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0 KB
  • 2021-04-13 发布

精编(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2020)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终结性考试试卷 一 论述题: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保障和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 起点。请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在发展中加强和改善民生? (100 分)答: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 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 一系列开创性成就,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根本目的 “民惟邦本,本固 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 标。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根本 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毛泽东同志早在 1934 年就说 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 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 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 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最高标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把人民 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 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治国有常, 而利民为本。”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群 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如果发展不能满 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 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 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在 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 充分体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我们党始终把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 民生有机联系起来。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 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也 要看到,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 不断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民发展 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 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因此,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 实现二者良性循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继续在发展中保障 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要求。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群众利 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 百姓生活最密切。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 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人民群众 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 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 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 针对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教 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 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总书记强调,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建设教 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 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 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 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 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 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 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 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 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全面发展。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 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 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 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 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 用。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 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 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 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 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 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要坚 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 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 居。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 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 制度。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食 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 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 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 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总书记强调,时刻都要想着 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 格外关注困难群众,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 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多做一些雪中 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 功。 三、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天地之大, 黎元为先。”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 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总书记指出:“民生工 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 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这为我们做好民 生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生工作面 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也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 要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 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等有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 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坚持尽力而为,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 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采取针对性更强、覆 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把人民群众的 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 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保障 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每一个新起 点都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都对应着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 生目标。时间节点正是民生事业积小胜为大成、在谋大势中 成大事的重要坐标和里程碑。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 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 央关于民生工作的战略部署。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量力而行。“一口吃不成胖子。”民 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 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 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 以做到的事情。既不能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 花,也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总书记曾 以一些国家为例,提醒我们要吸取过度福利化和过度承诺导 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最终反而恶化 的教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 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 长的基础上,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锲而不舍向前走。 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 的奋斗目标。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 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理念, 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共 创美好未来。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 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 乡能不能脱贫。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 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 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 现新局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 多万贫困人口 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 10.2%下降到 4%以下,创造了我国 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 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 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 20XX 年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还有约 3000 万人,其中相当一 部分居住在艰苦边远地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属于脱贫攻 坚“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 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坚持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 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 更精准的举措,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众志成城 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 众。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 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解决好“扶持 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 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做到扶真贫、 真扶贫,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好“谁来扶”的问 题,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 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 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 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解决 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 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 兜底一批。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既不降低标准, 也不抬高标准。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加快建立反映客 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把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 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党委和政 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 任务抓在手上。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 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 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把脱贫 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 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改变“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 送小康”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 实现脱贫致富。 五、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 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逐步建立社会 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平等参 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做大“蛋糕”。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总书记指出,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 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 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 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要分好“蛋糕”。经济发展是基础, 但并不是说要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 题。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要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 动报酬,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 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保护合法收入, 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 入,取缔非法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 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 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职能,完善以税 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 决好收入差距问题。 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老百姓讲一碗水端平,如果 不端平、端不平,老百姓就会有意见、就会有怨气,久而久 之,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实现。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 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 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 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要下大力气完善公共服务体 系,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托底、保护弱势群 体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 体人民。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 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让 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 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终结性考试试卷二 论述题: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 一、尊重自然。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我们经历了 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给自然生 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遭到了自然的报复。面对生态系 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 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实际,阐述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和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100 分)答:党的十八大 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 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 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 我们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我们党执 政理念的升华,体现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 是我们党在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过去发展中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有力反拨,对工业文明种种 弊端的坚决扬弃,对未来中国发展路径的明确校正。昭示出 我们党力求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发展方式 的根本跨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改善民生的迫切 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自然环境已经成 为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同 时,保持良好的环境和完备的生态系统,为当代和后代留下 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经济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有 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有效维 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经济建设能在 良性循环下,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环境的有效供给,实现可 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努力建设美丽中 国的根本要求。美丽中国,不仅要有健康的发展模式、丰富 的物质成果,更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优美的自然环境。只 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物质生产 与自然协调,生活空间与自然融合,道德素养与自然融洽, 行为方式与自然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 是站在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全面 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具体遵循,进一 步丰富了发展理念,完善了决策坐标,规范了实践行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 们在发展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对等互惠的思想。尊 重自然,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寻求自 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们的 发展,既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更不能肆无忌惮地 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要始终以平视的眼光、敬重的姿态, 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使我们 的发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 们在发展决策上,要坚决恪守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方针。 顺应自然,是科学发展的决策原则。传统的工业文明在先进 科技和强大资本的驱动下,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的攫取甚至 掠夺,违背自然演化规律对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罔顾环境承 载能力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张,使我们在急功近利中与资 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猝然遭遇。历史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实 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决策中把自然规律作为认真衡量 的要素,主动遵循、积极契合。可放则放,宜收则收;当行 则行,当止则止。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 们在发展实践上,要坚定秉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准 则。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 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利益 换取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得不投 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污染治理,结果增长所得远远不 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经济发展成为暂时的繁荣。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要在发展的行为过程中,坚守保护 环境的准则,通过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不竭的动力。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环保 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总体要求下,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努力推动从 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 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 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 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 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 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 境保护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的贯彻落实,必将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 态的良好风尚,必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 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必将推动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建 设美丽中国目标。 终结性考试试卷三 论述题: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 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党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始终与我 们党的发展相伴随。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巩固和发展最广 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认识。(100 分)答:新中国成立 70 年 来,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 结大联合主题,不断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 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多党合作制度不断焕 发新优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得到新进展,宗教与社会 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迈出新步伐,我国社会各阶层不断彰显 新活力,海内外同胞致力民族复兴不断作出新努力,巩固和 发展了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社会主义革 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中国共产 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广大统一战 线成员是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同盟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凝 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工作更加艰巨繁重。要毫不 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中 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 为统一战线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石,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 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步调。要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 大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难点 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凝心聚力。要正确处理一 致性和多样性关系,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团结面,画出最大 同心圆。要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提高统 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和统战 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