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2-27 发布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   庐江县城南小学    刘朝户 ‎ ‎ ‎  数学的产生离不开生活经验,它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去建构新知,解决问题,这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发现、捕捉挖掘并用好它,有效地促进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去表述生活中的事物,达到学以致用。‎ ‎ ‎ ‎  小学数学的课程开设离不开生活经验,很多现实情境中用到数学知识,生活经验中离不开数学,日常生活中用到数学知识以及与生活经验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有数学的影子。下面主要从这四个方面阐述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 ‎  一、小学数学与生活情境的联系 ‎ ‎ ‎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少,有些还需要在不断生活积累中去总结,有些是靠别人的帮助去间接积累生活经验的。在学习数学知识这方面,有时要靠教师的帮助,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领悟数学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把它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结合起来教学。以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领悟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虽然放大和缩小与比例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放大和缩小是图形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能直观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所以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之前,我先通过电脑把一幅长方形照片进行放大,再通过电脑显示放大前后的图形,得出了形状没有变,大小变了,进而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并学会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并且呈现放大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数据,让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6.4:4,9.6:6.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分别说出这两个比的关系,并且写出了比的比值。在此基础上教学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6.4:4=9.6:6,由此自然引出比例的概念。这种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领悟比例的意义和作用的学习,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具体的生活情境,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从而为后面正比例的量、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  二、小学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 ‎ ‎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通过课件出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它们是等底等高。在这个前提下,第一次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也有的说是三分之一……,通过观察和估计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关于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然后,再组织验证,各组验证。各组拿出圆柱、圆锥形容器,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另一个空的圆柱里,看看需要倒几次才能装满。最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种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猜想验证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内在魅力。‎ ‎ ‎ ‎  三、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 ‎ ‎  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有时不可能、有时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另一方面,估算方法的培养,有利于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之间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灵活地处理问题非常有益。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有两条鱼,大一些的是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是每条15.8元。请帮助李阿姨估算一下,她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这个问题里有两个问题,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可知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所以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是能不能买大鱼,这题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需要30元,买两袋至少需要60元;买牛肉至少需要19元;再买大鱼,至少需要25元;这样,总价至少需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100元了,所以李阿姨带的钱不够。在生活中,这类问题比较常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元,适当缩小。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要估算就可以了。再比如生活中的最优化解的问题,它不仅与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利益上的好处。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全班42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准备乘船去游览湖面上的风景,大船每只租用资金为15元,小船为10元,大船每只最多可以坐5人,小船可以坐3人,问怎样安排大船及小船的只数,所用的钱最少?”‎ ‎ ‎ ‎  针对这一日常生活的问题,学生不一定马上做出判断。这时教师必然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不同的方案:第一种方案,如果单从大船方面考虑:一共要花费:42/5=8(只)……2(人),8+1=9(只),9*15=135(元);第二种方案,单从小船方面考虑:42/3=14(只),14*10=140(元);第三种方案,一部分用大船,另一部分用小船,此时有:大船1只,42-1*5=37(人),37/3=12(只)……1(人),小船12+1=13(只),13*10+1*15=145(元),大船2只,2*5=10(人),42-10=32(人),32/3=10(只)……(2(人),(10+1)*10+2*15=140(元),……大船8只,8*5=40(人),42-40=2(人),8*15+1*10=130(元)最终得出必须采用大小船搭配的方案是最优解,并且大船6只小船4只或者大船8只小船1只,所用的花费最低为130元。‎ ‎ ‎ ‎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同时,在选择数学方法时,学生也将灵活地运用数之间及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实际生活的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要留心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它,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节省资金。‎ ‎ ‎ ‎  四、小学数学与生活经验等的综合应用 ‎ ‎ ‎  例如,学生开展《旅游费用的预算》这一活动时,主要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旅游费用的预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材首先创设了一家三口从南京去北京旅游的现实情境。在这个情境中,除了提供旅游的人数、出发地和目的地、起止日期等有关这次旅游活动的基本信息,还呈现了两种交通工具的票价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产生开支的情况,针对本题信息量大,学生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不仅需要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所表达的实际含义,而且需要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信息,从而也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 ‎ ‎  教材依次提出三种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方案,让学生分别算出相应的旅游费用。第一种方案是往返都乘坐火车。由于这一家三口中的小朋友身高是1.42米,所以在计算“交通费”时,除了要考虑在北京期间所需要的“市内交通”‎ 费用,三个人都需要购买往返的全额火车票。第二种方案:往返都乘坐飞机。由于这一家三口中的小朋友年龄未满12周岁,因此这个小朋友可享受半价机票,而两位大人可享受六五折机票。这里计算往返机票费用时,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相关信息,而且需要运用有关百分数运算。第三种方案是去时乘坐飞机。由于此前的两种方案中已分别计算过乘火车、飞机的费用,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结果,从而也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 ‎ ‎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把解决上述问题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选择一个旅游地点,了解有关信息,制定出全家的旅游计划,在小组里交流,这样安排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增强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让这种在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转化为数学能力,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在新课程标准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精神,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宰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