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 KB
  • 2021-04-13 发布

最新教育系统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教育系统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 xxxx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年)》、《大同市2017年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省、市脱贫攻坚推进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可持续性、根本性作用,着力抓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明确思路,制定教育扶贫计划 省、市扶贫攻坚会议召开后,我们先后两次组织专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在出台了《大同市教育扶贫实施方案(2016-2020)》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省、市会议精神,制定印发了《大同市2017年教育扶贫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力度、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5个方面的教育扶贫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市、县均成立教育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教育扶贫工作责任制。建立了大同市2017年教育扶贫工作台帐,将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科室、具体人员,确保一手抓教育常规工作,一手抓教育扶贫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严把政策,加大教育资助投入 严格落实五项教育扶贫政策,完善资助服务体系。学前教育方面,xxxx年全市在园幼儿数68145人,拟资助幼儿人数10222人,现已下达资助资金941.1万元,学前资助比例为在园幼儿数的15%,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义务教育方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贴政策,xxxx年全市义务教育寄宿生人数55730人,受资助人数12819人,资助金额688.74万元。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比例为寄宿生人数的23%,资助标准为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同时,认真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高中教育方面,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xxxx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61982人,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人数5641人,已下达资金146.56万元。职业教育方面,落实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xxxx年我市享受中职免学费人数为19364人,截止目前已拨款1895.37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xxxx年全市共为34907名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贷款金额达2.17亿元,xxxx年助学贷款银行放款尚未结束,贷款金额预计11月底统计。‎ ‎(三)全面布局,夯实教育扶贫根基 一是加强幼儿园建设,努力拓展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近年来,我们认真实施两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从政策层面向贫困县倾斜,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全覆盖。截至xxxx年底,全市公办普惠性幼儿园229所。xxxx年我市省定幼儿园建设任务为:认定民办普惠性幼儿园92所,目前县区认定已完成,全市已完成初步认定。‎ 二是大力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xxxx年-xxxx年我市逐年完成全面改薄各项工作,共涉及7个县,中央和省将投资专项资金8.13亿元,用于校舍规划建设和图书、计算机、教学仪器设备、课桌凳、学生用床等设施设备的配置。xxxx年我市浑源、大同县、阳高、天镇实施改薄项目工程规划调整省教育厅已批复。截至8月底,覆盖初中学校109所,小学246所,教学点176所。涉及初中学生数49093人,小学73995人,教学点2453人。累计投入中央资金23679.89万元,地方资金省级12820.64万元,县级2191万元。‎ 三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顺利。我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共6个县,分别为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和大同县。涉及义务教育学校495所(其中小学400所,初中95所),受惠学生104894人(其中小学71186人,初中33708人)。目前食堂供餐学校212所,企业供餐学校283所。按每生每天4元标准计,全年涉及资金8841万元。目前,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正在探索逐步扩大实施范围,该项工作已完成前期调研,正在积极制定相关实施政策。‎ 四是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从补充教师、加强培训、提高待遇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xxxx年我市拟招聘376名特岗教师,按照省教育厅统一要求组织考录,目前已全部到岗。9月份,出台了《大同市乡村教师发展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通过“乡村教师走出来、名优教师走下去、网络空间联起来”等方式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改革完善培训模式。同时下发了《关于开展送教送培下乡活动的通知》,决定在101名大同市中小学教学名师和199名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中,按照各县(区)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择优挑选部分名师,组成名师送教团,分期分批开展订单式送教送培下乡活动。此外,xxxx年,全市按时、足额为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和大同县六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四)造血攻坚,提升教育扶贫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贫困县区职业教育。坚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步伐,按照《大同市2016-2018年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规划》,截止目前,我市已有7个县区建成职教中心,并通过省级督导评估,未完成建设任务的3个县区正在按规划时间积极准备,确保2018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是发挥县级职教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六是发挥县级职教中心龙头带动作用。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职教中心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技术优势,成立了送农业技术下乡扶贫工作队,分别深入到友宰镇、东小村镇及北徐屯乡,结合农民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技术培训。这些结合区域特点,针对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的以提高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精准培训,从根本上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二、目前我市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市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12个县区中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4542名。由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数量较多,国家目前的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不能完全覆盖贫困县建档立卡家庭的所有贫困学生。此外,一部分家长不恰当、不理性的选择,以及贫困家庭住宿学生在校就餐费用压力较大等原因,导致出现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现象。‎ 二是我市目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共6个县,分别为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和大同县,该计划目前只覆盖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而农村小学大多与幼儿园一起办学,便出现了同一个学校上学“姐姐吃弟弟看”的情况。‎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创新举措,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扎实有效的办法,做到身上有担子、心里有压力、工作有实效,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一是摸清底数,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可持续性、根本性作用,为了准确掌握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不落一校、不落一户、不落一生的工作要求,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档案。档案统一由学校管理,作为国家、省、市各项教育扶贫资助项目实施的依据。‎ 二是大力举办公办和公建民营的普惠性幼儿园。到xxxx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力争达到85%以上。大力支持贫困地区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幼儿园。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 三是分年度分步骤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彻底解决“姐姐吃弟弟看”的情况。在我市深度贫困县区,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数量较多,国家目前的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不能完全覆盖贫困县建档立卡家庭所有贫困学生的现状,立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户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目标,建立教育扶贫个人资金帐户,按每生每年1000-3000元标准,定额资助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和高等院校在读的建档立卡贫困生。‎ 四是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xxxx年全市贫困地区所有中小学校舍设施达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五是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力度。依托贫困县区职教中心,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全市职业学校优先招收初高中毕业的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依托市级龙头职业学校的焊接、数控、汽修等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支持县区职教中心发展,组织县区职教中心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适时到市级职业学校实训,让学生掌握一门具有一定就业竞争力的技能,畅通就业通道。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政策,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生免除学费政策,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 六是继续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市培计划和县培计划优先向贫困地区中小学倾斜。2018年底前建立年度教师补充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合理规划并加快建设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切实改善乡村教师住房和生活条件。深化联盟办学模式改革,完善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对口支援。全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每年按照省定10%的比例开展交流工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贫困地区学校流动。‎ 大同市教育局 xxxx年xx月xx日 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倡的扶贫政策,根据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学校党支部、校长室按照上级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开展多种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贫困户的每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响应 为了切实抓好扶贫帮困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陈家英校长任组长,邢勉副校长任副组长,办公室、德育室、教导室、总务室、工会、各班主任、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建档立卡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2017年共落实的扶贫建档立卡学生共( )人,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基本的基础。‎ 二、结对帮扶、责任到人 按省教育厅、校教育局的要求,把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分配到各教师,让他们互相“结对子”,形成良好的帮扶、关爱体系,共结成对子对,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帮扶,加大对政策红包的宣传,为扶贫攻坚工作打下基础。‎ 三、切实建立了健全的精准扶贫档案台账。‎ 办公室牵头总务室、德育室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为贫困生建立了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为宣传和落实省、县扶贫政策打下基础,在下半年对政策的宣传和慰问贫困户等工作得到深入落实,学校共计召集学生宣传政策3次,召集建档立卡家长宣传和填写表格等2次,进村宣传扶贫政策共200多人次。‎ 四、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 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扶贫帮困结对对象,由校长、副校长、各处室负责人等一一结对。平时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努力学习,争取有更出色的成绩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为了鼓励贫困生抛丢顾虑,迎难而上,我校共组织教职员工对贫困户及建档立卡学生进行走访共155人次,让贫困户、建档立卡学生了解中央、省和县的相关扶贫政策,打消低保、贫困的顾虑,刻苦学习,克服困难争取上进。‎ 五、延伸帮困意义,形成帮困“人文化”‎ 组织了多次扶贫帮困活动后,学校发现全体师生的热情很高,出手大方,这为我校的“人文帮困文化”——学校另一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我校提出了“人文帮困”的理念,要进一步发挥帮困的育人作用,除了物质帮困,还更需要人文帮困,以及整个帮困活动的人文化。这是帮助贫困学生在物质帮助之外的另一层次需求,包括如何克服贫困家境带来的自卑心理、如何更快融入集体生活环境、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对贫困学生这些需求的满足,有时比提供物质帮困更重要,因为物质帮困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人文帮困,则关系到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此,在xxxx年学校成立了“心灵驿站”,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这些学生作心灵沟通,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树立信心、确立自己的崇高理想。‎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扶贫户的学生、家长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争取早日脱贫。‎ xxxx年xx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