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29 KB
- 2021-04-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3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高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3篇
高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3篇
高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3篇
随着互联网+教育兴起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将成为最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课程将会融入信息化教学。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1
《导游业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操课程。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双核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导游带团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学习项目,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实施方法的课程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规范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带团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高职学生均是从学校来到学校去,来自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较多,缺乏城市生活和外出旅游经验,欠缺生活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关注较多,关注他人较少;第三,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人学习能力偏弱,常常被边缘化,缺乏信心,组织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显而易见,这与导游职业所要求的较高的情商与成熟度,较好的协调组织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差距甚远,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课程,该怎样设计才能满足导游岗位的现实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双核课程体系
《导游业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操课程,《导游业务》课程设计必须依托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建,而建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兼顾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根据导游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和建构课程。我们先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和课程专家研讨会,在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定点导游、旅行社涉外导游、领队、旅行社计调、外联等岗位群中,确定旅行社导游和旅行社计调为主要培养目标,两大目标各有侧重,导游目标偏重接待服务与讲解服务(高技能服务),计调目标偏重旅行社基层管理;两大目标具有关联度,导游服务需要接受计调指导,计调管理必须具有导游带团经验;二者又构成等级关系,这种重技能目标又兼顾管理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偏重导游技能训练,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区分开来,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找到了归宿。高职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是精导游,通计调,在充分掌握一项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又初通管理,具有较为开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应对岗位变化的迁移能力。围绕两个核心目标构建导游课程模块和计调课程模块,导游模块由《导游业务》《景点讲解》《旅游情景英语》《旅游纠纷案例分析》组成;计调模块由《计调实务》《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操作管理》《票务实务》组成。同时根据两大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以及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归纳出该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六大专业能力:旅游团队操作能力、景点讲解能力、处理投诉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营销、旅行社操作能力;六大方法能力:写作导游词、演讲、起草合同、设计方案、运用网络收集信息与分析能力、预算审核与资金结算能力;六大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危机管理能力、诚实守信的品质、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设置《沟通与交流》《旅游服务礼仪》等四门课程为专业平台课;《旅游法规》《中国旅游地理》等五门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服务心理学》《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景区管理》等十五门选修课程为拓展课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双核课程体系,为《导游实务》课程设计搭建良好的平台。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合理设计学习项目
传统的《导游业务》课程内容是由导游与旅行社关系、旅游团带团规范、散客服务规范、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导游服务中游客个别要求处理原则和技巧、导游带团技能、导游讲解技能、导游相关知识构成的,由于学生毫无带团经验,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在理解及记忆导游基础知识上出现很大的障碍,更谈不上提升导游带团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一部分同学对课程产生畏难情绪。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进行解构,首先是依照建构主义原则,选取与学生生活和经验息息相关的导游生活服务内容作为突破口;其次,按照导游带团能力要素,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优势,设置单项能力训练与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项目;第三,按照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可行性六大原则对已有项目进行筛选和加工;最后,根据导游工作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序化项目内容,完成对课程内容的重构。经过解构与重构,原有的八章内容整合为餐饮服务、住店服务、旅行服务、游览服务、购物服务、娱乐服务6个单项实训项目和1个综合实训二日游,共7个学习情境。每个单项实践项目又包含3个等级的小任务,分别是初级任务,熟悉并掌握导游与旅行社关系、旅游团带团规范、散客服务规范,了解导游讲解技能、导游带团技能、导游相关知识;中级任务,能够解决游客的个别需要,掌握导游服务中游客个别要求处理原则和技巧,熟悉导游讲解技能和导游带团技能、导游相关知识;高级任务,能够为散客提供灵活的订制服务,掌握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初步掌握导游讲解技能、导游带团技能、导游相关知识,为客人提供惊喜服务。每个小任务以导游服务国家质量标准为指引,以工作流程为主线,模拟地培与全陪的互动,模拟导游与旅行社和合作企业互动,模拟导游与散客和旅游团互动,体验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边境游的区别,掌握长线团、短线团的带团要点。综合技能训练项目二日游,主要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线路-自导自游-总结反思,将先前学到的《全国导游基础》《广东导游基础》《中国旅游地理》等课程知识以及景点线路设计技能与《导游业务》课程进行对接,并以户外带团体验为契机,将导游业务知识、导游职业素养、导游带团技能融合在一起。
课程内容以项目为统领和载体,将原本知识单元、技能单元、职业道德单元整合在7个项目18个任务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模拟与户外实操结合;项目设计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任务设计从低到高,不断循环递进。课程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逐步进入陌生的导游带团的规范流程;学生从毫不了解导游业务-初步了解相关知识-逐渐熟悉带团流程-能够解决基本问题-基本掌握导游带团单项技能-掌握综合技能。18个任务循环往复,强化了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逐步养成了学生的导游思维和工作习惯;学生由模拟活动带来的乐趣,进一步延伸为对导游职业认同和热爱。
3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改变评价标准和方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重构《导游业务》的课程内容,必然要求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线性传授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自学转化,必然改变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教师角色。在《导游业务》的教学过程中,以行动导向为准绳,指导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商讨模拟计划,协调人员分工,学习利用课程网站、教材、视频等课程资源,完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相学习和启发,学会收集信息,制订计划,选择方案,实施行动,调整行为,评价成果的工作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在课上采用角色扮演法,帮助学生在模拟导游带团过程中,体验地陪、全陪、领队的工作心理和情感,领会导游服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养成导游思维和工作习惯,特别是在处理客人投诉,处置突发状况时,能够表现出职业水准,同时在模仿各类游客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找到与游客成功沟通的钥匙。在案例讨论环节,以课堂模拟项目作为学习案例,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对导游带团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等疑难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和辩论,最终找到合情合理的最佳处置方案,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角色也从以讲课为主的课堂权威变成课程开发与学生心智开发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咨询师,学生学习成长的合作伙伴与教练,是项目策划者和主持人。
课程评价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师评轻生评的传统模式,引入能力分级评价,强调学习态度和职业态度的统一,重视学习过程和合作过程的细节考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习正确评价他人。
4 结语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双核课程体系,《导游业务》课程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目标引领,项目驱动,能力细分,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特色。经过五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沟通协调能力、口语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满意度高,网上评教成绩均在98分以上;学生导游考证通过率从30%上升到65%;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获得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参加广东省导游技能大赛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近三年达到100%,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对我校2012届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学生就业满意度名列全校第二名,高于广东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平均水平;中国十强旅行社之一广东南湖国际旅行社等知名旅行社慕名来校招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旅行社的中坚力量。
高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2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欣欣向荣,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也逐渐提上日程,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将对高职院校导游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凭借着信息化手段,可以为导游专业提供一个信息化教学平台,从而能够对导游专业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且在要求教师掌握其信息使用时也在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导游岗位需求的适应能力。
一、信息化教学与高职院校教育的关系探究
信息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有更多的便利之处,信息化教学主要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并且综合应用各类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来开展高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可以提高其教学质量。
信息化教学有着教学空间更加广阔,更新更加及时、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等鲜明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可采用自己所喜欢的也是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知识更加细化和形象化[1]。近年,由于专业设置贴近企业需求,例如导游专业等,高职院校越来越受 到考生的追捧。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
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但是这些困难如果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的话会得到解决,为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比如设置虚拟实验室,模拟真实生产场景来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有很多的好处,在促进师生交流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利用信息化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使学生通过网络随时查阅重点难点和老师进行在线交流。总之,信息化与高职教学有很大的联系,彼此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给高职教学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实处。
二、信息化手段在高职导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辅助教学
高职导游教师可借助这一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将收集到的导游专业资源上传,同时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更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导游专业的具体知识,了解导游专业的最新成果。而且可以更多的将导游工作的实时资讯以及视频等分享给学生,时时关注导游专业的发展动态,将最新的实际中的导游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掌握最好的导游服务技巧,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导游所需要的素质和技巧。
(二)辅助学生学习
在高职导游专业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本专业的平台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们在学习方面,可以自主选择平台上导游专业课内课外的学习内容和顺序,根据自身的进度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学生们还利用群组交流模式与同学老师在线讨论导游课本知识,还可以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导游现象。比如老师同学们可以利用微信群等方式,讨论本年出现的云南旅游中导游强迫游客消费的问题。
(三)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也可以促进导游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建立导游专业平台,建设性地为每位老师提供了一些个性化导游课程网站,高职教师可以在其基础上自由发挥,富有创意的制作出有个人特色的导游资源体系。此外教师们还可以针对导游专业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相互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导游知识资源的共享。同时有利于学生以及学校对导游专业教师的课程进行查询,并且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建立起更好的监督评价机制,从而促进导游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要求教师脱离课本,教学安排更加灵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现在众多的高职院校都要求老师们,也包括导游专业的老师,对所授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工作。实际上就是要求导游专业的老师们尽量脱离基础导游知识书本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力,比如学生未来担任导游专业的相关职务及应当具备的工作能力等重新定义教学内容,在教学安排上更加灵活,富有创新力。解构和重构对高职导游教学工作有双重作用,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高职教师脱离课本可以按照自身的教学安排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讲解导游相关基础知识,还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分析现实生活中导游类的工作状况[2]。
另一方面,按实际导游专业工作岗位来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导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以及相关的导游职业能力。如此一来,导游专业学生对导游职业进行的充分认识,可以认清自身学习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增加,不断用导游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导游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日后担任导游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例来说,导游专业相关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耐心为游客讲解的能力、不怕辛苦陪游客一起观赏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三、结语
信息化手段在高职院校都有很多的应用,特别是像导游专业这种时代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高职导游专业教学离不开现实社会,更需要更多的社会知识以及社会技巧,因此信息化手段在高职导游教学应用上更能取得一些显著的成效。
高职旅游专业《导游业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3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与高职继续教育的特性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移动学习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既适合课堂教学,又方便学生课外时间随时学习,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最佳的学习方式,并能有效促进高职继续教育人才的培养。基于移动学习的视角,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和基于雨课堂移动学习平台的信息化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尝试探索可行的移动学习下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使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型的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提高了高职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得以创新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与高职教育的特性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都有继续教育的招生与教学,而继续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已经工作的社会学生,更适合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推广移动学习无疑可以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移动学习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既适合课堂教学,又方便学生课外时间随时学习,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最佳的学习方式。
1研究现状与综述
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协助下任何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多元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前,移动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取向在国内外迅速开展起来。在国外,移动学习研究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的WirelessAndrew(后改名HandheldAndrew)研究项目。在国内,移动学习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我国最早研究移动学习的学者,应该是丁兴富于2000年在内地学术刊物发表的首篇移动学习文献,其对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的全文翻译。目前,经历近二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我国的移动学习研究发展突飞猛进,已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同时其应用也日趋成熟广泛。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篇名移动学习为检索条件,共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章2235篇,博硕士论文387篇;在发表时间分布上,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文献基本集中于最近五年(2012年-20XX年,有1656篇,占74%。20XX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达到520篇,占23%,2015年发表的文章为412篇。可以看出,国内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还是很热、很多的。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理论、可行性、学习设备、网络接入、技术系统、平台构建、建设模式等方面,比如范文翔(20XX)以微信平台为例探讨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新模式;王萍(2014)研究了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孟凡立(2014)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空间构建研究;王佑镁(2013)从中西方对比的角度,梳理了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但国内开展移动学习课程及资源建设的研究比重偏低,基于移动学习下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基本上没有相关文献。只有个别文献涉及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互联网影响问题,比如陈向阳(20XX)对国内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创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继续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态,在提升人们的技能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较多高职院校都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着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在实施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即使它们具备较好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特别是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篇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为条件,共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章91篇。可见,学者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研究并不多,更没有基于移动学习角度去探讨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
2基于移动学习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依据继续教育的学生特征,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合理化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学习内容要模块化和微型化、教学手段要信息化和交互化、资源媒体视频化等三大原则。
2.1学习内容模块化和微型化
在继续教育相关课程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和建设中,要确保课程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以及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微型化,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形成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学习体系,同时,学习内容的模块化分解,尽量做到微型化,力求每个知识点完成学习控制在五分钟内的时间。
2.2教学手段信息化和交互化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选取常用的信息化手段与教学内容互相融合,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交互式的教学,做到师生在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互动。
2.3资源媒体视频化和图片化
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资源媒体选择,要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为主,根据移动学习的特征,学生更希望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更为直观和有趣。所以,碎片知识内容的呈现尽量使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
3基于移动学习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基于移动学习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信息化移动学习媒介应用、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评价系统六个步骤。
3.1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起点,继续教育所涉及的每门课程,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都必须明确其教学目标,一般来讲,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每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展开,不要盲目地为了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2学情分析继续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已经在工作的成年人,他们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多,大多是通过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来学习,他们善于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的操作使用,能轻松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自主获取信息。
3.3信息化移动学习媒介应用
信息化移动学习媒介分为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两种类型,而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移动学习的媒介都很广泛。继续教育的学生用来进行移动学习的硬件主要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需要用到的软件包括雨课堂、得实平台、中经世林、各类APP等。
3.4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构建
移动学习资源构建是学生能够有效进行移动学习的关键环节,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的微型程度、使用便捷程度,甚至趣味程度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来讲,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微课、慕课、微视频、动画、图片、简短PPT等,既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建设的移动学习资源,也可以是网络上现有的学习资源。
3.5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
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设计,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般来说,整个设计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在课前,教师把学习资源上传到雨课堂或者得实网络课程平台等等移动学习平台,并通过微信学习群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课前预习和准备通知。学生接到通知后,通过登录移动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教学内容细分为若干个任务,分别进行任务驱动学习,每个任务完成后,会有教师总结或者专家连线总结等内容。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和学生进行课堂效果实时评价。在课后,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完成课后作业,可以进行提问互动,并完成下次课的课前预习和准备。
3.6信息化教学评价系统
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进行多元化的过程式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从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后在移动学习平台辅导学生的频率和质量以及教师的后期教学成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从课堂的学习效果、课后的作业完成质量、移动学习平台的学习活跃度等方面评价。
4基于移动学习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实施
基于移动学习的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实施可以选用各种移动学习终端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实施,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导游业务》为例,可以使用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为主,结合驴迹导游和美景听听等APP来完成信息化的移动学习。雨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智慧教学工具,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开发并提供免费使用,师生互动功能非常强大,适合信息化移动学习的教学实施。雨课堂最大的优势和功能就是做到了师生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化教学中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无缝串连起来,师生互动的有效发挥做到了极致。通过雨课堂,在课前教师将教学内容推送给学生,在课中的课堂教学上学生实时回答问题、弹幕互动交流,在课后,除了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完成作业和留言互动外,雨课堂还具有教学数据分析的功能,使教师可以很好地掌握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态。基于雨课堂移动学习平台的信息化教学实施简单易行,效果良好。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结合其他教学软件,可以开发出非常适用于高职继续教育学生进行移动网络学习的平台,下面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导游业务》为例,构建基于雨课堂的移动学习平台设计框架,具体见图1。基于雨课堂的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教师可以轻松掌握,学生也觉得操作简单,总体使用效果良好。
5结语
随着互联网+教育兴起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将成为最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课程将会融入信息化教学。鉴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构建继续教育全体验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空间,将更好地提升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