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7.68 KB
  • 2021-04-13 发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 19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 识。 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通过讨论和交流, 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结合自己的实 践和生活经验, 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 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 ,结合实验观 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 由学生体 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 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 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 课堂交流, 并由教师指导总 结归纳结论。 【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 、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 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 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 演示实验:(1 )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 声波的产生 ? 分组实验: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 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 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 (2 )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观察和描述 图一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 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 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图二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3. 作业: (1) 思考与练习— 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 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 P27 — 1 和 2 (其中 2 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 流) 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 P27 — 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 2. 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P15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 / 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 .0 倍 水 1500 4 .4 倍 木材(松树) 3300 9 .7 倍 铁、玻璃 5000 14 .7 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 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 被障 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 作业 思考与练习— 1、3、4、5。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 P28 中的实验。 1. 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 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 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 【教学反思】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 人们的生活, 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 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使学生在学 习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 力等。老师还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作业指导。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了解骨传导。 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 ,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 ,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声波进入人耳后, 经过哪条途径, 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 任何部分发生障碍, 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 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 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三、作业布置 教材第 18-19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全探究过程。 立体声 首先,立体声是什么?你应该了解一下。 普通立体声 (2.0 ),从声音来源开始。 录音时, 由两个麦克风同时在声源两边进行录音, 录出来的音乐信息是同时进行的双声道。 播放音乐 时,由双声道进行还原,分别到两个扬声器中(音箱就为两组) (左,右)。利用人的双耳效 应,人听到的音乐就会富有立体感。 当然两个音箱的摆放要有一定距离。 到现在的信息时代, 记录音乐已经不用磁带了, 改为用电脑。 同样的,电脑里的音乐文件一般是双声道立体声 (大 多数),所以平时(多数)用电脑,手机或 MP3,MP4 播放器,听到的都是 (2.0 )的立体声, (当然前提是耳机和音箱没问题) 。还有更先进的环绕立体声( 7.1 ),我就不说了,只不过 多几个声道而尔(对音箱的要求更高) 。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 《声现象》 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 大特征,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 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 1. 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 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 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 但 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 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 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 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 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 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 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 有强有弱, 有高有低, 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 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 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 微弱 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 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 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 出自己 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 “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 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 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 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 听发出的声音, 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敲 击由轻逐渐加重, 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 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 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 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 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 2. 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 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 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 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 听 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 引起猜 想。 教师演示发声齿轮实验, 检验猜想。 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 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 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 转速逐渐 增大, 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 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 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 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音 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34 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投影: 例 如,合唱时有人说 “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 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 , 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 却 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 所以在物理语言 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 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 音色 (投影:活动 3:辨别声音) (听一听)、 (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 音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 ”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 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 “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 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 “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 “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 听力题: 2. 填空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 如弦 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 )不同。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 )变低了。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五、课后作业 1. 课本 24 页 1、2、3、 4 2. 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 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名词、术语较多,如音调、频率、响度、振幅等,因此对于本节 内容的教学,应釆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 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那么, 令人 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 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 P26 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 ,会破坏听力; >70dB ,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 ,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 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 把纸盒将闹钟罩住, 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 的不同。 ?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 P 26 图 1.4-4 ,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课 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 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 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 生在课堂完成。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 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 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 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 【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 1.2s 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 15 ℃)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 B 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后记】本节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 STS 教育。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 的 传 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 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那么,光是从哪里发 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 反馈练习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 2、光的传播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学生: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 传播的) 教师: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 验证你 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 学生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告诉大家。 ? 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讨论、归纳 举例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讨论回答巩固 ? 反馈练习 :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练习贴近生活 3、光速 ⑴.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⑵.讨论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阅读比较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反馈 ⑶.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巩固练习 三、本课小结 1. 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四、作业设计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课后反思】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 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 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 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 “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 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 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 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 他们在思考之后, 自己能去选取仪器, 设计实验, 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 去实践。只要给他们 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 1、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 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 ?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 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 1.光反射的规律 教师: 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 又返回原 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 黑板上画出图 :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 (O) :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 (ON) :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 入射角 (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 (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 ?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 2.2-3 ,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 O 点,观察反射 光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法线、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 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 位 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 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 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 ?入射光线与反 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 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 ,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 线”不再平行。 (图略)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 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 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 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 ?让“反光”部分粗糙, 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 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 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 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四、归纳总结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五、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 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 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 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 经常见到, 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也很感兴趣, 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 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 教材直接给出 了定位像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 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 把课内探究和课 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 注重联系实际, 从生活到物理, 从物理到社会。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 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 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 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 STS”(科学、 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 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符合初中学生 的认知特点。 3) 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 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 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 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 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 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 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 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 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 5 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 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 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 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 尚缺乏理性的思考, 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 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 点,本节课在明确探究主题方面,采用学生在观察平面镜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的形式。 为了使探究更加符合初二学生实际,降低探究的难度, 设置探究阶梯, 把探究主 题分解为三个小课题: ①怎么样确定像的位置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③像的大小和 物体到镜面的远近有关吗?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 使学生既发挥 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 此外, 学生可通过讨论、 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 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 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 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 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 引入课题: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 “情境” 相联系的, 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 习, 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 经验或表 象,激发求知欲,创设求知心理状态,有利于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节课设置以下情 境引入: 演示: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大家欢迎不欢迎啊?(出示魔箱)经过 仔细观察,大家发现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现在老师向这位同学借一样东西。哦! 10 元钱! 通过箱子顶部的开口处把钱投入,仔细观察!箱子里依然空无一物, 10 元钱不见了!它到 哪里去了呢?这只箱子的魔力来自何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 也许你就会弄清其中的 奥秘,并且把丢失的钱找回来了。 投影课题:§ 2.3 平面镜成像 二、 进行新课 1 、仔细观察 、激发问题(提出问题)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教师: 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平面镜, 仔细观察。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大家可以从平面 镜的外形、材料、成像大小、远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学生:开始观察半分钟。 教师:(随意点一位学生)现在从这位同学开始,依次轮流回答,每个同学用一句话, 说出你的一点发现。后面同学注意倾听,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开始依次回答。回答完后,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启发:通过观察,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梳理问题: 教师把简单的可以马上解答的问题解答完毕, 例如镜子后面镀的什么原 料等等,把学生提问中有关成像特点的问题重点突出。 过渡:刚才许多同学提出了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其中有的同学提到平面镜成的像为什 么会左右相反,为什么会物近像大 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 特点有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投影: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如何去观察物体,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梳理归纳问题,如 何确定探究主题, 并且由于以上活动具有相当的开放性, 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教学策 略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这部分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思维的碰撞和互动过程。 ) 2、各抒己见 提出猜想 过渡: 研究之前, 大家能猜想一下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吗?像的位置可能 在什么地方? 投影:猜想:像大小可能与 有关。 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过渡:同学们的猜想是否准确呢?谁猜想得最符合实际情况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 检验。 学生的猜想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先设想,例如有的学生会猜想像在镜子内表面, 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像的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 不要干涉他们的猜想, 让他 们自主想象,但最好请他们陈述猜想的依据,避免胡乱瞎想。 3、设计讨论 探究规律 启发:请大家拿出平面镜, 看见你的像了吗?在镜子前面还是后面?它距离镜子多远? 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测量,不知像在什么位置,无从测量起。 )因此,我们 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手在镜背后作摸索状) ,像到底在平面镜后面什 么位置呢? 再启发: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一下, 和刚才的平面镜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玻璃做的,都能成像。不同之处:玻璃板成像模糊、透明的,可以看见后面 物体,镜子成像清楚,看不见后面物体。 追问:假如要让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较清楚,有什么办法? 我们今天就用这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作实验。 ? 探究 1:利用桌上的器材,你能否设法找出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 学生先讨论 1 分钟,然后动手尝试。 交流:随意请一组的两个同学上来演示定位像的方法。 大家说他做的好不好?给点鼓励行不行? 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物体来替代无形物体的方法叫替代法,等会我们还会用到。 这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等自主活动找到了定位像的方法,并且了解了替代法这种 基本的研究物理的方法,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为以下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过渡: 像的位置找到了, 接下来研究像的特点就不难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 究。 ? 探究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吗? 过渡:实验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实验的方案。 讨论:①要测量哪两个物理量? ②用到什么仪器? ③就在课桌上直接测量距离准确吗?怎样测量比较准确? ④仅测量一组数据可靠吗? ⑤你能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吗? ⑥实验步骤是怎么样的? 交流小结:请一组代表把数据表格带上来,并说说实验步骤。 (2 分钟) 学生动手。 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追问: 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 启发一下: 把物 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 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基于学生实际的探究基础和水平, 这一个探究主题采用了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有一定 梯度的且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引导探究的顺利完成,属于半开放形式的探究。 至于一些其他的发现,例如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等,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 探究 3:像的大小和物体到镜子的远近有关吗? 过渡:这里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高度。 讨论:像的高度能直接测量到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间接反映出像的大小呢?(替代法) 你准备如何来做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 启发: 在不同位置像都和后面的物体重合, 说明像的大小和后面的物体大小相等。 当然 和前面的蜡烛大小也相等。 交流评估: 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把镜子倾斜放置,发现像和物体大小依然相等,说 明像大小和镜子摆放角度无关等等。 ) 学生的一些与看似探究主题以外的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体现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一定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 归纳成像特点并且板书: “等大、等距、连线垂直”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达为: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以上探究中,把教材上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解为三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课题 来进行, 针对刚刚接触物理不久, 还比较缺乏探究经验和方法的初二学生来说, 是符合他们 的认知水准和学习心理特征的, 实际的探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假如采用完全放开的探究形 式,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看似热闹, 实质根本没有让他们体会到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学习困难学生就更加缺乏帮助和锻炼,长期下去,必然挫伤他学习积极性。 由于成像特点中虚象概念的理解和探究非常抽象, 学生缺乏直观了解和对比, 师生处理 起来都很困难, 可以在此节课上简要提一下虚象的说法, 至于它的特点和形成的原理等等可 以在以后接触到实像时通过对比再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4、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⑴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 ⑵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⑶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⑷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联系实际 反馈应用 : 1、 一个小丑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像,他看到的应该是下图中那一张图? 2、 某同学身高 1.6 米,平面镜高 2 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 3、 该同学距离平面镜 1 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 4、 当该同学后退 0.5 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 “魔箱”中有一块平面 镜) 过渡:请大家想想, 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 日常生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 平面镜会带来不利的方面吗? 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 说明: 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 并且尽量减少 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 5、交流小结 回顾反思: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6、拓展与延伸:除了平面镜外,大家有没有见过表面弯曲的镜子呢? 投影哈哈镜的图片:凸面镜和凹面镜能否成像呢?假如能成像,成的像又有什么特点 呢?大家课后能后自己去探究一下呢? (建议: 如果找不到凸面镜和凹面镜, 大家可以用喝 汤的不锈钢调羹的正面和反面来代替)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探究基本方法,同时常识性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 同时可以在课后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和利用生活中器具替代物理仪器做实 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段,有力的降低了教学中的难点,突出了重点, 教学效果很好 第四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 射角和折射角; 能叙述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结论;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 再次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 要性;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 本节既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 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 又是后面透镜 及其应用的基础, 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的折射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 对 于透镜的学习, 照像机和幻灯机, 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本列举了各种光的折 射的实例, 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光的折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本节中介绍了在折 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 学生不能用准确的物理语言来解释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 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主光从一种 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 二进行新课 1、光的折射现象 ?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 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 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组实验 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 位置不变, 慢慢地向碗里倒水, 随着水面的升高, 观察者看到了硬币, 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学生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 ? 教师引导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 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 这种现象叫光的反 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 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 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 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 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 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 玻璃中传播。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 ,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 时发生了偏折, 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 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光的折射。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 讨论光的折射定义 板书: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 ,传播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叫光的 折射现象。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折射现象,教师做补充。 2、 光的折射规律 ?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 光到底如何偏折呢? 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下面我们首先画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出现的光的折射现象。并用作图法作出光路图。 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做出猜想:略。 ?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 实验探究: 提示: 1. 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 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 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论证: 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 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 4.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 让学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交流。 想一想: 1. 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砖表面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 2. 当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入时,折射光线变化有什么规律? 本问题小结: 1. 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 2. 光折射时光路可逆。 ? 学生活动 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 三、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1、光斑为何想左移动? 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 提示学生可通过画图分析 四、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 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减小 )而增大 (减小 );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 ,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 空气时 ,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 ,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教学反思】本 节课的内容较多,琐碎一些,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都是围绕教 学目标主要展开教学, 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铺开教学。 教学 中可 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对学习的内容稍作加深,如通过作图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折射 现象并归纳总结:无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或是光从水(或玻璃) 中斜射入 空气中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1. 本节实验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 要用碗不宜用杯子, 避免解释的麻烦。硬币放 入水中后,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 本节实验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 课,并且要遮光。 3.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做每个实验前要提醒学 生观察什么。实验完,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 小结。当然应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要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 4. .运用折射规律解释现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示范引导,边画光路 图边分析解释。 应强调: 人眼看到物体是该物体射出的光进入人眼, 而且人眼的生理功能只 能感觉光是沿直线进入人眼的。 第五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 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档光板、白光屏。 学生: 玻璃板、 白纸板、 盛水的碗、 光碟、 三棱镜、 手电、 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 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 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 有关的光的色散。 2.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比较哪组表现的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活 跃的课堂气氛) 。 二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 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演示 (或通过课件演示) 光的色散。 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 序。 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 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 七种颜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 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 讨论归纳实 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 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 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 种颜色. 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 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 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基色(课本图 4— 37 )。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 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3、物体的颜色。 (1) 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 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 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 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 定的. (2) 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 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 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其他地方是暗的; 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4、颜料的混合 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 学生分析总结出红、黄 蓝为三原色。 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 观察混合后的颜色。 学生分组做实验, 体验色光混合与颜 第四节 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二、色光的混合 三基色:红、绿、蓝 三、物体的颜色 四、颜料的混合 三原色、红、黄、蓝 料混合不同。 【课堂小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 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 配合 学生的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做一做“水三棱镜”和“七彩陀螺” 。 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 【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 . 2.紫外线的作用 .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 【教学方法】 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 【教学用具】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生]白光是复色光 .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 靛、紫 . [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 .把它 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spectrum). 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 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 线. 二、新课教学 1、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 .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 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 .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 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 [生]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 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 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 [生]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 .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 .按下不同的 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 [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 .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 势和收成等 . [生]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 .如市场上 [补充后教师板书] 一、红外线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 ②红外线遥感 . ③红外线遥控 . 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 .教师也可 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 10 12 Hz~5 ×10 14 Hz.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 线 .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 .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因此人们利用红外 线来加热物品 .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 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 .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 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 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这就是红外遥 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 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 2、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ultraviolet ray). 那么紫 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 [生]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 [生]紫外线能杀菌 .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 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 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所以儿童 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 .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 .甚至诱发皮肤癌 . [生]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 .日光灯管的管 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 .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 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 [生]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 [生]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 7.5 ×10 14 Hz~5 ×10 16 Hz ,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 眼看不见 .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 .紫外线看起 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 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 .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 .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 [教师讲解完后板书]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 .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 2.应用 ①医用消毒 . ②防伪措施 . ③生理作用 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 .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 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本节课文 . 2. 课本 P53 ①②③ . 3. 复习本章内容 . 【板书设计】 1.红外线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 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 2.紫外线 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 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 应用 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 ③医用消毒、防伪 . 第一节 透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 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 通过教师、 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 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 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 不好, 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 假日外出旅游, 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 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 上课时, 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 布上, 方便了课堂教学; 医院化验室的医生,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 科学 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 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 人们对宇 宙越来越了解 .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 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 镜的哪些问题? [生]什么叫透镜? [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 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 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 和实验来获得 .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 convex lens) ?什么叫凹透镜( 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 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convex lens).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 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convex 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concave lens ). (板书)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 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 保护眼睛的近视 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 lens)?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 再看(课本板图 3.1— 2 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 .组成 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 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 正对着太阳光, 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 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有亮点 .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 [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测量这个最小、 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 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 [生]亮点是光会聚的 . [生]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 [生]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 [生]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 .但是由于 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 .再换凹透镜重做, 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 做法二: 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 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 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 ,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 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 做法三: 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 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 经 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 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 3.1 — 4 所示) ,凸透 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 focas) ,用“ F”字母表示,焦点 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focal length ) .用“ f ”字母表示 .(课本图 3.1 — 5 所示)凹透镜 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 它没实焦点, 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 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 [动手动脑学物理] 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 方法( 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 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 方法( 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 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 2.如图 A、B 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 们的焦距分别是 3 cm 和 5 cm ,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 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图 A 偏折得厉害,图 B 偏折得不厉害 . [生]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 [生] 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 焦距越短, 每个凸透镜的 焦距是一定的 .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 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 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 . [生]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 [生]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 [生]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 [师] 学生们都猜想, 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 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 并说出理由 . 方法( 1):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 方法( 2):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 方法( 3):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 [生]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 [生]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 [生]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 .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 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 四、布置作业 P62 1 、2、3 、4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要从透镜的外观及其对光线的作用两个方面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 别,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2.过程与方法 .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 ,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 ,获得成功的愉悦 .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 【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 ,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 【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 【教 具】照相机 ,投影仪 ,投影片 . 【学 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 ,长约 15cm 的圆纸筒 ,凸透镜一个 ,半透明纸一张 ,玻璃 板一块 ,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 在上节课中 ,我们学习了透镜 ,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用到透镜 , 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 板书 : &3.2 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 :(投影 ) 三,课堂导学: < 一 > 导学“照相机” 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 ,总要留影作纪念 .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 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 2. 自学课本 P62 -63 一、二段 照相机。 自学指导:( 1)仔细观察图 3.2 -1 ,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 镜,来自物体 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 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 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 ,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 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 像距,像 物体(填大于、小于) 。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 侧(填同侧、异侧) 。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 P63 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 (1) 做 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 5— 10cm 的凸透镜, 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 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 拿起你做的照相机, 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 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 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 给于指导。) (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 二 > 导学“投影仪” 1. 自 学课本 P64 投影仪 一、二、三段 (1) 认真观察图 3.2-4 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 镜。 (2) 投影仪的构造有: (3) 猜一猜:将投影片“ 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 何? 2. 演 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 投影片 F 放到载物台上, 调节镜头, 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 上图案的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正倒、 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 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 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3. 学 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并填表。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 三 > 导学 “放大镜” 做一做,看一看 1. 把手中的凸透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看到的 像的特征,教师予以点拨) 2. 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 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看到的像的特征) 3. 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 镜,像比物 (大、小)像与物在透镜的 侧(同、 异) ,所成的像是 的(倒立、正立) 。(学生完成表格) < 四 >. 当堂训练: 课本 P65 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镜 成像特点(大小、 像距与物距比 像与物在透镜 头 倒正、虚实) 较 的同、异侧 照相 机 投影 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 P91-92 课标导练 1 、2 、3、4 、5 、6 、8 、11 、1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 < 五 >. 导学“实像和虚像” 自学课本 P64-65 “实像和虚像”部分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 ○1 ,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2 ,能 否用光屏承接; ○3 ,能否用眼看到; ○4 ,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 “学到了什么” ,并对应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 P65 动手动脑学物理 3 、4 2、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 P91-92 课标导练 7 、9、10 3、分层作业:有兴趣的同学试着完成《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 P93 自主研学和合作 探究部分。 【板书设计】 $3.2 生活中的透镜 仪 放大 镜 实像、虚像的特征: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安排好课前调查活动, 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放大 镜、照相机和投影仪有初步的认识; 课后要求学生制作水放大镜、 冰放大镜及自制模型照相 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 1 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 成像情况获得丰富、 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 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 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 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 程中自主探究,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 安排了学 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 趣、发现问题、 激发矛盾、 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 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 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 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 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 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 第 1 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 有 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 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 在教学中创设合理 猜想情景, 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 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 要环节,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 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 实 验时应该观察什么、 测量什么、 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和论证的能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 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 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 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 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 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 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 再由凸 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 并产生凸透镜有 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新课导学 ? 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 镜都有凸透镜, 但有大小、 倒正和虚实的差异, 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 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 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 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 倒 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明确实验观察什么、 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 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 屏摆放位置。根据猜想, 实验时先改变物距, 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 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 进行实验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见附表) ? 分析与论证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 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 是否证实了猜想 和假设, 并进一步思考、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 点。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 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 进一 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 fU1>U2 (2 )、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 a、b 、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 律。 (3 )、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 )、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5 )、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即 U 1=U 2=U 3 = (6 )、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 电阻的大小因素。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 教学课时: 2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导体 绝缘体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试验:课本 13 页图 6.3-1 示 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 进行新课: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 )符号: R 单位:欧姆(欧) (Ω) 其他单位:千欧( kΩ) 兆欧( M Ω) 1k Ω=1000 Ω 1M Ω=10 6 Ω 例: (2 )、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a、材料 b 、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c、横截面积: 学生阅读: 13 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 学生阅读: 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 3、变阻器: 电位器、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符号 (1 )、结构:实物观察 (2 )、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 (3 )、作用: (4 )、使用: 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 3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1 课时) 猜想或假设: 学生完成 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电阻 R/ Ω 电压 U/V 电流 I/A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 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测量并记录 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 结果分析和论证: I、U 、R 的关系 结论:→ (1 课时) 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 I=U/R 单位: U-电压-伏特( V) I- 电流-安培( A ) R -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 U=IR 或 R=U/I 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 短路: R=0,I 很大断 路: R 很大, I=0 3、例题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 880k Ω,氖管 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 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 R=880k Ω=8.8 ×105 Ω U=220V I=U/R=220V/8.8 ×105 Ω=2.5 ×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 2.5 ×104A 例题 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 4.8V , 流过的电流是 320mA ,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学生练习:完成 21 页的 4 个计算题(认真检查) (1 课时) 4、综合练习 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 4.5V ,测得 R1 的电流为 0.2A ,电压为 2V;求 R2 的电流、 电压和电阻。 2、在下电路中,已知 R1=6 Ω,R2=10 Ω,当开关闭合时, V1 的示数为 3V ,求电源电压 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 10V ,R1= 5 Ω,R2=8 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 流分别为多少? 4、电路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 0.8A ,R=5 Ω,流过 L2 的电流为 0.3A, 求灯 L2 的 电阻有多大?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五、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了解钨的特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的兴趣培养。 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掌握电阻的特性。 电压 U 电流 I 电阻 R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一个电阻被接在 6V 的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是 2A ,若把它接在 12V 的电路中,它的阻值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阻――?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阻? 进行新课: 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 )、学生分析 I=U/R 可得 R=U/I 。测出 U、I,就可以求电阻,这种方法叫“伏安 法”测电阻(注意电阻的特性) (2 )、设计实验: 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 )、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 )、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第四次测量 平均值 (5 )、实验结果: 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六、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用欧姆定律的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重、难点: 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能用欧姆定律分析怎样安全用电。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家庭电路的样板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根据电路画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同学们,电池有电压,家庭电路也有电压,为什么前者安全?后者却很危险? 进行新课: 1、 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体是导体,阻值一般不变化,由 I=U/R 可知,电压越高,产生的电流越大,所以越危险。 参考资料电流:电流的大小对人体的危害 电流大小 人体反应 安全电压:不高于 36V (经验表明) 2、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 )手湿后人体电阻减少,由 I=U/R 可知,电流变大。 (2 )水是导体,又会流动,易使人体与电源相连。 3、 注意防雷: 雷电的特性、数 据避雷针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第七章《电功率》单元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3. .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 .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本章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他 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电功率的概念,了解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生 活走向物理, 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 本章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电能转化为热时,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等。让学生亲历科学探 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章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标准》精神和学生实际,合理地把握教学的深广度。 《标准》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初中阶 段的物理课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而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启蒙教育。 在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 《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编写的意图, 不要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 系统性, 教学中不必再出现完整的焦耳定律, 不要再进行有关电功率问题的繁杂的计算。 新 教材是根据《标准》编写的,而《标准》反映的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所需达到的最 低标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 《标准》之外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并把握 住深广度。所增加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要在知识上做过多的补充、拓展、加深。如:在进行“电和热”的教 学时,可安排“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关系”的探究;学习了“电功率 和安全用电”后可要求学生进行“生活中用电事故”的调查等。 (二)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 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提倡自主、 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逐步改变 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富有个性 地学习,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教材已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 的条件,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科学探究的地位,优化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对于“电能”的教学,建议采用“集体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实例 的分析、进行合理的探究和恰当的归纳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对于“电功率”的教学,建议 采用“课题解决式” 的教学方法, 利用明晰的实验确立课题从而明确探究方向和利用有效的 实例深化课题从而体现课题价值是本节课的两个重要环节。 由于“电和热” 的探究内容较为 集中,紧紧围绕“电流的热效应”展开,因此采用“主题开发式”教学法即可。至于对于实 践性较强、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教学,当然应该采用“实践 研究法”, 采用实践性的探究实验了解“电热和安全用电”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是 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至于“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由于新教材提供的是探究活动方案 (传 统教材为实验操作方案),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最为合适,在 教学中提供有效的讨论与交流来确定实验思路、 制定实验计划以及利用评估、 交流与合作来 分析实验的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章的所有探究活动中,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 程,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 替“亲历探究”,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当然在整个探究活 动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恰当的指导。 (三)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应让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到落实。 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物理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综合起来说, 也就是期望学生达到基本的物理科学素养。 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 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 由于新教材在编写时已体现了这三个目标的结合, 因此教师要领 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 为了促进这三个目标的实现, 教师 应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和方法的获得。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 科学探究 的勇气和能力得到培养, 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够树立, 学习信心和兴趣得到提高, 合作 与交流的意识有所加强, 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能够养成。 同时还应让学生感 受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乐趣。另外,教师对于教材中安排的“关于节能灯的讨论” (引 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一个电视记者的错误” (使学生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 事实的初步意识, 鼓励学生对事物持健康的怀疑态度, 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观 察家庭、学校、 社区的电气设备和设施电线路,找出不安全因素, 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或口 头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素材的教育功能,应该加以重视。 教材特点: (一)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老教材中的 “电功率” 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 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 识的基础上, 以学生较难理解的 “电功” 为核心展开的。 繁杂的旧知储备, 抽象的电功概念, 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 我们的生活息息相一) 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对知识要求的定位,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本章教材与老教材在编写的思路上有所不同。 老教材中的 “电功率” 是建立在学生初步理解 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学习了电压、电流、电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和欧姆定律等知 识的基础上, 以学生较难理解的 “电功” 为核心展开的。 繁杂的旧知储备, 抽象的电功概念, 难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而新教材利用生活中供电和用电两方面的例子展现了电能与 我们的生活息息相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 愉快地步入科学殿堂。如本章设置的 “章 首语” 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戈壁滩的风车,并以此作为素材, 设计了一些环环紧扣 的富有激励性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 又如课文第一节用两幅组合图展现了电能与人 类生活的关系,引入“电能”的概念。再如第四节教材以“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 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 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 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这一学生熟悉 的问题引入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 的讨论。 本章教材多处采用这种新 课的导入方法, 为学生提供熟悉、有趣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 养了学生把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新教材注重物理知识的运 用,密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提供了许多知识应用的实例, 如“家用电器的电功率数据” 、 “电视机和电风扇的散热措施”、“对于安全用电的讨论”、“空气开关”等。在“想想议 议”中提供了“顾客和售货员的矛盾”等事例。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会更加深刻 地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 (四)教材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为了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材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素材。 本章教材的 “动手动脑学 物理”绝大部分问题是属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经过思考、分 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如关于 “电流热效应的利用和防止的调查和 建议”、 “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电器设备和输电线路,找出不安全因素,向有关部门提 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等。学生参与了这些实践活动,通过观察、调查、思考、分析,从而 使自己的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培养。 本章教材在最后设置的 “我 还想知道”栏目中的“有的电池在大功率放电而失效后,放置一段时间,还能再‘生’出电 来,这是为什么?”的这一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思维空间。这种“课虽停而思未止” 的问题设置方式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课时安排: 1、电能 2、电功率 3、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4、电和热 5、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一、电能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2、过程和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重、难点: 电能的概念、相关单位。 围绕“电能”进行教学。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2 时( 1 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 2 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连接一个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小灯泡发光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 进行新课: 1、能量和电能: (1 )、能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存在方式: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原子能等 学生讨论:能量可以转化吗? 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举一些其它能→电能的例子 (2 )、电能: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能量形式。 学生讨论:电能的应用 教师总结 电能的单位:千瓦时( kW ·h)即“度” 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焦) (J) 1kW ·h =3.6 ×106J 2、电能表:测量电能的常用工具之一。 (1 )、电能表的结构: 接线柱、转盘、示数 (对照实物观察) (2 )、电能表的使用: “220V ” “10A ” “50Hz ” 接线方法 (3 )、读数: 例:投影图片 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 练:给出图片 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 (4 )、介绍新型的电能表: 3、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叫电功(做功) 有多少电能发生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符号: W 单位:与能相同 焦耳。 3、达标练习:课本后 32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二、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 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 P=UI 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 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 难点: 理解电功率的含义。 会用公式 P=W/t P=UI 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能表 教学课时: 3 时( 1 电功率, 2 电功率的计算, 3 电功率的测量)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电 能 电能表 500W ,其含义是 电功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能表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为什么?各电器的“ W ”是什么意思? 进行新课: 1、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学生讨论:如何表示?) 教师:规定一时间,看谁做的功多! ! (1 )定义: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 1s 内所消 耗的电能。 即 电功率=功 / 时间 P=W/t 或 W=Pt (2 )单位: W ――电流做的功――焦耳(J) t――时间――秒s() P――功率――瓦特W() 1W=1J/s 1kW =1000W (3 )、功率的应用、常见电器的功率 例:电视机的功率 P=200W = Kw 例:我们说洗衣机的功率是 例:课本 34 页例题 练习:课本 36 页练习。 2、“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 W=Pt 所以 若 P――千瓦、t――小位 则 W ――千瓦时 (1 课时) 3、怎样测量功率 学生讨论: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大小有没有关系? 试验表明: P=IU 单位: I――安(A) U――伏特(V) P――瓦(W ) 例题:课本 35 页例题 练习: 1、一只标有“ 220V 40W ”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若电路的电压为 200V ,求灯泡的实际功率? (利用本题解释额定――实际) 2、某电能表标有“ 220V 3A ”字样,这表最多可以在 220V 电压下给多少只 60W 的灯泡 供电? (利用本题解释功率可以相加)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锻炼学生根据公式 P=IU 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重、难点: 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标有“ 220V 11W ”“220V 22W ”的灯泡各 1 只, 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 220V 的电路中,它们的实 际功率各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压 U 电流 I 电功率 P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第四次测量 电功率 P=W/t P=UI 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进行新课: 1、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 )、学生分析 P=UI 测出 U 、I,就可以求的电功率 (2 )、设计实验:讨论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 )、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对学生的电路要进行讨论。 (4 )、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5 )、实验结果: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是不同的; 2、本试验你得到的启示: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四、电和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 重、难点: 电流的热效应:电能 热能 热效应的计算公式: P=I2R P=U2/R 的使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阻丝、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连接一个使电炉丝发热的电路。 二、导学达标: P=I 2 R P=U 2 /R 引入课题:电炉丝、电饭煲发热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 (课本 38 页如图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热效应: 电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讨论:为什么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炉丝热的发红, 而导线基本不发热?电流的热效应跟什么有关系? 学生猜想 教师分析 结论: 跟电阻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阅读 39 页试验) 2、影响热效应的因素: P=IU=I 2R P=IU=U 2/R 即: 讨论:热效应与电阻成正比?反比? 例:把阻值为 6 欧、 8 欧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 12V 的 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解: R1=6 欧 R2=8 欧 U=12V I=U/R=U/(R 1+R 2)=12V/14 欧=6/7A P1=IU= I 2R1 = P2=IU= I 2R2 = 例:把阻值为 6 欧、 8 欧的电阻并联起来接在 12V 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结论:两公式都成立,一个是电流相同时使用(串联) ;一个是电压相同时使用(并联) 。 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学生阅读即可 4、达标练习:课本后 40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五、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保险怎样“保险” ;归纳安 全用电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观察体验电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观察体验保险丝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 “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的应用。 教具:电路演示板 保险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 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让 人触目惊心的。例如下面这些例子: 1、(羊城晚报) 2000 年 3 月 29 日,河南焦作一影视厅发生罕见惨剧——“天堂”烧死 74 人。 2、(羊城晚报 )2002 年 3 月 23 日 ,一民房今晨失火死2人 疑是家中电线短路引起 3、(厦门日报 ) “用电不当毁了世界文化遗产” 2003 1 月 19 日 19 时左右 , 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宫庙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特大火灾, 主殿在这场大火中全部烧毁。 师:上述的例子大多与电器有关。关于安全用电的知识,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一部分了,这 一节课我们从另一角度来学习安全用电的知识。 “电功率与安全用电” (板书) 二、进行新课 (一)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师: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区对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将电线换成更粗的, 电能表的额定电 流换成更大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上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家庭调查, 调查十年前和现在所使用的用电器分别有哪些。 屏幕上的是一个同学的调查结果。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调查结果。看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 师:添置了新的大功率用电器。 那么添置前和添置后对电路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用电功 率的知识来计算十年前和现在究竟是哪些地方不同。 让时光倒流回十年前, 我们的家里有这些用电器, (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 直径( mm ) 额定电流( A ) 你们能计算出干路的电流是多少? 生:计算。 师:回到我们现在,添置了这些用电器, (屏幕出示用电器的名称和相应的电功率)那么干 路中的电流又是多少呢? 生: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师: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板书) 现在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进行线路改造呢? 生:讨论回答 师:演示实验,证明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越大。得出:电路中同时使用的用电器不能 太多。 (二)保险丝 师:在刚才的电路中,由于具备安全用电的知识, 才避免了大的损失。 这都得归功于电路中 安装了保险丝。 (板书) 常见的保险丝如课文的插图所示。大家可以看看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 阅读书本的材料,可以参考桌面上的两个保险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关于保险丝的知识 呢? 生:阅读讨论 师:总结保险丝的特点以及使用保险丝的注意事项。 (板书) 生:练习(屏幕投影) 某学校教学楼里有 12 间教室,每间教室装有 40W 的日光灯 4 盏。如果你是学校的电工, 你应该选择哪种规格的保险丝?常用保险丝的规格见右表。 (三)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 0.21 3.75 生:根据投影的画面,对安 0.98 5 全用电的知识进行知识归纳。 1.02 6 师:归纳总结安全用电的知 1.25 7.5 识。(板书) 1.51 10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 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第八章《电与磁》单元计划 教学主线、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主线是“磁场”,磁体、电流周围都存在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质或电流有 力的作用,磁场能使运动的导体产生感应电流。 本章重点是揭示电和磁之间互为因果及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章难点是技术应用方面: 电磁继 电器、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 本章教学的难点是师生互动,共同达到课程目标中关于“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要求。 本章教材的存有一些缺憾:其一,缺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科技成就或注意事项的介绍; 其二,应该在书中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普资料或网站逐步引导学生到哪里或怎样去收集信息; 其三,教材应呼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科学实践活动, 并提供一定的指 导。否则,教学时很容易脱离实际,造成纸上谈兵或闭门造车现象。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主 动弥补,尽量落实新的课程理念,进行再创造。 课程内容标准: 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磁性物质”,如各种各样的磁铁、电磁铁等,重点是“磁场”这样的 空间无形物质, 如磁体周围的磁场、 地磁场、 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 过探究,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并尝试将“磁性物质” 及其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联系起来。 “电生磁”、 “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 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着相互作用”。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本章所涉及的物质是 “磁性物质” ,如各种各样的磁铁、 电磁铁等, 重 点是“磁场”这样的空间无形物质,如磁体周围的磁场、地磁场、直导线及通电螺线管周 围的磁场。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并尝试将“磁性物质”及其属 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 “电生磁”、 “磁生电”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 同的运动形式之间又发生着相互作用”。对此课标要求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通过实验, 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力的方 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通过实验,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 件。 本章地位与基本结构: 本章揭示了神秘莫测的电与磁的紧密联系、 电与磁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及电和磁在生活生产 中的应用。 教材从介绍生活常见的磁现象出发, 通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感知看不见、 摸不 着的“磁场”,在学生已有电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辩证关系。 “电与磁” 的关系在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材介绍了与我们生活最贴近事例, 例如对现 代社会影响深远的“电动机”、“发电机”、“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编者把这些内 容放在一起, 与旧教材相比, 从知识到应用, 在结构上显得更紧凑, 使电与磁的关系更紧密, 更能体现它们之间相互作用、 又互为因果的关系。 编者非常强调应用, 此意图从该章各节的 标题中尤显突出。教材忠实贯彻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 会”。 本章相对比较独立,但仍需要电学知识的基础,且对下一章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章知识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相当重要, 但除了“磁现象”知识较简单易懂外,其它知识比 较抽象难懂, 若要学得深透是不容易的。 课程标准对这一章的总体要求处在比较初级的水平 上。 课时安排: 1、磁场 2、电生磁 3、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4、电动机 5、磁生电 一、磁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2、过程和方法 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磁场、磁感线的含义。 知道磁场间的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 教学课时: 2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航海史引入磁场 我国在磁方面上取得的成就 进行新课: 1、磁现象:磁体吸引钢铁一类物质的现象。 试验: 47 页图 8.1-4 甲示,结论 (1 )磁极:磁体的两端,吸引能力最强的地方 南极( S 极) 北极( N 极) 试验: 47 页图 8.1-4 乙示,结论 2、磁场: 试验:把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 结果:小磁针都发生了偏转 (1)、结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对放入其中的某些物质有力的作 用,我们把它叫做磁场。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试验: 48 页图 8.1-6 示 结果:小磁针的排列很有规律,一系列的曲线。 (2)、结论: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带箭头的曲线表示出来,就可以形象描述 出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其方向有 N 极→ S 极)磁感线是一种物理模型。 几种常见的磁感线: 练习: 49 页画磁感线 指南针为什么总指一个方向? (3 )、 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场的 N (北)极在地球南极, S(南)极在地球北极(有些偏差) 。 3、磁化:一些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会获得磁性。 试验证明: 生活中的磁化现象: 探究:磁化钢针 3、达标练习:课本后 50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二、电生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2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指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 2 、 同 名 磁 极 相 互 , 异 名 磁 极 相 互 ; 磁 极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是 通 过 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 ;可以 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 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 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 53 页图 8.2-2 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 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这 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 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 管,也叫线圈,如 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 )试验: 54 页图 8.2-4 示 (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 N 极、 S 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2 )试验: 54 页图 8.2-4 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 结论: 指出图 8.2-5 中的 N 极、 S 极 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 55 页提示)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 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 N 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 N 、S 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 50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 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 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电磁继电器: (1 )、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2 )、结构:先观察 59 页的构造图再实物观察。 (3 )、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 (4 )、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 (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 学生阅读“想想做做” ,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 2、扬声器: (1 )、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 )、原理: 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 3、达标练习:课本 60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三、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 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 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磁场、螺线管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电磁继电器: (1 )、作用: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 (2 )、结构:先观察 59 页的构造图,再实物观察。 (3 )、原理:对照结构图说明。 (4 )、使用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说明。 (并总结作用、结构、原理) 学生阅读“想想做做” ,讨论回答文章中的问题。 2、扬声器: (1 )、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 )、原理: 注意电信号与声信号的转换,对照结构图进行说明。 3、达标练习:课本 60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分析这几种器材,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教学后记: 四、电动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了解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评讲上一节的物理套餐的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 等效一磁体, 把它放在另一磁场中,会不会发生作用? 进行新课: 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实验: 61 页图 8。4—— 1 示 结果: 结论:(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2、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实验: 62 页图 8 。 4-2 示 结果:转动(左右) 结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学生探究:让线圈转动起来 (让学生按照课本步骤完成,并说明这就是一个小电动机) 3、电动机: 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 (1 )、结构:转子、定子、换向器 (2 )、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实质是机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3 )、重点分析图 8。4-5 ,说明为什么要换向器。 (4 )、简述“生活中的电动机” 3、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65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后记: 五、磁生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知道发电机的原理,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 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50 赫兹,能区分直流电与交流电。 2、过程和方法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的关系。 观察体验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探索奥秘的方法。 认识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初步具有创造意识。 重、难点: 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 发电机的基本构造与原理。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线圈、开关、发电机模型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 、丹麦物理学家 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与 有关。 2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电动机的实质是 能转化为 能。 3、直流电动机是由 、 、 、 组成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流周围有磁场,哪能不能利用磁场产生电流? 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66 页图 8。5—— 1 示 结果: 次序 实 验 条 件 电流表指针反应 1 置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于磁场中, 且保持导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2 更换强磁体,增强磁场,仍保持导体与磁场 相对静止。 3 把单根导线换成匝树很多的线圈,仍保持导 体与磁场相对静止。 4 维持上实验器材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不 同方向运动。 1、电磁感应: (法拉第实验)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 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思考:要产生感应电流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总结) 条件: (1 )、电路闭合 (2 )、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利用这结论做成电动机) 2、发电机: 看录像、然后分析总结如下: (1 )、结构:转子、定子 (2 )、原理:电磁感应实质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交流电( AC ): 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 (分析清楚) (4 )、频率: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单位——赫兹(赫)符号: Hz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流频率是 50Hz 3、达标练习: 1、1831 年,英国物理学家 利用磁场产生 的条件和规律,进一 步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2 、 导 体 在 中 运 动 而 产 生 电 流 的 现 象 , 是 一 种 。产生的电流叫做 。 3、电路中产生 ,叫交变电流。 4、在交变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 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 是 ,简称 ,符号为 。我国电网以交流供电,频率 为 。 5、发电机发电过程是 转化过程,是把 转化成 。 6、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 。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69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后记: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单元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3、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4、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章概述: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有形的材料、能源是财富,无形的信息是财富的源泉。 在工业化社会里,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 而在信息化时代, 通信是信息时代的生命 线。信息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学习、生产的重要元素。了解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信息技术 的由来,现状和未来发展,是每个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公民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需要。 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初中物理教材中,介绍“信息的传递”的内容是必需的,它体 现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初中生对通信的知识既有兴趣又有需求, 所以 我们有必要把信息传递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课程标准对这章的要求并不高, 而涉及通信的知识又往往很难, 所以我们采用通俗易懂的方 式来展开教材。 “信息的传递” 一章内容涵盖了人类通信发展的过程和跨度很大的通信技术。教 材首先对通信发展进行回顾, 以组合图的方式展开, 使同学们对通信的历史有个概括性的 了解,也对现代通信的快捷和方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数字通信是一种既现代又古老的通信方式,数字通信在现代通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本章简单地介绍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并说明了数字通信的优势。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频率的电磁波, 但由于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 教材通过演示实验示意 性地说明电磁波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并给出了电磁波频率、波长和波速的关系。 我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了广播和电视, 教材通过方框图的形式简单地介绍了广播和电视的 大致工作过程。本章还介绍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为学生展示了现 代通信的发展方向。 课时安排: 1、现代顺风耳——电话 2、电磁波的海洋 3、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4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录像、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 激发学生不怕困难, 积极探索精神, 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 作用。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重、难点: 电话的结构与原理。 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电话机 教学课时: 1 时教 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烽火台” 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进行新课: 1、电话的结构: 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 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象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2、电话交换机: 想想议议: 完成课本 77 页的问题 结果: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 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 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 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3、达标练习:课本后 79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二、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重、难点: 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收音机、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1 时 项目 振动源 波的形成 水波 木棍的上下振动 声波 发声体的往复振动 电磁波 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 播? 电磁波 进行新课: 1 、电磁波的产生: 演示:课本 80 页试验 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 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 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 c 表示: c= 3×10 8m/s 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 m ②频率: 1 秒钟变化的次数,用 f 表示,单位 Hz 1MHz =1000kHz = 1000000Hz 它们的关系: c=λf 3、电磁波的分类: 课本 81 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阅读“科学世界” 录像 电磁波的海洋 3、达标练习:课本后 83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广播通信、电视、移动电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前面我们知道电磁波可以在真空、空气中传播, 这节课我们学习电磁波的一些应用。 进行新课: 1、无线电广播: 大致过程:课本 84 页图示 声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发射→接收机→声信号 但有两个问题: ①信号弱 ②频率低,传递性差 解决方法: ①放大 ②加一载波,接收后再去掉 例:声信号 10000Hz +载波 100000Hz = 110000Hz 发射 接收后 110000Hz -载波 100000Hz =声信号 10000Hz 2、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对照课本 85 页图分析说明 (传播过程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但多了图像信号,必 须把图像转换为电信号,与声音一起发射) 3、移动电话: 即有发射功能,又有接收功能。 (可以看做是广播电台与收音机的组合) 无绳电话: 阅读“科学世界” “STS” 观看录像: 3、达标练习:课本后 89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常识性了解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现代通信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科学的技术。 重、难点: 了解科学技术,培养学习的动力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 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电话、广播、电视、无线电话,着都是信息传递的方式,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还会越来越多。 进行新课: 1、微波通信: 微波:波长在 10m~1mm 之间,频率在 30MHz~300000MHz 之间的电磁波。 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频道,穿透性好。 缺点:传播近似直线,不能沿地球表面传播,在地面的传播距离短。 改进方式:需要大量的中继站,约 50km 一个。 讨论:能否用月球做中继站? 结论:不行,但可以用卫星做中继站。 2、卫星通信:利用卫星做中继站的微波通信方式。 同步卫星: 优点:覆盖范围广,只要三个卫星就可以让信号覆盖全球。 3、光纤通信:利用频率更高的光波进行信息传递。 优点:频率高,信息传递的效率高,可以同时开通大量的 频道,穿透性好。 但普通的光不可以:发散性,不单一 激光:频率单一、方向集中,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光导纤维: 阅读“科学世界” “STS” 4、网络通信: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 优点: 电子邮件: 因特网: 观看录像: 3、达标练习:课本后 97 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