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9 KB
- 2021-04-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二篇
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二篇
【篇一】
2019 年 10 月 11 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县人大
大表对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新场镇
团结村、新新社区、东风村等地,实地调研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
业产业发展、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县人
民政府工作汇报以及部分镇、县级部门、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与会代
表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近年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
有规划、有抓手、有亮点,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一、基本情况
(一)明确乡村振兴总框架,搭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健全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成立了 xx 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
部,由县委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任
副指挥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成员,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工作。
成立县委乡村振兴办公室,具体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安排布置、督促
检查和考核评比。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蓝图。根据县委、县政府“1
+4”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 2022 年,建成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工作先进县的总体目标,并明确 2019 年争创省级、市级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工作先进镇 1 个、示范村 5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3 个。建
立乡村振兴的规划体系。确立了乡村振兴总体规划“1+2+N”思路,
“1”指 xx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即 xx 县乡村建设规划和 xx
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N”为各类子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目前,
《xx 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已于 7 月印发,《xx
县乡村建设规划(2018—2022 年)》《xx 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
018—2022 年)》分别由县自然资源局和县农业农村局编制完成。
(二)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是抓好统筹协调。成立“美丽 xx·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项设立“五大行动”综合督导组和工作推
进组,分别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五
大行动”组织领导和推进实施。研究制发《“美丽 xx·宜居乡村”农
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xx 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
大行动”专项行动方案》《xx 县 2019 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
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方案,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确了
三年总体规划、三年专项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划定了长期、近期工
作目标。
二是抓实具体工作。因地制宜抓实“五大行动”推进工作。在农
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重点推进垃圾收、转、运体系正常运转,加快
推进 8 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在 58 个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措
施。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明确了 58 个行政村、31725 户农户
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其中,6 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完成项目
选址及工程测绘,正在按程序组织进行设备采购。全县规划建设场镇
污水处理厂 19 个,已建成 5 个,在建 14 个。在农村“厕所革命”
方面,计划任务数 8959 户、整村推进数 11 个。目前,全县农村厕
所革命整村推进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 1168 户,民生工程新
(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完成 3055 户,进度分别达到 41.6%、4
4.9%。依托场镇、市场、村小、村委会等既有公厕设施,推进农村
公共厕所新(改)建 128 座。结合旅游、交通等相关项目,加快旅
游公厕、交通枢纽及加油站公厕改造 10 座。在农村村容村貌提升方
面,以“家园美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发
展变化、‘六网一中心’”为重点,聚焦 13 个行政村(社区)开展
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投入 650 万元。在农村畜禽粪
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整合项目资金 1350 万元,安
排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 5 个,统筹推进相关治理工作。
(三)着力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围绕“一个镇(街道)一个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村一个
百亩特色产业(扶贫)园”建设思路,建成县级农业园区 19 个。全
县“一区六带”建设成效明显,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面积
分别达到 26.5 万亩、21 万亩、6.36 万亩、3.2 万亩。xx 绿茶出口量
位居全市第一,达到 2.3 万吨,并成为全省首批蔬菜直供港澳试点基
地建设县之一。2019 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9324 元,同比增加 821 元,增幅 9.7%。在全省 40 个高收入组中增
幅率指标位列第 13 位。以县级农业园区为基础,研究制定《xx 县现
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 年)》《xx 县 2019 年度现
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新场茶叶园区、马村水果园区、甘
江果蔬园区,年内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1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2
个,力争新增投资 2300 余万元。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按乡村振
兴战略的构想,以新场镇、新场镇东风村、团结村等镇村为重点着力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发动不足。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亮点可圈可点,但就
全县来看,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不知道就不
参与,不参与就不支持,存在基层特别是镇、村对群众的宣传不够、
发动不够、组织不够。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工作不平衡。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
第一要务,近年来我县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些村社劳动力和
人才大量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兴旺发展战略任道重远。
(三)农技服务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于新
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近年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8 家,家庭农场 5 个,完成 xx 县新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和 xx 县
马村水果现代农业园区 2 个县级园区认定,为我县农村产业兴旺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基层农技服务质量和技术保障不够。
(四)项目推动滞后。项目缺乏资金保障,工作推动滞后,全县
8 个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目前只开工建设 2 个,19 个场镇污水处
理厂已建成 5 个,还有 14 个在建之中,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
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完成 1168 户,民生工程新(改)建农村户
用卫生厕所完成 3055 户,进度分别达到 41.6%、44.9%。“五大行
动”行动工作开展滞后,2019 年相关工作完成难度大。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宣传、家喻户晓。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是
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意义,
宣传全县乡村振兴规划、宣传各地亮点和好的做法,充分激发广大农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广泛汇聚广大
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关于创建省级、市级先
进镇(街道)、示范村要求,指导相关镇(街道)、村社加快开展项
目建设,持续推动园区发展,全力打造亮点,积极争创省级先进县,
省、市先进镇(街道)、示范村工作。同时,以点带面,积极规划和
包装生成项目,有序推进其他镇村乡村振兴工作,逐步解决发展不平
衡问题。
(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在全县
上下形成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农技队伍服务、培
训、考评机制,为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
(四)强化统筹、确保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所
需资金达到 1.4 亿余元,资金需求量大,需向上争取资金,要加大相
关项目包装生成、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确保人居环境整治“五
大行动”资金及时到位,为项目建设按时完成提供资金保障。
【篇二】
一、基本情况
(一)组织领导推动情况。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
重视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工作,在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一
部署下,成立了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加强
对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市民族宗教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
实的意见》,从实现脱贫攻坚转向重点扶持民族乡村振兴。二是加强
试点推进。全市省级乡村振兴 12 个特色乡镇中民族乡 1 个(xx 穆云 x
x 乡),110 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中民族村 15 个,乡村振兴中
心村 100 个中民族村 8 个,306 个产业薄弱村中民族村 44 个。三是
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在 xx
电视台《多彩 xx》专题栏目展示民族乡村发展成果,推出“多彩 xx”
微信公众号,弘扬 xx 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乡村
振兴的舆论氛围。
(二)扶持政策落实情况。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
排民族乡转移支付、民族补助款、xx 文化保护、扶持发展资金等专
项资金约 1073 万元。每年争取中央、省级民族资金 3000 多万元,
助推民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深化挂钩帮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挂
钩帮扶、分工负责等民族工作机制,在省“双挂钩”帮扶民族乡基础
上,持续开展市领导挂钩帮扶 9 个民族乡,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
单位挂钩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 26 个民族村,县(市、区)党政领导、
部门、企业挂钩帮扶其他民族村,基本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
盖”。三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对 58 个民族贫困村和 6218 名少数
民族贫困群众进行了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采取“一对一”结对帮
扶,因户施策、准帮扶。截止 2019 年底,全市民族贫困村和少数民
族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
(三)特色产业培育情况。各地立足民族乡村实际,积极培育“一
村一品”,着力引导、培育、扶持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
带动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一是扶持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通过重点
扶持,部分民族村产业初步形成。古田县富达村全村种植芙蓉李 52
00 多亩,年产量 7000 多吨,产值 7000 多万元,是我市规模最大的
鲜食芙蓉李产区,设有水果交易市场,拉动了旅游、电商等产业。蕉
城区北山村大力发展畲药产业,建设畲药育苗、种植基地,辐射带动
周边种植面积 3000 亩。xx 市穆云 xx 乡的水蜜桃和刺葡萄被分别认
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成为民族乡村
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二是示范引领和帮扶薄弱两头抓。培育了一批
乡村振兴典型,福鼎赤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 15 个乡村振兴典型
案例,穆云 xx 乡入选 2019 年度 xx 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九
仙村、新楼村、渔溪洋村、二铺村入选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帮扶全
市 44 个产业薄弱民族村发展,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帮扶
产业薄弱村工作机制,实现产业薄弱村挂钩帮扶全覆盖。
(四)人居环境建设情况。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五
清楚、两特色”要求,将民族村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
村建设任务,改善民族村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共有 78 个民族村
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共有 4 批 64 个村
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每个村 10
0 万元,其中 30 个特色村寨试点村经综合评估后通过验收,被国家
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量和命名数均居全省首位。
目前,第四批 23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建设正有序推进。三是
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动员
和引导偏远自然村的村民向交通便捷的中心村、集镇迁移,通过移民
搬迁改善民族乡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市异地搬迁安置少数民族
群众累计达 6 万人。
(五)文化保护发展情况。一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连续 15 年
举办“三月三”xx 文化节活动(其中连续五届承办 xx 省“三月三”x
x 文化节),带动广大 xx 乡村“会亲节”“牛歇节”“桃花节”等民
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组织开展 x
x非遗传承人申报评选工作,支持xx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
教学、交流等活动。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民族乡村基层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xx 文化展示、传承、交流场所建设,建成县、乡、
村、民族学校四级民族文化站、文化室、传习所(基地)等文化基础设
施 140 多处。20 个民族村列入全市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
四是促进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民俗活动与 xx 非遗展示、
xx 乡村摄影、xx 美食展示与制作体验、xx 特色商品展销等内容融合,
推动民族乡村旅游,全市 4 个民族村被列为 AAA 级旅游景区,20
个民族村被列为省级旅游村(特色村)。
二、存在问题
(一)民族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一是民族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民
族乡村财力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振兴发展。如古田县 6
个民族村,最高集体收入不超过 20 万元,其中石峰、梅坪、富达以
光伏收入为主,增收项目少。二是大部分民族村地处偏僻山区,立地
条件差,实现乡村振兴难度大。xx 市 105 个民族村,除溪塔、虎头、
铁湖等 10 多个民族村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外,多数民族村地处偏远,
村落分散,地理环境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三是民族
村产业规模较小。除溪塔刺葡萄、虎头水蜜桃、富达芙蓉李、雷东水
产等民族村产业具有较大规模外,多数村主导产业不明显,未能形成
“一村一品”优势,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民族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未到位。一是村庄规划编制滞后。全
市 246 个民族村未编制村庄规划的有 182 个,部分民族村规划制订
标准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不明显,民族风格体现不够。二是
民族乡村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够,没有产生较
好的经济效益。历史建筑保护、文化内涵挖掘与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融
合不够。新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三)民族乡村人居环境有待提升。一些偏远的民族村特别是民族
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民族村交通基础薄弱,农村公路
建设技术等级较低。全市 336 个少数民族人口 200 人以上的自然村
中,有 31 个村通村公路未硬化;路宽 4.5 米以下的村有 110 个。人居
环境改造提升资金不足。如霞浦县西坑村通村公路改建项目总造价 5
26 万元,交通专项补助 299 万元,资金缺口 227 万元。
(四)民族乡村人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农村创业人才少。少数民
族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尤其偏远乡村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
要。二是民族文化人才紧缺。xx 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传承、发展
人才不足,xx 特色文化优势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民族乡村振兴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
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重要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
乡村振兴的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政策措施在民族乡村得到
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重要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决定》要求,
把民族乡村振兴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在项目立项、争取省级扶持、确
定试点示范等工作中对民族乡村予以倾斜,并加强督查指导,促进各
项政策落实。要加大挂钩帮扶力度,把民族村纳入美丽乡村、“绿盈
乡村”、旅游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等建设。民族乡要严格落实省、
市《关于做好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挂钩帮扶资
金 60%以上用于民族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科学编制民族乡村振兴规划。一要坚持乡村发展规划
引领。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把民族乡村振兴纳入“十四
五”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根据民族村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村情和
特点,编制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等规划。围绕农村一二三
产融合,统筹谋划村庄产业发展。二要加大规划制定力度。各有关部
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组织编制、经费保障以及规划实施等工作,按照
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要求,分类做好民族乡
村振兴规划。民族乡村要按照“多规合一”的工作要求,把美丽乡村
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
作,力争到 2020 年底,有条件的民族村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三要推动规划落实。严肃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处理好保护、发展与建
设的关系,严格执行规划,把少数民族乡村建设成为生产空间、生活
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三)进一步培育民族乡村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民族乡村振兴的
基石。一要因地制宜。根据民族乡村实际,大力培育茶叶、水产、食
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中药材、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
特色产业,细化落实“8+1”产业发展措施,持续念好新时代的“山
海田经”,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二要体现特色。深入挖掘民
俗文化特色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 xx 服饰、畲医畲药、xx 食品、xx
歌舞、畲乡旅游等特色资源,坚持产业发展与特色村寨建设有机结合,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三要扶持品牌。发挥民
族乡村试点示范辐射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
强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和宣传,把民族特色和网红经济结合,精心打造
民族乡村“网红打卡地”,使少数民族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节目、
旅游文创产品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和卖点,扩大我市少数民族特色产
业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把 xx 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当地
传统优势、种植养殖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激发内
生动力,促进民族乡村发展。
(四)进一步补齐民族乡村发展短板。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
有关部门要针对民族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污水治理、垃圾治理
等薄弱方面,加大民生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
件。二要扎实办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民族中小
学办学条件,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人才。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民族村医务室的投入,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三要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落实
《xx 市 xx 文化保护条例》,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作用。依托特色资源,
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推动畲医畲药、xx 武术、xx 歌舞等文旅融
合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民族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强民族乡村工作
队伍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村官的配备力度。完善乡村人才振兴
的配套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民族乡村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
用机制,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聚集。加大选派民族乡村振兴指导
员、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等各类人才力度,服务民族乡村振兴。
二要加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农业农村局、民宗局、人社局等部门要
将民族村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列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开展相关专项培
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
懂技术、会实践、善管理的新型农村人才,培育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带
头人。三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乡村振兴。发挥好农民主体作
用,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施“宁智
回归”工程,密切与在外乡贤、高校毕业生等对接联系,吸引和动员
他们返乡创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
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支持、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民族乡村振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