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 KB
- 2021-04-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财政局 2020 年重点工作总结及 2021 年
工作思路
一、2019 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财政局深入学
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
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经济工作会议指示,紧
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打造世界名城
首善之区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奋斗目标,聚焦聚
力于区委、区政府“三大攻坚”“六大提升”重大决策部署,锐
意改革、主动作为,积极发挥财政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惠民生、防风险职能中的职能作用,有力保障了全区经济社会的
平稳健康发展。
(一)开源节流夯实财力基石。以财政收支平衡为核心,内
外兼修抓开源,精细管理强节流。做大收入蛋糕。合理把握组织
收入力度、进度、节奏,提高区级可用财力,全区财政总收入累
计完成 190.97 亿元,同比增长 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
成 103.68 亿元,同比增长 9.0%,圆满完成年初人代会收入目标。
争取可用财力。以财政体制为突破口,多渠道、到层面争取政策
支持做大区级可用财力,争取到市属做地主体开发项目土地出让
金计提 1%教育资金返还政策支持。坚持厉行节约。着力构建集
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实施“开源节流增绩效”专项行动,全
年一般性支出压减 5%以上,其中“三公”经费下降 3%。盘活存
量资金。深化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强化预算单位存量资金统筹管
理,盘活存量资金超 1 亿元统筹用于民生和城建项目。
(二)精准施策助力转型发展。围绕“一号工程”,打好财
政政策、资金和服务的组合拳,培植发展优质潜力税源。全面落
实减税降费。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举办“减税降费”政策
宣讲 8 场,参训 500 余人次,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企业。落实
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全年累计
减税降费 31.1 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6.3%。持续加大产业
扶持。从产业政策谋划入手,深入街道、平台、企业开展产业扶
持政策调研,为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提供方向。全年兑现产业扶
持资金 5.1 亿元,支持先进制造、金融科技、跨境电商、军民融
合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发展。全力保障人才招揽。配合经
济部门出台人才国际化、创客天下等多项人才扶持新政,全力支
持市场化、国际化引才,兑现人才政策近 1 亿元,用于高学历毕
业生补贴、人才赛会、区“百人计划”等项目。合力推进协税护
税。积极参与引进奥迪销售总部、红狮水泥等重点项目,成功推
动中粮国际等 9 家重点未属地企业落地。全区千万元以上经常性
税源新增 15 家以上,完成全年目标。
(三)统筹财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对资金“集中+集约”
利用,统筹财力提升“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能力,
全区民生支出 63.4 亿元,增长 14.0%, 占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
比重达 83.2%。做好民生实事,安排 2019 年市、区两级为民办
实事项目 9.4 亿元,确保了各项目顺利开展。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安排教育经费 19.2 亿元,保障了全区 6300 余名教师工资福利和
78 所中小学、幼儿园的运维。兑现民生政策,安排预算资金 7.6
亿元,用于全区残疾人帮扶、就业帮扶、养老服务等政策兑现。
支持平安创建,安排公检法预算资金 6.7 亿元,全力支持打赢平
安护航“八大战役”、争取省平安区创建“十五连冠”等工作。
提升城市环境,安排预算资金 6.4 亿元,用于垃圾治理攻坚战、
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创建“美丽河道”等项目。
(四)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效能。紧密结合中央、省、市财税
改革部署,寓服务于管理中,切实增强财政管理水平。国资管理
不断细化。全口径、全覆盖摸清区、街两级资产家底,向区人大
常委会报告全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推广上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
管理云服务平台,推进国企公车制度改革,整体节支率达到 35.9%。
绩效考核纵深推进。进一步优化预算绩效考核体系,推进预算绩
效管理考核由部门延伸到街道,全面增强预算刚性约束。绩效评
价不断深化。创建 2019 年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库,涉及 552 个项
目 26.35 亿元。完成人大指定监督项目 2 个、重点绩效评价项目
1 个,实施上年绩效评价“回头看”项目 12 个,街道、部门绩
效自评项目实现全覆盖。财政服务不断优化。立足于与集中财力
办大事相衔接、与预算资金安排相衔接、与财税体制改革相衔接,
深入开展“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累计服务 74 家次,解决问
题 70 个,办结率 98.6%。创优意识不断提升。荣获“全国财政
系统先进集体”,获评“2018 年度全省财政管理绩效考评”县(市、
区)财政局优秀单位(2019 年公布),为主城区唯一,“2018 年
度全省预决算公开度”位列全省 79 个县(市、区)第一名(2019
年公布),各项财政管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全面操盘抓实债务管理。面对严格的债务管控要求,
在保障全区重点项目序时推进的同时,切实做好债务风险的防范
工作。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有关
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债务长效管理机制。有效利用政府债
券。以最大额度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和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债券作用
为抓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 21.5 亿元,占比 13 个县(市、
区)份额的 13.3%,高于平均水平 5.6 个百分点,保障了城建项
目有序推进。推进融资平台转型。积极学习市场化转型先进经验,
成功推动区城建公司实现市场化转型,完成企业债发行申报, 获
得“投资级”国际信用评级,为浙江省首家、全国第 7 家区级国
有企业获得国际级评级,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
做好笕桥体育馆 PPP 项目入库相关工作,多举措拓宽城建项目筹
资渠道。
(六)强基固本铸炼铁军队伍。始终坚持把打造一支“财德
高尚、业务高精,担当意识优、创新能力优、奉献精神优”队伍
作为开展财政各项工作的有力支撑。强化党建引领。高质量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
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确保规定动作不折不扣、保质保
量,自选动作有声有色、成效突显。强化廉政建设。以岗位风险
点管控为着力点,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
标责任书,科室负责人定期汇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勤廉意识不
断加强。强化素质提升。以“财政大讲堂”为平台,全力推进“理
论素养提升、专业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提升、团队活力提升”四
大提升工程,切实增强财政干部的“看家本领”。强化梯队建设。
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干部轮岗交流
机制,开展了干部轮岗交流和选拔任用工作,全年提拔科级领导
干部 2 名,跨部门竞岗交流 1 名。强化运转规范。认真开展普法
教育宣传和财政法制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抓好
政务公开、信访、保密、档案、安全生产、人大政协建议提案、
领导批示件督办等工作,完善台账管理,确保机关内部有序运转。
三、2020 年重点工作思路
2020 年是 “十三五”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
胜之年。区财政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
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财为政服务工作理念,围绕打造长三角
高质量一体化先行区目标定位,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全局意
识、增强前瞻谋划,充分发挥集中财力办大事制度优势,全面实
施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民生事业
的投入力度,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大的工作
力度,为我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
撑。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2020 年将统筹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发
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全局意识、增强
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导向和效果导向,在 2020 年工
作中重点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三个原则、强化两个能力、做实五
方面工作。
围绕一个核心:强化“全区一盘棋”理念,紧盯紧扣区委、
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
形成政策合力、资金合力和工作合力,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坚持三个原则:1.坚持“过紧日子”原则。以保障财政收支
平衡为要义,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产,保障
财政运行的可持续发展。2.坚持“预算”原则。按照全单位、全
要素、全过程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约束。3.
坚持“绩效”原则。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将绩效理念、要求和方
法贯穿于财政工作各方面,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强化两大能力:1.强化“操盘手”参谋作用。进一步强化财
为政服务的意识,积极谋划财政增收渠道,确保“区委、区政府
决策部署推进到哪里,财政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2.强化“数
字化”管理水平。通过数字赋能,依托智慧化手段加强政策研判,
推动数字治理,促进服务转型。
做实五方面工作:
(一)在增强保障能力上更加积极有为。积极落实减税降费
政策,坚决兜牢“三保”底线,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一是抓
好财政收入质量。推行收入目标动态跟踪、月度通报制度,及时
掌控和督促各征收部门、街道的收入进度。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
调配合,着重把握好收入节奏和结构,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二是
关注税费政策改革。深入分析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
地方收入划分政策对我区财力的影响,高度关注中央税收下划、
留抵退税政策等相关改革的趋势,特别关注消费税改革动态,摸
清消费税税源税基底数,提前谋划做好政策储备,力争在未来利
益调整中占得先机。三是强化重点领域保障。坚持政府“过紧日
子”、让企业和群众“过好日子”,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将新
增财力和新增债券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支持产业功能区块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补短板,2020 年区级预算按照不低于
5%的幅度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四是严控隐性债务风
险。建立健全区级经营性用地预算管理机制,确保化债进度、项
目建设安排与土地出让时序相匹配;将 2020-2022 年化债资金纳
入中长期财政规划,积极筹措化债资金,督促建设主体制定和落
实债务偿还计划,切实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二)在强化资源统筹上更加积极有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运用财政手段统筹各类别、各层次收入支出,提高运筹资源的规
模和能力。一是用好财力资源。加强财政收入征收管理,做好盘
活存量和优化增量的有机结合,逐步梳理区街财政体制,完善财
政扶持政策,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切实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
二是用好国资资源。建立国有企业资产补充调配机制,梳理全区
房产和股权,盘活存量资产、整合优质房产,支持融资平台市场
化转型,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增强国有企业造血功能。
落实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三是用好杠杆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基础设施与公共事业,
继续做好电竞主赛馆、笕桥历史街区等 PPP 项目推进工作,发挥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四是用好债券资源。提早谋划,
争取申报的 2020 年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足额到位,为建设项目
顺利推进提供财力保障。
(三)在推进聚财生财上更加积极有为。全力推动产业发展
和企业培育,积极培植财源,不断增强财力运作的腾挪空间。一
是不断做强财源主体。将培育、招引、壮大市场主体作为财源建
设的抓手,协同经济部门梳理、调整区级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产
业扶持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财政资金引导职能,促进新增财源
快速增长。二是深入推进双招双引。关注数字经济、长三角高质
量一体化等领域发展,坚持平台打造和产业引育“双管齐下”。
在“招”上,发动属地单位广泛挖掘财政收入新增长点;在“推”
上,用好协税护税机制,全程全线做好对接;在“服”上,优质
高效地服务好存量企业,加快重点项目落地。三是持续优化营商
环境。认真贯彻“双稳”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用好区级信用
平台,构建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强化“店小二”意
识,持续开展、组织“走亲连心三服务”“上门服务至少一次”
“减税降费”等走访活动和交流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化、
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四)在推动全面绩效上更加积极有为。持续深化以绩效为
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将绩效理念、要求和方法贯穿于预算
管理全过程和财政工作各方面。一是优化完善绩效管理。以全过
程预算绩效管理为抓手,推动预算编制改革,强化绩效目标引领,
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度。落实与部门整体绩效相适应的
预算总额包干和挂钩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从阶段性工作向全
生命周期转变。二是深度开展绩效评价。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工
作机制,推动绩效评价扩围升级,科学制定 2020 年的监督检查
和绩效管理项目工作计划。强化绩效目标管理,推动部门绩效、
项目绩效管理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实现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编制、
审核、批复、公开“四个同步”。三是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学习
借鉴预算绩效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增强部门绩效理念和责任意识,
探索项目绩效结果与项目资金投向调整、预算增减、清理退出挂
钩机制,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五)在深耕队伍建设上更加积极有为。以争创全国文明单
位为抓手,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力推党建工作和
财政业务深度融合、同向发力,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
财政铁军队伍。一是聚焦政治引领,深化理论武装。抓好红色思
想阵地建设、深化财政大讲堂培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提升干部思想素养、理论水平和政治
站位,引导和激励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二是聚焦
服务大局,提升队伍能力。以打造忠诚担当、敢想能干的“狮子
型”队伍为目标,健全“选育管用”链条、创建“财青论坛”,
不断完善年轻干部培养机制,切实发挥出年轻干部在财政事业发
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三是聚焦主责主业,抓实党风廉政。坚持
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扎实开展以“敢担当、修言行、
强作风”为主题的党风廉政专题教育,坚持全面治理和系统防控,
进一步健全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持续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四是聚
焦正向引导,凝聚财政文化。综合运用“双微”平台,积极开展
正面宣传,展现财政工作成效和财政文化特色。抓实以“严谨、
务实、创新、至善”为核心内容的财政文化建设,将财政文化价
值理念纳入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
动,全面提升财政文化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