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5 KB
- 2021-10-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XX走向我们幸福的小康生活作文五篇
2020走向我们幸福的小康生活作文五篇
我们年轻人不能总是依靠政府的帮扶,要用自己的双手换取小康生活,你觉得这样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作文五篇,希望你喜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作文篇一
宁夏西北,贺兰巍巍
从银川始发的石炭井号旅游列车沿着山脚疾驰而过。这趟拥有半个世纪运营史、编号7524/5的绿皮列车曾因煤而兴、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态工业旅游而红火起来。
前些年车窗不敢随便开,不然得吃一嘴黑煤灰,白衬衫也变灰衬衫。如今山上的矿坑不见了,一路上满眼郁郁葱葱,游客也渐渐多起来!工作多年的列车员李静,也惊叹于贺兰山生态环境的变化。
20XX年7月,书记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记书记总书记嘱托,落实生态立区战略,铁拳治乱,全面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累计整治修复6673公顷,播撒草籽覆盖面积8万亩,造林超过7000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苍茫大山抹去满面尘灰烟火色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当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幅幸福的画卷也在贺兰山下徐徐展开。
弃煤补绿,运渣人变治渣人
山高风急,水罐车司机王茂忠弯腰伸手连接管道,衬衣在风中呼呼作响。
把车开到贺兰山大磴沟的蓄水池加满水,绕着盘旋而上的渣台攀高,在渣台顶上连接管道,将汩汩清水输入其中,浇灌草木今年4月以来,王茂忠每天都往返于蓄水池和渣台之间,运完4车水,太阳已经西落。
夕阳下,贺兰山明暗交映,格外壮丽。千百年来,贺兰山横亘于平原沙漠之间,庇佑着塞上江南的富足美丽,所赋存的10多种矿产资源,也一度支撑起宁夏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然而,连续数十年的无序开采,让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那时的大磴沟,到处都是没有主的渣台和矿坑,就像是大山的一道道伤疤,看了让人心疼。10年前曾在这里运煤渣的王茂忠,回忆当时的环境说,渣堆和渣堆之间没有路,好容易用铲车推出来一条路,转天再走,已经让新渣堆没了。风再一吹,整个人都黑了,我到宿舍洗脸,一盆水半盆灰,鞋里都是细煤渣。
一笔笔账算下来,大家明确了共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旦失去贺兰山的屏障保护,最终吃亏受害的是自己。石嘴山市委书记王文宇表示。当地连续3年组织精兵强将,大力推进贺兰山整治恢复点治理,王茂忠也从一名运渣人变成了治渣人。
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怎么样?
以前车上装渣,现在车上装水,车是照样开,但性质大不一样。王茂忠说,尽管日晒风吹,可他如今却有着满满的成就感,看着贺兰山一点点变绿,心里那叫一个痛快!
满目苍翠,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贺兰山下,像王茂忠一样改行的大有人在。他们从靠山吃山走向育山护山,除了赚钱养家,更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山脚一处的绿化带,樟子松、侧柏、金叶榆、山桃等乔灌木已经扎下了根。3岁的吴韬正拿着用矿泉水瓶改造的小桶,帮着父母给树浇水。父亲吴少虎修剪树枝,他在一旁扶树;母亲给树培土,他一溜小跑抱来铁锹。
吴少虎和妻子都是中卫市海原县人,之前在石嘴山各煤矿运煤、跑大车。20XX年,石嘴山市狠抓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依法关停取缔一批煤炭企业,运煤生意减少,种树护绿的活计多了起来。
我和妻子商量后,一起转行当林木养护工人,当年就在生态修复示范区里面住了下来,负责看护900亩。擦了一把额头的汗,吴少虎笑着说。
夫妇俩携手转型时,吴韬年纪尚小。现在陪父母巡林时,吴韬已经能帮忙找出扎根不深、不发新叶的树,叫父母来抢救。小小年纪的他,已经知道爱护贺兰山一草一木。
工作稳定了,生活也改善了,但这只是其次。吴少虎轻抚着儿子的脑袋,最让人欣慰的,是小家伙们长大后,记忆中都是绿色的贺兰山。
王茂忠、吴少虎以及千千万万护山人的汗水换来收获。据银川市西夏区自然资源局绿化养护中心负责人马军介绍,近年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植被覆盖度由45%提高到65%,矿坑绿了,鸟儿来了,就连野生马鹿也明显多了起来。
绿意成诗,好生态带来新机遇
贺兰山的生态变迁,也体现在老百姓的钱袋子里,体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对此,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最有发言权。
不说远的,就跟20XX年比,当时全村355户,七成的房子是空着的。咋回事?村子发展慢,村民外出打工了。村口古树下,龙泉村所在的长胜街道办事处主任张震告诉记者。
谁也不曾想到,短短两年,曾经留不住人的龙泉村,人们纷纷返乡创业。20XX年,村民自己创办的客栈、酒坊、茶馆、特产商铺等已达35家,村集体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50万元。留下50万元继续投资,其余的打算年底给大家伙分分红,致富奔小康就在眼前。张震自豪地说。
漫步村里,惊喜更多。一幢幢庭院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路两边的杏子树压弯了枝头,百年老树、巨型水车更是别具风味。山水相映间,宛如贺兰山下展开的一幅舒适惬意的田园画卷。
小小村落变化大,秘密在哪?
当地酿酒师张淋景说:归根结底,还是吃了环境改善的红利。去年,她离开石嘴山市区回到龙泉村,投资100多万元开办了自己的酒坊庭院。利用当地清冽甘甜的泉水,古法酿造的米酒、高粱酒广受欢迎。说话间,几名游客来到张淋景的庭院小憩,郁郁葱葱的果树遮住了烈日,坐在石阶上近赏碧水、远眺青山,很是惬意。
生意好得很,估计明年就能回本!张淋景并非盲目自信。近年来,龙泉村搭上贺兰山干沟周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快车,完成了后山1200余亩荒山的绿化栽植工作,绿化覆盖率达60%,日渐茂盛的绿色长廊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龙泉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年收入即将达到2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上了这碗饭,才更懂得这道理。谈起百姓今日的幸福生活,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亮感慨万千,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每一步都不容易。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守好贺兰山,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一片绿色!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作文篇二
驱车沿着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盘山道一路向西,在一处山腰间,装饰富有现代风格的窑洞一字排开,彩色拱门上挂着文创饰物,窑洞内外人流穿梭。那就是龙王坝村。村里已建起了一家农家乐。宁夏西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爱萍介绍,这里乡村旅游非常火爆,来游玩的人事先得在网上预约。
半个小时后,我们见到了39岁的焦建鹏,他递过来的名片上写着宁夏瑞庆龙王坝生态文化旅游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建鹏向记者介绍,龙王坝村内的龙王庙寺庙群及保存完好的古城堡,向人们展示着龙王坝村的历史。村子与远山近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秀美的田园风光画。
这里真美,这里也曾经真穷!除了美景,半山腰上种啥啥不灵。全村404户、1764口人,前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208户。
焦建鹏家世代生活在龙王坝,他2010年大学毕业后,曾在银川从事文创工作,2013年返乡创业。龙王坝村有发展旅游的优势:地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火石寨和世界第二大地震湖之间,空气质量好、负离子含量高、饮用水源洁净。焦建鹏投入600万元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到2015年,生态鸡出栏达到3万只,加上几百亩中草药的收入,年利润达到300万元。
随着公司业务扩大,林下承载能力成为瓶颈。焦建鹏开始转换思路,如果让商贩留下来吃顿饭,一只鸡可炖4锅汤,就卖上了2只鸡的价格,配上一桌菜,就可赚到8只鸡的利润,如果再让商贩住下来,利润就可增加几十倍。20XX年,焦建鹏率领他的创业团队租赁几百亩土地,建起4000平方米的窑洞宾馆,搞了一个超级农家乐,决心把农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
近3年来,西吉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加速完成龙王坝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办起了民俗游、风情游、冰雪游几年下来,龙王坝不仅游客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如今龙王坝村的贫困户,不仅可以在家门口致富,还通过村里文化融合、农旅融合、产旅融合的联动思路,实现户均1栋休闲日光温棚和2亩油用牡丹。村子连续3年户均收入年均增加2400元,今年底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将彻底脱贫。
从离开家乡创业,到重返家乡创新,龙王坝生我养我,我必须给父老乡亲最丰厚的回报!焦建鹏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作文篇三
22年前,这里是一张人迹罕至的白纸,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如今,这里是一幅安居乐业的画卷,绿染荒原千里秀、洗尽贫寒满目新。
自1998年起,在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难以就地脱贫的部分群众,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迁往地势相对平坦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随着23万余人陆续迁入,红寺堡,这片罗山脚下的土地也由昔日的荒原,渐成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
从贫困发生率超过三成,到如今的0.76%;从被视为宁夏脱贫攻坚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到今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从迁入时仅有一口铁锅和破旧铺盖,到现在开汽车、住新房移民的日子翻天覆地,新家的变化日新月异。
从苦涩荒原到幸福绿洲,这片土地沧桑巨变的奥秘何在?
生活,在汗水中发芽
在年平均蒸发量2000多毫米而降水量仅为一两百毫米的红寺堡,水是稀缺的。借助一级级泵站,奔腾的黄河水被抬升了300多米流向荒原,从此旱地变水田。但对种惯了旱地的移民来说,水田却成了在这里立足时最大的挑战。
头回面对水浇地,既喜又愁。通过农技人员讲解,我们才知道,种水田,春季耕地时遇大风很容易风干,种子不好发芽。红寺堡区大河乡开元村村民禹万喜说,要不是每年一轮轮的农业技术培训,他做梦也不敢想能靠种地致富。
在西海固老家时,禹万喜不喜种地,就爱养羊、贩粮,邻里乡亲都说他不安分。但老家交通条件差,他折腾多年也没起色。听说红寺堡移民开发,禹万喜报名成了首批移民。搬迁当天,父亲从村口折下一根柳枝交给他:娃娃,你去了把这柳枝栽上,树活了,人就能活下去;如果树活不了,你就回来。
如今,羸弱的柳枝长成大树,禹万喜在地里种出了车子和楼房。
幸福生活的甜度,关键看收入。
柳泉乡柳泉村村民赵小梅因丈夫患病不能干重活,一人挑起生活重担。在老家,靠几亩薄田,使出浑身力气也只能把肚子填饱。来到这儿,路好水好地也好,只要多吃苦,生活就真能甜。赵小梅说。
除了自家3亩玉米地,她一年能在别人家地里忙9个月。2月在枸杞地里打杂,3月、4月修剪葡萄藤,6月开始采摘枸杞,7月、8月采摘黄花菜,9月左右收葡萄,10月、11月收萝卜不得闲的赵小梅,去年底终于脱贫了。
赵小梅的增收路,折射出红寺堡的产业选择逻辑。6000余亩长美白萝卜、5.6万亩枸杞、8.02万亩黄花菜、近10万亩酿酒葡萄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能错峰用工的产业,争取让村民全年无闲。
目前我们九成以上的建档立卡户都有增收产业,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移民之初的不足500元,增至去年底的9825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超过40%。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说,大力发展适宜本地的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
命运,在书本里改写
1999年6月,13岁的我在老家刚上初一就辍学了,不是因为不喜欢上学,而是在老家上学的路太苦了,要翻越几个山头才能到学校。红寺堡区干部马兴龙回忆说,辍学后的那个夏天,他随父母搬到红寺堡,家门口的学校让他重新燃起对读书的渴望。他成了红寺堡首批初中生、首批高中生,那届300余名高中生近半数考入大学。
幸福生活的厚度,取决于重视教育的程度。
作为移民区,红寺堡的贫困学生多。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有学上,当地用好国家、自治区和社会各界助学措施:高中、中职、高职、大学本科等阶段的建档立卡户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户二本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资助;对贫困程度较深的马渠生态移民区,筹措专款免除幼儿园保教费,补助幼儿生活费不仅如此,20XX年红寺堡在宁夏率先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对贫困学生进行常态化资助。
每个被教育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背后,都有一批乡村好老师。可乡村学校凭啥留住好老师?凭待遇,凭关爱。
按照学校离城市远近、艰苦程度,核定农村教师补贴,最近的人均每月可享受260元补贴,最远的可享受860元;每年为45岁以上的教师免费体检一次大力度的倾斜政策,让教师队伍扎下了根。靠着扎根乡村的名师指路,红寺堡区高考一、二本上线率连续多年在西海固九县区中名列前茅;中考、高考成绩位于吴忠市前列。
升学率的提高,是更多农村孩子命运的改写,是一个个贫困家庭的脱胎换骨。
村民马忠莲的家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红川村,推开家门,干净整洁的地板、时尚的水晶灯和新款沙发,充满着都市气息。
这些都是大闺女去年大学毕业后用工资攒下的。没念过一天书的马忠莲有些羞涩地说,以前还曾因女儿放学只顾写作业不去喂牛而呵斥过她,如今苦日子熬出头了。
红川村的大学生,不仅是全村摘穷帽的底气所在,更是红火日子的保障。红川村驻村第一书记杨虎说,全村常住人口4900多人,近4年已毕业大学生150人,目前还有210人在大学就读。
红川村只是红寺堡区众多村子中的一个。教育扶贫不仅逆转贫困学子个人命运,更是脱贫攻坚中阻断穷根的关键一招。红寺堡区区长谭兴玲说,让每一个孩子上得了学、上得好学,是决胜小康社会的虑长远之策。
幸福,在心安处生长
红寺堡没有原住民,当地的所有居民均来自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等西海固县区,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14个民族。当地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来自不同县区的移民,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给乡村治理带来不小的难度。
红寺堡区红崖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刚搬来时,有些村民一有矛盾就动拳上脚。红崖村村干部任建举说,以前你问村民是哪里人,他不会说是红寺堡人,而说是西吉人、隆德人等,因为缺乏感情积淀。
幸福生活的温度,要看乡村治理的力度。
红寺堡区克服财政压力,整合各类资金2400多万元,在全区64个行政村高标准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细化管理方案。昔日搓麻将的手玩起了篮球、骂仗的嘴唱起了秦腔如今,农闲时节,广场舞、唱秦腔、篮球赛等成了各村标配。
在红崖村,乡里乡亲越走越近:村民自发组建起的红袖标巡逻队,及时发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何文花家牛棚失火,保住了这家人的致富希望;村民杨军成遭遇交通事故,乡亲们自发捐出7万多元助其渡过难关
提升乡村凝聚力,光靠文化还不够。在鼓励村民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调解委员会等的同时,红寺堡区综合考虑村组巷道布局、姓氏家族等因素,按照每5至15户推举1名代表的方式由农户自行推荐村民代表,让群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治理。
以前有村民担心村干部优亲厚友不公正,现在,更加公开透明的村务处理模式增强了干群互信。新庄集乡人大主席锁金银说,人心齐,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此心安处是故乡。如今,再有人问你是哪里人,越来越多村民会自豪地说:红寺堡人!
有人说,曾经生活在西海固、因脱贫无望而迁出的红寺堡人能脱贫,是一个奇迹。但红寺堡人说,黄河为鉴、罗山可证:奇迹,是奋斗的另一个名字。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持续滋润,没有23万多名干部群众踏石留印、接续奋斗,荒原怎会有奇迹!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作文篇四
贵州毕节,五百里乌蒙腹地。
乌蒙山主峰韭菜坪就坐落在毕节市赫章县境内,山势连绵,令人兴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但在如今的航拍镜头中,苍翠林间,路网延伸,车辆驰骋。
水塘堡乡的居民姚文黔停好小货车,打开小喇叭,山路上响起瓜果叫卖声。路通了,出家门给镇上送新鲜的山货,就是一脚油门的事,落雨都不用穿胶鞋。
以前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现在村组都通硬化路。在赫章县交通局修路17年的熊健说,赫章是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县,山高路远通路难,但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毕节,干部群众有这样一股子劲头。
土豆能管肚子饱,苹果能叫日子甜
威宁土豆也有名,为啥要把苹果卖出山?
土豆哪有苹果甜!64岁的彭文才侃侃而谈,这里白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果子甜度高,卖得好着呢!
彭文才的致富经,学自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牛棚万亩精品苹果基地。高原夏日,天空晴朗,连片的防雹网闪着光辉,成排的苹果树静待丰收。
2015年万亩果园初建,迤那镇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彭文才看着自家31亩地动了心。可老伴有意见:祖辈都种土豆、苞谷,最差也能管口粮,能拿苹果当饭吃?
土豆能管肚子饱,苹果能叫日子甜!为说服家人,彭文才算了笔账:土地流转费每亩一年800元,在苹果基地打零工一天至少80元,基地有了纯利润,流转户还能拿分红。
20XX年,万亩果园进入初果期,亩产约1500斤,总产值6150万元,惠及7个村的4056户、172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56户、2952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针对传统种植管理粗放、结构单一、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毕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主打特色农产品。20XX年至今,全市共调减低效作物434.92万亩,替代种植蔬菜65.1万亩、经果林209.26万亩、马铃薯52.09万亩、中药材44.57万亩。
黔货卖出山,老乡心里甜。苹果园中,彭文才牵头管护400亩地,老伴有时也来帮忙。见过苹果开的白花花吗?跟现在的日子一样,美!
搬出了山窝草窝,住进了金窝银窝
走出深山搬进城,感觉怎么样?
看着整洁的家,29岁的付红眼里闪光,搬出了山窝草窝,住进了金窝银窝!
付红以前的住处,是位于赫章县双坪乡五里村的茅草房,几十平方米,要挤下全家8口人,得在正屋里搭活动木板当床。
20XX年搬进县城的银山社区,付红一家分到两套共160平方米的住房,住得宽敞、安逸。
可刚搬出大山,总有不适应的地方。付红见过,有邻居随手将垃圾扔出窗外,还为此和社区保洁人员吵了起来。
银山社区是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有各乡镇街道的贫困户1836户9038人。部分居民过去的生活习惯没改过来,曾导致社区邻里矛盾。
为此,银山社区推出幸福积分单,党员干部带头,积分兑物激励,引导大家改变陋习,共建、共治、共享新家园。
渐渐地,地上的烟头消失了,乱停的汽车归位了。环境卫生改善,居民精神面貌提升。社区小广场上,升旗杆有了崭新旗台,通往学校的小路平整硬化,都是居民自发动手的成果。
如今,银山社区的党建+积分机制,已推广至毕节多个区县。截至去年底,毕节市有5.23万户、24.26万贫困人口住进13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66756套新房,过上了新生活。
朝九晚五进车间,收入稳定有保障
搬新居,进车间,告别土地可还习惯?
在扶贫车间工作,有上班族的感觉。34岁的王燕拢了拢工作台上的耳机线。
搬进城里前,王燕也不是没有过纠结,打工务农这么多年,进了城我能干啥?
王燕的新家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移民搬迁安置点。她家里孩子小,老人年事已高,离不开人照顾。那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王燕看见街道两旁有挂着扶贫车间招牌的门脸。走进一间耳机加工店,仔细一聊,没想到就上了岗。
要让无法离家、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能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长期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毕节市生态移民局督查专员张阿卓说,藤编、刺绣、做耳机,都是手上活计,简单培训就行,多是计件工资,居家也能增收。
离家近,活不累,一月收入千把块。王燕的丈夫也在家附近上岗当保安,每月收入2200元。告别几亩地,不再打零工,这个七口之家如今年收入3万余元。
乐业才能安居。毕节市迄今建立就业培训服务网点133个、劳务分公司196个、扶贫车间156个,开发公益专门岗位10.8万个。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5.6万户、13.25万人,实现就业率91.39%。
出山换活路,居家有收入,指端能脱贫。通往耳机加工店的社区道路宽敞平坦,王燕每天走上两个来回,再不用迎着星星出门、背着月亮回家,朝九晚五进车间,收入稳定有保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作文篇五
短暂的嗡嗡声后,秦慧丽的汽车里响起了《歌唱祖国》的音乐,只不过,这声音里带着钝钝的摩擦感。此刻,她的车正以45公里的时速,不紧不慢地行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查干柴达木村的音乐公路上。随着轮胎与地面的亲密接触,大地奏响了《歌唱祖国》。
我要开车从呼市去山西,在网上看到这里有段音乐公路,就专门选了这条路线。秦慧丽告诉记者。像她这样欣赏音乐的游客有很多,音乐公路为此专门设置了掉头区,方便司机们倒带。
冲着这段汽车独奏来的游客多了,也带火了沿途的乡村旅游。去年来我家牧家乐的游客大幅增长。伊金霍洛镇布拉格嘎查嘎查长巴图格西夸起自家的牧家乐,连续几年被评为市里的5星级,既有餐饮,也有表演。
布拉格嘎查离成吉思汗陵景区不到3公里,离音乐公路约10公里。2006年,巴图格西建起了有两排蒙古包的牧家乐。2011年,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外来游客剧增,巴图格西的牧家乐生意更红火了。村里人前来请教,他毫不保留地分享经验,我卖羊肉,他卖鸡肉,你卖牛肉嘛。这样,不仅丰富了游客的选择,也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让更多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布拉格嘎查还成立了马队协会和餐饮协会,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马术表演和餐饮服务,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以前一年挣10万元,现在一年能挣五六十万元。巴图格西说。
201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相继出台牧家乐奖励政策,推进美丽乡村改造工程,村里的水电、道路、网络条件大幅改善。如今,全村430多户农牧民有65户发展了牧家乐,其中5星级牧家乐有4户。在巴图格西的带动下,村里还自筹资金修建了达尔扈特度假村,聘用周边几个村的贫困户从事保安、保洁等工作。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巴图格西也被评为伊金霍洛旗的致富带头人。
音乐公路建成后,巴图格西的牧家乐又添了不少客源。蜿蜒的公路上,总有亮眼的光芒在闪烁,那是阳光照耀下络绎不绝的汽车。这道光,从有牧家乐传统的布拉格嘎查一直延伸到原本乏人问津的查干柴达木村。
20XX年,查干柴达木村修好了水泥路,村中翻修的房屋设计成旧时黄泥房的样子,再加上原有的草原、水库,形成了黄泥髯墙瓷罐罐,毡房星宿草滩滩的风貌。由于生态环境好,这里白天有通透的蓝天,晚上有闪亮的星星,从音乐公路下来的游客、司机大都会到村里就餐。还有人专门奔着体验乡村民宿而来,享受一段数星星、听虫鸣的时光。
秦慧丽从音乐公路下来,就直接开到了查干柴达木村的民宿区,准备在这里吃顿农家饭再出发。村民们都说这里的饭菜香着呢。她笑着冲记者挥挥手,带着家人走进了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