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2 KB
  • 2021-04-19 发布

2020年卫生计生工作计划_卫生工作计划_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卫生计生工作计划_卫生工作计划_‎ 一、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1、积极引进外援,建立医疗联合体,促进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利用,实现医疗机构之间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 2、推动智慧医疗惠民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区域内健康网的建设,推动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促进县域内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医学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建设,提供面向全县医疗机构的服务。 二、有效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1、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特需人才,吸引高素质人才。 一是根据县、乡医疗机构岗位特点,合理调剂现有编制内的人员,充分发挥好编制内人员的作用。 二是建立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培养绿色通道。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与管理办法。 三是建立完善科学的用人新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医、药、护、技各岗位。在岗位总数控制下,对不纳入编制管理的在岗临床一线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待遇问题。 ‎ 四是综合改革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临床和公共卫生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2、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制度化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 二是建立和完善“荣誉激励制度”,开展创佳评差,评优选优奖优活动。 三是健全“医德医风考核制度”,推行医德医风一票否决制,即对医德医风差,有收受患者红包、接受患者宴请行为的医务人员在年终考评、职称晋升、提拔任用上实行一票否决。 四是建立健全医德医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五是完善收费项目公示和费用查询等制度。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三、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提升卫生应急能力 1、开展国家和自治区慢病示范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建设。 2、加强重点传染病预测预警,提升新发传染病流行趋势预判水平和防控能力。 3、提升传染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 ‎ ‎4、结合全县水质资源整合,推进全县水质检测水平在完成42项检测标准的同时,力争打造区域水质检测中心。 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1、依托信息化推进生育登记服务与母子健康手册发放服务有机融合。 2、推进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作用。 1、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全县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召开中医药学会年会,组织开展学经典、做临床《伤寒论》背诵大赛活动。 3、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及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 4、加大中医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抓好中医名师带徒工作,培养优秀中医传承人。按照国家二级中医院的配置标准,配齐中医院中医诊疗的设施设备,培育中医药重点科室,全面开展特色鲜明的中医诊疗的各项工作,中医院中医诊疗收入要占年总收入的75%以上。开展名医带徒工作,为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中医人才。 5、实施好困难群体免费中医药诊疗活动。 ‎ ‎6、积极促进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落户,争取创建全国中医药先进旗县。 六、全面改善妇幼健康服务。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加强助产队伍建设,推进妇幼保健院二级评审,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爱婴品牌医院。 七、推进项目建设。 1、加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2、争取疾控中心、西干沟等四所乡镇卫生院项目立项。 3、争取新城社区新建项目。 八、继续强化卫生监督执法。 加强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涉水产品、医疗机构、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等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加强执法记录全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卫生监督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公开。 九、积极争取医养结合试点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1、探索县域内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全面建立医养联合体,提高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的可及性。 2、以各级健康大会为契机,在全社会倡导“大健康”理念,以县委、政府名义组织召开全县卫生与健康大会。 十、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力度。 ‎ ‎ 1、依托大数据,建立全县120急救指挥平台。形成以县人民医院为主,县中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为辅的急救系统。 2、完善急救功能,在急救车辆、人员、设备能满足日常医疗救助的同时,应对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来临时的急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