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11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脱贫攻坚中央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 3篇 脱贫攻坚督查整改自查自纠报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脱贫攻坚中央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 3篇 脱贫攻坚督查整改自查自纠报告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必由之路。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脱贫攻坚中央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脱贫攻坚中央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1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书记总书记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书记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脱贫攻坚中央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2
他三天两头在村里转,只为帮助群众把路修通;他转变思路,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因地制宜,带领贫困户种植特色水果,发家致富;他总是把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经常到贫困户家中问寒问暧,做群众的贴心人。他就是甘为奉献、任劳任怨的马鹿头办事处党总支书记何小龙。自参加工作以来,何小龙先后20余次荣获农场、管理区及市政府表彰和嘉奖,并荣膺20XX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脱贫致富,基础先行
马鹿头村是回龙圩管理区8个贫困村之一,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严重滞后。20XX年以前,全村仍有田美、棠锦等村组没有通公路,村民为此十分苦恼。
何书记三天两头到村里了解情况,看村里道路状况,到贫困户家里了解供水情况,到田间地头看田间灌溉情况,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马鹿头村党员许建增这样评价。
马鹿头村党支部书记何树良介绍,为了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何小龙从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入手,争取各类资金900余万元,3年来通组路一共修了5条,总里程达到11公里;修建机耕道20多条,总里程12公里;修建灌溉水渠7000多米;安装路灯169盏;修建30多座水池,75%以上的村组用上了自来水。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村民脱贫致富的基础更牢了,决心更大了,发展后劲更强了。
瞄准重点,发展产业
自从何小龙担任马鹿头办事处党总支书记以来,充分发挥当地柑桔产业优势,带领班子成员大胆尝试,从调整产业结构着手,制定了突出柑桔产业,实现全面脱贫的发展规划,引导贫困户种植柑橘2000余亩,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他转变思路,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变我种什么、卖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种什么,引导果农改种2月至5月错位上市的默科特、沙糖桔、沃柑等柑橘新品种,产品供不应求,每亩橘园收入增加3至5万元。
经过多年努力,产业支撑薄弱的马鹿头村变成产业发展示范村寨。截至今年10月底,马鹿头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0000元以上。
心系群众,精准脱贫
马鹿头办事处共有贫困户115户382人。为使贫困户尽快脱贫,何小龙与村支两委认真分析判断,探索贫困群众脱贫路子。他积极组织开展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内容涉及柑桔种植、电脑维修、驾驶技术、美容美发、电工焊接等领域,培训转移就业32人,人均增收6000元。他高度重视电商扶贫,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开展电商业务学习,掌握电商知识,开辟线上销售柑桔新途径,13名贫困户因此脱贫。
马鹿头村田美组的蒋海舟就是其中一个,他去年与人合办春华秋实生态农业公司,个人通过网络销售额达60万元,实现收入21万元,成功实现脱贫。他总是把我们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经常到贫困户家中问寒问暧,与贫困户共商脱贫致富的好办法。贫困户何瑞清说。
为带领贫困户决战脱贫攻坚,何小龙与党总支班子成员一道,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帮扶计划。他结合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引导贫困群从发展烤烟600亩,为贫困户送化肥、农药,以主题党日为契机开展帮扶活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贫困户种植烟叶,筹资60多万元为烟农完善烤房等基础设施,仅此一项,使贫困户每亩增收5000元。
脱贫攻坚中央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3
20XX年2月以来,该同志接受组织安排,驻夏普吐勒镇红旗村开展自治区访惠聚工作。住村以来,其本人以坚决贯彻落实总目标为统领,始终聚焦社会稳定、脱贫攻坚和群众工作三大具体工作任务,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措施。
一、仔细排查,精准识别施策
红旗村原隶属于其纳艾日克村,因本村人口众多,维稳和扶贫任务较重,20XX年底拆分为其纳艾日克村和红旗村两个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计划在2020年退出。20XX年红旗村共有110户贫困户,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他的带领下,住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对全村313户群众展开了拉网式排查,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对全村110户贫困户做到每户摸清基本情况、找准致贫原因、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脱贫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对贫困户反映出来的具体困难,制定台账,或者立即给予帮助,或者积极协调解决。
二、心系群众,切实为民办实事
一是解决住的问题。积极帮助无安全住房贫困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名额,解决贫困户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不安全和后续产业发展难的问题。使该村所有贫困户均达到住房安全的标准。二是解决行的问题。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18年以来,硬化公路5公里,切实解决全体村民出行问题。三是解决吃的问题。积极落实贫困户家庭没人最低人均2亩耕地的要求,贫困户调整新增集体土地86,确保贫困户有剩余土地发展经济作物。
三、依托项目,精准帮扶暖人心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排除万难,在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施了到户精准项目。仅今年以来,就落实5项扶贫项目合计资金近50万元;新定植西梅150余亩,落实补助资金7万余元;新建改建庭院经济65户,落实项目资金35.5万元;农村改厕项目60户,落实项目资金6万元,扶贫创业十小店建设补助项目2户,落实项目资金1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当地群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又能增加群众收入,起到了造福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找准路子,带领群众抓产业
想要脱贫致富,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路子。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开展了村情社情调研活动,征集意见。再结合我县和本村实际情况,坚持短长结合发展产业,短期快速增收促脱贫的主要措施是贫困户有劳动力的务必实现一户一就业或自主创业,通过组织培训、解放思想、调查用工需求、了解就业意愿等措施,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创业,家庭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长期稳定实现增收的主要措施有积极发展伽师梅、伽师李等特色林果业产业,全村扩展种植新梅、杏李, 预计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500元以上。三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全村80%村民完成三区分离或两区分离,基本做到院内有小菜园、小果园和一架葡萄,凡是有棚圈的农户均已养殖了牛羊等牲畜,群众增收明显,尤其是部分贫困户通过养殖牲畜致富。
五、扶志扶智,重拾生活信心。
一是通过入户走访、宣讲、四同四送等活动,主动发挥在思想教育、动员、引导上的优势,加强宣传,积极鼓舞群众,坚定群众脱贫信心,点燃脱贫致富理想,让贫困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从被动的要我脱贫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脱贫,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二是通过组织输送贫困户参加听得懂、学得会、能管用的培训会,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没有一技之长的问题,增强致富手段,真正让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三是因地制宜,积极谋划培育发展适合本村实际的惠民富民产业,特别是我县独有的新梅、杏李等特色产业资源,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着力破解贫困群众不能脱贫难题,激发我能脱贫的自信,坚定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使群众主动行动起来,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