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0 KB
  • 2021-04-13 发布

语文计划总结之选修模块《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研究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计划总结之选修模块《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研究 ‎ ‎  课题摘要 ‎  选修课程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推广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诸子选读》在新课标选修课系列中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该系列课程目标是:通过研读中外文化名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但是因为先秦诸子年代久远,文化背景差异大等缘故,很多学生谈文言色变,又因为选修课课时的限制,要真正理解里面的大意,对一般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课题试图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课程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研究出先秦诸子的教学策略。‎ ‎  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应对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一,所选材料出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七部经典。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文化背景差异大等缘故,又因为很多学生谈文言色变,要真正理解里面的大意,对一般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2012年8月我开始了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此课题于2012年8月开始,至2013年5月底结束,经过九个月的实践探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界定 ‎  1、课题研究的背景 ‎  选修课程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推广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诸子选读》在新课标选修课系列中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该系列课程目标是:通过研读中外文化名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  高中时代是一个学生精神心灵健康圆满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多方面的精神食粮,在学生的作文、周记中,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精神疲软等心灵疾患时有发生,展现了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以,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文化背景差异大等缘故,又因为很多学生谈文言色变,要真正理解里面的大意,对一般的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诸多的障碍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引导青年一代深刻领悟先秦诸子散文具有义不容辞的义务。然而一个选修模块只有36个课时,扣除测试讲评时间外,最多只有30个课时用于文本教学。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共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每单元平均只有四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教师为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拘泥于文言文的字词句的讲解,或因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性强,就把该课程上成思想政治课。从而失去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  这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为一个老师很重要的任务。本课题试图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课程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索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策略。‎ ‎  2、课题研究的界定 ‎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  《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先秦文章阅读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教师缺少参考资料,缺乏选修课的教学经验。时间紧,任务重,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读懂读透,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很多学生觉得它深奥难懂,提不起学习兴趣;觉得它距离现今太“久远”‎ ‎,学习它对现实生活没什么帮助。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从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研究出合适的教学策略,最终能够引导学生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  1、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因为先秦散文距离久远、深奥难懂就一味的只是教师在讲解。‎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其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学会”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正如钱穆先生说,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对文言知识,可充分放手,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图书馆、互联网等独立解决或合作解决,教师只需对难点作适当点拨。‎ ‎  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即“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我们不能因为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性强,就把该课程上成思想政治课。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并结合实际研讨都是必要的,但语文选修课仍然是语文课,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废。我们也不能因为“先秦诸子选读”是选修课而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随意、教学评价淡化,对学生缺少具体要求,教学形式过于自由,把该课当作了课外活动课。教学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选修课的教学是个新课题,也是个难题,怎样教和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前进,创新发展。‎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  本课题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我校当前的学生学习状况,从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探索研究出普通高中的选修课程——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策略,最终能够引导学生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老师借助新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教学探索中,切实地提高了选修课教学和课题研究的能力,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品味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当前学生学习先秦诸子的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文的基础水平及学习诸子散文感兴趣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学习先秦诸子作品的途径。同时,在课堂上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最终能够引导学生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  对于这项课题,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 ‎  1.现状调查法:选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学生对于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对策。‎ ‎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充分吸取已有的宝贵经验,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3、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法中,研究者即行动者,它是行动者为了行动的改进、发展,在行动中(边行动边调整)对行动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人员是教育者,只有运用行动研究法,才能达成课题的研究目标。‎ ‎  4、总结经验法:在整个课题研究当中,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注重互相交流、归纳总结,最后得出适合本课程与学生的教学策略。‎ ‎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其它一些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步骤 ‎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从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整个课题分三个阶段进行:‎ ‎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3.8――2013.9)‎ ‎  1.根据市级小课题内容选择好自己要做的课题。‎ ‎  2.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完成课题的申请立项。‎ ‎  3.通过网络、文献等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 ‎  4、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先秦诸子的学习现状。‎ ‎  5. 根据课题要求,完成开题报告。‎ ‎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9――2014.5)‎ ‎  1.全面推进研究,边研究边论证,逐步完善研究方案。‎ ‎  2.通过问卷调查法,个别谈心法,了解教师及学生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的认识和体会。‎ ‎  3.统计分析调查问卷,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验收。‎ ‎  4、采取措施落实研究:‎ ‎  ①、激发学生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  ②、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呈现。‎ ‎  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准备教案,然后推出代表讲课。‎ ‎  ④、通过各种形式积累先秦诸子相关的知识。‎ ‎  5. 撰写阶段研究报告,认真做好课题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 ‎  第三阶段 :课题结题阶段 (2014.5――2014.6月份)‎ ‎  1. 整理各类资料。‎ ‎  2. 完成结题报告。‎ ‎  3. 总结本次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教训。‎ ‎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  课题经过个月时间的实践探索,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  (一)研究的结果 ‎  1、学生方面: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检验研究理论的实践效果,惊喜不断。这样的惊喜更多的来源于学生。‎ ‎  ①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还记得一开始做调查报告时,很多学生认为先秦诸子选文太难懂,对先秦诸子的认识仅限于历史书里面和一些影音资料介绍的一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是自觉的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充实自己。以至于说起先秦诸子他们也能够自豪的侃侃而谈了。‎ ‎  ②‎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自课题研究以来,先秦哲人的优秀思想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 ‎  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学生们创做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一位学生在学完《论语》后创作了一部相声,最后由学生表演出来,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领悟孔子思想的魅力。‎ ‎  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协作,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有很多项目都是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的。每一组的成员都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查阅资料准备上课,同时各个小组在最后展示的时候又是毫无保留的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 ‎  2、老师方面 ‎  通过课题研究弥补了我们选修课教学的不足,焕发了课堂的生机活力,更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掘了教师的教学潜能,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教学科组,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  (二)理论贡献:‎ ‎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经过实践探索,最后归纳整合,在教学方面得出以下几点:‎ ‎  1、激活课堂,研读经典。‎ ‎  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的确,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求知的欲望就跟随着被点燃,课堂也就活跃起来。但如何才能使课堂活跃呢?经过研究,我发现学生对选文中的小故事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制定了一条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每学习一篇选文,一定要把与本文有关的人物故事,文章背景,成语故事,都要作充分的准备,选择与文本关系密切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设疑。这样,学生都能够借助文本的注释、相关连接、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正确把握内容和观点,整理出选文中相关的故事。这样既解决了字词问题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又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乐趣。蕴含了思辨的思维和许多有意义的小故事,要达到真正的领会古人的用意,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必须要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其实这一方法古已有之,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倡让学生“乐学”,在《论语·侍坐》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和学生冉有、公西华、曾点等就以聊天的形式,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讨论。学生们踊跃发言,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孔子对学生授以“治国安邦”的大计,这们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在他著名的《大教学论》(1632年成书)中,生动地把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行,学习要有兴趣才有效果。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找一条让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这样说,以调动学生兴趣、保持学习兴趣的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  2、积极探索,探究经典。‎ ‎  在必修课程以及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先秦诸子散文,但那是零星点滴的,《先秦诸子选读》是专题课程,是对先秦诸子散文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都是专题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大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先秦诸子选读》选用的是儒道、墨、法四家散文中重要的篇章,每个单元即为每家思想文化专题。我们可以根据单元内选文内容,还可自主组织新的学习专题。我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讲座、研讨会、报告会、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探究。比如学习《论语》时,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又观看了易中天、于丹评论语影音资料,以及周润发出演的《孔子》,最后让学生学习易中天、于丹做了一场专题报告。由于准备充分,学生们神采飞扬、侃侃而谈、博古通今。立足点是孔子是一个慈祥,有个性的教育家,其思想核心是“仁”,从“仁”的学说推及可以理解孔子的所有思想,对于个人仁代表着人性发展到理想的圆满;对于社会,代表着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孔子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孔子最关心的是人,而近看,孔子对于天及宇宙的灵性的看法被后世儒学的实证主义蒙蔽,他是一个慈祥,有着高尚人格的教育家。在《当仁,不让于师》中孔子与学生的真挚感情,也是“仁”‎ 的重要体现。孔子不顾麻风的传染,从窗户口握住学生伯牛的手失声地说着,死亡,这是命运啊,这么好的人也得了这样的病,这么好的人得了这么重的病。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时对于孔子的认识会更深刻。又比如,在学习《孟子》时,学生们通过学习认识到孟子是一位能言善辩之人,他具备了灵活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再加以自己流利的口齿,把语言发挥成利器,虽没有雄兵百万的威风凛凛,但足以震撼人最隐蔽的心魄,因此,不可小视语言的力量。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学习学习孟子说理艺术进行了一次读书交流会,这次活动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作品。‎ ‎  3、学以致用,宣扬经典。‎ ‎  先秦诸子散文是各家及其成员思想的表现,充满了卓绝的智慧,他们都关注和思考着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方子。诸子思想有些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如老庄的消极无为、顺应天命,教学中也应予以重视,可结合现代社会现实,让学生展开讨论,辨清真相,消除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写作阅读经典的读书心得、小论文,创作手抄报、相声等进行人文思想传播。同时充分利用材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中传播的人文精神,所展现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可以给学生崇高的震撼:‎ ‎  第一、坦荡浩然,自强不息的精神。《论语》中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面对浑浊的社会现实,不屈不挠的勇于承担;《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正气”。人生在世,必须有所作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社会要有所贡献。‎ ‎  第二、懂得宽宏感恩。《论语》中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人要总抱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善待他人,感老师之恩,感朋友之恩,感社会之恩。‎ ‎  第三、中国最讲中庸之道,讲和谐。那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关键的是一种自己心境的和谐。如林语堂先生说,儒家和道家不过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一种属于活动的,有为的,相信的一面;一种属于静观的,怀疑的,惊异的,使生活笼罩着如梦性质的一面。儒家和道家从来就是展现人性的执着追求和智慧谦卑的精神。‎ ‎  4、学生参与,直击经典。教师从选文中选择一些学生容易把握,便于查找资料的内容,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利用自己的方式去备课、上课,最后做出反思,让学生做一次老师。学生通过自己备课、上课,最后进行反思,觉得受益匪浅。‎ ‎  (三)研究成果:‎ ‎  1、课题研究的课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我将相关的课案、反思都整理成课题教案、‎ ‎  2、课题研究论文 ‎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思考、积极撰写课题论文,先后撰写了课题论文、课题教案。‎ ‎  3、课题研究中学生手抄报、作文、讲课音频资料 ‎  五、课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  课题从申报到实施到结题能够得以顺利地进行,得力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及语文组其他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课题的开展能充分地调动我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  但课题研究仍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  1、时间有限,有很多设想不能全面展开。‎ ‎  2、在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平时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没有注意及时地收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深刻地反思。‎ ‎  今后的设想:‎ ‎  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位老师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语文教师更要增强这种历史使命感,在选修课教学中努力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学习选修课的乐趣,在大量阅读古代作品中受启发,学习古代名人的优良品格,完善自我人格;最终能够引导学生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课题虽然到了结题的时间,但课题的研究工作远没有结束,相信,我们今后将一如既往,继续把课题工作进行下去,充分把它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 ‎  参考文献 ‎  [1]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  [3] 易中天先生《我读先秦诸子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