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计划总结之教研组听课活动随想
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我们的语文课吹进了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学注如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之幸,也是千千万万的学生之幸。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令人欣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们正以满腔的热忱和加倍的努力进行着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当然,课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新课改中由于老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难一时间就完全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特别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很多老师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也包括我在内:
①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还给学生什么?
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组合。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着小组合作,分为几个小组活动才有效?怎样搭配人员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一种形式,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呢?怎样使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使他们都能成为小组的主人呢?
③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全体学生。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课堂上总有一些“看客”存在,怎么办?
针对以上几点困惑,经过多次理论学习和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及教研组同仁们的探讨,我对上述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现简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思索:
1、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满堂灌不是新课程课堂,新课程的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达到这种互动,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牢牢抓住教材中重点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追求目标,而不能让学生自学了半天,还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同时要提高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的权利。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应面对全班全体学生,以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学生,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与提高。把课堂还给学生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改革措施,是值得长期坚持与实践的好办法。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过及”的不良现象,有些老师为了一味地追求“把时间还给学生”,吻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上任由学生“散”
开去,自己很少说话,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质上学生获取很少。众所周知,老师的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且都要较好地去完成,一节课、两节课热热闹闹没有大碍,如果每节课都这样,结果该会是怎样呢?结果是不言而比喻的。那么,如何既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又不让学生肆意“散”开,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可采用“顺水推舟”式的模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活动、发言,我把它比做“水”;老师的课堂教学任务,我把它比做“舟”。学生的“水”允许有较大的空间流淌,但不是随意的,更不是肆意的,而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由”流淌的。但老师的引导也决不是生硬的、刻意的,是要很自然地、很及时地把学生的将要“漫”流的“水”引导到自己的行“舟”的“航道”上来,即所谓的“顺水推舟”。学校教研组听课活动上白老师所讲的《马说》一课,就比较成功地佐证了我的这个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他在追求自然、顺“水”推“舟”、及时引导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新课程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几人小组合理有效呢?小组组成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适时调整分组。比如,活动时间短,小组规模就可以小一些;时间长,小组规模则可以大一些;学习任务重,困难比较大,小组规模则可以大一些。在一般的教学中,我认为4人组最适合学生。学习小组的成员组成是按同质分组还是按异质分组应是教师着重考虑的。一般来说,小组的成员组成最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小组成员在知识基础、认知技能、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具有差异性。组间同质即各小组之间应大体均衡。组内异质可以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学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可为各小组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外部条件。4人组一是便于分组,按照学生的座次就可以很好地划分,前面的一排回头就可以,节省了小组聚合的时间;二是便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4人小组的组合上,有一名学习较好的同学当负责人,每次的讨论,负责人做好牵头作用,各成员广泛交流意见,每次的问题都是组内成员在汇集本组的意见后轮流作代表发言。当然这座位的安排还需要班主任教师的通力协助。合作、探究学习,确实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共同提高,本是一个很不错的课堂教学方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不少老师为了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新课标、新理念,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无论大的问题、小的问题、简单的问题还是复杂的问题,统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整节课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其实大可不必,视学生的认知需要而定,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的,不用;少部分学生能理解的,也不用。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学生能理解的,也没有必要用,老师可以用这个学生的理解,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呀。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组”呢?这要看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了,一般情况下,在“顺水推舟”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或老师有意点拨出来的,没有学生能立即回答的,可采用“组”的形式,但较好的方法是“就近”
原则。白老师在《马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整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当他在学生将要“蔓延”的“水”——学生的发言中,听到两个关键词——“悲”和“愤”(他教学的重心),又很有耐心地听完其他学生的发言后,很自然地、紧紧抓住这两个词且很有激情地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韩愈的“悲”和“愤”?②为什么韩愈会产生“悲”和“愤”的情怀?③你是如何看待韩愈的“悲”和“愤”?这些问题呈递进态势,问题的答案主客观并存,在这种情况下,白老师告诉大家,可独立思考,可就近商讨。学生也就很自然地进入白老师设置的教学环节中去了,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任务。
3、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首先是给他们平等的机会。班级授课制是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极大地节省了教育资源并充分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但是,我们也感到,它对于因材施教,对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难度。班级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教师注意到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课堂上仍会有一些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够积极,在扮演着“看客”
的角色。说起来,这也是正常现象。差别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拿课堂读书来说,教师往往叫读得好的学生来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实行轮读,每个学生都读一段,使每个人都得到读书的锻炼。另外注意提问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权利。每个学生也就得到了关注。另外,我们也不仿引进一些“强制和奖励”机制,对于不善发言的学生,可按座位“依次”轮流下去,“逼迫”他们养成发言习惯,而对于敢于发言或者发言积极的学生则给予适当的表扬或物质奖励,久而久之,学生说话的语言功能开启了、提高了,课堂上的“看客”自然就少了。当然,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外部方法很多,任课老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本领”,但我认为,在课堂上要真正地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任课老师的“心”——他的心里只装着几个好学生还是全体学生?经常关注还是只在公开课上关注?针对基础、性格不同的孩子,我们要会“看碟下菜”。简单容易的问题,就“抛”给性格内向或者不爱说话的孩子;较复杂难一点的问题,就“抛”给知识面比较广的孩子。他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牵动,各有收益。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它的走向如何把握?如何很自然地、没有斧痕地既落实了上述三个问题的教学理念又较好地完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永远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不过,“顺水推舟”,追求“自然”,“与无声处见工夫”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有致于新课标改革的教师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广大的语文教师则都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