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14 发布

丁家小学关于减负提质工作的调研报告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XX小学关于减负提质工作的调研报告 ‎  第一部分:存在的问题。‎ ‎  一、 作业问题。‎ ‎  1. 由于各种原因,小学低年级仍布臵有课外书面作业。 2. 学生的作业均以书面作业为主,少有实践性的作业。‎ ‎  3.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辅资料和作业比较依赖,但作业又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 ‎  4. 较多家长要求老师要布臵书面作业,小学如此,甚至幼儿家长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  5. 作业量普遍偏大,占用了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 二、 评价问题。‎ ‎  6. 对学校及校长的评价,比较看重分数,特别是中学。‎ ‎  7. 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占了较大的比重,就算比重不大的学校,老师也特别看重。‎ ‎  8. 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最大,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以主要学科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评价内容和形式都很单一。 三、 师资问题。‎ ‎  1. 量的问题。学校之间教师在量上不均衡,有的学校严重超编,有的学校严重缺编,缺编无法保证课程的开齐开足上好。‎ ‎  2. 质的问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足编的学校,也有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更不要说缺编学校了。 四、 观念问题。‎ ‎  1. 家长的观念。就减负工作而言,家长、老师、学校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家长的观念急需转变。‎ ‎  2. 教师的观念。有的老师既是老师也是家长,由于攀比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  依然存在有应试方面的陈旧观念。‎ ‎  3. 校长的观念。由于校长观念的原因,用学生分数衡量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学生等情况也不在少数。 五、 课改问题。‎ ‎  1. 落实问题。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改是否落实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我们的课程改革,大多停留在表面,在落实的问题上还需要努力。‎ ‎  2. 信心问题。我们也在尝试着落实课程改革,但由于较多老师对课改没有信心,担心课改影响学生成绩,对课改投入的精力远远不及抓学生的考试分数。‎ ‎  第二部分:我们的思路。‎ ‎  一、 建立课业负担控制制度。‎ ‎  1. 建立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制度。根据“十项规定”要求,从课程计划、在校时间、违规补课、布臵作业、课外活动、考试、教辅、竞赛、评价等方面制定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制度。‎ ‎  2. 建立学生课业负担公示制度。在学校显著位臵公示课程安排、作息时间、学生作业量、课外活动时间、教辅资料的使用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减负提质告家长书》。 二、 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  1. 语数学科的评价。一至六年级只组织期末考试,由学校或年级组织命题和实施。毕业考试由学校自主命题,自行举行。‎ ‎  2. 非语数学科评价。根据学科性质,由任教学科组或年级组组织考查,考查可以安排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也可以在学期本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实践能力。‎ ‎  3. 学生特长的评价。学校建立学生特长展示和评价方案,通过提供展示的平台,如组织比赛活动、学生风采展示等将学生特长评价融入日常教育 ‎  教学活动之中。‎ ‎  4. 习惯养成的评价。由红领巾监督岗和学生校长助理,根据学生一日常规要求进行量化,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来给学生习惯养成评定等级。 三、 改革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  1. 改革班主任评价制度。针对现行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加大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力度。‎ ‎  2. 增设学生家长满意奖。每学期至少了解各班50%以上的学生家长对学校食堂、学科教师、班主任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并纳入绩效考核。 3.‎ ‎ 增设家校联系奖。通过建立制度,要求班主任或语数教师每学期至少和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或家访一次。以此了解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情况,做好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工作,以打造家校共同体,形成减负的共识和合力。‎ ‎  4. 减少考试分数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 四、 建立减负提质督导制度。‎ ‎  1. 学校层面的督导。学校建立减负提质和师德师风方面的督导制度,特别应建立年级组教师间的互相监督机制。‎ ‎  2. 建立片区督导制。教管中心每学月对片区学校至少督查一次,并将督查结果报县教委,纳入学校绩效考核。‎ ‎  3. 教委层面的督查。县教委可以采取联系科室查、异地互查、领导直接查、设立举报电话等形式进行有力的督查,并按考核兑现。‎ ‎  XX县XX小学校 2011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