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00 KB
- 2022-03-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5篇【篇一】2019年10月11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县人大大表对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新场镇团结村、新新社区、东风村等地,实地调研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业产业发展、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县人民政府工作汇报以及部分镇、县级部门、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有规划、有抓手、有亮点,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一、基本情况(一)明确乡村振兴总框架,搭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健全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成立了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由县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任副指挥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成员,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成立县委乡村振兴办公室,具体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布置、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蓝图。根据县委、县政府“1+4”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成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并明确2019年争创省级、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镇1个、示范村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建立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确立了乡村振兴总体规划“1+2+N”思路,“1”指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即xx县乡村建设规划和xx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N”为各类子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目前,《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于7月印发,《xx县乡村建设规划(2018—2022年)》《xx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分别由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农业农村局编制完成。(二)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是抓好统筹协调。成立“美丽xx·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设立“五大行动”综合督导组和工作推进组,分别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五大行动”组织领导和推进实施。研究制发《“美丽xx·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xx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专项行动方案》《xx县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方案,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了三年总体规划、三年专项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划定了长期、近期工作目标。二是抓实具体工作。因地制宜抓实“五大行动”推进工作。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重点推进垃圾收、转、运体系正常运转,加快推进8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在58个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措施。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明确了58个行政村、31725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其中,6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项目选址及工程测绘,正在按程序组织进行设备采购。全县规划建设场镇污水处理厂19个,已建成5个,在建14个。在农村“厕所革命”
方面,计划任务数8959户、整村推进数11个。目前,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1168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3055户,进度分别达到41.6%、44.9%。依托场镇、市场、村小、村委会等既有公厕设施,推进农村公共厕所新(改)建128座。结合旅游、交通等相关项目,加快旅游公厕、交通枢纽及加油站公厕改造10座。在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方面,以“家园美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发展变化、‘六网一中心’”为重点,聚焦13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投入650万元。在农村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整合项目资金1350万元,安排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5个,统筹推进相关治理工作。(三)着力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一个镇(街道)一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村一个百亩特色产业(扶贫)园”建设思路,建成县级农业园区19个。全县“一区六带”建设成效明显,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6.5万亩、21万亩、6.36万亩、3.2万亩。xx绿茶出口量位居全市第一,达到2.3万吨,并成为全省首批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基地建设县之一。2019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4元,同比增加821元,增幅9.7%。在全省40个高收入组中增幅率指标位列第13位。以县级农业园区为基础,研究制定《xx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xx县2019年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新场茶叶园区、马村水果园区、甘江果蔬园区,年内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力争新增投资2300余万元。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按乡村振兴战略的构想,以新场镇、新场镇东风村、团结村等镇村为重点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取得初步成效。二、存在问题(一)宣传发动不足。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亮点可圈可点,但就全县来看,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不知道就不参与,不参与就不支持,存在基层特别是镇、村对群众的宣传不够、发动不够、组织不够。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二)工作不平衡。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县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些村社劳动力和人才大量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兴旺发展战略任道重远。(三)农技服务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近年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家庭农场5个,完成xx县新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和xx县马村水果现代农业园区2个县级园区认定,为我县农村产业兴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基层农技服务质量和技术保障不够。(四)项目推动滞后。项目缺乏资金保障,工作推动滞后,全县8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目前只开工建设2个,19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5个,还有14个在建之中,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1168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3055户,进度分别达到41.6%、44.9%。“五大行动”行动工作开展滞后,2019年相关工作完成难度大。
三、工作建议(一)加大宣传、家喻户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是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意义,宣传全县乡村振兴规划、宣传各地亮点和好的做法,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广泛汇聚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关于创建省级、市级先进镇(街道)、示范村要求,指导相关镇(街道)、村社加快开展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园区发展,全力打造亮点,积极争创省级先进县,省、市先进镇(街道)、示范村工作。同时,以点带面,积极规划和包装生成项目,有序推进其他镇村乡村振兴工作,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技队伍服务、培训、考评机制,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四)强化统筹、确保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所需资金达到1.4亿余元,资金需求量大,需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大相关项目包装生成、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资金及时到位,为项目建设按时完成提供资金保障。【篇二】一、基本情况(一)组织领导推动情况。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市民族宗教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从实现脱贫攻坚转向重点扶持民族乡村振兴。二是加强试点推进。全市省级乡村振兴12个特色乡镇中民族乡1个(xx穆云xx乡),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中民族村15个,乡村振兴中心村100个中民族村8个,306个产业薄弱村中民族村44个。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在xx电视台《多彩xx》专题栏目展示民族乡村发展成果,推出“多彩xx”微信公众号,弘扬xx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乡村振兴的舆论氛围。(二)扶持政策落实情况。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乡转移支付、民族补助款、xx文化保护、扶持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约1073万元。每年争取中央、省级民族资金3000多万元,助推民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深化挂钩帮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挂钩帮扶、分工负责等民族工作机制,在省“双挂钩”帮扶民族乡基础上,持续开展市领导挂钩帮扶9个民族乡,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26个民族村,县(市、区)党政领导、部门、企业挂钩帮扶其他民族村,基本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三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对58个民族贫困村和6218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进行了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准帮扶。截止2019年底,全市民族贫困村和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三)特色产业培育情况。各地立足民族乡村实际,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着力引导、培育、扶持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一是扶持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通过重点扶持,部分民族村产业初步形成。古田县富达村全村种植芙蓉李5200多亩,年产量7000多吨,产值7000多万元,是我市规模最大的鲜食芙蓉李产区,设有水果交易市场,拉动了旅游、电商等产业。蕉城区北山村大力发展畲药产业,建设畲药育苗、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种植面积3000亩。xx市穆云xx乡的水蜜桃和刺葡萄被分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成为民族乡村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二是示范引领和帮扶薄弱两头抓。培育了一批乡村振兴典型,福鼎赤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15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穆云xx乡入选2019年度xx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九仙村、新楼村、渔溪洋村、二铺村入选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帮扶全市44个产业薄弱民族村发展,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帮扶产业薄弱村工作机制,实现产业薄弱村挂钩帮扶全覆盖。(四)人居环境建设情况。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清楚、两特色”要求,将民族村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改善民族村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共有78个民族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共有4批64个村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每个村100万元,其中30个特色村寨试点村经综合评估后通过验收,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量和命名数均居全省首位。目前,第四批2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建设正有序推进。三是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动员和引导偏远自然村的村民向交通便捷的中心村、集镇迁移,通过移民搬迁改善民族乡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市异地搬迁安置少数民族群众累计达6万人。(五)文化保护发展情况。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连续15年举办“三月三”xx文化节活动(其中连续五届承办xx省“三月三”xx文化节),带动广大xx乡村“会亲节”“牛歇节”“桃花节”等民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开展xx非遗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支持xx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民族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xx文化展示、传承、交流场所建设,建成县、乡、村、民族学校四级民族文化站、文化室、传习所(基地)等文化基础设施140多处。20个民族村列入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四是促进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民俗活动与xx非遗展示、xx乡村摄影、xx美食展示与制作体验、xx特色商品展销等内容融合,推动民族乡村旅游,全市4个民族村被列为AAA级旅游景区,20个民族村被列为省级旅游村(特色村)。二、存在问题(一)民族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一是民族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民族乡村财力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振兴发展。如古田县6个民族村,最高集体收入不超过20万元,其中石峰、梅坪、富达以光伏收入为主,增收项目少。二是大部分民族村地处偏僻山区,立地条件差,实现乡村振兴难度大。xx市105个民族村,除溪塔、虎头、铁湖等10多个民族村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外,多数民族村地处偏远,村落分散,地理环境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民族村产业规模较小。除溪塔刺葡萄、虎头水蜜桃、富达芙蓉李、雷东水产等民族村产业具有较大规模外,多数村主导产业不明显,未能形成“一村一品”优势,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民族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未到位。一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全市246个民族村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有182个,部分民族村规划制订标准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不明显,民族风格体现不够。二是民族乡村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够,没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历史建筑保护、文化内涵挖掘与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融合不够。新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三)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一些偏远的民族村特别是民族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民族村交通基础薄弱,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等级较低。全市336个少数民族人口200人以上的自然村中,有31个村通村公路未硬化;路宽4.5米以下的村有110个。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资金不足。如霞浦县西坑村通村公路改建项目总造价526万元,交通专项补助299万元,资金缺口227万元。(四)民族乡村人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农村创业人才少。少数民族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偏远乡村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民族文化人才紧缺。xx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传承、发展人才不足,xx特色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三、意见建议(一)进一步落实民族乡村振兴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重要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政策措施在民族乡村得到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决定》要求,把民族乡村振兴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在项目立项、争取省级扶持、确定试点示范等工作中对民族乡村予以倾斜,并加强督查指导,促进各项政策落实。要加大挂钩帮扶力度,把民族村纳入美丽乡村、“绿盈乡村”、旅游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等建设。民族乡要严格落实省、市《关于做好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挂钩帮扶资金60%以上用于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二)进一步科学编制民族乡村振兴规划。一要坚持乡村发展规划引领。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把民族乡村振兴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根据民族村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村情和特点,编制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规划。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统筹谋划村庄产业发展。二要加大规划制定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组织编制、经费保障以及规划实施等工作,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要求,分类做好民族乡村振兴规划。民族乡村要按照“多规合一”的工作要求,把美丽乡村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有条件的民族村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三要推动规划落实。严肃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处理好保护、发展与建设的关系,严格执行规划,把少数民族乡村建设成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三)进一步培育民族乡村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民族乡村振兴的基石。一要因地制宜。根据民族乡村实际,大力培育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中药材、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细化落实“8+1”产业发展措施,持续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田经”
,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二要体现特色。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xx服饰、畲医畲药、xx食品、xx歌舞、畲乡旅游等特色资源,坚持产业发展与特色村寨建设有机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三要扶持品牌。发挥民族乡村试点示范辐射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强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和宣传,把民族特色和网红经济结合,精心打造民族乡村“网红打卡地”,使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节目、旅游文创产品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和卖点,扩大我市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把xx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植养殖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民族乡村发展。(四)进一步补齐民族乡村发展短板。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针对民族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薄弱方面,加大民生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二要扎实办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人才。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民族村医务室的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三要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落实《xx市xx文化保护条例》,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作用。依托特色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推动畲医畲药、xx武术、xx歌舞等文旅融合发展。(五)进一步加强民族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强民族乡村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村官的配备力度。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民族乡村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聚集。加大选派民族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等各类人才力度,服务民族乡村振兴。二要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农业农村局、民宗局、人社局等部门要将民族村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列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开展相关专项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懂技术、会实践、善管理的新型农村人才,培育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带头人。三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乡村振兴。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施“宁智回归”工程,密切与在外乡贤、高校毕业生等对接联系,吸引和动员他们返乡创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支持、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民族乡村振兴事业。【篇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我县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近期,我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十九大以来,xx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习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批示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区域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在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创造xx经验、树立xx样板。成立了乡村振兴指挥部和五大专班,加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的领导。制定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金发〔2018〕1号),印发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等五大振兴实施方案(金办发〔2018〕7号),编制了《xx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金发〔2018〕16号),形成了“1+1+5”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鱼山街道被确定为xx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乡镇,8个村被确定为示范村,鱼山街道示范片区被确定为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并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参与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一)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xx县是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世界蒜都”,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8年以全国第三的成绩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xx县常年种植大蒜60万亩以上,大蒜及大蒜制品年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70%以上,产品出口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单项农产品出口创汇多年居全国第一,品牌价值达到202.58亿元。全县建有大中型恒温库2000余座、贮藏能力300余万吨。围绕大蒜的加工、销售,全县发展大蒜加工销售企业800多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研制开发出蒜油、蒜粉、蒜蓉、发酵黑蒜、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深加工产品40多种,被命名为国家级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县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50余家,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3处,大蒜年交易量200余万吨,交易额180多亿元。全县种植棉花40余万亩,被命名为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棉花高产创建示范县。发展辣椒种植40余万亩,食用菌3000万平方米,圆葱、甘蓝、菠菜、芹菜等面积11.22万亩,各类瓜果面积4.65万亩。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000万头(只),淡水产品总产量3500吨。农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新六产”的框架布局基本形成,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二)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基本完成,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3%,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5%。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运作模式。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9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8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30余个,家庭农场达150家。(三)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79元,增长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道路、厕所、供暖、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七改”工程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形成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公路网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农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建管并举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健全了“户集、村收、公司运输、县处理”的工作运行机制,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处,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完成美丽乡村达标村建设338个,完成气代煤3300户,改厕7.4万户,危房改造485户,“村村亮”安装路灯8000余盏。鱼山蒜都小镇、胡集新材料小镇被评为省级特色小镇,化雨镇、司马镇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小镇,鸡黍镇东李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四)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坚持“镇当城建”
理念,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9.31%。全县建成新型社区47个,农村社区化服务覆盖达23%。农村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整合建立了全县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其他资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五)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力参与脱贫攻坚战,形成了三级书记抓、党政一起上的脱贫攻坚领导、监督和考核评估体系。确定了产业、就业、医疗、金融、旅游、教育“六大脱贫攻坚行动”,全县各级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创新开展党建“1+N”组团结对帮扶活动,建成国家级扶贫基地1处、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个,新增创业主体4078个、城镇就业、扶持创业5860人,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3546人,成为全省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3%,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六)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进过硬支部建设,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行,“两议四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严格执行,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农村法治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雪亮工程”顺利实施,全县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一村一警务助理”全覆盖,农村巡防队伍全覆盖,农村视频监控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县”,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建设,实现行政村善行义举“四德榜”全覆盖,叫响诚信xx道德建设品牌,逐步形成了高水平乡村治理能力和农村稳定和谐局面。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xx县乡村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大而不强,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短板,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够,各类融合主体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区域化、品牌效益,品牌意识不强,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大;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影响和制约了xx县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村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农村人才智力匮乏,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亟待加强;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少数农民群众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亟待提升,农村面源污染仍然比较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部分农村地下水水质不达标;农村基层党建尚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稳定脱贫基础不够牢靠,返贫风险仍然存在,脱贫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1.下步建议措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着力发展大蒜、棉花、辣椒、金谷、食用菌等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xx大蒜、xx辣椒、马坡金谷、王丕芹菜、红花斑山药、小张庄白梨瓜等特色产业环线,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实现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二是大力开展品牌营销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节会搭台、经贸唱戏”,宣传推介我县大蒜、辣椒、金谷、白梨瓜、山药等特色农产品,打好“营销牌”。加强与“济宁礼飨”
区域公用品牌深度融合,鼓励支持秋葵、蒲公英、羊肚等特殊优质特色农产品参评第四批“济宁礼飨”品牌目录,实现抱团发展。开展“名、特、优、新”产品调研储备。帮扶的“王丕青椒”、“化雨金针菇”、“张周胡长寿桃”、“王丕黄金薯”准备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注材料,争取三年内完成以上地理标志商标申注工作。三是依托集体经济强村,年内力争打造不少于5处市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场示范基地;不少于15处县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场示范基地,每个镇街至少再打造不少于2处镇街现场示范基地,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加强对村党组织带头人等群体的培训,增强致富带富意识和能力。(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补齐乡村人才短板。一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聘任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切实落实“三支一扶”基层服务政策,真正发挥优秀大学生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作用。二是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全力营造宽松优越的创业环境,进一步强化亿九科技孵化器作用,为孵化企业创造适合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持续改善xx“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三是抓好乡村人才培养,着力培育一批在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乡土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引导在传帮带、推动乡村振兴上尽其才、展所长。四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运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将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蒜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打造百姓精神家园。一是深化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集中整治婚丧嫁娶各种陋习,形成长效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做好乡村旅游培训工作,对接好省、市乡村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指导有关镇街继续开展A级景区村庄创建工作。重点做好羊山战斗纪念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同时做好省保、市保申报工作以及第十批县保申报推荐工作。做好小屯李氏民居二期修缮项目、满氏民居一期修缮保护项目资金申报工作。三是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进金龙湾文旅小镇二期、鱼山堌堆遗址公园等项目,借助打造政德教育基地提升羊山景区影响力,修缮布展鲁西南工委旧址、鲍楼红色教育基地、王丕庄民俗博物馆。重点打造以弘扬王杰精神为核心的红色研学游,以振兴乡村经济为主的乡村体验游,以九湖五河十八湾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四是积极开展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将儒学讲堂建设与镇街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机结合,依托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的设施设备、人员队伍、服务网络,开展乡村儒学讲堂建设。从每个镇街挑选一个村上报争取纳入市级“儒学讲堂示范点”。加大考核督导力度,充分调动镇街建设乡村儒学讲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统筹多方资源。争取在年底完成“乡村儒学讲堂”建设覆盖全县40%行政村的目标。五是创新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扎实开展送戏下乡、“舞动蒜乡”广场舞大赛、xx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和秧歌舞大赛等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着力利用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加大对镇、村(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备力度,提高使用效率。组织开展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全民读书节活动、送书下村进企业活动,多渠道向镇、村(社区)配送文化资源,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牢牢把握时间节点,层层分解目标,将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实到镇(街道)、到科室、到具体人,做到工作有人盯、有人抓、有人促,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同时不定期进行调度,组织各镇(街道)通过相互观摩、互相交流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统筹协调推进。突出质量检测重点部位,切实把好建设材料进入关、施工工序关、工程监督关、现场管理关和工程检测关等“五个关口”
,把质量监督落实到位。确保9月底前完成42个城区公交站亭的建设任务;11底前完成120个城乡公交站点建设任务。年底前,开通城区至马庙盐场、xx至羊山王小山(中路)、xx至胡集黄堆集3条城乡公交线路;对城区至孟铺(黄庄)城乡公交线路进行调整;完成城区至马集线路向兴隆延伸、城区至肖云线路向鲍楼延伸、城区至兴隆李草庙线路向胡庄延伸、城区至司马线路向杨官庄延伸的任务。(五)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一是年底五星级党支部达到35%以上,三星级以上党支部达到98%以上。注重发挥集群示范作用,实施“强村帮带”工程,以党组织抱团发展引领村级治理、公共服务、集体经济、精准扶贫等工作整体提升。抓好13个镇街农村党建示范区、2条示范线提质拓面。二是开展“千名支部书记大轮训”活动,选派不少于1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培训、挂职锻炼,组织10名经济强村、薄弱村组织书记开展“双向挂职”,在全县优选5—10个乡村组织振兴示范村作为现场教学基地。大力实施后备人才“递进培养”计划,每村遴选不少于3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后备人才,纳入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管理。三是探索建立与村干部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相挂钩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从当年度集体经营性收益增量中拿出一定比例予以奖励,激发农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2019年,全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5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四是选派10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派13名科级干部担任下派工作队队长。从县直部门单位选派1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分别担任党组织书记和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从县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中,推选30名左右的企业代表委员,开展“优秀代表委员联优村”活动。实现县直机关党组织联系村(社区)全覆盖,帮助基层党组织强党建、抓经济、促民生。【篇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部署,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近期市发改委老干部党支部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并以xx县xx镇王化村为例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xx市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总体概况xx省xx市xx县xx镇王化村,2016年6月由原王化、双福、民福三个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共3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69户,人口3008人。耕地面积4800亩(其中水田4520亩、旱地280亩),山林面积25300亩。该村总支现有党支部2个,支村两委干部6人,共有党员人数88名,预备党员2人。
(一)产业发展情况:王化村农业生产以水稻、油菜、油茶、柑橘、烟叶种植为主;养殖业以家禽、淡水产品、生猪养殖为主,牛、羊养殖数量少。2018年,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达0.5万亩,种植大户有9户,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显著上升,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面积达70%以上。全村农业总产值为1800万元,其中种植业1400万元,占总产值的77.7%,养殖业400万元,占总产值的22.3%;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60万元。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30元,达到全市平均水平。2018年全村共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9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户,家庭农场2家,专业合作社5个,共流转土地5000亩。近年来创立了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再发包经营的发展模式,由中南油茶有限公司牵头带动村民发展油茶产业,现已发展油茶种植面积2500余亩,建立特早熟柑桔基地2300亩。与此同时,该村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较多难题,如旅游发展项目投资因各种原因搁置,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难度较大等。(二)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全村大力推进“绿色存折、畜禽退养、秸秆禁烧”三大工程,加大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王化村蓝天碧水青山。一是全域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模式,赢得了广泛好评。二是在村全面实施畜禽退养和两拆两退,饮用水水质明显提升。三是按照不见火点、不见冒烟、不见黑疤“三不见”的要求,镇村干部在主要农作物收获季节加大禁烧宣传、巡防巡查和现场劝阻,作物秸秆露天禁烧“蓝天保卫战”取得初步效果。(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18年,全村完成道路建设、电力农网改造、绿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加固水库和鱼塘、清淤整修渠道、新建自来水厂等,投资1800多万元。全村道路硬化长度增加到29.5公里(其中高标准硬化达到6.5公里),硬化机耕道路21.5公里;全村25户以上自然组均已实现道路硬化自然通达。水利建设设施全面达标,有6座小Ⅱ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储水堰塘130口;开辟水渠39公里,其中硬化长度25公里,全村农田实现正常灌溉。生产生活电力供应充沛,农业生产、加工和村民生活用电得到保障,村级主干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6.5公里。村民安全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农户液化气使用率在95%左右。(四)乡风文明建设情况。村委会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每年开展“五星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培育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乡村文明新风尚,通过树立标杆,弘扬典型,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涨乡村崇德向善良好风气。全村现有图书阅览室一间,且与文化娱乐室和农技推广室共用。文化设施设备缺乏。图书阅览室书籍种类不齐、数量不够,村民喜欢的时政类、农技类图书更新较慢。体育建设器材未设置,村民希望在人口较密集的院落安装简易文体健身设施。(五)村庄治理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监督委员会、村民自治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同时,按照相关程序与相关部门及个人成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红白理事会等便民组织。总的做法有:一是充分发挥综治调解作用,加强矛盾纠纷调处与信访积案化解,全面推进“无上访村居”创建,2018年共调解各种矛盾纠纷38件,调解成功率达98.9%以上。二是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实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工作例会、督导检查、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大治理,对无牌无证等不规范摩托车实行专项整治,加强道路交通标识警示宣传,加强企业消防设施检查。三是每月不定期对道路、生产经营户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在水库、堰塘设置警示标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对全镇居民道路交通安全、安全生产、安全用火、用电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全村居民安全知识水平和意识。(六)脱贫攻坚情况。全村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对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90个贫困人口全面实施“两个帮扶全覆盖”“五个精准到户”,县级工作队进村结对帮扶,落实到户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村“六件实事”顺利推进,顺利“摘帽”退出贫困村序列。二、外地经验借鉴与启示为有效破解王化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我们从产业、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等几个方面,对国内一些案例作了具体分析,以期找寻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经验模式。
农村产业融合案例:xx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山川乡高家堂村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该村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围绕quot;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quot;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竹木资源,推动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启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未来。人居环境治理案例:xx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景宁县首个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在大均乡伏叶村启用。为推广智能垃圾箱使用,高效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乡干部、伏叶村民经常性对智能垃圾分类箱操作流程进行现场培训;村民每月领取分类垃圾袋,废旧物品分类丢进垃圾箱,系统积分还能对换日用品。通过现场操作培训、垃圾分类模拟、垃圾分类再次宣讲等举措,村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垃圾分类人人知晓,美丽家园创建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浓厚。启示:“大均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让村民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不仅实现了垃圾的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支持、人人负责的良好氛围。乡风文明案例: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主要做法是: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各地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农村优秀基层干部、老模范及各界成功人士等乡贤支持乡村建设,加大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财富及附着于其上的无形资产保护力度,通过挖掘当地乡贤文化,开设“道德评议堂”,发挥祠堂的道德教化作用,为乡风文明“活血化瘀”。启示: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些与城市同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财富,才让乡村文化显得弥足珍贵。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乡村文化发展离不开乡贤的带动,释放乡贤文化效应培育乡土文明新风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乡贤是美丽乡村、文明风行的引路人,乡村的文明发展离不开乡贤的示范带动。村庄治理案例: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以党组织为核心,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多元融合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一图、三创、五机制“135”乡村治理体系。一张蓝图即统一的规划蓝图;三项创新包括“为村”平台、三问三审三投入、三比一测评;五大机制包括组织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财力投入机制、多元参与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启示:以党组织为核心,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多元融合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对于凝聚基层民心、积聚发展动能、团聚自治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就业创业案例:xx省界首市舒庄镇主要做法是:充分借助广播、微信、电子大屏幕等媒体广泛宣传创业优惠政策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前景,设立技术人才服务站,创建国家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落实扶持资金,举办现场招聘会,邀请在外成功人士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青年代表参加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座谈会,吸引在外人才和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同时,还以村为单位,完善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数据库,建立台账,有序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启示:较为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培训模式是推动返乡创业成效的重要保障。三、对策建议结合王化村发展瓶颈和外地经验案例,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推行“产业+团队+项目+基地”
推广模式。拟定集产地环境、农资使用、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包装储运、检疫检验等标准于一体的产品标准及操作规程制度。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二是培育品牌农业。拟定农产品品牌推广计划,重点围绕“九蒸九晒黑芝麻丸”进行推广,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争创“三品一标”。依托市、县展示展销会平台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和品牌推介;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进行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提高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度。三是推进产业融合。推进农业内部融合,以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产业链延伸,乡、村两级可适当发展无污染型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推动功能拓展,创建“山水xx、灵秀乡村”品牌,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二)打造绿色生态家园。一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户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建立农村环境整治奖补机制,实行以奖代投,落实专人专业专段包保常态化保洁责任制,探索推进合同化环境服务。二是加快农业污染治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建设生态拦截沟、生态净化塘,实行生态护坡,最大限度减少因化肥农药流失造成的污染。加强养殖场粪污排放情况的监测整改,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三是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推进建房标准化,严格建房审批,重拳整治违建行为。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聘请乡村规划建设监管员,抓好村庄建设空间管控。抓好美丽庭院建设,开展美丽庭院示范、创建、评选等活动。(三)繁荣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学习借鉴石家庄龙化村“讲习+”模式、四川浦江明月村“政府搭台+公益助推+文创撬动+产业支撑+旅游合作社联动”模式、汉中市“百镇千村乡贤文化促进会”等全国优秀文化模式,组织开展符合本村实际的文化活动。加强策划包装,创新开展以重大节庆日、农事节庆、美食文化节庆活动,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将农村打造成为聚人气、凝人心的文化中心,保存乡村的乡土味道和泥土芬芳。(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开展村在职干部、后备干部摸排,选优配齐村(社区)干部。加强对村干部培训,提高村干部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和带领群众能力。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争取力度,改善村干部工资待遇和晋升渠道。二是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探索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组织,成立乡贤理事会、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等。三是提高乡村德治水平。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立规矩、正民风、促公益方面的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家规家训,广泛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活动。(五)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搭建基层劳务合作平台,采取定期举办“引企下乡”劳务招聘会等形式,依托本地工业园区、重点景区拓宽劳务就近输出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开展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就业创业等方面培训,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篇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年初,中央、省委、市委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分别下发了“一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目标、措施和要求。4月26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xx省安吉县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xx“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作出重要批示。按照上级工作部署,xx街道立足实际,选定调研课题,组建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入户走访等方式,专题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有关做法xx街道是全区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乡村人口最多的涉农街道。总面积47.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7万人,辖2个社区(xx社区、中青社区)、5个行政村(汉回村、檀木岭村、双塘村、竹安村、钟山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xx街道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并进。2015年开始,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汉回村、檀木岭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钟山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月28日迎接省级美丽宜居乡村考核验收,实现了美丽乡村从点到线的突破。2017年开始重点推进“治厕、治水、治垃圾”三大工作。截至目前,全街已改厕320余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6%;实现xx河、白沙河16.8万平方米的河堤河滩保洁常态化,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监管污水处理站3个,保证正常运转。今年5月8日,xx河清扫保洁到位、水质检测达标、民调满意率达98%以上,顺利通过了中央督查组黑臭水体治理督查。率先在全区实现涉农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域覆盖,垃圾减量22%。2017年,xx街道创建全市城乡环境卫生“三星”街道,创建省、市级卫生村2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市级城乡环境卫生五星村1个。坚持破解难点与打造亮点并进。推进移风易俗,保持拆违控违的高压态势、严格建房审批程序,实现新增违章零增长;推广全域种花,开启“花海模式”。xx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做法是:(一)紧扣“实”字布局,压实责任担子。一是突出政治“高度”。通过工委会“学”、班子会“谋”、专题会“议”、调研会“论”,凝聚工作共识,强化工作保障,统筹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xx河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域种花等工作,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转化为建设精美开福、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二是强化责任“实度”。立足乡村振兴,把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城乡环境整洁行动、“五星级”街道创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工程”,融入发展大局,并入核心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列入责任清单,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使干有标准、抓有载体、检有标尺、奖有依据。三是提升参与“广度”。通过组织推动、宣传发动、典型带动、会议促动,街村组三级贯通,街村干部、组级骨干、党员上下联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已初步形成。(二)紧盯“高”字布篇,提高工作实效。一是盯住“最弱处”。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各村(社区)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具体办法,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充分尊重承包农户意愿的前提下,盘活土地等资源资产,双湖种鱼场、众旺蔬菜基地等项目,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今年,结合钟山村创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成立2个土地专业合作社,在茶子山片区、xx小镇景区种植花卉、果木等近1000亩,实现土地增值、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量。二是做在“最实处”。推进治厕工作,完成改厕430余座,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86%。推进治垃圾工作,去年全街推行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拆除小垃圾围子540个,每户配备垃圾桶2个,创建省市级卫生村、垃圾分类示范村5个;今年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新建垃圾分拣中心8个,完成街道机关强制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减量22%。3个村(社区)即将迎接市级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创建检查,2个村即将迎接市级卫生村考核验收。三是攻坚“最难处”
。推进治水工作,推行河长制,强化巡河工作;聘请专业保洁队伍和巡查员,对xx河、白沙河实行一周两次以上巡查、一月一小整治,一季一大治理,河堤河滩保洁常态化。今年5月顺利通过中央督查组黑臭水体治理督查。8月至今,围绕捞刀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开展xx河全线河道清理行动,保持水畅、岸洁。加强对大明片区污水治理,坚持24小时巡查,查处涉污企业8家。清退生猪养殖132户,水环境得到改善。四是破解“最坏处”。推进治房工作,严格实行一户一基,对新建住房,一律先批后建,严格管控农村建房的位置、层高、面积等。对新建生产生活用房,一律先报备后现场勘察,并严格控制一户一处,面积在60平方米以内。保持拆违控违的的高压态势,加强巡查,畅通信息渠道,实时掌握建房动态。今年以来,拆违1.47万平方米,处置18期、19期规划遥感监测图斑422处,分类推进18个国土图斑整改。五是争取“最好处”。推进治风工作,结合厚德xx建设,推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文明新风、贫困帮扶等活动,整顿人情攀比、办酒泛滥、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三)紧抓“宽”字布点,拓宽宣传渠道。一是宣传资料进家进户进企。入户发放蓝天保卫战、水环境治理、企业污染源治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婚丧习俗等方面的海报、文件、倡议书等资料;组织志愿宣传队伍走进街头商户、走进辖区企业,普及保卫蓝天碧水知识。二是宣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借助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微理论·微宣讲”竞赛、睦邻夜话等,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邀请社会环保人士张运和开展专题宣讲活动,宣扬保卫蓝天理念。今年以来举行典型宣传活动11次。三是宣传报道有声有文有像。今年以来在各级媒体上发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报道14篇,其中3篇在xx都市、新闻频道等媒体上得到报道;“xx花海”成为热点话题,在自媒体中广泛传播,宣传效果良好。二、存在问题及主要难点近年来,虽然xx街道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但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盲点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工作中,主要还是依靠以上率下、组织推动式的展开,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制约、财务手续办理繁杂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等原因,部分村(社区)没有将其摆在优先位置,导致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配置的资源、力量相对偏弱,村(社区)基建投资、环境整治、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虽然村民建设家园的热情在逐步增加,但由于村民理念、传统习惯、技能素养等各方面制约,部分农民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村(社区)的事情,不愿投工投劳投钱,少数农民只希望从人居环境整治中赚取雇佣工资,得到实惠,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二)长效机制建立难。xx街道农村地域较广,村屯分散,农户较多且居住分散,加上村中房屋、林地、耕地、河道、沟渠等地域情况错综复杂,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的难度较大。通过近几年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提升,但公共配套设施、道路、绿化、环卫、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河道保洁养护、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房前屋后的清洁等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虽然街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不够完善,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持续、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三)村民意识提升慢。经过近几年垃圾分类回收、蓝天保卫战、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建房执行审批程序、移风易俗等工作的开展,村民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受传统文化习惯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村民的生活大多比较随意,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闲置老旧房屋无人清理,生活污水乱排乱倒,垃圾乱丢,粪污乱排,农药乱用,房屋未批选建、少批多建、无序乱建、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办理婚丧喜庆事宜引发的攀比、奢侈和铺张浪费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彻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仍任重而道远。三、重点工作及对策建议xx街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按照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全面总结吸收前期工作经验,充分学习借鉴外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做好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围绕三个空间,促治理到位。按照市、区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的要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五治”为重点,全面整治农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一是抓生态空间清秀。采取工程性措施,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覆盖,今年重点积极对接相关区直部门,加快推进茶子山农户生活污水治理、xx老街生活污水管网、大明污水提升泵站等工程建设。采取管理性措施,加强污水处理站运行、企业排水、xx河排口监管,严禁处理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保持xx河、白沙河常态保洁、清淤、砍青。用好管养“责任人”,发挥街村组三级河长作用,挂牌上岗,加强两条内河和沟渠塘坝等小微水体管护,实现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从严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禁止焚烧秸秆、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二是抓生活空间舒适。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今年的改厕任务,力争2019年全街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7%,2020年全覆盖。巩固生活垃圾集中清理、转运、处置、保洁等制度,加快构建分类减量长效机制,提升分类减量率。科学编制村庄建筑布局,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村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实行“一户一宅”,严格执行农村新建住房审批、新建生产生活用房报备制度,规范建房秩序;开展农村“一户多宅”专项清理整治,集中力量清理拆除长期无人居住和维护、破败不堪的危房、空心房;拆除有碍观瞻、闲置、废弃的猪牛栏、杂房、土坯房、残墙断壁;拆除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老旧房;拆除私搭乱建、违法建筑。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专项工作,倡导文明新风尚。三是抓生产空间高效。推广“鹊山模式”,对分散的耕地、闲置的宅基地、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帮扶、引导,重点引导农户以耕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建立专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瞄准市场需求,连片建成花卉、果木等农业产业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做好“统”字文章,尊重村民意愿,有效整合现有支农资金和项目征拆土地出让金等,采取股权量化等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要紧扣三个环节,促长效定位。一是推进规划管控。xx街道东北片区属于生态保护区,既未进入城市规划,也缺乏村庄规划。要秉持以村为单元,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引导各村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约束作用,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消除私搭乱建。二是推进环境管护。建立农村人居环镇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乡村公共设施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按照“五有”要求,建好专职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队伍。借鉴“百姓城管”的经验,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与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三是推进考评管理。制定目标、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完善调度、督查、考核、问责四个机制,实行月晒、季评、年考,压实责任,分级奖惩,激发活力。
(三)要发挥三个作用,促主体就位。一是街办当主导,全局统筹。推行“1+5”实施模式,“1”即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及时调度、一线指导、高位推动。“5”即按照“五治”任务,成立五个工作组,由一名班子成员牵头抓总、多个部办工作人员配合协作,层层抓落实、上下“一盘棋”。二是村级当主角,全党动员。强化党建引领,分解任务到村一级,督促各村履行“村为主”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运用“一事一议”决策机制,深入群众宣传发动,带领带动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三是群众当主人,全民参与。通过党员大会、户主代表会等动员部署,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发放宣传册,环境卫生整治与管护写入村规民约,村(社区)干部包组、党员包户,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式,动员群众落实门前三包、开展周五大扫除、参与清洁家庭评比、创建精美庭院,参与环境管护;鼓励企业落实门前五包,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清洁生产,创建精美厂房,营造社会参与、全民共治的氛围。(四)要围绕三个全覆盖,促品质进位。一是乡村绿化亮化全覆盖。突出生态性和景观性,推广全域种花、种树,全面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二是省市示范创建全覆盖。推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卫生村,市级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星级街道、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星级村、卫生村创建力度。在今年完成钟山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后,指导、督促竹安村、双塘村推进村庄亮化、精准绿化等工作,逐步开展创建工作,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由线到面的全覆盖,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三是道路通村入户全覆盖。用好市、区政策,推进乡村道路通村入户,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打造“四好”农村路。具体工作建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面广量大、长期而复杂、意义深远、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市、区、街道各级需要加强领导,加强政策研究,完善标准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把这一项工作落到实处,稳扎稳打地推进。一是加快补齐突出短板。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把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通信、物流等等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对2个3A级景区,要本着必需的原则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真正建成宜居宜游景区。二是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在资金使用上,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产业发展、支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帮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农民投入资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好。三是依法简化项目程序。相关职能部门加大项目手续办理方面的工作支持、业务指导,依法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招投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