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0 KB
  • 2021-04-13 发布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三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 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 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 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 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 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 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 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 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 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 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 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 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 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 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 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 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 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 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 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 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 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 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 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 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 “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 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 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学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 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 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 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 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 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 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 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 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 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2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 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 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 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 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 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一、对课堂导入进行有效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 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 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 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 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 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 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 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 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 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 发。 二、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融入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 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 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 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 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 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 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 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 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对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 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 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 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 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 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 提升自我。 四、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丰富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 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 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 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 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 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 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 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 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 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 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3 一、法律和道德产生的社会基础和联系 法律和道德的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内涵界定分析出来,第一,两者都是意识 形态范畴的概念,两者的发生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和社会构成基础,人们 通过在社会上的物质活动建立起精神上的需求,法律与道德在人类历史中的缓慢 形成都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法律和道德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人类 文明的推进而产生,也因此成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标志。比如世界上著名的《汉 谟拉比法典》的产生背景是奴隶社会私有制,社会构成需要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加以规定和约束。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综合型的法典也根据社会生 活的门类逐渐发展为具体的法律类别,比如刑法、民法、商法等。今天,世界上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对社会生产生活有了详尽的规定。而道德也是 在一定社会生活物质条件丰富以后形成的,作为人类群体性居住的行为规范以共 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要求为参照约束单个人的内心观念。两者共同的基础是高度 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适应物质生活条件,在蛮荒时代,道德 和法律都是无法形成的。因此,道德和法律的成熟度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 第二,法律与道德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道德早于法律而出 现,法律确认了道德的存在价值,弥补了道德约束的不足,法律的完善解决了道 德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法律和道德要解决的问题都是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法律的制定基于道德基础,道德又需要法律来共同完成其使命。为了更明晰的表 达对人类行为程度的约束,道德和法律才逐渐从最初的合二为一到一分为二,在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明确而具体的功用继续发挥作用。法律由国家制定,更能 对国家治理产生效能,法律的制定也吸收了道德范畴的内容,比如《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就吸收了“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再比如《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对老 人权利的保护也是基于道德标准确立的。马克思曾经讲过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他 认为法律是对社会伦理关系的再确认,法律基于社会伦理同时维护了社会伦理的 实现。法律的制定必须以道德为基准进行量刑,法律本身也应该是符合道德的。 第三,道德是制定法律的基础。法律相对于道德有一定的滞后性,法律无法 解决道德层面的所有问题,立法本身就应该是维护道德的,法律存在量刑也正是 因为要考虑道德的因素,任何违背道德的司法者和执法者都无法公正的做出裁决 也无法实现法律的效能。因此,司法人员也必须是有着较高道德水平的,才能在 道德的基础上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成为公平正义的裁决者和捍卫者。 二、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价值 首先,法律和道德的形成机制不同。法律形成于人们对行为的认知做出的判 断,需要立法明晰社会行为的结果、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惩罚,法律有固定的 条文作为参照,道德则形成于人类长期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 同的生活区域可能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 其次,法律与道德作用范围不同。道德侧重于善恶是非的价值标准,道德是 人在对行为的自我约束中实现的。法律侧重于惩治特定行为产生后造成的后果。 这样看来,道德的作用范围比法律更广泛。 第三,法律和道德对待问题的处理方法不同。法律判断是非对错是以法条为 基准,评判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也同样按照法条的规定严格处 理。那么,法条意外的空间就可能导致行为人的不当行为无法受到法律的制约。 道德约束相对并没有法律那么严苛,行为失当在道德层面的影响更侧重于人内心 受到谴责,或者他人教化下行为人的自我反省。如果一个人对问题有认知偏差或 者存在自我约束力不强,那么道德的作用可能被弱化,甚至达不到约束社会行为 的效果。 三、法律和道德互相弥补,相互促进 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治理中需要相互弥补空间,社会治理需要在道德范畴内长 期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道德观念,按照个人、家庭、社会的顺 序常态化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的领域维护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 社会风气,克制私欲,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畴更加广泛,道德更偏重于倡导人的适 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正确行为,法律偏重于惩戒不当行为造成的恶果,对于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价值标准并不涉及。由于法律具有可预测性,这就 要求法律的制定者不能规定超出人力所能及的事情。若立法者以高于常人的标准 制定法律,将使自己陷入两难选择的困境:或者强迫公民去完成他们不可能实现 的任务,使法律缺乏合理性;或者是对公民的违法行为置若罔闻,使法律成为一 纸空文。“道德规范不仅有戒恶的功能,而且有扬善的功能,还有号召、鼓励人 们做好事、做好人的功能;而法律只有惩恶、戒恶的功能,它不能鼓励人们行善。” 道德所描绘的是对人们美好品质的期待,是“高线”,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法 律规定的则是“底线”,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比较而言,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多为事后调整,而道德的调整则贯穿人们 行为的全过程。法律的实行需要强制力的保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 成本较高,相较之下,道德则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几乎不需要成本的投入。但 法律对行为的调整效果不一定优于道德,通过道德教化唤起过错人的悔过之心往 往比法律所判处的死刑作用更长远和彻底,更能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