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13 发布

历史计划总结之初一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计划总结之初一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结合本校的 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 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 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 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 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 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 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 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 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 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 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 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 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 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 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 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 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 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 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 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 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 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 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 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 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 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 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 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 直观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思维特征看, 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 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 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 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 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 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 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 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 了一个奏本,竟用了 3000 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 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 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 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 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 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 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 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 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 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 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 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 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 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 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 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 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 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 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 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 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 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 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 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 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 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 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 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 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 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 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 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 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 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 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 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 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不能更改的是历史,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 转换角色,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有滋有味,才能达到既培养学生 学习兴趣,又提高教学成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