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计划总结之三年级习作教学体会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段的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及说明等,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守住习作教学的底线,就必须扎扎实实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教学从写话习作入手,对学生提出的写作要求,注意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自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作为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做好中低年段的习作衔接,这是我在教学中体会:
一、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在教学习作中,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习作也不例外,学生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三年级是学习习作的起步阶段,课标已经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我让学生采用记日记的形式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自己的快乐或烦恼,学生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的习作起步,让孩子觉得习作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同时也对学生的日记,采用画五角星的形式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日记情况在班上进行讲评。选出写的好的日记,有进步的同学的日记在班上选读,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很高。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放在第一位的,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三年级的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如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表演读、比赛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将积累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在习作时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运用,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唐诗三百首》、《名言警句》、《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诗名篇,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淀素材
生活当中蕴涵着很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积淀素材。
1、捕捉镜头,生活中积淀。
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
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如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校园、班级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邻里间的故事等。在下雨时,引导学生观察下雨时,下雨后的变化,记下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冬天来了,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校园景物的变化和人们衣着的变化。然后把自己看见的,自己想到的记下来,因为学生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亲自体验的,所以都写的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新鲜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我在一个下雨天指导学生即兴作文时,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学生观察了五分钟,仍然不肯进教室,然后让学生以《雨中》为题写一篇短文,描写雨中的景色,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们各自的感受不一样。有的学生写雨点在空中撒落,希望自己也能像雨点一样自由,不受拘束;有的学生写雨点落在地上不见了,同样的景物,观后却有着不同的感受。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因而每篇文章都真实感人的。
2、综合训练,活动中积淀。
因中年段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特别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以活动促积淀,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素材值得去写。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都是描写秋天的文章,在语文园地三中,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要求学生说秋天的快乐,写秋天的美丽,就可以组织学生去郊游,寻找秋天的足迹,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观察,参与活动中,积淀习作的素材。并且给时间让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为习作积累了素材。
四、教学生学会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抱怨“没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这孩子怎么会表达呢?”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如果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我国小学教学目的明确规定要让学生达到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只是前提,运用才是最终目的,理解了并不一定会运用,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想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要加强训练。
学生的习作就是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因为选入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因为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语文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工具性,例如:有的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些文章的标点符号很 典型; 有些文章结构清晰;还有些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确;……,教师就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的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总的来说,读写结合,读中模仿,善于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模仿中创作,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是指导的重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活动,输以适宜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引导,充分调动习作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边思边说,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继续不断地深化习作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习作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