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33 KB
- 2021-04-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为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
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报告的相关工
作,市人大常委会成立由黄锦朝主任任组长,王丁路、陈志
身、董巧娟副主任为副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工作。
围绕调研的主要内容,分三小组进行,一组由办公室、研究
室、教科文卫工委牵头,主要调研科学有效防治情况;一组
由财经工委牵头,主要调研统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情况;一
组由民宗外侨工委、社会建设工委牵头,主要调研依法精准
防控情况。调研组通过召开市本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座谈会、
实地走访、赴各县(市、区)调研等形式,较详细了解了我
市疫情防控的总体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基本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坚决贯彻中央和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
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
手抓、两手硬、两战赢”的目标要求,突出“依法精准智控、
构建联防联控、科学有效防治”重点,强化统筹,精准施策,
狠抓落实,取得了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性胜利。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成
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10 位市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建立 7 个工
作组,全部实体化办公,统筹协调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各县
(市、区)上下联动,全部成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全面贯
彻落实省人大《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
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要求,严格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市、
县、乡、村四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织密织紧防控网。市人大
常委会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要求压紧压实疫情防控工作责
任,号召各级人大机关和各级人大代表积极行动起来,为疫
情防控工作贡献人大力量。
(二)筑牢防线精密有形。健全“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
智控机制,采用“五色图”进行区域疫情风险评估,实行分区
分级防控,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健全完善“健康码”
通行查验机制,全民申领、凭码通行。开发“四色预警”系统,
全力加强重点人群分类管控,不留盲区死角。采取“大数据+
网格化”管理手段,运用“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构建社
区疫情防控网格体系。实施“三类三色”管理模式,根据基层
实际分别按绿色、蓝色、橙色分类分级落实管控措施,守牢
疫情防控最小防控单元。把握“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
排查更加细致、管控更加精准,做好全流程管理工作闭环,
排除潜在风险。及时发布疫情权威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做到依法公开透明。
(三)救治诊疗科学有效。严格按照“集中病例、集中专
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完善救治网络和机制。坚
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实行 24 小时值守和发热门诊日报
告制度,严格筛查疑似病人,确诊后立即由市中心医院与东
阳、义乌、永康定点医院收治。市级层面实施医疗救治专家
组对所有病例实行一个专班、一套方案的救治模式。优化核
酸检测流程,实验室 24 小时接收病例标本,确保在最短时
间得出检测结果。深化全链条溯源排查,在报告检测阳性病
例后,第一时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阳性病例常出现区
域消杀。利用好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及时核查疑似病例、密
切接触人员、发热人员基本信息和活动分布。积极选派 107
名医务、疾控人员赴湖北、武汉参与疫情防控。
(四)统筹保障发展有为。精准施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出台《金华市大力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共克时艰行动
方案》,加大金融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企业降本减负。加强
监管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疫情以来全市市场总体保持平稳,
重要民生商品、防疫用品价格相对稳定。强化防疫防护物资
生产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有力打击疫情期间制售假冒伪劣
医护用品、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高
效推行政务服务“不见面”办理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金华市
“五减”政策通平台,全省首创“企业开办移动钉钉审”。积极引
导零售企业线上突围,办好“网上菜场”“网上超市”等电商服务
模式。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和处置,确保面上舆情平
稳。建立疫情期间心理干预工作组织机构、队伍,开展群众
心理健康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
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
我市目前在依法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工作中主动作为、举措得
力、成效较为突出,但在面临这场没有模拟考的突击大考过
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和短板。
(一)依法精准防控方面
1. 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不健全。一是公共卫生应急指
挥中心未建立。全市未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此次疫
情防控初期,曾出现指挥部架构多次调整,存在指挥层级不
清、多头指挥、政令不畅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导致各部门协
同配合不同步,各级接收指令不一致,指令末端落实不到位,
各类信息出现多头上报、重复汇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指挥效能。二是公共卫生应急联动机制不完善。此次疫情
防控工作之前,虽已建立公共卫生应急联动机制,但还存在
预案种类不够齐全、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够强、预
案执行不熟悉等问题。市卫健委作为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工作
的主管部门,下设处室无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省卫健
委、温州市卫健委设有应急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关职
责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只能由疾病预防控制与职业健康
处代行,职责不够明确,工作力量不足。
2. 精准防控过程还有待完善。一是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仍
然薄弱。社区是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但社区干部、网格员数
量偏少、力量较为薄弱,面对艰巨繁重的防控检查、上门随
访、基础排摸、居家隔离服务等抗疫工作,容易造成工作疏
漏。且抗疫时间拉长导致工作人员疲劳应战。社会组织参与
抗疫的防护保障、基本物资保障不足,降低了志愿服务积极
性。二是大数据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疫情中暴露出数据开放
共享协同应用不够,部分数据归集的及时性、准确性还有待
提升,“条”“块”分割的体制架构影响到部门、单位间的数据交
换和共享,大数据信息还存在精准性不足和滞后的问题。三
是目前外防输入工作形势较为严峻。当前我市疫情防控面临
境外输入、武汉解封等风险挑战。除义乌外,市本级及其他
县(市、区)涉外工作力量极为薄弱,在涉外疫情防控中难
以承担剧增的工作量。有基层反映,目前防控境外输入工作
中还存在漏洞,有入境人员跨地域、多种交通工具流动,信
息采集不全导致无法全过程排摸;点对点接回入境人员过程
中少数存在没有严格落实零接触闭环,存在失控风险。
3. 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未建立。一是全市未建立
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生产、
采购、调拨、保管等难以满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需求。
疫情发生以来,由于无储备物资,造成疫情防控相关物资严
重短缺,对防控和救治工作造成影响。二是公共卫生应急物
资生产、采购、调拨、保管等机制未建立。全市公共卫生保
障物资生产企业不足,调拨、采购应急物资的机制还不够完
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等保管制度还未建立。三是防疫物资
生产供应“特事特办”存在一定风险。疫情期间很多工厂紧急
上马的防护产品生产,有些涉及危化品的如消毒产品、口罩
的灭菌,存在源头管控松与后续打击严的问题。疫情防控中
的政府依法提前设置启动许可、使用、过程管理、后续支持
的条件不明,还需要完善。
(二)科学有效防治方面
1. 重大疫情防控能力不足。一是“重医疗、轻预防”现象
较突出。目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还是以临床医学为重心,对
公共卫生的投入相对不足,公卫机构“用则重视,不用则轻
视”,未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公共卫生事业,导致防
疫和医护人员短缺、新型病毒疫情相关公众健康教育不足等
问题,给疫情控制带来了难度。二是专业性人才缺乏。疾控
中心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上升空间等方面与临床医生存在
一定差距,人才流失情况普遍。市疾控中心核定编制数 94
名,现有在编人数 87 人。据统计,近三年全市有近 20 名业
务骨干离开疾控系统。因人才难以留用,缺乏公共卫生事件
的应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报道、突发事件现场
处理处置判断等人员。目前全市卫生专业执法队伍实际在编
人数占比约为 0.47/万人口(初步统计),离省里要求的 0.
6—1/万人口标准差距较大,公共卫生执法监督力度也相对较
弱。三是疾控设施设备不足。由于资金有限,用于加强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房屋新建、实验室相关设备配置
完善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保障设施不足。
2. 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不完善。一是公共卫生应急救
治专科医院和设施设备储备不足。我市目前只在市中心医院
罗店院区设有一个传染病治疗备用点,多年未使用,院区内
无重大检查治疗设备,不利于重症病人抢救;负压病房和负
压救护车老旧,无方舱 CT 等传染病检查专门设备,影响公
共卫生应急救治。二是应急救援力量配备不足。我市医疗急
救指挥中心现有 4 个调度席位,可用的院前急救救护车 19
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 2 辆,日常出车已处于饱和状态,未
建立院前急救应急仓库和救护车洗消中心。三是重大疫情救
治预案不完善。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人员、物资等不能
在第一时间高效率进行调配。在治疗过程中,分诊、病程和
治疗方案不够迅捷,未能和防控环节形成良好的信息和数据
互动、无缝对接,加大了院内感染的风险。四是重大疫情救
治专业力量不足。在临床医学方面,感染、呼吸、创伤、急
救等一些重点专业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急救医生、精神卫生
人员短缺较为严重;同时,因我市无医学本科教育院校,高
端医疗技术和医学科研力量也难以满足需求。基层医务人员
队伍较为薄弱,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缺编 1800 多人,尤其是
基层全科医生和妇儿保医生较缺,基层卫技人员流失情况较
为普遍。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1. 企业面临困难和问题较多。一是部分企业用工问题突
出。疫情前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地员工返岗存在一定困
难;当前,部分复工企业受产业链订单取消影响,存在无单
可做现象,容易引发劳动纠纷,规模性、群体性失业风险加
大。二是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受疫情影响,企业用工成
本、房租成本、资金成本、违约成本和原料成本等导致流动
资金紧张,企业经营风险加剧,希望政府扶持或低息贷款意
愿强烈。三是外贸出口需求降低。随着国外疫情日益严重,
企业订单取消情况大幅增多,甚至出现退运退货现象。经贸
展会受冲击,企业接单渠道受限。境外人员限制入境,个体
外商和采购外商赴义乌市场实地购买的人数锐减,市场采购
贸易受冲击。国际物流不畅导致物流成本上升,汇率波动频
繁导致收汇风险加剧。
2. 惠企政策实效有待提高。一是政策出台适应性不够
强。面对新冠疫情,各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
但制定政策时有的未能统筹考虑原有政策和应急政策,造成
企业应对政策敏感度下降。如前期鼓励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
与现阶段企业订单延后或取消存在冲突。二是减息政策落地
效果不够理想。在走访调研中,部分复工复产企业或部分受
疫情影响较为严重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提出减免贷款利息等
诉求。受地方财力及利息减免事权在中央的影响,地方政府
只能鼓励金融机构对受影响企业减免贷款利息,落地效果不
理想。
3. 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一是收入下降。1-3 月,全
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31.2 亿元,增长-5.5%。其中,
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 110.8 亿元,增长-7.5%。据测算,2-6
月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基金免征、减征,全市预计减
少收入 31.8 亿元;返还失业保险费按国办发〔2020〕6 号
执行,全市预计返还 20 亿元。二是支出增加。截至 3 月 31
日,全市共安排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资金 3.88 亿元,已下
达资金 3.88 亿元。因疫情防控需要,全市支持复工复产复市
等“三稳”方面补助支出预计 16.21 亿元。
(四)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一是疫情初期,封村封路等硬隔离措施起到了有效的防
控效果,但《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中断干线交通的,需要
报请国务院决定,实践中通过向上报批后再封闭道路的情况
不多。二是目前《传染病防治法》只对病人、病原携带者、
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等有隔离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对疫
区回来人员也实施隔离,相关法律依据不足。三是不同地方
实行硬隔离硬管控措施不同,有采取安装监控、有安排人员
在隔离对象家门口值守、有在居家隔离对象家门口张贴封条
并在所在小区公开栏公示,因缺少法律法规层面的统一设
计,导致具体实施过程中,时常发生冲突。四是《传染病防
治法》规定,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
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但因没有具体实施的法律依据,
实践中各地对“生活保障”具体限定范围、隔离费用是否收取
及收取标准做法不一。五是现行法律规定限制公民人身自
由、检查身份证等行政强制措施的执法机关是公安机关等执
法部门。而在疫情防控期间,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
在卡点检查出入人员身份证件、车辆信息等资料,限制有异
常情况当事人的行动等,缺乏法律的明确授权。六是由于缺
少对物业公司履职的相关查处监管机制,导致部分物业公司
不作为,未能积极主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本该承担的职
责推给街道、社区。总之,传染病等疫情防控方面法律法规
原则性强、可操作性不够。
三、下步工作建议
当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国际疫情持续蔓延。
我们要总结经验、放眼长远,坚决贯彻“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
始”“牢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疫情要强调再强调、
坚持再坚持,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的重要指示,针对此
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
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
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公共
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
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形成覆盖全市各级医疗卫生和疾
病控制的信息化网络,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采集、传
输、存储、危机判断、决策分析、命令部署、预案启动、实
时沟通、联动指挥等功能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提高
预警发布精准性和抢险救援精准性。设立市卫生健康委公共
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与触发
启动、指挥,建成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浙江中西部
医学中心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指挥机关。二是建立疫情早期预
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疫情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分
析及处理能力,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疫情
爆发流行的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快速应对措施。加快应急
预案的修改完善、迭代升级,协同、理顺各职能部门间、各
环节责任和措施。加强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提
高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
保障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
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
树立“大储备”意识,坚持“一盘棋”推进。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
制和应急预案,对应急物资储备作出相关政策规定,统筹生
产、需求、流动、分配各个环节,优化物资结构、提升储备
效能,强化动态管理、科学测算定期更新;规范应急调度保
障机制,建立应急征用物资、场所明细目录;加强引导做好
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有机结合,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医疗物
资分配,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的物资保障供应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做好顶层设计。
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
设、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
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资
金投入,确保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均衡发展。二是健全协同
机制。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功能互补、连续协同、防治结合
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
治工作机制。三是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注重工作重心
下移,推进卫生健康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社区)
覆盖。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
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配备,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四是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
激励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我市高等医学本科院
校建设,加强现有公共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培训。完善薪酬制
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允许”重要指示,允许医
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
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
奖励。完善职称评定规定,适当提高市、县两级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一是建立急救中心。将
我市现有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提档整合为急救中心,实现人车
统一管理,内设洗消中心、应急车库、培训中心等设施,按
5 万人口一辆配足救护车,并加大负压救护车配备数量。同
时建立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期临床用血保障机制。二是
建设传染病医院或院区。在市区新建 100 张以上床位的传染
病医院或市中心医院传染病院区,内设 20 间以上负压病房,
配备方舱 CT 等传染专用检查检验设备。三是加强资源统筹。
坚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合理分布病房床位等相关资源,
建立完善非常时期民用设施紧急征用机制。同时改善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优化发热诊室、留观室等功能设置,
提高应急隔离时效和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强重大传染病专
家团队建设。在“三名工程”建设中,加大传染病学科和人才
发展支持力度。通过学习进修、科研合作、专家下沉等多种
方式,提升我市重大传染病科研、救治能力。五是完善医疗
保险和救助制度。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
先救治、后收费,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
制度。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
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
务有效衔接。
(四)提高依法精密防控能力水平。一是全面依法履行
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切
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在处置重大突发事
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总
结并向上反映当前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和不相
适应的情况,建立权力和义务相统一、风险与责任相关联、
鼓励与惩戒并重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加
大精密智控力度。充分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
等数字技术应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大力推进智慧小区建设,
在“健康码”“复工帮”等“全域运用”智能化手段的基础上,加强
无人机、摄像头、门磁电子封条等硬件的配备和社区智能管
控等“局部应用”的开发,以科技换人力,在疫情监测、防控
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更大更高效的作用。要及时根据
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继续紧盯“中门”,
全力做好境外疫情的输入防控;继续紧盯流动人口,全力做
好流动人员精准管控。三是加强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和队伍建
设。城乡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防线。要以提高社会治
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目标,进一步加
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职责、属地责任、社区
管控、社会动员、区域协同,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
社区防控安全屏障。完善“基层党建+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
健全更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社区党员志愿者发挥更大
作用。要有效整合现有社会治理数据平台,有条件地下放数
据共享权限到街道(乡镇)一级。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
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来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着力打造一张覆盖
全面、体系完整、运转流畅、治理有效的全域惠民社会治理
网。
(五)推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
是加大金融支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建议在免除企业
逾期利息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贷
款利息的减免力度,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渡过难关。同时,
要高度关注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复产情况,降低大企业信
用风险。二是坚持精准施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一家
企业倒下,很有可能引起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一起受影响。因
此,要用好政策“工具箱”,打好帮扶“组合拳”,着力打通政策
条文和具体实施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注重落细落地提高政
策效能。支持对外贸易,疫情全面冲击全球市场,造成外部
需求发生逆转。要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
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支持“网红直播+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新
模式,带动实体产业加快实现线上销售模式转变。三是重视
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抵御外部不稳定风险的关键。要重视
消费拉动。结合地方财政收入情况,适时发放消费券,运用
杠杆激活受冲击最大的餐饮、健身、旅游等生活服务消费品
的消费。加快推动夜间经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游客
与市民的消费空间,让人们愿意消费、有能力消费,把在疫
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有力对
冲疫情对经济影响。四是着力稳定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稳就业就是给消费增长提供保障。建议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本
地就业渠道,通过弹性休假、共享用工、免费开展技能培训
等方式,吸引员工即使暂时离开原企业也能继续留在本地就
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稳就业帮扶力度,通过减免或缓交社保
费等措施减轻企业压力。五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一方面,
密切关注、科学研判财政经济形势,分行业分税收深入分析
新冠肺炎等各种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把握好组织收入力
度和节奏。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切实用好
减税降费、融资支持、专项资金、政府债券等财政政策工具,
进一步落实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要求,大力优
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减机关部门一般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