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49 KB
- 2021-04-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启示大全
2020年新年伊始,让人始料未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了中华大地。这场疫情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是“大考”,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直接检验和全面考验。而两亿师生参与的“停课不停学”教育模式,也是对教育系统工作者的一场“大考”。一夜之间,中国教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主播”群体。“新冠肺炎疫情临时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测试平台,在实践中检验近几十年来有关在线教学突破传统学校模式的许多理论,它将最大程度检验在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如此评论。
疫情对世界、中国,以及各行各业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严峻考验仍在继续。丘吉尔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蕴含着新的机遇。2003年的非典,因为大家都不敢出门,刘强东把中关村的实体店铺搬到了线上,马云看到了c端购物的需求,顺势创立了淘宝。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倒下一批人,新站起来一批人,这是历史的铁律。
这次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已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新一轮变革的基因。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各领域,中国教育将在广度、深度上再次实现跨越。若干年后再回眸,此刻我们正经历的,可能不只是疫情防控的应急之举,而是一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变革。我们在座的都是这场变革的经历者、参与者,我们要乘风破浪,积极投身并贡献于这场变革,使全体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现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并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疫情之下,本应于春节后开学的春季学期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又按下中国教育新一轮变革的“启动键”。通过此次疫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中应该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一:善于因势利导,将战疫精神化为教育力量
“灾难会暴露问题,但灾难同样能展现我们强大的民族信心和国家力量。历经这场灾难,相信同学们会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找到不少课堂上没有的答案,更快成长。”最近几天,深圳高级中学校长郝爱国隔空进行的“开学第一课”刷屏了师生的朋友圈。“这是最好的一课!”许多“00后”学生留言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学校将战疫的故事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因为这场战疫本身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大课——
这一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的家国情怀。这一课,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无私忘我、救死扶伤,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崇高精神。这一课,是许多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非常时期,让广大师生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一堂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把疫情当成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是我们教育的追求。”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如是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在“停课不停学”的这场“大考”中愈加清晰。
启示二:注重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融合至为关键
疫情发生以来,如此大规模地让学生在家通过在线学习接受系统教育,还是第一次,对在线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线教育行业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同时在线教育所带来的利和弊,也引发大家对在线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讨论与思考。
在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网络空间带来的个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线上教学距此目标还差得很远,很多只是将网络当成日常教学的工具,从传统的“黑板+粉笔”转换到“网络+讲授”,没有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未来需要把学校教育的资源转化为线上教育的优势,线下与线上教育相融合成为变革的关键。学校不但要重视线下教育,同时也要重视线上教育,把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学校办线下教育,各类公司办线上教育的局面,学校应当成为开展在线教学的主阵地,而各类在线教育形态与机构应发挥网络技术和服务优势,帮助学校构建“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拥有线上教学的手段,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线上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发学校组织和教育教学形态的变化。由于人类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未来学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标准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师,而应该是活动的、个性化的、自主选择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学校是丰富多彩的、自主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空间。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传授知识,而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方法和能力。教师由学科专家成长为教育者,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学生发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了什么”。
启示三:强化教育公平,用在线教育填平公平鸿沟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对教育公平关注度极高。近年来,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网络已覆盖绝大部分乡村,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98.4%,为实现大规模在线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停课不停学”让全国学生可以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教育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可以说这是一次山与海的“牵手”。疫情期间,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向云贵高原深处的254所中学“云端”送教,在教育资源、教学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让贵州黔西南州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一个个线上平台,已显露出网络改变教育的强大力量。这次“停课不停学”就是一场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实战演习,也是一场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革新,并通过互联网惠及全国每个学生。
从更宽广的视野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从产业变革到人才需求,都呼唤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线教育将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启示四:推动改革创新,改变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
这次“停课不停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真正回归新课改目标,才是线上教学的破发点。可以想见,随着师生对线上教学认知的深化,未来的课堂也会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快速迭代、精彩纷呈。
以往,有的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时,常常照搬线下课堂,连上课起立、坐姿、学具摆放、问答对话都一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看似只是切换了教育空间,但实质完全不同。将线上教学定位为线下教学的线上化,违背了在线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一个新命题,而是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目标,此次“停课不停学”再次启发我们思考。
受疫情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整体从面授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停课不停学”是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在线教育新供给的核心,也直接决定这场课堂革命的广度和深度。但缺了课程表的约束,少了面对面的氛围,线上课堂怎样吸引学生?
“如果我是一颗药,我会被病人吃掉,进入他们身体里,把病毒给打跑。到了春天,大家又可以取下口罩,在阳光下开心地奔跑。”这首49个字的小诗,是重庆谢家湾小学一年级学生曾铄涵的课后感想。“停课不停学”期间,该校400多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和学科特点共同研发专题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中关注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现在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线上教学。教师要反思如何更新理念,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强调弹性教学和自主学习。
启示五:突出教师主体,用网络技术赋能教师发展
疫情期间,守着一部手机,武汉光谷第一小学教师何双学会了操作各种软件,学会了在线直播、在线答疑。“直到这次疫情,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在技术的赋能下,从不敢、不愿,到现在逐渐步入正轨、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很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杭州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举了一个例子:过去老师在微信群里一个简单的问题,常常招来刷屏式的回应。换作投票小程序后,数十人同时回答的状态变成了选择题的勾选,老师也能一目了然看到回答数据,给教学带来有益参考。
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从教书匠变为与时代保持高度链接的思考者,并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者。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面对疫情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认为,未来不仅要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有效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现专业发展和成长。此外,随着在线教育发展,未来教师资源的配置可采用弹性方式,通过“共享教师”解放教育生产力。
启示六:健全教育体系,不断塑造多元化教育载体
疫情的发生提醒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是积累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养成社会文明风尚,具备科学知识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在校的青少年,还包括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书本知识,更包括人类文明与道德教化的传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仅是课程与课堂,更包括各类社会机构。
社会教育当前也面临一些挑战,互联网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和无限的空间,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社会教育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近几年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艺术馆、体育馆等。从职能看,这些都属于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规律运行,克服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学的背景下,广大农村的社会教育如何开展,还有待探索。我们比较重视学校教育,但是忽视了社会教育的建设,导致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教育的不足既导致社会文明素养的缺乏与科学素质的薄弱,也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要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协调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启示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我们每个人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我们的社会应该怎样科学有序运转,人类和自然界的万物如何和谐共处,也由此思考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宗旨与意义是什么,教育体系与治理该如何完善,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这次重大疫情对于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教育必将“去功利化”,返璞归真到人本身的发展,教育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不仅要发展学校教育体系,还要大力加强社会教育体系,教育结构将会得到优化,教育治理会更为完善。
教育“去功利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英国诗人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所有人都是命运共同体,教育的价值就是把每一个个体培养成为有道德情怀、知识能力、忠于职责、身体健康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的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个人才能同舟共济。
这些年来,我国教育规模有了飞速发展,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但是教育过于“功利化”,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注重考试技巧,注重专业技能,基础教育过度追求成绩至上,大学教育过度强调职业培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宗旨。孔子云:君子不器。即教育是培养有道德、有情怀的君子,而不是工具。法国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把发展人的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作为教育的目标,他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卢梭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至于打破了他终身严格遵守的作息制度。卢梭的画像成为康德客厅中唯一的装饰品。1764年康德写道:“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一样,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卢梭也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既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包括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和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具体到教育目标,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和谐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德育与智育,忽视了美育、体育与劳动教育。五育是辩证统一的,体育是身体层面的发展,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础,智育、德育和美育属于心智层面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实践层面的发展。通过这次疫情,使我们明白:只重视知识的智育是不够的,其他各育也非常重要;教育一定要去“功利化”,回归培养人的初心;教育要公平,只有全国教育都发展好了,才能培养好每一个孩子,为构建健康的命运共同体打好基石。
重视社会教育建设,完善教育体系
疫情的发生提醒我们要树立大教育观,即“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教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是积累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养成社会文明风尚,具备科学知识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在校的青少年,还包括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书本知识,更包括人类文明与道德教化的传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仅是课程与课堂,更包括各类社会机构。
在我国历史上,社会教育由来已久。有史料记载,早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聚民读法”,宋明时期的“乡约制度”,及元明清所设的社学、义学、井学等都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这些教育方式明显地区别于西周所建立的“塾、庠、序、学”这样的学校教育体系。近代以来,蔡元培所倡导的“平民教育”、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等,都是社会教育的具体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和科普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教育当前也面临一些挑战,互联网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载体和无限的空间,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社会教育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近几年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艺术馆、体育馆等。从职能看,这些都属于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但是如何按照教育规律运行,克服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和求学的背景下,广大农村的社会教育如何开展,还有待探索。我们比较重视学校教育,但是忽视了社会教育的建设,导致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教育的不足既导致社会文明素养的缺乏与科学素质的薄弱,也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实现,要逐步构建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协调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学校组织形态面临深刻变革,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发展至为关键
疫情发生以来,如此大规模地让学生在家通过在线学习接受系统教育,还是第一次,对在线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线教育行业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同时在线教育所带来的利和弊,也引发大家对在线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讨论与思考。
在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网络空间带来的个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线上教学距此目标还差得很远,很多只是将网络当成日常教学的工具,从传统的“黑板+粉笔”转换到“网络+讲授”,没有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未来需要把学校教育的资源转化为线上教育的优势,线下与线上教育相融合成为变革的关键。学校不但要重视线下教育,同时也要重视线上教育,把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改变目前学校办线下教育,各类公司办线上教育的局面,学校应当成为开展在线教学的主阵地,而各类在线教育形态与机构应发挥网络技术和服务优势,帮助学校构建“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拥有线上教学的手段,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线上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也必然催发学校组织和教育教学形态的变化。由于人类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地位,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未来学校不再只是固定的、标准化的教室、教材和教师,而应该是活动的、个性化的、自主选择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活动设计,学校是丰富多彩的、自主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空间。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传授知识,而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方法和能力。教师由学科专家成长为教育者,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学生发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学生“如何学”和“学到了什么”。
提升教育治理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变得更为重要
教育与医疗卫生等都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领导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领导任职。这次湖北重大疫情的关键时刻,临阵撤换了几个地市的卫健委主任,改由专家型领导担任,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行业特征和组织特点。教育一样需要专家型领导。并且,未来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需求,教育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提升教育治理的水平和能力、配备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力量至关重要,否则教育与医疗卫生等部门的声音就弱一些,尤其涉及多部门联动配合的时候,协调统筹的能力就相对不足。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20XX年初的机构改革中,将市教育局排在市政府机构的第三位,仅次于办公厅和发改委,并由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这样在涉及教育重大问题的改革创新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就会加大跨部门统筹协调力度。深圳的经验和做法体现了教育治理改革的方向,值得借鉴和学习。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服务人民健康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覆盖各个领域,除了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外,还有社会生活、生态文明、身心健康等领域的需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构优化既要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又要与人民生活需求的发展相适应。
比如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学类专业就亟待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一部分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合并到了综合性大学,这对于提高质量有很大益处,但是在随后的高等教育发展中也的确受到了影响。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例,医学类博士研究生占比由1996年的15.3%下降到20XX年的11.23%,医学类硕士研究生占比由1996年的10.0%下到20XX年的9.27%。
这次疫情也显示出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急需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社区工作者。我国已经开展了培养社会工作研究生的工作,20XX年招收了4146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占全部专业硕士的比例为0.94%,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无论从这次疫情还是老龄化的浪潮看,全科医生、护士和护理等都有很大缺口,高职院校在培养护士和护理专业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我们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也要立足社会发展长远需求和国计民生需要,构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长效机制。重点支持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国家战略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自主设置学科交叉融合且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疫情给教育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启示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席卷全球,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灾难。疫情的发生,促使我们每个人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内涵与责任;思考我们的社会应该怎样和谐有序、科学高效运转;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究竟如何协调发展。也由此思考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宗旨与价值是什么,学校治理体系该如何完善,学校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使命,重大疫情究竟给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带来哪些新的启迪。
一、创新学习“抗疫英雄”,传承伟大的中国精神
伟大的中国精神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铸就,又在新时代的砥砺前行中赋予新的内涵。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中,书写着气吞山河的不朽史诗、续写着中国精神的簇新画卷。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精神力量的比拼。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怕牺牲、大局为重。
我国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是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全国抗疫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巨大的牺牲,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宝贵时间。随着一些国家疫情日益严重,中国及时向有关国家提供各种帮助,共享防疫经验。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凸显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大局为重的中国精神。
冲锋在前、敢打头阵。
疫情如火,号令如山,行动如风。党中央一声令下,各条战线动如闪电、迅如风雷。许多医务工作者闻令而动,终止休假,主动请战,全国各地医疗队源源不断驰援湖北,医疗战线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火速集结,奔赴抗疫一线。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一支支“党员突击队”、一个个“党员先锋岗”挺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哪里最危急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就坚守在哪里,哪里最需要就战斗在哪里,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正因为有这么多冲锋陷阵的先锋,才有力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势头,有效扭转了战局。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时代英雄,彰显出中国人民冲锋在前、敢打头阵的中国精神。
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危急时刻彰显初心本色,大难当前凸显使命担当。在疫情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担负抗疫任务的各条战线的人们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成为不负初心、不辱使命的“劲草”“真金”,成为祖国和人民最放心的力量。他们的时代使命,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硬核担当,是用生命挽救生命、用生命履行使命的大义担当。在最危险的地方,医疗队加大收治重症患者力度,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舍生忘死救治危重患者;科技工作者尽锐出战,产学研紧密配合,争分夺秒推进药物研发、抗体制备、疫苗研究、病毒溯源等工作;广大公安干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人们,都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高度责任意识,履职尽责,拼搏奉献。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各条战线的人民,闪耀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中国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全国各省份从大局出发全力支援湖北、支援武汉,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解难,形成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抗疫局面。医疗战线超强阵容的“国家队”“地方队”驰援荆楚,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克服重重困难高速建成并迅即投入使用,无数防控物资日夜兼程向武汉聚集,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和手足情谊。全国各族人民群策群力,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公益组织和志愿团体积极行动、竭尽所能。基层社区、家家户户严防严控、精诚合作,每一个社会网格都融入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大系统中,展示着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在这场疫情防控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中国精神。
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不怕牺牲、大局为重,冲锋在前、敢打头阵,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精神,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财富,永载中华历史史册。学校教育要把握“抗疫资源”,把抗疫精神当德育教材,引领师生更好发展,与祖国共成长。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我们要创新开展学习“抗疫英雄”的系列活动,通过升旗仪式、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英雄讲堂、导师工作、小组故事会、编创抗疫英雄舞台剧等活动的开展,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更好履行教育的担当。希望广大学子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国家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让人生才华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二、创新激发“科学志趣”,培育优秀的科技人才
科学是战胜病毒的决定性力量,也是抗疫战斗取得胜利的最有力武器。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发挥科学的力量,让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历史上,人类战胜大灾大疫,无论是非典,还是埃博拉,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防控和技术的支撑。当年“小汤山”医护人员实现“零感染”,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科学防控。
认清病毒,才能战胜病毒;科学防控,才能有效遏制病毒蔓延势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成功研发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到不断优化临床救治方案,从延长假期、错峰上班到精准复工复产,从如何戴口罩、如何乘车到如何召开会议……一系列积极进展和防控成效,都离不开有力的科研攻关,离不开科学的防范措施。
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无论是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还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都不可能单纯依靠人工来完成,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现在,很多追踪密切接触者、查询周围疫情形势、精细到小区的数据显示软件广泛应用,这些都极大地减轻了人力物力,提高了防疫抗疫的效益。只要善于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就一定能为疫情防控、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保障。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利器。
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时刻,更加需要用好科学技术这一最有力的武器,为战胜疫情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严峻斗争中,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拿起科学技术这个武器,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从而汇聚起科学防疫、科学抗疫的强大力量。
尊重科学、相信技术,坚定必胜信心。
保持健康心态,铸牢心理防线至关重要,恐惧是更可怕的传染病。战胜疫情,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战斗员,既不能惊慌失措、畏手畏脚,也不能掉以轻心、轻举妄动,而要尊重科学、相信技术,用理智去思考、用勇气去战斗,坚定必胜信心,高度负责地做好个人、家庭和单位的科学防护。病毒虽然是魔鬼,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思维,弘扬科学精神,按照科学要求严防严控,就不会让魔鬼藏匿,也一定能消灭疫病。
学校教育要强化科学素养的提升,不断培育孩子们的科学志趣。足额添置学校科技图书,定期开展科技阅读活动;丰富学校的科技活动,积极鼓励学生组建科技社团,定期开展科技探寻系列活动;全面开放学校的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实验探究活动;开设科学家魅力讲坛活动,走进科学家的生活,领略科学家的风采;开展“小发明、小制造、小论文、小设想”活动,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开展“科技之星”“科技先进班”评选活动,培育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情感,不断涵养科学理性的人生心态。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传播科学知识。积极引导更多的优秀学子升入大学时选择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等专业,坚定自己的科学“初心”,投身科学,用科学改变世界,为强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要努力“去功利化”,培育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思考我们培养的人如何有力促进社会的科学有序运转,如何促进人类和自然界生物的和谐共处,也由此思考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这次重大疫情对于教育者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新期待,教育必将“去功利化”,返璞归真到人本身的发展,教育要为社会的进步培育优秀的人,要为强国梦的实现培育更多有担当、有能力、有创造的人。
教育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英国诗人多恩说过:“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所有人都是命运共同体,教育的价值就是把每一个个体培养成为有道德情怀、知识能力、忠于职责、勇于奉献、身体健康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我们的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个人才能同舟共济。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德育与智育,相对忽视了美育、体育与劳动教育。五育是辩证统一的,体育是身体层面的发展,是其他各育的前提和基础,智育、德育和美育属于心智层面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实践层面的发展。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了教育中深层次问题,学生卫生应急素养教育缺失,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不够系统,生物安全意识不强等。孔子云:君子不器。即教育是培养有道德、有情怀的君子,而不是工具。教育一定要“去功利化”,回归培养人的初心;教育要公平,只有全国教育都发展好了,才能培养好每一个孩子,为构建健康的命运共同体打好基石。
教育要培育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教书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教育者要站在未来社会的需要上培育人才,基础教育要为孩子40岁做准备。头顶的天,是我们共同的国;立身的地,是我们共建的家。“顶天立地”就是家国担当。迎战疫情,迎面成长,教育一定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我们要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教育是培英育才的美好事业。美好的事业需要美好的情感、美好的心灵、美好的精神去描绘。法国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把发展人的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作为教育的目标,他说,“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这些年来,我国教育规模有了飞速发展,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但是教育过于“功利化”,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注重考试技巧,注重专业技能,基础教育过度追求成绩至上,大学教育过度强调职业培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宗旨。教育要培育真正的人,培养热爱生活的人,体格健壮的人,精神高大的人,灵魂高雅的人,思想丰富的人,善于创造的人、乐于奉献的人。
四、要推进“教育变革”,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
这次重大疫情,学生不能正常到校学习,线上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云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网络教育催生了“教育变革”,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线上学习不是课堂搬家,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线上沟通能力。未来已来,互联网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是教与学的思维方式。这一场疫情加快了思考步伐,让我们看到平台的短板、教师的技术、学生的学习习惯、一部分人对教育的狭隘理解等等。学生应该学什么,我们要进行反思,要换位思考,师生要更平等地对话。要减少学习内容,给学生增加信息收集、筛选、运用的空间。线上教育需要有改革的思维,推进教育变更,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
线上教育需要团队合作,实现效能最大化。
为了确保线上教学的质量,吸引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线上学习之中,学校各学科组需推选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好线上教学技能的老师轮流担任线上任科教师,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则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资源的组织、作业的设计和批阅、教学过程同步听课及答疑等等。这样做,既能体现学科团队的优势,又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益。这就需要教师有精诚团结的精神,事业至上的胸襟,为了孩子的未来,协力同心,共促成长。
遴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组织和选用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学案、习题以及相关阅读材料、视频等)时一定要精心选择,所选资源应充分考虑学生使用的适切度(即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以及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教师要善于选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市、区等优质资源网站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和应用个性化教学资源。要依据各种资源材料,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梳理相关知识,加强课程流程设计,归纳课程思维方法,做到既切实又好用,学生既喜欢又有效能。
线上教育要依据学段、学科、内容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线上教育首先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保护好学生的视力。在学习时间上小学生每天线上学习不能超过2小时,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初中生每天线上学习不能超过3小时,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高中生每天线上学习不能超过4小时,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鉴于线上授课的特点,可以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把难度不大,易于线上教学的内容提前,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移后。线上教学服务应立足自主学习为主、网络课堂直播为辅的原则。依据学段、学科的特点,提供自主学习材料、微课短视频与学习任务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在线提问、随堂测验、讨论区小组研讨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线上教育要为孩子提供多样化、人文化、个性化、生活化服务。
所谓课堂者,非谓有教室之谓也,有师生之谓也。师生在,课堂就在。学生在哪里,课堂就延伸到哪里。这是在线教学带给我们的深刻影响。增强信息技术供给教育的多样化服务。延长教育的“触角”,拓宽学习的“入口”,提升“互联网+教育”的互补性、融合性、效能性。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线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在线上教育上有创新突破。在线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实现网络空间带来的个性化、智能化教育模式。学校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化投入,建成现代化学校网络体系,为线上教育提供硬核条件。要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开展线上教育的系列培训,提升线上教育的技能。要创建在线教、学、导、评、管“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形成面向人人、人人可学的现代化线上魅力教学方式。
五、要推进“管理改革”,提升学校治理专业化水平和能力
这次湖北重大疫情的关键时刻,临阵撤换了几个地市的卫健委主任,改由专家型领导担任,彻底改变了抗疫工作的局面,为夺取抗疫的全面胜利打下了重要基础。医疗卫生行业的行业特征和组织特点,需要专家型领导担责。教育一样需要专家型领导。并且,未来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的需求,教育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教育与医疗卫生等都是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领导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领导任职。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干部、教师、学生只能在云端相聚,在疫情下学校如何和谐高效管理?干部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教师的教育激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保证?等等。疫情终将远去,但疫情期间暴露学校管理的问题却不会自然消失,如干部的信息素养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线上治理的制度、智慧缺失等,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师生健康成长、关系到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学校要努力推进“专家型、创新型、团队型、活力型、奉献型”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线上线下的协同、科学、创新、和谐管理。时不待我,任务艰巨,需要大担探索,创新推进,勇敢前行!
六、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对教师与教育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家长担当了教师的角色。没有一丝准备的家长,尝到了当教师的滋味。孩子们被家长称为“神兽”。一个“神”字,多么可爱;一个“兽”字,又是多么无奈。现在,没有一个家长不盼望着孩子赶紧上学去,社会更是期待学校能早日开学。但是,不知道家长们是否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社会是否对教育、对教师多了一份敬重。学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做好教育、教师的宣传工作,希望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和教育的使命多一份理解和激励。
教育是极其艰巨而复杂的育人事业,教师每天挑起一份重担,担子的一端挑起孩子的未来,担子的另一端挑起祖国的明天,教师需要日夜兼程、探索规律、拼搏前行。教育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教师要用博大的胸怀、奉献的品质、创新的智慧,兢兢业业投入工作,用坚毅的意志、辛劳的汗水、无私的爱心守望学生成长。教师的辛勤劳作需要鼓舞,教师的使命担当需要激励,教时的天下情怀需要讴歌。开展“魅力教师讲坛”,评选“魅力人物”,编著“魅力故事”,举办家代会、学代会层面的“教师成长报告会”,面向社会开设“魅力教育报告”,让家长、社会走进教师、走进教育,理解教师、理解教育,敬重教师、敬重教育。
在这场严重的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的伟大中国精神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动力,为抗击疫情坚定必胜信心、凝聚强大合力、注入持续动力。全国上下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必将一步一步走向最后的彻底胜利。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续写了中国精神的崭新篇章,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思维冲击,给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带来许多新启迪。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中国精神,以激情与热血推进学校教育的深层改革,以强大的自信与天下情怀为祖国培育高素质人才,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姿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勠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