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1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3 篇
【篇一】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为了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各中心的业务
发展,满足辖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3 月 3 日—6 日,王向东副
局长带领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人员,到全区 10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
研。调研采取看、听、议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细致了解各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药品“三统一”、信息化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中肯的
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奎年来,我局不断加强领导,各中心能认真落实全区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
医改政策得到落实,全区不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公共卫生服
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政府举办
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认真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价销售,各项工作指标名
列前茅,百姓得到了实惠;西大街等 5 所中心能应用省卫计委的信息化软件管理
门诊医疗业务,10 所中心已全部开通应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各中心应对和处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2019 年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被市卫生局
评为优秀等次。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单位基本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在近年来的医改方案中,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得到不断重视和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成公卫项目指标后,经考
核合格,每年都将公共卫生经费划拨到各中心,真正体现政府出资,百姓受益。
但在医疗工作中,由于长期的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医疗风险增加、公共卫生服
务任务繁重等问题,各中心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基本没有设立新的科室或者发展
重点科室的计划,基本诊疗能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区财政对各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医疗收入返还比例较低(医疗收入按
30%返还),加上医疗风险较高,使得无病床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净收入
寥寥无几,30%返还,远远不够设备维护、维修、更新等(日常公用)支出。所以
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为,只要干好公共卫生工作,基本医疗干多干少差别
不大,工作人员也没有核心驱动力,发展医疗业务热情不高,工作创新及技术创
新都未充分体现,基本医疗总体呈停滞状态。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与基本医疗割裂严重。加强社区慢性病人的管理
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社区居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慢性病人及
部分弱势群体,他们即不懂防治知识,无预防意识,普遍健康意识淡薄,未进行
及时有效诊治。在对慢性病人的管理上,大部分中心目前只停留在应付考核等表
面文章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参与健康管理的人员并非全是全科医师,无法提供
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务和管理,对慢病病人的管理仅局限于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二
是部分全科医师有“重治疗,轻预防,重已病,轻未病”思想,不重视健康教育,
很多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课形式重于内容,或为完成考核任务,未达应有实际效果。
三是部分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聘用人员或者临时人员,对慢病管理只是作
为应付单位的一种手段,慢病管理水平达不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的要求,
未能有效提供规范扎实的医疗服务。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在慢病管理上也
有新的思路,计划成立慢病管理科,将慢性病人的管理统一由医务科管理,让基
本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达到规范化管理。
诸如此类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张皮相互脱离的现象,在居民健康档案、
责任医师团队、老年人康复等工作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公共
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效能。
(三)信息化软件功能缺陷依然较多。目前,全区已经有 10 家单位使用省卫
计委统一配发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5 家单位应用医疗业务管理系统,但由于该
软件处于新研制试用期,许多功能设计不全,加之由于是互联网模式,导致响应
速度、系统崩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调研的过程中,各单位普遍反映在使用中遇
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没有同居民医保的链接功能,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将数
据再次录入居民医保软件中才能实现费用报销的相关手续。同时,软件的财务数
据统计、门诊药品处方统计数据不能满足要求,相关报表数据统计不全;医技管
理界面不能应用等问题,省卫计委还没有完全解决,虽然我们已多次协调省卫计
委信息中心进行较大改动,但已使用的单位对软件多有抱怨,没有使用的单位在
推广时也顾虑重重。我们经过总体评价:该软件没有明显提高临床管理的效率,
与各单位使用的老系统上没有功能上的提升。这些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使用积极性,从目前的状况看,尚不具备软件系统的验
收条件。
(四)双向转诊工作条件未真正具备。由于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
方面限制,加之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盔医院”的就
医习惯和流程还未形成,除过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其他社区服务中心与大
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目前,
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员稀少,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与辖区签约的大医院的转诊行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双向转诊目前还只是停留
在理论层面。
(五)药品“三统一”管理工作需要协调。由于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
的药品由省上统一来管理,导致在采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基层使用不便。一
是市场药房中有些药品已经降价了,然而网上还没有降价,百姓开药时对此有埋
怨,如经常使用的丹参滴丸和阿斯匹林肠溶片;二是有些常用的基础类的用药由
于价格便宜,在网上采购不到,如一毛钱一支的肾上腺素注射液、普通胰岛素等
药品;缩宫素注射液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品,没有 0.1 元/支的,而每支 10 多元
倒是挂网,可以采购,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原因是省上对基层药品采购限制较
多,自身维护更新速度较慢所造成的。
(六)健康档案利用率低、准确率低、没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区健康档案已
经导入到省厅的信息库中,但真正的是健康档案的使用范围较小,部分为死档,
利用率低,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应付公共
卫生工作的检查要求而设。同时,各别单位反映,在 65 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中,
体检项目过少,只能做一些常规的健康检查,部分高端人群想做的体检项目在基
层均无法开展,疾病眷出率底等现象普遍存在,65 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的实际意
义倒底有多大,还需进一步验证。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应加快托管模式的实施步伐。目前,交大一附院与雁塔区各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形成了医联体,运行状态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有限,人才少,
每天接诊的患者不多,很多患者也不愿去,另一方面大医院人才济济,但发展空
间受限、患者进不来。而我区实行托管模式的医疗联合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方面
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局将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由西电集团医院托管,进一
步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破解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瓶颈。通过一年的托
管实践,已初见成效。托管工作是促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一项有效举
措,也是大胆探索新时期医改服务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促进医疗资源有效整
合,加快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医疗水平和落后的技术,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
能力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二)各单位应加强管理,将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有机结合。基本公卫服务和
基本医疗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应有机结合。既要通过做实基本公卫服务吸引更多
的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率;也要发挥基本医疗的带
动效应,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免费的基本公卫服务,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要做好
这个结合,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有专业的人才,各中心要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步伐,
吸引更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基本医疗水平提升了,
公共卫生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升,这就要求要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力度,
采取中长期培训、临床进修、学历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强单位人才的培
养,充分体现自身的医疗和公卫水平。
(三)加强宣传,促使双向转诊的实行。提升群众认可度与信任度,努力引导
群众形成小病在社区就医的习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好在全区综合卫生保
障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引导和协调,促进社区卫生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建立长期稳
定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错位服务、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努
力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四)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我区的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每半年、每年的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
避免公共卫生工作纸上谈兵式的管理,就是要从维护居民健康利益出发,加强制
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把提供高质量的社区
卫生服务作为各中心发展的核心,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推行“德能勤绩、
注重实绩”的考核分配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居民提供多
层次,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加大协调力度,做好软件功能的完善工作。针对省厅配发的信息化软件
存在的问题,我局同省卫计委、天网软件公司进行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在一定程
度上解决了部分存在问题。今后,我们依然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及时、客观的
向省卫计委反映使用中发现的新问题。周内,我们向省卫计委信息中心领导作了
专题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修改完善。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继续加大推进信息
化建设工作,促使各单位提高执行力,将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防止出现因
某环节推进不力、重形式轻实用等问题,确保如期完成相关任务。
【篇二】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4 月 1 日,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我
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对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
研,实地察看了青龙、五星、三井 3 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青龙紫云苑社区
卫生服务站,并听取了市卫计委关于全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和 4 个城
区卫计委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常委会视察调研之前,我委先后到天宁和钟楼区
进行调研,重点察看了政府、社会力量和医院举办的三种不同类型的 7 家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站),分别召开了部分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会,并赴
杭州江干区、上海长宁区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年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按
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适应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基本
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
卫生服务的原则,积极制订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配置基层
卫生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
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7 家(其中,政府举办的 25 家、社会力量举办的 1 家、医院举办的 1 家),共开
设床位 1180 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 108 个,基本形成了每个街道有 1 家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及 15 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格局。按照国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的标准和条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
创建活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基本装备的投入,新建和改扩建
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新了设施设备,加强了机构内涵建设,先后创建成
3 家全国和 20 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示范中心功能分区合理、服务
流程顺畅、就医环境舒适,切实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清晰。按照新医改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从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
务的基本功能,努力实现由过去片面注重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功能并重发展。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履行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职责,开展建立健康档
案、组织健康教育、定期为 65 岁以上老人提供体检、妇幼保健、儿童接种预防
疫苗等 11 类 43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强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
疗和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职能,并从 2019 年起启动实施了家庭医生制度,逐
步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从原来的坐堂行医
逐渐转向上门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目前,全市共组建全科团队 219 个,
重点人群签约率 81.04%、居民签约率 28.55%,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81.07%,65
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 95.42%,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群规范化
管理率分别为 87.61%、86.76%和 98.42%。2019 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
诊 445.46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8.83%,门急诊均次费用 93.57 元,比三级医疗机
构低 158.43 元,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 51.2%。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努力满足社
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
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主要有二种来源,一种是对
符合条件的原基层在岗临床或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经过半年的
转岗培训,取得全科医生资质;另一种是从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中招收(机构新进人员由单位发工资,社会招聘人员由财政发 3 万元/年生活费),
经过三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其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目前,全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全科医生 458 名,其中,经过三年规范化培训的合格全科
医生 232 名。二是推行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医疗联合体,实施对口
帮扶。由市级医院选派医疗专家或青年骨干到基层定期坐诊、挂职,组织基层医
务人员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
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广泛推广运用中医
适宜技术。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都设有中医科和中医综合服务区,并分别
建成了 8 家省径、10 家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几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发挥了应有作用,并逐步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但对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中还存
在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
建设、设施装备、环境条件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需求的增长,
加之规划相对滞后,除原来由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外,当
初老城区通过整合利用原有资源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业务用房小、
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 2019 年新定的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明确规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得低于 3000 平方米(原为 1500 平方米),并要开设
病床 30-50 张。而我市先期编制的《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19-2020 年)》
已显得不相适应,以致一些机构面积不达标,无法开设病床;一些机构设备陈旧,
没有按标准化要求配备更新。
(二)相关政策不够配套。上一轮医改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
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社区卫生事
业的发展。但从基层和群众的反映来看,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相关政
策不够配套,运行情况不大理想。譬如:在药品供应上,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
售制度后,许多低价药品退出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使用省定的 588 种基
本药物,居民习惯的常用药,包括专家门诊开出的职工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在社区
卫生机构部分配不到,患者反响较大,基本药物不仅满足不了群众的用药需求,
而且影响了基层特色专科的发展。在编制核定上,我市是按照 2019 年省定标准
核配的,标准较低,尤其是药剂、检验、B 超、放射等岗位只各配 1 名,显然不
尽合理,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原来核定的
1872 名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实行绩效工资后,
社区卫生机构一定程度上由过去的“做事养人”变成了“养人做事”,出现了新
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虽然制定实施了新的考核办法,但由于种种原
因,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同时绩效工资的封顶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导致
干多干少一个样,且干的多、错的多、扣的也多,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升反降,
甚至推诿病人。在财政补助上,我市采用补供方服务需方的政策,政府举办的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造成亏得越多补得越多,亏得越少
补得越少的削弱医疗的现象。在医保定额上,我市社区卫生机构实行按次均费用
3100 元的标准核定医保定额支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付政策,经测
算后次均费用大致为二级医院 8000 元、三级医院 12019 元。目的是降低医疗费
用,但实际情况是社区卫生机构选择性收治病人,赚不到钱或有风险的都往上级
医院推,结果是小医院住不进、大医院也住不进,使社区卫生机构资源(病床)得
不到有效利用,同时推高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在收费价格上,实施家庭医
生制度后,我市规定一级护理收费 9 元,家庭医生上门收费 10 元/次,因收费标
准低,机构没有动力,虽然签了约,且居民有巨大需求,但实际却享受不到服务。
(三)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全科医生“招不进、
留不住”、骨干人才缺乏和流失,以及空编与外聘并存等现象。据了解,我市第
一批全科医生三年规范化培训,共招聘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112
名,培训一年多后,其中一些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即随之流失,最后只
剩 60 多人,难以满足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而部分骨干人才又因社会地位和工
资待遇低,发展前景小等原因纷纷上流。去年,仅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就有 5 名医生、8 名护士辞职调离。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招聘医生、护士都很
困难,特别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紧缺,许多社区卫生机构只能采用外聘
退休医务人员来解决医生不足问题。我市较早推行了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
医联体建设,但由于体制、机制及公立医院改革滞后等因素,至今没有真正建立
起上下分工协作、互利共赢机制,对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技术水平的带动作用
有限,大多还是停留在表面和贯彻相关政策层面上,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鼓励医
生多点执业的障碍较多。
三、促进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加快发展,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
的建立,实现医改提出的目标,我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
门要认真贯彻《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9-2020 年)》,科学制定我市
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
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设置规划纳
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我市人口
总量、区划调整、城镇化、老龄化和社区首诊等因素,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
级为主线,理性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
量、规模及布局,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
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立足
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对未达省定基础设施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
用新建、改扩建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在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
优先保障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要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到 2020 年,
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 1.2 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设
置的要求,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机构利
用空余床位开设医养护一体化的老年病床,发展健康养老服务;要根据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
站的配置数量和布局,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设施
配套。三是按照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
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的规定,在加快社区卫
生机构基本建设的同时,按标准化配齐、更新医疗装备和公共卫生服务设备,保
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及其相关
部门要按照医改提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总要求,
坚持以病人利益为导向,综合运用医疗、医药、医保和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
医疗分流机制,为逐步建立完善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制度创造有利条件。一
是扩大基本药物范围。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省增补品种外,选择新农合和职工
医保药品目录中的药品,按一定比例配备给社区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在
增加药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习惯,并与上级医院用药
相衔接,使群众享受到优惠、全面的用药服务。二是强化医保政策导向。科学引
导基层首诊,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健全差别化支付制度。适度调整职工医保和
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合理拉开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市医疗机构报
销差距。除危急患者需要采取眶急措施以及手术病人复诊、急诊和特殊情况外,
参保人员未经转诊,自行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的,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要在原有
基础上明显下降。全面执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住院起付线政策,转诊病人采
用累计起付线政策。合理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使不同等级医
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保持适当差距,引导患者分流就诊。三是建立有效签约制
度。借鉴上海、杭州等地做法,实行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提高有效签约率,
促进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式服务关系,适当提高上门服务收费标
准,让社区居民接受更多、更全面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服务,满足社
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特殊人群的健康需求,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
门人”。上海长宁区在建立全科医生(团队)的基础上,将家庭医生分配到各个社区
居委会,开展签约服务,实行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分类管理,每签约 1 人收
费 120 元/年,统一由医保基金支付,并建立了以签约数量、服务质量、签约对
象满意度、首诊率、预约门诊履约率、转诊率、服务到位率等为内容的考核办法,
按考核百分比将签约服务费返还给全科医生(团队)。杭州江干区同样每人每年收
费 120 元(个人承担 10%、财政 25%、医保 65%),签约服务费 85%给团队,15%
由区管理中心统筹,上门服务收费标准由过去的 10 元/次调整为按医生职称收费
(中级 40 元、副高 60 元),以体现医技价值;签约对象门诊医保起付线下降 300 元,
享受优先就诊、专家门诊、精确转诊、家庭病床、家庭护理和个性化、特需等健
康延伸服务。
(三)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
门要高度重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社区卫
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加快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和“首诊在基层”
的服务模式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合理核定岗位编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
2020 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 3.5 人以上,医护比达到 1:1.25,
市相关部门要按照规定和标准,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综合考虑
城区规模变化、服务人口和范围扩大等因素,实行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同时要
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其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
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
理为岗位管理。二是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将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任务完
成情况和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
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社区机构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按规定比例提取职工
福利基金、奖励基金,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
多得、优绩优酬。三是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加快推行全科医生制度,加强师资和
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继续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订
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实施全科医生特岗项目,确保如期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
配备 2-3 名合格全科医生目标。四是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
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方式,制定各类远程会诊收费
政策,逐步建立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
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开展远程医疗
服务和教学培训。建立区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
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优先安排诊疗和住院;将恢
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或慢性病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政
府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
【篇三】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近些年来,我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逐步
提升,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为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发挥了
重要作用。针对一些社区居民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前不久,本人
就当前 xxx 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现状和环境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到 XX 年底,共有 17 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从当
前情况来看,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时一天到晚都没有一个门诊病人,严重亏
损,机构工作人员有的工作一两年又“缩回”原单位,卫生服务力量削弱,病人
就诊进一步减少,造成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一是“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一些群众认为大医院专家
多、设备好,感觉更可靠,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
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他们心目中没有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
区卫生服务不了解,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二是“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
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单位医院机构“转型”的,
这些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
它们有的是租破旧房子,有的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由于开张经费不足,也未
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致使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虽然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一个乡镇
卫生院。
三是“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目前,城区的社区卫生服
务站都没有完全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全面开展基
本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开展
了基本医疗服务,只有 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外,还
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严格地说,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
称不上群众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方面,医疗机构
过剩。××中心城区人口不足 30 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
全科、专科医院有 25 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
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方面,上
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人反映,当前到社区
服务站去检查的部门大大小小共有 37 家。东方社区负责人说,“我们买的一台设
备花了 4000 元,但为接待一个部门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按照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没有改革,社区卫生机构缺乏活力。一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
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有的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
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
“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远远不能适应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
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他们都是‘铁饭碗’的医生、
护士,我没有用人、分配的自主权。”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协调。平时我们讲“小病上社区,
大病进医院”,但实际无论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可能上大
医院。比如,市人民医院每天门诊病人 500 左右,其中 70%都是来看小毛病的,
但他们就是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
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过去市卫生主管部门对社区和医院“双
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但是如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
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研究。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
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认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要提高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
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
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重视,xx、xx 总理都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曾召
开专门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XX〕
10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中央财政从 XX 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
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
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
还不太了解、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
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像重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树立超前意识,提
前做好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要搞好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一是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
能”要逐步推进,全面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群众,解决广大居
民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其服务项目都是要在社区完成的。过去,我们社
区大部分只搞了基本医疗,少数搞了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
计划生育基本未开展,“六项功能”没有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没有得到
充分发挥。《指导意见》提出,要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
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只有这样,
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各项工作,才能都顺利开展。二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
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
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采取“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树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同时,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
奖金分配的改革力度,使社区工作人员成为社区群众的“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
人、康复当助手”,做到医患“一家亲”,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
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三是
明确服务重点和职责,协调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
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协
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实行
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如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做到“小病在社
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三要改善环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要
协同配合,出台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为社区卫生服务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比如鉴于社区卫生服务除医疗可收费之外,其余 5 项功能都是只有服务没有收益
的公益事业,财政部门可否像支持农村合作医疗一样,国家出大头,财政、社区
出中头,居民自己出小头,给予一定财力支持。
根据 xxx 中心城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仅 5 万多人的实际,劳动保障部门可否
按“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医保的覆盖范围,将有“入场券”的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列为定点医保单位,并扩大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的报销比例;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加大对医疗市场的整顿力度,进一步规
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建部门在城市规划、建居民住宅区时,要留有社区卫生
服务站的房屋,目前,市政府可否划拨一些闲置的旧房给社区服务中心;水电部
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点的水电收费可否按公益性单位的标准收取;计划生育部门可
否无偿提供避孕药具和技术指导;有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检查可否只检
查不收费,或检查检测少收费。