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0 KB
  • 2021-10-21 发布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全条款检查表

  • 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检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4 质量管理体系 4.1 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 ①确认过程及应用 a)哪些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过程(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 和改进过程)其中有哪些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 b)这些过程有外包吗,对外包过程如何实施控制(纳入采购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了解 外包过程的实施、分担程度、通过7.4条款实现控制) c)每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有哪些。 d)谁是这个过程的顾客。 e)这些顾客的需求是什么。 f)谁是该过程的“所有者” ②确定过程顺序和相互关 系 a)过程的总流程是什么。 b)组织怎样描述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用过程图、生产流程图等图示吗?)(建立体系 机构图;过程识别:体系文件、管理层次策划过程、制定方针、目标,确定职责和权 限)c)这些过程之间有哪些接口 d)这些过程需要哪些文件 ③确定过程运行所需准则 方法 a)过程结果中所期望的特性玫不期望的特性理什么。 b)判定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是什么 c)组织怎样把这些准则结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及产品的实现过程之中(采购过程、 检验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售后服务过程) d)经济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如成本、时间、浪费等 e)收集证据有哪些适用方法。 ④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 a)每个过程需要哪些资源(人力资源责任与管理过程、设备管理、工作标准) b)有哪些沟通的渠道来了解有关信息 c)组织如何提供关系该过程的外部和内部信息 d)组织怎样获取反馈信息 e)组织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⑤监视、测量(适用时)和 分析这些过程 a)组织怎样监视过程的状况和业绩(过程能力、过程目标实现情况)(监视顾客满意度 、审核衡量什么) b)哪些过程是必须进行测量的(对过程监视测量、对产品监视测量) c)组织怎样才能充分地分析和利用所收集的信息(如选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技术) d)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如何利用这些结果。 ⑥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 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 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 进 a)组织如何改进这些过程 b)需要采取哪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c)这些纠正预防措施实施了吗,有效吗。 d)如何实施持续改进(设定新的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4.2 文件要求 4.2.1总则 a)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形成文件。 b)是否编写了质量手册。 c)有无标准要求的6个必须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d)为确保组织的过程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需要的文件有哪些。 e)标准要求的记录有哪些。 f)体系文件的详略与组织规模、活动类型、过程、过程相互作用和人员的技能的程度, 能否相适应。 4.2.2质量手册 a)删减的范围、细节及其合理性。 b)是否包含或引用了形成文件的程序。 c)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输入、输出、接口和界面)是用文字、还是用过 程图描述,是否清楚。 d)质量手册本身的管理是否符合文件控制要求。 4.2.3文件控制 a)如何规定各类文件在发放前的批准的权限,抽查有关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状况,包括 各层次、各种类型的文件。 b)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文件评审。何时进行修改和重新批准及修改文件的实施情况。 c)是否编制有可识别文件现行修订状态的控制清单或相应的识别方法。控制清单是否可 随时提供,抽查有关文件的有效版本(包括版次及修改码)是否能有效地控制。更改文 件是否有明确更改标识或相应的记录,是否经再次批准。 d)文件的发放范围如何明确规定,是否能提供发放记录,包括复印、复制和修订文件的 信息,确保在使用地点可以得到有关文件,抽查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均为有效版本,数 量是否与发放记录一致。 e)现场使用有效的文件是否保持清晰、能够让使用者可识别清楚。 f)怎样识别和控制外来文件的分发。 g)凡需保存的作废文件怎样作出明确易识别的适当标识。 h)如何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是否明确了文件的范围和分类,是否包括外来文件等内容 。4.2.4记录控制 ①程序文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b)程序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②记录要求 a)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有更改的记录,如何识别被更改的原始记录 b)记录是否检索方便,是否有分类标识和流水标识 c)记录内容是否有明确规定。 ③归档、保存要求 a)如何规定归档保存范围,保存范围是否覆盖标准要求的所有记录。 b)是否明确保存地点,是否查阅便利。 c)是否明确各种记录的保存期,保存期的合理性如何。 d)保存环境是否能防潮、防火、防虫蛀,是否安全。 ④记录处置 a)失效的记录表式和超保存期记录处置的及时程度。 b)怎样进行记录处理的控制。 5 管理职责 5.1 最高管理者承诺 a)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方面是否作出承诺并提供实施证据 。b)查最高管理者制定质量方针的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针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 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作出承诺。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方面如何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工作体系有效性作出承诺。 d)管理评审如何关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否符合所作出的承诺。 e)资源的投入能否与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作出承诺相适应 f)能否提供上述承诺实施的证据。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a)与顾客有关的要求是否均已明确。 b)最高管理者如何体现体现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 c)查顾客的评价、判断是否达到顾客满意。对顾客不满意之处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 何? 5.3 质量方针 a)质量方针与组织总经营方针相适应的程度,有否矛盾或不协调之处。 b)质量方针能否成为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c)质量方针如何体现组织的目标。 d)质量方针怎样描述能满足顾客期望和需求,如何体现满足对顾客持续改进有效性的承 诺。e)质量方针是否展开落实到各层次和职能的过程中。 f)如何向各级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各层次各职能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g)对违背质量方针的行为如何进行抵制和处理。 h)对质量方针如何进行评审。 5.4 策划 5.4.1质量目标 a)质量目标是怎样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的,有否矛盾或不协调。 b)质量目标中包括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是什么。 c)在相关职能和各层次上如何建立质量目标,并提供向相关人员宣传、教育、验证的证 据。d)质量目标定量或定性的程度,如何测量。 e)对质量目怎样实施有效的管理,阶段性目标是否在实施之中,查证有关记录在案,了 解总目标及有关部门现阶段目标实施状况。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a)为满足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进行了哪些策划。 b)对质量管理体系变化进行策划时,怎样提出完整性要求。 c)查实际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变更时如何确保体系的完整。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职责和权限 a)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中职责、权限如何规定,形成了什么文件,是否明确到具有 质量管理职能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查相关证据。 b)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活动都落实到哪些部门、岗位。抽查若干活动看其职责、权限是否 明确。c)职责、权限是否交叉,是否有矛盾,着重查总职责描述、职能分配表(若提供时)和 相关过程,活动的描述是否一致。 d)查职责、权限得到充分的沟通的证据。抽查若干不同层次人员看其对本岗位职责、权 限了解的程度。 5.5.2管理者代表 a)最高管理者以什么方式,确定一名管理者为管理者代表。(澄清管理代必须是组织, 自己管理层员、身份) b)有何证据表明管理者代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以及与具体过程中的职责是否一致 。c)如何规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有何证据表明其在履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建立 、实施和保持方面的权力,如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性。 d)能否提供履行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改进需求的证据 e)为在整个组织中提高全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开展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证据是什 么。f)在对外联系方面,负什么责任。 5.6 管理评审 5.6.1管理评审要求 管理评审计划:包括管评 时间、参加人员、地点、 评审时各部门提交的资料 内容及准备工作职责、评 审/评审会议安排 a)以何种形式明确最高管理者主持组织的管理评审,并实施了管理评审 b)规定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是多长,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实施的情况,若超出间隔有无 合理的说明。 c)保存管理评审记录包括哪些,管理评审报告如何发放。 d)能否提供评价组织的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证据。 e)能否提供评审中找到改进的机会(体系、过程、产品)的证据。 f)能否提供评审中识别出质量管理体系适应环境而变化的证据。 g)评审中是否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内容(评价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体系变更需 要,包括方针、目标变更需要) 5.6.2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是否包括如 右边8点内容 a)内外部审核的结果(含一、二、三方审核) b)顾客反馈含投诉和抱怨。 c)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例如:同比增长率) d)产品的符合性。 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f)对前次管理评审改进的有效性跟踪结果,以及对未完成的事项采取了什么措施。 g)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含质量方针、目标、组织结构、资源、产品和流程 等)h)改进的建议(包括体系、过程、产品) 5.6.3管理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输出的内容是否 清楚、完整、具体包括右 边4项 a)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改进目标和措施。 b)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有效性的改进目标和措施。 c)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目标和措施。 d)资源需求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提供 a)提供为实施、保持及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资源需求情况。最高管理者如何识别 资源需求。能否及时配置所需资源。 b)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满足程度,特别是对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过程和岗位的资源情况 。c)为增强顾客满意能提供哪些配置所需资源的证据。 6.2 人力资源 6.2.1总则 a)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电工、叉车工、锅炉工、电梯工等)能否胜任本岗位工 作。b)抽查上述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是否齐全并能否被证实。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培训有效性评估:1、课程 本身的评估,教材、教育 水平、方法、时间。2、学 员考核成绩评估:笔试、 面试、现场提问、答辩、 心得报告等,评分和评级 。3、实际操作能力评估, 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 力、创新能力。4、工作绩 效评估包括培训前后合格 率、计划完成率和工作效 率等。 a)如何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 b)提供什么内容的培训或采取什么措施满足上述要求。 c)特殊工作岗位界定是否适当;对从事特殊工作岗位人员的培训如何进行,如何进行能 力和资质认定。(岗位评价表) d)对员工进行了质量意识教育情况,员工能否认识本岗位活动与实现质量目标的相关性 和重要性。 e)评价采取不正当手段措施的有效性,抽查管理、执行和验证三个方面人员,验证培训 或其他措施的有效性,包括学员意见调查。 f)如何规定应保持的培训记录的范围。 g)抽查各层次和职能部门人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h)抽查培训计划、总结和考核材料,抽查证件以及试卷的保存等工作是否本组织的规定 。 6.4工作环境 a)是否确定组织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的工作条件。 b)如何控制上述条件达到要求。 c)抽查环境条件(如:物理、环境和温度、湿度、洁净度及粉尘等)是否满足要求。 d)如何考虑社会的、心理的条件(如: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组织内人 员的潜能)来满足要求。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①策划的要求 a)规定策划的要求内容明确程度。 b)如何策划产品实施所需的过程(如提供流程图等)。 c)产品实现的策划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的程度,有哪些文件之间存在 相互矛盾的情况。 d)产品实现的主过程(如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设计和开发、采购、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 提供、检验等),和支持过程(如:方针、目标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人力资源 管理、市场、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是否都进行了策划。 ②策划的内容 a)策划的内容是否包括: ①明确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体现在哪些文件中。 ②识别确定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 ③确定文件的要求。 ④确定所需的资源。 ⑤确定在适当阶段产品所要求验证、监视、检验试验活动。 ⑥产品特性玫要求的接收标准。 ⑦产品实现过程所需的记录。(工艺参数监控和检验记录) b)策划的输出如何体现是否便于组织实施。 c)组织是否将此条款的要求应用于对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 d)对新产品、有特殊要求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编制了相应的质量计划。(如:招标 策划、投标策划)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 确定 a)产品销售方式(是否有网上销售) b)确定顾客规定的要求是否包括对产品固有特性珠要求(如:性能、可靠性等)、对产 品交付要求(如:交货期、包装等)及对产品支持方面要求(如售后服务等),以何种 文件形式来表达和传递。有哪些不同的顾客,他们的要求都有什么。 c)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识别、确定隐含要求,隐含要求是什么查证据。 d)产品涉及的法律要求(包括环境、安全、健康等方面与产品及产品实现过程有关的法 律、法规要求和强制性标准)有哪些,是否均已收集齐全(3C、UL、CE、GB、RS、许可 证等)e)是否包括组织的附加要求(如规定目标成本)。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 评审 ①评审要求 a)怎样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产品要求已得到规定) b)评审是否在承诺之前进行,如在投标、接受合同或订单之前及在合同或订单更改之前 。c)是否明确了评审的方式、评审部门或人员。 d)参加评审的人员是否清楚地表达了意见,评审能否识别出问题。 e)口头订单(没有形成文件)在接受前是如何被顾客认可的,通过什么方式得到顾客同 意。 ②评审内容 a)产品要求是否得到规定,是否明确无误地表达了各项要求。 b)与以前表述不同的要求(如:中标后签定合同与投标书之间的差异)是否得到解决。 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抽查合同履约率。 ③产品要求变更 a)是否有要求变更控制准则。 b)查变更由何方提出,变更如何得到双方认可,是否形成文件,并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 或人员。 c)涉及到重大的修改是否经过评审,能否提供证据。 ④记录 a)是否有保存评审结果记录和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的规定。 b)抽查若干合同评审结果的记录及其引发的措施的记录。 c)保存的记录是否完整,保存在何部门。 d)是否满足保存期的要求,是否便于检索使用。 e)适当时评审记录是否包括对产品目录、样本产品广告等内容的评审。 ⑤隐含的要求信息的获取 a)有无获取顾客隐含信息来源的渠道。 b)获取顾客隐含要求信息的职责是否明确。 c)是否确定了顾客的隐含要求。 7.2.3顾客沟通 a)沟通涉及哪些内容(如:产品广告、目录、宣传册,产品实现过程中对合同的处理, 顾客关于产品的询问和反馈),如何确定与顾客沟通的渠道,以及具体沟通的安排。 b)如何获得有关产品信息。 c)如何回答询问,查提供答复的证据。(客户查询) d)能否提供合同、订单和处理的证据,包括修改的受理和顾客确认的证据。 e)顾客反馈信息如何实施管理,怎样进行分析汇总,分析汇总用了什么统计方法,分析 的结果是什么。 f)抽查顾客投诉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g)抽查对顾客投诉和抱怨进行闭环管理的证据。 h)维修网点、售后服务、客户投诉、用户电话回访、“365”客服、门前上门维修、市 场信息。7.3 设计和开发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予 以更新) a)是否对所有的产品都实施了策划,抽取1-2个典型产品,查设计和开发策划的全过程 。b)编制什么样的设计计划,计划是否清楚地表明在设计适当阶段安排了各种质量活动。 各阶段的划分能否符合产品的特点。 c)计划中是否明确各阶段的职责和权限。 d)计划中适当地安排了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情况。 e)计划中安排相应的进度要求,明确的情况。 f)计划是否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需要时而进行修改,修改后是否审批并及时传递。 g)是否规定设计过程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 h)是否能提供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和专业之间在设计不同阶段接口(如:外部组织 、部门、小组、顾客等组织接口、信息传递、会审、协调、督促、检查等技术接口)的 有效证据。i)与设计有关的信息是否能及时传递给参与设计的部门或岗位。 j)出现设计差错时怎样发现和消除。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①设计和开发输入要求 (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 是否有记录,记录是否包 括如右边7条) a)具体项目(产品)的确定。 b)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及其他适用性能要求(如感官特性等) c)涉及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 d)所必需的其他要求(如:存贮或搬运方面的特定要求)。 e)适当时以往类似设计的信息(如:以往设计的优点、经验或不足)。 f)明确输出提交的期限。 g)从总体上看设计目标和约束条件是否清晰。 ②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评审 a)对设计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进行了评审。 b)设计输入中的不完整、不清楚和自相矛盾之处是否得到识别。 c)上述不完整、不清楚和自相矛盾之处是否得到解决。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输出文件有哪些, 其要求是否明确包括右边 的内容) a)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 b)放行前得到批准。 c)能否满足输入的要求。 d)对采购、生产和服务的动作提供的适当信息。 e)明确了验收准则(即合格产品的接受条件) f)确定产品正常使用和安全性方面必不可少的特性。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a)评审的对象是什么,评审的时机在何时,评审的方式怎样,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设 置的评审点,开展了系统的评审。 b)评审意见是否清楚地评价了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c)评审是否识别出问题并及时提出采取必要的措施。 d)是否有与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参加;必要时评审是否包括顾 客或供应商,是否邀请了其他专家,在什么情况下邀请专家。参与评审的人员是否具备 相应的能力。e)是否有保存评审及跟踪措施记录的规定,能否提供评审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 f)评审记录能否反映评审过程,是否对所有的评审意见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有无遗 留问题。 7.3.5设计和开发验证 a)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规定的验证点进行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b)用何种验证方法,验证有效性如何,证据是否充分,验证能否确保设计输出满足设计 输入的要求(可对照检查) c)验证是否识别出问题并及时提出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d)验证记录是否完整,是否反映验证过程、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a)是否按设计和开发计划进行了设计和开发的确认。 b)确认是在何阶段进行的,由谁来组织进行确认,如何围绕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 的预期用途的要求进行。 c)进行局部确认时能否满足要求。 d)确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e)确认是否识别出问题,是否及时得到处理。 f)确认记录是否完整,是否反映确认的过程,及确认中明确需采取的任何必要措施。 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 制 a)是否明确何时应对设计和开发更改的需要进行评审、验证、确认,以及对更改实施人 员和评审验证人员的要求。 b)如何识别设计开发的更改,具体的更改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按管理体系文件更改 的要求实施。 c)设计开发的更改在实施前是否得到批准。 d)设计开发的更改的评审是否包括评价对产品组成部分(如:材料、零部件)或已交付 产品的影响。 e)记录是否包括更改的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 7.4 采购 7.4.1采购过程 (生产能力、技术能力、 仓储、来料控制能力、质 量体系等方面进行评审、 评估是否具备供应合格的 相关产品的能力) a)如何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以什么方式明确对供方选择、评价和重新评 价的准则,是否明确对供方控制要求(如:根据所采购产品对组织的产品实现过程及组 织提供的最终产品的影响大小而确定控制类型和程度),是否体现了采购产品的重要程 度和供方业绩。b)对于选择供方的过程,质量管理部门是否有充分的发言权。 c)所选择的供方是否按准则要求进行重新评价。并对合格供方名录实施动态管理。 d)合格供方名录是否传递到有关部门。 e)抽查3--6个月报验单是否供货单位都是评价合格的供方。 f)能否提供对供方实施控制的证据,证据能否表明控制符合准则。 g)是否保存了对供方评价以及评价引起的任何措施的记录。 h)例外采购怎样进行控制(如例外采购的审批和加严检验),查控制的证据。 i)对从中间商进行采购怎样进行控制。 7.4.2采购信息 a)拟采购的产品,在采购文件中是否被清楚地描述,查3--5份采购合同和采购规范,看 采购文件分发的控制情况。 b)采购信息是否包括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要求,特别是供方的关键过程和特 殊过程发生变化时,是否要求这些变化得到批准。 c)采购信息是否包括对供方人员资格的要求及认可方法。 d)采购信息是否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及评价方法。 e)采购文件发放前,如何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的与适宜的。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a)是否确定了对采购产品的验证要求。 b)是否按确定的要求实施检验或验证,以确保满足要求。 c)当组织或顾客在供方现场实施货源处验证时,是在采购合同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 行的方法作出规定并予以实施。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①提供过程策划 a)怎样对生产和服务提供全过程进行策划,明确了哪些受控条件。 b)是否能提供策划的证据。 c)策划活动能否确保产品质量特性受控。 ②过程需要的信息 (月生产计划、周生产计 划、生产日报表、生产设 备一览表、管理卡等) a)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相关岗位如何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工艺 流程、样件、包装要求和服务规范等量) b)关键、重要及复杂工序是否获得作业文件。(工艺难度大、质量较易波动、问题较多 工序、对最终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方面有直接影响工序) c)是否规定提供作业指导书的原则(如在受控前提下,根据操作人员的能力及接受培训 的情况、作业活动的复杂程度等,确定特种作业活动是否编制作业指导书)。对质量不 稳定的过程是否制定了作业指导书(如:工艺过程卡、操作规范、检验和试验指导书等 作业文件)。 ③设备和装置 a)制造设备、工装和工位器具等生产手段的安排是否充分和适当。 b)上述设备、工装的型号规格、精度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c)监视和测量仪器、量具、装置的选择是否适当。 d)能否提供设备满足过程能力和测量任务的需要的证据。 ④监视和测量 a)是否明确了对质量特性有影响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的监视要求,监视要求是否清楚 规定了监视和测量记录的要求。 b)能否提供监测的记录,记录是否能表明监测符合规定要求。 ⑤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 动 a)是否明确产品放行(包括内部各工序的放行)、交付(指交付给顾客)和交付后活动 (包括售后服务等)的职责和权限。 b)交付前的存放现场的条件和保护措施是否起到保护质量的作用。 c)抽查近期发出的产品是否符合产品发出的规定要求。 d)如何防止错发、漏发。 e)交付的实施是否有顾客认可的证据(如回执、凭单等)。 f)如何将这种保护延续到目的地。 g)交付后的产品特性受损是否得到及时处置(如售后服务安排及实施过程)。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的确认 ①规定准则 a)是否规定过程评审和批准的准则,对这些过程按照准则进行控制的情况。 b)是否充分识别了特殊过程。(①该工序的产品质量不能通过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②该 工序的产品质量需经过破坏性实验或复杂昂贵方法才能测量③该工序的产品质量特性无 法测量或不合格的质量特性要在使用后才能显露出来) ②过程确认 a)对特殊过程如何实施确认,并提供确认证据。 b)能否确认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③设备、人员、过程 a)是否对设备实施认可。 b)是否对岗位人员进行考核鉴定。 c)上述过程是否使用特定方法和程序。 ④记录 a)是否规定了对确认记录的要求。 b)能否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确认要求。 ⑤再确认 a)什么情况下需要再确认。 b)再确认的时机。 c)查再确认证据。(特殊过程确认报告、作业文件、设备、工装、员工上岗证、小样试 验结果、过程参数、监视记录、工艺试验大纲等)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①产品标识 (产品标识卡、物资收发 卡、工序卡、产品工序周 转卡。产品标识:待检、 合格、不合格、待返工、 待处理) a)是否明确了产品实现全过程标识的要求。 b)用何种方式标识,能否区分类似的产品。查生产和服务现场及仓库,是否对产品都作 出了所要求的标识。 c)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作出惟一性标识,并有相应的记录 ②状态识别 a)是否明确了监视和测量状态的标记。 b)以适当方式标出监视和测量(检验和试验)状态有哪些。 c)能否区别其状态对具有有效期或易变质的产品怎样控制其时间状态。 ③对标识的要求 a)怎样对标识进行防护。 b)标识是否符合标识的基本原则(如标识与被标识物不能分离,标识转移);标识丢失 或模糊不清时,是否控制流转,进行识别,重新标识后再正常流转。 7.5.4顾客财产 a)如何识别顾客财产,顾客的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等是否得到有效保护。 b)对顾客财产是否进行了验证。 c)怎样保护和维护顾客财产。 d)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不适用的情况时是否作记录,是否及时向顾客报告。 7.5.5产品防护 ①标识 a)查有关防护标识的信息和措施(如:防碰撞、防雨淋、起吊重心位置)。 b)保护上述标识的措施有哪些。 ②搬运 a)原材料、物品进货,生产服务提供。甚至交付全过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和选择特定的 搬运方法,确保产品特性不受损伤。 b)是否配置了适宜的工具和搬运设备。 c)查对搬运人员的培训情况,搬运过程能否防止磕碰、划伤、污染和损坏。 ③包装 a)是否明确了包装的技术条件(包装材料、包装物内相对固定、标志、包包装过程和验 收要求)。 b)包装材料是否实施进货检验,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c)包装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合格证、装箱单、使用说明书是否齐全。 d)是否有包装标志,标志是否符合要求。 e)包装后如何放行。 ④贮存 a)是否配合了仓贮的适宜场地或库房。 b)是否制定了贮存和管理的方法(发货、出入库、特性控制)。 c)收发货是否保存记录。 d)对易变质的库存物是否规定适宜的周期检查,并提供周期检查记录。 e)仓贮物品的码放高度怎样控制。 ⑤保护 a)对有重要的或有特殊要求的零部件是否采取了保护和隔离措施。 b)是否有分类堆码或存放的规定,并予以执行。 c)对易燃、易损的产品是否按规定实施。 7.6 监视和测量设备控制 ①控制要求 a)是否确定了监视和测量要求,如何确定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能否为产品符合确定 的要求提供有效的证据。确定了哪些监视和测量设备,从监测设备台帐了解总体情况。 b)确定的监视和测量活动是否可行,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程度。 ②周期校准或验证 a)测量设备如何按周期或使用前对照国际或国家承认的有关基准要求,对需要校准的监 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对只需验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如何进行验证?查校准或验证周 期表及执行情况,看受控率。 b)如果没有国际或国家承认的校准基准时,是否自行制定相应校准方法?组织共的多少 自行制定的校准方法,其依据是什么? c)是否对需调整的设备有专门人员实施调整或自行调整,调整后是否加封缄。 d)能否确保防止调整失效。 ③校准状态 a)监视测量设备是否具有能表明其校准状态的标识或经批准的识别记录。 b)校准状态标识是否得到保护,是否清楚地表明校准有效期。 ④偏离校准状态 a)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是否及时通知该设备的持有者。 b)持有该设备的部门怎样对受影响的监视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c)评价后是否采取了适当的措施,并保持记录。 ⑤计算机软件 a)识别确定需控制的计算机软件有哪些。 b)对这类软件是否进行了周期或使用前的验证,并按规定周期加以确认。 c)抽查几个起检验作用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软件,看其是否符合控制规定并保存记录。 ⑥性能保持 a)是否明确了正确的,能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的搬运、维护和贮存方法。 b)抽查几台/件经过维护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看其能否保持准确度和适用性 ⑦校准或验证记录 a)是否明确保存校准记录的范围及保存期。 b)保存的记录是满足规定要求。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a)组织策划并实施了哪些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b)查与产品符合性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关的监测、分析和改进过程的哪些, 其实施与策划是否相等。 c)查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关的监测、分析和改进过程有哪些,其实施与 策划是否相等。 d)分析过程包括应用哪些适用的统计技术(如:SPC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等)。查 相应统计技术的结果及其如何发挥预期的作用。 8.2 监视和测量 8.2.1顾客满意 a)是否将顾客满意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方法。(交付产品质量数据、用 户意见、流失业务分析、顾客赞扬、担保索赔) b)获取和利用顾客满意程度的方法是什么,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如何,除问卷调查 外如何综合考虑日常的顾客投诉。 c)怎样利用对顾客意见的监测、分析的结果来改进产品、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8.2.2内部审核 ①程序文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②审核方案 a)查本年度的审核方案策划及实施情况。 b)审核方案是否考虑对质量影响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和前次审核的结果。 c)查每次审核计划日程安排是否针对不同部门、过程活动确定适宜的审核内容及持续的 时间。 ③内审人员 a)内审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认可,是否被正式聘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 b)内审人员选择能否确保审核的公正性和审核过程的客观性。 c)与受审核部门有直接或间接责任的人员是否参与了该部门的审核活动。 ④内审记录 a)审核记录是否完整。(询问、观察、抽样的方式、查阅文件资料记录、逐项收集客观 证据作出判断) b)查所提供的审核计划、审核报告、不符合报告和检查表等审核记录之间的关联及其有 效性。判断不符合报告中不合格事实描述、条款号及不合格理由的正确性。 c)内审记录是否明确保存期。 ⑤内审不符合的纠正措施 和验证 a)责任部门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是否及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b)纠正升旗是否付诸实施且有效。 c)对纠正措施有效性是否进行了验证。 ⑥提交管理评审 查提交管理评审的证据。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a)查确定监视和测量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范围合理性,是否明确何时对何质量管理体系过 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方法(如:对哪些过程采用监视方式,对哪些过程采用测量方式, 采用什么样的监视或测量方法)。 b)抽查若干重要过程,看这些方法能否证实过程所研究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c)未达到策划结果时是否进行纠正并采取纠正措施。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a)查对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进行的策划,且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的证据。 b)在产品实现过程的何阶段进行监视和测量,其结果是否符合相应的接收准则(对制造 业一般可以进货、过程和最终阶段分别抽样检查),各类产品的特性是否按策划的安排 及时受到监测。 c)如何确保各项监视和测量活动已圆满完成才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d)何时何处得到顾客批准和授权人员批准,放行了产品。抽查“回用单”等偏离许可和 让步记录。 e)查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记录情况,记录中是否指明授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8.3 不合格控制 ①程序文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②不合格品控制要求 a)不合格品如何得到识别和控制。 b)是否能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的使用。 c)是否明确了不合格品控制和处理的职责和权限。 ③不合格品处置 a)采取了什么措施,清除已发现的不合格品 b)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是否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和顾客批准(适用时) c)采取了什么方法,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 ④不合格品被纠正的验证 a)对不合格品采取措施纠正后,是否按策划的安排进行验证。 b)不合格品被纠正后验证由谁来实施。 c)验证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规定的接收条件接收。 ⑤交付后的不合格品 a)交付后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不合格是否采取了措施。 b)采取的措施是否考虑与不合格影响或者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 ⑥记录(质量信息反馈单 、不合格品评审处置单、 检验记录) a)不合格性质记录包括哪些(如:尺寸、形状、性能或按严重、一般等来分类) b)查对不合格品所采取任何措施的记录 c)查对不合格品让步及其批准的记录。 8.4 数据分析 ①数据分析要求 a)规定的收集数据和分析方法是什么,在何过程采取哪种方法,预期结果是什么。 b)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如何。 c)如何通过分析识别需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②数据来源 a)如何获得监视和测量的信息。 b)是否确定数据来源的渠道。 c)查提供数据输入的证据及其可靠性、合理性。 ③数据分析输出 a)数据分析后提供了哪些信息,是否包括①顾客满意程度②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③过程 和产品和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④评价供方 b)是否应用了统计技术,抽查5例统计技术应用,看其怎样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分析结 果实现改进。 c)信息和数据在组织的决策中怎样发挥作用。 8.5 改进 8.5.1持续改进 a)是否建立和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 b)查最高管理者具有持续改进的意识的证据。 c)组织为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持续改进,考虑了哪些活动(如:通过制定质量方 针和目标,营造激励员工的氛围,通过内审和数据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不稳定因素, 通过管理评审,发现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持续改进机会等),提出了什么目标,能否提 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持续改进的证据。 8.5.2纠正措施 ①程序文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②评审不合格 a)是否有效地处理并评审不合格(含顾客投诉)。 b)是否明确什么情况下必须对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的原则。 c)查所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与所定原则相符合的程度。 ③评价措施的需求 a)是否分析和确定了不合格的原因。 b)怎样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要求。 c)纠正措施是否与该不合格的影响相适应。 ④纠正措施及其评审 a)是否确定和实施所要求的措施。 b)能否提供评审所采取的措施的证据。 c)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证据有哪些。 d)有效的纠正措施纳入文件更改的情况。 ⑤记录 是否记录了实施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8.5.3预防措施 ①程序文件 a)是否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b)程序文件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②潜在不合格的原因 a)如何识别潜在的不合格。 b)能否确定潜在不合格的原因,用何方法确定。 ③预防措施要求 a)怎样评价预防措施需求。 b)预防措施是否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④预防措施及其评审 a)是否确定和实施所要求的预防措施。 b)能否提供评审所采取措施的证据。 c)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证据是什么。 d)有效的预防措施纳入文件更改的情况。 ⑤记录 是否记录了实施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