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0 KB
- 2021-04-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创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
堂教学。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等因素组成, 其中教学方法是桥梁和纽带, 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创
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的相关文章, 希望可以帮到您, 如果你觉得不错
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创新素质一般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
理趋向。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传统教学方法的
滞后性已越来越明显, 新课程改革迫切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 创
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应如
何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
和教学体验,提出以下一些见解,以供同行参考指正。
教学观念是对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教
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见解。 教学观念的更新可以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
供指导思想,规定教学方法创新的主题和宗旨。因此,要进行教学方
法创新, 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 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培养学生创新素
质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
1. 师生课堂角色的转换。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构建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 教师的主导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
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扮好“导”的
角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演”,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 “教”、“学”并重,重视能力培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老师不仅要“教会”,让学生
“学会”,更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即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应强调教与学的统一, 突出教学的双边性, 使学生学习性
质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发展性。
3. 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非智力因
素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
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 充分、
合理地运用各种非智力因素, 丰富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特别是突
出情感性,做到情理交融。
4. 倡导开放性教学。当今世界是开放的,开放的世界呼唤开放
的教学。如把讨论、演讲、辩论、新闻会等开放教学引进课堂。开放
的教学不仅打破传统局限于课堂、 书本知识的传授, 而且利于扩展学
生的视野, 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也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知、情、信、
意、行的转化。总而言之,教师有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念,就会
引导教师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 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并
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 存在以下弊端: 1、
注重“填鸭式”教学,忽视启发学生思维 ; 2 、教学信息由老师——
学生的单向传递,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 3 、教学方法单
一,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 4 、关注自身的教法,轻视学生的
学法 ; 5 、重说教,轻情感激发 ; 6 、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
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政治课
缺失对学生的吸引力、 感染力和说服力, 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这不仅有利于适应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
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使新课程改革精神得以体现 ; 而且有利于反对强迫灌输,强调启发和
学生的体验及实践,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和社会参与
意识与能力,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 ; 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
体意识,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的身分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
要学”,利用多边互动、信息交汇和“情感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探究的热情, 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国有句古语:“子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
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想
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
包括教师的设疑、析疑和学生的质疑、解疑。质疑问难,应把握好三
点:首先,激发学生想疑,鼓励学生敢疑;其次教给学生会疑,留出
空间让学生质疑;再次,引导学生善疑,激励学生乐疑。具体要求教
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质疑点,寻找
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挑起“争
端”,尤其有意识地于无疑处觅疑,以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激发学
生探究欲望。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启发学生从多
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探索中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如讲“环境问题的危害”时,我搞了一个实验:把两条小活鱼放进装
着有污染的水和无污染的水的两个瓶子里, 结果放进有污染水里的鱼
很快就死了,而另一条鱼仍然在悠哉游哉。尔后设问:同样在水里,
为什么一条鱼会死呢?鱼死说明了什么?等问题。 不但吸引学生的注
意,引起好奇心和兴趣,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
趁热打铁,鼓励、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提出问题,如
鱼死了会出现什么后果?假如鱼换成人, 结果会怎样?鱼的死给我们
人类什么启示?等等。 如此迂回、 递进质疑, 能使学生思维由浅入深、
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 不仅使讲授内容易被学生掌握,而且启发
学生思维,激起求知欲,培养学生求异和探究意识。正如哲学家 ___
所说: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知识、 去观察、 去实践。 ”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构成学习
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 是进行思维的前提。思维是能力的
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素
质关键的一步。 所以教师的教法应做到或悬念疑云顿起、 或情境理念
交融、或形文采兼备、或妙语意趣横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
好奇心,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实践教法
创新的:
1 、导课方法新。依据课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
实际,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如采用故事法、音乐法、情景法、悬念
法、数字对比法、诗词名句法、资料法等。方法各不相同,宗旨只有
一个,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活其思维的创造性。
2 、教学用具新。教学用具的及时更新,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条件
之一。依据教学的需求,因地制宜,不断更换教学用具,如充分利用
我校多媒体设备,语音设备,学校的图书、周边的各种资料等。新颖
的教学用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联想、 灵感, 促进思维,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引入例证新。思想政治课教材虽补充大量资料,增强了可读
性,但因其内容的滞后性, 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
时补充相关资料。 补充的材料应突出教学重难点, 既可是学生关心的
热点、焦点话题,或时政新闻、社会热点;也可适当地旁征博引其它
学科知识、历史典故、赛事趣谈、社会轶闻等。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起兴趣, 尔后, 巧妙地加以引导, 启迪学生思维。如讲“艰苦奋斗” ,
笔者补充二则材料:一是对联:“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 ; 累
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一是广东一位小学生如厕少纸,竟用百元
钞擦屁股,一次擦去四大张。材料一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
适时启发: 老红军长征苦、 累在哪里?体现一种什么精神?当代青少
年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小学生 “百元钞擦屁股” 现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你如何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 步步为营,层层诱导, 引诱学生思维、
探索的兴趣,引发其认知上新知、旧知、他知的矛盾冲突,为使自己
明白事理, 必然促进其探究的热情, 从而形成矛盾—探究—新矛盾的
思维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
天, 学会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
径。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
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创造性思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关键所在。 ___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个性发展呢?笔
者抛砖引玉,谈谈自身的点滴做法:
1 、提纲法。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列
出学习提纲以掌握知识、 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 运用提纲
法的步骤有:第一,阅读学习的教学内容,列出书面学习提纲,并进
行抽查;第二,“调板”一位学生,其他学生评议、补充;第三,引
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完整、准确的学习提纲;第四,教师总结总评。
提纲法能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
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2 、讨论法。即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
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展开论辩,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
教学有力地促使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 多元互动,
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集思广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
到讨论的重要性, 以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为主, 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学
习、思考,广泛搜集信息,把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和个体经验整合起
来,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 以便在讨论上提出自己独立的看法。在讨
论中,积极营造宽松的外围环境,留给学生表现的时间、空间,使学
生能畅所欲言。这样,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有助于多
维能力的培养。如:讨论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
搜集、选择、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运
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比较等思维方式,无形之中锻炼
了思维能力,及与教师、小组同学探究合作能力等。可见,讨论“对
于学生来说,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发生在对话和合作之中的
知识生成”, “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
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3 、社会调查法。 即是针对思想政治课中社会实践、 探究的课题,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实践
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如讲“未成年人保护”
让学生分组深入家庭、学校、社区去调查,了解未成年人被侵权的状
况和各种统计数据, 写出调查报告, 并就此提出解决办法或合理性建
议,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
炼了社会实践能力,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达到知、 信、 意、 行的统一。
此外,表演法、谈话法、演讲法、情境法、发现法、辩论法等均是十
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 正如 《课程标准》 对教学方法的规定: “在
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教
师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求学。 ”
(:中国校长网
模板 ,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