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2-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低段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课标提出了四基四能,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最终通过思考解决数学问题。“问题解决”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被数学界广泛研究,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然而在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 应用题和问题解决的区别
问题解决是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综合要求,因此,新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单元教学,而是提倡“解决问题”或“用数学”。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未知数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的问题情景,选材更开放,信息更多样,形式更生动,答案不唯一,对学生要求更高。
二、 情境创设的困惑
理解情景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对学生解决问题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学生连第一道坎就翻不过,那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里的困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困惑,二是学生的困难。
有的教师不喜欢采用生活情境、讲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入新课,认为太“花哨”,他们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要能交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除此外,很多教师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也有较多疑惑,例如:“······情境创设到底怎样才算合适,是不是越花哨越好······”、“······情境会不会对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干扰,会不会限制学生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情境的创设理解困难,还要花时间讲解,那教学进度怎么完成······”、“······或是真的带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吗,可是安全怎么保障······”。显然,情境创设是必要的,它能拉近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学有所用。同时,将生活中的素材拉进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学策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创设单一的情境、生搬硬套情境和未能深入地分析新课改理念等都是造成困惑的原因。而这些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情境的理解,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欠缺,又缺乏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对于准确感知问题情境中包含的数学信息还有较大困难,这就导致解决问题受阻。例如:“这儿有一堆苹果······”,有孩子就问了,“‘一堆’是什么意思?”
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不主动探索,不主动提问,当然,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教师也有莫大关系,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不放手,当课堂上学生一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进行帮助,不愿做一个静待花开的“旁观者”。事实上,学生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灌给学生,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很多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主动去构建。
三、有效的提问
提问也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引问、追问和学生的好问。首先,很多教师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往往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同于将学生训练成了解题的机器。而有的教师做到了引问,可是因为对教学目标掌握的问题,导致引问的有效性往往大打折扣,例如问题的范围过广,学生模糊不清;或是时机不当,学生脑海中问题停留的时间过短,问题也无法成型。其次是追问的艺术。为什么优秀的教师一节课精彩绝伦,让人沉迷其中而不自知,感觉他的课既是连贯的又是层次清晰的,这是因为他会“追问”
。反观有的教师的课堂,一节课续续断断的,整个过程空有一副框架,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环环相扣,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师对问题的剖析不到位,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熟悉。另一方面,如何引导学生发问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能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少,而提问能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更少。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他们只能模仿着提问,甚至很多时候提出的问题语序不通,这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密切相关的。
四、举一反三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钥匙,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多依赖于形象具体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大,灵活性逐渐增强,思维速度逐渐变快,逻辑思维也将更强。一方面,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还有所欠缺,对思维方向的把握更加艰难,很多时候凭直觉解决问题。例如:一年级的学生看到两个数不是加就是减,根本不理会题目的指向。这一现象和问题的单一有着莫大关系,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养成学生套用模式与类型的习惯,在面临新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另一方面,教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仅注重知识性教学,过于强调知识本身的记忆与应用,忽略了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对过程中产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没有进行概括和推广,从而限制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学生难以实现数学问题的转换能力。此外,问题单一,缺少变式练习与迁移训练,导致学生的技能不熟练和对问题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五、 忽视反思检验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的同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
。这并不是简单的粗心、马虎,其背后暴露的是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学生的误认、误写、误算。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有概念不明确,算理不理解,学生计算能力差等。学生缺乏反思检验的习惯,使得本可避免的错误未得到解决,最终影响学生整个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