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73 KB
- 2022-04-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广新局五年来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谋划及XX年工作计划 文广新局五年来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谋划及XX年工作计划
五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取得新成绩,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五年来主要工作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1、文化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n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相继建成滁州大剧院、“一校两团”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XX年市委市政府加快“三馆”建设步伐,落实了市博物馆和市文化馆的馆舍,目前正在进行市博物馆内部设计、陈列布展和市文化馆、市演艺公司的装修入驻工作,为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县加强“两馆一院”建设,全部完成新“两馆一院”建设规划,目前,建成2个县级新图书馆,在建5个;建成1个新文化馆,在建5个;新建1个博物馆,在建2个。加强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全市共建成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49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0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322个农家书屋、225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打造重大文化活动品牌,扩大滁州的影响力。XX—XX年中国农民歌会连续四年在滁州唱响,成为国字号文化创新品牌,荣获全国第15届群星奖和国家文化部第四届创新奖特等奖。中国农民歌会以其浓郁的乡土风味,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立足安徽滁州、面向全国、专为9亿农民打造的文化艺术盛会。“唱响中国·滁州演唱会”、“欢乐中国行·魅力滁州”也相继举办。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滁州地方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四届醉翁亭民间花灯表演大赛、首届皖东民歌大赛、“民生杯”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等群众民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彰显滁州的文化魅力。
3、文艺创作成绩显著
n 五年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突出主旋律,努力打造文艺精品剧目。鼓励本市作者以本土人物为原型,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京剧《沈浩》,黄梅戏《血泉》、《借妻》,新编古装庐剧《匡超人》等一批精品剧目,并在全市公演,受到热烈欢迎。组织参加省级艺术赛事获得多项大奖,舞蹈《淮河号子》、黄梅戏《借妻》在省第八届艺术节上分获演出二、三等奖。黄梅戏《借妻》、《血泉》在第四、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上均获金黄梅奖,其中《借妻》于XX年4月在央视11频道播放。现代京剧《沈浩》在省第九届艺术节上获剧目奖,主要演员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编剧、作曲均获三等奖。为进一步繁荣发展舞台艺术,目前正在组织排演大型黄梅戏《孝行天下》。积极参加“画里安徽——安徽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工作,我市《沈浩》、《御侮图强的淮军群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淮海战役之双堆集战役》、《民生工程进万家》等五幅作品入选,占全省1/10。
4、文化惠民工作扎实有效
n 认真做好公益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到XX年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五年来共送戏739场,送电影123626场,送书77870册,送春联40740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XX年春节期间“送文艺到基层”活动全市共演出70余场,数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市委书记江山专门作出批示:“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很好,望常办常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完善社区文化阵地网络为抓手,在全市开展了特色文化社区、特色文化广场创评活动,精心培植和打造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阵地。XX年评出了滁州市十大特色文化社区,示范带动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5、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
五年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圆满完成历时五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调查登记全市共六大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349处。共鉴定文物106件。完成全市一、二、三级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录入馆藏珍贵文物1477件,拍照片8862幅,顺利通过省数据库建设项目组验收。同时加强“大滁城”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抢救性清理发掘7处古墓葬、3口古井、1处汉代古遗址,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向国家、省、市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获批的省保有1处、市保有21处。今年协助市公安局XX区分局侦破一起团伙盗墓案件,现场起获文物40余件。XX年6月初,参加“古井杯全省文博知识竞赛”,在全省18支代表队中名列第四,喜获竞赛三等奖。全市7个博物馆全部对外免费开放。
n 加强“非遗”保护。五年来,全市共普查出“非遗”项目15大类205项,申报获批国家级2项、省级18项、市级48项“非遗”项目。申报确定传承人35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7人。申报确定省级非遗传习基地1个。组织编撰了《滁州遗韵·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系列丛书,共九册,157.5万字。XX年5月底凤阳花鼓参展XX第三届国际非遗节,并永久入驻XX国际非遗博览园。XX年6月15日,凤阳花鼓节目在“华东六省一市红歌赛”中获得两金一银大奖。凤阳县、XX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XX-XX年度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凤阳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XX—XX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正在组织编撰《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6、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n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以繁荣推管理,以管理促繁荣,文化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把好关口,做好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审批工作,五年来共办理各类批件1656件。加强日常巡查,开展柔性人文执法,加强对全市网吧、出版物、游艺游戏、歌舞娱乐等文化市场专项整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文化市场环境显著改善。五年来,全市共检查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书店、音像店、印刷厂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8万多家次,现场监看营业性演出225场;收缴各类非法书刊、期刊、盗版图书、盗版教辅近7万册;收缴各类侵权盗版及非法音像制品8万余盘;收缴盗版软件7245张;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取缔无证照游戏厅700多家次、无证照“黑”网吧200多家次、无证照书刊音像流动摊点300多家次、没收无证照游戏厅游戏机主板1.4万块、赌博类游戏机7800余台;拆除非法生产和安装使用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3486套,查处销售网点71个,没收非法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457套,收缴非法网络共享设备“电视棒”近20支,取缔非法电视台2座。
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市文广新局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参考外地做法,结合本地实际,拟制改革实施方案草案上报市委市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滁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市直三团一场一院的转企改制工作,组建成立滁州市演艺有限公司。整合滁州人民广播电台、滁州电视台资源,成立滁州市广播电视台。整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单位的行政执法力量,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XX年6月17日,滁州广播电视台、滁州市演艺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挂牌仪式,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获省通报表彰。XX年2月,滁州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文化产业发展加快
n 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XX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0.23亿元,占GDP比重达4.7%,总量排名全省第三位。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渐发展壮大。XX贝发文具产业园、金牛湖文化创意文化基地、南京1912文化街区等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滁州,发展势头强劲。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量贩式KTV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兴起,XX年第一季度,全市没有1家量贩式KTV,而到XX年第三季度已达到84家。演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市直演艺单位共演出近800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广播影视事业稳步发展
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全市各级广播电视台共发新闻稿近30万条,办专题近千个,设专栏逾百个,播放弘扬主旋律、爱国主义、歌颂党的广播剧、电视剧、电影逾万部。着力提高对外宣传水平,2240条新闻在省两台播出,有92条在中央台播出,全市广电系统共有近200件作品在全省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获奖,市局和滁州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花鼓沧桑》荣获全省宣传文化系统的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