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66 KB
- 2021-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才工作亮点汇报 学校党建工作特色亮点汇报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人才工作亮点汇报 学校党建工作特色亮点汇报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二字,寥寥五笔,却是第一资源、百年大计。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人才工作亮点汇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才工作亮点汇报
一、亮点工作
(一)两份清单促进校企精准对接。梳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清单、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清单两个清单,细分行业需求、专业要求,提升人岗匹配度,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精准服务。共开展政策宣讲和人才招引活动50余场次,全市企业引进各类人才9133人,其中硕士、985、211高校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人才523人。
(二)把好三关推动人才政策落实。一是把好政策标准关,分类明确补助对象、标准、条件;二是把好经办流程关,抓好申报、初审、复审、兑付等重要环节和节点;三是把好服务质量关,优化流程,快报速核,确保政策落地实施。中心城区20XX年度共200人获批购房券,已兑付26人102万元。中国组织人事报、省政府网站、新华日报等国家、省级媒体相继报道了我市经验做法。
(三)四措并举完善就业见习基地建设。一是完善见习政策,修订出台《宿迁市就业见习基地管理办法》;二是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及时征集和发布就业见习岗位信息;三是提高就业见习成效,掌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意愿,提高见习对接成功率;四是规范就业见习服务和管理,指导见习单位制定见习制度,加强对见习单位的考查和评估。今年新增京东集团、彩塑集团等18家省级见习基地,为389名见习人员争取省级见习补助137.5万元。20XX年开发见习岗位4680个,4538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实现就业人数3332人。
(四)五项重点推进人才服务三化建设。一是优化一站式网站功能,抓住局网站整合契机,优化和完善网上服务功能;二是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加强数据归集,提高数据应用;三是拓展微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远程宣传、在线投递,打破校园引才地域性限制;四是规范人事代理服务,依法依规为人才提供代理服务。五是提高业务标准化水平,编制《宿迁市人才服务中心工作规范》、制定《外出人才招引导则》。
二、难点问题
(一)企业引才主体责任缺失。人才招引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或不参加政府组织人才招引活动,口头强调重才而行动中不引才、不爱才、不育才。
(二)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人才信息化建设呈碎片化,向上、向下、横向缺乏互通,如高校毕业生信息、流动人员信息与就管、社保等未能相互衔接、互联互通。
(三)人才项目申报弱势明显。各类人才项目挖掘不到位、申报不积极、优势不明显,全省比较差距明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四)历史政策执行存在隐患。部分历史阶段的人才政策虽经废除及通过规范规避了部分风险,但在待遇、流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隐患。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522引才计划,校园引才实现新突破。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特点,丰富人才招引进校园活动内涵与外延,精准定位,分类对接,实施人才招引进校园522计划,满足用人单位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即:瞄准东北、西北、西南、华中、长三角5个重点区域,加强与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20所高校联系,全年引进985、211高校本科及硕士以上2000名高校毕业生。
(二)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人才服务打造新亮点。以全市重大项目单位、重点产业行业、重点园区新兴项目为主体,搭建人才公共服务双向对接平台,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工作制度。中心全体人员兼任人才服务专员,分类包干,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政策、招才引智、人才管理、服务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一对一、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三)开展1+1套餐服务,人才集聚适应新常态。一是校企对接+就业见习,加大校企对接力度,强化就业见习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技能素质。二是规范服务+个性服务,实行精准化对接,搭建现场、网络、专场多形式招聘平台,对重点单位个性化需求,实施靶向式引才和个性化服务。三是走出去+请进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赴外开展校园宣讲及引才对接活动同时,组织高校毕业生来宿参加就业见习、社会实践,举办东北五校宿迁行、名校优生看宿迁等活动,宣传推介宿迁,提升引才成效。
(四)推进三级一体运行,档案管理建立新机制。建立以融合业务、规范流程、提升服务为目标的省、市、县(区)三级一体档案管理体系,实现人事人才档案全过程、全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无纸化管理。高校毕业生档案与省招就中心实现互通,中心管理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事档案通过录入、扫描等多媒体技术处理,以数字化数据及时录入,档案系统推广至县区并联网对接。
人才工作亮点汇报
围绕发展引人才
人才引进,至关重要。盛泽镇去年获批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5个,引进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博士4人。截至目前,全镇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17个,博士进出站有序,科研成果明显,已累计引进25位博士为企业做科研项目研究,共研究课题32个,开题项目主要集中在纺织面料产品开发、功能性纤维基础研究等丝绸纺织行业的专业领域。
截至目前,在站博士已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专利授权数32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5个、单位级项目34个。这些成绩为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同时也为企业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去年,盛泽镇还组织企业赴山东青岛、江西南昌开展招才引智推介会、校园招聘活动等。该镇与青岛大学就人才、产学研、青岛大学人文应用成果等领域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旨在吸引更多的人才和项目落户盛泽,让高端智力真正推动盛泽高质量发展;该镇在江西服装学院重点介绍了盛泽纺织产业和人才环境,宣传优秀大学生租房补贴政策和就业创业政策,通过邀请盛泽产业发展急需的纺织项目、人才来盛泽,带动人才、技术与资金的集聚,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优化环境聚人才
去年以来,以恒力集团区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获批为苏州市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契机,盛泽镇加快纺织技能人才的培养,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技能人才专业水平,为盛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盛泽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人才科科长沈小康说,该镇以区域内规上企业和4个技能人才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全年培养高级工以上434人,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列吴江区前列。
为了优化环境,聚集人才,助力盛泽广大青年大学生展示自我,盛泽镇特别策划了创业绸都 放飞梦想20XX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创新创业大赛。
盛泽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与泰隆银行盛泽支行还在现场举行了双创扶持项目结对仪式,为盛泽镇创业人才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创业资金扶持。双创项目的主旨在于通过政府贴息的创保贷与泰隆银行的专项创业扶持贷青创贷产品的合理搭配组合,进一步加大对创业青年的资金扶持力度。
多措并举强人才
苏州国际精英创新创业洽谈会已连续五年设立盛泽分会场。去年共有来自美国、日本及港澳地区的海内外嘉宾58人参加洽谈会,签约合作项目12个,投资总金额5500万元人民币。相较前几届精英周,去年该镇更加注重项目的实效。该镇以企业项目的实际需求对接创业周人才项目的研究方向,力争做到产业相向而行,项目无缝对接。
除了常规工作,去年该镇还另辟蹊径,成立了盛泽镇海归双创联谊会,通过宣传海归人员的光辉事迹和典型案例,增强了双创联谊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双创联谊会加强与各地海归组织的联系,开展交流和互动,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等方式,筑巢引凤,努力打造海外归国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成为展示盛泽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一个窗口。
人才工作亮点汇报
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深入学习贯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工作会议,省州组织部长会议及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主动服从和服务全州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塑、引、聚、强四轮驱动,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形成了多点发力、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破壁垒,政策保障塑人才
在牢固树立人才强州战略思想,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的同时,海西州实施更加积极、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措施,建立培养、选拔、引进、管理、使用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形成了以《海西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为统领,《海西州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十三五期间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省外柴达木人才智力储用库及汇集中心建设方案》《海西州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联盟方案》6项人才新政为承载,《海西州人才工作伯乐奖评选奖励办法》《海西州农牧区实用(乡土)人才培养办法》《海西州支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办(领办)企业的实施意见》等20多项州、市县(行委)特色政策为配套的人才集成政策框架体系。与此同时,出台《海西州人才工作督办制度(试行)》,加大人才工作在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赋分比重,促进各项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在海西落地生根。全州现有各类人才212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31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399人。
巧借力,围绕发展引人才
海西州坚持人才发展与实施重大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聚焦国家和全省、全州重大发展战略,围绕五个千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和优先发展项目,瞄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盐湖资源开发、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研究制定加强培育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与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制,确保人才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同时,立足海西州四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把院士工作站建设作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积极推进,全州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确定领衔人及核心专家成员46名。制定《海西州院士工作站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组建海西州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全州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事宜,推动院士工作站健康发展。院士创新团队在项目研发中与企业技术研发团队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合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项目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为海西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广阔空间,院士工作站智慧引擎和智囊团作用逐步显现。
如,成立钱学森沙产业基金会,开展绿色找矿大会战,循环经济资源重大技术攻关大会战,在盐湖、新能源、旅游、特色农牧业等优势领域举办国际展会和大型论坛,举办国内知名专家走进柴达木科技服务清华之情、天空之镜考察等活动。聘请王浩、郑绵平、何水法等30名院士及专家为经济、科技、旅游及文化顾问,努力让专家为海西发展提供多方面客观、专业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好专家参谋和智囊作用。
重服务,优化环境聚人才
为了让引进人才留得住,海西州结合实际建立州、市(县、工委)财政共同投入保障机制,每年安排16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培养各类人才的奖励、资助、补贴和人才工作的组织管理。明确规定重点科研项目1000万元、院士工作站补助60万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器10至100万元的资金补助政策。
同时,注重软环境建设,通过创建名师名家品牌、落实关怀关爱机制、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组织专家考察疗养和定期体检、讲好海西人才故事等方式,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才的关心重视。建立绿色通道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引进人才的人事关系、社会保障、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以格尔木、乌兰县人才公寓建设为契机,实施人才绿洲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建立1+2+N综合服务模式,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关心专家人才身心健康,加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组织开展专家休假疗养、健康体检等活动,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截至目前,共投入190余万元组织47名高层次人次参加疗养、 743人次参加体检。直面解决事业单位实行职称评聘分离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为全州131名已评未聘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兑现工资待遇,极大地激发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抓示范,多措并举强人才
海西州坚持发展导向,按照因需培养的原则,为各领域、各行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以引进培养高精尖缺高端人才为重点,发挥中央和省上人才支持政策撬动作用,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人才7名、培养人才5名,落实支持经费510万元;实施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引进人才76名、培养人才51名、创新创业团队8个。海西州境内28名青海省千人计划入选人才,免申报全部纳入海西州百人计划引进培养范围。
同时,在教育教学、蒙藏医疗、民族文化、企业创新等重点领域建立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20家,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工作室6家,为各领域专业人才从事课题研究、开展科研攻关、培养专业团队、推广技术成果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