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14 发布

数学计划总结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计划总结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 ‎ ‎   为了更好地交流和学习教学经验,在学校“评比课”活动中,通过精心准备和备课组、教研组的认真研讨和指导下,我较满意地开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 ‎ ‎ ‎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我选择本节课作为授课内容。‎ ‎ ‎ ‎  上完本节课后,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实录,并与备课组老师及其他老师交流,自己静心反思,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 ‎ ‎  一。课前的认真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 ‎ ‎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课前准备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内涵,并能分析出这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 ‎ ‎  由于本节课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自己感觉比较清晰,步骤比较顺畅。‎ ‎ ‎ ‎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几个感觉比较理想的体验:‎ ‎ ‎ ‎  1、从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入手,贴近生活 ‎ ‎ ‎  我从实际问题“在浦东世博园区内,有三个地铁车站,要在中间建一个展览馆,请问展览馆的位置建在何处才能使三个地铁车站到展览馆的距离相等呢?”引入,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实,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适宜的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接触和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 ‎ ‎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 ‎ ‎  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规律让学生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我首先从“画一画”活动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学生自己去测量、猜测结论,这时老师并不直接灌输,而是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验证定理的正确性并引导挖掘出逆定理,这正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 ‎ ‎ ‎  3、整堂课我设计了“十个一”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扎实有效,学生在实实在在中探索、接受了新知识,有所收益。‎ ‎ ‎ ‎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 ‎ ‎  如在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活动得出命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让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 ‎ ‎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的证明时,我引入分类思想,分两种情况加以证明。‎ ‎ ‎ ‎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从集合的角度理解时,又在对学生渗透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 ‎ ‎  5、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 ‎ ‎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这为学生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 ‎ ‎  本节课得到的定理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 ‎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 ‎ ‎  点P为MN上的任意一点(已知)‎ ‎ ‎ ‎  ∴PA=P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 ‎  通过这个几何语言的表述又可以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通过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课后应用时走弯路。‎ ‎ ‎ ‎  逆命题为: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 ‎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 ‎ ‎ ‎  ∵ PA=PB (已知)‎ ‎ ‎ ‎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 ‎ ‎ ‎  (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 ‎  6、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 ‎ ‎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用集合的思想理解时,制作了动态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 ‎ ‎  7、整堂课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反应较好,接受、吸收情况也比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会使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而且在探索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 ‎ ‎  8、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 ‎  对例题和练习的解决,把单单是为了做出题目,而是通过题目把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解决后能引导学生适时做出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并发现规律和有用结论。‎ ‎ ‎ ‎  当然,整堂课静下心来思考感觉有很多不理想之处。‎ ‎ ‎ ‎  首先,对于引入时的情境问题,学生回答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但由于自己没有做好对学生回答情况的估计,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而是一带而过,转入新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及时应对。‎ ‎ ‎ ‎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 ‎ ‎ ‎  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进行证明时,由于证明的思维方法平时很少接触,所以没敢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老师提示方法,缺少了学生对逆定理证明的思维,一部分学生的错误思维没有暴露出来,不利于他们对逆定理的理解。课后,向一些学生再次提出逆定理的证明方法,他们也能自己去思维,而且想出了更多的证明方法,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例如:已知PA=PB,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同学就说“老师讲的两种方法可以,还可以过P作的平分线,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证明这条角平分线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从而证得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等。通过这些,给我一个深刻的启发,以后的课堂教学应多相信学生,多给学生发挥、思维的空间,暴露学生思维方式。‎ ‎ ‎ ‎  再次,应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 ‎ ‎  整堂课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应对,在学生碰撞出不同意见的火花时,能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引导,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会更加深刻。‎ ‎ ‎ ‎  最后,整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比较紧张,教师要善于把握时间,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如最后的例2可以适时删减,增加学生活动做题时间。‎ ‎ ‎ ‎  总之,从对这节课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指导中,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本校的教学工作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