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91 KB
- 2022-04-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某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总结 一、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工作思路,抓基层、打基础、创机制,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推出了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育产业集群等重大举措,努力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n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与全省基本同步,有效遏制了经济总量连续四个五年计划在全省所占比重直线下滑的趋势。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86亿元,年均增长10.5%,比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49元,年均增长10.0%,比预期目标高1.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5.59亿元,年均增长9.8%,比预期目标高1.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14.35亿元,高于建国至2000年的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5.2%,比预期目标高1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8.9:31.6:39.5调整为XX年的26.3:34.5:39.2,与2000年对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9,第三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
n 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十五”期间,我市以绿色食品为主要标志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迅速,“绿、旅、新”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农村改革不断深化,“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机制成效显著,农村基层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畜牧、笋竹、茶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半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4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达到82个,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达到7个,建成全省最大的乳制品供应基地、生猪重点调出区、中国南方重要的肉鸡生产基地和重点养鳗区。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8.46亿元,年均增长5.8%。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扩大经济总量的突破口,一批工业企业优势逐步显现,初步建成了一批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开始形成,竹木加工、纺织服装两个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首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1.68亿元,年均增长19.6%,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达到12%。服务业稳步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迅速,农村流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XX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33.7亿元,年均增长11.3%。旅游经济长足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XX年接待旅游人数达751.37万人次,年均增长15.9%,高于预期目标4.9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69亿元,年均增长15.0%,高于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85%上升到XX年的5.91%。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十五”期间,XX中心城市和各县城区公用设施得到明显改善,XX江南新区、西区,邵武城南,建瓯七里街等一批新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有16个乡镇被列入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23个住宅小区被确定为省级建设试点单位。大批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XX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5%,高于预期目标7个百分点;城市供水普及率96.23%,城市污水处理率15.8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1.65%,城市人均道路面积8.7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1平方米。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以XX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县(市)城区为依托、小城镇为基础的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城镇体系。
n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十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超百亿元,实施了94个重点建设项目和“十大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交通、能源、城建和社会事业项目。京福高速公路XX段建成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全线动工建设,结束了XX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国道、省道路面等级全面提高,武夷山、光泽、浦城、政和等方向五条入闽通道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建设改造累计完成2696公里,全市现有等级公路达到869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2691公里,交通制约有所缓解。全市1658个行政村已有1170个通简易自来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31.7万kw,全市现有水电装机容量达到71.4万kw。完成农村电网和部分城区电网改造。清淤各类河道318公里,修建各类堤防134.12公里,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3.06万亩,累计治理易涝耕地40万亩,建成山地水利蓄水池容积12.09万立方米,增强了抵御洪灾和抗旱能力。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十五”期间,全市农村税费、土地延包、集体林权、国企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市本级对县审批权限由697项减至131项,减少幅度达81.3%,县已经享有相当于设区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积极实施南接北联战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与沿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贸合作更加密切,利用外资和山海协作有新的突破。XX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37亿美元,年均增长11%,高于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值达到2.87亿美元,年均增长20.4%,高于预期目标10.4个百分点;山海协作实际到资超过50亿元。
n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应用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闽北星火技术产业带被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全市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获得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61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886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全市撤并村完小367所、教学点719个,创建寄宿制小学195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5.96%;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2所,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学校9所;地方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武夷高教园区建成投入使用,相继成立了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高中教育规模扩大,普通高中在校生达58314人,XX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3.0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XX市第一医院成功创三级乙等医院,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覆盖率显著提高,以乡镇为单位达到农村初保目标的有延平、建瓯等7个县,武夷山市被列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市孕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5.67%、住院分娩率97.9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82‰以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9%。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其他社会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n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十五”期间,我市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并取得新成果。闽江上游绿色保护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相继启动,全市界定生态公益林837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5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5.6%。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43.59万亩,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居全省首位。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工作成果得到巩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环境整治逐步加强,XX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了闽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二期工程。目前XX市辖区内地表水达到或优于国家三类水质标准的占90.3%;XX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6.4%,邵武、建阳、武夷山、建瓯市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其中武夷山、政和、松溪、顺昌等县达国家一级标准。
n 人民生活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十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XX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59元,年均增长8.8%,高于预期目标1.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070元,年均增长8.3%,高于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9,城镇恩格尔系数42.5%、农村恩格尔系数47.5%,达到预期目标要求;人口自然增长率7‰,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XX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6%以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1万人、20.46万人和30.5万人,城镇和农村低保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体基本纳入保障范围,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协同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开始由初步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十五”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结果。“十五”期间是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区域改革和发展新路子、新举措、新办法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期;是全市人民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时期;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这充分说明了“十五”确定的“建设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定位,体现了XX特色和优势,符合XX发展实际;也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围绕战略定位出台的一系列加快发展的决策、政策和举措是正确的、有效的。“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形成的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情况
n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市委作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战略决策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认真、科学编制一个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区域特色明显的五年规划,对于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明确方向、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和主要特点
以XX年9月3日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十一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标志,我市开始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重要环节,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布署、检查指导、推动落实。徐谦书记、陈桦市长多次就“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重要的指示,为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市发改委作为规划编制牵头部门,更是举全委之力,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市直各部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也做了大量工作。
n 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基本思路和总体规划纲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规划思路编制阶段,市政府组织市直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前期研究和31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邀请了以省社科院严正院长为首的研究人员进行指导,集中了省社科院参与人员的智慧,吸收了各位专家在宏观经济研究与分析、规划思路方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经过12稿的反复论证修改和完善,形成了XX市“十一五”发展基本思路。第二阶段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市委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着手进行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时邀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刘福垣副院长等专家进行指导,并就“十一五”规划编制问题,为市委中心组学习作了一场专题报告。总体规划纲要经过七稿的反复修改完善,XX年12月1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之后,形成《征求意见稿》送各县、市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又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增加相关的图表以及名词解释,形成总体规划纲要,并于XX年元月15日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
与总体规划同时开展编制的还有31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纲要下月经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之后,31个专项规划将分别由市政府或相关部门审定实施。
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n 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对接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提出了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把我市建成海峡西岸的经济腹地、南接北联的战略通道和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明确了我市在海西区中的新站位。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明确了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的新要求。
二是突出项目带动。把项目带动作为抓发展、抓机遇、抓落实的重要抓手,把项目带动贯穿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全过程,以项目来落实责任、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以项目来集聚生产要素、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我市“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中,对应九大战略任务,共筛选提出30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237亿元,以支撑“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
三是突出与省上的衔接。这次规划编制过程,是加强与省上发展布局、重大提法、重点项目对接的过程。到目前为止,省上规划共有25处,提到或涉及我市;我市共有134个重点项目列入全省“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居全省设区市第五位。
四是突出吸收多方成果。在规划基本思路编制阶段,市发改委委专门组织人员赴泉州、安溪、厦门等地考察学习兄弟地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编制工作经验;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组织赴上海、苏州、金华学习,还参考吸收了省上和福州、泉州、厦门、宁德等地规划纲要的构思和亮点,借鉴了广东省、浙江省规划思路和经验,努力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n 五是突出集中民智。在规划基本思路和总体规划纲要形成过程中,开展了多形式的集中民智活动。首先,组织人员赴十个县开展为期10天的“十一五”规划专题调研,征求和听取各县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其次,组织召开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人大、政协、社会事业领域、基础设施领域以及生产经营领域五个专场研讨会,专门听取各位与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再次,组织召开“十一五”规划发展布局务虚研讨会,专门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广泛集中民智,为编制好我市“十一五”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我市“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是根据市委《建议》的框架和要求进行编制的。主要包括发展环境分析、总体发展构想、九大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等12个部份。
n 1、关于“十一五”发展环境。《纲要》综合分析了我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从12249元向18600元跃升。发展经验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的阶段,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新的环境和形势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市将由打基础阶段提升为蓄势发展和加快发展阶段。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从全省看,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从提出构想、展开布局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福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市的发展空间。从我市的发展条件看,经过“十五”时期抓基层打基础,“十一五”加快发展具备了初步条件;“十五”期间我市形成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利于凝聚全市力量,加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市交通条件将有重大改善,产业和投资的集聚能力将明显增强,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央和省委高度重视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也将给我市发展更大的支持,目前我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区建设等已列入全省规划。因此,XX与全省一样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受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市场波动影响明显,加快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外开放度不高,科技基础薄弱,人才资源不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艰巨,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制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统筹发展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强化发展意识,始终坚持发展唯大、人民唯重、创新唯先、工作唯实,以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服务大局的合力,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
n 2、关于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全面推进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把XX建设成为对接长三角辐射内陆作用明显增强、生态资源优势有效发挥、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闽东北新兴发展区域。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纲要》提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六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原则;二是坚持推进统筹协调的原则;三是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四是坚持不断改革创新的原则;五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原则;六是坚持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3、关于发展布局。《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加快与全省发展布局和周边地区发展态势相衔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比较优势,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遵循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扬长补短,逐步完善和形成“三路并进、整体发展,中心集聚、连片推动,南接北联、两岸三地”的区域发展布局。
n 三路并进、整体发展。就是以浦南高速公路沿线的延平、建瓯、建阳、武夷山、浦城为中路,以京福高速公路沿线的邵武、顺昌、光泽为西路,以宁XX速公路沿线的松溪、政和为东路,形成三路并进、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
中心集聚、连片推动。就是发挥XX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建设邵武全省重要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增强对周边区域辐射效应;加快武夷山、建阳、建瓯中部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等县域中心城市发展,逐步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城镇群,推动小城镇、广大农村连片发展。
南接北联、两岸三地。就是主动承接闽东南、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把XX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内陆的前沿平台和交通枢纽。加强与港澳经济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形成引进外资较多的经济区域。扩大对台经济文化交流,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n 4、关于发展目标。《纲要》提出了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目标、统筹协调目标、生活水平目标、生态环境目标和35项指标。总的要求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XX年地区生产总值、XX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XX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0亿元,年均增长9.5%以上,力争更快更好些。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12.3%和9.5%以上;人均GDP超过18600元,年均增长8.7%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4﹕40.4﹕40.2。财政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力争财政总收入达到40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0%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2.5%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其中:XX中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以上,其中XX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n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确定“十一五”地区生产总值按9.5%递增,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从全国看,“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十五”,宏观经济形势将对我市发展产生影响。二是从全省安排情况看,“十一五”地区生产总值安排9%,我市规划安排超过全省0.5个百分点。三是按9.5%指标进行安排,既积极稳妥,也是留有余地的。虽然“十一五”规划中地区生产总值按9.5%进行安排,但在“十一五”规划的实际执行中,我们要力争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关键在于坚持持续较快发展,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趋势,防止大起大落。如果能够将这一发展势头持续五年十年,XX的发展就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就能够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XX年,我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瓶颈得到进一步缓解,在全省的枢纽地位更加显现;城镇群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带动力增强,县域经济更加活跃,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和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新的发展,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完善,物资供应更加丰富,就业总量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循环经济得到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建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平安,人民安居乐业。
n 5、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战略任务。为了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布局,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纲要》还提出了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九大战略任务,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科技和社会事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的新亮点
亮点之一:建设闽东北新兴发展区域。市委《建议》和《纲要》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把XX建设成为对接长三角辐射内陆作用明显增强、生态资源优势有效发挥、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闽东北新兴发展区域。这是我市积极对接全省发展布局,推进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的具体步骤和生动体现,也是我市“十一”总体规划纲要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n 亮点之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体察民情,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新课题。顺应这一新形势,我市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通过科学规划、典型示范和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推进闽北新农村建设。着重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搞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和库区发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等八个方面,全面建设闽北社会主义新农村。
亮点之三:建设海峡西岸重要工业基地。《纲要》强调,“十一五”是我市工业总量迅速扩张、工业比重持续提升的重要时期。要继续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做强现有优势企业,努力做大工业总量;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产业链的培育和延伸;以产业平台为依托,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积极发展项目组团,加快产业集聚;围绕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集中力量培育和提升木竹制品、纸制品、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电线电缆、汽车配件、纺织服装等七个工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电子器材、机械制造和冶金建材等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提升做强优势产业;引导和扶持生物制药业、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工业基地。
n 亮点之四:发挥海峡西岸旅游经济的龙头作用。《纲要》提出,要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效应,努力做大旅游经济总量,提高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我市旅游经济占全省的份额。把武夷山建成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整合各县特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促进生态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构建“北山南水”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对接全省旅游发展布局,大力培育旅游市场,延伸旅游经济产业链,建设高水平的文明景区,继续推进旅游区域协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台港澳的旅游合作和交流,努力构筑武夷山—阿里山旅游合作平台,在海峡两岸旅游双向对接中扮演重要角色,打造以武夷山为龙头的闽北旅游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在海峡西岸旅游经济中的龙头作用。
亮点之五:加快建设闽北城镇群。围绕中心集聚、连片推动的发展布局,做大做强XX中心城市,加快建设闽北城镇群,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以XX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加快建设规模结构组合有序、发展布局科学合理、资源要素有效集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城镇群。按照“三路并进”发展布局的要求,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抓住全市综合交通条件改善的有利时机,优化调整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推进闽北城镇群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n 亮点之六: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体系。《纲要》提出,要逐步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为网络,铁路、航空、内河航运综合集成,连接沿海港口、打通“长三角”和内陆省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增强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和国防保障能力,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实现XX中心城市与县之间的2小时交通圈,努力实现基础设施由“瓶颈制约型”向“基本适应型”的跨越。
一是抓好公路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在全面建成京福高速公路XX段的基础上,加快浦南高速公路建设,千方百计促进武夷山至邵武、宁德至武夷山、XX绕城、松溪至建瓯等高速公路项目尽早动工建设,积极推进浦城至浙江龙泉、建瓯至古田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积极策划邵武至光泽、顺昌至建瓯高速公路,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改造和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省上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扶持政策,继续改造建设3500公里农村低等级公路,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硬化目标,形成比较完善便捷的县、乡、村公路体系。
n 二是推动铁路建设改造。按照全省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支线的总体思路,主动对接连接中西部地区的向莆快速铁路通道;大力推进鹰厦、外福和横南铁路等级的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宁德至衢州铁路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境内铁路运输能力。积极配合铁路既有线改造,超前考虑沿线铁路客货运输站点改扩建,做好铁路和公路运输方式转换与衔接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快武夷山机场二期改造。进一步完善武夷山航站基础设施建设,分期建设武夷山机场新候机楼、新油库、机场办公楼及其他站坪,逐步完善全向信标台、航向台、下滑台等通讯导航设备。科学合理布局航线网络,增加航线航班,扩大客货物吞吐量,把武夷山机场建设成为闽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
四是加快内河航运建设。抓住省上开展闽江航道综合整治的机遇,积极推进闽江航道综合整治,改造与建设XX至水口500吨级货轮航道,建设XX港500吨级集装箱码头及吊装设备、货场仓储等配套设施,打通XX通往沿海的水上通道,实现闽江航道XX段常年通航。
n 亮点之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点是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抓好水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四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资源,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全面推行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
亮点之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对接全省建设文化强省的规划,我市提出要努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十一五”期间,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建设XX大剧院、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县乡精品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县、乡、村及农村文化之家五级文化网络。其次要保护和挖掘“武夷文化”遗产,打造“朱子文化”品牌,弘扬“红色文化”传统,培育“一县一品”地方特色文化,发扬光大我市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优势,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社区、乡镇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活动。第三要建立多元化艺术生产投资体制,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第四要重视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加强农村图书网点等新闻出版网络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数字化和县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等项目建设,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面,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