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66 KB
  • 2022-04-24 发布

粮食局去五年暨xx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暨xx年工作安排的报告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粮食局去五年暨XX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暨XX年工作安排的报告市政府: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粮食局的指导下,市粮食局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国家、省、市粮食政策,秉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为核心,以提高粮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主线,在强化宏观调控、提升产业发展、推进产权改革、严格依法管粮、加强行业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国家粮食局、省粮食局和市委、市政府多项奖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五年来,全市累计从生产者收购粮食850万吨,其中,托市收购粮食253.1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近5亿元。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规模全部落实到位,比XX年底增加了1.8万吨,同时,食用植物油脂和成品粮储备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粮食应急体系基本建立,指定60家为应急供应和加工企业,建立粮油价格监测点5个,及时掌握粮油库存、市场购销、价格运行态势,为市场调控提供数据支撑。军供网点布局合理,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n  粮食流通产业不断发展。积极引导企业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创立特色品牌,粮食流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粮食订单面积从70万亩增加到145万亩;粮油加工产值从40亿元一跃跨上120亿元,利税从1.1亿元增加到2.3亿元;粮食类国家级、省级粮食龙头企业从8家增加到17家,市级24家。国家和省著名商标企业从10个增加到25个。五年全市投入仓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200万元,总仓容净增20万吨、维修仓容40万吨,修建粮食专用码头2座,泊位3个,总吨位1750吨。全市国有粮库机械通风储粮和“四无粮仓”率达到100%;环流熏蒸、电子测温储粮率达到80%。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粮食库存监管和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发挥粮食部门优势,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科学储粮技术在全市农村逐步推广,到XX年全市科学储粮示范户已达1005户。启动粮食产业园建设,累计投资近2亿元,4家集收购、储存、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已陆续开工,其中1家已建成投入使用,已成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重要支柱。 n  粮食流通依法监管不断推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粮,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粮食行政执法机构、队伍从无到有,定期对粮食流通进行联合执法检查,规范了粮食流通秩序,保障了市场稳定和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了各级储备粮和政策性库存粮食的安全。五年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532份,连续三年被市行政服务中心评为行政审批先进窗口单位。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原则,圆满完成了XX年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化解经营性挂账3.45亿元,清偿农发行贷款450万元。在破解“三老”难题的基础上,强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市、县粮食局所属国有企业由100家减少为34家。扎实做好粮工贸企业改革收尾工作,粮工贸企业产权改制已完成,一些历史遗留难题逐步得到化解。购销企业资产负债率由XX年112.58%,下降到53.24%,经济效益逐年好转,五年共实现利润2100万元。   粮食部门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五年来,市局先后荣获了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先进单位、五年一度省人社厅、省粮食局联合表彰的“全省粮食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粮食产业化、粮食调控、监督检查、财务等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双拥模范单位、市第十三、十四届文明单位等称号。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系统呈现出风清气正干事业、群策群力促和谐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XX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n  一年来,全市粮食行业紧紧围绕全市粮食流通“十二五”规划和省局提出的“质量效益巩固年”、“两千亿跨越工程推进年”活动,扎实开展全市“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稳”上做文章,在“进”中求突破,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n  认真执行政策,粮食收购取得新的突破。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我市于今年6月12日-8月20日启动并实施了小麦托市收购预案,全市分三个批次先后入市收购。其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粮食局的具体指导下,市粮食局主动加强与市农发行、中储粮XX直属库和市相关部门的协调,认真做好市场引导,强化托市收购监管,一方面督促国有粮食企业严格落实小麦托市收购政策,真正做到理解政策无偏差、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缩水,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入市收购,满足市场需求。总体来说,今年全市夏粮收购市场平稳有序,确保了不出现“卖粮难”、不向售粮农民“打白条”,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满意”的目标。全市51个国有粮食收储库点共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29.5万吨。在做好小麦收购的同时,积极做好秋粮收购各项准备工作,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强化营销策略,防范市场风险。打好联购联销、代购代储、联合收购、委托收购等组合拳,实现在小麦托市收购的基础上“锦上添花”。预计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完成粮食收购44万吨,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36万吨的目标。由于国家大幅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之粮食流通活而有序,使得粮食收购价格持续走高,农民增收效益十分明显,仅政策性收购即实现农民增收近4000万元,创历年来售粮农民增收最大幅度。   强化粮食安全,清仓查库圆满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深入开展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三年提升活动,加大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抓好粮食日常检查和保管制度的落实。上半年,按照全国XX年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统一安排,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经过县级企业自查、市级普查和省级复查,至5月上旬圆满完成各项清查任务。共检查了全市辖区70个库区140个库点近50万吨所有中央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地方储备粮,以及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粮。检查结果表明,我市目前粮食库存数量真实、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n  推进跨越工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市粮食局紧紧围绕粮食产业化“2000亿跨越工程推进年”活动,对照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市落实小麦订单面积140万亩,完成了省、市两级的任务目标。上半年,市粮食局组织16家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了科企、银企对接活动,为粮企做大做强提供服务。我们还积极组织龙头企业管理者参加省粮食局主办的培训班,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经营体制和运营体制,提高管理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市有4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商标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2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产品入选“XX年度安徽名牌榜”;1家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喜获“安徽省卓越绩效奖”;有15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评为“省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4家评为“国家级放心粮油示范企业”。预计全年实现粮油加工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   打造产业平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退市进园已取得突破,市规委会已明确粮食一库本库土地规划意见,由粮食局牵头组织实施粮食一库本库及周边共80亩土地的征迁工作。市粮食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已落实禹会区工业集中区土地指标148亩,前期土地报征、挂牌出让等工作正积极准备,计划年底前摘牌动工建设。市粮食局引荐投资30亿元的中纺粮油XX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怀远县白莲坡科技产业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健全机制,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固镇县粮食物流园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XX县国有粮库退城进郊工作也已启动。环绕城郊的粮食购销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杂粮批发市场积极入市收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市军粮保障配送中心在去年主体工程竣工的基础上,4月底正式投入使用,为提升军粮保障能力奠定了基础,市军粮供应站同时荣获“全国百强军供站”称号。 n  加强市场监管,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围绕《条例》颁布实施八周年和食品安全宣传周,市、县粮食局开展了集中宣传活动,以版报展览、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行政部门依法管粮和粮食经营者依法经营的意识,引导群众健康营养消费。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新颁布的《安徽省粮食收购资格管理规定》,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准入,按照新规定办理了446份许可证。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以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从而进一步规范了粮食流通市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同市委、市政府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虽然有了一定突破,但小、弱、散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机制不活、人员冗多、应对市场的能力弱;许多基层站库基础设施简陋,库房破旧,设备老化,滞后于新时期粮食安全的需要。 三、未来五年发展目标 n  今后五年全市粮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粮食形势新变化,顺应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要求,始终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强化粮食宏观调控,坚持依法管粮,加快转型升级,在完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上有新作为,在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上有新突破,在粮食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上有新提高,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目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购销基本平衡,总量确保300万吨以上,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粮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粮食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粮食园区功能不断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粮全面推进,粮食流通法制化建设取得新成果。 四、XX年粮食工作的主要目标及发展思路   XX年,全市粮食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关键,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开创全市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主要目标是:   1、全社会粮食收购总量10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36万吨,销售36万吨,保持调控和稳定市场必需的商品粮库存。   2、监督、管理好市级储备粮、成品油和应急成品粮。完成驻蚌部队军粮供应任务,提升保障水平。   3、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确保粮食流通秩序稳定。   4、牵头负责粮食产业化工作,粮油加工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小麦订单面积120万亩。 n5、粮食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6、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整体盈利。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粮食购销工作,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XX年国家将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要认真研究最低收购价政策,分析把握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精心谋划市场粮的购销,繁荣粮食市场,搞活粮食流通,切实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增效,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规范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更好地发挥粮食库存“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统计和市场价格监测,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实战演练,提高粮食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拓展产销协作新领域,完善产销协作新机制,形成产销长期稳定多赢新格局。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军粮供应。全面提升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各级储备粮安全。 n  二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增强粮食产业经济辐射力带动力。实施以优质粮油为重点的订单工程,提高订单的优质品率和履约率。抓住国家发展主食产业化的机遇,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主食为重点的粮油深加工,提高产品研发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工商企业之间对接双赢,提升粮食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引导龙头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粮油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龙头企业实力和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名牌,放大市场效应。引导龙头企业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共享产业化经营发展成果。   三是加快粮食园区建设,实现粮食产业“二次创业”。抢抓机遇,充分发挥黄淮海地区粮食物流通道优势,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配套、集约发展、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总体思路,以国有粮食企业退市进园、退城进郊为契机,以建设粮食产业园为主抓手和切入点,全力组织粮食行业的二次创业。认真做好市粮食产业园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和建设粮食产业园,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发展要素参与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接承载服务功能。推动粮食储运向“四散”化变革,加快全市形成4个粮食物流中心的转变。 n  四是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创新,促进企业经营和效益持续增长。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大市属国有粮食企业资源整合力度,拓展重点企业发展空间,适时组建粮食企业集团;指导各县重组资产,做大体量,打造粮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力争用2年时间,每县至少打造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实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   五是深入开展粮食流通服务,优化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环境。按照为耕者谋利、为食者服务的粮食工作理念,进一步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做好服务,总结典型经验,探索建立粮食流通服务长效机制。继续扩大示范范围,放大示范效应,扎实推进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加强粮油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和安全储粮,严格规范粮食购销、仓储、统计、会计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发挥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市场监管,把监管和服务有机结合,寓监管于服务中,以服务的手段达到监管的目的。健全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加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完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不断创新监管方式,营造良好执法氛围。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配合和协调,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维护健康有序的粮食流通秩序,为全市粮食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六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注重招商引资与粮食园区建设、与发展龙头企业和民营加工业相结合,把粮食园区和物流中心作为招商引资的最大平台,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n  七是进一步加强粮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全行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粮食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粮战略,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粮食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粮食人才队伍。深入推进效能建设,健全提高机关效能的长效机制。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粮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强化服务观念,提高行政效能。继续加强粮食行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站库等活动,提升粮食行业文明建设水平。继续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强化粮食系统纪检监察和廉政建设。关注民生、关注职工收入,提升员工幸福指数,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粮食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