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50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技术交底记录
年 10 月 15 日 施管表 5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主体结构
分项工程名称 预应力实心整间大楼板安装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1、依据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3 -200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98-2000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52-92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和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GJ53-92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J119-88
2、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大楼板:无裂纹、翘曲等缺陷。应有构件出厂合格证。
2.1.2 水泥:标号为 425 号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做
复试。
2.1.3 砂:中砂。
2.1.4 主要工具:钢筋板子、撬棍、套管、钢管支撑、100mm×100mm 木方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现场施工平面图要求将堆放场地修理平整夯实,第一块大板下面放置通长垫木,每块板间垫短垫
木。当大楼板板宽≤3170mm 时,垫木长 400mm,板宽为 3770mm 时,垫木长 500mm。垫木厚≥50mm,垫木
平行板长边放置。见图 4-41。垫木要上下对齐,垫平垫实,不得有一角脱空现象。每垛堆放最多为 9 块。
大楼板运输时在车上堆放情况也应与此相同。
2.2.2 检查大楼板是否有出厂合格证。然后对大楼板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使用,
交底单位 接收单位
交 底 人 接 收 人
技术交底记录
年 10 月 15 日 施管表 5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主体结构
分项工程名称 预应力实心整间大楼板安装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如大楼板板面或凸键有裂纹或损坏的,均不得使用。
2.2.3 检查墙体轴线及标高,对照吊装图核对大楼板型号、规格。查清大楼板上洞口方向与图纸是否相同。
2.2.4 修理现浇混凝土墙体高度,墙体高度应低于板底标高 10~20mm,如混凝土墙体高度低时,应补混
凝土找平;如混凝土墙体高出板底标高时应剔凿,以保证楼板上表面标高符合要求。墙体轴线偏移过多,
应进行调整,以保证大楼板搭墙长度符合要求。
3、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抹砂浆找平层或硬架支模→吊装大楼板→调整板位置→整理绑扎钢筋。
3.2 抹砂浆找平层或硬架支模:安装大楼板之前,根据墙体混凝土标高在墙顶抹找平层,找平层水泥砂浆
配合比为 1﹕3。如采用硬架支模时,墙顶混凝土标高应下降 1~2cm。
3.3 吊装大楼板:吊装前首先查清大楼板洞口位置(包括暖卫、煤气、电器管线洞口)及大楼板方向标志;
再对照设计图纸查清每个房间所用大楼板的型号是否正确。安装时板端对准墙身缓缓下降,落稳后再脱
钩。
3.4 调整板位置:调整好大楼板四边搭接长度使其符合设计要求,然后将相邻两块板的 6φ12 拉结筋互相
焊接,焊缝长度应≥90mm,焊接质量应符合焊接规程的规定。
3.5 整理绑扎钢筋:伸出板四周的预应力钢筋弯成圆弧状,锚在板缝、圈梁或墙体中,不得直弯硬拐,作
法见图 4-42。
内横墙厚
d1
内纵墙厚
d2
在横墙上
a
在纵墙上
b
在山墙上
c
多层 140 160 5 10 15
高层 160 160 15 10 15
图 4-42
交底单位 接收单位
交 底 人 接 收 人
技术交底记录
年 10 月 15 日 施管表 5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主体结构
分项工程名称 预应力实心整间大楼板安装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4、质量标准
预制构件模板工程质量检验标准(Ⅱ)
项 序 项 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主控项目 避免隔离剂沾污 第 4.2.2 条 观察检查
—
般
项
目
l 模板安装的一般要求 第 4.2.3 条 观察检查
2 用作模板地坪、胎膜质量 第 4.2.4 条 观察检查
3 模板起拱高度 第 4.2.5 条 水准仪、拉线和尺量检查
4
预埋
件、
预留
孔允
许偏
差
预埋钢板中心线位置(mm) 3
尺量检查
预埋管、预留孔中心线位置(mm) 3
插筋 中心线位置(mm) 5
外露长度(mm) +10,0
预埋螺栓 中心线位置(mm) 2
外露长度(mm) +10,0
预留洞 中心线位置(mm) 10
尺寸(mm) +10,0
5
预制
构件
模板
允许
偏差
长度(mm)
板、梁 ±5
2m 靠尺和塞尺检查,拉线和
尺量检查
薄腹梁、桁梁 ±10
柱 0,-10
墙板 O,一 5
宽度(mm) 板、墙板 0,一 5
梁、薄腹梁、桁架、柱 +2,一 5
高(厚)度(mm)
板 +2,一 3
墙板 0,一 5
梁、薄腹梁、桁架、柱 +2,一 5
侧向弯曲(mm) 梁、板、柱 L/l000 且≤15
墙板、薄腹梁桁架 L/1500 且≤15
板的表面平整度(mm) 3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mm) 1
对角线差(mm) 板 7
墙板 5
翘曲 板、墙板 L/1500
设计起拱(mm) 薄腹梁、桁架、梁 ±3
交底单位 接收单位
交 底 人 接 收 人
技术交底记录
年 10 月 15 日 施管表 5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主体结构
分项工程名称 预应力实心整间大楼板安装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预制构件质量检验标准 (I)
项 序 项 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主
控
项
目
1 构件标志和预埋件等 第 9.2.1 条 观察(全数检查)
2 外观质量严重缺陷处理 第 9.2.2 条 观察和检查技术处理
方案(全数检查)
3 过大尺寸偏差处理 第 9.2.3 条 量测和检查技术处理
方案(全数检查)
—
般
项
目
1 外观质量一般缺陷处理 第 9.2.4 条 观察和检查技术处理
方案(全数检查)
2 长度(mm) 板梁 +10,一 5 尺量检查
柱 +5,-10
墙板 ±5
薄腹梁桁架 +15,-10
3 宽度,高(厚)(mm) 板梁柱墙板薄腹梁桁
架
±5 尺量一端及中部,取较
大着
4 侧向弯曲(mm) 梁、柱、板 L/750 且≤20 拉线、尺量最大测向弯
曲处墙板、薄腹梁、桁架 L/1000 且≤20
5 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mm) 10 尺量检查
螺栓位置(mm) 5
螺栓外露长度(mm) +10,一 5
6 预留孔 中心线位置(mm) 5 尺量检查
7 预留洞 中心线位置(mm) 15 尺量检查
8 主筋保护层厚度
(mm)
板 +5,一 3 尺量或厚度测定仪
梁柱墙板薄腹梁桁架 +10,一 5
9 对角线差(mm) 板、墙板 10 尺量两个对角线
10 表面平整度(mm) 板、墙板、柱、梁 5 2m 靠尺及塞尺检查
11 预应力构件预
留孔道位度(mm)
梁墙板薄腹梁桁架 3 尺量检查
12 翘曲(mm) 板 U750 调平尺在两端测量
墙板 L/1000
交底单位 接收单位
交 底 人 接 收 人
技术交底记录
年 10 月 15 日 施管表 5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主体结构
分项工程名称 预应力实心整间大楼板安装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装配式结构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II)
项 序 项 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 检查方法
主
控
项
目
1 预制构件进场检查 第 9.4.1 条 检查构件合格证(按批检查)
2 预制构件的连接 第 9.4.2 条 观察,检查施工记录(全数检查)
3 接头和拼缝的混凝土强度 第 9.4.3 条 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全数检查)
一
般
项
目
l 预制构件支承位置和方法 第 9.4.4 条 观察(全数检查)
2 安装控制标志 第 9.4.5 条 观察、尺量检查(全数检查)
3 预制构件吊装 第 9.4.6 条 观察(全数检查)
4 临时固定措施和位置校正 第 9.4.7 条 观察、尺量检查(全数检查
5 接头和拼缝的质量要求 第 9.4.8 条 观察、尺量检查(全数检查
5、成品保护
5.1 安装大楼板时,现浇墙体混凝土强度达 4MPa 以上方准安装。
5.2 不得随意在楼板上剔洞。
5.3 吊装楼板时不得任意砸碰现浇墙体。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不合格的大楼板上墙:安装前应对外观详细检查。
6.2 大楼板安装的方向标志与图纸不符合:由于大楼板的方向标志不符合图纸要求,造成孔洞位置与图纸
不符合,随意剔凿破坏大楼板结构。安装前应认真核对。
6.3 板端搭墙长度不够:吊装就位时没有对准墙线,或没有认真调整,造成一端搭墙太少。
6.4 安装楼板时板端伸出的钢筋不准切断;也不应把键槽剔掉;也不能把伸出的钢筋压在相邻板下面。
交底单位 接收单位
交 底 人 接 收 人
技术交底记录
年 10 月 15 日 施管表 5
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 主体结构
分项工程名称 预应力实心整间大楼板安装 施工单位
交底内容:
6.5 安装大楼板时不论采用硬架支模或抹找平层,其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使用的支撑应有足够的刚度,
保证不下沉。
7、质量记录
7.1 构件出厂合格证。
7.2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检验报告。
7.3 钢筋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7.4 墙体混凝土、板缝混凝土试压报告。
7.5 预制构件吊装记录。
7.6 构件安装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
交底单位 接收单位
交 底 人 接 收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