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5 KB
  • 2021-04-15 发布

2020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3篇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3 篇 【篇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根据镇人大主席团 20xx 年工作要点和主席团会议的安排 20xx 年 6 月 1 日早, 在镇人大主席敖菲同志的带领下,对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了调研,现 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辣椒生产 20xx 年全镇共种植辣椒 20xx0 亩,品种主要以“长虹”、“足法”、“甜杂一号” 等品种为主。辣椒育苗在 3 月 20 日结束,大田移栽在 5 月 30 日结束。 2、万寿菊生产 **镇在 20xx 年共种植万寿菊 9000 余亩。技术人员在各村委会负责好技术指 导,按规格移栽,已结束。 3、南瓜生产 古城村委会根据自身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等有利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 济,20xx 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找准市场,由村委会租地 200 亩,发展南瓜新型产业。5 月 20 日移栽结束。 4、浅水藕生产 浅水藕生产 20xx 年的生产分别在淑足、海晏 2 个村委会,种植面积为 200 亩,3 月 25 日种植结束。 5、水稻抛摆秧生产 20xx 年分别在大堵、长桥、大同、捏龙 4 个村委会完成水稻抛摆秧 5000 余 亩,在 4 月 29 日日移栽结束。此项技术能使每亩水稻比常规育苗增产 30 至 100 公斤。 二、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绩 1、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使部分农民得到一定得实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 增强。糯白村委会的山外村民小组,前几年在甜椒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的农户种 植甜椒的亩产值超过了烤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甜椒的积极性。今年群众自 发种植“甜杂一号”品种 400 余亩,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形成一定的品牌,每年 甜椒收获季节都有一些老板到村子里收购。 2、村委会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的干部对闯市场充满了自信心。特 别是古城村委会干部,根据村委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努力发展高效农业,并身 先士卒,首先自己租地 200 亩种植南瓜,自发地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3、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形成了一定得品牌,吸引了部分老板落户**。这两年 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集中力量发展辣椒产业,形成了辣椒品牌,老板张友 清在长桥村委会建厂,到我镇发展辣椒产业;今年曲靖的老板也积极到**签订 20xx 亩辣椒合同。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群众的整体素质弱,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对市场认识不足,对政府依 赖心较强。我镇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群众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缓慢,满 足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意识,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怀疑、观望态 度,就是在村组干部的劝导下,种植万寿菊、青刀豆等产业,也是提心吊胆,生 怕吃亏;还有的农户,今年种植辣椒得到实惠,如果明年种植辣椒吃亏,就对辣 椒产业持否定态度,接受不了市场变化,害怕失败,没有闯市场的意念;再者, 在哪一个村委会发展新兴产业时,农户最希望的就是种子钱免费,机耕费用由政 府部门埋单,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种出来的东西希望政府负责收购并付货款。 2、群众的短期盲目性种植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阻。去年烤烟市场较好, 使栽烟户得到了实惠,今年绝大多数种植户种植烤烟的面积比往年多了许多,而 对于其他种植产品态度冷淡了不少,而忽视了市场的变化,不遵照市场经济规律 发展生产。这期间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3、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老板和农户的诚信度不高。这几年产业结 构调整中来**发展产业的老板中,有不少的“皮包老板”,对种出来的产品如果 市场行情好时就收购,如果市场行情不好时就难觅行踪;同时有的群众如果市场 行情好时,产品的价格比老板的合同价高时,就会自发地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卖。 还有的老板,恶意拖欠群众的货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4、农田水利设施不健全。特别是蔬菜产业,对水的需求很高,在种植的时 候缺水,水库的水又不下来,没水浇灌,雨水多时水又排不出去,菜地被淹。 5、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落后。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艺发展 的趋势,而现在各家各户在各自的承包田内,各种各的,不能进行产业布局,没 有形成产品竞争力。农户的观念依然是传统农业观念,生产技术上也还习惯传统 的耕作方法,如抛摆秧推广了十多年了,今年政府部门没有补助,有的农户又重 新回到了水育秧的传统技术。发生病虫害了,没有群防群治的观念,也没有综合 防治的观念,你打你的农药,我施我的化肥,最终造成土地越来越瘦,病虫越来 越难防治,生产承办提高了,但产品的品质、产量却没有得到提高。 四、整改措施 1、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土地集约化、操作机械 化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积极引导农户组成生产合作组织来发展产业, 推广新科技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形成特有的品牌。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量争取资金支持,可以发展田间地窖,同时和水库 部门联系,协调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3、争取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办职业技能培 训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加强农民对市场的认 知。 【篇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 毗邻。周庄镇山岭占 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 燕子河 5 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 24 个行政村,含 61 个自然村;东西长 8 公里,南北宽 7 公里,总面 积约 56 平方公里;耕地 4.7 万余亩,人口 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 3600 人。 与大多数乡镇相同,周庄镇建国前交通极不方便,没有公路。建国后,道路 建设发展很快。镇与村、村与村通过规划,已形成交通网。贯穿全境的宝李路经 多次修整并有县乡公路升级为升级公路,更名南石线 S329。过境平临高速长 9.4 公里,并设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强了各自然村的联系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 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 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 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 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一)抓实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抓好粮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副业,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 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 500 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 700 公斤左右;2003 年政府出资引进 9408 红薯 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 4000 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 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 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 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 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 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 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 5000 只以上养鸡场 11 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 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 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 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 地。周庄镇自 1985 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 总雇用职工 200 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 1985 年 4 月筹建,占地 15.4 亩,当时投资 28 万元,职工 68 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 1.1 万吨,产值 660000 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 厂总投资 3000 万,2005 年 10 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 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 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 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 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 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据 2007 年资料显示,镇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使 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镇共发放种粮直补 125218.68 元,综合直补 495885.67 元,直补资金 1667799.98 元,农机具补贴 13 万余元。 《1》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 28762 吨,同比增长 10.4%,良 种覆盖率达 100%,粮食品质大大提高。 《2》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量达到 1000 万袋。蔬菜 种植面积稳中有升。 《3》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养殖园区 2 个,全镇生猪存栏 45810 头, 家禽存栏 342994 只,牛存栏 12169 头,羊存栏 14920 只,新增出栏肉鸡 345734 只。 《4》林业生产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镇完成绿色通道 25.8 公 里,完善农田林网 15800 多亩,完成了补植补造任务路、沟、河、渠 119 条,植 树总量达 25 万株,林业育苗 100 亩,林木覆盖率达 13.6%。 《5》劳务经济蓬勃发展。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力度,培训劳动力 5098 人,劳动力转移 13314 人,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6》加工业凸显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厂已发展到 3 个,年加工产值达到 30 万元,产品销往周边各地;余官营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过万件,产品销到洛 阳、开封;马起营村出租钢模板已发展到 70 余户,年收入达到 150 万元。 《7》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稳步推进。 四、对结果的分析 周庄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对于这样一个面积 5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到 4.7 万亩的乡镇,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势必是艰巨的。从历史到现状的对比, 不难发现政府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而这些,得益于一个良好的有战斗力的干部 队伍,他们始终对时局现状和肩上的担子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 前列,做到“不唱高调;不搞形式;不徒虚名。常严以律己;常深入实际;常调 查研究;常从严管理”;得益于全体工作人员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尽 心尽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于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动寻求 自身发展增加收入之路。 当然还有一些很突出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特色还不够鲜明,所占比重小,缺 乏一批真正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对狭窄。这也是由于本地 区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同时广大群众有某些意识上的 局限性,而且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五、体会 农业结构调整应该有成功的范例。调查一个成功的地方并得出经验是一种手 段,而总结一个还存在问题的地方并找出发展方向也不失为方法。毕竟,能够顺 利完成调整的还在少数。如果所有的调整都是易得的,那么这将不成为机遇。这 次调整无疑会面对矛盾的层次深,调整的要求高,调整的难度大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我们在事实就是的基础上,寻找调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 然是没本事想出那么多了。不过我认真看过别人的思路,还是很认同的: 跳出农业抓农业。农业问题已远不是农业自身的问题,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和 农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 围予以解决。比如,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劳均耕地资源少, 规模狭小,生产易趋同。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加快我国农村城 市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把农业当作战略产业来抓。首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许 多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们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大力 度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实有效地确保粮食、 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其生产的大起大落。大宗农产品的国内需求 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立足国内予以解决。其次,把农业作为广大农民致富的产业来 抓。在短时期内,众多农民的致富还只能主要依靠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 营行业,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把农业做大抓好。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业有优势,应该予以挖掘和发挥。 宏观上科学布局。调整农业结构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地方不同的自 然资源秉赋、技术水平以及品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各 具特色的区域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以形成宏观上科学、合理、高效的农业 结构布局。 实施中突出重点。农业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贮运加工、 生产的区域规模、销售的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同时,也要着力推进以县城、中 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和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各种联合体形式并举的农村 工业化。 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首先,要依据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原则对传统体制下所留下来的各类为农业服务 的组织进行分类调整,优重组。其次,要重视培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产业 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同时也要重视发挥 村委会的经济组织职能。 总之,农业结构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 能赢得新的发展;我们别无他择。 【篇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日,黟县 人大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宏村镇木坑竹海景区、金家岭村,西递镇叶村,美 溪乡打鼓岭景区和洪星乡长春村长坑村民组等地,考察了解农业产业基地、龙头 企业发展和农旅结合的情况,同乡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 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认真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积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 织,按照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要求,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旅结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 年,全县粮食播 种面积 7.5 万亩,桑园面积 3.6 万亩,茶园面积 3.2 万亩,其中经认证的优质无 公害茶园面积 2.63 万亩;果园面积 0.41 万亩,蔬菜种植面积 2.11 万亩,有林地 面积 95 万亩;生猪饲养量 9.4 万头,家禽 36.8 万羽;农村经济总收入 28.01 亿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499 元,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 3135 元,工资性收入 2467 元,各项惠农政策转移性收入 438 元。 1、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县突 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托蚕桑,茶叶、木竹、果蔬、生 态养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有五里为中心的 3000 亩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为中心的 2800 亩有机茶基地,以黄姑为中心的 l200 亩 的生态茶园基地;以碧东、叶村为中心的千亩高效桑园基地;以洪星为中心的 47000 亩竹木制品原料基地;金家岭、同川村的 50000 羽蛋鸡基地,碧山村 60000 羽肉鸡基地,柯村乡皖南花猪和黄山黑鸡保种养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 种养植专业示范村,西递镇叶村、美溪乡黄姑村、宏潭乡宏潭村及碧阳镇五里村 荣获省级特色专业示范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带动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县规模 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19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2 家,市级龙头企业 5 家,营销 收入达 7.04 亿元;华盛集团和杉森木业两家企业营销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中 从事茧丝绸业的 3 家,从事食品加工业的 6 家,从事粮食加工业的 1 家,从事竹 木制品生产的 9 家。五溪山茶厂有限公司利用宏潭五溪山优良生态自然环境条件, 投资建立有机茶园 2800 亩、有机茶转换茶园 2000 亩,开发出“五溪山”牌生态 有机茶省级知名品牌,茶农鲜叶价格大幅提高,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双赢 效果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有效地带动了我县蚕桑、茶叶、粮食和木竹生 产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在蚕桑、 茶叶、木竹、蔬菜、养殖、土特产品等行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76 家,其 中蚕桑类 14 家、茶叶类 15 家、木竹类 20 家、果蔬类 4 家、畜牧类 9 家、粮食 加工类 3 家、其他类 11 家,入社农户约占全县农户的 12%。这些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在农业技术培训,种子、苗木、肥料的统一采购,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 售等方面提供服务,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单一经营生产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农 村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 范合作社。 4、农旅结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前景喜 人。开发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递鸳鸯谷、美溪打鼓岭、黄姑小桂林、柯村 油菜花等一批以农业生态观光休闲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景点,涌现了“竹海人家”、 “五里农庄”、“秀里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户;宏村镇星光村木 坑组过半数农户利用本地的“竹海”资源开办“农家乐”,从事住宿和餐饮等旅 游服务,户均年收入达十万元以上。农旅结合还带动了竹笋、茶叶、香榧等农产 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了黟县民间徽菜技艺的提高和传承,广大农民在参与 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诸多实惠和效益。 5、“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为农民工转移就业搭建了新的平台。国家实施阳 光工程就是将“有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由政府财政补贴,在 输出地开展转移就业前的职业技能短期培训”。近年来,共开展农村“阳光工程” 培训 132 场次,培训新型农民 4635 人;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30 场次,培训农 民工 2438 人;举办新春企业用工招聘会 7 场次,达成就业意向的 1721 人次;相 关部门为农民工在计生、户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通过“阳光工程” 技能培训,大多数农民工都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和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外出务工 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 年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 12100 人,其中到外省 市县务工的 9380 人,在本县从事二三产业的 2720 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农村产业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不高,企业带动作用力不够强。 2、以农产品为基础的旅游商品开发和农家乐旅游服务管理滞后,与我县旅 游业发展水平不够协调。 3、农业科技队伍人员缺乏,服务职能弱化,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 的需求。 4、农村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1、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品质量提升,依托结构调整促增收。要充分 依托自身资源条件,不断增加投资力度,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 生产的要求,加快蚕桑、茶叶、粮食、果蔬、木竹、养殖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建 设,促进我县农业产业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升。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组织农 产品质量有机认证,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全县农 业产业化水平。 2、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支持农民创业促增收。借助“全 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申报成功的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 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 充分利用我县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徽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 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 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 业增收的路径,推动黟县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依靠科教兴农促增收。要高度 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及时解决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实 际问题,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积极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 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 用,不断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增收。通过 “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文化科 技水平和就业技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要根 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提高 培训的实效性,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尚发 展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高技术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外出成功人 士回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