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2-26 发布

体育(心得)之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体育论文之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体育论文之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体育论文之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 体育教学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岳阳楼区站东小学     李松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那些与人的心理需要相联系、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符合人们的兴趣、情感、情绪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注意,为人们所选择,且反映得鲜明持久,认识深刻。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受内外界干扰因素较多,上好一节体育课是比较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未能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如何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让学生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接受体育锻炼呢?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一、体育心理需要的心理结构体育心理需要是人们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即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必要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含着机体运动需要、活动交往需要、求新求趣需要、求知求美需要等,其表现为对体育活动的愿望、意向、兴趣和动机等,它是推动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直接原因。二、心理分析与培养措施机体运动需要——即对满足肌肉和身体运动的强烈渴求。爱动是青少年的天性,生理需求是心理需要的基础,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神经过程具有兴奋与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且易扩散等特点,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并形成了力图摆脱束缚、跃跃欲试的心理,突出表现出一种运动饥饿感。同时,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具有直接性,并表现为对体育的广泛爱好,他们对各项活动不加选择,什么都想试一试。例如上课时他们往往情绪高昂,有时竟忘掉课堂纪律,一旦进行练习,他们就拿着球跑、跳、投、踢等,有时会在器械上进行自我表演等。这时,老师过多说教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可轻易地对其加以约束,限制他们的活动自由,应做积极指导,明确提出练习要示。在完成练习之后,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应防止长时间的讲解或单调的重复练习。当然满足学生的好动心理并不等于放纵学生,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轻松愉快的练习,活而不乱。求新、求异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心理学指出:探新猎奇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品质。学生对新异刺激的反应,总是表现出一种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地对事物去探究个明白,有时甚至不怕违反课堂纪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创造性萌芽出发,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担提问和尝试,切忌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推诿搪塞,甚至不耐烦的呵斥、讽刺、挖苦,阻止学生的积极尝试。其次,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可增加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有条件的还可配上音乐伴奏,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使之愉快完成练习。再次,教学方法和形式应做到不断更新,灵活多样。如对一个动作的学习,开始阶段可用完整、分解法等教学,当学生完成动作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可采用分组循环、比赛、游戏综合练习等方法,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增加学生练习兴趣。求趣、求乐需要——即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是从有趣、乐趣并达到志趣的发展过程。兴趣是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对学生获得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总是优先注意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对象,这仅说明他们对体育活动感到有趣,确切点说,还没达到真正的兴趣。当学生认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总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愉快、喜悦、兴奋等积极情感体验时,这便具有了中等水平的乐趣。志趣,即兴趣有了一定的方向,能和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联系起来,因而能自觉主动、持久,并用毅力克服困难,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高级水平。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语言之趣、动作之趣、练习之趣、游戏之趣、比赛之趣等来激发起活动行为,达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良好个性之目的。集体荣誉与自尊需要——即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性心理需要。心理学中有一种集体动势之说,即在共同目标的制约下,群体成员受参照组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会产生类似物理学上的“共振效应”‎ ‎,而引起群体行动。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学生所形成的学习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一个学生同时有几个动机支配他的学习。从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成份分析,主要表现为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间接动因)。如学生个人为了表现自己或班集体中集体动势驱动,或能得到别人的赞扬或夸奖而自觉上好体育课,或为班级的比赛获得荣誉而进行自觉的学习等心理需要。一旦这种心理需要(静态)与个人或群体目标(诱因)联系起来,就会被激活为动机状态(动态),而在行动(满足需要的手段)上表现为一定的热情和主动性。如做练习时,不怕苦、不怕累,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但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经验型向说辩证理论型过渡,所以他们的需要是不健全的,他们只偏爱一部分或个别项目,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利用集体动势效应,发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引起锻炼的全面性,认真讲解全面锻炼的重要性和片面锻炼的不良后果,使学生在不失练习兴趣的情况下,完成多项练习任务,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的目的。三、结论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知识愈广,求知愈切,他们往往力图探求和了解体育方面的有关知识,注意国内外体育赛事,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一些疑难问题等。同时,青少年对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健美的体型特别关注,心理学指出:当一个人认识到从事某种活动是对自己的美好形象的形成和维护,从事这种活动的目的、愿望就越迫切;同时,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他后来的活动影响很大。如一个曾经得过冠军的运动员,为得一个亚军而羞愧得要死;而一个从未得过名次的运动员为了得了个第三名而兴奋若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满足学生的上述需要。首先,在教每一个动作之前,必须讲明掌握该动作的目的、要求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动作的具体价值;同时,多介绍一些国内外体育新闻、名人轶事、竞赛规则等来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和追求。其次,让学生在各项运动比赛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来不断满足其需要并强化其动机。总之,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来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在有趣的学习之中培养和发展健康体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