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38 KB
  • 2021-04-15 发布

关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3篇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3篇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关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3篇 基础设施建设报告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1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X年工作安排,5月7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秀侠带领人大城建工委、农村工委组成人员及部分委员,对我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看现场、听汇报、找问题、提建议、寻对策等方法,对我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拓展城市空间、健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工作思路,着力加强城区路网、管网、背街小巷整治、防洪排涝、公园绿地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几年来,新建改建东一块、河西新区等城区主次干道40公里,完成道路管网基础设施投资5.6亿元;改造背街小巷65条,完成20多条主次干道和10余处城市节点绿化建设改造任务,截至目前,县城绿化率已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完成县城道路、桥梁、广场、巷道等路灯15000余盏,亮灯率98%以上。县城自来水普及率85%,燃气普及率80%,污水处理率90%以上,经过多年努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城市品位、人居环境均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相继获得安徽省园林县城、安徽省文明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荣誉称号。 特别是去年以来,针对8.18特大洪水灾害暴露出来的一些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问题。县人大及时组织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研论证,针对调研组提出的意见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果断决策,制定方案,同时快速启动和实施城区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扩建提标及雨污管网的探测清淤等五项工程,计划投资2.2亿元,目前各项工程正在分期稳步推进,预计年底前将基本完成并初见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由于我县过去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策划、整合、包装和储备等方面不足,加之部分投融资政策性的调整影响,致使今年县城计划投资2.2亿元的在建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大部分将由县财政承担,这将进一步增加县财政的资金压力和风险。 ‎ ‎(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不平衡。从目前县城正在实施的基建项目看,特别是东一块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扩建项目建设进展较快,但整体推进不平衡。如淮海路南段总投资9600万元雨污分流工程项目,已完成前期设计招标,目前项目仍未实施。如果不尽早开工建设,将难以应对今年汛期带来的灾害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不到位。由于以前县城总体规划对城区空间布局的统筹协调指导性不够,导致城区供水、污水、雨水、燃气、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地上网线胡拉乱扯,虽经近年的综合整治,但统筹协调力度仍然不够,重复开挖、胡拉乱扯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超前谋划,多渠道争取基础建设资金。一是要充分利用城建项目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多的特点,超前做好项目的谋划、包装、申报,加大项目储备,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二是要运用市场化运作与财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进行项目搭桥,吸引金融机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盘活存量资产,整合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格局。 ‎ ‎(二)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要继续按照改造老城区,优化提升旧城区,加快建设河西新区的总体思路。结合目前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改造。做到重点突出,先急后缓,区块推进。二是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特别是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项目和雨污管网的清淤工程,要加快建设步伐,争取尽快建成使用。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是要强化县城总体规划对城区空间布局的指导。加强城区各类专项规划的对接融合、统筹地下、地上各类设施、管线网线衔接布局。二是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部门联动机制,循序渐进,强力推进城区强弱电入地的规划建设。三是要充分利用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机遇,结合县城实际,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综合管廊或管沟、管道,在现有条件下,能够纳入综合管道改造建设的,应做到应纳尽纳,应改尽改,避免各类管网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真正实现县城管网标准化建设,不断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 关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2 省政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XX年全省安排6000万元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XX年安排1个亿,XX年将增加到1.2亿用于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开展的春节回乡见闻调研活动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 ‎ ‎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XX年省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XX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省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关于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3 一、 调查主题:家乡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二、 调查原因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与此同时,三农发展滞后,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到了厄待解决之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合理解决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因此必须始终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以农民为本,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这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可以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决策的提出就把农村发展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2007年已经开始,新农村建设已然走过了一年的历程,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成绩很大,问题不小,各地红红火火建设新农村,取得喜人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诸多严重问题,不能不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重视,为此要对农村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开展了此次调查。 三、 选题目的 ‎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应当说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目标要求。但从操作层面上看,既涉及到硬件也涉及到软件。所谓软件包括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由此可见,新设施首当其冲。基础设施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行官、桥头堡。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有必要对家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以利于规划和建设,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我想这也是此次调查的一个着眼点。 四、 方案设计及调查方法 方案设计:将基础设施分为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六个方面。 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 2、 走访 3、 采风 4、 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五、 调查结果 1、 总体概况 调查显示我村总面积为8.3平方千米,下辖35个村民组,人口3571(06年) 注:下表系普查数据总人口数(人)3571 劳动力总数(人)2240 ‎ ‎ 06年外出务工人数(人)1580 长年在外经营人数(5年以上者) 82 06年出生人口数(人) 49 我村面积大人口多,为我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劳动力近3/5外出务工,全村经济明显呈现出打工经济的格局。由表可得全村人口出生率为1.39﹪,为低生育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2、 建设全村道路总长度达18.6公里,基本实现主干道铺设柏油路;各村民组内沙石路也有所进展,主要由村民自己出资,每人10元;06年全村实现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安装卫星接收装置6处;池塘、水库在往年基础上有所修复、深挖;已实现户户通电;06年通过政府扶助修建上百个沼气池,政府补助水泥和设备200元,人工由村民自己承担;村小学校舍得到新建;村集体树林实现伐后再植。 3、 收入 调查显示,06年全村全年总收入为5.1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收入为1.8万元,属低收入水平,这与村里企业少有关。村民人均纯收入为2700元,与全省基本一致,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农业深入所占比例小。 4、 支出 ‎ 村里主要支出为村委会委员工资(4600元每人/年,3人),另外由于2000年以前农业税陈欠,村里累积债务达10万元之多,因此每年的财政拨款村里拿出一部分用于还债,以致其他方面资金拖欠或不足。村民支出主要有子女学费生活开支人情往来和生产。 5、 生产 全村耕地总面积3342亩,人均0.94亩,大部分为水田,06年基本得到耕种,且多种两季,主要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00㎏左右。耕种主要靠畜力(牛),人工,机械运用不多。村里有私营企业两个,全年总产值为15万元,可称微型企业。 6、 生活 在家村民主要以吃穿住行、农活、家务度日。农忙时早出晚归劳作于田间,农闲时亦有许多农活家务,少有休息时间。只到春节才得真正清闲,但此时走访亲戚、请客吃饭也是累人之事,每到这时四邻常凑在一起闲话家常,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打麻将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也时常可见;因生活必需,村民每隔几天就会去商店一趟,因此去商店也就成为农家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部分村民亦有赶集的习惯;还有部分村民定期(周三、周五)去村里的基督教堂做礼拜,但他们不是真正的教徒。 7、 其他: ‎ 近年村里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现象滋长,花费少则近万,多则几万;村民普遍对大学生有羡慕追捧感,对村领导也是如此;06年不少村民改种田地为种植杉树。 六、 分析总结 1、 家乡概况 横店村位于桐城市与巢湖市庐江县交界处,为典型的农村腹地。我村为市政府命名的小康村(1995年),为我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之一。本村为丘陵地形,耕地以水田为主,经济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体。全村人口多是农业人口,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外出务工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民支出主要是子女教育或生活开支。全村耕地虽基本得以耕种,但农业收入在村中收入结构中所占比例已相当低,加上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部分村民撂荒土地,长年外出务工,如果单纯从经济上讲,这种做法更实惠,更容易赚到钱,但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① 沪蓉(上海-成都)高速公路贯穿全村,成为村里规格最高的道路!为满足建设高速公路所需的地势、土地要求,村里荒废了部分耕地以作修路之用,现如今路两侧的深池塘也是当时开挖耕地获得土方而形成的。公路两侧已完成防护林的建设。沪蓉高速的通行不仅成为我国又一条经济大动脉,也为我村村民出行提供了一定便利.同时合九(合肥-九江)铁路也经过我村。我村现代交通网已基本形成! ‎ ‎ ② 06年全村道路总长度达到18.6公里,村里主干道基本实现柏油化,行走几十年的沙石路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柏油路的通行一方面有利于机动车辆的行驶,有利于村民出行,也可保证雨天的连续行驶,因此倍受村民称道,修建柏油路由市政府拨款,私人承包;与此同时,各村民组内道路建设也有所进展,主要是沙石路,但较以往的土路已大为改善;田间机耕路也得以加宽加固,方便了农业机械如拖拉机、犁田机等在农忙时穿行其间,因此得到普遍赞成,组内道路建设由村民出资,每10元。但也出现资金分配不均现象,有些村民组村民交了钱,但路没有修,村里把钱全部拿去修几个村民组的路了,因此引起村民的不满。由此有些村民提出各村民组道路由各村民组村民出资自己修建,所交的钱不交给村里支配,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06年全村共投入4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占村全年开支的74.35﹪,为村里主要财政支出。村里财政资金一边倒,严重倾向于道路建设,反映出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急需改善,这也不利于其他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各方面不能均衡发展,不能协调发挥最佳作用。 ③ ‎ ‎06年全村大多住户改装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安装卫星接收装置多处,这一方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充实了其内心世界,也是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的表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④ 全村村民饮用水主要是深井水,很多住户用水泵从井中抽出接水龙头到需水处,这是我村村民用水常见方式。自来水的使用还很不普遍,与使用自来水相关的设施几乎为零。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想新农村建设中自来水也应得到推广。全村早已实现户户通电,但受全省电力不足影响,夏季用电高峰时会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加上高压输电线老化,变压器容量较小,村里也时常出现断电现象,这些应当在村里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06年政府推广沼气的使用,村里修建了上百个沼气池,政府补助水泥和设备,修建由农户自费,这种做法几推广了清洁能源,方便了居民生活,也有利于农村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节省村民在燃煤,气方面的开支,也可减少由燃煤气而造成的污染,着是一项利在长远的举措,因此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所谓政通则人和。政策利民,民必拥护! ⑤ 水利方面,只是在往年基础上对池塘水库进行了深挖,没有兴建任何水利设施,村里在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以致耕地亩产的不到提高,土地肥力下降,这反而增加的村民的开支!加上许多塘边树木被伐,水土流失加剧。这些问题不利于村建设的发展。 ⑥ ‎ 总体说来,过去的一年,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是使村民得到了较多实惠,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但也有很多问题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任重而道远。 3、 生活 村民大多表示愿意送其子女上学到大学,这表明大学生在农村、农民中的较崇高的地位,很多农民世居农村,他们认为孩子上大学是孩子走向城里、过好日子的惟一出路,否则还得在家种田,这也是当今农村居民的普遍想法,因此他们想方设法供子女读书直至大学。学费亦成为部分家庭的主要开支,高昂的大学学费也让部分家庭陷入困境,他们转而寻求多方支持(如国家助学基金、贷款),举家外出打工,这也成为农村中留守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少年儿童多的一个原因。 在谈及是否愿意其大学毕业的子女到农村就业时,大部分被访者表示随便他(她)自己,这表明村民对其子女就业方向或地点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这一点与城市居民认为其子女必须要在城市工作有很大差别。农民的质朴、善良,感染、感动着他们的子女,促使他们不断努力进步,即使是在农村工作。 ‎ 大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有用,他们的想法是我们这个穷地方一个大学生也没有,要是有几个大学生必定能飞起来。他们认为大学生下乡是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也是他们推崇大学生的一个表现,当然这也是对大学生作用的过分宣扬。 村民家中家用电(机)器日益增多,少则四五件,多则七八件数十件不等,且日趋豪华,昂贵,这充分反映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富民政策所取得的成果! 4、 生产 村里生产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仍沿用传统精耕细作的形式,牛犁田,翻耕,人工收割,播种成为主要形式。春种、秋播一般由留守妇女老人完成,农忙特别是双抢(抢种、抢收)之时,在外务工村民必须赶回家参加收种工作。耕牛作用不容忽视,耕牛通常是几户联合饲养,农忙时共用。但亦有既没有单独饲养一头牛也没有与他人合作饲养的农户,农忙时只能租用他人耕牛.当然这种租用按时有偿的,按田亩每亩约收取200元牛工费。家里田多但无耕牛的农户,白白被牛啃走的钱,成为其很揪心的事,原本已较少的农业收入,还让牛工费截去了一半!近年农业机械主要是犁田机的使用得到推广,农忙时可自家耕种,又可省去一笔不菲的牛工费,因此犁田机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也有利于农业机械化。 七、 建议 1、 ‎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放眼长远,不能只顾局部,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村里要努力使投资结构趋向合理化,切不可出现一边倒现象,投资重点不能偏向某一方面。简单说来,各方面都要有所投资,有所发展。 2、 村领导应积极争取有关方面和外界的支持,寻找外援,赞助,特别是上级政府部门的额财政拨款,但我不赞成领导成天在外搞什么招商引资,但可为外部企业进入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其前来投资兴业。 3、 鉴于我村财政收入微薄,无力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投资,村里可有限度向村民收取一定费用,但不超过10元/人。村里可集中力量先完成最急需的项目,也可先投资需要资金较少的建设,之后各方筹资啃大骨头。 八、 展望 我相信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民将享受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相信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真正让农村变新貌,换新装! 期待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农村的全面发展将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突出其后盾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