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3 KB
  • 2021-04-17 发布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共6篇)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共6篇)‎ ‎(篇一)‎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树立为民服务的情怀。要勇于、善于、乐于做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保持良好的联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到人民所需的地方去,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坚持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在为群众解难事、化难题、纾民困中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招法举措,进而实现群众困难不隔夜、群众矛盾不激化、群众问题不拖延,用真情实意的帮助让群众满意、人民幸福。‎ 提高为民服务的素质。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想做好人民的服务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将贯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一种生活常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时刻常怀为民的忠诚、感恩、务实、奉献之心,努力做“与党同心”的爱民者、“不忘初心”的亲民者、“凝聚信心”的利民者、“留住人心”的助民者。‎ 厚植为民情怀,无论何时何地,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篇二)‎ ‎ “利民之事,丝发为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造福一方。把人民的满意度当作根本标准,紧抓落实、深抓落实、狠抓落实、善抓落实,才能打动民心。工作、生活中,要注重实事求是,放得下架子、扑得下身子、甩得开膀子;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多做顾大局、利全局的事,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惠民生、解民忧的事,增强为民谋福的责任感。要注重深入调查研究,防止“只调不研、只研不调”等形式主义,拓宽调研对象,转变或采用多种调研方式,创新调研载体,要全面的、深入的、科学的、精准的调研,避免走偏、走调,善于在调研中发现新问题、判断新趋势、提出新办法,增强为民增福的使命感。发扬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聚焦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和痛点,勇于变革、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能坚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为民执政的现实主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就一定能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篇三)‎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从政者体恤民情深得民心,老百姓的日子就自然好过。“以百姓心为心”,百姓才爱之敬之。古往今来的名臣,皆因心怀百姓而留名千古。为官者肩负的是一切为民的崇高使命,充当着民众“保护神”的神圣角色。官民之间应是内在有机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作为党员干部,其肩上担负的是党和政府的谆谆嘱托和人民群众的殷殷希望,心中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广大人民的意愿,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为党添光增彩,为民谋福争利。因此,干部应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 ‎ ‎ ‎ 干部应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就要做到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这句话尽管通俗易解,却掷地有声,震耳发聩,将为官者的“爱民为民”思想强调和反映的透彻淋漓,不得不令人细细体会,拍手称好。‎ ‎(篇四)‎ 道路千万条,服务群众就一条,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害民之事,毫末必去。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要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才能获得人民群众满意、取得人民群众支持、赢得人民群众满意。‎ ‎ 要乐于做群众工作。是否乐于做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群众的接触中充满感情,倾注真情,是一个立场问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是积极主动地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充满了感情,与群众的结合就会自觉,由衷地产生责任感、使命感;就会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全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办事情。‎ ‎ 要敢于做群众工作。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许多干部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时下,少数干部怕与群众打交道,怕做群众工作,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这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严重疏离群众;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由于缺少与群众的直接接触,在做群众工作时,便抓不忘初心,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有敢于面对群众的勇气,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面对面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 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仅有热情和干劲远远不够,还须有新方法、新招数,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要多为民谋利,为民服务。要强化自己的服务职能和服务意识,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多做便民利民之事,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篇五)‎ ‎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我们必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我市党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是100%为人民服务,哪怕做到99%都不忘初心全意,必须要站在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在为人民群众解决好99%的问题的基础上,尽全力、义无反顾地解决好最难解决的1%,才是全心全意。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把人民认可、人民满意、‎ ‎ 人民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困难先于一切,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增福祉。‎ ‎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坚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自觉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用诚心倾听民意,用真情温暖民心,决不能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弄虚作假,与人民离心离德。‎ ‎(篇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是党的群众观、发展观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是党在新时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仍然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近年来,湖南省邵阳市集中力量干好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努力为增进民生福祉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推进全面创新,释放发展动能。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胆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二是实施开放带动,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利用交通区位条件和邵商人文优势,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将邵阳湘商产业园打造成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主阵地、湘商创新创业的聚集区和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三是坚持人才优先,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和专业化党政人才队伍,引进高技术人才,培育企业家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才成为推动发展的有力支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打好三大攻坚战。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一决胜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人民利益,关键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邵阳市近年来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大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贫困区域、贫困人口,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功夫,脱真贫、真脱贫,努力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安宁。三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些年,邵阳市集中力量每年办好一两件人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实事难事好事。比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困难群众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