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7 KB
  • 2022-04-24 发布

环保局近十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发展思路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环保局近十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发展思路环保局近十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发展思路   十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稳定了环境质量,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赣江源头保护绵江河出境水达到了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城区自来水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外地客人评价:XX的空气有点甜,水有点甜,食品、蔬菜有点甜。 一、主要工作措施   1、突出抓好源头治理,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n环保局近十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发展思路环保局近十年工作总结和今后发展思路   十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重视和加强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稳定了环境质量,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赣江源头保护绵江河出境水达到了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城区自来水饮用水源水质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外地客人评价:XX的空气有点甜,水有点甜,食品、蔬菜有点甜。 一、主要工作措施   1、突出抓好源头治理,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n  一是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提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清洁生产,引导、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力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特别是近十年重点工业矿山、生产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累计达8000万元。如:719矿草桃背矿区共投资1000万元,对尾矿库全面改造。汇峰萤石公司筹资180万元,浦江公司投资50万元,对生产废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绵江萤矿、亨杰矿产品有限公司、万田钾长石矿等13家矿产开采企业分别投入800万元资金,完善了矿山环保设施。螺旋藻企业也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将生产废水排入蓄水池,进行自然净化、降解,有效地防止和控制了螺旋藻养殖废水污染。XX青投资7400多万元建成电子除尘治污设施和余热发电清洁生产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做到达标排放。啤酒厂、红都水产分别投资200余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全部投入使用。九华药业公司投入近100万元资金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二是城市污水垃圾治理工作全面开展。投资1个多亿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于XX年11月份正式投入运行。清水垃圾无公害处理厂已完成1950万元投资,正在加紧建设。三是重点医疗机构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等三所市级医疗机构共投入150多万元,建成医源性废水等污染治理设施。四是积极加强污染减排工作。下达了“十一·五”和“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XX—XX年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其中XX年削减COD781.1吨,占675.8吨任务的115.9%,XX年削减COD1076.4吨,占484吨任务的222.4%,XX年削减COD582.799吨,削减NH3—N55.235吨,100%完成年度任务。金都啤酒公司、金瑞发制品公司将锅炉燃煤改为燃烧谷壳,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此外,我市还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管道天然气,使用清洁能源,以减少城市生产生活对燃煤、木材的需求,进而减少污染排放。目前,我市大型企业、宾馆酒店、新开发住宅小区普遍使用管道天然气。以上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的加大,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改善了市域环境质量,确保了辖区内环境安全。   2、深入开展专项行动,违法排污企业得到有力的清理整顿。   近几年来,我市开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专项行动,对国家明文规定的2002年以前应淘汰的污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生产企业,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未执行“三同时”的企业,擅自闲置污染设施,无证排污、超标排污和偷排污染物的企业等进行了全面的排查。针对清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我们对红都水产公司、金都啤酒公司、万方生物公司等32家企业发出了整改通知,督促银沙包装公司、鸿福木业公司、柏丽欧公司、天元食品公司、福源化工公司等56个建设项目履行了环保审批手续,全市13家矿山开采企业全部补办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督促佳华电池公司、九华药业公司、XX青水泥公司等18家企业新上生产线申报上级环保部门进行了“三同时”竣工验收,依法关停了晨鸣实业有限公司、祥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沙洲坝陈东坑土法炼稀土加工厂等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取缔了日东、大柏地、XX、云石山等4家土法炼铜厂等一批“十五小企业”,拆除了生产设施,彻底消除了污染隐患。 n  3、严格建设项目管理,预防和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依法强化项目管理,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市委、市政府还成立了建设项目综合决策机构,对各类建设项目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逐一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工艺设备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落户;对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艺设备,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坚持不予审批。通过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前置环节,环评审批率明显上升,工业园区环评审批率由XX年前的28%上升到了71.8%,新上项目达100%。近十年以来全市286家项目履行了环保审批手续,杜绝了生牛皮生产加工等一批不符合环保政策、“二高一资”项目落户我市。同时,我们对已环评审批但未验收或正在建设的项目,加强了监督检查,督促尽快验收或执行“三同时”制度。   4、加强赣江源头和绵江河保护,改善水资源质量。 n  在绵江河水源保护上,一方面,从加大投入,完善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以及公共污染治理设施入手,抓好老污染单位的治理,抓好城市污水等公共污染源的治理。另一方面,从严格环保准入,规范环评入手,抓好新污染源的防治,切实抓好赣江源头和整个绵江河保护。“城考”监测数据显示:绵江河XX机场断面水水质全部优于我市水功能区规划的三类水功能区水质要求,绵江河塔下寺、清水两个断面水水质绝大多数指标优于我市水功能区规划的四类水功能区水质要求,赣江源保护区绵江河新院桥断面水达到国家二类水功能区水质要求。在城市饮用水源保护上,出台了《XX市南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办法》,划分了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区域,建立了保护区巡逻制度,禁止保护区范围内的污染水源的项目建设,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排污口集中整治“零点行动”,取缔了排污口,确保了饮用水水源的安全。   5、加快生态示范市创建步伐,推进生态立市进程。 n  一是制订出台《XX市生态市创建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XX市生态县市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提出了实施步骤,进行了部门职责分工,制订了奖励措施,计划从XX年起用五年时间,将XX创建成省级生态县市。二是开展省级生态乡、村创建申报工作。XX年开始实施省级生态乡村创建工作,XX年举办了省级生态乡村生态创建申报工作培训班。壬田镇、日东乡、叶坪乡、大柏地乡、日东乡湖洋村、壬田镇中潭村、叶坪乡叶坪村、大柏地乡院溪村、沙洲坝镇沙洲坝村、云石山乡石背村,共4个乡和6个行政村的负责人参加了培训。日东乡等4个乡镇和沙洲坝镇沙洲坝村等5个村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乡、村。三是编制《XX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的《规划》初稿经过征求各乡镇和市有关部门意见,并将修改意见汇总递交编制规划单位后,已通过了省环保厅的评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化,提高了农村环保工作水平,为生态市的创建奠定了工作基础。 6、强化宣传教育,公众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先后开展了“清理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绿化长征路,保护母亲河”、“争当环保卫士,组建环保志愿队”、“百米长卷万人签名”、“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拥抱自然,健康生活”、“绿色出行,从我做起”、“环保宣传电影下乡”等系列大型宣传活动,有效地宣传了国家环保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自觉性。特别是结合纪念“6·5”世界环境日,采取制作宣传栏、播放电视讲话、录音、展出图片、发放资料、召开新闻发布会、电影等形式,认真开展了大规模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出全民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7、创新环保工作机制,加大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 n  一是坚持把环保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近几年尤其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组建以来,我市把环境保护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作出了“把XX建设成为现代化山水田园风光和富有浓郁红色历史文化氛围的新XX”的重大决策,提出要把XX建设成为美丽的XX“窗口”的奋斗目标。为了落实好这些发展战略决策,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常研究环保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实地检查指导环保工作,基本建立起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二是重视环保规划工作。为确保全市工业布局合理,便于治理,减少污染,除编制《XX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外,我们还编制《全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三是优化环境保护工作环境,提高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市政府开展了涉及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的清理,取消了入企检查审批、排污费减免等不适宜、不合规的各种政策;充实了环境监察、监测人员,配备了环保执法巡逻车,建成了三级环境监测站,环保监测执法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为全面开展环保执法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 n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振兴中央苏区经济为契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按照XX省“绿色生态XX”、“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总体部署。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为目标,以严格环境执法和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为手段,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有组织地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以实现市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到XX年,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展趋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划目标内,部分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削减,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完善,达到省级生态市的要求。 2、具体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   ——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满足Ⅱ类水质标准的比例100%;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市区环境噪声达到2类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达到4a类标准。 n污染控制指标 ——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10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85%; ——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80%;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0%。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指标   ——自然保护区增至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4.4%;   ——启动15个生态镇的创建工作,完成15个生态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论证;   ——启动“生态示范村”和“绿色社区”、“生态乡镇”的创建工作,力争建设完成29个;   ——有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 环保监管能力与投入指标   ——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环境监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基本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完成信息资源整合; n  ——城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例行监测点建成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全市主要河流及重点饮用水源地断面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   ——建立市级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监测系统; ——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到100%;   ——全面完成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 保障措施 1、落实环保责任,加强部门协调   加强领导,强化各级政府的环保责任,建立领导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全面落实环保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规划、国土、水利、农业、环保、城建、市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各行其职,通力合作,联合制定环境保护有关政策、措施,形成合力,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对涉及沿江开发中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请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会商解决办法,并形成工作机制。 2、强化生态理念,促进环境管理 n  认真抓好创建XX生态市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达到省级生态市,在“十三·五”期间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在“十四·五”期间巩固国家级生态市。建立创建生态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创建生态市的决策部署和组织协调;建立创建生态市领导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全面落实创建生态市责任;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监督、检查、考核及经验交流,并开展阶段性评比、验收工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情况反馈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保证创建生态市和污染减排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和完成。 3、完善法规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在全面贯彻国家、省级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现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污染防治、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流域综合管理、湿地保护盒建设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的地方法规体系,赣江源保护出境断面水达到二类水质标准,绵江河出境断面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资源收益者依法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建立XX市域范围内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准入制度;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生态市建设管理体制,强化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加大生态建设的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 n  不断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将环保规划建设内容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于远景规划中,作为重要内容和必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落实,确保规划各项工程项目付诸实施;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环保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环境保护,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促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推动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社会化运行;设立生态市建设专项基金,完善生态市建设基金管理体制,统一调度,专款专用,扶植贫困地区发展和重要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税收杠杆鼓励有利于环保的产业,闲置污染型企业和产品的发展。 5、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n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环保部门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继续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培训,扩大环保工作人员培训覆盖面,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环保队伍;完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针对目前污染减排和环保工作形式的需要,加快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环境执法监督、污染减排监管三大体系,促进环境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污染设施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在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实现现代化步伐,更有效地发挥监测和监理网络在环境管理中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初步建立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对重点、难点的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建设示范工程,推广实用的污染防治技术。 6、开展环保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围绕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环境与健康、环境与社会安全稳定等重点问题,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继续加强环保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保的氛围,调动全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健全参与机制,建立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通报制度,共享环境信息,发挥经济政策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保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