种情况,可以把被监控场所的图像内容、声音 内
容同时传送到监控中心,使被监控场所的情况一目了然,且具备图像(及声音)的记录 存
储功能。同时,电视监控系统可以与防盗报警系统、报警中心等其他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联
动运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强大。
2.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电视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电视监控系统由摄像部分(有时还有麦克风、监听器)、传
输部分、控制部分以及显示和记录部分组成。
摄像部分是电视监控系统的前沿部分,是整个系统的“眼睛”,它把监视的内容变为 图像
信号,传送控制中心的监视器上,摄像部分的好坏及它产生的图像信号质量将影响整 个系
统的质量。
电视监控系统结构图见图 36-55。
智 能 一 体 化
球 型 云 台
智 能 一 体 化 球 型 云 台
红 外 一 体 化 摄 像 机
红 外 一 体 化 摄 像 机
电源
电源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09
I
I* T?·. ■ *:JuSq," i 矩阵控制主机
画面分割器
电源
tp
远程分控
超低照度 摄像机
矩阵控制键盘
数字硬盘 数字硬盘
录像机 录像机
图 36-55 电视监控系统结构图
系统包括电视监控系统配合报警系统产生报警联动部分。
视频监控系统由摄像机、监视器、监控主机等组成。
报警系统由报警主机、多个 CK 双鉴式(红外与微波复合)入侵报警探头、警号等 组成。
数字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与传
统的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图像记录设备和集中控制系统。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的
图像记录设备一般采用时滞录像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采用 MPEC 技术把视频信息压缩 后
存入硬盘。
现在的模拟方式数字存储录像方式再生画质再生时的画质低于录制的画面:由于录像
带的老化再生画质下降、磁头磨损造成的画质下降以及录像再生时画质变化,现在已很少
使用。
系统的前端设备是各种类型的摄像机(或视频报警器)及其附属设备;传输方式一般 采
用同轴电缆或光缆传输;系统的终端设备是显示/记录/控制设备,它一般设在安防监控 中
心。安防监控中心的视频监控控制台还对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进行集中管理和 监
控。
视频电视监控系统的分类如下:
视频电视监控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
像压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逐渐由模拟监控系统向数字监控系统发 展。
其名称也由早期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或电视监控系统演变成视频监控系统。两类系统 的区
别主要在视频信号的处理和记录方式。
(1)模拟式视频监控系统为传统的电视监视系统,前端为 CCD 摄像机。图像信息以 模拟
信号传输、不压缩;采用视频矩阵、画面分割器等进行视频信号的切换处理,记录设 备为
录像机,显示设备为显示器/电视机。
■ (2)数字式视频监控系统,也称数字视频录像(DVR)系统。系统的前端设备可以 是数
字摄像机,但大多仍为一般 CCD 摄像机;摄像机信号经视频服务器进行处理后变成 数字信
号,数字图像信号以帧的格式存储下来,可由计算机进行各种处理;记录设备采用 硬盘记
录;显示设备可由 VGA 格式显示,或仍通过显示器/电视机显示,以适应操作者 的习惯。
数字式视频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实现图像的压缩/解压缩等处理,并 可
方便地实现多种功能,如通过视频切换技术实现多视窗、视频报警、视频捕捉、图像存 盘,
特别是视频信号的网络传输、远端监视和控制等功能使监视系统更直观,数字录像也 极大
地方便了对图像记录的检索。
1010 36 智能建筑工程
在数字式监控系统中根据实现的方式不同通常又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采用专用硬件
实现的 DVR 系统;另一类是采用基于微机技术实现的 DVR 系统。数字式监控系统结构 见图
36-56。
前者是采用嵌入式单片机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时操作系统(RTOS) ; 后 者 则
采用传统的微机(或工控机),加图像采集卡、Windows 操作系统构成 DVR 系统。嵌 入式
主机加实时操作系统构成的 DVR 系统高可靠、无死机;不会产生记录资料混乱的现 象;采
用硬件实现图像的压缩/解压缩;图像质量高且图像记录不能更改和编辑。由于有
图形服务器
图形工作站
网络客户端 (DVCS)
大屏幕显示
协 议 转 换 器 前 端 摄 像 机
快球
-体化
半球
图 36-56 数字式监控系统结构图
这些优点而被金融、证券、银行、文博等高风险场所广泛采用。数字式监控系统采用的压 缩
/解压缩标准通常有 MPEG—1、MPEG—2、MJPEG, MPEG—4 等。.
3.电视监控系统的功能
(1) 两类视频监控系统都应具有的功能
1) 要求摄像机等前端设备具有防破坏功能。
2) 画面上应有摄像机的编号、地址、时间、日期等信息显示,并能将现场画面自动 切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11
换到指定的监视器上显示。
3) 对重要监视部位应能进行长时间录像。
4) 能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将音、视频信号的同步输入、切换和记录。
5) 摄像机的云台能按设定的程序运动,也可在监控中心操作台通过操作键/杆、鼠标
等对所选定摄像机的云台进行全方位控制。
6) 可在监控中心操作台通过操作键/杆、鼠标等对所选定摄像机镜头的光圈、景深和
焦距进行调节。
7) 可在监控中心操作台操控启动灯光、雨刷、警号等远端外部设备。
8) 监控系统可分别对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设定。系统管理员可对系
统各种硬件的配置情况和各种资料进行设定和控制,操作员只能进入系统操作主界面。
9) 系统应能接受来自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的报警信号。报警发生时,系统 应
能对报警现场进行图像(和声音)的复核,并有报警信号输出装置,留有与 110 接警中 心
联网的通信接口。
(2) 模拟式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1) 监控主机可将视频画面任意进行分割,最多可分割 16个画面,每一画面显示相应 输
入的视频图像,并可在画面上叠加摄像机的编号、地址、时间、日期等信息。画面显示 应
能任意编程、自动或手动切换,并能将现场画面自动切换到指定的监视器上显示。必要 时
可对所监视的视频图像进行冻结,并进行传输和存储。
2) 电视监视系统的画面显示应能任意编程、自动或手动切换。
3) 安防系统的监控中心应设有电视墙,可通过监控主机对电视墙显示的图像进行切
换。可将任意一路或几路视频以各种分配形式输出到电视墙上,实现人工切换、自动切 换、
分组切换、关联切换等功能。
(3) 数字式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1) 能在一台主机的视窗中可形成多个视窗,同时看到几个不同摄像机的影像。
2) 图像信号的压缩比可设定。
3) 图像的记录方式可以 25 帧/s 的速度实时记录,也可采用动态检测录像(即“动 则录”),
并可将音、视频信号同步输入和记录。
4) 能实现视频报警技术,可在视频图像上进行区域布防,当布防的区域出现活动图 像
或静态物体发生位移时立即进行录像、存盘、发出报警提示和记下当时的时间和地点信 息,
并进行视频跟踪。
5) 可分别根据时间、地点、摄像机号等进行检索,也可进行综合检索,并进行备份、
打印等。
6) 为便于集中管理,系统应具有远程监视功能、控制功能。可在远端通过内部网、电
话网、专线和因特网等通道对异地的监控系统进行监视和控制。
36.11.4.2 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
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主要有以下的技术要求:
1. 金属线槽、钢管及线缆敷设的相关规定
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4 章规定及执行《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1994 第 3. 3 节规定。未作规定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101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要求
(1) 监控中心内设备安装和线缆敷设应执行《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1994 第 3. 4 节的规定。
(2) 监控中心的强、弱电电缆不得交叉,并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3) 大型安防监控系统的控制室应铺设抗静电活动地板。
(4) 大型显示设备的安装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5) 摄像机、
云台和解码器的安装除应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
2004 第 6. 3. 5 条、《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198—1994 第 3. 2 条和 《民
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第 14. 3. 3 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摄像机及镜头安装前应通电检测,工作应正常。
2) 确定摄像机的安装位置时应考虑设备自身安全,其视场应不被遮挡。
3) 架空线入云台时,应做滴水弯,其弯度不小于电(光)缆的最小弯曲半径。
4) 安装室外摄像机、解码器应采取防雨、防腐、防雷措施。
(6) 光端机、编码器和设备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光端机或编码器应安装在摄像机附近的设备箱内。
2) 设备箱应防尘、防水、防盗。
3) 视频编码器安装前应加点测试,图像传输与数据通信正常后方可安装。
4) 设备箱内设备排列应整齐、走线应有标识和线路图。
(7) 应用软件安装应符合本章第 36. 7. 3 条和本章第
11. 3 节的要求。
(8) 服务器、存储设备及外部设
备等安装应符合本章第 36. 7 节的要求。
3.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的步骤
(1) 前端设备安装前的检查
1) 将摄像机逐一加电检查,并进行粗调,在摄像机工作正常时才能安装。
2) 检查室外摄像机的防护罩套、雨刷等功能是否正常。
3) 检查摄像机在护罩内紧固情况。
4) 检查摄像机与支架、云台的安装孔径和位置。
5) 在搬动、架设摄像机过程中,不应打开摄像机镜头盖。
(2) 前端设备的安装
1) 应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易受外界损伤、无障碍遮挡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影响现 场
设备工作和人员的正常活动。
摄像机安装对环境的要求:
①在带电设备附近架设摄像机时,应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
②摄像机镜头应从光源方向对准监视目标,应避免逆光安装,否则易造成图像模糊,或
产生光晕;必须进行逆光安装时,应将监视区域的对比度压缩至最低限度。室内安装的 摄
像机不得安装在有可能淋雨或易沾湿的地方;室外使用的摄像机必须选用相应的型号。 不
要将摄像机安装在空调机的出风口附近或充满烟雾和灰尘的地方,易因湿度的变化而使 镜
头凝结水气,污染镜头。不要使摄像机长时间对准暴露在光源下的地方,如射灯等点 光源。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13
③安装高度:室内以 2. 5〜5m 为宜;室外以 3. 5〜10m 为宜不得低于 3. 5m。
④摄像机安装时露在护罩外的线缆要用软管包裹,不得用电缆插头去承受电缆自重。
2) 护罩摄像机的安装:
摄像机的结构因品牌不同而各异,摄像机安装的注意事项有:
①一般在天花板上顶装,要求天花板的强度能承受摄像机的 4 倍重量。
②将摄像机接好视频输出线和电源线,并固定在防护罩内,再安装在护罩支架上。
③根据现场条件选择摄像机的出线方式,通常有从侧面引出。
3) 云台摄像机的安装:
①墙装时将云台支架固定于墙上;吊装时则将云合倒装在吊架上。
②根据最佳视场角设定云台的限位位置。安装髙度:室内以 2. 5〜5m 为宜;室外
以
3. 5〜10m 为宜,不得低于 3. 5m。
③根据云台的控制方式选用交流或直流驱动电源,· 一般转动速度固定的多采用交流
驱动;转动速度可变的则采用直流驱动。
4) 电梯轿厢内摄像机安装:
①应安装在电梯轿厢顶部、电梯操作盘的对角处,如可能,则隐蔽安装。
②摄像机的光轴与电梯的两面壁成 45°角,且与电梯天花板成 45°俯角为宜。
5) 摄像机的连接线:
①云台摄像机的视频输出线、控制线应留有 lm 的余量,以保证云台正常工作。
②摄像机的视频输出线中间不得有接头,以防止松动和使图像信号衰减。
③摄像机的电源线应有足够的导线截面,防止长距离传输时产生电压损失而使工作不
可靠。
④支架、球罩、云台的安装要可靠接地。
6) 户外摄像机的安装:
户外安装的摄像机除按上述规定施工外,要特别注意避免摄像机镜头对着阳光和其他
强光源方向安装;此外还要对视频信号线、控制线、电源线分别加装不同型号的避雷器。
(3) 监控中心设备的安装
1) 监控中心设备的安装原则
参照《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2887—2011 执行。
2) 监控中心设备的连接按设计的系统图连接。
36.11.4.3 系统的调试与检测
视频监控系统的调试分准备工作、单机调试和系统调试等步骤进行。 视频监控系统的调试
流 程 见 图 3 6 - 5 7 。
图 36-57 视频监控系统调试流程图
1.调试准备工作
1014 36 智能建筑工程
(1) 电源检测:
1) 监控台、电视柜总电源交流电压检测。
2) 监控台、电视柜各分路交流电压检测。
3) 摄像机用总电源和各分路电压检测。
4) 有直流电源输出时,要检测输出极性。
(2) 线路检查:
1) 按施工图进行校线。
2) 用 500V 兆欧表检查电源电缆的绝缘,其芯线与芯线、芯线与地线的绝缘电阻不 应
小于 0. 5ΜΩ。
3) 用 250V 兆欧表检查控制电缆的绝缘,其芯线与芯线、芯线与地线的绝缘电阻不 应
小于 0. 5ΜΩ。
(3) 接地电阻的测量:
1) 系统中所有接地极的接地电阻均应测量,并做好记录。
2) 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 1Ω。
(4) 监控中心视频矩阵切换系统,其中包括矩阵主机、控制键盘以及录像机等设备调 试
应工作正常。
2. 单机调试
应按摄像机产品说明书对摄像机进行设置和功能检查。下面以云台摄像机为例作一介
绍,这些调试通常包括:
(1) 摄像机的设置内容
1) 对云台摄像机的位置设定;对镜头的变焦、聚焦的位置进行设置。
2) 预置摄像机的 ID 码。
3) 设定摄像机在每个机位上的停留时间。
(2) 摄像机控制功能调试
1) 调整控制器遥控旋钮,检查云台的摇动(水平旋转)、俯仰(垂直旋转)角度是
否 满足要求;旋转速度是否均匀;自、停控制是否灵敏;有无噪声等。
2) 若旋转角度不能满足要求,可调整设置和云台的限位开关。
(3) 摄像机防护罩功能调试
1) 对摄像机防护罩的加热器功能调试。
2) 对摄像机防护罩的雨刷功能调试。
3) 对摄像机防护罩的排风扇功能调试。
4) 检查防护罩的保护电路。
(4) 摄像机功能调试
1) 调试前首先应检查云台和摄像机处的电缆量,在云台旋转过程中插头尾部是否承
受有拉力;摄像机附近 50cm 处不应有障碍物;摄像机防护罩各种功能应正常,防护玻 璃、
镜头应擦拭干净等。
2) 依次开通控制器电源、监视器电源、摄像机电源、监视器应显示图像。
3) 检查摄像机、镜头、监视器等设备,各设备的状态是否良好,摄像机图像是否清 晰、
监视器显示图像是否合格等。
4) 图像清晰时,可遥控变焦、自动光圈、观察变焦过程中的图像清晰度;自动光圈 能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15
否随光线自动调节等,对异常情况做好记录。·
5) 遥控电动云台,带动摄像机旋转在静止和旋转过程中图像的清晰度应变化不大。云
台应运转平稳、无噪声、不发热、速度均勻。
6) 检查录像机是否可正常录像。
3. 系统调试
(1) 开通总电源,分别在监控室和监视现场通过对讲机联络逐一开通摄像机回路,调 整
监视方向,使摄像机能准确对准监视目标或监视范围。
(2) 遥控变焦、自动光圈、遥控云台旋转、观察监视范围的变化。
(3) 操作控制器进行图像切换,并进行定时连续切换功能试验,再进行数字、年、月、
日显示调整和进行录像试验。
(4) 当图像发黑或发暗时,应对监视区域的照明灯具的方位进行调整,以提高图像 质
量。
(5) 当摄像机调试时,如屏幕出现干扰杂波,应检查摄像机附近是否有强电磁场,并
检查视频接头接触是否牢靠。
4. 数字式视频监控系统调试
数字式视频监系统的调试主要区别在视频服务器部分,可参照产品技术资料进行 调试。
5. 视频监控系统的测试
视频监控系统的测试是检测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是否可达到设计说明指标,运行是否
正常,为系统整体运行创造条件。
(1) 检测内容:
1) 系统功能检测:云台转动、镜头、光圈弧调节、调焦、变倍,图像切换、防护罩 功
能的检测。
2) 图像质量检测:在摄像机的标准照度下进行,进行图像的清晰度及抗干扰能力等 检
测。
(2) 检测方法:系统功能检测通常采用主观评价法检测。
1)主观评价法检测
检测结果按《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 7401—1987 中的五级损伤制 评定,
见表 36-10,主观评价应不低于四级。
主观评价评分分级表 表 36-10
图像质量损伤主观评价 评分等级
未察觉图像有损伤或干扰 5
可察觉图像有损伤或干扰,但接受 4
图像有明显损伤或干扰,令人感到厌烦 3
图像有严重损伤或干扰,令人讨厌 2
图像有极严重损伤或干扰,不能观看 1
2)抗干扰检测
抗干扰能力测试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2001 进行检测。
(3) 系统整体功能检测: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功能检测。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现场设备的接入 率
1016 36 智能建筑工程
及完好率;开通稳定运行时间;矩阵监控主机的切换、控制、编程、巡检、记录等功 能;
系统跟踪时的随动效果等。
对数字视频录像式监控系统还应检査主机死机的记录、图像显示和记录速度、图像质 量、
对前端设备的控制功能以及通信接口功能、远端联网功能等。
对数字硬盘录像监控系统除检测其记录速度外,还应检测记录的检索、査找等功能。
(4) 系统联动功能检测:
对视频监控系统与安全防范系统其他子系统的联动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出入口管理系
统、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等的联动控制功能。
(5) 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记录保存时间应符合合同的规定。
36.11.5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36.11.5.1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组成
出人口控制系统也称为“门禁控制系统”。
1. 出人口控制系统的作用
出人口控制系统对建筑物及建筑物内部的区域、房间的出人口,对发出通过请求的人 员
的进、出,实施放行、拒绝、记录和报警等操作的一种电子自动化系统。控制器能根据 事
先的登录情况对使用者的卡号作出判断,对有效卡放行,对无效卡拒绝并且同时向系统 发
出报警信号。
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一般都与人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消防系统等联动。通
常人侵报警系统的报警信息传输给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并联动门禁;出人口控制 (门
禁)系统的报警信号应联动视频监控系统,对报警点进行监视和录像;消防系统的火 警信
号应联动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使发生火警相关区域出入口的门禁处于释放 状态。
2. 出人口控制系统的组成
f 无效时以 1
(1)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由出入口目标识别系统、出入口信息管理系
统、出人口 控制执行机构等三部分组成。系统的组成如图 36-58 所示。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17
出入口门禁一以太网门禁结构 网线
网线
网线
,计算机 .闲络交换机 .门禁电源
.电子锁 ,门
TCP/IP
控制器
I 485 连接 ■ 1------------------------
分控机<
出门按钮*
读卡器----------------
图 36-58 门禁系统结构图
(2) 系统的前端设备为各种出入口目标的识别装置(如读卡机、指纹识别机等)和出 入
口控制执行机构(门锁启闭装置,如出门按钮、电锁等),如图 36-58 所示。信息传输 一般
采用专线或网络传输;系统的终端为显示/控制/通信设备。
(3) 门禁系统前端设备组成:
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的控制器有单门控制器(一个控制器控制一把锁),双门控 制
器(一个控制器控制 2 把锁)、4、8 甚至 16 门控制器等;门禁控制器的工作方式可以 是独
立的控制器,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各门禁控制器实施集中监控的联网式控制。
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如对出门无限制时,可采用出门按钮开门;如对出门有限制 要
求时(如要求记录时间等),要在出门处安装出门读卡机,而不是安装出门按钮。
(4)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的分类:
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的区别主要在出入口目标识别系统所采用的技术。
目标识别系统可分为对物的识别和对人体生物特征的识别两大类。
对物的识别包括:由出入人员的通行密码(通过键盘输入)条码卡、磁卡、ID 卡、 接
触式 1C 卡、非接触式 1C 卡等,或其中的若干项结合使用。
对人体生物特征的识别是根据对人体生物特征的惟一性识别确定是否容许通行,它包 括:
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瞳孔识别、语音识别等。
在具体使用中也有将两类目标识别方法联合使用,如密码加指纹等。
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还包括电梯通行控制系统,它是对工作人员设定其可通行的 楼
层,电梯系统只在其指定的楼层开放。
3.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功能
(1) 现场设备功能
1) 系统现场的出入口目标识别装置和控制执行机构应具有防破坏功能,包括:防拆 卸、
防撬功能;信号线断开、短路;剪断电源线等情况的报警。
2) 读卡机的 LCD 液晶显示器应可同时显示相应的信息。如:有效、读错误、无效 卡、
36.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J0J5
无效时段等。
3) 现场控制器可接入读卡机等读入设备,并指令电销执行规定的动作;应具有独立 的
存储和编程能力;多个辅助输入和输出;并能提供通信接口。当与系统控制器的通信中 断
或系统出现故障时,能保证所管理出入口门禁的正常开启不受影响,且仍能记录进出 事件。
4) 现场控制器应有充电电路和备用电池,出现供电故障时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8个 小
时。
(2) 管理中心功能
1) 门禁管理中心实现对门禁系统的工作模式设置、各种参数设置和人员身份等的管
理:包括门禁系统工作模式、门禁授权人员信息的查询、门禁卡片的制作等。
2) 门禁管理中心上要负责收集、分析、统计和查询各监控单元门禁监控实时数据、报
警信息及历史数据,报警信息产生时系统会相应进行声、光报警,提请值班操作人员紧 急
处理。
3) 门禁管理中心能实现门禁状态的实时监测,实时显示各门的开关状态,可实时显 示
当前开启的门号、通行人员的卡号及姓名刷卡时间和通行是否成功等信息,并可实现远
1016 36 智能建筑工程
程开门。
4) 门禁管理中心可对现场的读卡器进行授权、取消授权、时间区设定、报警布防/撤 防
等操作。
5) 可对员工所持的卡进行授权(通行时间、通行区域)、授权变更,如有卡片遗失
监 控中心可立即废除此卡的通行权利。
6) 门禁系统能实现报警事件的联动响应。
7) 门禁系统应有输出信号可控制室内灯光的开关,可实现持卡人对房间灯光的自动
打开或关闭。.
(3)管理软件的功能
1) 门禁系统的软件功能应包括:报警(报警管理)、监控(系统监控)、报表(统
计 和打印有关设备数据)、査询(提供对设备和统计数据的査询)及自诊断(对系统自身
运 行状况监视)、及管理(对系统工作站、操作人员、设备、数据和其他配置等的管理)
等 功能。
2) 可在电子地图显示门禁点的设置、状态等信息。
3) 系统应能存储系统参数、员工个人资料及出入门数据等信息。
4) 系统操作人员应有多级权限管理,防止越权操作。
5) 系统数据库应为开放的数据库,符合 TCP/IP 通信协议,可与其他应用软件共享 公
共数据库;支持用户自定义报表;能支持持卡人员的照片图像,便于操作人员对在刷卡 时
自动弹出的持卡人照片进行比较鉴定。
36.11. 5. 2 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安装
1. 出入口控制系统设备的安装要求
(1) 识读设备的安装位置应避免强电磁辐射辐射源、潮湿、有腐蚀性等恶劣环境。
(2) —体型系统,识读设备的安装应保证使用的连贯性和畅通性,并应保证系统维修 方
便。
(3) 控制器、读卡器不应与其他大电流设备共用电源插座。
(4) 控制器宜安装在弱电井等便于维护的地点。
(5) 设备安装完毕应加防护结构面,并能防御破坏性攻击和技术开启。
(6) 门禁控制器与读卡机间的距离,不宜大于 50m。
(7) 锁具安装应牢固,启闭应灵活。
(8) 红外光电装置应安装牢固,收、发装置应相互对准,并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9) 信号灯控制系统安装时,警报灯与检测器的距离应为 10〜15m。
2. 出入口控制系统设备的安装步骤:
(1)前端设备的安装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前端设备安装的示意图如图 36-59 所示:
本系统施工时对设备的安装、信号抗干扰能力等应给予充分重视,以确保数据传输的 准
确性和响应时间。
1)读卡器的安装
①读卡器的选择由设计确定。常用的读卡器有:
a.磁卡读卡器:通过磁卡刷卡读入数据,通常配有键盘和显示屏。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17
220V 电源
门磁线
ZRVV2X0.5
RVV2XI 出门按钮线
RVV2X0.5
ο
RVV3 X 1 通讯线屏 1 蔽五类线
读卡机· RVVP8 X0.5
图 36-59 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前端设备安装图 P :读卡机;R:出门按钮;C:门禁控制器;
L :电锁
b. 1C 卡读卡器:通过插卡读人数据,通常配有键盘和显示屏。
c. 感应卡读卡器:通过非接触式的读卡方式读人数据,可根据对读卡距离的要求选 用
不同的读卡器。
d. 指纹识别器:通过对通行人指纹的扫描读取指纹图像和特征数据。通常配有键盘 和
显示屏。适用于安全保密要求较高的场所。
e. 掌纹识别器:通过对通行人掌纹的扫描读取掌纹图像和特征数据,通常配有键盘 和
显示屏。适用于安全保密要求较高的场所。
②读卡器的安装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
a. 读卡器应安装在靠门处,并有足够空间,且高低位置合适以方便人员刷卡。
b. 读卡器用螺钉固定在墙上。
c. 读卡器的安装还应使读卡器与控制器之间的电缆连接方便。
2)控制器的选择和安装
①控制器的选择由系统设计确定。
②控制器的安装应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可靠性、工艺性、实用性。
③门禁控制器安装在受控门内的上方或放在公众不易接近,而又易于工程技术人员维 修
的地方(如竖井内),与该控制器连接的读卡机安装在门外方便刷卡的地方。控制器用 紧
固件或螺钉固定在墙上。控制器旁应有交流电源插座。出门按钮安装在门内。
④控制器与各部件的连线:
a. 控制器与读卡机之间的信号线采用 0.5mm2 或以上规格的带护套的铜芯屏蔽导线 连
接,最长距离不应超过 100m。
b. 控制器与键盘间的信号线采用 0.5mm2 或以上规格的屏蔽导线连接,最长距离不 应
超过 100m。
c. 系统主控制器至各项场控制器之间、现场控制器至各读卡器之间应采用屏蔽双绞
线缆。
d. 控制器至电动锁、出门按钮、门磁开关之间采用 2 芯双绞线缆。
1018 36 智能建筑工程
e. 不应出现两条线缆焊接连通的情况,信号线如超过距离时必须通过转换器进行 连
接。
f. 所有线缆必须穿管或经线槽敷设,主干线可通过金属线槽敷设,支线采用金属管 敷
设到位,两接口端用 86mmX86mm 方盒作出线口。
⑤安装控制器时必须注意控制器对电锁的驱动能力,当驱动能力低时,必须选配辅助 电
源。
3) 锁具的选择和安装
①应根据装修要求,并按门的材质(如玻璃门、木门、铁门等)、装置(如单门、或 双
门)和开门的要求。
a. 电磁锁:利用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吸力的原理制成。断电开启,符合消防对门锁的 要
求。适合于单向开门的玻璃门、木门和铁门。
b. 插销锁:断电开启,适用于双向开门的木门、铝合金门和有框玻璃门,特别适用 于
需 180°开启的门。使用插销锁时,要求插销总能对准门上的锁孔,安装精度要求较高。
c. 阴锁:通电开启。适用于单开门的木门上安装,是一种与传统锁具配套使用的新 型
电控制锁。在安装完传统锁具的锁头后把阴锁安装在原来要安装锁舌匣(或称锁扣)的 地
方。当阴锁被通电后,阴锁的翻板部分能因人力的推动而被翻开,使锁舌从锁舌匣中脱 出
从而打开门。
②锁具的安装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
4) 门磁开关的选择和安装
门磁开关是用于检测门的开关状态。
①门磁开关有暗埋式和明装式两种,应根据装修要求选用。
②门磁开关的安装应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
5) 门禁系统前端设备安装检测门禁系统的前端设安装完成后,可参照表 36-11 进行 检
测:
门禁系统前端设备安装质量检测 表 36-11
项目 内 容 抽查百分比
(%)
检查记录
1 2 3 4 5
读卡器 安装位置 30%
安装质量及外观
出门按钮 安装位置 30%
安装质量及外观
门禁控制器 安装位置 100%
电缆接线状况
接地状况
电磁锁 安装位置 30%
安装质量及外观
开关性能
电源 安装位置 30%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19
电缆接线状况
接地状况
36.11.5.3 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调试与检测
1.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调试 门禁系统的调试按门禁硬件调试和系统调试进行。 (1)硬件调试
. .
门禁系统硬件调试流程如图 36-60 所示。
图 36-60 门禁系统硬件调试流程
门禁控制器调试:
1) 连接控制器、读卡机、锁及附件。
2) 对控制器进行寝初始化。
3) 设置单元号。
4) 登录/删除一张用户卡。
5) 判别门禁工作是否正常。
(2)系统功能调试
门禁系统调试流程如图 36-61 所示。
图 36-61 门禁系统调试流程
1) 按系统设计功能对系统功能进行逐项调试。
2) 控制器工作状态设置:
系统对控制器的工作状态进行多种设置,如:门状态、开门方式(读卡、或读卡+密 码
等)等。通过系统操作直接发送指令开门。
3) 联动功能调试:
门禁系统中每一道受控的门禁控制器均能接受系统软件的指令,无须读卡而可开锁或 闭
锁。
①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
当火灾发生时,出入口控制系统能够在工作站的屏幕上显示该区的分区图及报警位 置,
按照预设程序来定义疏散线路,根据火灾发生的地理位置,将紧急疏散门打开或将防 火隔
离门关闭。
②与视频监控系统的联动
1020 36 智能建筑工程
出人口控制系统发生报警时,向视频监控系统发出联动指令将位于报警点附近的摄像 机、
云台调整到预设的预置点位置,并将现场人侵者图像显示在特定的监视器上,并控制 视频
记录设备将现场情况进行记录。
③与人侵报警系统的联动
当发生人侵报警时,出人口控制系统接受人侵报警系统的联动信号,将预先定义的相 关
出入口门禁关闭。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
(3)软件调试
1) 对系统所管理的设备配置、人员权限、操作方式等进行设定。如门禁设定、自动 读
取卡信息、自动读入卡号等。
2) 在联网的系统中通过软件对控制器进行设置,如增加卡、删除卡、设定时间差、级
别、日期、时间、布/撤防等功能的设置;在控制器独立工作时,可通过控制器机板进 行以
上编程。.
3) 实时或定时读取存放于现场控制器中的事件数据。
4) 按各种方式查询系统参数和事件记录,查询方式可按部门、日期、人员名称'、门 禁
名称等查询。
5) 可在电子地图上定义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门、锁位置等。并在电子地图上点出 各
门禁设备的活动图标可以查看相应监测点的详细的信息,包括:门禁状态、报警信息、 门
号、通行人员的卡号及姓、刷卡时间、通行是否成功等信息。并可对该点设备进行遥控 操
作。
6) 系统维护:密码管理、修复管理、压缩管理、备份、恢复等。
2.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的测试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的检测内容有:
(1) 系统电源的检测
1) 按设计检测系统前端控制器的电源以及所有读卡器的电源。
2) 电源自带的充电器能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能达到蓄电池能支持工作 8h 以上。
3) 市电供电掉电、直流欠压时,能给系统发出警报。
(2) 读卡器和控制器功能监测
1) 读卡器和控制器的防破坏功能检测,包括:防拆卸、防撬功能;信号线断开、短 路;
剪断电源线等情况的报警。
2) 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是否为无压接点(平接点)开关信号。
3) 控制器前端响应时间(从接受到读卡信息到做出判断时间)<0.5s。确保门对有 效
卡可立即被打开。
4) 非接触式感应读卡机读卡距离检测,应符合设计标准。
(3) 系统功能的检测
1) 系统主机在离线的情况下,出人口(门禁)控制器独立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性和 储
存信息的功能。
2) 系统主机与出人口(门禁)控制器在线控制时,出人口(门禁)控制器工作的准 确
性、实时性和储存信息的功能。
3) 系统主机与出入口(门禁)控制器在线控制时,系统主机和出入口(门禁)控制 器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21
之间的信息传输功能。
4) 系统对控制器通信回路的自动检测。当通信线路故障时,系统给出报警信号。
5) 通过系统主机、出人口(门禁)控制器及其他控制终端,实时监控出人控制点的 人
员情况,并防止“反折返”出入的功能及控制开闭的功能。
6) 系统对非法强行入侵时的报警的能力。
7) 检测本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动功能:如与消防系统报警时的联动功能等。
8) 现场设备的接入率及完好率测试。
9) 出入口管理系统应保存至少 1 个月(或按合同规定)的数据存储记录。
(4) 系统的软件检测
1) 演示软件的所有功能,以证明软件功能与任何书或合同书要求一致;
2) 根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性能要求,包括时间、适应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图 形
化界面友好程序,对所验收的软件逐项进行测试,或检查已有的测试结果;
3) 对软件系统操作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如:系统操作人员的分级授权、系统操作人 员
操作信息的储记录等;
4) 在软件测试的基础上,对被验收的软件进行综合评审,给出综合评价,包括:软 件
设计与需求的一致性、程序与软件设计的一致性、文档(含软件培训、教材和说明书) 描
述与程序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标准化程序等。
记录表格见表 36-12。
门禁系统的检测 表 36-12
检 测 项 目 检查评定记录 备注
1 控制器独立工作时 准确性
实时性
信息存储
2 系统主机接入时 控制器工作情况
信息传输功能
3 备用电源启动 准确性
实时性
信息的存储和恢复
4 系统报警功能 非法强行入侵报瞥
5 现场设备状态 接入率
完好率
6 出入口管理系统 软件功能
数据存储记录
7 系统性能要求 实时性
稳定性
图形化界面
8 系统安全性 分级授权
操作信息记录
9 软件综合评审 需求一致性
文档资料标准化
10 联动功能 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6.11.6 巡更(电子巡査)管理系统
巡更管理系统也称为电子巡查系统。巡更系统是为加强对巡更工作的管理,防止巡更 的
1022 36 智能建筑工程
差错和保护巡更人员的安全,记录巡更过程的数字式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可以设定多 条
巡更路线的功能,可对巡更路线和巡更时间进行预先编程。
36.11.6.1 巡更(电子巡査)系统组成
1. 巡更系统的作用
巡更管理系统可以对巡更结果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包括检查核对、结果存储、结果査 询
和打印报表等功能。巡更系统的工作目的是帮助各企业的领导或管理人员利用本系统来 完
成对巡更人员和巡更工作记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系统还可以对一定时期的线 路
巡更工作情况做详细记录。
2. 巡更系统的组成
巡更系统通常分离线式巡更系统和在线式巡更系统两大类。
(1) 离线式巡更系统
特点是:增加巡更点方便,但当巡更中出现违反顺序、报到早或报到迟等现象时不能 实
时发出报警信号。
1) 接触式:采用巡更棒作巡更器,信息钮作为巡更点,巡更员携巡更棒按预先编制 的
巡更班次、时间间隔、路线巡视各巡更点读取各巡更点信息,返回管理中心后将巡更棒 采
集到的数据下载至电脑中,进行整理分析,可显示巡更人员正常、早到、迟到、漏检的 情
况。
2) 非接触式:采用 1C 卡读卡器作为巡更器,1C 卡作为巡更点巡更员携 1C 阅读器,按
预先编制的巡更班次、时间间隔、路线,读取各巡更点信息,返回管理中心后将读卡器 采
集到的数据下载至电脑中,进行整理分析,可显示巡更人员正常、早到迟到、漏检的 情况。
(2) 在线式巡更系统
在线式巡更系统有的在巡更点设置巡更开关或设置读卡器(见图 36-62)。
图 36-62 在线式巡更系统
采用 1C 卡作为巡更牌,在巡更点安装 1C 卡读卡器、巡更员持巡更牌,按预先编制的 巡
更班次、时间间隔、路线巡视各巡更点,通过读卡器将巡更牌的信息实时上传至管理中
I读卡器
读卡器
I读卡器
一读卡器
36.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23
心,在管理主机的电子地图上有相应显示和记录。在巡更中不按预定的路线和时间就发出 报
警。
在线式巡更系统应可设定多条巡更路线,这些路线能按设定的时间表自动启动或人工 启
动,被启动的巡更路线能人工暂停或中止。巡更中出现的违顺序、报到早或报到迟都会 发
生警报,能及时得到临近中心的帮助和支援,它保证及时巡更,并保障了巡更人员的
安全。
3.电子巡査系统的功能
(1) 离线式和在线式巡更系统共同的功能
1) 巡更系统的工作站,通常可与出入口管理(门禁)系统或入侵报警系统工作站合 用,
安装巡更管理模块。
2) 系统具有巡更人员、巡更路线、巡更时间等记录的储存和打印输出等功能。
3) 系统应具有防止已获得的巡更数据和信息被恶意破坏或修改的功能。
4) 系统应具有按巡更员进行汇总、査询、分析失益、失职、打印等功能。
5) 管理工作站的服务功能。
(2) 离线式巡更系统
1) 巡更器(棒)具有防水、防腐蚀、抗干扰等功能。
2) 巡更棒应有较大的存储容量,容许在几个巡更周期后,再将巡更棒的信息下载到 电
脑。
(3) 在线式巡更系统
1) 现场的巡更点设备应具有防拆报警功能。
2) 可在工作站上设置巡更路线和绘制巡视路线图,设置巡更人员从前一个巡更点到
下一个巡更点所需的时间和误差(即最长及最短时间间隔)。系统能方便地对巡更路线和 巡
更时间间隔进行修改。
3) 系统应可定义多条巡更路线,对每条路线又可设定多条路径,并可对选定的巡更 路
线自动启动,或人工启动。
4) 管理工作站的服务功能。
36.11.6.2 巡更(电子巡査)系统的安装
巡更系统的设备安装要求:
(1) 前端设备的安装
1) 离线式巡更系统现场的信息钮、1C 卡安装在每个巡更点、离地面 1.4m 高处安装 一
个巡更信号器。详见产品安装技术资料。
2) 巡更点的巡更钮、1C 卡等应埋入非金属物内,并固定安装在巡更点,安装应隐蔽 安
全、牢固,不易遭到破坏。
3) 在线式巡更系统现场的读卡器的安装参见门禁系统。
(2) 前端设备安装质量的检测见表 36-13。
(3) 系统控制设备的安装
系统控制设备的安装可以参照 36. 11. 3. 2 入侵报警系统的安装实施。
1)控制台、机柜(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机
架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 0. Sm。
1024 36 智能建筑工程
巡更系统前端设备安装质量检测表 表 36-13
类别 项目 内容 抽查百分比
(%)
检 查 记 录
1 2 3 4 5
离线式巡更 巡更点 安装位置 ■ 100%
安装质量及外观
1C 卡 可靠性
在线式巡更 读卡器 安装位置 100%
安装质量及外观
电源 电源 安装位置 100%
电缆接线状况
接地状况
2) 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其中监视器应避免 外
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 热
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
3) 控制室内所有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排列、捆扎整齐,编
号,并有永久性标志。
36.11.6.3 巡更系统的调试与检测
1.巡更系统调试的流程
巡更系统调试的流程如图 36-63 所示。
图 36-63 巡更系统调试流程
2. 巡更系统的调试
具体调试内容应参照产品技术资料,主要按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试:
(1) 系统设置功能的调试:包括日期、时间、巡更员、巡更路线、班次设置、状态设 置
等。
(2) 系统数据采集功能的调试。
(3) 系统査询打印功能的调试。
(4) 系统维护功能的调试。
(5) 在线式巡更系统应调试实时临近界面、电子地图的显示功能,以及事故报警的 功
能。
3. 巡更系统的测试
(1)按照巡更路线图检查系统的巡更终端、读卡器的响应功能。.
(2) 检查现场设备的完好率。
(3) 检查巡更系统按巡更路线、巡更时间进行任意编程、修改的功能以及启动、中止 的
功能。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25
(4) 检查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传输、故障报警和指示故障位置的功能。
(5) 检查巡更系统对巡更人员的监督和记录情况和对意外情况及时报警的功能。
(6) 检査电子地图上的信息显示功能,故障时的报警信号等。
(7) 检査巡更系统发出报警时,应能按定义的事件联动向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管理
(门禁)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发出的联动信号。
4.巡更系统功能检测
巡更系统功能检测内容见表 36-14。
巡更系统功能表 表 36-14
检测项目 检查评定记录 备注
1 系统设备功能 巡更终端
读卡器
2 现场设备 接人率
完好率
3 巡更管理系统 编程、修改功能
撤防、布防功能
系统运行状态
信息传输
故障报警及准确性
对巡更人员的监督和记录
安全保障措施
报警处理手段
4 联网巡更管理系统 电子地图显示
报警信号指示
5 联动功能
36.11.7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
36.11.7.1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组成
1. 停车场(库)系统的作用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卡技术和传统的机械 技
术结合起来对出人停车场(库)车辆的通行实施管理监视以及行车指示、停车计费等综 合
管理。
2. 停车场系统的组成
系统通常由入口管理系统,出口管理系统的管理中心等部分组成。入口管理系统由读 卡
机、发卡机、控制器、车辆检测器、电动挡车器(自动栏杆、道闸)、满位指示器等组 成;
出口管理系统则由读卡机、控制器、车辆检测器、自动栏杆(挡车器、道闸)等组
成;管理中心由管理工作站、管理软件、计费、显示、收费等部分组成。 典型的停车场管
理系统如图 36-64 所示。
出 口 读 卡 机 吾 : 中 女 显 示 屏
语 音 提 示 内 部 对 讲
1026 36 智能建筑工程
地 感 线 圈 ( 有 车 读 卡 )
RWP2X0.75
图 36-64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根据其工作的模式的区别,通常有以下几类:
(1) 半自动停车场管理系统:由管理人员、自动栏杆组成。由人工确认是否对车辆 放
行。
(2) 自动停车场管理系统:对进出的车辆实现自动出入管理,还会根据管理系统设 定,
确定是否对临时停车户实行计时收费管理。
(3) 附加图像对比功能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在车辆人口处记录车辆的图像(车型、颜 色、
车牌),在车辆出库时,对比图像资料,一致时放行,防止发卡盗车事故。
(4) 停车场管理系统所采用的通行卡可分:ID 卡、接触式 1C 卡、非接触式 1C 卡等。非
接触式 1C 卡还按其识别距离分成近距离(20cm 左右)、中距离(30〜50cm)和长距离 (70cm
以上)。
3.停车场系统的功能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进出停车场(库)的车辆(无论是固定用户 还
是临时停车户)进行身份识别和管理、收费。
(1) 出/人口管理系统
1) 出/人口读卡器应具有独立工作的功能,确保在管理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能正常 工
作。
2) 对临时停车户收费的停车场(库)人口读卡器应具有临时卡发卡功能。
3) 系统对持贵宾卡、固定用户卡(年租户、季租房、月租房等)的车辆对其卡的有 效
期核查,凡在有效期内的卡,被允许进出停车场。非有效期内的卡则发出报警信号。
4) 系统对临时停车户自动发放时租卡,按照停车时间和单价计算停车费。
5) 由出/人口管理系统控制的读卡、发卡、抬杆等动作的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时间应
小于 l~2s,对具有图像对比功能的管理系统出/入时间一般在 5s 左右。
6) 出/入口的挡车器(自动栏杆、道闸)应安装有防砸车检测装置,下落过程中如检
测到栏杆下有车辆或其他障碍物时,能自动再次抬起,防止砸坏车辆等物体。
7) 出/入口的挡车器(自动栏杆、道闸)除接受来自控制器的抬杆信号和车辆检测器 的
落杆信号外,还应能接收火灾报警信号。当有火灾报警信号时,栏杆自动抬起放行车 辆,
车辆通过后栏杆不放下,直至人工复位后才转向正常工作状态。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27
(2)管理中心
1) 管理中心应具有自动计费、显示收费金额、语音提示、与出入口的对讲、自动储 存
进出车辆的记录等功能,并可提供各种报表和查询功能。
2) 系统可与安全防范系统的数据库连接,从数据库中取得贵宾卡、固定用户的数据
资料。
3) 停车场(库)管理子系统应能接受其他类型的识别卡,与出人口(门禁)管理系 统
等组成“一卡通”管理系统。
4) 具有图像对比功能的停车场(库> 管理系统应
将入口处的摄像机(彩色)摄下的 车辆图像信息(包括车型、车颜色、车牌号)存入图像
管理计算机。车辆在出场时,将出 口处摄像机(彩色)取得的图像信息送到图像管理计算
机。图像对比系统将自动调出入场 时的图像,供管理员进行核查或自动核查。
5) 系统的界面和提示信息应为中文或图彩显示,方便系统的设置和使用。
6) 系统管理软件应提供丰富的査询功能,提供多种条件查询方式;并可生成常用 报
表。
36.11. 7. 2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的安装
(1) 停车场管
理系统安装应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
4 第
6. 3. 5 条的规定。
(2) 停车场管理系统安装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感应线圈埋设位置应居中,与读卡器、闸门机的中心间距宜 0.9〜1.2m。
2) 挡车器应安装牢固、平整。安装在室外时,应采取防水、防撞措施。
3) 车
位状况信号指示器安装在车道出人口的明显位置,安装高度应为 2.0〜2. 4m,
室外安装时应采取防水、防撞措施;车位、车满显示器安装高度,室外应为 2.0〜2. 4m、步
行道应大于 2. 5m、车道口应大于 4. 5m;车位引导指示器安装在车道中央位置的上方, 安装高
度应为 2.0〜2. 4m。
(3) 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安装步骤:
1) 停车场管理系统的部件安装按制造广家的技术资料安装。
2) 对感应式读卡机要防止周围环境对读卡机的影响。
3) 车辆检测器安装时,需要注意检査车辆检测器的感应线圈上是否有车辆通过的正
确响应:当车辆通过感应线圈时,车辆检测器能发出车辆到达信号和车辆离开信号。
36.11.7. 3 系统设备的调试与检测 1.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调试要求
(1) 停车库管理系统调
试应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第 6. 4
节的规定。
(2) 停车库管理系统调试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感应线圈的位置和响应速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028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系统对车辆进出的信号指示、计费、保安等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出、人口车道上各设备应工作正常。1C 卡的读/写、显示、自动闸门机起落控制、
出人口图像信息采集以及与收费主机的实时通信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4) 收费管理系统的参数设置、1C 卡发售、挂失处理及数据收集、统计、汇总、报表
打印等功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2.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调试步骤
(1) 系统部件调试
1) 读卡机的调试
①具体调试内容应参照所用设备的技术资料,应重点检查读卡功能,发卡功能:检查 磁
卡和读出显示是否相符,发卡是否准确等;对卡的有效性进行检查:挡车器抬起横杆是 否
准确等。
②出口读卡机调试:具体调试内容应参照产品技术资料,调试内容与入口读卡机基本 相
同。
2) 控制器的调试
①控制器的电源调试。
②控制器各种控制模式调试。
对卡的有效性判断:当卡有效时,指令挡车器抬起横杆;当卡无效时,向系统发出 报
警。
③控制器接受指令功能的调试:接受来自计算机的指令,以及通过键盘进行就地操 作,
这些操作包括:系统设置为系统初始化设置主卡、设定地址、设置参数和时间设
置等。
④对挡车器控制作出的调试。
3) 电动挡车器的调试
①砸车系统调试,在横杆下落过程中检测器碰到阻碍时,能自动将横杆抬起,避免横 杆
砸坏车辆。
②火灾报警信号联动功能的调试,挡车器接到火灾报警信号后能立即将横杆抬起放行
车辆;火灾警报解除后,经人工复位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挡车器才能恢复正常工作 状态。
挡车器调试应先调试挡车头的动作,先不安装横杠,待动作正常后再安装挡车横杆。
4) 车辆检测器的调试:用一辆车或
一根铁棍(?410X 200mm 左右)压在感应线圈上 以
检测感应线圈的反应。具体调试内容应参照产品技术资料,但应重点调试车辆检测器的 灵
敏度和工作频率,以取得较高的灵敏度,并适应现场的工作环境。
调试工作完成后将感应线圈槽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环氧树脂、热沥青树脂或水泥等进行
封闭。
5) 满位显示器的调试:通过车辆检测器或红外对射检测器计数检查满位显示器显示
的“剩余车位数”。
6) 管理中心的具体调试内容应参照产品技术资料。
(2) 系统软件调试
1)对操作卡的发行功能以及对系统的查询、报表管理、备份数据等所有的操作;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29
2) 在操作人员的权限内的操作卡功能;
3) 系统的设置功能调试; [
4) 收费功能的调试:对临时停车户的计费、显示、收费、打印票据等功能调试;
5) 车辆图像对比系统功能的调试:图像清晰度;出口车辆的图像信息与所持卡、调 用
的人口车辆的图像信息是否一致;图像一致时的放行功能;图像不一致时的报警功能;
6) 系统查询、统计调试;
7) 数据维护功能调试。
(3) 管理中心系统调试
1) 对系统的人口管理站、出口管理站和收费站管理功能的调试;
2) 停车状况和收费等的日报、月报、年报表功能调试;
3) 各种票卡的数据库,包括贵宾卡、首长卡、固定用户卡等持有人的个人资料的 调
试。
3.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的检测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功能检测应分别对人口管理系统、出口管理系统和管理中心的 功
能进行检测。
(1) 出人口管理系统
1) 车辆探测器对出人车辆的探测灵敏度检测、车输检测信号的正确性和信号的响应
时间。
2) 挡车器升降功能检测,防砸车功能检测。
3) 读卡机功能检测,对无效卡的识别功能;对非接触 1C 卡读卡机还应检测读卡距离
和灵敏度是否与设计指标相符。
4) 满位显示器功能是否正常。
5) 出/人口管理工作站及与管理中心站的通信是否正常。
6) 对具图像对比功能的停车库管理系统应分别检测出/人口车牌和车辆图像记录的
清 晰度、调用图像信息的符合情况,以及系统反应速度。
7) 人口站的人库车辆数、临时停车卡发卡数、挡车器开启情况等;出口站的出库车 辆
数、临时停车卡回收数、挡车器开启情况等。
8) 发卡(票)机功能检测,吐卡功能是否正常、人场日期、时间等记录是否正确。
(2) 管理中心系统
1) 管理中心的计费、显示、收费、统计、信息储存等功能的检测。
2) 管理系统的其他功能,如“防折返”功能检测。
3)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与人侵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功能检测。
4) 管理中心工作站应保存至少 1 个月(或按合同规定)的车辆出人数据记录。
36.11. 8 安 全 检 测 系 统
36.11.8.1 安全检测系统组成
1.安全检测系统的作用
它是对建筑物或建筑物内一些特定通道实现 X 射线、电磁等检査,以保障建筑物、 公
共活动场所的安全。
由于恐怖分子袭击事件的警示作用,在一些有政府首脑、贵宾参加的会议、大型公众 集
1030 36 智能建筑工程
会场所,机场、车船码头,公共体育场馆等处都加强了入口安全检查,以确保公众的安 全,
这是安全防范系统在新形势下的新内容。
安全检测系统虽然也是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但它所采用的探测技术、控制作用 与
门禁系统不同,因此另作说明。
2.安全检测系统的组成
(1) 安全检测系统分类
根据安全检测系统的使用场合的不同,它通常可分成:
1) 防爆安检系统:对进入待定场合的人员进行人口检查,防止携带枪支、刀具、爆 炸
物(包括隐藏在某些物体如半导体收音机、录音机等中的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它一 般
设在入口处。
2) 防盗安全检测系统:这是对从博物馆、造币厂、首饰厂、计算机元器件厂、超市、
商场、图书馆等出门的人员进行的一种检测,它既可以探测磁性材料,又可探测非铁磁性 材
料,以及稀有金属制品和计算机集成电路块等,以防止展品、货物、商品和图书的流 失,
它一般设在出口处。
(2) 安全检测系统图(图 36-65)
入侵报替系门禁系统停车库管理 巡更系统 统工作站工作站系统工作站 工 作 站
图 36-65 安全检测系统图
脤务器
I HUB^
监 统 站
频 系 作 视 控 Η
3. 安全检测系统的功能
安全检测系统的设备应具有的功能:
1) 装置的探测分辨率高,探测能力强。
2) 装置应有多个灵敏度级别,灵敏度既可人工设置,也可自动搜索最佳灵敏度。
3) 装置的工作频率应能调节、选用,可使多台安检装置同时运行而互相不干扰。
4) 装置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能抗高压电网和通信设施的干扰。
5) 装置应具有对各种磁性和非磁性金属材料的探测程序。
6) 装置的报警信号的音量、音调可任意调节,并具有报警部位指示。
7) 装置应具有密码保护,防止非专业人员使用。
8) 装置应具有故障自诊断和指示功能,可帮助迅速诊断和排除故障。
36.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J0J5
(9) 装置的工作稳定,故障率低,误报率低,人员通过率快。
(10) 装置应采用弱磁场发射技术,对人身(如孕妇、心脏起搏器携带者)和胶片, 卷人
磁记录材料无任何伤害。
(11) 具有计算机联网控制功能。
36.11.8.2 安全检测系统的安装
因为安全检测系统是带有高压电与 X 射线的设备,其安装与检验时,必须遵守以下 要求:
(1) 只用经过适当培训的人才安装安检机。
(2)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遵守辐射安全规则,避免辐射伤害。
(3) 只有技术人员在维修时才能拆除盖板或者防护部件。
(4) 不应在户外使用 X 射线安全检查设备。
(5) 安检机使用前必须检查使用的电压,设备必须在规定的工作电压下工作。
(6) 安检机必须有良好的接地。安装现场使用的设备插座必须有接地端子。
(7) 如有电压波动超过规定的地区,建议使用交流稳压器。
(8) 不要把任何不属于 X 射线安全检査设备的电子部件接到 X 射线安全检查设备的 电源
分配器上。
(9) 任何不恰当的修改可能会损坏 X射线安检设备,禁止用户对设备进行不恰当的 改动。
(10) 安检机只能用于检査物品,严禁用于检查人体或动物。
(11) 超过 6 个月没有使用的设备请不要开机,必须由专业人员对射线发生器进行重 新启
动。
(12) 严禁坐或站在传送带上,也不要接触输送带的边缘和滚筒。
(13) 当设备运行时,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要进人检查通道。
(14) 确保行李在检测通道内或出口端没有被堆叠,如果行李阻塞了检査通道,在清 理之
前应首先关机。
(15) 设备不能在有损坏的铅门帘的情况下运行。
(16) 防止各种液体流人设备,如发生这种情况,请立即关机。
36.11. 8. 3 安全检测系统的调试与检测
(1) 安全检测系统的调试:
1) 探测区灵敏度调整,使探测区的灵敏度分布均勻,且无盲区。
2) 对环境干扰状况,所探测信号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和显示。
3) 调整每个探测区的灵敏度,并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和显示结果的一致性。
4) 干扰抑制功能的调试。
5) 报警功能调试:调节报警信号音量、音调;报警区域显示;远程报警显示等。
(2) 安全检测系统的检测将测试主要根据产品的功能进行,包括:
1) 检测有无探测盲区。
2) 探测灵敏度的测试。
3) 工作频率调节功能的测试。
4) 抗外界干扰能力的模拟测试。
1032 36 智能建筑工程
5) 报警信号音量、音调调节功能的测试,以及报警部位的指示。
6) 有自诊断功能的应在显示器上指示故障的代码。
7) 通过检测人数和报警人数的统计功能。
8) 软件功能测试(包括探测程序、界面、联网等功能)。
36.11. 9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
36.11. 9.1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的作用、组成与功能
1.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的作用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是指对建筑内或一个园区内(建筑群)的安全防范的各个子系 统
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也称为“安全防范的集成管理系统”。它对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 监控系
统、报警系统、出入口管理系统、巡更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等进行管理, 从而形成
一个关于安全防范的综合管理系统。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的重点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必要的联动以及与建筑物内(建筑 群)
的其他智能化系统,如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联动。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本身也是实现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BMS、IBMS)的基础。
2.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的组成
综合安全防范系统由专用的服务器、综合安全防范系统软件平台、软件平台与各个子 系
统之间的连接接口(这里的接口,主要是软件接口)连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构成。
综合安全防范系统通常设在建筑物的中央监控中心,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火灾报警 及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等的监控室放在一起,以便于管理,也便于系统间的 联系
和协调。
图 36-66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示意图 3.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
图 36-66 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安全防范系统的结构图,系统的配置将取决工程的规模。其中
有些工作站可以独立,也可合并,系统还可扩展成与考勤消费等形成智能卡管理 系统。
(1)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对各子系统的管理功能
1) 视频(电视)监控系统
视频(电视)监控系统完成对设防区域的可视监控。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33
对系统的管理包括:可实现定时、巡回监视或按设定的预置点进行巡监;完成对前端 摄
像机的控制;监视安防中心显示屏的图像显示;24h 同步录像等功能。
2) 报警系统 '
报警系统完成对设防区域的防入侵监测。
对系统的管理包括:对防区的自动或人工设防、撤防;能对布防点进行成组管理;对 联
动输出点的设定,完成现场的联动输出。
要求系统中的报警信号从前端探测器传至计算机在系统设计要求的时间内完成。
3)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该系统要完成对门的开闭管理。
对系统的管理包括:系统参数设置;登录卡;删除卡;调整系统时间;接收和处理事 件
记录;接收和处理系统报警(包括通信失败、控制器未接通等)等。
4) 巡更系统
巡更系统完成巡更路线的设定和巡更。
对系统的管理包括:巡更路线的编制;巡更路线的自动启动和人工启动;完成巡更全 过
程的监控;异常情况发出警报;人工停止巡更等。
5)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
完成对停车场出/入口和管理中心的管理,确保停车场的出入畅通。
对系统的管理包括:停车库固定用户数据库的建立、修改和维护;对固定用户的通行 记
录;对临时用户的计时收费管理;有图像对比系统的车库还需对进出车辆的照片进行对 照检
查;对不符合放行条件的车辆进行特殊的处理等。
6) 制卡
这是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的一项附加任务,完成对系统使用的身份识别卡的打印制 作
任务,在系统数据库中登录持卡者卡号、有关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 号、
部门等)和权限等。
(2) 综合管理系统对各系统的联动功能
各系统的报警信号均可被用作其他系统的联动信号,而使后者产生相应的联动动作。
1)与报警系统的联动
报警系统探测器发出的入侵警报信号传入报警系统主机,系统按编程的设定向门禁系 统、
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电梯系统、公共广播等系统发出指令。
①门禁子系统接获指令后,关闭可向其他地方逃窜的出入口,开启通向下层楼的门, 弓
丨导入侵者向下层运动,以便保安人员从相应楼层的出入口外出;
②设备管理系统接获指令后,打开报警点及附近的照明灯;
③公共广播系统接获指令后,利用广播系统对入侵者喊话;
④电梯系统接获指令后,停止电梯运行。
⑤视频监控系统接获指令后,开启或调用报警点附近及相邻地区的摄像机,同时将 图像
调至安全防范中心大监视器,并进行录像。随着入侵者的运动,可人工控制或切换摄
像机进行跟踪。
⑥照明灯、电梯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的联动通常由设备管理系统进行联动处理。
2) 与门禁系统的联动
1034 36 智能建筑工程
门禁系统发出的误闯信号,其处理同报警系统的人侵报警信号相同。
3) 与消防系统的联动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只接受消防系统发来的火灾报警信号。火灾报警系统发出的火 警
信号传入综合管理系统主机,系统按编程的设定向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 (库)
管理系统等系统发出指令。
①门禁子系统接获指令后,开启用于疏散的安全门;取消对电梯使用权限的控制。
②停车场(库)管理系统接获指令后,使电动挡车器升起,并不再放下,直待人工 复原。
③设备管理系统接获指令后,打开报警点及附近的应急照明灯。
④公共广播系统接获指令后,利用紧急广播系统进行疏散指挥。
⑤电梯系统接获指令后,将电梯(消防梯除外)降至首层。
⑥视频监控系统接获指令后,开启或调用火警点附近及相邻地区的摄像机,同时将 图像
调至中心大监视器,并进行录像,使监控中心得到更多的现场信息。
⑦应急照明灯、电梯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的联动通常由消防系统联动台通过硬件联动。
36.11.9.2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安装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设备安装包括:机架机柜、操作控制台监视器(电视墙)、线 缆
的安装、服务器安装等。
1.机架机柜的安装
(1) 安装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现场施工时可根据电缆地槽和接线盒位置作适当调整。
(2) 机架、机柜应安放平直、美观、整齐;底座应与地面固定。
(3) 机架、机柜安装的垂直偏差不超过 0. 1%。
(4) 几个机架并排安装时,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大于 3mm,
两个机架中间的缝隙不大于 3mm,对相互有一定间隔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 后偏差不大
于 5mm。
(5) 机架内设备、部件的安装应在机架定位完毕,并加固后进行。安装的设备、部件 应
排列整齐、牢固。
2-操作控制台安装
(1) 安装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现场施工时可根据电缆地槽和接线盒位置作适当调整。
(2) 操作控制台内部接待件接触可靠、接线整齐。
(3) 各操作开关动作灵活、可靠;指示灯指示正确。
(4) 操作控制台应有风扇和通风散热器。
3.监视器(电视墙)安装
(1) 监视器安装的位置应使屏幕不受外来光直射,当有不可避免的入射光时,应加遮 光
措施。
(2) 监视器安装在固定机架(电视墙)上时,柜子应有风扇和通风散热器。
(3) 监视器外部的可调部分应暴露在操作方便的位置,可加保护盖,有保护盖时,应
使盖板开启方便。
4. 线缆的安装
机房内的线缆安装方式有:桥架敷设、地槽敷设和活动地板内敷设等。
这部分的安装请参见本章 36. 2 “综合管线” 一节的要求和本章 36. 3 “综合布线” 一 节的要求。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35
5. 系统服务器的安装
这部分的安装请参见本章 36. 7 “信息网络系统” 一节的要求。
6. 监控中心的电源、防雷与接地
(1) 对监控中心的重要负荷,如控制主机等应采用不间断电源供电。
(2) 电源箱、不间断电源的进线端均应加装避雷器,吸收浪涌电流。
(3) 如有从监控中心长距离取电时,应使用防雷插座。
(4) 监控中心的防雷措施,除在电源箱、不间断电源的进线端应加装避雷器外,在从 室
外引入的摄像机的视频线、电源线、控制线的接人端以及其他从室外引入的探测器的接 人端
均需加装避雷器。
(5) 监控中心的接地措施
1) 监控中心的接地母线、接地电阻按施工设计施工。
2) 接地母线应表面光滑、完整、无毛刺、无伤痕和残余焊渣。
3) 接地母线与操作控制台、机架、机柜连接牢固。
36.11.9.3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调试与检测
1.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调试
(1) 各子系统应分别调试、检测完成。
(2) 各子系统与综合管理系统应正确联通,其通信内容应正确。
2.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检测
(1) 各子系统的数据通信接口:各子系统与综合管理系统以数据通信方式连接时,应 能
在综合管理工作站上观测到了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报警信息,并和实际状态核实,确保准 确性
和实时性;对具有控制功能的子系统,应检测从综合管理工作站发送命令时,子系统 响应的
情况。
(2) 对综合管理系统工作站的软、硬件功能的检测,包括:
1) 检测综合管理系统对各子系统的涵盖是否完整。
2) 检测子系统监控站与综合管理系统工作站对系统状态和报警信息记录的一致性。
3) 检测综合管理系统工作站对各类报警信息的显示、记录、统计等功能。
4) 检测综合管理系统工作站的数据报表打印、报警打印功能。
36.11.10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安全防范系统设备、管线与监控屏幕在安装、调试和检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的事 项,
以便保障对于该系统安装、调试的质量控制。
1.重点控制的施工内容
(1) 各系统设备安装应安装牢固,接线正确,并应采取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2) 应检查系统的互联互通,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监控中心系统记录的图像质量和保存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
(4) 监控中心接地应做等电位连接,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
2.还应注意的事项
(1) 各设备、器件的端接应规范。
(2) 视频图像应无干扰纹。
(3) 防雷施工应符合《建筑
1036 36 智能建筑工程
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 等国家 相
关的规定。
36.11.11 安全防范系统检测与验收
36.11.11.1 安全防范系统的检测
1. 安全防范系统检测的依据
安全防范系统检测的依据是国家、行业与安全防范系统有关的规范、标准,以及工程 合
同、设计文件等;
国家、行业有关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规范、标准:
(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1998
(3)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
范》GB 50198—1994
(4)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
7401—1987
(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75—1994
(6)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4—2000
(7)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 308—2001
(8)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2001
(9)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T 368—2001
(10) 《入侵探测器第 1 倍分:通用要求》GB
10408. 1 一 2000
(11) 《入侵探测器第 2 部分:
室内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GB 1(Μ08· 2—2000
(12) 《入侵探测器第
3 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GB10408. 3—2000
(13) 《入侵探测器第 4 部分:主
动红外入侵探测器》GB 10408. 4—2000
(14) 《入侵探测器第 5 部分:
室内用被动红外探测器》GB 10408. 5—2000
(15) 《入侵探测器
第 6 部分:微波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GB1408. 6—2009
(16) 《振动入侵探测器》GB/T 10408. 8—2008
(17) 《入侵探测器第 9 部分: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
(18)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
对某些特殊功能的建筑,如银行、金融、博物馆等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高的建筑,应 执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37
行公安部门相关的技术安全防范规定。
2. 公安部门关于特殊功能建筑的技术安全防范规定
(1)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
设计规范》GB/T 16571-1996
(2) 《银行安全防范报警监控联网
系统技术要求》GB/T 16676—2010
3. 工程文件
(1)工程合同。
(2) 工程设计文件、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复文件。
(3) 工程修改和洽商记录等。
4. 安全防范系统的检测
安全防范系统的检测将贯穿在整个工程的各个阶段,通常有:
(1) 施工阶段检测
1) 检测的主要内容:管、线槽、接地等隐蔽工程的检测。
2) 检测者:建设方、监理和施工方共同参加,采用随工检测。
3) 检测结果:应由检测者签字的检测报告,以及不合格项的处理和补检报告。
(2) 安装阶段检测
1) 检测时间:在安装完毕进入调试阶段前进行。
2) 检测的主要内容:穿线、支架、设备的施工质量检测。
3) 检测者:建设方、监理和施工方共同参加。
4) 检测结果:应由检测者签字的检测报告,以及不合格项的处理和补检报告。
(3) 自检阶段检测
1) 检测时间:在系统调试完毕进入系统试运行阶段前进行。
2) 检测的主要内容:对部件、系统的电性能、功能和指标的全面检测。要求 100% 进
行自检。
3) 检测者:建设方、监理和施工方共同参加。
4) 检测结果:应由检测者签字的检测报告,以及不合格项的处理和补检报告。
(4) 验收前的检测
1) 检测时间:在系统经试运行后,进入验收前进行。
2) 检测的主要内容:对部件、系统的电性能、功能和指标检测,采用抽检的方法进 行,
抽检比例可参见前文。
3) 检测者:除建设方、监理和施工方外,可聘请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和同行专家 组
成检测小组进行检测。
4) 检测结果:应由检测者签字的检测报告,以及不合格顶的处理和补检报告。本检 测
结果将作为验收的文件之一。
36.11.11.2 安全防范系统的验收
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验收应遵照《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 308— 2001
执行;以管理为主的电视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停车场(库)管理 系统等系
统的验收可按《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第八章规定执行。
1038 36 智能建筑工程
1.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验收的条件
(1) 根据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合同和设计文件,安全防范系统相关设备已全部安装调试 完
毕,并通过了试运行。
(2) 现场敷线和设备安装已经过施工质量检查和设备功能检查并已提交建设、监理、施
工及相关单位签字的检测报告。
(3) 系统安装调试、试运行后的正常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 1 个月。
(4) 已进行了系统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并有培训记录系统管理人员和操作人 员
已可以独立工作。
(5) 按《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 308—2001 或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2003 规定的检测内容、检测数量进行了验收前的
系统检测,系统检测结论为 合格》
(6) 文件及记录完整
2.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验收的组织
(1) 验收小组:系统的竣工验收应由工程的建设方、监理方、设计方、施工单位和本 地
区的技术防范系统管理部门的代表和同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中技术专家的人数不低于 小组
总人数的 40%。
(2) 验收的组织:
1) 由建设方编制验收大纲,并取得验收小组的通过。
2) 按竣工图进行验收。
3) 验收时应做好记录,签署验收证书,并应立卷、归档。
4) 工程验收合格后,验收小组应签署验收证书。
(3) 必要时各子系统可分别提前验收,验收时应作好验收记录签署验收意见。
3.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验收的文件
系统验收的文件及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工程设计说明,包括系统选型论证、系统监控方案和规范容量说明、系统功能说 明
和性能指标等。
(2) 技防系统建设方案的审批报告。
(3) 工程竣工图纸,包括系统结构图、各子系统监控原理图施工平面图、设备电气端 子
接线图、中央控制室设备布置图、接线图、设备清单等。
(4) 系统的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和维护手册。
(5) 工程检测记录,包括隐蔽工程检测记录、施工质量检测记录、设备功能检查记 录、
系统检测报告等。
(6) 其他文件,包括工程合同、系统设备出厂检测报告和设备开箱验收记录、系统试 运
行记录、相关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工程设计变更单、工程决算书等。
4.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交付使用
安全防范系统在通过验收后方可正式交付使用,未经竣工验收的安全防范系统不应投 入
使用。
当验收不合格时,应由工程承接单位负责整改,在自检合格后再组织验收,直至验收 合
36. 11 安全防范管理系统 1039
格。
36. 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36.12.1 其他信息设施基本要求
1.其他信息设施系统的主要内容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是多个相对独立的、涉及在建筑物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各(子) 系统
的统称。其他信息设施系统包括如下各子系统:
36. 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40
(1) 时钟系统:也称为“时间服务系统”,它对一个建筑各用户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 信号,
还具有向整个楼宇智能化管理的其他弱电系统提供同步时间信号的功能。
(2) 信息引导系统:它是以信息发布为主导的软件系统。它通过多媒体方式,向人们 传
达各种宣传信息。
(3) 呼叫对讲系统:呼叫与对讲系统有两类实际使用的系统,一类呼叫与对讲系统是 用
于住宅小区的对讲系统,也称为“楼宇对讲系统”。另一类呼叫与对讲系统是用于医院 的对讲
系统,也称为“护士站对讲系统”、“护理呼叫系统”。
(4) 卫星通信系统:是对建筑物内的使用者提供通过卫星进行通信的设施。
2. 各信息设施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的依据
各信息设施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的依据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 200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等相关国家标准与规范。
36.12.2 时 钟 系 统
36.12. 2.1 时间服务系统组成与结构
1.时间系统的作用
时间系统也称为“时钟服务系统”,该系统要对一个建筑各楼层或者用户整个单位内 部提
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号,还具有向整个楼宇智能化管理的其他弱电系统提供同步时间 信号的
功能。保证整个建筑物各楼层或者用户单位内部所有的电子设备时间统一和对外显 示时间完
全一致。为各功能部门之间协调与配合提供标准的时间依据。
2-时间系统的组成
时间服务系统主要由:GPS 卫星信号接收单元、中心母钟(双机热备份)、时间服务 系
统的监控终端、网络时间服务器(NTP)、传输通道及各楼层区域子钟设备组成。
系统构成框图如图 36-67 所示:
3. 时钟系统的结构
时间服务系统是一个大型联网计时系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系统中心母 钟与
各子钟之间采用 RS-422 接口方式,与其他局域网采用 NTP 接口方式。该系统的信 号接收单元
具有接收 GPS 标准时间信号的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校时信号,消除计时 系统的积累误差。
该系统还采用了母钟热备份、自动切换保护、反馈控制、抗干扰及冗 余等技术,成为一个高
精度、高可靠性的多时间服务系统。该系统还须适应较大的气候 变化。
时间服务系统按照分布式二级星型拓扑结构方式设置。其系统结构如图 36-68 所示:
以下简要描述其各部分的工作方式:
(1)中心母钟构成
在控制机房内设置中心母钟机柜,机柜内主要安装 GPS 接收单元、中心母钟(双机 热备
份)、控制管理计算机(监控终端)、所有的子钟设备通过非屏蔽超五类线 UTP 线缆 连接到
中心母钟的时钟输出接口箱上。
中心母钟主要功能是作为基础主时间服务系统,自动接收主备 GPS 提供的标准时间 信号,
将自身的时间精度校准,通过传输系统将精确时间信号发送各区域内子钟和其他需 要标准时
间信号弱电系统的设备,并且通过 ft 制管理计算机终端对时间服务系统的主要设
I 参一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41
[ϊΗ兴户商务用户(含休
rmmW^Mr=
^3
I 44β交易所办公民.
L搬ϋΙΜΜΐ」
φβ
45 层交易所办公Κ
交鉍所办公区
-Jgjl^J^JL-l
41 层交秘所办公区
图 36-67 时钟系统的各部分的构成示例
~|l yyy μ
2β多功能厅
IHBDL
ιΗΗΒΓ
2β敁示;J:
43®交 S 所办公 K 按待 fi' 、
]ί:
42 层交易所办公区
Lisi^CiiK^ii_
〒
备及主要模块进行点对点监控。中心母钟定时(每秒)向子钟以及其他通信子系统发送标 准
时间信号。
正常工作状态下,中心母钟接收 GPS 标准时间信号作为时间服务系统的时钟源。
中心母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GPS 标准时间信号接收单元;②主、备母钟模 块(双
机热备);③分路输出接口箱;④电源模块。
中心母钟由主、备两个母钟组成,两个母钟可以互相切换,当中心主母钟出现故障立 即
1042 36 智能建筑工程
自动切换到备母钟,备母钟全面代替主母钟工作。中心母钟给时间服务器校时,通过 NTP 给
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提供标准时间信号,使整个计算机网络时间统一。
(2)标准时间信号接收单元
GPS 接收单元通过 GPS 天线接收卫星时标信号给时间服务系统提供校准时间信号, 正常
情况下 GPS 接收单元至少可同时接收 6 颗卫星的信号。GPS 接收单元可向中心母钟 输出标准
时间信号,用标准时间信号校准和修改中心母钟的时间。
GPS 标准时间信号接收单元是为了向时间服务系统提供高精度的时间基准而设置, 时间
服务系统通过中心母钟对 GPS 接收单元接收的标准时间信号的不断接收、判断、校 时和再接
收,来实现系统的长期无累积误差运行。GPS 标准时间信号接收单元采用单片 机处理来 GPS
的标准时间信号,经由 RS485/422 接口每秒的零毫秒时刻向中心母钟发送 标准时间信号,从
而实现对中心母钟内部时钟的精确校准。
GPS 接收单元还具有阻绝电磁波干扰和抗雷击的性能,具有电源指示、工作状态、
图 36-68 时钟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故障指示灯。
(3) 通信接口扩展口
中心母钟设置的多路输出接口单元除了能够为多路子钟其他各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 以
外,还需要预留充足的扩展接口,可根据未来的发展及实际需要方便地进行扩容。
母钟通过通信接口扩展口控制子钟的运行。监控中心计算机通过该扩展口,能接收到 整
个系统母钟及各子钟运行状况数据及标准时间信号。
(4) 子钟
在办公区、交易大厅等场所设置子钟,接收母钟发出的时间信号,产生标准时间信号 进
行时间信息显示,其显示方式可为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子钟脱离母钟时能够单独 运行。
子钟在调整时间时,子钟在接到母钟指令后立即将时间显示按母钟发出的命令进行 调整。
(5) 传输通道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43
母钟到子钟之间的传输通道为超五类双绞线。接口标准为 R&422。母钟与其他局域 子网
之间采用 NTP 接口,通信协议为 TCP/IP 协议。 .
(6) 计算机信息监控中心
时钟监测系统为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加监控软件,通过数据传输通道,实时监测全楼 时
间服务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现故障立即自动拨传呼通知维护人员,并发出声光报警 信息。
在时钟监控主机上可以査看本系统任何一个子钟的运行状况并进行必要的操作校对、
停止、复位、追时、倒计时、时间的设置等。
(7) NTP 时间网络服务器
NTP 支持对安装 UNIX、WINDOWS、LINUX 等常见操作系统的服务器或计算机设 备进行网
络校时。NTP 网络时间服务器支持的网络特性有:TCP/IP,基于 WEB 的 HTML, NTPv2 (RFC1119)
&-NTPv3 (RFC1305) , 以 及 SNTP、SNMP 等。
(8) NTP 服务器与其他局域网的校时过程
NTP 时间服务器通过 R 士 232/422/485 通信口接收中心母钟发来的时间信号,再通过 计算
机网络系统服务器,使用 NTP 网络时间协议,同步网络内的服务器、客户机以及相 关计算机
系统的时间。NTP 时间服务器与其他系统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支持 UDP 广播 式和 C/S 访问式
网络时间发送协议,为了避免对网络系统设备造成通信冲击,应采用 C/ S 访问式的网络时间
发送协议。
4. B 寸钟系统的功能
(1) 同步校对
系统通过信号接收单元不断接收 GPS 发送的时间码及其相关代码,并对接收到的数 据进
行分析、校对。GPS 接收机将标准时间信号输出给中心母钟作为标准时间源。时间 源经过切
换装置后通过 R&485/422 方式将 0183 格式的时间码输出给各个子网中的 NTP 时间服务器,每
个子网由一台 NTP 时间服务器来接收,供每个子网内的计算机、网络设 备和串口子钟进行时
间同步。
(2) 时间显示
安装方式采用壁挂式和吊挂式。可以采用高亮度白色或单面和双面时间子钟,建议采 用
数字式子钟,时间显示建议采用“时:分”显示。
(3) 时间发送
向整个楼宇智能化管理的其他弱电系统以及建筑用户提供同步时间信号,使建筑内部 所
有的电子设备有标准的时间依据。
(4) 系统监测功能
在控制中心设置时间服务系统管理终端设备,具有自诊断功能,可进行故障管理、性 能
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
中心级设备能够检测到区级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对时间服务系统的工作状态、故障 状
态进行显示,能实时地、详细地反映系统内部各模块的状态,并能够对全系统时钟进行 点对
点的控制,其主要监控及显示的内容包括:各种主要设备、子钟及传输通道的工作状 态,对
时间服务系统的控制(复位、停止、校对、追时等),各种主要设备、子钟及传输 通道的工
作状态,倒计时时间长短设置、故障记录及打印输出等。
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发出声光报警,指示故障部位。告警信号能引至有关值班室。通 过
1044 36 智能建筑工程
传呼通知有关人员。
5. 时钟系统的工作方式与系统组织
(1) 系统所有设备均按能满足全天候不间断连续运行。
(2) 系统具备可监控性,通过中心母钟机柜和值班室内的监控管理计算机终端能够实 时
监测时钟系统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故障状态,并具有集中告警和远程联网告警功能。
(3) 设计采用分布式结构,由中心母钟、NTP 服务器、子钟、监控管理计算机终端、
信号分路输出接口箱及传输通道等组成。通过计算机进行集散式控制。
(4) 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系统设计采用闭环控制,实施隔离技术、断电保护、软件 自
诊断措施等,软硬件设计采用较大冗余度。
(5) 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电磁电机所产生的电磁波对时钟系统的干扰,采用了抗电磁、抗
电气干扰的设备和电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6) 设备的防护等级:IP>45 (室内);IP>65 (室外)。
(7) 系统使用率:
时钟系统所有设备和部件均是必要和可用的,可用率>99. 9%。
(8) 时钟系统连线示意图(见图 36-69)。
日历数字子钟 2
日历数字子钟 3
220V UPS
接口模
块扩展
RS-422
NTP配 线 架
口
预 接
日历数字子钟 4
日历数字子钟 5
接口
图 36-69 时钟系统连线示意图
36.12. 2. 2 系统的安装要求
(1) 时钟系统的设备,诸如中心母钟、时间服务器、监控计算机、分路输出接口箱应 安
装于机房的机柜内,并符合下列要求:
1) 按设计及设备安装图进行分路输出接口箱与子钟等的连接。
2) 中心母钟机柜安装位置与 GPS 天线距离不宜大于 300m。
3) 时间服务器、监控计算机的安装
应符合本章第 36. 7. 2 小节“计算机网络设备安 装”
的要求。
(2) 子钟安装应牢固。壁挂式子钟的安
装高度宜为 2. 3〜2. 7m。吊挂式子钟的安装高 度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45
宜为 2. 1〜2. 7m。
(3) 天线应安装于室外,至少三面无遮挡,且在建筑物避雷区域内。
(4) 天线应固定在墙面或屋顶上的金属底座上。
(5) 大型室外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室外钟的尺寸,考虑风力影响做室外钟支撑架;
2) 对于钢结构的建筑,应以焊接的方式安装室外钟支撑架;
3) 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应以预埋钢架的方式安装室外钟支撑架;
4) 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防雷击装置;
5) 应做好防漏、防雨的密封措施。
(6) 时钟系统设备工作环境要求:
1) 工作环境温度:+ 5 h45"C (室内);一25〜65Ό (室外);
2) 工作环境相对湿度:5%〜90% (室内,25°C 时);
5%〜95% (室外,25°C 时);
3) 海拔高度:小于 1200m。
(7) 设备接地要求:时钟系统采用系统接地,接地电阻小于 1Ω。
(8) 时钟系统的综合布线采用 BVV3X 1. 5 线缆连接
时钟设备的电源,5 类及其以上 线连接时钟设备的通信,中心母钟或接口与每个子钟的通信
距离超过 1200m,需增加中继 器。中心母钟预留二级母钟的扩展接口,便于增加二级母钟,
二级母钟与中心母钟为点对 点连接。
(9) 时钟系统设备的防雷措施:
针对夏季雷雨多的气候情况,投标人对时钟系统采取以下防雷措施:
1) GPS 天线接收头处于室外,其本身厂家生产时已在其电路中采取了隔离措施以 防雷。
2) 时钟系统设备包括中心母钟及所有子钟的电源均采用压敏电阻,起到抗浪涌的 作用。
3) 电缆布线的过压保护采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电缆布线的过流保护采用能够自恢 复
的保护器。
4) 时钟系统的传输接口芯片均采用抗雷击芯片。
5) 时钟系统安全保护的接地电阻不大于 1Ω。
(10) GPS 天线的抗风和抗冰雹冲击及防雨水:
由于 GPS 天线体积很小,直径只有 40mmX40mmX15mm,因此受风面积很小,只 要吸附牢
固可靠的安装支架(金属)上完全可以经受 24〜40m/S 的瞬时最大风速的袭 击;GPS 天线的
外客采用的全密封的玻璃钢外壳能承受最大直径为 20mm 的冰雹打击以 及雨水的长时间冲刷;
另外对于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阳光的烤晒、酸雨的侵蚀等环境 因素在设计上也采取了周密
的防护措施,可以确保在北京的室外环境下使用寿命不少于 30 年。
(11) 时钟系统设备的运行环境(表 36-15):
时钟系统设备的运行环境 表 36-15
项 目 控制中心 设备房
温度 工作 + 10 —h50°C 0〜+ 60°C 保证技术指标
贮存 一 25 〜+65°C —20 〜+65"C
湿度 工作 20% 〜90% S% 〜90%
1046 36 智能建筑工程
贮存 10% 〜95% 0 〜100%
机械冲击 4g 4g
机械震动 5〜20Hz 1. 8mm (振幅) 20〜100Hz; 1. 4g 5〜20Hz 1. 8mm (振幅) 20〜100Hz; 1. 4g
(12)设备供电:
在弱电机房的 GPS 接收单元、中心母钟维护终端需要提供 UPS 交流 220V±20%,50Hz±10Hz
电源。在各地子钟提供交流 220V±20%, 50Hz±10%Hz 电源。
(13)设备接地:
时钟系统所有设备需可靠接地,确保用电安全,接地电阻小于 1Ω。所有的子设备采 用金
属机壳,与电源接地线可靠连接以接地,中心母钟和二级母钟除了各模块外壳通过电 源线的
地线接地外,还采用机柜外壳通过 12mm2 的扁铜带与主机房的接地端子牢靠连接,以达到消
除静电的目的。具体接地如下:
1) 工作接地:母钟设备和子钟设备的工作基准地浮空,采用多点接地。
2) 安全接地:母钟设备的地线接至机柜的地线端子上,引至机房等电位端子箱后引 至
建筑物综合接地体,接地电阻小于 1Ω。子钟采用外壳保护接地引至等电位端子箱。
3) 电磁兼容接地:母钟设备将信号电缆线的屏蔽层、电源地线接人大地,来起到抑 制
变化电场的干扰。接地点选在信号源侧。
4) 子钟电源电缆线地线接大地;信号电缆线的地线与系统地相连。
36.12.2.3 系统的调试、检测与检验
1. 时钟系统的调试和测试要求
(1) 配置服务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的参数,处理功能、通信功能应达到设计要求。
(2) 调试系统设备,应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软件进行修复或更换。
(3) 调试时钟精度,误差不宜大于 lms。
(4) 应通过监控计算机对系统中的母钟、子钟、时间服务器进行配置管理、性能管 理、
故障管理。
(5) 应通过监控计算机对子钟进行时间调整、追时、停止等功能调试,并达到对全部 时
钟的网络连接与控制。
(6) 应调试母钟与时标信号接收器的同步、母钟对子钟同步,并达到全部时钟与 GPS 同
步。
(7) 应调试双母钟系统的主备切换功能、自动恢复功能。
(8) 应对所有设备进行 144h 不间断的功能、性能连续试验,并符合下列要求:.
1) 试验期间,不得出现时钟系统性或可靠性故障,计时必须准确;否则,修复或更 换
后重新开始,144h 试验;
2) 记录试验过程、修复措施与试验结果。
(9) 144h 试验成功后,应进行与其他系统接口功能测试和联调测试,并符合下列 要求:
1) 时钟系统应与其他系统接口正确;
2) 时钟系统应按设计要求向其他子系统提供基准时间。
(10) 时钟系统联调:联调是指通信系统和机场其他系统的联合调试。在 144h 试验成 功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47
后,设备将进入联调。联调包括与其他系统的所有接口功能测试和综合联调测试两个 阶段。
1) 接口功能测试是证明本(子)系统所有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功能正确。
2) 检查其接口的正确性,负责处理通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出现的问题。
3) 时钟系统按合同要求应向其他子系统提供正确标准时间信息。
2. 时钟系统的检验要求
(1)系统应具有监测功能:监控系统母钟、子钟、时间服务器、授时等的运行状况。
(2) 系统应具有控制功能:母钟与时标信号接收器同步、母钟对子钟进行同步校时。
(3) 系统断电后应具有自动恢复功能。
(4) 系统应具有对其他弱电系统主机校时和授时功能。
(5) 母钟独立计时精度、子母钟同步误差等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3.时钟系统的电磁兼容测试
合格的时钟系统本身对周围的系统、设备不产生明显的电磁干扰,测试要求如下:
(1) 设备骚扰值符合 IEC 61000-6-4 及《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GB/T 17626
的要求,其中电源端口传导骚扰限值见表 36-16,测量距离 30m 处的辐射骚扰限值见表 36-17。
电源端口传导骚扰限值 表 36-16
频率范围(MHz) 限值 dB (uV)
准峰值 平均值
0. 15〜0· 50 69 56
0. 50〜5 67 55
5〜30 65 53
测量距离 30m 处的辐射骚扰限值 表 36-17
频率范围(MHz) 准峰值 dB (uV/m)
25 〜230 26
230〜1000 55
(2) 设备抗扰度限值符合 IEC 61000-6-2 及《电磁兼容试验和
测量技术》GB/T 17626 的要求,其中机箱端口的抗扰度限值见表 36-18,电源、信号等端口的
抗扰度限值 见表 36-19。
机箱端口的抗扰度限值 表 36-18
环境现象 试验规范 单位
工频磁场 49
28
Hz
A/m
80〜1000 MHz
射频电磁场辐射 10 V/m
79 %AM (1kHz)
电源、信号等端口的抗扰度限值 表 36-19
环境现象 试验规范 单 位
0.15 〜80 MHz
射频耦合 10 V/m
1048 36 智能建筑工程
77 %AM (1kHz)
(3)时钟系统关键设备均需要通过国家电磁兼容检测权威认证单位的检验和测试,各 项指
标均符合 IEC 61000-6-4 和 IEC 61000-6-2 的要求,并取得标明各项电磁性能合格的 检验报告。
4.系统安装调试时需最终用户提供的条件
(1) 需最终用户提供时钟系统安装调试的必要条件:场地、电源、进出现场的便 利等。
(2) 机房室内预留安装一台 19 英寸标准机柜位置。
(3) 按深化设计图纸留有足够子钟安装位置。
(4) 将母钟、子钟、接口之间及其他设备之间的电源线和信号线缆预先布好。
(5) 最终用户和工程总包商应派出工程人员负责安装工作的协调和控制,特别是但不 限
于土建与安装的协调、安装规则和工地治安方面。
(6) 系统测试时,最终用户和工程总包商应派出工作人员协调有关接口方面的事宜,并
审核投标人提交安装调试的检验测试报告。
36.12.3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
36.12.3.1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组成与结构
1.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的作用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也称为“多媒体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或“多媒体信息发布系 统”。它是
一种以信息输出、播放为目的,以信息发布为主导的信息系统。它通过将文本、图片、动画、
视频、音频有机组合,实时的形成一段段连续的画面,并通过多种显示设 备,播放给人们观
看,向人们传达各种宣传信息。
利用信息技术,以前在公众场合用枯燥文字显示的消息,变成了色彩绚丽的画面生动 地
显示出来。特别是在人员流动性很大的地方,比如:机场、车站、医院、展览馆等等公 共场
所。近年在民航机场、火车站该系统的使用日益普遍。
2.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的组成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涉及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数据库数据以及各种实时 数
据等在 IP 网络环境下从发布、管理到播放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由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设备配合专用系统软件构成系统服务器,再 加
上支撑网络、播放设备、显示设备组成。将服务器的信息通过网络(广域网或局域网) 发送
给播放器,再由播放器组合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包括播放位置和播放内容 等),输
送给液晶电视机等显示设备可以接受的音视频输人形成音视频文件的播放(见图 36-70)。
.
3.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结构
它采用 CS 结构,主从式体系,可借助于现有的通信网络,将信息传送到网络内的任 何
地方并播放输出。整个应用系统由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管理中心、网络平台、播放设备 及显
示终端构成。
(1)发布系统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放有信息制作工作站、播放管理服务器和媒体服务器。信息制作工作站主要 功
能是企业播放信息的制作、影音广播、实现多媒体信息的编辑工作。播放管理服务器设 在系
统管理中心,对终端播放器的运程管理和控制。系统的架构灵活,可以采用分布式流 服务器
管理。播放管理服务器上安装播放管理软件负责企业信息的播放,供管理员对播放 器实施管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49
理,如素材管理,编辑节目播出单,把节目单和节目内容传送到播放器上。一个 管理工作站
可以实现上百个网络播放器的远程、分布式实时管理,实现视频、音频、图
播放器 III
其 他 地 区 分 控 中 心 多 客 户 端
交易大厅
S 服 群 体 器 媒 务
办公大厅
m
MB
交易大厅
走廊通道
图 36-70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示意图
片、控制信息、节目播出单的实时自动上载。同时,加装视频编辑软件,视频管理工作站
可用于音视频节目的编辑、文件格式转换等。媒体服务器存储大量媒体信息资料,所有播
放器播放的内容都从媒体服务器下载。
(2) 网络平台
合理的布置各地区营运网点的联网的网络,让各播放器都连接到控制中心的交换机 上。
并将从控制中心制作的媒体文件通过网络传播到终端播放器,实现终端和控制中心相 互通
信。
(3) 播放设备
播放器放在企事业单位的大厅,和显示终端相连接,能响应中心服务器集群发送的各 种
管理控制命令,可工作在时间线和内容序列两种不同模式下,即用户可根据管理需要向 终
端显示屏上发布各种视音频信息,一次内容安排后终端播放器即不再需要人工值守,亦 可
以脱离网络播放;通过运行策略配置或手动监播命令可以方便地控制诸如休眠、恢复、停
止、播放、音量增减、切换直播等一系列运行状态。
播放器支持多种音视频流格式、图像、文字和滚动字幕的组合播放。内容安全时分推 送
1050 36 智能建筑工程
技术可以充分平衡网络流量,区分企业专网的工作时间,根据策略引擎自动安排传输队 列,
从而充分利用网络带宽。
(4) 显示终端
系统支持多种显示设备,包括离子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LCD)、CRT 显示 器、
前投射显示、背投显示器、网络触摸终端、多屏幕拼接显示墙等,根据企业特定需要 选择
特定的显示终端。
(5)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结构示意请参见图 36-71。
4.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的功能
(1)网络功能
支持现有的所有 IP 网络,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并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实时信息发布:
大屏幕、等离子电视、触摸屏、PC 等用户展示界面
资源层
应用层
放 统
播 系
体 理
媒 管
网页发布
监播管理 播出单管
理
播放管理
传髓理 用户管理 系续配置
會理
用户层
大屏幕控制系统
潘放器管理
媒 体 资 源 库 管 理 发 布 系 统
信息采集 信息管理、存储信息检索、挖掘信息发布
用户管理 权 限 管 理 系 统 运 行 管 理
J2EE 中间件、WEB 服务器软件
基础数据库数据存储系统
图 36-71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结构示意图
滚动字幕、图片、视频插播等;网络更新播放内容,无需人工更换;通过网络可集中或分 布
式管理播放终端,支持分级、分区管理;远程升级播放器固件,无需技术人员到播放器 终
端进行操作。
(2) 专业功能
监播室功能:灵活实现插播、选播、跳播、轮播、循环播和播放、停止、暂停、休 眠、
音量控制、节目更新等。
媒体管理功能:视音频、图片、字幕等组合多媒体内容实时预览、编辑、转换、发 布
等。
节目单编辑功能:多种编辑视图,使用方便。
显示模板管理功能:模板编辑、保存、效果实时预览等。
播放器管理功能:各种参数配置。
权限管理功能:分级、分区、分功能。
分布式传输管理功能:实现大容量内容传输。
播出统计报表功能:提供存档、审核、计费的依据。
支持多种视音频编码标准和图片格式,播放质量可达高清电视水平(1920X1080i/
P)。
方便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如广告合同管理子系统、非线性编辑子系统、媒体 发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51
布子系统等。
支持标准的协议与接口。
_安全内容时分推送技术:可播放多种视频格式,可播放多种音频格式。
(3) 智能功能
远程分布式节目传输及管理,实时监控播放器状态并获取播出记录。
由节目单控制节目播放顺序及播放方式。
支持本地及远程硬盘播放模式。
定时传输素材和节目单,节目单可根据编辑策略自动生成。
播放器开机自动播放指定节目单,支持定时休眠和恢复。
5.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的工作方式与系统组织
(1) 通用流服务架构体系
应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运行于多种硬件和 OS 平台。
(2) 软件功能
素材管理:可以按素材类别建立与管理素材库目录,可以对素材进行文件管理操作。 素材
编辑:可以在素材库中可对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内容进行预览、抓取、保存。 传输管
理:可以通过“播放器文件列表”操作,实时更新播放内容。
播出单管理:可以按用户时间等类别建立播出单目录,对播出单目录进行编辑和删 除,
播出单的新建、编辑和删除。
播放器管理:创建播放器区域,用户可按需要建立播放器区域,实现播放器划分区域 进
行管理,播放器分组管理。
36.12.3. 2 系统的安装
(1)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系统服务器、监控计算机应安装于机房的机柜内。
2) 触摸屏与显示屏的安装位置应对人行通道无影响。
3) 触摸屏、显示屏应安装在没有强电磁辐射源及不潮湿的地方。
4) 落地式显示屏宜安装在钢架上,钢架的承重能力宜大于显示屏重量的 5 倍,地面 支
撑能力宜大于 300kg/m2。
5) 室外安装的显示屏应做好防漏电、防雨措施,应满足 IP65 防护等级标准。
(2) 关于 IP65 防
护等级标准可以参看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GB 4208—2008。
此处做简要说明:
IP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或者 Ingress Protection (进人防护)。
防护等级系统将灯具依其防尘、防止外物侵人、防水、防湿气之特性加以分级。这里 所
指的外物包含工具、人的手指等均不可接触到电器内的带电部分,以免触电。
ip 防护等级是由两个数字所组成,第一个数字表示灯具防尘、防止外物侵人的等级; 第
二个数字表示灯具防湿气、防水侵入的密闭程度。数字越大,表示其防护等级越高。 各数
字的含义:
第一标记数字如 IP6_表示防尘保护等级(6 表示无灰尘进入)。
第二标记数字如 IP —5 表示防水保护等级(5 表示防护水的喷射)。
0 无防护。无专门的防护。
1052 36 智能建筑工程
1 防护 50mm 直径和更大的固体外来物。防护表面积大的物体比如手(不防护蓄意侵 人)。
1 防护水滴(垂直落下的水滴)。
2 防护 12mm 直径和更大的固体外来物。防护手指或其他长度不超过 80mm 的物体。 2
设备倾斜 15 度时,防护水滴。垂直落下的水滴不应引起损害。
3 防护 2. 5mm 直径和更大的固体外来物。防护直径或厚度超过 2. 5mm 的工具、金属
线等。3 防护溅出的水。以 60°角从垂直线两侧溅出的水不应引起损害。
4 防护 1. Ornm 直径和更大的固体外来物。防护厚度大于 1. Omm 的金属线或条状物。 4
防护喷水。当设备倾斜正常位置 15°时,从任何方向对准设备的喷水不应引起损害。
5 防护灰尘。不可能完全阻止灰尘进入,但灰尘进入的数量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 行。
5 防护射水。从任何方向对准设备的射水不应引起损害。
6 不透灰尘。无灰尘进人。6 防护大浪。大浪或强射水进入设备的水量不应引起损害。 7 防
护浸水。在定义的压力和时间下浸入水中时,不应有能引起损害的水量侵入。
8 防护水淹没。在制造商说明的条件下设备可长时间浸入水中。
防水测试(IP_5)的测试方法和主要的测试条件定义如下:
测试方法-一-喷嘴的喷水口内径为 6. 3mm,放于距离测试样品 2. 5〜3m 之处。
水流速率——12. 5L/min ±5%0
测试持续时间-------- 1 min/m2 但是至少持续 3min。
测试条件从每个可行的角度对测试样品喷射。
36.12.3.3 系统的调试、检测与检验
1. 信息导弓 I 及发布系统的调试和测试的要求
(1) 配置服务器、监控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参数,处理功能、通信功能应达到设计
要求。
(2) 对系统的显示设备进行单机调试,使各显示屏应达到正确的亮度、色彩显示。
(3) 加载文字内容、图像内容,调试、检测各终端机正确显示发布的内容。
(4) 调试、检测软件系统的各功能,应达到符合设计要求。
(5) 测试终端机的音、视频播出质量,应达到全部合格。
(6) 系统调试后,应进行 24h 不间断的功能、性能连续试验,并符合下列要求:
1) 试验期间,不得出现系统性或可靠性故障,显示屏不应出现盲点;否则,修复或 更
换后重新开始 24h 试验;
2) 记录试验过程、修复措施与试验结果。
2. 信息导引及发布系统的检验要求
(1) 应对系统的本机软件功能进行逐项检验:主要内容为操作界面所有菜单项,显示
准确性、显示有效性。
(2) 应对系统联网功能进行逐项检验:主要检验内容为网络播放控制、系统配置管 理、
日志信息管理。
(3) 应对系统显示设备的安装、供电传输线路进行检验。
36.12.4 呼叫与对讲系统
36. 12. 4.1 呼叫与对讲系统组成与结构
1.呼叫与对讲系统的作用
呼叫与对讲系统的概念下,有两类实际使用的系统,其使用场合与系统功能不同,主 控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53
设备也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讲述。
第一类呼叫与对讲系统是用于住宅小区的对讲系统,也称为“楼宇对讲系统”。楼宇 对
讲系统是在各单元口安装防盗门,小区总控中心设置管理员总机、楼宇出入口有对讲主
机、电控锁、闭门器及用户家中的可视对讲分机。可实现住户凭卡进人,而访客需要在单 元
门口与住户对讲,住户同意后可遥控开启防盗门,从而实现遥控门禁。该类系统还有联 防
报警等功能,可以将红外报警,紧急按钮甚至燃气报警器等接到对讲分机上,若需要援 助
时,可通过该系统通知保安人员以得到及时的支援和处理。该类呼叫与对讲系统分可视 对
讲和非可视对讲两种产品。
第二类呼叫与对讲系统是用于医院的对讲系统,也称为“护士站对讲系统”、“护理呼 叫
系统”,(下面,我们称之为“护理呼叫系统”)这一类呼叫与对讲系统往往也有紧急呼 叫功
能。“护理呼叫系统”在护士站设置对讲系统主机,在病人的床边装有终端机,可实 现病人
与护士站之间的通话、紧急呼叫等功能;还可以进行状况显示,也具有对于内部医 护人员
的无线寻呼功能。
2.呼叫与对讲系统的组成
(1)住宅小区使用的呼叫与对讲系统
住宅小区使用的“楼宇对讲系统”主要由非可视(或可视)直按门口主机、门禁一体 机、
层间分配器、住户室内分机、系统不间断电源以及系统服务软件组成。
“楼宇对讲系统”的系统示意请参见图 36-72。
室内
_
对讲机
4+2 沒芯
緣:
RVV2X 42/0.1^
2芯
υτΡ5
通信转换器
磁力锁
数字式门口机
iliair»!·
对讲 i 电®中心管理员机
图 36-72 住宅小区使用的呼叫与对讲系统的组成
(2)医院使用的呼叫与对讲系统(护理呼叫系统)
医院使用的“护理呼叫系统”主要由呼叫主机、呼叫对讲机、走廊吊屏、信号集中 器、管
理电脑、显示设备、无线寻呼设备以及系统服务软件组成。所有的呼叫对讲机与护 理主机
采用二芯线无正负极相连。实现院方提出的对呼叫系统的需求,包括呼叫、对讲、 分级管
理、无线寻呼、电脑管理等。也可根据院方的具体要求对系统进行局部定制,以符 合院方
的实际工作需要。
医院使用的“护理呼叫系统”的系统示意请参见图 36-73。
无线
发
射机 I
无线寻呼主机
1
管理电脑 1
1054 36 智能建筑工程
信号# 中器 i走廊吊瓶
病
房
病
房
N 楼护士站主机
病房
病房
楼护士站主机 I图 36-73 护理呼叫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
3-呼叫与对讲系统的结构
对讲系统分为可视对讲和非可视对讲。对讲系统由主机、楼层分配器、若干分机、电 源
箱、传输导线、电控门锁等组成。
(1) 对讲系统:主要由传声器和语音放大器、振铃电路等组成,要求对讲语言清晰,信
噪比高,失真度低。可视对讲系统则另加摄像机和显示器。
(2) 控制系统:一般采用总线制传输、数字编解码方式控制,只要访客按下户主的代 码,
对应的户主拿下话机就可以与访客通话,以决定是否需要打开防盗安全门。
(3) 电源系统:供给语言放大、电气控制等部分的电源,它必须考虑下列因素:
1) 居民住宅区市电电压的变化范围较大,白天负荷较轻时可达 250〜260V,晚上负 荷
重,就可能只有 170〜180V,因此电源设计的适应范围要大。
2) 要考虑交直流两用,当市电停电时,由直流电源供电。
3) 室内分机可根据需要再设置分机。
(4) 楼宇对讲系统用的电控防盗安全门是在一般防盗安全门的基础上加上电控锁、闭
门器等构件组成。防盗门可以是栅栏式的或复合式的,关键是安全性和可靠性。
4.呼叫与对讲系统的功能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55
(1) 住宅小区使用的“楼宇对讲系统”的功能
1) 可实现住户凭卡进入,而访客需要在单元门口与住户对讲,住户同意后可遥控开
启防盗门,从而实现遥控门禁。
2) 该类系统还有联防报警等功能,可以将红外报警,紧急按钮甚至燃气报警器等接
到对讲分机上,若需要援助时,可通过该系统通知保安人员以得到及时的支援和处理。
3) 该类呼叫与对讲系统分可视对讲和非可视对讲两种产品。
(2) 医院使用的护理呼叫系统的功能
1) 具有呼叫、对讲、广播、电脑管理、无线寻呼等功能。
2) 呼叫按钮采用拨动开关进行编号任意设定,可以设定房间号(3位)及床位号(2 位)。
完全满足医院、福利院对呼叫号码的设定要求。
3) 呼叫按钮和对讲功能集成在一个呼叫对讲机上面。呼叫对讲机上面还有复位按键,
护理人员需要到达床位边上进行呼叫复位(清零)。
4) 护理主机在台式和挂壁式两种样式供用户选择。台式主机可摆放在桌面上,由 6 位
数码管作显示装置。对讲及通话通过电话机进行。挂壁式顾名思义需要挂在墙壁上,有 LED
信号灯及病人信息插卡,一台护理主机最大可管理 128 个呼叫对讲机。
5) 挂壁式主机,当有多个呼叫系统发生时,面板上对应的 LED 信号灯同时闪亮,医 护
人员对呼叫信息一目了然。医护人员按收到信号的先后次序与护理对象进行通话。当有 特
护信号传来,优先接听特护信号。
6) 台式主机,对讲功能可以屏蔽,若不使用对讲功能,则当有多个呼叫信号发生时,
数码管每隔 3s 轮番显示呼叫信号。当启用对讲功能时,则接听完一个呼叫信号后,另一 个
呼叫信号才显示出来。
7) 走廊吊屏带时钟功能,当有多个呼叫信号发生时,走廊吊屏轮番显示呼叫信息,便
于护理人员方便查看呼叫信息。当没有呼叫发生时,走廊吊屏显示当前的时间。可手动 设
置时钟。
8) 护理主机及走廊吊屏上有和弦音乐供选择,音量可调。
9) 当线路出现故障时,护理主机可提示故障发生的可能原因。
10) 无论在通话或呼叫状态,其他床位仍可呼入并灯光显示,此时,听筒里有“滴 滴”
的提示声,表明有另外的信号呼入。
11) 呼叫对讲机上有 LED 指示灯,当呼叫启动时,IJED 灯点亮,表明呼叫信息已经 成
功传递出去;当主机叫通该呼叫对讲机时,LED 灯也闪亮,表明此时已经接通。
12) 呼叫对讲可实现双工双向任意对讲,话音清晰,如同电话机通话一般。
13) 通过护理主机可对各呼叫对讲机实现广播功能,即主机启动广播功能时,所有的
呼叫对讲机均可听到讲话。呼叫对讲机有广播开关按钮,广播功能可以被屏蔽。.
14) 系统可设不同的护理级别,高级别的床位启用呼叫信息时享有优先权。
15) 所有的呼叫信息均可存储在管理电脑中,供院方进行查询审核,便于实行量化考
核。整个呼叫系统,只需要一台管理电脑就可完成呼叫记录。
16) 呼叫对讲机可接红外遥控按钮,实现无线遥控功能。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对呼 叫
床位进行方便扩充。
17) 系统可接无线寻呼、通话录音、手机短消息等功能。
5.呼叫与对讲系统的设计
1056 36 智能建筑工程
呼叫与对讲系统的设计依据为:
(1) 《楼宇对讲系统及电控防盗
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2005。
(2) 《楼宇对讲电控防盗门安全要求》DB/998—72。
36.12. 4. 2 系统的安装
呼叫对讲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讲系统安装应执行《安
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第 6. 3. 6 条 规
定。 .
(2) 供电、防雷与
接地系统施工应执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第 6. 3. 6 条,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电源系统、信号传输线路、天线锁线以及进人设备机房的电缆人室端均应采取防
雷电过压、过电流保护措施。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做等电位连接。
2) 接地母线应铺放在地槽或电缆走道中央,并固定在架槽的外侧。母线应平整,不 得
有歪斜、弯曲,母线与机架或机顶的连接应牢固、端正。接地母线的表面应完整,无明 显
损伤和残余焊剂猹,铜带母线光滑无毛刺,绝缘线的绝缘层不得有老化、龟裂现象。
(3) 医院使用的护理呼叫对讲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挂壁式主机的安装高度宜为 1.2〜1.8m;
2) 台式主机宜安装在值班人员办公台前。信号集中器安装位置应临近主机;
3) 呼叫按钮宜安装在便于触及的位置;
4) 拉式呼叫开关可视情况安装在不影响视觉效果、易于拉线的位置;
5) 无线寻呼天线的安装位置附近不应有强电磁辐射源;
6) 安装扬声器箱体时,应保持吊顶、墙面整洁。
(4) 小区楼宇呼叫对讲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外呼叫对讲终端的安装高度宜大于 1.
2m;
2) 室外呼叫对讲终端应做好防漏电、防雨措施;
3) 信号集中器安装位置应临近呼叫主机。
36.12.4. 3 系统的调试与检测
1. 呼叫与对讲系统质量控制的要点
(1) 呼叫对讲系统应对呼叫响应及时、正确,且图像、语音清晰。
(2) 设备、线缆标识应清晰、明确。
(3) 各设备、器件、盒、箱、线缆等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布局合理,排列整齐,牢
固可靠,线缆连接正确,压接牢固。
(4) 馈线连接头应牢固安装,接触良好,并采取防雨、防腐措施。
2. 呼叫与对讲系统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呼叫与对讲系统调试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系统调试前,施工单位应制定调试方案、测试计划,并经会审批准。
(2) 设备规格、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稳固,外壳无损伤。
36.12 其他信息设施系统 1057
(3) 采用 500V 兆欧表对电源电缆进行测量,其线芯间,线芯与地线间的绝缘电阻不 应
小于 1ΜΩ,另有规定的除外。
(4) 设备及线缆应标志齐全、准确,符合设计要求。
(5) 机柜、控制箱、支架、设备及需要接地的屏蔽线缆和同轴电缆应良好接地。
(6) 各系统供配电的电压与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呼叫对讲系统的调试和测试要求
(1) 配置服务器、计算机、呼叫对讲主机的软件系统参数,处理功能、通信功能应达 到
设计要求。
(2) 对各设备进行调试,达到正确的使用状态。
(3) 对系统的各终端进行编码并在该软件系统中纪录其位置。
(4) 逐个、双向调试呼叫对讲主机与呼叫对讲终端机响应状态,应达到响应正确,信 号
灯闪亮正确明晰。
(5) 调试、测试系统的无线寻呼功能,应达到在设计的覆盖区良好传输与准确响应。
(6) 调试、测试系统的显示功能,各显示屏显示的信息应准确、明晰。
(7) 调试、测试系统终端的图像、语音,应使失真达到设计要求。
(8) 调试、测试系统门禁的开启功能,应使门禁正确响应开启请求。
(9) 调测与测试中,如应用软件系统出现错误,应检查、修改软件并重新开始配置与 调
试。
(10) 系统调试后,应进行 24h 不间断的功能、性能连续试验,并符合下列要求:
1) 试验期间,不得出现系统性或可靠性故障,否则应修复或更换后重新开始 24h 试
验;
2) 记录试验过程、修复措施与试验结果。
4. 呼叫对讲系统的检验要求
(1) 呼叫对讲主机与每个呼叫对讲终端机应响应及时、正确。
(2) 应对呼叫对讲系统的音频效果进行检验。
(3) 应通过釆用声压计检验呼叫对讲系统的广播、呼叫性能。
(4) 呼叫对讲系统的图像、语音应清晰。
36.12.5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1) 各系统设备与大屏幕在安装、调试和检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的事项,这也是 验
收的质量主控项,以便保障对于该系统安装、调试的质量控制:
1) 应保证机柜内设备安装的水平度,严禁在有尘、不洁环境下施工。
2) 保证显示设备承重机构的承重能力,对轻质墙体、吊顶等须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安装完毕应及时检查安装的牢固度,严禁出现松动、坠落等倾向。
3) 时钟系统的时间信息设备、母钟、子钟时间控制必须准确、同步。
4) 多媒体显示屏安装必须牢固。供电和通信传输系统必须连接可靠,确保应用要求。
5) 呼叫对讲系统应对呼叫响应及时、正确,且图像、语音清晰。
6) 信号电缆长度严禁超过设计要求。
(2) 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 设备、线缆标识应清晰、明确。
2) 各设备、器件、盒、箱、线缆等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布局合理,排列整齐,牢
1058 36 智能建筑工程
固可靠,线缆连接正确,压接牢固。
3) 馈线连接头应牢固安装,接触良好,并采取防雨、防腐措施。
36.12.6 信息设施系统调试、质量记录与检验
1.信息设施系统调试的要求
(1) 各系统内的设备应能够对系统软件指令作出及时响应。
(2) 系统调试中,应及时记录并检查软件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日志,并修改错误。
(3) 系统调试中,应及时记录并检查系统设备对系统软件指令的响应状态,并修改 错
误。
(4) 应先进行功能测试,然后进行性能测试。
36.13 信息化应用系统 ί1059
(5) 调试过程中出现运行错误、系统功能或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填写系统调
试问题报告表,并对问题进行处理、填写处理记录。
2. 质量记录
各系统在调试和测试完成后,应进行试运行,并整理下列资料:
(1) 应整理系统设备检验、安装、调试过程的有关资料。
(2) 应整理工程中各阶段的检验资料,如检验批记录、系统检测记录。
(3) 应对试运行情况进行记录。
3. 系统检验
各系统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对各系统进行检测,并填写检测记录和编制检测报告。
(2) 设备及软件的配置参数和配置说明应文档齐全。
36. 13 信息化应用系统
36.13.1 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36.13.1.1 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结构
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
1.办公系统
办公系统都是根据客户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具体要求,从广泛的用户需求中抽象出通 用
模型,设计成核心组件,围绕着工作流技术并结合信息门户的应用需求开发出来的办 公系
统。该类软件产品的目标是帮助客户快速地建立内部信息沟通,并实现工作流转与 文件管
理的自动化,建立起一个弹性、灵活、高效、安全的电子化协同办公与知识管理 环境。
(1) 常见的功能模块示意请参见图 36-74。
图 36-74 办公系统模块图
(2)系统架构:
办公应用平台多基于 J2EE、XML 的体系结构、基于组件的多层架构技术进行设计开 发
的,基于 WEB 应用的工作流应用系统。其核心的工作流引擎以组件形式封装,与数据 库和
用户界面分开,便于系统维护和与单位内部其他系统进行互联。
办公系统架构示意请参见图 36-75。
信息
认证
业务数据
接入层
系
统
安
1060 36 智能建筑工程全
平
台
文件审批
会议管理
电子邮件
公共信息
业务处理
个人事务
业务 服务层
信息服务
信息检索
内容管理
数据交换
个性化
应用 服务层
业务核心组件
目荥服务
流程引擎
数据层
办公数据
专业数据
LDAP
业务数据
图 36-75 办公系统架构图
(3)系统基本功能
1)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支持各种 JAVA 应用服务器,如 WebLogic、WebSphere、Tomcat 等。
2) 系统允许用户个性化定制应用内容和系统风格,同时又允许管理员进行分级管理,
可实现办公系统和 Portal 门户无缝集成,系统同时支持 WebSphere Portal 和 WebLogic Portal ο
3) 符合 WFMC (工作流管理联盟)规范的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 Web
工作流程引 擎,可分级管理并支持子流程。同时可以使用流程引擎与现有应用系统进行业
务流程 整合。
4) 系统采用标准的三层结构,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分离,各个功能模块以组件
的形式嵌人在应用框架中,实现功能模块的即插即用和动态组装。
5) 无缝集成 MS Word 和 WPS,具有强大痕迹保留功能,兼容所有 MS
Office 版本, 无宏代码,文件模板可轻松配置、升级和管理,文件安全性高同时还具有在
浏览器上预览 文件正文的独特功能。
6) 系统具有独特的文件正文内容检索功能,方便用户使用。
7) 独特的会话处理机制,系统自动保存会话过期数据,方便用户使用。用户输人的
数据在系统会话过期后,重新登录系统,系统允许用户继续操作上次会话过期前的数据,
极大减轻了用户的重复劳动,系统使用更趋人性化。
8) 强大的报表自由定制打印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定制数据报表,而
且系统允许用户直接将报表打印成 PDF 文件。
9) 支持 SSL 身份认证方式。
2. —卡通系统
“一卡通”系统是针对目前使用的证件繁多、管理繁杂的情况而设计的,比如,在学 校,
用一张卡代替目前使用的菜饭票、考勤卡、洗浴票、开门钥匙、借书证、上机卡、巡 检记
录本等,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单位”的设想。通过单位的综合网络,逐步 将各处
的电脑联成一个比较大的数据网,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大大提高 了单位
的内部管理。
36. 13 信息化应用系统 1061
基于单位内网络的智能卡应用系统(简称一卡通),以单位内系统网络为依托,实现 在
单位内部的电子货币、身份识别、出入口门禁管理、综合结算、金融管理等诸多功能。有
力地推进单位内部的网络化、信息化过程,为单位内部的集中管理与分散操作、高效运 作
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单位领导、员工等人员,人手一张卡通用。一卡通作为身份识别的 手
段,可用于考勤、多种消费、安全门禁控制管理、巡检管理等。作单位内部的电子货币 形
式,以及其他各种为单位内部人员服务的项目。
(1) 常见的功能模块示意请参见图 36-76。
(2) 系统架构:
一卡通系统应用平台基于 WEB 应用的工作流应用系统。其核心的 工作流引擎以组件形式
封装,与数 据库和用户界面分开,便于系统维 护和与单位内部其他系统进行互联 (见图
36-77)。
图 36-76 常见的功能模块图
消费管理系统功能菜单一览表
(3) 一卡通系统具有以下主要 功能:
1)身份标识功能:显示身份与
Ilii : ψ
统^忻;退出系找
卡©act)敗据库©理山)日 s处理(ϊ〕敢据μ计⑴系«1具(X]系《设 sa;s助①
:□!
;卡觸
卡涫总本笞 3ΐ:ι 无®玥细罟理 a) 消资钥细苷理电:· 软明细 S 理(S)
补办卡玥 iBSSa)
拄失钥细 SStiO 白名車卡闬ίΒ笆理以) 退卡玥细庠苦理
打办新卡>1) ■R金除正(I)依改苷赍抖这) 初 sa 化α)
ΐ十狀Φ〕
方年历©
软 fttSifi(1)
资料自定义亘因 从人事资料档实导入&:|
打并激巷检百抿苕
打开错误数据(X)打开异常数据(Y)打开卡金修正记录(Z)
费理钱计 qo mmcp
与日消宙撕十①
毎日收费坫 Han
铕ΰ+分拆⑦
个入ί匚爸资糾
1062 36 智能建筑工程个人牲别资抑[s01)所有消空机列丧忙总ο•毎日 ft«总人狯祺丧 2:1
系 ifi初 ttifcd)数据庠配 a^j
部门设 5d)设备罟理这)
图 36-77 —卡通系统架构图举例
个人基本信息,进出大门、寝室出入管理和考勤管理。
2)查询功能:人员基本信息、巡检信息、门禁、消费信息、图书借阅资料等。
3) 租借功能:可租借单位设备、体育器材、图书音像资料。
4) 电子钱包:存储现金、奖金,单位内购物、进餐、上机、复印等。
5) 形象功能:由于是局域网系统,真正体现了管理的信息化和先进性,属于未来发 展
的趋势。由于是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单位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和单位内的统一形象。
(4) 一卡通系统的技术特点是平台化、模块化、实时化。系统包含考勤子系统、售饭
子系统、灵活消费子系统、水控子系统、门禁子系统、巡更子系统、图书馆管理子系 统等。
1) 平台化:由于一卡通系统各个子系统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很强的关联性,绝非 简
单地将各个系统人事共享就可以,举个简单例子:某位员工辞职,不能简单地将此人在 人
事库里删除,假如这个人在消费系统里的账还没有结清,将导致消费系统账目错误。而 本
系统将人事、卡的管理、结算中心、报表中心等一卡通系统共性的部分,在充分考虑数 据
关联性的前提下,做成一卡通核心平台,该平台是本系统的核心和必备部分。
2) 模块化:本系统将每个业务都单独做成一个模块,这个就可以根据客户需要,灵 活
配置,自由组合,系统可大可小,扩展性强,管理方便。
3) 实时化:实时是指每笔业务数据发生的同时,马上就送到数据库。实时化的好处 很
多,就实时化的优势而言,比如数据更安全,系统容量更大,具备更多的功能。特别是 大
系统,实时性就非常必要,例如银行系统,都是实时系统。脱机系统的业务数据都是保 存
在硬件上,如售饭机,售饭机不可能不坏,万一售饭机损坏,存储在里面的业务就可能 丢
失,而实时系统会把业务数据直接送往数据库,硬件上不存储数据,降低了数据丢失的 风
险。脱机系统,由于硬件上的存储器容量有限,可存储的黑(或红)名单、业务数据等 有
限,满足不了大系统用户的要求,而实时系统,这些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不存在容量 上
的限制,所以实时系统容量更大。脱机系统上的功能完全取决于硬件的功能,由于各个 硬
件间数据无法交换,也无法和数据库交换数据,有些功能就无法满足了,比如订餐功 能,
卡在消费前,先查询数据库哪些人订餐是允许消费的,哪些人是不允许消费的,脱机 系统
是很难实现该功能。即使实现了,操作也很复杂。本系统如果网络良好的情况下,建 议客
户采用实时工作模式。
3.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项目管理系统是常见的信息管理系统,它以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项目管理 现
状,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的科学理论,从项目资金投人、计划编制、资金使用、项目合 同、
设备采购、成本核算、协同办公、招标管理、资源分配、进度跟踪、风险分析、项目 评估
等各个角度,动态反馈工程项目的进展状态,涉及项目周期全过程的各个侧面,是大 中型
项目管理的经常使用的信息应用系统。系统要求具有操作简单灵活、图表美观、自定 义图
表格式的使用方式,能够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方便、直观的分析数据。
常见的功能模块图见图 36-78。
项目管理系统提供的主要功能如下:
(1)进度计划子系统
进度计划子系统包括项目计划、项目进度等模块,通过对项目的 PCWBS 分解,从时 间、
费用、设备材料、合同资金、交付成果、资源等多个角度制订项目计划;项目工程进 度报
36. 13 信息化应用系统 1063
告、项目形象进度报告和交付成果进度报告及时反映项目进展情况。
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ττ--------------
综合建筑集成管理系统(1BMS)
建筑管理系统(BMS)
通信网络系统(CNS)
表 统
抄 系
消防报警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
综合安保系统
程控交 计算机
换机 网络
(语音 (数据
通信) 通信)
系统 系统
紧 急 广 播 系 统 联 动 控 制 系 统 火 灾 报 警 系 统 停 车 场 系 统 巡 更 系 统 门 禁 系 统 防 盗 报 警 系 统 电 视 监 控
系 统 变 配 电 系 统 照 明 系 统 给 排 水 系 统 暧 通 空 调
远 程 抄 表 系 统
各 子 系 统 布 线 系 统
结构化布线系统
弱 电 系 统 布 线
-横向集成·
-横向集成-
图 36-78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
1) 项目、子项目、任务无限制多级划分,自动计算作业进度与标识关键路径。
2) 支持多项目管理,分析比较各项目优劣。项目模板记录标准业务流程。
3) 网络图、树状图、甘特图、PERT 多角度表现项目/任务逻辑关系(图 36-79)。
^^_^μ«^^^_ιιι·ιιι·ιι iiu ummm m mm項目·ία花 b通 ft设 41 ti
ββ !Π
ίΜΜΗΝΗββΜί
M0BK «SHfiK
£S»SX金用
主
王期Bft £S£tfKX 合A
Q9W&
M
MlWm
Λ]
ttWWS «en»!·桃
mew
妙 s 生供1 设1«
tus
ΛΧ脚烀
KlCiAvtm X8SUI
xnm
1064 36 智能建筑工程_
图 36-79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架构图
4)项目计划调整,项目变更记录,分析计划全过程。
(2)材料设备子系统
材料设备子系统解决工程项目中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及库存管理问题,包括供应商管 理、
采购计划、采购申请、采购询价、设备采购、人库出库业务等模块,通过对项目设备
需求分析自动生成设备需求计划、采购计划,全面反映项目的设备采购需求(图 36-80)。
•:.««·;
采灼单(编耨> r J ./ -i
■〜....:·ι
t嫩議·保_嫩 爾 _ _ 爾 麵 鹏 吻 鄉 斯 规
供 srra: 乜棚 贼如
iMMW:---------------------------------------------1 瓶咖 区贩 ! ;1
:«日期:Ρ>ΰΤ:Γ5—一满 含两Μ咢:^ ωΊΰ103Ι2 Ή I
mea:1 1 申瓶_· Γ Γ~~ ~3
mm
fttf!
棚
;坻利i 想秘 丨挪Μ
挪略
丨撕傲
mg,
角供支κ
wmm
.«絲1
;neoo«)i07 χχζοβηιοθ »δοο»ιΐ7 丨 UQO^Olie :Xie003tU34 :9UC(»»135 rran3oi38 DC0D30I38 CQ0030H3
LOOO.QO 1,000.00 I.000.00LOOO.OO L 000.00 1,000.00I,oodoo1,000.001,000.00 f.OOO.OO
S S S S S S S S g;g
k<
>«
k(
k(
>»
供
•管 CQ0030tS
► ia - - - -1
10.0000;10^000.002003^
20.0009 20,000.002009·
15.0000, IS. m 002003-
12.0000:12.000.00 200>
11.0000; 11,000.002003-
14.0 14,000.00:2003·
18.0 16,000.00200^
17.0 lT,000.002t»5· 10.0000; 18,000.01X2003-
19.0 tO,QOD.OO:2t
ft往:
ί aw-02-05 : 1001
图 36-80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应用界面
1) 建立材料设备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
2) 供应商比价及材料设备比价。
3) 采购计划、采购申请、采购合同、到货跟踪等业务流程自动化。
4) 工程进度计划自动生成材料设备采购计划,完成采购资金的分析。
5) 库存管理完善项目现场的材料设备的使用过程。
(3)合同管理子系统
合同管理子系统包括合同模板、合同拟订、合同建立、合同变更、合同结算、款项拨 付、
支付计划、合同台账等功能模块,实现合同的分类、实时、动态管理十几种合同报表 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次,动态反映合同执行情况(图 36-81)。
合同台枨
Wmm
KI2004000(ei
ΚΓ2004000022
KraxMflooo»
ΚΓ2004σΐ0β01
mxtrt?
xtt合nxa合网 工tt含wx«金n
xmmx«含n
36.13 信息化应用系统 ί1065工 《 合 n
5.S4S.00;
20,000.00
IT.fiDO.OO
4,900.00
loo.oo:
T.fiOO.OO
11,000.00:
3.000.00
«s.oM.m;
2*450
KTS00401IM03 KT20040L(»04 0805 080»,ϋκη.οβοβ
ΗΓ2004010β05
ΚΓΖ00401080»
IO20040L0
losop^noeii
ΚΤΖ0019104ΙΘ ΚΤ«ΝΜ010β17 ΗΤ200 他 0β19
Kiawoioezo
KTZO04QL0Kt
KTS00401MSS
ΗΤ2004010β2β
KRWD10627
M£KX^«isratr(s^n宅a ί25ετ«Β电flWiMi#工SW有》*苟丨工β合w
nmm
!m«ceee&於n nanxd^fi 糊合η
j*2scsA±±i»iji<-> !jsa 含w
:3Mi«is^n nm»三雄邮m sss
ineanx^M 合n 设》«•公« nannt
丨£x_«3Ese«m【_捆炉并《棚公《qbb· 丨邮辑牌^备tr 齡n ;财两鄉n inasrts
n 鼓代s;两公句 含R【SShxSAier 州分公fl ίλ2 呢4*βΚΕ%«Χ8^ 同【天X】U 市JtftSfttUS ;A£ssme«Axe«n【突χι塊》工收苟 細金财
!?«anzjL5c^T»ivik»tn i9ixm9ommm
Iazs—钽eve化工<»合n【天]ι】ηαμλ开发公和 iustZ5A*«C%«:U|S含 R【宕 用公苟
;>2sa~^EO.85 等。
(3)管理中心计算机
调用传输控制器内基表数据,将数据处理、显示、存储、打印,并向控制器发出操作 指
令。系统一般具有查询、管理、自动校时、定时或实时抄表、超载报警、断线检测等功 能。
中心计算机对一个小区而言,可设在小区管理中心。对一个行业而言,可设在行业主 管部
门的管理中心(如供电部门可设一个抄表中心对所有电表进行自动抄表),对一个城 市而
言,可设在城市三表管理中心(如果存在的话)。中心计算机与控制器的通信通常通 过 RS-485
串行接口总线,将传输控制器与计算机连接,连线最大距离可达 3km。如果控 制器与计算
机设在同一处,则可通过 RS-232 接口相连;共用电话网通信方式,将计算机 和控制器通过
调制解调器接入公用电话网(不需专线,需抄表时才接入使用)。
2.系统工作方式
自动抄表系统的实现主要有几种模式,即总线式抄表系统、电力载波式抄表系统和利 用
电话线路载波方式等。总线式抄表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在数据采集器和小区的管理计算机 之
1076 36 智能建筑工程
间以独立的双绞线方式连接,传输线自成一个独立体系,可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维修调 试
管理方便。电力载波式抄表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数据采集器将有关数据以载波信号方式通 过
低压电力线传送,其优点是一般不需要另铺线路,因为每个房间都有低压电源线路,连 接
方便。其缺点是电力线的线路阻抗和频率特性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传输信息的 可
靠性成为一大难题,故要求电网的功率因数在 0.8 以上。另外,电力总线系统是否与 (CATV
无线射频、互联网络等)其他总线方式的相互开放和兼容,也是一个要考虑的 因素。
(1) 电力载波式自动抄表系统
电力载波采集器与电表、水表、煤气表内传感器之间采用普通导线直接连接。电表、水
表、煤气表通过安装在其内传感器的脉冲信号方式传输给电力载波采集器。电力载波采 集
器接收到脉冲信号转换成相应的计量单位后进行计数和处理,并将结果存储。电力载波 采
集器和电力载波主控机之间的通信采用低压电力载波传输方式。电力载波采集器平时处 于
接收状态,当接收到电力载波主控机的操作指令时,则按照指令内容进行操作,并将电 力
采集器内有关数据以载波信号形式通过低压电力线传送给电力载波主控机。
电力载波式集中电、水、煤气自动计量计费系统: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和电力载波主控 机
之间是通过市话网进行通信的。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随时调用电力载波主控机的所有 数
据,同时管理中心的计算机通过电力载波主控机将参数配置传送给电力载波采集器。管 理
中心的计算机具有实时、自动、集中抄取电力载波主控机的数据,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用 户
信息,并将有关数据传送给银行计算机等。
(2) 总线式自动抄表系统
该系统采用光电技术,对电表、水表、煤气表的转盘信息进行采样,采集器计数记录 数
据。所记录的数据供抄表主机读取。在读取数据时,抄表主机根据实际管辖用户表的容 量,
依次对所有用户表发出抄表指令,采集器接收指令正确无误后,立即将该采集器记录 的用
户表数据向抄表主机发送出去。抄表主机与采集器之间采用双绞线连接。管理中心的 计算
机可以对抄表主机内所有环境参数进行设置,控制抄表主机的数据采集,并读取抄表 主机
内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统计管理。管理中心的计算机与抄表主机之间通过市话网 通信。
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将电的有关数据传送给电力公司计算机系统、水的有关数据传送 给自来
水公司计算机系统,热水的有关数据传送给热力公司计算机系统、煤气的有关数据 传送给
煤气公司计算机系统。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准确、快速地计算用户应交的电费、 水费和
煤气费,并在规定的时间将这些数据传送给银行计算机系统,供用户交费银行收费 时使用。
(3)基于 LonWorks 控制网络的自动抄表系统
LonWorks 技术是智能控制网络技术,它将网络技术由主从式发展到对等式,又发展 到
现在的客户/服务器方式。不受总线式网络拓扑单一形式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形式的 网络
拓扑结构。它的通信介质也不受限制,可用双绞线、电力线、光纤、天线、红外线 等,并
可在同一网络中混合使用。在 LonWorks 技术基础上建立的自动抄表系统,使我们 在今后智
能化小区的建设中,可以非常简捷地进行系统扩充、升级、增加,如小区安全防 范系统、
小区停车场管理系统、小区公共照明控制系统、小区电梯控制系统、小区草地喷 淋控制系
统、住户家电智能化控制系统等。
基于 LonWorks 总线技术的自动抄表系统,该系统使小区内所有住户实现防盗报警 (包括
室内红外移动探测、非法进人、门磁开关、红外对射)、煤气泄漏报警、紧急求助报 警,及
36. 1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1077
对住户的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远程抄表计量功能。
它由管理中心主机(上位微机)、校准时钟、路由器、控制器组成。每个路由器最多 可
连接 64 个控制器,在 2. 7km 内可连接任意多个路由器,如果需要延长,可增加复合器 节点。
控制器由双绞线联网后,最大距离不超过 2. 7km,最多不得超过 64 个控制器,增加
图 36-84 自动抄表系统结构图
36.14.2.4 家庭智能化系统
家庭智能化,或称住宅智能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家 庭智
能化系统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支持下,体现“以人 为本”
的原则,综合家庭通信网络系统(Hom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简称 HCS)、家庭设备自
动化系统(Home Automation System,简称 HAS)、家庭安全防范系 统(Home Security System,简称
H S S ) 等 的 各 项 功 能 , 为 住 户 家 庭 提 供 安 全 、 舒 适 、 方
重复器最多可带 127 个控制器, 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面积, 采用路由器,按星型网络
结构 连接,最多连接 62 个路由器, 从而提高系统的网络容量和系 统的可靠性。管理中心
的计算 机(上位机)是客房/服务机 构,它含有小区内所有用户信 息和网络信息数据库,
是系统 的中枢机构(见图 36-84)。
便和信息交流通畅的生活环境。
1.家庭智能化系统的组成
目前,家庭智能化系统大多以家庭控制器(亦称家庭智能终端)为中心,综合实现各 种
家庭智能化功能。家庭控制器主机是由中央处理器 CPU、功能模块等组成,包括以下 三大
控制单元(见图 36-85)。
1078 36 智能建筑工程
丨 图 36-85 家庭智能化系统结构图
(1) 家庭通信网络单元:家庭通信网络单元由电话通信模块、计算机互联网模块、CATV
模块组成。
(2) 家庭设备自动化单元:家庭设备自动化单元由照明监控模块、空调监控模块、电 器
设备监控模块和电表、水表、煤气表数据采集模块组成。
(3) 家庭安全防范单元:家庭安全防范单元由火灾报警模块、煤气泄漏报警模块、防 盗
报警模块和安全对讲及紧急呼救模块组成。
2. 家庭智能化系统工作原理
(1) 家庭控制器主机
通过总线与各种类型的模块相连接,通过电话线路、计算机网、CATV 线路与外 部相连
接。家庭控制器主机根据其内部的软件程序,向各种类型的模块发出各种 指令。
(2) 家庭通信网络
1) 电话线路:通过电话线路双向传输语音信号和数据信号。
2) 计算机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互、综合信息查询、网上教育、医疗保健、
电子邮件、电子购物等。
3) CATV 线路:通过 CATV 线路实现 VOD 点播和多媒体通信。
(3) 家庭设备自动化
家庭设备自动化主要包括电器设备的集中、遥控、远距离异地的监视、控制及数据采
集,主要有:
1) 家用电器进行监视和控制:按照预先所设定程序的要求对微波炉、热水器、家庭 影
院、窗户等家用电器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
2) 电表、水表和煤气表的数据采集、计量和传输:根据小区物业管理的要求在家庭 控
制器设置数据采集程序,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通过传感器对电表、水表和煤气表用量进 行
自动数据采集、计量,并将采集结果传送给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3) 空调的监视、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根据时间、温度、湿度等参数对 空
调机进行监视、调节和控制。
36. 1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1079
4) 照明设备的监视、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程序分别对各个房间照明设 备
的开、关进行控制,并可自动调节各个房间的照度。
(4)家庭安全防范
家庭安全防范主要包括防火灾发生、防煤气(可燃气体)泄漏、防盗报警、安全对 讲、
紧急呼救等。家庭控制器内按等级预先设置若干个报警电话号码(如家人单位电话号 码、
手机电话号码、寻呼机电话号码和小区物业管理安全保卫部门电话号码等),在有报 警发
生时,按等级的次序依次不停地拨通上述电话进行报警(可报出具体是哪个系统报警 了)。
'
1) 防火灾发生:通过设置在厨房的感温探测器和设置在客厅、卧室等的感烟探测器,
监视各个房间内有无火灾的发生。如有火灾发生家庭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家人 及
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家庭控制器还可以根据有人在家或无人在家的情况,自动调节感温 探
测器和感烟探测器的灵敏度。
2) 防煤气(可燃气体)泄漏:通过设置在厨房的煤气(可燃气体)探测器,监视煤 气
管道、灶具有无煤气泄漏。如有煤气泄漏家庭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家人及小 区
物业管理部门。
3) 防盗报警:防盗报警的防护区域分成两部分,即住宅周界防护和住宅内区域防护。
住宅周界防护是指在住宅的门窗上安装门磁开关;住宅内区域防护是指在主要通道、重要 的
房间内安装红外探测器。当家中有人时,住宅周界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设 防,
住宅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撤防。当家人出门后,住宅周界防护 的防
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和住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均设防。当 有非
法侵入时,家庭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家人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另外,通 过程
序订设定报警点的等级和报警器的灵敏度。
4) 安全对讲:住宅的主人通过安全对讲设备与来访者进行双向通话或可视通话,确 认
是否允许来访者进入。住宅的主人利用安全对讲设备,可以对大楼入口门或单元门的门 锁
进行开启和关闭控制。
5) 紧急呼救:当遇到意外情况(如疾病或有人非法侵入)发生时,按动报警按钮向 小
区物业部管理部门进行紧急呼救报警。
36.14. 3 系统施工质量控制
1.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1)施工单位应按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施工,设计变更应有原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
通知。
(2) 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劳动保护、防火措施及环境保护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和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在施工现场不宜进行有水作业,无法避免时应做好防护。作业结束时应及时清理 施
工现场。
(4) 对有空气净化要求的房间,在施工时应采取保证材料、设备及施工现场清洁的 措
施。
(5) 对改建、扩建工程的施工,需改变原建筑结构时,应进行鉴定和安全评价,结果 必
须得到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设计资质单位的确认。
(6) 在室内堆放的施工材料、设备及物品不得超过楼板的荷载。
1080 36 智能建筑工程
(7) 室内隐蔽工程应在装饰工程施工前进行。隐蔽工程应在检验合格后进行封闭施 工,
并应有现场施工记录或相应数据。
(8) 在施工过程中或工程竣工后,应做好设备、材料及装置的保护,不得污染和 损坏。
2. 材料、设备基本要求
(1) 工程所用
的物资的进场、检验及其检查、检验工作,应符合本章 36. 1.3 “智能
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的要求。
(2) 特殊材料必须有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认证书。
3.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验收基本要求
(1) 各分部、分项工程应按相关规范进行随工检验和交接验收,并应做记录。
(2) 交接检验应由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共同进行,并应在验收记录 上
签字。
(3) 交接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文件:
1)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2) 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或相关文件;
3) 设备和主要材料的出厂合格证、说明书等技术文件;
4) 设备、主要材料的检验记录;
5) 工程验收记录。
(4) 项目经理应填写交接记录,施工单位代表、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等相关人 员
应确认签字。
36.14.4 系统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1.系统检测要求
(1) 住宅(小区)智能化的系统检测应在工程安装调试完成、经过不少于 1 个月的系 统
试运行,具备正常投运条件后进行。
(2) 住宅(小区)智能化的系统检测应以系统功能检测为主,结合设备安装质量检 查、
设备功能和性能检测及相关内容进行。
(3) 住宅(小区)智能化的系统检测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 计
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相关产品技术文件进行。
(4) 住宅(小区)智能化进行系统检测时,应提供以下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1) 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记录;
2) 隐蔽工程和随工检验记录;
3) 工程安装质量及观感质量验收记录;
4) 设备及系统自检记录;
5) 系统试运行记录。
(5) 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的系统检测应 执
行国家规范相关章节有关规定。
(6) 其他系统的系统检测应按国标规定进行。
2.电视监控系统的施工
(1) 监视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光照度:黑白电视监控系统的监视目标最低照度不应小于
ΙΟίχ;彩色电视监控系统的监视目标最低照度不应小于 50lx。达不到照度要求时,前者宜 采
36. 1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1081
用高压汞灯,后者宜采用碘钨灯作照度补偿。没有条件作照度补偿时,应采用低照度或 超
低照度的摄像机。
(2) 住宅闭路电视监控装置视频信号一般采用视频同轴电缆进行传输,大型居住区传
输距离较远,或是环境干扰噪声较强时,宜采用光缆进行传输。
(3) 黑白电视基带信号为 5MHZ 时,在不平坦度>3dB 处,宜加电缆均衡器;在不 平坦
度>6dB 处,宜加电缆均衡放大器。彩色电视基带信号为 5. 5MHz 时,在不平坦度 >3dB 处,
宜加电缆均衡器;在不平坦度>6dB 处,宜加电缆均衡放大器。
(4) 摄像机宜由监控中心集中供电。当摄像机采用 220V 交流电源供电时,电源线应 单
独敷设在接地良好的金属导管内,不应和信号线、控制线共管敷设。
(5) 监控中心的供电电源应有专用配电箱,宜有两路在末端切换的独立电源供电,其 容
量不应低于系统额定功率的 1. 5 倍。
(6) 宜与周界报警装置构成联动系统,以便发生报警时对报警现场进行监视。
(7) 摄像机安装前应预先调整其焦面同步,使图像质量达到要求后方可安装。安装后 还
应对其监视范围、聚集、后靶面进行调整,使图像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8) 室外安装的摄像机离地不宜低于 3. 5m,室
内安装的摄像机离地不宜低于 2.5m。
(9) 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厢门上方的左或右侧,并能有效监视轿厢内乘员的
面部特征;电梯轿厢的视频同轴电缆及电源线,宜由建设方向电梯供应商提出配套供应, 以
保证图像质量。
(10) 摄像机立杆的安装强度应达到能抗拒安装环境可能出现的最大风力的要求,立 杆
安装基础应稳固,地脚螺栓应配齐拧紧,防松垫片应齐全。
(11) 安装云台时螺钉应上紧,固定应牢靠;云台的转动应灵活,无晃动;云台的转 动
角度范围应满足设计要求。
(12) 监控中心操作台、机柜、机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操作台正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 1. 2m;主通道
上其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不 应小于 1. 5m,次通道上不应小于 0. 8m。
2) 机柜、机架的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 0.8m。
3) 应有稳固的基础,螺钉应上齐拧紧。
4) 安装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1. 5mm/m。
5) 相邻两柜(台)顶部高差不大于 2mm,总高差不大于 5mm。
6) 相邻两柜(台)正面平面度偏差不大于 1mm,五面以上相连接的平面度总偏差不 大
于 5mm0
7) 操作台、机柜上的各种零件不得碰坏或脱落,漆面如有脱落应予补漆。
8) 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13) 监控中心控制设备、开关、按钮操作应灵活、方便、安全。对前端解码器、云 台、
镜头的控制应平稳,图像切换、字符叠加功能应达到设计要求。
(14) 录像应能正常显示摄像时间、位置;录像回放质量,至少应达到能辨别人的面 部
特征的水平;现场图像记录保存期限应符合设计规定,但不得少于 7d。
(15) 具有报警联动功能的监控系统,当报警发生时,应自动开启指定的摄像机及监 视
器,显示现场画面,录像设备也应以单画面形式记录报警现场图像。
1082 36 智能建筑工程
3.电子巡更系统的施工
(1) 根据现场条件及用户要求,可选择在线式或是离线式的巡更方式,但应便于设 定、
读取、查询、修改与监督。
(2) 在线式巡更系统应具有异常情况下的即时报警功能。离线式巡更系统巡更人员应
配备无线对讲机。
(3) 根据现场需要确定巡更点的数量,巡更点的设置应以不漏巡为原则,安装位置应 尽
量隐蔽。
(4) 宜采用计算机随机设定巡更路线和巡更间隔时间的方式。计算机可随时读取巡更
时所登录的信息。
(5) 巡更系统应能按照预定的巡逻图,对巡更的人员、地点、顺序及时间进行监视、记
录、查询及打印。
(6) 应与小区物业管理协商,确定信息开关或信息钮的安装位置。
(7) 信息开关及信息钮安装高度距地面为 1.
3〜1. 5m;安装应牢固、端正、不易受破 坏;
户外应有防水措施。
(8) 巡更装置安装后应经调试并达到下列要求:
1) 巡更系统信息开关(信息钮)、读卡机、计算机及输人接口均能正常工作;
2) 检查在线式巡更站的可靠性、实时巡更与预置巡更的一致性,并査看记录、存储 信
息以及发生巡逻人员不到位时的即时报警功能;
3) 检查离线式巡更系统,确保信息钮的信息正确,数据的采集、统计、打印等功能
正常。
(9) 检验巡更系统巡更设置功能。在线式巡更系统应能设置保安人员巡更软件程序,应
能对保安人员巡逻的工作状态(是否准时、是否遵守顺序等)进行监督、记录,发现保 安
人员不到位时应有报警功能;离线式巡更系统应能保证信息识读准确、可靠。
(10) 检验巡更系统记录功能,应能记录执行器编号、执行时间、与设置程序的对比 等
fe 息。
(11) 检验巡更系统管理功能,应能有多级系统管理密码,对系统中的各种动作均应 有
记录。
4. 自动抄表系统的施工
(1) 自动抄表装置施工前应具备的条件:
1) 供水、燃气、冷(热)源工程配管施工已经结束;
2) 表具已安装到位。
(2) 表具的数据探测电缆不应外露,需用软管保护,软管需加固定,软管与表具壳体 应
使用专用接头连接。
(3) 数据采集部件不宜装于厨卫等潮湿环境中,安装在潮湿环境中的数据采集部件应
采取可靠的防潮措施。
(4) 从数据采集器箱引至各表具的电缆,应设置线号标志,线号应符合设计规定且能 长
期保存、字迹清晰。箱体内宜附有接线表,以便维修。
(5) 系统安装接线后,应对接线的正确性进行复査,确保数据采集部件与表具正确 对
36. 1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1083
应。
(6) 系统投人使用后应及时将表具的原始读数输入到抄表计算机中,以保证远程抄表
的准确性。
(7) 业主进行厨、卫装修时,不应封堵表具读数盘,不应打断表具的探头线,以免影 响
系统正常工作。
(8) 在市电断电时,系统不应出现误读数,数据应能保存 4 个月以上;市电恢复后,保
存数据不应丢失。
(9) 系统应具有时钟、故障报警、防破坏报警功能。’
5. 小区网络和物业管理系统的施工
(1) 智能化住宅小区每一住户至少应有一个信息插座,每个信息插座,配备一条 4 对 双
绞电缆,并应与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进行连接,配线设备至住户信息插座的配线 电
缆长度不应超过 90m。
(2) 信息插座邻近至少应配置一个 220V 交流电源插座。
(3) 落地安装的机柜(架)应有稳固的基础,壁挂式机柜底面距地高度不宜小于 300mm。
机柜(架)安装垂直偏差应不大于 3mm,安装时螺丝应拧紧配齐,机柜(架) 上的各种零
件不得碰坏或脱落,漆面应完整。
(4) 机柜(架)正面至少应有 800mm 的空间,机架背面距墙不应小于 600mm。
(5) 背板式跳线架安装时,应先将配套的金属背板及接线管理架安装在墙上,金属背 板
与墙壁应紧固,再将跳线架装到金属背板上。
(6) 配线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应是专用的插接软跳线。
(7) 信息插座面板下沿距地应为 300mm。
(8) 信息插座应是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一条 4对双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端接在一个信 息
插座上。
(9) 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是带保护接地的单向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应严格 区分。
(10) 配线设备、信息插座、电缆、光缆均应有不易脱落的标志,并有详细的书面记 录
和图纸资料。
(11) 小区物业管理中心配备 i·十算机或局域网,配置适宜的物业管理软件,实现物业
36. 14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1084
管理计算机化,并将安全防范子系统、自动抄表装置、设备监控装置在物业管理中心集
中 管理。档次较高的小区,可提供网上查询物业管理信息、电子商务、VOD、远程医疗、远
程教育等服务。
(12) 设备的安装位置、类型、规格、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系统通电前应确认供电 电
压、极性无误后再通电。
(13) 安装后,应对系统前台、后台功能逐一进行测试,并按各功能模块的要求输入 原
始资料,包括:住户人员管理、交费管理功能,房产维修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功能,物 业
公司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功能等方面的资料。
(14) 路由器和家庭控制器安装时
下沿距地不宜低于 2. 2m,安装后外观应整齐、平 直,
涂层无脱落,表面无锈斑。
(15) 家庭控制器与各个前端探测器或受控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应有线号标志,箱体 内
宜附接线表,接线表应和实际接线情况一致。
(16) 路由器和家庭控制器之间的现场控制总线连接时,应按照端子标志接线,不得 接
反。
36. 14. 5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竣工与交接
36.14. 5.1 总体要求
各项施工内容全部完成并已自检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出工程竣工验收申
请报告。
工程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消防及安全等部门 进
行。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竣工验收,应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划分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并应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顺 序
依次进行。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工程文件的整理归档和工程档案的验收与移交,应符合《建筑工 程
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 /T 50328—2001 的有关规定。
36.14.5.2 竣工验收的程序与内容
竣工验收应进行综合测试,施工单位应提交需审核的竣工资料。竣工资料应包括下列 内
容:_
(1) 工程承包合同;
(2) 施工图、竣工图、设计变更文件;
(3) 相关专业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
(4) 场地设备移交清单;
(5) 场地设备、主要材料的技术文件和合格证;
(6) 隐蔽工程记录及施工自检记录;
(7)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数据;
(8) 消防工程等特殊工程的验收报告。
现场验收应按国标有关标准内容进行,并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的有关规定。参加验收的单位在检查各种记录、资料和检验住宅小区智
能化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对工程质量应做出结论,并应按附录 J 填写《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1085
表》。
参与竣工验收各单位代表应签署竣工验收文件,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与施工单位项目
负责人应办理工程交接手续以及合同约定的相关内容。
36. 15 智 能 化 集 成 系 统
36.15.1 智能化集成系统组成与结构
36.15.1.1 智能化集成系统组成
1.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作用与目标
在智能建筑中,智能化集成系统(IIS, Intelligented Integration System)将不同功 能的建筑智
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 优化管理等
综合功能的系统。在智能建筑中,智能化集成系统分为两个层次:
其基础层次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安全防范系统(SAS)和火灾自动报警及 消防
联动系统(FAS)等系统的集成,形成楼宇管理系统(BMS)。这个层面上的系统集 成的特点
是将智能建筑中以实时数据为基础的控制系统集成在一起,形成楼宇的综合实时 监控和管
理系统。
其高级层次则是将 BMS 与信息网络系统(INS)、通信网络系统(CXS),以及管理 信息系
统(MIS)等进行进一步的系统集成,形成建筑物的 Intranet。并在此基础上,将 智能建筑与
办公、管理、网络连接(包括互联网 Internet 的连接),整个工作的服务范围 可以视需要集
成进来,这种系统集成被称为智能化集成系统(IIS)或智能化楼宇管理系 统(IBMS)。
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目标是:根据智能化系统工程原理,结合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实 践
经验,将工程设置的各个智能化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 建
筑物内外各种信息的汇集,达到智能建筑功能、管理和信息的共享,能够对各个智能化 子
系统进行综合管理,满足整个智能化系统预期的使用功能和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 系
统的综合效益。
2-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工作方法
通过系统通信网络,采用同一的计算机平台,运行和操作在统一的人机界面环境下,实
现信息、资源和任务共享,完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功能。通过对各 子
系统资源的收集、分析、传递和处理,实现对各个智能化子系统进行最优化的控制和 决策。
图 36-86 是智能化集成系统的操作平台,其中,也可以看到它的集成范围。
3. “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的范围
(1) 集中的监视、控制与管理。
(2) 集成管理系统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3) 集成管理系统与安全防范系统(包括闭路电视监控、防盗报警与保安巡更、门禁 及
一卡通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
集成化大厘管理系统丨 BMS -----------------1
1------------------- !-------------------1 1 1
办公自动化系统 1 1
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
(OA) i 1 (BA)
! i|通信 I i 系统(CA)
数字程控 交换机系统
1086 36 智能建筑工程
背景音乐
紧急广播
1 消
ra
系统
通信附加 服务
无线中继 系统
考勤医疗管理 I
冷热源
出入α控制
资料管理
CATV (电视系统
消费
新风 照明
卫星通信 系统
变配电
管理 M_巡更门禁 I
丄电视^Γ丄周边报瞥丨
给排水 电梯 h
防盗系统
广域网接入
楼宇设施集成 管
理系统(BMS)
I 安&系统 I I 智■能卡 I
综合布线系统、机房、UPS
智能建筑基础
图 36-86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操作平台和它的集成范围
(4) 集成管理系统与车库管理系统。
(5) 集成管理系统与消防报警系统。
(6) 智能一卡通系统。
(7) 分散控制:各子系统进行分散式控制,保持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以分离故 障、
分散风险、便于管理。
(8) 集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响应关系。
(9) 系统联动:以各集成子系统的状态参数为基础,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软件 联动。
(10) 优化运行:在各集成子系统的良好运行基础之上,提供设备节能控制、节假日 设定
等功能。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1087
4 .系统集成工作要点
(1) 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监测、控制和管理。
(2) 实现跨子系统联动、提高建筑的功能水平。
(3) 提供开放的数据结构、共享信息资源。
(4)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根据我们对以往完成的集成系统工程情况统计,成功的系统集成可得出以下结果:
节约人员 20%〜30%,节省维护费 10%〜30%,提高工作效率 20%〜30%,节约培 训费用 20%
〜30%。
36.15.1. 2 智能化集成系统结构
1.集成系统中各系统相互关系
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将作为机电设备运行信息的交汇与处理的中心,对汇集的各类信 息
进行分析、处理和判断,采用最优化的控制手段,对各设备进行分布式监控和管理,使 各子
系统和设备始终处于有条不紊、协调一致的高效、经济的状态下运行,最大限度地节 省能耗
和日常运行管理的各项费用,保证各系统能得到充分、高效、可靠的运行,并使各 项投资能
够给业主带来较高的回报率。
如 BA、FA、PA、综合安防系统的集成,这种集成是一种横向集成,当横向集成的 跨度
再扩大时,即扩展到物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系统时,这时是一种纵向集成,也就是 人们常
说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 IBMS。
上述“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图 36-87 来表示。
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建筑管理系统(BMS )
综合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BMS)
通信网络系统(CNS)
抄表
系统
消防报替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
综合安保系统
程控交 计算机
换机 网络
(语音 (数据
通信) 通信)
系统 系统
紧 急 广 播 系 统 联 动 控 制 系 统 火 灾 报 朁 系 统 停 车 场 系 统 巡 更 系 统 门 禁 系 统 防 盗 报 替 系 统 电 视 监
控 系 统 变 配 电 系 统 照 明 系 统 给 排 水 系 统 暧 通 空 调
远 程 抄 表 系 统
结构化布线系统
各 子 系 统 布 线 系 统
弱 电 系 统 布 线
-横向集成
-横向集成-
图 36-87 智能化集成系统结构图
图 36-87 可以清楚的表示弱电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这里我们要着重说明一 点
的是:系统集成不是盲目地提出所谓的“一体化”,不是说规划一个可以包罗万象的系 统,
系统集成是要求从实际出发,切实落实各系统之间集成的可能性。同时,系统集成不 是孤
立于其他子系统的系统,也不是对子系统功能的取代,而是对子系统功能的补充和提 高。
通过系统集成,构筑整个建筑物的中央监控与管理界面,通过可视化的、统一的图形 界面,
1088 36 智能建筑工程
管理人员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对系统系统所包容的所有子系统进行实时监视、控 制和集
中的统一管理。
36.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J0S5
系统集成概念已经远超出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概念。我们提供的 IBMS 是完全基于 建
筑物综合管理的理念开发的,同时又可以无缝的集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消防 报警
系统(FAS)、停车场管理系统(CP)、综合安保管理系统(SA),因此是完整的集 成管理系
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概念上,我们将这些系统的功能以如下的平台概念来 划分:
(1) 通信传输平台:最基础的平台是综合布线系统,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建立了计算
机网络的信息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不同系统,建立了 “智能化集成系统”通信传 输
平台。
(2) 现场控制平台:在此平台上,是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消防系统、安防系统、
停车场管理系统)的现场应用设备,如传感器、执行机构、控制器、探头、摄像机以及相
应的工作站。
(3) 应用平台:应用平台是指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所运行的应用软件,包括办公
自动化系统、楼宇自控管理系统、集成管理系统等。以上平台的概念也可以关联到前述系
统关系图中。
2.集成系统中各部分信息关系的处理
通常将智能建筑划分为一个四层递阶层次结构的体系,其基础层由建筑设施和建筑设
备组成:包括建筑物本体、组成建筑物的各种功能区、电气工程、采暖与空调通风系统、
给水排水系统、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照明系统、消防及安防设施等。
基本监控层由各个专业自控系统组成,如建筑设备监控(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 及
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
优化监控与管理层是 IBMS 系统集成的核心,在这一层上将安装协调调度与综合优化 控
制、故障检测与诊断等系统软件,并以这些软件为基础,建立整个智能建筑的设备管 理、
能源管理、安全管理和物业管理等系统。
最顶层为信息管理层,这一层的核心应是一个异构化的嵌入式信息平台,这是一个在
应用服务器上运行的基础软件,其主要用途是将来自各应用系统的异构化数据转换为用
XML 等统一语言表示的数据,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将可对内对外发布的 公
开信息存入中心数据库,并完成身份认证(CA)和访问控制。应用系统包括企业的主 页和
企业内部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财务、公文的审批和流转、文档管理等)、 综合
业务系统(因建筑物的不同而异,如酒店、写字楼等,为特定用户所使用的应用软件 系统)
以及 CRM/ERP/GIS 和及各种用于经营决策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及其 Internet 应用等。
综上所述,智能建筑的结构是由很多子系统构成的。它们之间组成和各系统关系如图
所示 36-87。
36.15. 2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安装施工
36. 15. 2.1 智能化集成系统安装施工
1.智能化集成系统实施的前置工作
(1) 要求建筑物的电力供应、防雷、接地等场地建设的安装、检测等工作已经完成。
(2) 要求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安装、调试、安全配置、测试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网络
某大厦管理系统 IBMS
通信自动化 1 1 1 1
系统(CA) 1 1
办公自动 (0A)
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 (BA)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229
动化系统
数字程控 交换机系统
背景音乐 紧急广播
多功能
会议室
视频点播 广播系统
楼宇设施集成 管理系统(BMS)
消防系统
通信附加 服务
安保系统 I I 智能卡 I
无线中继 系统
管理应用 系统
出入口控制
巡 更 门 I T 丄 电 视 监 控 I 丄 周 边 报 - 1 防 盗 系 统
多媒体应用 系统
考勤医疗管理
CATV (电视系统)
消 费
0A 系统运行 软硬件平台
卫星通信
系统
车库管理
计算机及 网络服务
广域网接入
冷热源 新风 — 照明 变配电 给 水 排 水 电 梯 h
综合布线系统、机房、UPS
智能建筑基础
图 36-88 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结构体系
安全得到保障。
(3) 要求各个将要被集成的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安装、调试、安全配置、测试等工作已 经
基本完成。
(4) 要求将要被作为楼宇智能化系统控制中心的机房、楼层设备间、楼层配线间等场
地建设的安装、调试、测试等工作&经基本完成。
2.进行智能化系统之间的连接接口工作
现代智能建筑中都配置了许多智能化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实施的基本工作之一,就 是
将要被集成的楼宇智能化系统统一到现代计算机网络协议(或者称之为“TCP/IP 通信 协议”)
上,也就是常说的计算机网络接口。
各个被集成的楼宇智能化系统,在其系统内部可以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任何一种通信协
议、控制协议、控制总线,比如:(1) BACnet 协议,即楼宇自控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
(2) LonMark 标准,即可互操作协会组织制定的 EIA709. 1/709. 3 标准;(3)微软公司开
发的、对应用程序的数据对象进行交换及通信的一种 OPC 标准对象连接嵌入协议 OLE。
但是,被集成的楼宇智能化系统在各自的控制工作站上,与智能化集成系统连接时,都
230 36 智能建筑工程
需要转换到“TCP/IP 通信协议”,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被集成的楼宇智能化系统,与 智能化
集成系统相连。
3. 对各专项工作站子系统进行配置
对于 IBMS 的各个子系统,我们配置一个专用的工作站进行管理工作,其上配置有专 用
的接口和部分专用软件,使得各子系统可以在 IBMS 统一调度下工作,也具有独立工作 的
能力,并且也实现了万一出现故障时,对故障的局限。
其中包括: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作站、消防报警系统工作站、综合保安管理系统工作 站、
综合系统管理工作站等。
4. 集成界面与接口协议
IBMS 系统的网络结构为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可方便把设备数据集成到其他基于网络 的
系统,使客户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能取得所需的实时及历史数据。客户也可使用系 统
的其他设备,通过预设的界面,将不同系统内的数据进一步集成使用。系统向下提供标 准
的主流通信接口,向上提供标准数据库。
IBMS 系统将可实现与 ActiveX、DDE、ODBC、API、Access 等标准技术的无缝连 接,从而
实现有关的联动控制以及方便物业管理和系统集成。
由于 IBMS 系统综合了多种管理功能,因此在系统配置上、控制室设置上,人员数量 安
排上都要比各弱电系统独立设置经济的多,故本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具有极高性能价格 比
的管理工具。
36.15.2.2 智能化集成系统安装施工要求
(1) 应依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集成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文件,绘制系统图、网络 拓
扑图、设备布置接线图。
(2) 应依据子系统工程资料进行图形界面绘制和通信参数配置。
(3) 应依据集成系统功能和系统性能文件、子系统通信接口,开发通信接口转换软 件,
并应按《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第 3. 5. 4 条的规定进行应用软件 的质量检
查。
(4) 服务器、工作站、通信接口转换器、视频编解码器等设备安装应符合《智能建筑 工
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第 6. 2. 1 条的规定。
(5) 服务器和工
作站的软件安装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2010
第 6. 2. 2 条的规定。
(6) 通信接口软件调试和修改工作应在专用计算机上进行,并进行版本控制。
(7) 应将集成系统的服务端软件配置为开机自动运行方式。
36.15. 3 智能化集成系统施工质量控制
(1)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设备与软件在安装、调试和检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的事 项,
以便保障对于该系统安装、调试的质量控制。
1) 应为操作系统、数据库、防病毒软件安装最新版本的补丁程序。
2) 软件和设备在启动、运行和关闭过程中不应出现运行时错误。
3) 通信接口软件修改后,·应通过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
4) 应根据子系统的通信接口、工程资料和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对采集的子系统运行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231
数据进行核对。
(2)智能化集成系统在安装、调试和检测时,还需注意以下的事项:
1) 应依据网络规划和配置方案,配置服务器、工作站、通信接口转换器、视频编解 码
器等设备的网络地址。
2)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平台软件、防病毒软件必须具有正式软件使用(授权)许
可证。
3) 服务器、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应设置为自动更新的运行方式。
4) 服务器、工作站上应安装防病毒软件,并设置为自动更新的运行方式。
5) 应记录服务器、工作站、通信接口转换器、视频编解码器等设备的配置参数。
36.15.4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36.15.4.1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调试
智能化系统集成的检测验收应按 GB 50339《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的规定进行。规范第十章具体规定了检测和验收的办法、步骤和内容。
1. 检测和验收的办法和内容
(1) 调试准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子系统通信接口安装完成。
2) 集成系统的设备和软件安装完成。
3) 集成系统的图形界面、参数配置完成。
(2) 网络参数配置完成后,集成系统和子系统的设备和软件之间应能按照设计要求相
互连通。
(3) 系统调试过程中,设计要求不间断运行的软件应始终处于运行状态。
(4) 应每天检査软件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日志,并修改错误。
(5) 软件和设备正常运行后,应进行下列检查并修改错误:
1) 应将集成系统采集的运行数据与实际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比。
2) 应在集成系统的运行控制界面上进行操作,并与实际设备执行的动作进行对比。
3) 应在集成系统使用多种查询条件进行历史数据査询,并与子系统的相应历史数据
进行对比。
4) 应査看集成系统的视频监控图像,并与实际摄像设备输出的图像进行对比。
(6) 数据核对完成后,应进行功能测试。
(7) 功能测试完成后,应进行性能测试。
(8) 调试过程中出现运行错误、系统功能或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填写集成系
统问题报告单。
(9) 系统调试结束前应对所有问题报告进行处理,并应填写集成系统问题处理记录。
2.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调试工作的具体步骤
(1)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
1)系统集成工程的实施必须按已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进行。
2) 系统集
成中使用的设备进场验收参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
2003 第 3. 3. 4 和 3. 3. 5 条的规定执行。产品的质量检査按《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232 36 智能建筑工程
50339—2003 第 3. 2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3) 系统集成调试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自检,并填写系统自检报告。
4) 系统集成调试完成,经与工程建设方协商后可投入系统试运行,投入试运行后应
由建设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派出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认真作好值班运行记录•’并保存试
运行的全部历史数据。
(2)系统检测
1) 系统集成的检测应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
动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检测完成,系统集成完成调试并经 过
一个月试运行后进行。
2) 检测前应按《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
收规范》GB 50339—2003 第 3. 4. 2 条的规定编 写
系统集成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应包括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数量等。
3) 系统集成检测的技术条件应依据合同技术文件、设计文件及相关产品技术文件。
4) 系统集成检测时应提供以下过程质量记录:
①硬件和软件进场检验记录;
②系统测试记录;
③系统试运行记录。
5) 系统集成的检测应包括接口检测、软件检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检测、安全检测等 内
容。
6) 子系统之间的串行通信连接、专用网关(路由器)接口连接等应符合设计文件、产
品标准和产品技术文件或接口规范的要求,检测时应全部检测,100%合格为检测合格。计
算机网卡、通用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连接测试可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第 5. 3. 2 条有关内容进行。
7) 检查系统数据集成功能时,应在服务器和客户端分别进行检查,各系统的数据应
在服务器统一界面下显示,界面应汉化和图形化,数据显示应准确,响应时间等性指标应 符
合设计要求。对各子系统应全部检测,100%合格为检测合格。
8) 系统集成的整体指挥协调能力
系统的报警信息及处理、设备连锁控制功能应在服务器和有操作权限的客户端检测。对
各子系统应全部检测,每个子系统检测数量为子系统所含设备数量的 20%,抽检项目 100%
合格为检测合格。
应急状态的联动逻辑的检测方法为:
①在现场模拟火灾信号,在控制台观察报警和做出判断情况,记录闭路电视监控系 统、
门禁系统、紧急广播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和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的联动逻辑是 否符
合设计文件要求;
②在现场模拟非法侵入(越界或入户),在控制台观察报警和做出判断情况,记录闭 路
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紧急广播系统和照明系统的联动逻辑是否符合设计文件 要求;
③系统集成商与用户商定的其他方法。
以上联动情况应做到安全、正确、及时和无冲突。符合设计要求的为检测合格,否则 为
检测不合格。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233
9) 系统集成的综合管理功能、信息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检测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
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第 5. 4 节的规定,并根据合同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进行。 检测
的方法,应通过现场实际操作使用,运用案例验证满足功能需求的方法来进行。
10) 视频图像接入时,显示应清晰,图像切换应正常,网络系统的视频传输应稳定、无
拥塞。
11) 系统集成的冗余和容错功能(包括双机备份及切换、数据库备份、备用电源及切 换
和通信链路冗余切换)、故障自诊断、事故情况下的安全保障措施的检测应符合设计文 件
要求。
12) 系统集成不得影响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独立运行,应对其系统相关性
进行连带测试。
13) 系统集成商应提供系统可靠性维护说明书,包括可靠性维护重点和预防性维护计
划,故障查找及迅速排除故障的措施等内容。可靠性维护检测,应通过设定系统故障,检 查
系统的故障处理能力和可靠性维护性能。
14) 系统集成安全性,包括安全隔离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信息加密和解密、抗病毒 攻
击能力等内容的检测,按《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第 5_ 5 节有 关规
定进行。
15) 对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进行审查,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3.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调试工作要求实现的功能
(1) 操作界面的配置
系统可根据不同级别及对用户指定区域作出权限设置,这些设置可根据操作人员不 同,
操作站不同而有所不同。可设置多达六个操作级别,高达 255 种。根据区域控制,操 作人
员只能连接/取得其指定的图像、警报和控制点数据,这些权限设置都在安排操作人 员时已
设定。系统这一功能,非常适合于行政中心多建筑、多系统综合管理的要求。
系统的图形化的、彩色、中文界面操作界面,应具有易于使用、界面亲切的形式。
(2) 全局化的事件管理
全局化的事件管理包括对各个子系统的集中管理,并与物业管理、展会管理等办公自 动
化系统的信息集成,将环境控制、能源管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服务,提高管理人员 的
工作效率。
(3) 及时通报系统报警
报警级别分四层:一般、低、高、紧急。所有报警都被记录在系统的事件数据库作曰 后
检査,如报警/事件报表。还有所有低、高、紧急的报警都会自动进入报警总显示板,并按
其紧急程度排序,使操作人员优先处理高危和较重大的报警,然后再解决其他不太重 要的
报警及事件。
(4) 组态工具配置
系统具有功能强大的组态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按照用户的应用环境行成用户应用 的
组态画面,使用户操作管理界面生动、形象、逼真。
一方面,IBMS 系统提供功能强大的绘图工具,可以使编程者任意发挥其自由想象。
另一方面,还有内容丰富的图形库,可以使编程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 实时数据库
234 36 智能建筑工程
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 IBMS 系统有非常先进的各类算法,可实时处理数据数据,建立 起
实时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储存了大量历史的实时数据及由实时数据再分析而得到的各种 数
据。所收集的可以是某一点时间的数据或平均数据,收集时段也各有不同,间隔范围可 从
5s〜24h。此外,报警/事件的数据以及操作的变化也自动地记录在报警/事件日程表 上,以
供日后检查。
(6) 生成报表
系统预设各种标准表格,客户可按需要随时将有关数据打印在空白表格上。
报表可自动或依照操作人员指令印出。指令可以是按特定的键或由客户自定义的画面
上的键发出报表可以定期或根据不同事件,由系统中预设的报表打印机,或由操作人员控
制打印。如有需要,也可将报表数据记存于 IBMS 系统的硬件中,再传送到其他计算机 系
统。
(7) 趋势分析
如果说生成报表只是把历史记录整理输出的话,趋势分析就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今
后行为的预测。趋势分析相当于专家系统,IBMS 系统提供各式各样的趋势评估,实时准 确
地分析历史数据及由历史数据推演的数据,作出趋势评估。
利用趋势分析资料,可以提供给行政中心各个部门大量有用处的数据,如对工程部门 来
说,可以整理能耗情况,对安全防范部门来说,可以分析一些通道人员进出的频率,对 物
业管理部门来说,可以知道未来几个月中将要发生的电费。
(8) 视频系统集成
系统可以将视频数据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中,既可以通过数据化的方式对视频图像进行
传输、对摄像设备进行控制,又可以以文件的方式对视频信息记录,便于今后分析。
(9) 设备维护与管理
设备维护与管理是智能建筑工程今后投入运行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集成管理系
统必须能够实现对设备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表现。这里的信息,不是仅仅包括建筑 设
备监控系统中所提供的设备的运行状态(如启动/停止)、监控工艺参数值、累计运行时 间,
还包括设备的制造商、供应商、产品型号、安装地点、运行状况等一系列数据。系统 将这
些数据集中起来,为管理者有效管理或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10) —卡通综合管理
集成管理系统可以集成一卡通管理系统,在 IBMS 集成管理系统的平台上统计持卡人 的
个人信息、可以活动的区域等功能。
对于一卡通系统来说,包括内部员工管理和访客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员工管理系 统
是针对员工自身的,在 IBMS 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与员工所持卡片是一一对应的, 员工
持卡也是唯一的;而对于访客管理系统来说,访客所持卡片是临时的,该卡片只在限 定时
间内在限定区域内有效。
考勤系统需向 IBMS 系统提供员工考勤记录、班次表、各种报表、迟到、早退等出勤 情
况、各部门出勤表。
(11) 停车场管理系统集成
集成管理系统通过与停车场管理系统的集成,可以全面了解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运行状
况,在系统中可以分析车辆进出的流量、车辆的平均停放时间、有无碰撞意外等统计信 息,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235
同时通过视频系统完成进出车辆的图像比对,更可靠地保证车辆存放的安全性。此 外,系
统还可以把相关信息送至物业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管理系统之中,用于统计停车场的 收费情
况以及运行情况。
(12) 与物业管理系统的集成
集成管理系统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更好地体现物业管理的智能化。通过集成系
统与物业管理系统的集成,统计弱电系统的运行资料、日程管理设备运行(如建筑设备监 控
系统所控制的设备启停),自动生成运行报告,集成管理系统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13) 在线帮助系统
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各分系统都具有独立的硬件结构和完整的软件功能,在实现底层物
理连接和标准协议之后,由软件功能实现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是系统集成的关键内容。监控
管理服务器是整个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信息中心。正常情况下,流通的主要是综合监视信
息、协调运行和优化控制信息、统计管理信息等;发生紧急或报警事件时,及时传输报警 和
联动信息。
(14) 与第三方系统的接口
由于 BMS 系统以 OPC Server 的方式集成第三方系统,在系统实施时需要开发与第 三方
系统的接口驱动程序,因此,第三方系统厂商必须提供其系统的接口协议及所采用的 接口
形式。同时有义务配合 BMS 系统的实施。常用的通信形式和协议,例如,NetDDE、 NetApi、
Socket、RS-232、RS-485、LonWorks、BACnet 等。
36.15. 4. 2 智能化集成系统对各系统的联动调试
1. 消防系统与安保系统联动
(1) 当防盗报警系统产生报警时把镜头切换到相应位置。
(2) 当防盗报警系统产生报警时控制相应的门锁。
(3) 当有人进人防范区域时把镜头切换到相应位置。
(4) 当有人进人防范区域时防盗报警系统产生报警。
(5) 当有人进人防范区域时控制相应的门锁。
(6) 当保安人员巡更时把摄像机切换到相应位置。
(7) 当巡更人员未能按指定程序运行时,产生报警。
(8) 当有人刷卡时把摄像机切换到相应位置。
(9) 消防系统与安保系统的联动。
(10) 火灾发生时把镜头切换到相应位置并录像以便分析火情。
(11) 火灾发生时打开通道门。
(12) 当安保系统出现异常时,启动紧急广播。
2. 消防系统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动
(1) 火灾发生吋关闭相应空调/新风机组。
(2) 火灾发生时控制电梯紧急停首层,同时启动消防电梯。
(3) 火灾发生时防火阀关闭并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内产生报警。
3. 消防系统与停车场系统的联动
(1) 火灾发生时打开出口栅栏机以便车辆疏散。
(2) 当停车场系统发生故障时启动广播系统。
236 36 智能建筑工程
4. 消防报警系统与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联动
消防报警系统与楼宇自动化系统之间要求联动,当发生灾难性报警时,提供各种信息 以
及联动请求,为救援人员提供方便,避免引起新的火灾与事故。
两个系统的联动接口 :通过网络与工作站接通两个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进入应急处理
程序;消防系统需向 IBMS 提供消防设备运行情况和各探测器的状态信息、各种消防设 备、
探测器的运行状态数据及预警数据、火警或意外事件信息,如:火灾报警探测器工作 状态;
消防排烟及正压送风系统的状况及联动时运行、故障情况;消防泵的状况及联动时 运行、
故障情况;喷淋泵的运行、故障情况;防火门的状况及联动时运行、故障情况;空 调管道
防火阀的状况及联动时运行、故障情况。
消防报警系统的接口 :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需向 IBMS 系统集成商提供消防系统与 IBMS
系统接口形式和通信协议文本,并开放全部的通信协议(即通信指令调用关系)。 同时有
义务配合 IBMS 系统的接口调试和系统实施。通过网络与工作站接通两个系统的软 件参数
传输,工作流程进入应急处理程序;
(1) 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提供的通信协议必须是下列之一:
Network API、Socket、RS-232、RS-485、LonWorks、BACnet、DDE。
(2) 对提供的通信协议要求是内容要完整、无歧义,对每条通信指令要求有举例说 明,
IBMS 系统集成商能据此编程实现通信和数据交互。
(3) 根据通信协议文本中具体通信指令调用关系,消防系统可向 IBMS 系统提供应满 足
本合同项下集成所需各种信息,如消防设备运行情况和各探测器的状态信息、各种消防 设
备、探测器的运行状态数据及预警数据、火警或意外事件信息。
通信协议的版本必须和工程现场实际应用的系统版本一致。
(4) 本项目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提供的通信协议文本作为供货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提供通信协议时间为:系统联合调试前 5 个月前。
(5) 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需提供消防报警系统现场数据的地址组态详细资料,该资料
应满足本合同项下集成所需。
(6) 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为满足 IBMS 系统实施提供其他任何所需的工作。
5. 消防系统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动响应
(1) IBMS 能自动显示相应楼层的空调系统和电源的状态;
(2) 通过楼宇自动化系统的给排水系统监视办公楼内的存水情况;
(3) 通过区域变配电系统监视事故发生区域的供电情况;
(4) 通过区域照明系统可以控制事故发生区域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
(5) 火灾发生时关闭相应空调/新风机组;
(6) 火灾发生时控制电梯紧急停首层,同时启动消防电梯;
(7) 火灾发生时防火阀关闭并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内产生报警。
6. 消防报警系统与防盗报警系统的联动
消防报警系统与防盗报警系统的联动:当发生灾难性情况报警时,响应楼层的报警探 测
传感器,监听探头和门磁开关等将全部处于监视和报警状态。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以上这 些
传感器监视事故发生的区域的人员的疏散情况,并可以帮助确认是否还有人滞留在事故 发
生区域。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237
两个系统的联动接口:通过网络与工作站接通两个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进人应急处理
程序。
消防报警系统的接口 :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需向 IBMS 系统集成商提供消防系统的接 口
与通信协议的要求同上。
7. 消防系统与防盗报警系统联动响应
(1) IBMS 能自动显示相应楼层的防盗报警的状态;
(2) 使得楼层的报警探测传感器、监听探头、门磁开关等将全部处于监视和报警 状态;
(3) 通过以上传感器监视事故发生区域的人员疏散情况;
(4) 确认是否还有人滞留在事故发生区域。
8. 消防报警系统与闭路电视系统的联动
消防报警系统与闭路电视系统的联动:当发生灾难性报警情况时,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自
动将事故发生区域的摄像机的镜头转向现场,同时将这些摄像机的画面自动切换至所需 要
的监控站上并切换至主画面,同时重点监视这些摄像的内容。
两个系统的联动接口 :通过网络与工作站接通两个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进人应急处理
程序。
消防报警系统的接口 :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需向 IBMS 系统集成商提供消防系统的接 口
与通信协议的要求同上。
9. 消防报警系统与车库管理系统的联动
消防报警系统与车库管理系统的联动:当灾难性报警发生于大楼底层或是地下层时, 车
库管理系统可将车库闸门置于开启状态,以便于车库内的车辆迅速撤离事故发生地,或 为
隔离事故现场将车库封闭。
两个系统的联动接口 :通过网络与工作站接通两个系统,软件工作流程进人应急处理
程序。
消防报警系统的接口 :消防报警系统集成商需向 IBMS 系统集成商提供消防系统的接 口
与通信协议的要求同上。
10. 消防系统与车库管理系统联动响应
(1) IBMS 能自动显示车库管理系统的工作状态;
(2) 当灾难报警发生于大楼底层或是地下层时,车库管理系统可将车库闸门置于开启
状态,以便于车库内的车辆迅速撤离事故发生地;
(3) 隔离事故现场、将车库封闭;
(4)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自动将事故发生区域的摄像机镜头转向现场。
11. 消防报警系统与通信系统的联动
消防报警系统与通信系统的联动:系统管理人员可以事先设定,当中央控制系统确认 发
生了灾难性警报后,通过 IBMS 系统立即通过通信子系统向消防局等政府部门报警,同 时
向办公楼的管理人员汇报有关的情况。
12. 消防系统与通信系统联动响应
(1)当中央控制系统确认发生了灾难警报后,立即通过通信子系统向消防局等有关政
府部门报警并传达有关信息。
(2)向办公楼的管理人员汇报有关的情况。
238 36 智能建筑工程
1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联动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联动:系统管理人员可以事先设定,当楼宇 自
动化系统有异常事故或警报发生时,可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中相邻事故现场的摄像机自 动
转向事故发生点,并自动将这些摄像机的画面切换至相应的监控点成为主画面。
1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联动响应
(1) 当楼宇自动化系统有异常或警报发生时,可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中相邻事故现场
的摄像机自动转向事故发生点;
(2) 自动将这些摄像机的画面切换至相应的监控点成为主画面。
15. 车库管理系统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联动
车库管理系统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联动:系统管理人员可以事先设定,当车库有车 辆
人/出库时,此时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可以控制车库门附近的摄像机的画面切换到有需 要的
监控工作站上,并可以进行记录以供必要时的核对查证。
车库管理系统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联动响应:
(1) 当有车辆入/出库时,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可以控制车库门附近的摄像机的画面切 换
到有需要的监控工作站上;
(2) 可以进行记录以供必要时的核对查证。
16. 保安系统与停车场系统的联动
在保安系统与停车场系统之间建立联动机制。系统管理人员可以事先设定,当车库有 车
辆人/出库时,此时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可以控制车库门附近的摄像机的画面切换到有 需要
的监控工作站上,并可以进行记录以供必要时的核对查证。
提供如下的联动机制:
(1) 当停车场系统发生故障时把摄像机切换到相应位置。
(2) 当防盗系统发生报警时,关闭停车场栅栏。
17. 保安系统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联动
提供如下的联动机制:
(1) 当有人在上班时间刷卡进人大楼/房间时启动相应照明设备。
(2) 当有人在上班时间刷卡进人大楼/房间时启动相应空调机组。
(3) 当有报警发生时,开启报警区域的灯光照明。
(4) 当大型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时,摄像机切换到相应位置。
18. 物业管理系统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联动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可将设备维修信息自动传送至物业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可及时
组织维修。
19. 物业管理系统与保安系统的联动
保安系统可将人员刷卡信息自动传送至物业管理部门,物业管理部门可根据刷卡信息
对行政中心员工进行考勤,掌握加班状况。
20. 智能化系统集成中的信息安全
如果说在未做系统集成的智能建筑中,信息安全还显现不出其重要性的话,经过系统 集
成,智能建筑的实时监控部分与办公自动化、物业管理等管理信息系统连通,进而又接 入
Internet,可实现远程访问,这样,信息安全在系统集成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信 息安全
36. 15 智能化集成系统 239
包括物理系统安全、网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四个层次。物理系 统安全
应保证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网络系统、计算机、服务器等设施的物理安全,包括机房 的消防、
安防、人员管理制度等;网络系统安全是从网络层保证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安全,包括安全
的网络拓扑、防火墙、网络防病毒、实时人侵检测等;操作系统安全主要针对服 务器;应
用系统安全主要针对应用系统,防止未授权用户非法访问应用系统和保护应用系 统的数据
安全。
最常用的应用系统安全解决方案是使用应用开发平台,如数据库服务器、Web 服务 器
和操作系统等提供的各种安全服务,以及开发商在开发应用系统时结合具体应用而开发 的
各种安全服务。对于重要的智能建筑来说,建议使用第三方应用安全平台提供的各种 服务。
不少智能建筑在安保、门禁及停车、购物等子系统中采用 1C 卡系统,1C 卡系统用于 信
息安全的技术业已问世,作为信息安全的辅助手段,这种信息安全技术在智能建筑系统 集
成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36.15.4.3 智能化集成系统的检测与检验
(1) 应对集成系统的应用软件进行检测,并完成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
(2) 应对集成系统进行网络安全检测,并完成网络安全系统的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
(3) 设备及软件的配置方案和配置说明文档齐全。
■ (4)自检自验后必须将所有测试用户和测试数据删除。
(5)应以以下格式填写质量记录:
1) 智能化集成系统联动功能需求表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附录 B 表 B. 0. 15。
2) 被集成子系
统设备参数表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附录 B 表 B. 0.16。
3) 被集成子系
统通信接口表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附录 B 表 B. 0.17。
4) 智能化集成系统网络规划和配置表应填写《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2003 附录 B 表 B. 0. 18。
5) 还应填写本章第 36. 7 节“信息网络系统”的相关质量记录表。
36.15. 5 智能化系统集成信息管理系统验收
竣工验收应在系统集成正常连续投运时间超过 1 个月后进行。
竣工验收文件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设计说明文件及图纸;
(2) 设备及软件清单;
(3) 软件及设备使用手册和维护手册,可行性维护说明书;
(4) 过程质量记录;
(5) 系统集成检测记录;
240 36 智能建筑工程
(6)系统集成试运行记录。
36. 16 机 房 工 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信息储存、信息系统交换和传输中枢的工作场所,机 房
建设系统日益受到重视,为各个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机房的等级划分也由原来的按面积及使用功能划分,修正为按其使用性质、管理要求 及
其在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来确定所属级别,机房按 A、B、C 三个等级划分,功能区也 做了
详细划分。具体设计依据可参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有 关章节。
机房是一项综合了强电、弱电、装修、安防等系统综合科目的专业场地系统,它的建 设
质量和功能的是否完善对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软、硬件设备是否可靠运行起着十分重要 的
作用,因此机房建设系统也是智能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节以下简要介绍各个系统相关内容(以机房建设中的通用系统为主线,涉及级别 时,
再作具体说明),机房各系统设计和验收测试主要依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与安装》09DX009 设计图集及《电子信息 系统
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等相关国标和行业规范标准结合场地建设经 验进行
阐述。
36.16.1 机房系统建设的要求
机房的布局应具有适当的灵活性,主机房的主体结构宜采用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内 设
隔墙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机房主体结构具有耐久、抗震、防火、防止不均匀沉陷等性 能。
机房围护结构的构造和材料应满足保温、隔热、防火等要求。机房设置单独的安全出 人口,
设置在机房的两端,并有明显的疏散标志。机房的装饰材料选用非燃材料或难燃材 料。室
内装饰应选用气密性好、不起尘、易清洁,并在温、湿度变化作用下变形小的材 料,顶面、
地面要做保温,防凝水结露。并要设专用监控室,以方便维护人员对视频、环 境和设备进
行监控。机房装修后要保证室内高度尽可能提升净空高度。
机房场地建设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机房装修:机房装修主要考虑吊顶、隔断墙、门窗、墙壁和活动地板等。
(2) 供电系统:供电系统是建设重点之一,由于机房内的大量设备需要极大的电力功
率,所以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建设、扩展性是极其重要的。对于 A 类机房供电系统建设主 要
有:供电功率、UPS 建设(《+1 方式)、配电柜、电线、插座、照明系统、接地系统、 防
雷和自发电系统等。
(3) 空调系统:机房的温度、通风方式和机房空气环境等。
(4) 布线系统:机房应有完整的综合布线系统,包括骨干光缆、铜缆数据布线、语音 布
线、终端布线、布线管理。
(5) 安全系统:门禁系统、电视监视系统、报警系统等。
(6) 场地集中监控系统:机房环境、设施与各种设备的监控。
(7) 消防系统:气体灭火。
(8)屏蔽系统:抗干扰、防泄漏、屏蔽体建设等。
36.16.2 系 统 建 设
36.16.2.1 机房装修系统
1. 一般要求
(1) 计算机房的室内装修工程施工验收主要包括吊顶、隔断墙、门、窗、墙壁装修、地
36. 16 机 房 工 程 241
面、活动地板的施工验收及其他室内作业。
(2) 室内装修作业应符
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2001、《建 筑
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9—2010、《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2002 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的有关规定。
(3) 在施工时应保证现场、材料和设备的清洁。隐蔽工程(如地板下、吊顶上、假 墙、
夹层内)在封口前必须先除尘、清洁处理,暗处表层应能保持长期不起尘、不起皮和 不龟
裂。
(4) 机房所有管线穿墙处的裁口必须做防尘处理,然后对缝隙必须用密封材料填堵。
在裱糊、粘结贴面及进行其他涂复施工时,其环境条件应符合材料说明书的规定。
装修材料应选择环保、无刺激性的材料,尽量选择难燃、阻燃材料,否则应尽可能涂 防
火涂料。
2. 装修建设
(1)吊顶
机房内的顶棚装修常采用吊顶形式,应考虑耐用可靠且美观、易清洗、自重轻、不燃 烧、
耐腐蚀、施工方便及防尘吸声等因素。充分考虑机房的净高度和美观程度,并具有一 定的
承载能力,在吊顶上或者吊顶下铺设消防和其他管线,吊顶上留有一定的间距。机房 如存
在水管道(应尽量避免),应进行封闭防护处理,同时进行防水处理,并设置漏水检 测。
专业大型机房不作吊顶装饰。
1) 计算机机房吊顶板材表面平整,漆面坚固,防火性能好,不得起尘、变色和腐蚀;
其边缘应整齐、无翘曲,封边处理后不得脱胶;填充顶棚的保温、隔声材料应平整、干 燥,
并做包缝处理。
2) 按设计及安装位置严格放线。吊顶及马道应坚固、平直,并有可靠的防镑涂复。金
属连接件、铆固件除锈后,应涂两遍防锈漆。
3) 吊顶上的灯具、各种风口、火灾探测器底座及灭火喷嘴等应定准位置,整齐划一,
并与龙骨和吊顶紧密配合安装。从表面看应布局合理、美观、不显凌乱。
4) 吊顶内空调作为静压箱时,其内表面应按设计要求做防尘处理,不得起皮和龟裂。
5) 固定式吊顶的顶板应与龙骨垂直安装。双层顶板的接缝不得落在同一根龙骨上。
6) 用自攻螺钉固定吊顶板,不得损坏板面。当设计未作明确规定时应符合五类要求。
7) 螺钉间距:沿板周边间距 150〜200mm,中间间距为 200〜3000mm,均匀布置。
8) 活动式顶板的安装必须牢固、下表面平整、接缝紧密平直、靠墙、柱处按实际尺 寸
裁板镶补。根据顶板材质作相应的封边处理。
9) 安装过程中随时擦拭顶板表面,并及时清除顶板内的余料和杂物,做到上不留余
物,下不留污迹。
(2) 隔断墙
机房内隔断墙具有一定的隔声、防火、防潮、隔热和减少尘埃附着力的能力。充分考 虑
机房内窗户的处理,即做到防火、防潮、隔热,又要确保大楼外观的整体效果。
1) 无框玻璃隔断,应采用槽钢、全钢结构框架。墙面玻璃度不小于 10mm,门玻 璃
厚度不小于 12mm。表面不镑钢厚度应保证压延成型后平如镜面,无不平的视觉效果。
24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石膏板、吸声板等隔断墙的沿地、沿顶及沿墙龙骨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应衬
垫弹性密封材料后固定。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 800mm。
3) 竖龙骨准确定位并校正垂直后与沿地、沿顶龙骨可靠固定。
4) 有耐火极限要求的隔断墙竖龙骨的长度应比隔断墙的实际高度短 30mm,上、下 分
别形成 15mm 膨胀缝,其间用难燃弹性材料填实。全钢防火大玻璃隔断,钢管架刷防 火漆,
玻璃厚度不小于 12mm,无气泡。
5) 安装隔断墙板时,板边与建筑墙面间隙应用嵌缝材料可靠密封。
6) 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用自攻螺钉固定墙板宜符合:螺钉间距沿板周边间距不大
于 200mm,板中部间距不大于 300mm,均勻布置。
7) 有耐火极限要求的隔断墙板应与竖龙骨平等铺设,不得与沿地、沿顶龙骨固定。
8) 隔断墙两面墙板接缝不得在同一根龙骨上,双层墙板接缝亦不得在同一根龙骨上。
9) 安装在隔断墙上的设备和电气装置固定在龙骨上。墙板不得受力。
10) 隔断墙上需安装门窗时,门框、窗框应固定在龙骨上,并按设计要求对其缝隙进 行
密封。
(3) 门窗
1) 门应选用防火钢制门,门框、窗框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牢固、平 整,
其间隙用非腐蚀性材料密封。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隔断墙沿墙立柱固定点间距不宜大 于
800mm 0
2) 门扇和窗扇应平整、接缝严密、安装牢固、开闭自如、推拉灵活。
3) 施工过程中对门窗及隔断墙的装饰面应采取保护措施。
4) 安装玻璃的槽口应清洁,下槽口应补垫软性材料。玻璃与扣条之间按设计要求填
塞弹性密封材料,应牢固严密。
(4) 柱面及墙面
主机房内的墙壁、柱面,宜采用彩钢板,既防火,又美观,配以灯光照明效果,点缀 出
机房的高档与大方,普通区采用刮腻子、刷环保漆方式。
(5) 地板
1) 计算机房用活动地
板应符合《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则》SJ/T 10796—2001。
2) 活动地板满足承重设计要求,铺设高度按实际要求设计(视其是否选用专业空调
送风方式而定,兼顾机房净高)。
3) 活动地板铺设应在机房内各类装修施工及固定设施安装完成并对地面清洁处理后
进行。
4) 建筑地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清洁、干燥,活动地板空间作为静压箱时,四壁 及
地面均作防尘处理,不得起皮和龟裂。
5) 现场切割的地板,周边应光滑、无毛刺,并按原产品的技术要求作相应处理。
243 36 智能建筑工程
6) 活动地板铺设前应按标高及地板布置严格放线将支撑部件调整至设计高度,平整、
牢固。
7) 活动地板铺设过程中应随时调整水平。遇到障碍或不规则地面,应按实际尺寸镶
补并附加支撑部件。
8) 在活动地板上搬运、安装设备时应对地板表面采取防护措施。铺设完成后,做好 防
静电接地。
机房内使用高质量无边型全钢防静电地板,地板标准为 600mm X 600mm,厚度 35mm,
活动地板上安放各类计算机设备机柜,活动地板下的空间敷设各种管线。(UPS 室设计承重
1000kg/m2,通常采用加固方式处理)。
图 36-89 为地板铺设示意图:
图 36-89 机房抗静电地板的敷设 («)地板的上板;(《地板下安装的槽道与电气插板
(6) 防尘
为满足计算机对含尘量的较高要求,除主材选用不起尘、不吸尘的材料外,活动地板 下
方及吊顶内空间均作防尘处理,使机房区域与其他部位有效地分隔为两个不同指标的空 间
环境。
(7) 防火
主材为非燃性或难燃性外,其他材料尽可能选用难燃性材料,所有木质隐蔽部分均刷 防
火漆作防火处理。
36.16. 2. 2 机房配电系统
1. 一般要求
(1) A 类机房配电系统设计为“双路市电+柴油发电机+双 UPS 不间断电源”的供 电方式。
(2) 完善的计算机供配电系统是保证计算机设备、场地设备和辅助用电设备可靠运行
的基本条件。
(3) 建立高质量的、高度安全可靠的供配电系统体现在:无单点故障、高容错。
(4) 在不影响负载运行的情况下可进行在线维护。
(5) 有防雷、防火、防水、抗电网浪涌等功能。
(6) 机房供配电系统应为 380V/200V、50Hz,计算机供电质量达到 A 级。
(7)计算机机房按照国家规定设计为一级负荷,一级负荷要求供配电系统具有非常高 的
可靠性,因此,一级负荷的总供电电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级负荷由两个电源或两个以上的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 源
应不致受到损坏。两路电源互为备用,每路电源均能承担本工程全部负荷。即当正常工 作
电源事故停电时,另一路备用电源能够通过 ATS 自动投入。
2) 机房的供电电源分为三类,S 卩:UPS 电源、动力及照明电源、直流通信电源。
①UPS 电源一保证向设备不间断供电的电源。
②动力及照明电源——为机房辅助设备供电,以及为生产指挥中心大楼照明等系统的
常规电源。
③直流通信电源——为通信机房内的设备供电的 48V 直流电源。
2.系统建设
(1) 供电方式
机房的配电系统要求为“双路市电+柴油发电机+双 UPS 不间断电源”的供电方式。
其中,柴油发电机为市电的备用电源,一旦市电中断供电,供配电系统将迅速启动柴 油
发电机,为计算机机房继续供电。在市电断电发电机启动这段时间里,由 UPS 供电来 保证
机房供电的连续性。所有计算机设备采用双 UPS 并机冗余热备份方式供电,来提高 供电可
靠性。机房配电系统示意图见图 36-90。
根据应用的要求,两路市电以及柴油发电机须在建筑总配电室内经过两级 ATS 自动 转
换后输出一路电源作为 UPS 配电室的总配电柜电源输入。
1) 供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专用回路供电,做到简单、安全、可靠,负责对 UPS 不间
断电源、照明、设备和精密空调供电。
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用电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机房的等级,按《供配电系统
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及《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规范附录 A 的要
求执行。
3) 电子信息设备供电电源质量应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电子信息系统
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规范附录 A 的要求执行。
4) 供配电系统应为电子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预留备用容量。
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由专用配电变压器或专用回路供电,变压器宜采用干式变压
器。
6)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低压配电系统不应采用 TN-C 系统。电子信息设备的配电 应
按设备要求确定。
7) 用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动力设备采用单独的电源系统独立回路配电。
8) 电子信息设备的配电应采用专用配电箱、柜,专用配电箱柜应靠近用电设备安装。
(2) 负荷计算
供配电方式为双路供电系统加 UPS 电源及柴油发电机设备,并对空调系统和其他用 电
设备单独供电,以避免空调系统启停对重要用电设备的干扰。供电系统的负荷包含如下 方
面:
1) 服务器功率:单台服务器功率 X 服务器台数=总功率
2) UPS 总功率:总功率/85%
一般采用 n+1 备份方式,亦即并联 UPS 台数多加一台,以防止某一台机组出现故障。
2511 5 ΓΓΛΙ-!1Λ.ί
36. 16 机 房 工 程 245
UPS I - 80K VA
U 1.01 UAP2
U 1-02 UAP3/1
7.R-YJV-4»;U 1-02 l
市电 1
MCCB
ATS 3P 250 Λ
NSX 2M)]·/3 25» Λ
~ih
-ZR-YJV-4 »I20111U1: + I
笛用
备用
NSX 250 F/3P 250A
NSX 250 Ti:y? 250 Z'
Gcacralor Power Suppl>
AP2 UPS/J 输入祀 600nu«*80(i nun * 22()0ium (P*W»H)
ZR-YJV-4*l20mm: +
ZK-YJV-J «I20nim:
NSX 250F/3P 250
NSX 2501·/3Ρ250
Y G R 8
A
'vNSX630F/3P500A
7.R-YSW-A
ATS 3P 230 Λ
NSX 250F/3P 250 ,
KI-10 KJ-1] Kl-12 K1-1? Kl-14 KJ-15 K1-I3 KJ-14 KJ-15 KI-15 Kl-15 KJ-15
市电 1
MCCB
C65N D25 OP
__V---------------
C65N D25 /9F DI^C^ 16+vigi 0.(J
ft 用 I 备用 2 描座 1 補 ffi 2 描扭 3 柿座 4 门« 安 Rfi I^MS 細 3 a 用 4
NSX 250Γ/315 250 .
乙 R-YJV -4«120mm: + l | Λ Ρ 3 拒 动力总输入 f e ]
DPWIC ]
DPNNC 16+vigi 0.03
DPNN C 16+vigi 0.03 Di^C 16+vigi 0.03 DFWJC 16+vigi 0.03
DIiNNC~l
DPNNC 16+' Dl^C 16 +
C65N D63/4P OBO ·ίΟΚΆ
-TS~~II'
NSX25UF73P 250Λ-( ------ ί}—
ΛΡ.1- Hi:动力输 lli
N.SXHMir/? 80 Λ MX+OF -------------- V aNSXKHi l-/.t 80A MXH ΟΙ·'
_v--------------------
C63N D 御 P
~V------------
C65N
C65N D.12/5P MX+OF
J ms/IP MX +01-
i Π25/λΡ ΜΧ+ΟΓ
-08 1-5P
.m 斩风机,flf 风机 ft 电
,]0 照叫 fEiUfiT(AL)
-II 戍急照叨 Kiliffi (ΛΙ.Γ.)
图 36-90 机房配电系统
目前 UPS 效率均在 85 %以上,故按照服务器总功率可以计算出 UPS 的总 kVA 数。
3) 工作区恒温恒湿精密空调负荷:.
这里指的是机房区的散热量,其计算方式为:
机房散热量=机房面积(m2)X(200〜250)kcal/(hXm2)
实际计算中,再除以 1000,即得到为达到机房恒温而需要空调补充的制冷量,其单 位为
kW (千瓦)。
按上述数据即可确定精密空调的数量,同时亦可确定空调所耗费电功率。
4) 办公区空调、照明等负荷。
5) 其他用负荷。
由上可以计算出一个中心机房所需的用电负荷总功率。
(3) 电源分类
1) 一类电源为 UPS 供电电源,由电源互投柜引至墙面配电箱,分路送到活动地板下 插
座,再经插座分接计算机电源处,电缆用阻燃电缆,穿金属线槽钢管敷设。
2) 二类电源为市电供电电源,由电源互投柜分别送至空调、照明配电箱和插座配电 箱,
再分路送至灯具及墙面插座。电缆用阻燃电缆,照明支路用塑铜线,穿金属线槽及钢 管敷设。
36. 16 机 房 工 程 247
3) 三类电源为柴油发电机组,是作为特别重要负荷的应急电源,
应满足的运行方式 为:正常情况下,柴油发电机组应始终处于准备发动状态,当两路市电均
中断时,机组应 立即启动,并具备带 100%负荷的能力。任一市电恢复时,机组应能自动退
出运行并延时 停机,恢复市电供电。机组与电力系统间应有防止并列运行的连锁装置。柴油
发电机组的 容量应按照用电负荷的分类来确定,因为有的负荷需要很大的启动功率,如空调
电动机,这就需要合理选择发电机组容量,以避免过大的启动电压降,一般根据上述用电负
荷总功 率的 2. 5 倍来计算。 ·
(4) 配电柜
1) 配电箱、柜应有短路、过流保护,其紧急断电按钮与火灾报警连锁。
2) 配电箱、柜安装完毕后,进行编号,并标明箱、柜内各开关的用途以便于操作和 检
修。
3) 配电箱、柜内留有备用电路,作为机房设备扩充时用电。
4) 要求:动力配电箱、柜每一路输入和输出都有一个指示电源的开断的指示灯,一 个
电压表,用三相转换开关可检查三相电压的平衡情况;每相连接一个电流表,共三个电 流表,
可检查设备工作时各相的电流及平衡状态。
5) 在配电箱、柜加装防雷器、等电位连接器、N 线汇流排。
(5) 断路器
1) 断路器选用性能优良的断路器,对馈电线路和用电设备起到最佳保护。断路器的 额
定电流大于回路的计算电流,断路器具有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功能。对电子设备的线 路的
保护选用对限制浪涌电流要求较高的保护。
2) 在需要消防联动的配电柜的相应断路器要配置分励脱扣器,以便与消防联动提供 接
口。
(6) 插座
1) 机房内用电插座分为两大类,即 UPS 插座和市电插座。
2) 机房各工作间均留有备用插座安装在墙壁下方供设备维修时用。
(7) 柴油发电机
在重要类别的机房系统建设中,柴油发电机是作为市电的备用电源,当市电中断供 电,
供配电系统将迅速启动柴油发电机,为计算机机房继续供电,因此在机房建设系统的 供配电
建设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后备柴油发电机的容量应包括不间断电源系统、空调和制冷设备的基本容量及应 急
照明和关系到生命安全等需要的负荷容量。
2) 并列运行的柴油发电机,应具备自动和手动并网功能。
3) 柴油发电机周围应设置检修用照明和维修电源,电源宜由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
4) 市电与柴油发电机的切换应采用具有旁路功能的自动转换开关。自动转换开关检 修
时,不应影响电源的切换。
5) 要求采用柴油发电机的控制系统应该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高度智能化控制系统,
将调速器和调压器的控制与调节系统有机调节,实现发电机组最佳可靠运行。
6) 发电机组监测与报警功能:监测发动机和发电机的运行状态并实时显示发动机和 发
电机运行参数。系统实时报警和系统自诊断功能。
248 36 智能建筑工程
7) 系统网络通信:提供标准接口和通信协议,可以和各种楼宇监控系统和电源监控 系
统相匹配,满足“三遥”要求。
8) 根据实际要求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以保证负荷。
(8) UPS 系统建设
电子信息设备应由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不间断电源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旁路装置。 确
定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基本容量时应留有余量。
1) 不间断电源系
统的基本容量可按《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的
公式计算:
E>1. 2P
式中 E 一一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基本容量(不包含备份不间断电源系统设备),kW/kVA; P 一
一电子信息设备的计算负荷,kW/kVA。
2) 用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动力设备与电子信息设备的不间断电源系统应由不同
回路配电。
(9) 电缆、电线
敷设在隐蔽通风空间的低压配电线路应采用阻燃铜芯电缆,电缆应沿线槽、桥架或局 部
穿管敷设;当配电电缆线槽(桥架)与通信缆线线槽(桥架)并列或交叉敷设时,配电 电缆
线梢(桥架)应敷设在通信缆线线槽(桥架)的下方。活动地板下作为空调静压箱 时,电缆
线槽(桥架)的布置不应阻断气流通路。配电线路的中性线截面积不应小于相线 截面积;单
相负荷应均匀地分配在三相线路上。
户外供电线路不宜采用架空方式敷设。当户外供电线路采用具有金属外护套的电缆 时,
在电缆进出建筑物处应将金属外护套接地。
电缆、电线敷设的其他要求如下:
1)电缆、电线在铺设时应该平直,电缆(电线)要与地面、墙壁、天花板保持一定
的间隙。
2) 不同规格的电缆(电线)在铺设时要有不同的固定距离间隔。
3) 电缆、电线在铺设施工中弯曲半径按厂家和当地供电部门的标准施工。
4) 铺设电缆时要留有适当的余度。
5) 地板下的电缆穿钢管或在金属线槽里铺设。
(10) 照明
1) 机房照明按《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
规范》GB 50174—2008 的规定:
①照明灯具采用嵌入式安装。事故照明用备用电源自投自复配电箱,市电与 UPS 电 源自
动切换。
②灯具内部配线采用多股铜芯导线,灯具的软线两端接人灯口之前均应压扁并搪锡, 使
软线与固定螺丝接触良好。灯具的接地线或接零线,必须用灯具专用接地螺丝并加垫圈 和弹
簧垫圈压紧。
③在机房内安装嵌装灯具固定在吊顶板预留洞孔内专设的框架上。灯上边框外缘紧贴 在
吊顶板上,并与吊顶金属明龙骨平行。
36. 16 机 房 工 程 249
④在机房内所有照明线都必须穿钢管或者金属软管并留有余量。电源线应通过绝缘垫 圈
进入灯具,不应贴近灯具外壳。
⑤主机房和辅助区一般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宜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规范表 8. 2. 1 的规定。
⑥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的照度标准值应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的 有
关规定执行。
⑦主机房和辅助区内的主要照明光源应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荧光灯镇流器的谐波限 值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B
17625.1—2003 的有关规定,灯具应采取分区、分组的控制措施。
2) 辅助区的视觉作业宜采取下列保护措施:
①视觉作业不宜处在照明光源与眼睛形成的镜面反射角上。
②辅助区宜采用发光表面积大、亮度低、光扩散性能好的灯具。
③视觉作业环境内宜采用低光泽的表面材料。
④工作区域内一般照明的照明均匀度不应小于 0. 7,非工作区域内的一般照明照度值 不
宜低于工作区域内一般照明照度值的 1/3。
⑤主机房和辅助区应设置备用照明,备用照明的照度值不应低于一般照明照度值的 10%.
有人值守的房间,备用照明的照度值不应低于一般照明照度值的 50%;备用照明 可为一般照
明的一部分。
⑥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置通道疏散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灯,主机房通道疏散照明的 照
度值不应低于 5lx,其他区域通道疏散照明的照度值不应低于 0. 5 lx。
⑦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不应采用 0 类灯具;当采用 I 类灯具时,灯具的供电线路应有 保
护线,保护线应与金属灯具外壳做电气连接。
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照明线路宜穿钢管暗敷或在吊顶内穿钢管明敷。
⑨技术夹层内宜设置照明,并应采用单独支路或专用配电箱(柜)供电。
(11) 接地系统
依据规范要求,计算机直流接地与机房抗静电接地及保护接地严格分开以免相互干 扰,
采用等电位连接网格,所有接点采用锡焊或铜焊使其接触良好,以保证各计算机设备 的稳定
运行并要求其接地电阻 1Ω (采用可联合接地体)。机房抗静电接地与保护接地采用 软扁平编
织铜线直接敷设到每个房间让地板就近接地,能使地板产生的静电电荷迅速 入地。
1) 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应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2) 对功能性接地有特殊要求需单独设置接地线的电子信息设备,接地线应与其他接 地
线绝缘;供电线路与接地线宜同路径敷设。
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电子信息设备应进行等电位联结,等电位联结方式应根据 电
子信息设备易受干扰的频率及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和规模确定,可采用 S 型、Μ 型或 SM
混合型。
4) 采用Μ型或 SM 混合型等电位联结方式时,主机房应设置等电位联结网格,网格 四
周应设置等电位联结带 5 并应通过等电位联结导体将等电位联结带就近与接地汇流排、 各类
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进行连接。每台电子信息设备(机柜)应采 用两根
不同长度的等电位联结导体就近与等电位联结网格连接。
250 36 智能建筑工程
5) 等电位联结网格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25mm2 的铜带或裸铜线,并应在防静电活动 地
板下构成边长为 0. 6〜3m 的矩形网格。
(12)防雷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防雷设计,应满足人身安全及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并 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 防雷技术
规范》GB 50343—2004 的有关规定。
为防止机房设备的损坏和数据的丢失,机房防雷尤其重要。按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 范,
要求对机房电气电子设备的外壳、金属件等实行等电位连接,并在低压配电电源电缆 进线输
入端加装电源防雷器。防雷接地电阻满足国标要求。
36.16. 2. 3 机房专用空调系统
1. 一般要求
机房环境对机房内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持机房内温度、湿度、洁 净
度合格是保证机房设备运营正常的必要条件。
具体的机房空气环境设计目标参数,参见《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2. 系统建设
机房专用空调机组的送风方式一般为下送风上回风方式,也称为下送上回式(在此只 对
此种工作方式加以描述)。此种送风方式,送风均匀,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因此应用 范围
广泛。
气流组织形式:经空调机调整了的温湿度空气,通过计算机柜下部送进计算机柜内, 而
经机房上部返回空调机的送风形式。此种方式有两种回风方式,其一是从地板下送出的 气流,
设置在天花顶棚上的回风口从天花内回到空调机组处,其二是从地板下送出的气流 直接在机
房内顶部回到空调机组处,也称为“漫回风”。
送风输送形式:送风可以在抗静电活动地板下方直接送风,也可经风道送风。
新风量的配置:新风量取总风量的 10%,中低度过滤,新风与回风混合后,进入空 调设
备处理,提高控制精度,节省投资,方便管理。
根据计算机场地技术要求,按 A 级设计,温度:T=23°C±2O,相对湿度= 55%士 5%, 夏季取
上限,冬季取下限。
(1) 冷负荷估算依据
人体发出的热按轻体力工作处理并随工作状态与室温而异,在机房冷负荷估算时,其 总
热负荷约为每人 102kcal。
通过机房屋顶、墙壁、隔断等围护结构进入机房的传导热是一个与季节、时间、地理 位
置和太阳的照射角度等有关的量。因此,要准确地求出这样的量是很复杂的问题。
1) 当室内外空气温度保持稳定状态时,由平面形状墙壁传人机房的热量可按下式 计算:
Q = K X F X T »
式中 K——围墙导热系数,kcaKm2 . h · °C);
F——围墙面积,m2;
T^机房内外温差,°C。
2) 当计算不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围护结构如隔断等时,室内外计算温度差应乘以修
正系数,其值通常取 0.4〜0.7。常用材料导热系数可参见《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36. 16 机 房 工 程 251
50174—2008。
3) 当机房的玻璃窗受阳光照射时,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热量可按下式计算:
Q = K X F X q
式中 Q^透过玻璃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强度,kcd/(rn2 » h);
K——太阳辐射热的透人系数,取决于窗户的种类,通常取 0.36〜0.4;
F——玻璃窗的面积,m2;
q——太阳辐射热强度,随纬度、季节和时间而不通,具体数值参考当地气象 资料。
4) 换气及室外侵入的热负荷考虑:机房内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空调设备的新风口向机 房
补充室外新鲜空气,并用换气来维持机房的正压,这些新鲜空气也将成为热负荷。而 门、窗
开关和人的出入带来的热负荷,也可折算为房间的换气量来确定热负荷。
(2) 机房专用空调的种类
1) 传统形式:机房室内机/室外机的配合,氟利昂制冷剂循环。
2) 水冷却形式:机房室内机+室外干冷器配合,或者,室内机+冷却塔设备配合,制冷
剂仅在室内机组循环。
3) 冷冻水形式:冷水机组+室内机组的配合,由冷水机组利用氟立昂制出 7〜9Ό的 低
温冷冻水并通过水泵输送到各室内机组,由室内机组使用低温冷冻水最终完成恒温恒湿 的精
密控制。
(3) 专业机房空调节能方式的选择
机房环境要求常年制冷,而在冬季时,室外大自然温度很低,这时机房也需要冷量, 根
据中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冬季的气象条件,可以利用天然冷源对机房“自然冷却”。目 前,中
国已经有多个大型机房采用自然冷冻水机房空调方案,运行良好,冬季节能效果
252 36 智能建筑工程
明显:
1) 节约电能:冬季可以节约电能 15〜40%。
2) 机房内噪声降低:该类空调系统的室内机组无压缩机,使机房内噪声大大降低。
3) 系统维护量降低:与传统方案相比,整个系统压缩机数量大幅减少,降低系统维 护
成本。
4) 无需外置冷凝器,具有传统机房专用空调所不易解决的建筑物外美观的效果。
36.16. 2. 4 机房通风系统
1. 一般要求
机房专用空调送风量远大于普通舒适性空调机组,机房内的换气次数高。同时,由于 机
房内一般是无人值守,因此为减少新风对机房内的温湿度干扰以及对机房内洁净度的影 响,
新风量不宜设计过大。另一方面,机房内空气需保持正压,所以新风还必须存在。
2. 系统建设。
主机房应按实际要求选用新风净化机,对空气要经过初效、中效和亚高效过滤机进行 过
滤处理,以保证机房的洁净度,并在风管上设置电动防烟防火调节阀。UPS 室存在电 池气体
泄放问题,所以须在 UPS 室设计换气系统,机房区设计消防排气系统,消防排气 风机的风量
按机房内不小于 5 次/h 的换气次数计算。
空调送风的几种方式:上送风、下送风、风道。机房空调系统见图 36-91。
.J -〜i ::: i 36.16.2.5 机房布线系统
I ' 1.系统要求
. 请参见本章第 36.3 “综合布线”的相关
' . , ^ 内容。
囊& . 2.雜建设
请参见本章第 36. 3 “综合布线”的相关内 功容,此处强调一下机房密集布线时的要求。
(1)根据实际需要,做好冗余准备,将机 房内设备管理设置划分区域,强、弱电设置列 图
36-91 机房空调 j 系统 头柜和核心交换柜,布局结构合理,模块化设
计,管理便捷。
(2) 主机房、辅助区和行政管理区应根据功能要求划分成若干工作区,工作区内信息 点
的数量应根据机房等级和用户需求进行配置。
(3) 承担信息业务的传输介质应采用光缆或 6 类及以上等级的对绞电缆,传输介质各 组
成部分的等级应保持一致,并应采用冗余配置。
(4) 当主机房内的机柜或机架成行排列或按功能区域划分时,宜在主配线架和机柜或 机
架之间设置配线列头柜。
(5) A 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采用电子配线设备对布线系统进行实时智能管理。
(6)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屏蔽布线系统、光缆布线系统或 采
取其他相应的防护措施:
1) 环境要求未达到《电子信息系统
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第 5. 2. 2 条和第
5. 2. 3 条的要求时;
36. 16 机 房 工 程 253
2) 网络有安全保密要求时;
3) 安装场地不能满足非屏蔽布线系统与其他系统管线或设备的间距要求时。
4) 敷设在隐蔽通风空间的缆线应根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等级,按《电子信息系统 机
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附录 A 的要求执行。
5)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网络布线系统设计,除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的有关规定。
36.16.2.6 机房安防系统
1. 系统要求
门禁、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重要区域设备和资料的安全,便于人员的合理 流
动,对进人这些重要区域的人员实行各种方式的安防措施管理,以便限制人员随意 进出。
2. 系统建设
机房建设中的技术防范系统,即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如:电视监控、通道报警、 出
入口控制等)24h 实时监控机房内情况,及时报警和监控,保证机房内设备和人员的 安全。
(1) 出人口控制系统
该系统由感应卡、感应读卡器、门禁控制器、电控锁、门禁管理计算机与软件等 组成。
1) 机房出入口控制系统要求:在主要部位如机房门口等处,安装电控锁、感应卡读 卡
机等控制装置,在要害部位应装指纹门禁控制装置,由中心控制室监控,系统采用计算 机多
重任务的处理,能够对各通道口的位置、通行对象及通行时间等实时进行控制或设定 程序控
制,并能记录人员进出情况和历史情况查询,以及特殊情况(如破坏性强行进入)下报警等。
2) 机房出入口控制系统组织:门禁和报警系统不是以一个独立的系统形式存在,它 是
综合安保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联网功能,不仅可以实现安保系统的集成,还可
与消防实现报警系统实现网络集成,一旦遇到火警时,门禁系统能自动打开消防门及 其他出
口,便于人员的疏散。安装于消防门的电控锁采用断电开的类型,以保证发生火灾 断电时,
仍有逃生路径。
(2)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该系统的技术实现请参见本章第 36.11.4 “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机房管理中监视系 统有如
下要求:
1) 通过电视监控系统,能保证主机房的数据保密及安全,及时发现突发事件,提高 快
速处置能力。
2) 可清晰地观察、记录所有通过摄像机控制范围内的目标和移动物体,并可在监视 器
上显示,同步记录存储图像。
3) 每一台摄像机的图像都被实时存储于硬盘录像机中,存储时间不少于 30d。
4) 每一台摄像机的图像都被实时显示于监控室的彩色显示器上。
5) 监控主机可通过局域网将视频信号传送到远端,经授权的客户端可通过该局域网
浏览监控画面。
36.16. 2. 7 机房场地集中监测系统
1. 系统要求
机房场地集中监测系统需要对如下机房设施进行实时监测:
254 36 智能建筑工程
(1) 供配电子系统,UPS 系统,机房专用精密空调系统,温湿度、漏水、消防报警 子系
统。
(2) 应配备机房集中监测管理系统,对各种设备运行状态和参数应具有:监测设施的 汇
集、显示、判别、记录、管理等功能,还需具有:多媒体语音报警、电话或手机报警 功能。
2. 系统建设
机房场地集中监测系统各子系统要求内容如下(见图 36-92):
客户端 客户端
通信网络
I m .i 一τ
ί· ' ■·-t-;·
(LAN、WAN、Internet)
通信协议
Μ
(RS-232/422/485, LonWorks^ SNMP、TCP/IP)
烟感
消防系统
温感
消防设备
供配电
动
力
UPS
系
统
发电机
防雷器
空调
环
境
温湿度
糸
统
测涡
新风机
门禁
保
安
图像监控
系
统
拫替探头
其他防盗设备
图 36-92 机房场地集中监测系统
(1) 供配电监控子系统:监控机房电力参数,三相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检测 机
房市电、UPS 电源等重要开关的状态。
(2) UPS 监控子系统:实时检测 UPS 工作状态、运行参数以及 UPS 的报警等。
(3) 空调监控子系统:实时监控空调的运行状态及参数、报警等。
(4) 温湿度监测子系统:实时监测机房内温湿度情况,并可在机房直接查看温湿度 值
36. 16 机 房 工 程 255
等。
(5) 漏水监测子系统:实现机房内漏水报警,包括机房空调下水管道漏水报警,漏水 时
告知发现漏水,并把机房漏水位置显示在监控画面上等功能。
(6) 消防报警子系统:实现烟感报警,突发浓烟时告知发现火灾,并把机房突发浓烟
36. 16 机 房 工 程 JJJJ
位置显示在监控画面上并实现语音提示等功能。
(7) 电话报警子系统:对重要的报警信息可实现电话语音报警,根据设备设置不同的
电话号码,拨号次数及间隔可随意设置。
(8) 手机短信报警子系统:对重要的报警信息可实现手机短信报警,可根据设备设置
不同的手机号码。
(9) 多媒体语音系统子系统:对机房内相应的设备报警可实现语音报警功能。
36.16. 2. 8 机房消防报警系统
1.系统要求
机房场地的火灾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控制系统应实现如下功能:
(1) 防护区的要求
1) 防护区围护结构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0.5h,耐压强度不低于 1200Pa;
2) 防护区的通风机和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在喷放灭火剂前自动关闭;
3) 喷放灭火剂前,必须切断可燃、助燃气体的气源;
4) 防护区的门向疏散方向开启,并能自动关闭,且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从防护区内
打开;
5) 在防护区外设置声、光报警、释放信号标志及气体喷放指示灯;
6) 为保证人员的安全撤离,在释放灭火剂前,应发出火灾报警,火灾报警至释放灭 火
剂的延时时间为 30s;
7) 为保证灭火的可靠性,在灭火系统释放灭火剂之前或同时,应保证必要的联动操
作,即灭火系统在发出灭火指令时,由控制系统发出联动指令,切断电源,停止一切影响 灭
火效果的设备;
8) 防护区应有排风设备,释放灭火剂后,应将废气排尽后,人员方可进入进行检修;
9) 灭火系统储瓶间,设置在保护区附近专用独立的房间内,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室
温为一 10〜5CTC,保持干燥通风,出口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通道,且灭火剂储瓶避免阳 光
照射。
(2) 灭火联动控制
当防护区内相邻一对感烟、感温探测器同时报警时,火灾报警控制器发出信号启动声 光
报警器,通知人员撤离;并关闭空调及防火阀,切断非消防电源,接收动作完成后的返 回
信号;经 30s 可调延时后启动钢瓶瓶头阀;释放灭火气体以完成灭火控制器上手动远程 启
动灭火系统;通过紧急启停按钮在防护区外完成对灭火系统的紧急启动,在瓶头阀启动 命
令发出前,完成对灭火系统的紧急停止控制;在钢瓶间也可通过手动启动瓶头阀完成灭 火
功能。
灭火气体应采用国家允许的卤代烷的替代品七氟丙烷(HFC-227ea)洁净气体。应符 合《七
氟丙烷(HFC—227ea)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DBJ 15-23-1999 的规定。
在钢瓶间里放置钢瓶,在监控室设置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应与空调系统、门禁系统、配
电系统等实现联动。
系统控制方式为:当有人工作或值班时采用手动控制,在无人的情况下采用自动控制 方
式。
消防系统要通过消防部门验收。
1112 36 智能建筑工程
2.系统建设
(1) 消防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的组成:
1) 消防控制中心包括智能火灾报警控制主机,用于集中报警及控制。
2) 消防控制中心外围报警及控制包括光电感烟、感温探测器、组合控制器和气瓶等。
(2) 根据实际要求划定分区设计气体剂量。
(3) 根据实际要求选用设计方式:有管网或无管网。
(4) 应采用联动方式设计。
(5) 请参见本章 36. 10 节“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36.16.2.9 机房电磁屏蔽系统
1. 基本要求
对涉及国家秘密或企业对商业信息有保密要求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设置电磁屏蔽
室或采取其他电磁泄漏防护措施,电磁屏蔽室的性能指标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应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第 5. 2. 2 条和第 5. 2. 3 条要 求的电
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如环境条件达不到要求,应采取电磁屏蔽 措施:
(1) 电磁屏蔽室的结构形式和相关的屏蔽件应根据电磁屏蔽室的性能指标和规模 选
择。
(2) 设有电磁屏蔽室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筑结构应满足屏蔽结构对荷载的要求。
(3) 电磁屏蔽室与建筑(结构)墙之间宜预留维修通道或维修口。
(4) 电磁屏蔽室的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和单独接地线的形式。
2. 系统建设
计算机、通信机及电子设备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波,该电磁波可能会 对
其他设备产生干扰或被专用设备所接收,以窃取其工作内容。同时,这些电子设备也 需要
在小于一定强度的电磁环境下保证其正常工作。
屏蔽室就是利用屏蔽的原理,用金属板体(金属网)制成六面体,将电磁波限制在一 定
的空间范围内使其场的能量从一面传到另一面受到很大的衰减,由于金属板网对入射电 磁
波的吸收损耗、界面反射损耗和板内反射损耗,使其电磁波的能量大大的减弱,而使屏 蔽
室产生屏蔽作用_。
(1)屏蔽室的屏蔽性能
屏蔽室的有效性以屏蔽效能来进行度量。屏蔽效能的定义如下:
S = E。/^或 S =乩/叶
式中 S——屏蔽效能;
£o(H0)没有屏蔽体时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Er iH,) ——有屏蔽体时被屏蔽空间在该点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由于在上述计算与测试中,常遇到场强值相差悬殊(达百万倍的信号),为了便于计 算
与表达,通常采用对数单位-分贝(dB)进行度量表达为:
SE = 20lg(E0/E1) (dB)
SH = 20g(H 0 /Hi ) (dB)
由于在屏蔽室做六面体密闭的同时,还必须配备人员及设备进出的屏蔽门,还须配备
36. 16 机 房 工 程 11W
通风通道、室内所用电源线及信号线的通道屏蔽与内外隔离。
因此,影响屏蔽室屏蔽效能的主要因素有:屏蔽室所用的金属材料,屏蔽材料的接缝 工
艺,屏蔽门,各通道的波导处理,电源线的滤波处理,信号线的屏蔽/光电隔离处理。
对使用的屏蔽用金属板材料进行计算时,需要涉及:入射电磁波的波阻抗么 V,屏蔽 材
料的特性阻抗乙,计算不便。一般使用厚度ί=1〜2mm 优质镀锌的钢板,则在不同场 源、不
同频率时屏蔽效果均>100dB。
测试方法按国标《高性能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GB/T 12190—2006 进行。
(2)屏蔽室的屏蔽要求
用于保密目的的电磁屏蔽室,其结构可分为可拆卸式和焊接式。焊接式可分为自撑式 和
直贴式,其相关的要求:
1) 建筑面积小于 50m、日后需搬迁的电磁屏蔽室,结构宜采用可拆卸式。
2) 电场屏蔽衰减指标大于 120dB、建筑面积大于 50m2 的屏蔽室,结构宜采用自 撑式。
3) 电场屏蔽衰减指标大于 60dB 的屏蔽室,结构宜采用直贴式,屏蔽材料可选择镀 锌
钢板,钢板的厚度应根据被屏蔽信号的波长确定。
4) 电场屏蔽衰减指标大于 25dB 的屏蔽室,结构宜采用直贴式,屏蔽材料可选择金 属
丝网,金属丝网的目数应根据被屏蔽信号的波长确定。
用于保密目的的电磁屏蔽室的屏蔽件的要求:
①屏蔽门、滤波器、波导管、截止波导通风窗等屏蔽件,其性能指标不应低于电磁屏 蔽
室的性能要求,安装位置应便于检修。
②屏蔽门可分为旋转式和移动式。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旋转式屏蔽门。当场地条件受 到
限制时,可采用移动式屏蔽门。
③所有进人电磁屏蔽室的电源线缆应通过电源滤波器进行处理。电源滤波器的规格、供
电方式和数量应根据电磁屏蔽室内设备的用电情况确定。
④所有进入电磁屏蔽室的信号电缆应通过信号滤波器或进行其他屏蔽处理。
⑤进出电磁屏蔽室的网络线宜采用光缆或屏蔽缆线,光缆不应带有金属加强芯。
⑥截止波导通风窗内的波导管宜采用等边六角形,通风窗的截面积应根据室内换气次
数进行计算。非金属材料穿过屏蔽层时应采用波导管,波导管的截面尺寸和长度应满足电
磁屏蔽的性能要求。
36.16.3 机房系统安装施工
36.16. 3.1 施工准备
由于机房系统使用的设备、器材繁多,涉及的施工面广,故施工前,需要做好充分的 准
备工作。准备工作的要求主要参见本章 36. 1.3 节的要求,还应考虑到针对机房系统要 应符
合以下要求:
1.施工环境的要求
(1) 所需的机房、控制室、配线间等相关房间的结构工程、土建工程已经施工完毕,且
符合机房系统的各项要求。
(2) 机房等相关房间内干净整洁。照明、插座以及温、湿度等环境要求,已按设计文
1114 36 智能建筑工程
件的规定准备就绪,且验收合格。
(3) 系统各种缆线所需的预埋暗管、地槽预埋件完毕,孔洞等的数量、位置、尺寸均 已
按设计要求施工完毕,并有准确的相关图纸。
(4) 电源、接地可保证施工安全和安全用电。
2.重要设备需要进行重点检查
(1) 机柜的型号、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 配电柜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3) UPS 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4) 空调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36.16.3.2 机房系统安装的施工要求
(1) 机房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除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10 章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地面应找平,并清理干净。
2) 地板支撑架应安装牢固,并应调平。
3) 地板间的缝隙不应大于 3mm。
4) 地板的高度应根据电缆布线和空调送风要求确定,宜 200〜500mm。
5) 地板线缆出口应配合电脑实际位置进行定位,出口应有线缆保护措施。
(2) 供配电系统工程的施工除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3 章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配电柜和配电箱安装支架的制作尺寸应与配电柜和配电箱的尺寸匹配,安装应牢
固,并应可靠接地。
2) 吊顶里或防静电地板下的线管,应按明配管路做法,横平竖直,排列整齐,管卡 应
牢固、平整。
3) 线缆穿管和线槽敷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应穿于同一管内,不同回路、不同电压和交流与直流的导线不 得
穿人同一管内。
②管内敷设的线缆在管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接头应设在接线盒内。
③线缆应按要求分色,A 相黄色,B 相绿色,C 相红色,N (中性线)为淡蓝色,PE (保
护线)为黄绿双色。
④穿线前清理管路,盒内断线应预留长度为 15cm,配电箱内导线的预留长度应为配 电
箱体周长的 1/2。
4) 灯具、开关和插座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灯具、开关和插座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开关位置应与灯位相对应。
②同一房间,同一平面高度的插座面板应水平,插座的接线应左零右相上接地。
③灯具的支架、吊架、固定点位置的确定应符合牢固安全、整齐美观的原则。
④灯具、配电箱安装完毕后,每条支路进行绝缘摇测,应大于 0.5ΜΩ,并做好记 录后。
5) 不间断电源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主机和电池柜应按设计要和产品技术要求进行固定。
②各类线缆的接线应牢固,正确,并做好标识。
36. 16 机 房 工 程 JJJ1115
③不间断电源电池组应接直流接地。
(3) 防雷与接地系统工程的施工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4 章和本规范第 16 章的规定。
(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施工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7 章和本规范第 5 章的规定。
(5)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施工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8 章和本规范 14 章的规定。
(6) 空调系
统工程的施工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
2008 第 5 章的规定。
(7) 给水排水系统工程应的施工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6 章的规定。
(8) 电磁屏蔽工程应的施工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10 章的规定。
(9) 消防系统工程的施工除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9 章和本规范第 13 章的规定外,自动灭火系统的安装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道必须可靠地支撑和固定。
2) 管道、吊架和支架应涂漆均匀。
3) 管道应良好接地。
4) 喷嘴安装前应进行密封性能试验,应采用氮气或压缩空气进行吹洗。
5) 喷嘴应安装牢固,不应堵塞。
6) 控制操作装置的周围应留出适当空间,控制操作装置安装应牢固、平稳。
7) 储存容
器的周围应留有适当的安装调试用空间,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 1. 2m,储
存容器安装应牢固。
8) 灭火气体除做消防常规测试外,还要求通过消防检测机构的毒性试验和绝缘试验。
宜采用无毒性的灭火气体。
(10) 涉密网络机房还应符合《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
36.16. 4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机房工程工程质量控制,要依据《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电
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
50303 —200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和《智能建筑工程 质量验收规
范》GB 50339—2003 及其他相关规范及相关标准,制定机房系统工程的质量 管理计划。
(1)在机房系统工程的施工阶段,一定要注意以下的施工要点,也是质量控制的主控 项,
以便保证施工质量:
1) 机房内的给排水管道安装不应渗漏。
2) 给排水干管不宜穿过机房。若要穿过时,应设套管,套管内的管道不应有接头,管
子和套管间应采用阻燃的材料密封。
3) 机房内的冷热管道的保温应采用阻燃材料;保温层应平整、密实,不应有裂缝、空
1116 36 智能建筑工程
隙;防潮层应紧贴在保温层上,密闭良好;保护层表面应光滑平整,不起尘。
4) 电气装置应安装牢固、整齐,标识明确,内外清洁。
5) 电气接线盒内不应有残留物,盖板应整齐、严密、紧贴墙面。
6) 接地装置的安装及其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连接正确。
(2)在机房系统的施工中,施工中质量控制还需要注意的是:
1) 吊顶内电气装置应安装在便于维修处。
2) 配电装置应有明显标志,并应注明容量、电压、频率等。
3) 落地式电气装置的底座与楼地面应安装牢固。
4) 机房内的电源线、信号线和通信线应分别铺设,排列整齐,捆扎固定,长度留有
余量。
5) 成排安装的灯具应平直、整齐。
36.16.5 系统施工调试与测试
36.16. 5.1 系统的调试
(1) 综合布
线系统的调试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
2008 第 7 章和本章第 36. 3 节“综合布线”的要求。
(2) 安全防
范系统的调试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
2008 第 8 章和本章第 36. 11 节“安全防范管理系统”的要求。
(3) 空调系统的
调试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5 章的规定。
(4) 消防系统的
调试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第 9 章和本章第 36. 10 节“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要求,还应符合下列 要求:
1) 气体灭火系统的调试,每个保护区应进行模拟喷气试验和备用灭火剂储存容器切
换操作试验。
2) 进行调试试验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确保人员安全和避免灭火剂的误喷射。
3) 试验采用的储存容器应为防护区实际使用的容器总数的 10%,且不得少于一个。
4) 模拟喷气试验宜采用自动控制模式。
5) 模拟喷气试验的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试验气体能喷出被试防护区内,且能从被试防护区的每个喷嘴喷出。
②阀门控制应正常。
③声光报警器信号应正确。
④储瓶间内的设备和对应防护区的灭火剂输送管道应无明显晃动和机械性损坏。
6) 进行备用灭火剂储存容器切换操作试验时可采用手动操作,并执行《气体灭火系
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3—2007 的规定。
36.16.5.2 系统的检测与检验
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综合测试条件的要求
36. 16 机 房 工 程 JJJ1117
(1)测试区域所含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36. 16 机 房 工 程 JJJ1118
(2) 测试前应对整个机房和空调系统进行清洁处理,空调系统运行不应少于 48h;
(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竣工后信息系统设备应未安装。
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2887—2007
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的有关规定。
2. 测试仪器、仪表的要求
(1) 测
试仪器、仪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T
2887—2007 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的有关规定;
(2) 测试仪器、仪表应通过国家认定的计量机构鉴定,并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综合测试应由建设单位主持,并应会同施工、监理等单位或部门
进行。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综合测试后应按《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附录Η填写《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综合测试记录表》,参加测试人员应确认
签字。
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综合测试的各项内容与指标的要求
(1) 温度、湿度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面积不大于 50m2,测点应在对角线布置 5 点,每增加 20〜50m2 增加 3〜5 个测 点,
测点距地面 0.8m,距墙不小于 lm,并应避开送回风口处。
2) 机房内温、湿度应满足温度 18〜28Γ,相对湿度 40%〜70%。
(2) 空气含尘浓度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试仪器应为每次采样量不小于 lL/min 的尘埃粒子计数器。
2) 空气含尘浓度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 0.
5μΐη的尘粒数应少于 18000 粒。
(3) 噪声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点应在主要操作员的位置上距地面 1. 2
〜1. 5m 布置。
2) 机房应远离噪声源,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消声和隔声措施。
3) 机房内不宜设置高噪声的设备,当必须设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4) 供配电系统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试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电压测试仪表精度应为±0. IV;
②频率测试仪表精度应为±0. 15Hz;
③波形畸变率测试使用失真度测量仪,精度应为±3%〜±5% (满刻度)。
2) 应在配电柜(盘)的输出端测量电压、频率和波形畸变率。
3) 电源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稳态电压偏移范围:一 13%------ h7%;
②稳态频率偏移范围:±1Ηζ;
③电压波形畸变率:8%〜10%;
④允 i 午断电持续时间:200〜1500ms。
36. 17 智能建筑电源、接地与防雷工程 1119
(5) 风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试仪器应为风速仪,量程在 0〜30m/s 时,精度应为±0.3%。
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总送风量、总回风量、新风量的测试,应按《通风与空调工程 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02 的方法进行。
(6) 机房室内正压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试仪器应为微压计,量程在 0〜lkPa 时,精度应为±5%。
2) 测试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测试时应关闭室内所有门窗;
②微压计的界面不应迎着气流方向;
③测点位置应在室内气流扰动较小的地方。
(7) 照度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点应按 2〜4m 间距布置,并
距墙面 lm,距地面 0. 8m。
2) 机房的照度应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
准》GB 50034—2004 的规定。
(8) 电磁屏蔽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频率为 0. 15〜1000MHz 时,无线电干扰场强不应大于 126dB。
2) 磁场干扰场强不应大于 800A/m。
3) 地面及工作台面的静电泄漏电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
范》SJ/T 10796—2001 的规定。
(9) 接地电阻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试仪表的要求:
①测试前应将设备电源的接地引线断开。
②测试仪表应为接地电阻测试仪,量程在 0.001〜100Ω时,精度应为±2%。
2) 交流、直流各自的工作接地电阻,独立接地不大于 4Ω,联合接地不大于 1Ω。
3) 保护接地电阻不大于 4Ω。
4) 防雷接地电阻不大于 1Ω。
(10) 质量记录:机房工程质量记录应执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的相关规定。
36. 17 智 能 建 筑 电 源 、 接 地 与 防 雷 工 程
智能建筑电源、接地与防雷工程是智能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建筑的电源是为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电源。智能建筑的 接
地是为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提供系统稳定工作、保证信息传输质量和人员及设备安全的 重
要保证。智能建筑的防雷既是建筑物的安全、人员的安全的重要设施,也是各个智能子 系
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一。
36.17.1 配 电 系 统
1.智能建筑电源的基本要求
(1) 供电容量充分:要求市电系统对智能化系统的供电容量,大于各个智能化子系统
最大耗电量的总和。智能建筑电源应配置双路市电,经供电互投开关柜构成智能建筑电源
系统。
1120 36 智能建筑工程
(2) 供电安全可靠:要求电源系统在部分设备发生故障时仍能保证供电不中断。智能
建筑电源的可靠性常用其不可用度来度量。不可用度=电源故障断电时间/ (电源故障断 电时
间+正常供电时间),智能建筑电源系统的不可用度一般应不大于 5X10-6。另外, 在电源输
入端应设电涌保护装置,电涌保护装置可以设置 1、2、3 级。
(3) 供电质量:交流电源直接供电时,380/220V,50Hz 电源,其电源输入端子处的 压
力允许变动范围应为额定值的一 5%〜+ 5%;频率允许变动范围应为_ 0.2%〜 +0.2%;电压波形
畸变率应小于 5%,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为 0〜4ms,当系统有更高的要 求时应采用 UPS 供电。
智能建筑的基础直流电源一般为一 48V,电压允许变动范围为 —57〜一 40V,其背景噪声应
符合设计要求。
(4) 供电的后备措施:智能化系统应配备市电供电中断时的系统供电的应急后备设 施,
如设置不间断电源装置,配备柴油发动机。
(5) 智能建筑电源的供电经济性和供电灵活性也应在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
2. 智能建筑供电系统的组成
目前智能建筑的供电系统所采用的供电方式主要有集中供电、分散供电和混合供电三
种供电方式,以分散供电方式为主。智能建筑的供电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 统、
接地系统和监控系统(SCADA)组成。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中推荐使用的分散供电 方式的安
装作出描述。
分散供电方式电源系统组成如图 36-93 所示。
分散供电最好采用开关电源替代老式的相控电源,并应合理设计蓄电池组的容量,合 理
地将电源分组,尽量减少电源的体积和重量,以利于将其布置在不同楼层上,并使其尽 量
靠近其需要供电的负载。
有些建筑群中的一些独立建筑物单独设置低压变压器,根据建筑物对智能化的不同要
求, 也可采用集中供电方式。某些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要求集中供电时,也应采用集中供电
模式。
构成智能建筑的设备及电器一般应包括:交流配电屏、直流配电屏、电容补偿柜、高 频
开关整流器、直流一直流变换器、蓄电池组、柴油发电机组、交流自动稳压器、UPS、SCADA
系统等设备;主要电器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继电器、低压断路器、 熔断器、
刀开关、接触器、阀式避雷器、排气式避雷器和金属氧化锌避雷器、电源浪涌抑 制器等等,
大型设备和实施还包括柴油发电机组、供配电机房等。
3. 一些智能化子系统对电源的特殊要求
计算机房、各控制室、通信设备间等智能建筑用房,应按照机房内主要设备对电源的 要
求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采用 UPS 供电系统。
通信设备间内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 范》
CECS 09—1989 设计电源系统,采用一 48V 直流电源。同时,通信设备间、交接间 应采用 UPS
供电。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自动灭火系统以及重要的安全防范设施等必须根据紧
急状况时的负荷要求,采用集中供电,通常要求双路供电,或加装紧急备用电源系统 (UPS,
柴油发电机组、太阳能等)供电,以保证在紧急状况下电动排烟阀、防火卷帘、 电动防火
门、喷淋泵、排烟机、气体灭火系统、紧急广播系统以及紧急疏散照明及标志牌 等设备在
36. 17 智能建筑电源、接地与防雷工程 1121
紧急状况下能可靠运行。有些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使用一 24V 或_48V 直流电源,
直流供电电源必须在事故情况下能可靠地工作。
市电 1 市电 2
双路电源+〗组 U?S 供电方式
市电 发电机
1 路电源、】路发电机+ 1 组 UPS 供电方式
图 36-93 供电方式、电源系统
作为建筑电气工程的一部分,智能建筑电源与接地工程只对系统中的备用电源和不间
断电源系统(UPS).以及防雷与接地系统的安装施工、调试投运和检测验收进行描述。
36.17.2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
依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的规定,应根据智能化系统的大小、
36.17 智能建筑电源、接地与防雷工程
设备分布及对电源需求等因素,采取 UPS 分散供电方式或 UPS 集中供电方式。
36.17.2.1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基本要求
1. UPS 的基本概念
不间断电源系统(简称为“UPS”)。它是能够提供持续、稳定、不间断的电源供应的 供
电设备。在有市电供应时,UPS 可以有效净化市电;在市电中断时,可持续一定扣间 (视配
置的电池容量)给设备供电,使你能有时间启动备用的柴油发动机或暂时关闭某项 耗电应
用。
UPS 广泛地应用于智能建筑的各个系统中,保证各系统高质量的可靠供电。
UPS 不但用来给重要的设备提供电力供应的保障,它还可以消除电网中的各种电力 骚
扰,如电压波动、频率波动、谐波、电压畸变、电噪声等。
2. UPS 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从原理上来说,UPS 是一种集数字和模拟电路,自动控制逆变器与免维护储能电池 于
一体的电力电子设备;UPS 的主要功能包括:双路电源之间的无间断相互切换功能; 将电网
的瞬间间断、谐波、电压波动、频率波动以及电压噪声等干扰隔离在负载之前,既 防止了
电网对负载的干扰,又可将输入电压的频率转换成需要的频率、UPS 的后备功能; 在断电时,
UPS 的蓄电池提供的直流电经逆变器向负载供电。
UPS 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后备式和在线式。其输入输出方式可分为:单相输入输出、三
相输入单相输出和三相输入三相输出三种方式。
组成 UPS 电源的 7 个部分为:输入整流滤波电路,将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并进行 稳
压和抑制电网干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用来提高功率因数、降低谐波、并使电网的输 入
电流成为与输入电压接近同相位的正弦波;蓄电池组是 UPS 的蓄能装置;充电电路独 立于
逆变器工作,在充电阶段向蓄电池组恒流充电,达到其浮充电压时,充电器改为恒压 工作,
直到充电完成;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变成准方波,经 LC 滤波后,用来保护 UPS 的 负载,同
时是市电供电变为逆变器供电的转换器件;其附属装置包括控制、检测、显示及 保护电路。
UPS 供电分为在线式 UPS 供电与后备式供电两种模式。
(1)在线式 UPS 供电
在线式双总线 UPS 配电示意图//UPS 供电的系统框图如图 36-94 所示。
图 36-94 在线式 UPS 供电的系统框图
其工作原理如下:当市电正常工作时,输入电源经整流滤波电路,一路给逆变器供 电、
逆变器经变压器和输出滤波电路将 SPWM 波形装变成隔离的正弦波送往负载,另一 路送入
充电器给蓄电池充电,此时静态开关切换到逆变器端,并由逆变器完成稳压和频率
1122 36 智能建筑工程
跟踪功能。
当市电出现故障时,逆变器将蓄电池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通过静态开关送往 负载。
当市电供电正常,但逆变器故障或输出过载时,则旁路 UPS,静态开关切换到市电 供
电;逆变器故障会导致 UPS 报警,过载引起的切换在过载消失后会重新切换到逆变器 供电。
控制及保护电路提供提供逆变、充电、静态开关动作所需的控制信号、显示工作状态 以
及过压、过流、短路和过热报警及相应的保护。
在市电故障时,只要 UPS 在线工作就不会出现任何瞬间断电。几乎所有来自市电电 网
的干扰(电压浪涌、尖峰、瞬变、跌落、噪声电压、过压、持续低电压和电源中断)经 过
UPS 隔离后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衰减,同时 UPS 能向负载提供十小、稳压精度高的供 电电
源,所以,目前智能建筑的电源系统大都采用在线式 UPS 供电。
(2)后备式供电
其工作原理如下:当市电故障时, UPS 工作在后备状态、UPS 内的检测线 路一旦发现
市电故障,即立刻启动逆变
后备式 UPS 电源的系统框图见图 36-95。
' '220VUPS 输出
输出变
压器
换 关
转 开
逆 变 器
图 36-95 后备式 UPS 电源的系统框图
I----------"Ί . { {
市电-
■ΐίτο ΤΓΤζΓΊ-? JXVI ^ > ΡΡ
蓄电池经逆变器向负载提供交流方波电 压,并通过调节输出方波的宽度来实现 稳压功能,
切换动作大约持续 2〜3s, 此时由 UPS 内部的容性器件向负载供
电。后备式 UPS 的切换动作会引起电压波动,其稳压性能也比在线式差。
3.智能化系统对 UPS 的要求
(1) UPS 的电性能指标有基本电性能(如输人电压范围、稳压率、转换时间等)、认证
性能(如安全认证、电磁干扰认证)。
(2) 常用 UPS 电源分为在线式正弦波输出 UPS、后备式正弦波输出 UPS 和后备式方 波
输出 UPS 三种。后备式方波 UPS 电源只能连接微容性和纯电阻型设备,不能同其他性 质的
负载(特别是可控硅)相连,否则轻则 UPS 性能受影响,重则毁坏 UPS 电源系统; 此电源不
能进行频繁启停,每次关闭 UPS 需经过 6s 后方可再次启动。
(3) 蓄电池后备时间的确定:通常蓄电池的后备时间可定为 10〜30min,如后备时间 超
过 lh,对于小容量系统,可以加配电池,如是大容量系统,则应考虑使用柴油发动机。
(4) 负载对 UPS 常规电性能指标有影响:计算机与其他一般办公室设备一样,属整 流
电容负载,此类负载功率因数一般在 0. 6〜0. 7 之间,且相对应的峰值因数只有 2. 5〜
2. 8 倍。而其他一般的马达负载功率因数也只在 0. 3〜0. 8 之间。因此一般 UPS 只要设计 上
具有功率因数 0. 7 或 0. 8,而峰值因数 3 以上即可符合一般负载的需求。高阶计算机对 UPS
的另一需求为具有低的零地电压,具有超强防雷击保护措施,可短路保护及具有电 气隔离
36. 17 智能建筑电源、接地与防雷工程 1123
等要求。
(5) 反映 UPS 对电网适应能力的指标有:1)输人功率因数;2)输人电压范围;3)
输人谐波因数;4)传导性电磁场干扰大小等指标。
(6) UPS 输人功率因数低,会产生不良影响:UPS 输人功率因数太低对一般用户而 言
是用户必须投资更粗的电缆线及空气断路器开关等设备。此外,UPS 输人功率因数太 低对
电力公司较为不利(因电力公司需提供更多的电力才能符合负载所需的实际消耗电 力)。
(7) 反映 UPS 输出能力和可靠性的指标:UPS 输出能力即 UPS 的输出功率因数, 一般
UPS 为 0.7 (小容量 1〜lOkVAUPS),而新型的 UPS 则为 0. 8,有更高的输出功率 因数。UPS 可靠
性的指标为 MTBF (平均无故障时间)。在 5 万 h 以上为好。
(8) 在线式 UPS 的基本特征:1)零转换时间;2)输出电压稳压率低;3)可过滤输 人电源
突波、杂波等功能。
(9) UPS 输出电压频率的稳定性是指空载与满载时 UPS 输出电压及频率变化的大 小。
尤其是在输人电压变化范围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变化时仍能有不错的输出电压频率的稳 定
性。针对此要求,在线式 UPS 要远比后备式及在线互动式优良,而在线互动式 UPS 则 与后
备式相差无几。
(10) 用户在配置和选用 UPS 时应考虑的因素:
1) 了解各种架构 UPS 的适用情况;2)考量对于电力质量的要求;3) 了解所需 UPS 的容
量,并考虑未来扩充设备时的总容量;4)选择有信誉的品牌与供应商;5)注
重服务质量。
(11) 电网质量不好,而又要求 100%不能停电的用电场合选用的 UPS 主要功能 指标。
电网条件差的地区最好使用长延时(8h)在线式 UPS,电网条件中等或好的地区可 考虑用
后备式 UPS。输人电压频率范围是否宽广、是否有超强防雷击能力、抗电磁干扰 能力是否
通过认证等均是选用 UPS 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功能指标。
(12) 用电容量小或者局部供电的场合,选用 UPS 主要功能指标。
用容量小或局部供电的场合,首先要选择小容量 UPS,其次要依其对供电质量的要 求高
低,选择在线式或后备式 UPS。后备式 UPS 有 500VA、1000VA,在线式有 1〜 lOkVA 可供用户
选择。
(13) 用电容量大或者集中供电的场合,选用 UPS 主要功能指标。
用电容量大或集中供电的场合,应选择大容量三相 UPS。并考虑是否有:1)输出短 路
保护;2)可接受 100%不平衡负载;3)具有隔离变压器;4)可作热备份;5)多国语 言图形化
LCD 显示;6)可进行远端监控;7)有超强监控软件,可自动寻呼,自动发 E- mail。
(14) 对于要求长延时供电的场合,选用 UPS 主要功能指标。
长延时供电 UPS 需以满载考虑配置高质量、足够能量的电池,及 UPS 本身是否具有 超
大型强充电电流来使外加的电池在短时间内充足电。UPS 要有:1)输出短路保护;2) 超强过
载能力;3)全时间防雷击。
(15) 对供电智能管理要求高的场合,选用 UPS 主要功能指标。应选用可网络监控的 智
能型 UPS,通过 UPS 所具有的可在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上监控的监控软件支援, 可使
用户对 UPS 实现网络监控的目的。监控软件要做到:1)可自动寻呼及自动发 E- mail;2)可语
音自动广播;3)可安全地关闭和重新启动 UPS; 4)可跨不同作业平台操 作;5)可预约开机;6)
1124 36 智能建筑工程
可做电源状态分析记录;7)可监看 UPS 运行状态,并且监控软 件需通过微软公司的认证。
(16)用户对 UPS 厂商从哪些方面考察:1)生产厂商是否具有 IS09000 及 IS014000 认证;2)
是否为知名品牌,重视客户利益及产品质量情况;3)是否在本地有维修中心或 服务单位;4)
是否在安全规格及抗电磁干扰上通过国际认证;5) UPS 是否具有较高的 附加价值,例如是
否未来可做网络监控或智能监控等。
4. UPS 电源的拓扑结构
智能建筑电源系统由于其多系统共存的特点,可考虑采用多台 UPS 分散供电。
5. UPS 的技术要求
(1) 设备运行条件:
1) 大型 UPS 宜安装在专用 UPS 机房中,中小型 UPS 可安装在其负载附近;
2) 工作环境温度为 15〜25aC;相对湿度
<90% (25"C,无凝露)。
(2) 输入指标:
1) 额定输人电压:220/380V,±15%;
2) 额定输人频率:50Hz,±15%;
3) 功率因数:>0.8 (满负荷);
4) 电压谐波失真度:<5%;
5) 输入功率因数大于 0.9。
(3) 逆变器输出指标:
1) 额定电压:220/380V (三相四线),±5%;
2) 稳压精度:稳态<1%,瞬态<1_5%;
3) 瞬态电压恢复时间<50ms;
4) 额定频率:50Hz, ±0.1%;
5) 频率同步范围:±2Hz (可调);
6) 频率调节速率:0. 1〜lHz/s;
7) 三相输出电压相位偏移:±1° (平衡负载),±3°不平
衡负载;
8) 过载能力:10mm (125%额定电流),10s (150%额定电流);
9) 限流:100%〜110%额定电流可调;
10) 负载功率因数不小于 0.8。
(4) 噪声:<60〜TOdB (距离设备 lm 处)。
(5) 效率:>90% (满载时)。
(6) 静态开关指标:过载能力:100ms (10 倍额定
电流)转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